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画展共展出小篆作品精选百幅1250幅

西部网讯 近年来,我省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是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省市县全面完成了中央规定的各项改革任务,有力的推动了全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了展示成就,交流经验,促进发展,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与西部网联合,在陕西文化产业网推出“文化改革发展部长谈”系列网络访谈节目。
日下午三点,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勇格做客西部网访谈室。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中共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郭勇格
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这里是西部网和陕西文化产业网联合直播的“文化改革发展部长谈”栏目,大家都知道近几年陕西在文化事业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交流经验,同时也为了促进发展。我们特别和陕西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了这个栏目。今天请进演播室的是渭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勇格。
郭勇格:大家好!感谢大家对渭南的关注和支持。
主持人:当前渭南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何亮点?具有哪些有利条件?面临哪些挑战?
郭勇格:当前,我市文化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改革文化体制、规范文化市场、打造文化品牌、完善文化设施、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名城”的总体思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文化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卓著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实力增强。我市“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逐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渐趋健全,农村文化活动生机勃勃。现已建成了文化馆和图书馆各11个,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5个社区文化中心、18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1个县级支中心、78个乡镇文化站、3246个村级服务点的建设。全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达到全覆盖。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和集中商务公寓、大型商场及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文豪国际中心建设项目,现已全面开工,2012年全面完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广播电台率先在西北地区实施开通了城市公共广播,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广大市民及时传递全市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广播电视节目从实施“名牌战略”到“精品工程”,打造了一批诸如《东秦百姓》、《农家四季》、《华山说事》等精品栏目,在全市和全省反响良好;节目创优工作连续五年获国家级、省级大奖的格次和百分比名列全省十地市第一。广播剧《后稷传人》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广播剧《郭孝义》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并被推选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农家四季》、《社会与法》、《环境热线》获中省广播电视好栏目奖,节目主持人畅琴荣获2010年度中国播音主持最高奖项“金话筒”奖,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地市级获此奖项的人员;《农家四季》栏目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首届对农栏目二等奖。
三是艺术创作精品迭出。《隋文大帝》、《桥弯弯 月圆圆》、《大唐女巡按》等3部精品剧目参加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暨首届陕西秦腔艺术节,并获得多项大奖。老腔《关中古歌》参加了2010年文化部春节晚会演出;联合拍摄的第六部电视剧《胡杨女人》相继在央视八套、一套播出,创下了2010年央视下半年电视剧收视冠军。在省第十一届 “五个一工程”活动中,秦腔现代戏《桥弯弯·月圆圆》、广播剧《郭孝义》荣获优秀作品奖,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荣获组织工作奖。现代舞台剧《灯影人家》获得09年度省重点文艺创作资助。现代戏《黄土高原的汉子》获得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剧本奖银奖;戏曲论文《戏曲的出路在于“松绑”》获第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论文二等奖;歌剧《芙蓉出水》获陕西省校园戏剧节剧本创作一等奖。
四是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三年来持续开展“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演出,让城市热闹,让群众高兴”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少儿文化艺术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激情大舞台、歌舞秧歌大赛等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素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两年来分别举办了两届“渭南文化艺术节”、“渭南青年歌手大奖赛”,“渭南民间艺术展演”、“书画摄影展”等活动。特别是自2007年开展的“周末一元剧场”得到中宣部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国内30余家重要媒体的宣传报道。目前,这一享誉全国的公益文化活动品牌的衍生产品如网络版、手机版、声讯版正在筹划之中。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显著。出台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和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建了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积极发掘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增强和提升了广大城乡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感和荣誉感。目前,全市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项,省级84项,市级169项,县级370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55名,市级402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50人(其中国家级8人,省级55人,市级257人,县级775人),名列全省第一,已形成了中、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发掘、整理、演排的华阴老腔、华县皮影、天地社火等富有东府民俗特色的节目,先后赴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港澳台等国内外演出,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东亚运动会的演出等,获得了较高的声誉。积极支持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先后成立了华典民间艺术有限责任公司等25个民间组织,解决就业人员近千人。
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十一五”期间,我市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加大开发利用力度,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新闻传媒业和民俗文化业为骨干的产业发展格局。我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基地2个,39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总量不断增加。2010年文化产业调查资料显示,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2.54亿元,比2009年增加0.6亿元,增长5%,比2004年增加9.91亿元,增加4.77倍,年均增长62.8%。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7%,比2004年提高了0.89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机构数为1066个,比2004年增加513个、比2009年增加了3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5960人,比2004年增加6072人、比2009年增加1827人,分别增长61.4%和12.9%(注:以上数据不包含文化产业个体户数据,下同)。文化投入不断增加,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一五”期间,渭南市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固定资产投资64616万元,比年分别增加62307万元和34923万元,增加27.98倍和2.18倍。仅2010年,全市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4亿元,比2004年和2009年分别增长4.85亿元和0.53亿元,增长8.02倍和1.1倍。文化产业资产总计达到19.49亿元,比2009年增长14.3%。当前,渭南市文化产业门类日益齐全、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比重日渐提高,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是文化市场监管有力。我们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了网吧监管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去年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并把每年1月29日定为全市出版物市场统一执法日,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强化日常监管效能,仅去年一年共查处违法违规出版物20000余本(张),违法违规网吧170余家,取缔黑网吧117家,停业整顿85家,吊销营业许可证6家,关闭非法游戏厅11家,销毁游戏机125台。同时还聘请了937名社会义务监督员对网吧经常性监督。成立了网吧协会,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了有利于各项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确保了我市文化市场的规范健康繁荣发展。
八是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在改革过程中,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明确按照“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保留原事业人员身份;坚持“转制之后财政不减反增”,市财政还一次性给予转制单位改革配套经费,切实解决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等关键问题,确保改革稳步推进。截止2010年12月底,已经全面完成了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任务。成立了渭南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副县级),各县(市、区)也完成了现有的文化、广电等行政执法队伍整合工作,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实行统一执法;组建了渭南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全面实施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合理安置了现有人员。截止2011年6月底,圆满完成县级文化体制改革任务。我市所辖11个县(市、区)文化单位的“三局合一”改制和县级文化单位转企改革工作均已全面完成。此次转企改制工作涉及11个县(市、区)改制单位33个,涉改人员1137人,总体上如期完成了改制任务。目前正在落实涉改人员的后续保障工作。 总之,渭南地处关中东部,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美誉,地理优越,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但是由于渭南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长期以来对文化投入的经费不足,对文化资源产业价值认识不足,缺乏策划、经营、管理等专业的人才队伍,致使实践中盲目性较多,成功率不高,骨干品牌项目欠少,整体规模不高,严重阻碍了我市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
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主持人:回到文化体制改革话题上来,能不能给我们具体讲一下渭南市这次文化体制改革中具体做了哪一些工作,特别是这次文化体制改革中有一些人的铁饭碗就打破了,这个工作怎么做?
郭勇格:为积极推进市、县两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进程,市上一是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市、县(市、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二是周密部署。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县两级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进行研究,并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有关配套文件的要求,先后以两办名义制定印发了《渭南市市直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县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同时,还下达了县级文化体制改革目标责任书,要求各县市区在日前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和县级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工作,以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三是按照改制要求对涉改单位和人员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针对市县涉及转企改革文化单位,分别由分管文化的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摸清底子,广泛征求意见,并积极与有关部门会商联系并了解政策,引导干部职工认清改革形势、任务和政策措施,耐心细致的做好改制企事业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及时解难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改革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对于改制后的文化企业的现有人员,我们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人员分流,提前退休,社会保障等方法,按照财政全部承担、财政部分承担费用的不同形式,落实分流职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大程度地保护现有职工合法权益。
发挥文化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八大文化产业
主持人:这次改革之后面临新的形势,在这样一个新形势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渭南市如何保持您刚才提到咱们特有的优势去做大做强,有我们渭南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这一块的思路是什么?
郭勇格:我市文化产业共拥有企业和单位1066个,拥有总资产19. 49亿元,从业人员15960人,文化产业增加值12.54亿元,增长率为22%,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87%。目前,我市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基地2个,39个文化产业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依托“六大支撑”,发展“八大文化产业”。即依托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鼓励新办文化企业、优先安排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支持动漫影视产业发展、设立担保基金建立市级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等“六大支撑”,重点发展八大文化产业:一发展文化演艺业。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及关中文化特色,突出大型演艺及节会产业项目。以渭南山水文化、历史人文、民俗民间文化、自然风光等文化资源为基础,重点打造一至两台大型室外情景演出和“一地一节”文化品牌。一是结合华山旅游,打造《劈山救母》、《华山魂》室外情景演出。二是打造一批能集中展现渭南民俗的景区及城市广场演出节目。三是打造一台能在全国巡演的集歌舞、音乐、民俗为一体的品牌剧目。同时,积极策划实施“朝山祭祖”系列文化遗产开发项目。整合各类历史文化产业资源,重点抓好西岳庙祭山大典、韩城全国锣鼓大赛、世界陶艺年会等大型节会项目。
二发展广播影视业。以大剧、好剧带动产业收入的增长,“十二五”期间计划合作、独资拍摄电视剧5部,制作广播剧3部。充分利用产业政策吸纳社会资金,建设城市数字电影院,不断壮大城市电影放映业。
三发展出版印刷发行业。鼓励和规范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出版物发行业务,支持各种所有制、多种形式的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现有出版物发行网点加大投入、发展规模经营和专业特色经营,在全市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出版物发行市场;充分发挥我市印刷行业的优势,策划实施集设备制造、维修、销售、会展及印制为一体的渭南印刷产业园区。
四发展广告业。实施“品牌化、规模化、精细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市级电视、广播、演艺、电影放映,网络资源、节目资源、频道资源、户外资源、报刊资源,组织策划一批跨业态、有影响的大型媒体活动,开展全方位广告资源开发,实现媒企双赢。
五发展娱乐休闲业。建设融文化、休闲、娱乐、夜生活为一体的文化街区项目,激活都市消费,打造都市休闲文化产业;在全市各县(市、区)培育开发建设一批集自然观光、民俗体验、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乡村休闲项目,打造乡村休闲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沋河水景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沋河两岸滨河文化主题街区,带动中心城市文化休闲娱乐业快速发展。
六发展文化创意业。依托渭河综合治理项目,在渭河南岸集中建设渭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发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优势,吸引、接纳更多文化产业企业落户渭南;加快富平国际陶艺文化创意产业园、华州国际皮影艺术产业园等文化创意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生产性保护基地。
七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为契机,积极开发“朝山祭祖”、“拜水溯源”、“寻根谒圣”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以华山为主题,建设华夏文明(华山)历史文化展示园和华山文化系列开发等文化产业,打造“华夏之根”历史文化品牌;以黄河风情及关中东府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发建设黄河渔村、大荔老朝邑古建群、大荔沙苑黄河文化生态游以及古城、古关、古战场的潼关八景,加快实施黄河金三角文化休闲区项目;以“字之源、酒之源、诗之源、史之源”历史文化为主题,不断拓展“谷雨民祭仓颉”、“风追司马”等民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八发展工艺美术业。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充分挖掘民间工艺资源,打造渭南特色民间艺术品牌,组建市级民间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掘开发民间艺术,组织和带动全市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美术师和数千名民间艺人组成产业平台。加快蒲城麦草工艺博览园、富平汉唐石刻文化产业园建设。通过以上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和开发,做大做强我市文化产业,努力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建设新的增长点。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打造文化品牌
主持人:部长给我们说了八个产业,我想问在这八个产业当中,这几年有没有培育出已经叫的响的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大家认知度怎么样?
郭勇格:遵循“政府扶持、企业参与、院团服务、百姓受惠”的文化惠民新模式,2007年冬由中共渭南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共同策划,渭南市秦腔剧团承办,率先在全国推出“一元剧场演出项目”,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2010年被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渭南市“周末一元剧场”,通过盘活市秦腔剧团的现有资源,利用每周周末,举办传统剧目、小戏、小品、折子戏专场演出,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生活风尚,着力解决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问题,让广大市民和市区周边群众少掏钱即能享受到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同时带动市秦腔剧团通过演出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呈现活力、兴旺发展。至今已经演出150余场,惠及群众达10万余人(次)。
“周末一元剧场”启动以来,引发了强烈的社会震动,六、七百张戏票早早就被抢购一空,剧场里座无虚席,场场爆满;剧团所在的、多年偏僻静寂的草市巷出现了扶老携幼、夫妻相伴、好友相邀,争相观赏的热闹场面,有的戏迷群众从老城区、开发区甚至几十里外的偏远农村赶来观看,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十分激动人心。城乡戏迷群众纷纷写信予以赞扬,江苏连水县一读者在《人民日报》撰文说:“花一元钱就能看场好戏,渭南市民的这个福分,得益于当地政府部门正视百姓需求,积极主动履行职责”,“渭南一元剧场的实践,就是对十七大精神的很好贯彻”。
为了让“周末一元剧场”这个渭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能长期运行下去,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争取企业冠名,补贴演出成本。剧团每场演出成本为四到五千元,而门票收入七百多元,剧场改造后只有四百多元,资金缺口如何解决?如何让这一文化惠民工程长期坚持下去,为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化生活享受?我们经过长期调研和市场摸索,最后采取了利用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与企业联合,请企业冠名,为演出提供资金支持。我们先后与中国银行渭南分行,中国移动渭南分公司、渭南市祥龙宾馆、渭南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家单位合作,补贴演出成本。
二是争取政府支持。“周末一元剧场”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使这一文化惠民工程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市上每年拿出12万元专项经费补贴演出。
三是推出“一元剧场”走进区县系列活动。主要采取“一元剧场”在渭南各县(市、区)巡回演出,借此机会带活整个渭南演出市场,让各县(市、区)剧团恢复演出,条件成熟时实现市县剧团交叉演出,让群众看到新鲜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演出,形成了“一元剧场”遍及渭南的格局。
该项目破解了基层文化建设中群众看戏难和戏曲传承的难题,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推动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
另外,还有诸如“渭南文化艺术节”、“渭南青年歌手大奖赛”,“渭南少儿书画展”、“渭南迎春书画摄影展”等一系列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为活跃文化生活,服务社会经济都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面向群众,面向基层
主持人:近年来,渭南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群众文化基本权益方面,采取了哪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近几年来,渭南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省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在市、县(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已经初见成效。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速“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近年来,渭南市共争取各项建设和维修资金8290余万元,现已建成了14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5个社区文化中心、18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13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新建和维修文化馆、图书馆11个,争取了5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76个村文化活动室、6个社区文化中心,53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文化器材配送,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1个县级支中心、78个乡镇文化站、3246个村级服务点的建设。这些服务设施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主阵地作用,惠及城市和农村,极大地促进了城乡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推进文化品牌战略,繁荣文艺创作。渭南市生产创作了一大批优秀文艺精品,其中《金石魂》、《母亲的手》、《桥弯弯,月圆圆》等12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大秦将军》等4部作品获国家和省级“五个一工程奖”。连续举办两届“文化旅游节”并成功举办2009世界旅游日中国主会场“相约渭南o舞动中华”庆典活动;打造了《渭南新闻》、《东秦百姓》、《农家四季》、《东府梨园》、《华山说事》、《环境热线》等一批精品栏目;拍摄播出的《黄河九十九道弯》等9部电视剧,加速了影视剧“渭南制造”的步伐。
三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每年一次为期5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周活动向市民展示了渭南璀灿的优秀传统剧目。华阴老腔、韩城行鼓等多次赴英国、俄罗斯、香港等地演出,深受外国观众的好评。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歌颂党的丰功伟绩,弘扬渭南传统文化,2011年渭南市成功举办了“多彩渭南”大型书画晋京展。书画展分庆祝篇、远古文脉篇、书画风流篇、多彩渭南篇等四部分,共展出170余幅作品,这是建国以来渭南在北京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书画展示活动,展出活动反响强烈,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等60余家媒体对画展进行了报道。
四是鼓励包装群众文化载体,提升群众文化品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如火如荼,举办的优秀剧目汇演和“百县千场”农民文艺调演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渭南市文化旅游节”被评为陕西省群星奖项目奖,推动群众文化迈上新台阶。全市群众文化的阵地网络、活动网络、队伍网络和服务网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五是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实施,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按照国家的安排部署,渭南11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49个文化站于今年七月一日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每天接待读者和参加文化辅导的人数大约在5000人次,并延长了开放时间,拓展了服务范围,群众非常欢迎。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主持人:9月底,我省出台了《陕西“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而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从中央到省上都对文化工作有思路、有要求。渭南市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去落实和执行好这些思路,这些要求?
郭勇格:渭南市首先在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召开了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座谈会,举办了全市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培训班,并结合渭南实际将制定出台《渭南市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具体从七方面落实和执行好中省的有关精神和政策。
一是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学习型机关、单位和社会”创建活动。开展“进教材、进课堂、进机关、进头脑”等学习创建活动。对市属主流媒体和网站在宣传活动中设立制作的优秀专栏、专题给予奖励。积极实施公民道德教育工程,鼓励开展“十大道德模范”、“文化双十百”评选等主题实践活动。对在“热爱渭南、宣传渭南、建设渭南”系列文化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载体,加快推进渭南市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建设。坚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强化考核。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按划拨方式供地,并在立项、选址、投入等方面给以优惠支持。
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业单位,坚持公益性质,不断加大投入和扶持。对转制为企业的文化单位,原有的财政拨款保持不变,并结合新增财力的增加逐年增加。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四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对市级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旅游景区,一次性奖励30万元。对获得省级、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景区)称号的分别奖励50万元和100万元。鼓励外资和社会资本兴办文化产业,允许投资人以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其中知识产权可占注册资本比例的70%。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支持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鼓励渭南文化“走出去”。从2012年起,我市原创的影视动画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给予30-50万元奖励;在省级电视台首播的给予20-30万元奖励。我市原创的电视剧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按元/集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我市原创的广播剧,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的,按元/集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我市原创的电影作品,在中央电视台首播的,按每部20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参加港澳台及国际演出的每次给予元奖励。对参加国家级演出和省级以上表演比赛,取得优异成绩的进行专项奖励。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对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上市融资的文化企业,由市政府给予奖励,文化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含中小企业集合债)和中期票据的,按实际融资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费用补助。组建渭南市文化产业投资股份公司,搭建总资本5亿元人民币的投融资平台,实现资本来源的多样化。
五是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主动参加文化专业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历和职称的,由市、县财政按其正式学费的50%予以补助。对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给予10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和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享受市政府人才津贴,特别杰出的予以重奖,并授予荣誉称号。对我市引进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由市县财政全额奖励给个人。
六是加大文化发展资金投入。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门用于引导扶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及重点文化企业发展等,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对于实施免费开放的公益文化事业,市县两级要在中省补贴的基础上,给以相应的配套支持。对农村重点服务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直接送到农村。设立非遗保护基金,对有重大影响的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人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必要的奖励。加强“一元剧场”的深化和发展,市剧团在中心城市的演出由市财政每场补贴4000元,对县(市、区)剧团在本县(市、区)演出由县级财政每场补贴3000元,市、县剧团下基层和交流演出由市财政每场增加补贴2000元。鼓励各类民间组织和群众自办文化活动。对在公共场所举办的各类公益性文化活动及群众自娱自乐活动,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大力支持,划定区域,规范管理,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对社会效果好的群众自娱自乐文化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七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试点地区政府鼓励新办的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三年企业所得税。对新办的广播电视企业,其广播电视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70%以上的,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企业所得税实行前两年免征、后三年减半征收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捐赠文化事业的,捐赠部分实行税前扣除。
主持人:在渭南市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您对广大网民有什么样的期待?
郭勇格:我对广大网民的期待可概括为“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十六个字。
谢谢大家!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16幅绘画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