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道家思想比较的什么思想

B【解析】试题分析:图一强调人的志气,强调积极入世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图二强调无为、自然是道家学派的基本观点,所以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道家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云南玉溪一中等校高三12月统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
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
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山东乳山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应该是对哪一个重要概念的解析 项目含义目的本质地位内容人的思考、判断
保障人的自然权利资产阶级民主科学启蒙运动的旗帜方法
人的思考一一怎样思考(科学)一一思考什么(人的权利)A.人文主义
B.民主主义C.理性主义
D.人权主义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山东乳山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
B.有很强的封闭性C.求善而不存真
D.落后于西方国家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山东乳山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自明清以来,小说在中国老百姓之中广为流传。康有为甚至认为,在那个时代,“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郑声不倦雅乐睡,人情所好圣不阿。”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壮大
③重商观念形成
④小说的世俗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宁夏银川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权力的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方先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从“人性恶”的前提出发,把人性和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互相依仗而又相互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实际上对每个人都有利”。……在深入研究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主要把政体划分为三个要素: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机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国庆日演说材料四、《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内阁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并负其责任。”“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得依法律宣布戒严。”不过这些都须国务员副署。——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哪些机构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三要素”?(3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共同的政治原则?政治目的是什么?(4分)(3)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4分)(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在政治体制上有怎样的异同?(6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宁夏银川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去年年初国内战局毫无开朗现象,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已是一片光明的远景,大半个中国今年绝对可以在安定中开始建国工作了,同时民主与反动势力的实力也是越见优劣分明了。贪污的政府,反动的集团,……让它们都随着旧年滚到后面去吧!”(《钱家骏日记》)材料表明作者当时看到了(
)A.共和取代帝制的现实 B.袁世凯军阀统治的彻底失败C.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D.解放战争即将赢得全国胜利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宁夏银川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指(
)A.西汉郡国并行制
B.唐朝三省六部制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内阁制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三明市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们之所以说鲁迅在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A.首先提倡白话文B.主张建立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D.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请讲一下1儒家、道家、佛家,它们各自的思想是什么?特点又是什么?2三者的区别在哪里,又有什么联系?谢谢!(问题一和二可以选择回答,最好是全部)
请讲一下1儒家、道家、佛家,它们各自的思想是什么?特点又是什么?2三者的区别在哪里,又有什么联系?谢谢!(问题一和二可以选择回答,最好是全部)
我想了解一下,希望你可以帮忙,有劳!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我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不好意思,我没要求讲生死…三者有何联系呢?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特点又是什么以及区别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任何宗教和教义,不谈论生死关就构不成宗教。
从魏晋迨至隋唐,儒学虽仍被立为官学,可是已失去其在思想界的独尊地位。儒学与佛教、道家竞长争高,从佛道两家吸收思想材料来丰富自身,成为这一时期儒学发展的新特点。
魏文帝以后,“九品中正”制代替了汉代的经术取士制度,经学不再成为猎取功名的工具,读经的儒生大为减少。不过,经学的传统并没有中断,仍有一些学者以治经为业,并出现了一些经学大师。首先站出来向郑学挑战的经学大师是王肃(195~256)。王肃据说是伏生的十七传弟子,治过今文经学;他又是古文经大师马融的学生,是一位兼通古、今文的经学家。他试图打破郑学的一统天下。他虽反对郑学,但走的治学路子同郑玄倒是一致的,也是杂糅今、古文经两派的学说,寻求统一的经学。不过,凡郑学主古文经学的地方,他都改从今文经;凡郑学主今文经的地方,他都改从古文经,以这种办法推倒郑学,树立自己的权威。他还编造《孔子家语》和《孔丛子》,假托孔子的名义攻击郑学。在魏正元(254~256)年间,王学尚不能替代郑学;到司马氏掌权,身为晋武帝的外祖父的王肃有了政治力量为靠山,终于压倒郑学。到东晋时期,郑学复兴,再次超过王学。在魏晋时期,郑学与王学之争取代了今、古文经学之争,成为经学发展的主要内容。但王、郑之学的争论并不是魏晋时期经学的全部内容。在这两派之外,还涌现出王弼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何晏的《论语注》、杜预的《左传注》、范宁的《谷梁传集解》以及梅赜呈出的伪传古文《尚书》等一批有影响的经学著作。
南北朝时期经学分为南学和北学两派。南学受玄学影响较大,重文辞不重经术;北学受玄学影响小,拒斥老庄,学风朴实。无论是南学还是北学都倡导义疏,这与以明经为主的汉代经学大相径庭。
唐代结束汉以后几百年的割据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这时,统治者又开始扶植经学,以显示其文治武功。唐高祖李渊即位不久便下诏置州、县、乡之学,立周公、孔子之庙,令欧阳询撰《艺文类聚》,整理经学文献。唐太宗李世民更尊崇经学,先后开文学馆、弘文馆,优选学界名士。他任用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德明、孔颖达、盖文达、许敬宗为十八学士,令他们分班轮流讲述经义,议论朝政。贞观二年(628),设国子监祭酒博士,祭孔子、颜渊,并开始开科取士。治经学再次成为进身之阶。于是儒生趋之若鹜,使一度冷清的经学再次繁荣起来。据记载,当时攻读儒经的学生有8000余人。
从南北朝遗留下来的经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而且章句繁杂,诸说纷纭,这不利于科举取士。要使科举顺利进行,必须有统一的经学读本。于是,唐太宗诏国子监祭酒孔颖达等编纂、注疏《五经正义》作为标准经学教科书。高宗永徽四年(654),《五经正义》编成,颁行全国。其中有《毛诗正义》40卷,毛亨传、郑玄笺;《尚书正义》20卷,伪孔安国传;《周易正义》16卷,王弼、韩康伯注;《礼记正义》70卷,郑玄注;《春秋正义》36卷,杜预集解。在这五经中,古文经学仍占居优势。钦定的《五经正义》把众说纷纭的经义统一起来,为明经取士带来了便利,使广大儒生有所遵循,但也窒息了儒学的生命力。士子们为科举而读经,甘心墨守成规,不愿也不敢标立新说。这样,使经学再也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了,变成了禁锢思想的桎梏。
实际上,从魏晋到隋唐,正统的经学家们只知抱残守缺,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什么推动。真正对儒学发展有贡献的倒是那些非正统的、敢于从道家或佛教汲取思想营养的学者。
魏晋时期玄学大盛,成为思想界的主流。玄学家以《老》、《庄》、《易》为三玄,当然不能完全归结为儒家。不过,大多数玄学家的确致力于援道家思想入儒,试图以道家的道论代替汉代经学的天论,探索挽救儒学危机的出路。他们厌恶经学的繁琐学风,然而并未失掉研习儒学的兴趣。首开玄学风气的何晏注过《论语》,贵无派的代表王弼注过《周易》。他们虽然兼治儒道两家之学,重心却是向儒家倾斜的。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玄学家关注和讨论的中心问题。名教是指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而自然则是指道家的本体论思想。大多数玄学家们都认为二者可以结合起来,试图把儒家倡导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
王弼(226~249)认为,名教出于自然,道家以无为本的自然之论可以成为名教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汉代经学之所以失掉范围人心的效力,根本原因在于片面提倡仁义等具体的伦理规范,只在细微末节上作文章,没有从根本上下工夫。这样作的结果使儒学流于形式,“崇仁义,愈致斯伪。”一些无耻之徒甚至利用名教弄虚作假,图谋虚名,冒充贤良,这就不能不败坏儒学的名声。王弼认为,名教只是枝节性的东西,要使名教真正发挥作用,就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从根本上入手加固信仰的根基。他认为名教的根基就是道家常说的“自然”或者“无”。“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老子 · 二十五章注》)“自然”或“无”才是道德规范的形而上学依据,圣人正是从此出发才“立名分以定尊卑”,制定出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名教来。在他看来,名教是“末”,自然才是“本”。名教本于自然,出于自然。他要求人们从哲学上把握本体,提高维护名教的自觉性,从而解决对儒学的“信仰危机”。王弼以哲学的方式论证名教的永恒性、必然性,同以神学的方式论证名教的永恒性和必然性的汉代经学相比,自然要高明得多。
王弼还把儒家的尊君原则同道家的无为原则结合起来,提出执一统众的思想。他认为统辖、主宰万物的本体不是“众”,而是“寡”,不是“多”,而是“一”。“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也。”“夫少者,多之所专也。寡者,众之所宗也。”(《周易略例 · 明象》)他指出,这种以寡治众或从一治多的观点,既见于《周易》,又见于《老子》。他在《老子· 十 一章注》中写道:“毂所以能经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寡统众也。”车轱轳的三十根幅条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整体,是因为轱轳中间的轴眼(无)在起作用。既然以寡治众是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当然也就应当成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原则了。在王弼看来,以寡治众是儒、道两家的共同见解,但对这一思想的阐发,儒家比道家深刻。他在注释《论语》中“一以贯之”时说:“贯犹统也。……譬犹以君御民,执一统众之道也。”(《论语释疑》)他认为孔子的“执一统众”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无为的原则,可见孔子对无为的理解比老子更透彻:“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世说新语 · 文学篇》)这里的圣人是指孔子。王弼认为孔子的“一以贯之、执一统众”的思想实则是主张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完全建立在“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只是孔子并不像老庄那样总是把“无”挂在嘴上。这种“孔胜于老”的看法在玄学家中相当流行。南齐周颙在《重答张长史书》中说:“王、何旧说,皆云老不及圣。”(《弘明集》卷六)王弼等人为孔子披上玄学家的外衣,把道家思想纳入到儒家思想的轨道。他们的“以寡治众”、“执一统众”等思想是对汉儒“春秋大一统”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一种维护皇帝权威的理论设计。
西晋玄学家郭象(252~312)比王弼更倾向于儒家。针对玄学思潮中“非汤武而簿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非儒倾向,他提出“名教即自然”的思想。庄子心目中的“神人”本来是离远俗务、超脱现实的理想人格,而郭象在《庄子·逍遥游注》中却把“神人”同儒家推崇的“圣人”划上了等号:“夫神人者,即今所谓圣人也。”他强调,精神上的超脱同世俗生活并不矛盾,二者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庄子·逍遥游注》)郭象发明的“精神超脱”法把庄子的逍遥哲学同讲究经世致用的儒家入世哲学熔为一炉了。他认为名教与自然没有任何矛盾,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世界的和谐:“人之生也,形虽七尺而五常必具,故区区之身乃举天地以奉之。故天地万物凡所有者,不可一日而相无也。”(《大宗师注》)人不能没有自然之躯,也不能不接受纲常名教的规范。他主张尊卑、贵贱、君臣、上下各守其位。“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矣。”(《秋水注》)他要求人们恪守“内圣外王”之道,以超世的态度入世。郭象把道、儒两家的对立倾向化解了,把旷达任诞的玄学引向儒家的实践哲学,为儒学在沉沦中崛起作了理论准备。
佛教是儒、道两家之外的又一大的思想流派。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经过几百年的传播和发展,到隋唐时期已成为与儒、道鼎足而立的意识形态。在隋唐时期,儒学要求得自身的发展,一方面要应付来自道家的挑战,另一方面又要应付来自佛教的挑战。如何吸收佛教的思想资料、思维方式以推进儒学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要任务。颜之推、柳宗元、刘禹锡、韩愈、李翱等人在这方面都作出过贡献。
颜之推(531~594)是一位精研儒学的学者,著有《颜氏家训》,主张以儒家的忠孝道德原则和伦理纲常“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他很受后儒的尊崇,素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之说。他治儒学,但并不排斥佛教,是最早倡导佛儒合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佛、儒两家作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内外两教,本为一体,渐积为异,深浅不同。”他认为佛教为渐、为浅,儒学为积(同极)、为深,其倾向于儒自不待言。但他强调佛、儒都有助于人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引导人们弃恶扬善,有补于世风淳化。他不赞成以儒排佛的作法,为佛教辩护说:“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九流百氏皆同此论,岂独释典为虚妄乎?”他指出,儒家讲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同佛教讲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都有劝善止暴的作用,以此说明融佛入儒的可能性。
颜之推只是从表层去寻找佛、儒两家的共同点,真正深入佛教堂奥的还得算中唐时期的柳宗元(773~819)和刘禹锡(772~842)。他们出佛入儒、浸润其中多年,力求在哲理层面上把两家融会贯通。有些儒家学者抓住佛教主张出家、毁弃人伦这一点全盘否定佛教的学术价值,柳宗元却不以为然。他批评这些人目光短浅,“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送僧浩初序》)柳宗元指出:“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同上)显然,他是从儒家的立场出发去琢取佛教中的“韫玉”的。他主张“真乘法印,与儒典并用”,“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与道大适。”刘禹锡也很赞成柳宗元的主张,认为佛教有益于教化,可以“革盗心于冥昧之间,泯受缘于死生之际,阴助教化,总持人天”,对于儒学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柳宗元、刘禹锡心目中的“韫玉”是指佛教那种有无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他们认为,吸收这种辩证思维的理论成果,可以增强儒学的理论性,把儒家伦理提到世界观的高度。刘禹锡和柳宗元发现,自汉以来的儒学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教条讲得多,抽象的哲理谈得少,缺乏思辨色彩,思辨性很强的佛教对于儒学的哲理化是有借鉴意义的。他们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初步探索。刘禹锡把佛教“缘起性空”说加以改造,以有释空,找到了把佛教出世哲学纳入儒家入世哲学的转折点。他对佛教“空”的观念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同:“上士介空而离相,中士著空而嫉有,不因相何以示觉,不由有何以悟无?”(《牛头山祝融大师新塔记》)那么,“空”的哲学含义是什么呢? 刘禹锡的解释是:“空者,形之希微者也。为体也不妨乎物,而为用者恒资乎有,必依于物而后形焉。”(《天论》)就是说空并不等于虚无,空本身就是有与无的统一,并不排斥有。这样,他便接过佛教“空”的观念,注入儒家崇有的内容。柳宗元对刘禹锡的观点表示赞成,他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中写道:“所谓无形为无常者,甚善。”刘禹锡、柳宗元的“空”观启迪了宋代理学家张载,他进而提出“太虚即气”的理论。
韩愈(768~824)、李翱(772~841)与柳宗元、刘禹锡不同,他们不信奉佛教,都是激烈的排佛者。韩愈因上书谏阻唐宪宗把陕西凤翔法门寺收藏的“佛骨”迎到宫中供养,险些掉了脑袋。但他们一面排佛,一面也在从事援佛入儒的探索。韩愈模仿佛教的法统,编制儒家道统。他把儒家的源头追溯到尧,声称“尧以之传之舜,舜以之传之禹,禹以之传之汤,汤以之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他以儒家的道统对抗佛教的法统,说明儒家在华夏当居正宗地位,并以道统的继承人自诩。韩愈还借鉴佛教解释名相、范畴的研究方法,对儒家的思想体系加以概括和提炼。他说:“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意思是说,“道”与“德”是各家各派都经常使用的范畴,而仁与义则是儒家赋予“道德”范畴的特定内涵。因此,仁与义可以看作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韩愈由于采用了佛教的研究方法,他对儒家基本观念的阐发比起汉儒来要深刻得多。他的儒学思想哲理性很强,不是那种借天的名义所进行的粗俗的神学说教。
韩愈的学生李翱借鉴禅宗的佛性论和修养方法,改造并发展了儒家的心性学说,写出《复性书》上、中、下三篇。他参照佛教净、染之分的模式,提出性善情恶说。他认为:“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复性书》)按照他的说法,每个人的品性都是善的,只是由于受到情欲的干扰,使人的品性不能得以扩充,才使人显出圣、凡的人格差别。他把人的情欲比作使河水变得混浊的泥沙,比作笼罩火焰的浓烟,认为沙不浑,水自清,烟不郁,火自明,情不作,性自善。要恢复人们本来的善性,就必须作到忘情。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弗思弗虑”、“灭情复性”、“心寂不动”的精神境界,成就超凡入圣的理想人格。李翱灭情复性的理论同禅宗的“见性成佛”并没有多少区别,只不过是把佛教倡导的“成佛”改为儒家倡导的“成圣”。李翱援佛入儒,因袭的迹象太过明显,并不太成功。但他以佛性印证心性,把儒家道德观念提到最高信仰的程度,毕竟开了宋明理学的先河。
其他回答 (4)
儒家的思想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仁为主。
道家的思想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以道为主。
佛家的思想: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以仁慈为主。
儒家核心思想是仁,孔子提倡仁者要爱人
思想:儒家核心思想为“仁”,即教统治者如何统治长久及平时人们为人处世遵守的准则,但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程氏兄弟、朱熹的变革己大相径庭,成为为统治者服务的工具。墨家学说核心有“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四个方面。其实墨家也是有组织的团体。道家讲究“出世”,“无为而治”。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入世”。主张与人休息,其实是礼乐崩坏、到处战乱的一种叛逆产物。特点。通孰点说吧。就是:道家认为老天爷什么事也不干,世间万物却生机勃勃,无所不能,所以人类应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它主要分为老庄和黄老两派,老庄派主张尊重万物自然天性,对万物任其自然;黄老派主张以道生法依法治国 儒家认为万物尊卑不同,应该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像天上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斗有序运转一样。同时人们应互相爱护,只是这个爱因为亲疏远近不同而不同,对自己亲人的爱多一些,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少一些 墨家是从儒家分化出来,在崇尚圣贤、和平和大同方面没有实质区别,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张兼爱(类似于博爱)、互利、节约,与儒家不同 。顺便说一下,我是高三学生!
关于墨家和道家: 一,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则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二,墨家的影响主要限于先秦(至少表面上如此),道家的影响则一直延续到今天,是中国仅次于儒家的第二大学派; 三,墨家提倡生产劳动,道家则是脱离生产劳动的; 四,墨家的影响主要限于下层社会,而道家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影响; 五,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和"非攻”,但主要是通过和平方法和个人行动来阻止战争;而道家则主张清静无为,并不反对战争,且对军事思想有贡献; 六,在哲学上,墨家主要贡献是逻辑,而道家的长处则体现在直觉上; 七,两家都对科技有贡献,都主张节欲. 八,墨家是集体主义,道家则可以说是个人主义; 九,墨家主张”明鬼”,而道家则从鬼神的影响中跳了出来. 十,墨家为达到目的往往不惜牺牲自己,而道家则把生命看得高于一切; 十一,墨家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全部成员只服从于”巨子”一人,而道家则没有严密的组织. 十二,墨家主张用贤能治国,道家则反对”尚贤”,主张无为政治. 儒与道家1 时间的区别?两个基本上都成形于先秦的百家争鸣时期。而道家稍比儒家早。 2 主要思想的叙别?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墨家与儒家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儒家代表的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 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者对礼教,道德和如何治理国家有截然相反的主张这是我摘的,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嗯,挺让我佩服的!嘻嘻,我刚高一,有空是否可以交流交流呀
儒家的核心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佛家遵循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进步自己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合谐。岂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佛家的降伏其心。是内省型的文化。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组成,积极进世型。“命由我定,运由我转,相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道家滥觞:老子.基本思想:无为,无不为.----修成真人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挑选,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喜欢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富余多彩的传一致定会使得你的生活越发富余。
又找到些有用的& ,& 希望对你有帮助。
儒家思想宗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进世,儒家指由孔子(年龄时期鲁国人)建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建立到如今大抵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己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 的关系;
道家思想宗旨是自然 ,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觉得“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准则。一般来说,雄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年龄时期的老子,老子正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建立到如今大抵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夸张自己修养,讲的是超世,释教是教育,是教人要坚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飘逸循环,度己度人,成绩佛果。释教的首创人是悉达多,从建立到如今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正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条理上,我觉得一个比一个条理高.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道家思想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