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玩妃子有个皇帝为了一个妃子丢了一个国家哪部电视剧叫什么

请问 古代的皇帝每天都召一个后宫的妃子一起睡, 是每天都做那档子事吗??每天都有”出来”吗? 如果皇帝每天_百度知道
请问 古代的皇帝每天都召一个后宫的妃子一起睡, 是每天都做那档子事吗??每天都有”出来”吗? 如果皇帝每天
??每天都有”出来”吗.?如果皇帝每天都”出来” 那怎么受的了阿 ,所以我才来这发问?我老婆每天都要,我跟他说这样会早死,他每次都跟我说 “以前的皇帝每天做也都没事阿”我心里觉得特别疑惑.请问
古代的皇帝每天都召一个后宫的妃子一起睡,是每天都做那档子事吗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我老婆每天都要,我跟他说这样会早死,他每次都跟我说 “以前的皇帝每天做也都没事阿”我心里觉得特别疑惑,所以我才来这发问...
拜托 皇帝也不是每天都做呀,除非是个花天酒地的昏君,以后你就和她说这样做的皇帝小到忘己,大到忘国。
这叫做侍寝。至于侍寝不一定都会做那种事。有的皇帝天生体弱多病,其实就是走走形式而已,不可能每个皇帝都如你想想那样。
哎,无言……关心这个干什么,别人打江山,你怎么不问问?
您的问题太难回答了,哪里会有这么强嘛。常理推断也不可能的。
这个问题你不用操心啊,真的。
后宫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当网_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四)(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报价_价格】当当网中国古代史读物报价查询-智购网
已有位网友去当当网购物
当当网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四)(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 产品描述 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
史上最牛说书人,为您详细解说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唐玄宗。
他同时被当年明月和单田芳灵魂附体。他的说史风格,更通俗,更大众,一直把历史说到老百姓心里去。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也是一帮很猛的心灵历程。我不是想说唐朝背后的虚弱,更不是想给某个被埋没或被篡改的大人物正名,我想搞清楚的是,唐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唐史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我说的,也只是我所知道的,不保证对,不保证真,但一定保证会有用。 历史不仅应该好看、有趣,更应该有用,把历史能说进人心里去,它就一定会产生作用。 我敢说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二十四个王朝中最难说明白的一个朝代,因为他很纠结、很复杂、很难说,这些并不是因为他很强很繁华,不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很有名很有影响,而是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一不小心,你便会掉入唐史中那些人为编织的套中…… ","all":" 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
史上最牛说书人,为您详细解说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唐玄宗。
他同时被当年明月和单田芳灵魂附体。他的说史风格,更通俗,更大众,一直把历史说到老百姓心里去。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也是一帮很猛的心灵历程。我不是想说唐朝背后的虚弱,更不是想给某个被埋没或被篡改的大人物正名,我想搞清楚的是,唐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唐史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我说的,也只是我所知道的,不保证对,不保证真,但一定保证会有用。 历史不仅应该好看、有趣,更应该有用,把历史能说进人心里去,它就一定会产生作用。 我敢说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二十四个王朝中最难说明白的一个朝代,因为他很纠结、很复杂、很难说,这些并不是因为他很强很繁华,不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很有名很有影响,而是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一不小心,你便会掉入唐史中那些人为编织的套中…… "},"content":{"show":"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的年号,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713年改年号为“开元”,同年七月,一举铲除太平公主及其羽翼,李隆基之父睿宗李旦随即交出全部国家大权。 “开元”年号共使用二十九年,开元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大唐自公元618年建立后,经过将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在开元年间将国力推到了顶峰,成为当时世界数一数二的繁盛王朝。开元时期的唐朝,以长安为中心,远通南亚、欧洲,其文化影响遍及周边地区,直到今日,人们仍在怀念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一手缔造这一盛世的人正是李隆基。 李隆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才帝王,在政治、军事、法律、艺术、外交等多个领域拥有出众才华,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有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凄美爱情故事,他在位期间,一手建立了大唐的繁华,也一手埋下了大唐衰亡的祸端。 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 梳理历史脉络,也许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缔造说不完的开元盛世。","all":" 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的年号,公元712年李隆基登基,713年改年号为“开元”,同年七月,一举铲除太平公主及其羽翼,李隆基之父睿宗李旦随即交出全部国家大权。 “开元”年号共使用二十九年,开元期间,政治清明,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大唐自公元618年建立后,经过将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终于在开元年间将国力推到了顶峰,成为当时世界数一数二的繁盛王朝。开元时期的唐朝,以长安为中心,远通南亚、欧洲,其文化影响遍及周边地区,直到今日,人们仍在怀念开元时代的盛唐气象。一手缔造这一盛世的人正是李隆基。 李隆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天才帝王,在政治、军事、法律、艺术、外交等多个领域拥有出众才华,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有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凄美爱情故事,他在位期间,一手建立了大唐的繁华,也一手埋下了大唐衰亡的祸端。 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 梳理历史脉络,也许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缔造说不完的开元盛世。 "},"authorintro":{"show":" 墨香满楼:本名倪亮,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其嬉笑怒骂的写史风格,被网上誉为“史上最牛说书人”。他的风趣 真诚 “一根筋”的说史态度,使其迅速成为继当年明月后,又一写史新星。 ","all":" 墨香满楼:本名倪亮,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其嬉笑怒骂的写史风格,被网上誉为“史上最牛说书人”。他的风趣 真诚 “一根筋”的说史态度,使其迅速成为继当年明月后,又一写史新星。 "},"catalog":{"show":"第一章 帝国回归 这个皇帝挺靠谱 粮食不是问题,问题是没粮了 吃我的粮食,就得给我干活 皇帝的亲戚不好当 给皇帝打工要低调 皇帝不容易,兄弟姐妹、老婆儿子都得防 帝国的未来正被“圈养” 第二章 帝国巨宰 科学务农小先锋 人才、人事、人情 到底是谁在“逗”谁 小心点,皇上治罪都是有猫腻的 救时宰相 一代巨宰身后事","all":"第一章 帝国回归 这个皇帝挺靠谱 粮食不是问题,问题是没粮了 吃我的粮食,就得给我干活 皇帝的亲戚不好当 给皇帝打工要低调 皇帝不容易,兄弟姐妹、老婆儿子都得防 帝国的未来正被“圈养” 第二章 帝国巨宰 科学务农小先锋 人才、人事、人情 到底是谁在“逗”谁 小心点,皇上治罪都是有猫腻的 救时宰相 一代巨宰身后事 第三章 帝国转型负责人 魏征转世? 淡定的宰相代言人 止战之殇 良宰的软肋 有人的地方必须讲人情 良宰与巨宰的差距 看到这样的墓碑,谁还想盗 第四章 走向盛世 忽悠,靠奏折也能当宰相? 好人缘让你有个好未来 张说复出 计中计 文武双修 开元群臣 第五章 封禅还是封杀?! 去泰山的资格 泰山――渐行渐偏 这个“泰山”很给力 我不是冲动的人,但我冲动起来不是“人” 爷不怕,爷上面有人 “杯具”宰相是怎样炼成的 第六章 郁闷!各种纠结 姓“武”的女人都很V5 封建迷信害死人 道德太高尚的当不了宰相 宰相纠结得我想宰人 相争是小,党争是大/
第七章 转折点 相争、党争之后是奴争 首先是家奴,然后是将军,最后是太监 神了,没文化也能当宰相 没文化的人是挺可怕 提到太子,除了问题,就是事件 相争――才子败给了文盲 哥儿要享受了 国际化大都市――长安 国际级国家大剧团――梨园(澹 第八章
这不是RAP,这是唐诗――盛唐的诗 唐诗界“南波儿万” 从“嫖客”到游客 李白也有偶像 完美人生除了吟诗还需要什么? 边塞――豪放诗人的泄欲场 偶像们的“打榜”方式 春江花月夜 饮中醉八仙 青年杜甫 第九章 三庶之祸 真TMD狠!一下杀死仨儿子 家人解决不了的,家奴可以 李亨:身为太子,我感觉压力很大 还没成功的男人身后,也要有个强大的女人 太子=光杆司令 盛世奸相 第十章 杨贵妃 公公看上了儿媳妇 “和谐”的公媳生活 情敌 床头打架床尾和 李白和杨贵妃的那些事儿 “傍大款”傍出来个名门贵族 第十一章 安禄山 从偷羊贼到节度使,政斗到底便宜了谁 混官场必须具备的三样法宝 奸臣VS奸臣,结果无悬念 一奸独大 奸臣变忠臣 叛变?给个理由先 第十二章 前奏 把造反简单化的严重后果 第一对平反组合 这对组合死得有点冤 是什么让0.01%变成了100% 皇帝跑路了 第十三章 马嵬兵变 献食 哗乱还是政变 策划者 牺牲品 一个悬念 分道 第十四章 落花时节 陷落的长安 太上皇 大唐纳谏史 还京 气味终不改 盛世终结 第十五章 求真相!继承还是篡位? 比“2012”还玄的预言诗 老爹畏“罪”潜逃,儿子替补遭罪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朔方 天也不早了,饭也吃饱了,咱该即位了 儿子篡位,老爹表示无压力 白痴也发国难财?! 第十六章 那些让“安史”有始无终的人 颜杲卿――名门将才,为造反制造压力 颜真卿――名门相才,为平叛赢得时间 郭子仪――样样通,才会越来越精彩 李光弼――低调对待,热情处理――酷 又稳又酷的联合军 仆固怀恩――王牌老二 番将不是外援 第十七章 睢阳保卫战 要命!作战总指挥居然是个文官! 孤城易守,“二百五”难得 不是“二百五”太多,而是张巡太猛 1000 VS 100000,拼的是什么? 援救危机 为什么吃人?! 结局就像茶几,有“洗具”有“杯具”更有 “餐具” "},"mediafeedback":{"show":""},"extract":{"show":" 第一章 帝国回归 这个皇帝挺靠谱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开元初年,太平公主被杀,效仿武则天未遂。唐睿宗李旦退位,唐玄宗李隆基刚刚完全掌控政权。 饱受战火摧残和政变洗礼的长安城终于能够喘一口气了。在经历了中宗李显的凡庸懦弱与韦后、太平公主等人的不可一世后,长安百姓又开始了各种不安的揣测,刚刚诛灭太平公主的玄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没过多久,一条小道消息传遍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新皇继位,要广选民间女子扩充后宫。 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再一次泄了气,看来,新上台的依然是个只懂享乐的皇帝。 又没过多久,大明宫宫门大开,后宫许多宫女被这位新皇帝――玄宗李隆基――放了出来,让她们自由进行婚配。 得知这个真正的消息后,百姓们又惊又喜,不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起这位大唐王朝的新主人――李隆基。 李隆基这个名字,大家之前早就听说过了。 自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把都城定在了长安,这座城市居住过六位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算上李隆基的话,他就是长安城内第七位大唐皇帝。 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他和他的另外四个兄弟居住在位于长安兴庆坊的“五王宅”内。 当时宅子的门前有口井,井里的水不断向外溢,民间传说这座宅子有“龙气”。皇帝李显听了这个消息后很不高兴,随即派了一伙士兵带着一只大象,来到“五王宅”门前,横踩竖踩,目的就是要压下这股“龙气”。 不过,“真龙”又怎么会被大象压制?没过多久,李显去世,韦后掌权。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最后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推上皇位。又过了几年,李旦退位,太平公主垮台,李隆基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这就刚好印证了当年民间的说法。 古代人一直都很迷信,隋末时候,就有人曾预言一位姓李的人将取代杨家天下;唐太宗末年,又有人预言说一位姓武的女人将取代李家天下。这些预言究竟是巧合还是这些人当权之后自己杜撰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百姓偏偏就信这一套。一个皇帝如果有了“天命”,接受他的统治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至于这个皇帝是像太宗一样廉政爱民,还是像中宗一样当和事天子,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all":" 第一章 帝国回归 这个皇帝挺靠谱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开元初年,太平公主被杀,效仿武则天未遂。唐睿宗李旦退位,唐玄宗李隆基刚刚完全掌控政权。 饱受战火摧残和政变洗礼的长安城终于能够喘一口气了。在经历了中宗李显的凡庸懦弱与韦后、太平公主等人的不可一世后,长安百姓又开始了各种不安的揣测,刚刚诛灭太平公主的玄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 没过多久,一条小道消息传遍长安城里的大街小巷:新皇继位,要广选民间女子扩充后宫。 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再一次泄了气,看来,新上台的依然是个只懂享乐的皇帝。 又没过多久,大明宫宫门大开,后宫许多宫女被这位新皇帝――玄宗李隆基――放了出来,让她们自由进行婚配。 得知这个真正的消息后,百姓们又惊又喜,不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议论起这位大唐王朝的新主人――李隆基。 李隆基这个名字,大家之前早就听说过了。 自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把都城定在了长安,这座城市居住过六位唐朝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武则天、李显、李旦,算上李隆基的话,他就是长安城内第七位大唐皇帝。 当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他和他的另外四个兄弟居住在位于长安兴庆坊的“五王宅”内。 当时宅子的门前有口井,井里的水不断向外溢,民间传说这座宅子有“龙气”。皇帝李显听了这个消息后很不高兴,随即派了一伙士兵带着一只大象,来到“五王宅”门前,横踩竖踩,目的就是要压下这股“龙气”。 不过,“真龙”又怎么会被大象压制?没过多久,李显去世,韦后掌权。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最后将自己的父亲李旦推上皇位。又过了几年,李旦退位,太平公主垮台,李隆基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这就刚好印证了当年民间的说法。 古代人一直都很迷信,隋末时候,就有人曾预言一位姓李的人将取代杨家天下;唐太宗末年,又有人预言说一位姓武的女人将取代李家天下。这些预言究竟是巧合还是这些人当权之后自己杜撰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百姓偏偏就信这一套。一个皇帝如果有了“天命”,接受他的统治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至于这个皇帝是像太宗一样廉政爱民,还是像中宗一样当和事天子,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根据长安居民初步观察,新皇李隆基还算是个挺靠谱的人。 首先,李隆基的脑袋特别聪明。人的智商除了与后天的学习环境、个人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基因。且不说李渊、李世民、武则天这些聪明绝顶的祖辈人物,就单说李隆基的父亲和母亲吧。李旦从小就是个好学生,没事就泡在书堆里,悟性高,天分好;母亲窦德妃出生在关陇名门,关陇集团对后代的要求是“文武双全”,这位窦妃基因也不差。 先天没问题,后天教育也没松懈。李唐王室历来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李旦又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李隆基从小跟着父亲,墨水没少灌,还秉承老李家的专长,写了一手好字。李旦被武则天监视,平日除了看书,就是叫自家的戏班子演奏音乐。李隆基耳濡目染,成了小小音乐家,不但会吹拉弹唱,还擅长跳舞,这些足以说明李隆基智商的优良程度。 智商高和能干政治是两回事。但李隆基却不声不响地和姑母联手,杀了韦后一党,以三子的身份被立为太子,最后当上皇帝。他把政治也玩得有声有色,堪称十项全能。 其次,李隆基充满活力。上一本书中我们曾谈到,在侍奉了女皇帝武则天,经历了中宗、睿宗时期的混乱后,大臣们迫切需要一个具有李世民气质的人坐上皇位。朝廷如此,民间也是一样。 李世民代表什么?强势的君主风度、清明的政治作风、宽仁的施政策略、自信的大国情怀,简言之:活力。从李渊建立唐朝起,李世民一直在为这个王朝注入新鲜活力,他靠武力使一个小国变大,靠治理使一个弱国变强。唐朝臣民需要的就是一位能给大唐帝国重新带来活力的帝王。 一位有活力的帝王不但要有强势的政治手腕、雄厚的政治资本、明确的施政纲领和政治目标,身体素质也同样重要。很多人对李治中年患风疾,只能让武则天暂理朝政这件事记忆犹新。李治的体弱多病,给了武则天可乘之机;中宗李显暴病离世,留下了混乱的政局;睿宗看上去就是一文弱书生,人们无法对他寄予厚望。人们用唐太宗的标准来要求他们的理想皇帝,这位皇帝必须做到四肢和头脑一样发达,身体和思想同样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应付一个庞大帝国的日常事务。 李隆基身体素质如何?当年大唐马球队与吐蕃马球队友谊赛,大唐队一再失球。关键时刻,李隆基和几位大唐业余球员出阵,将比分一扳再扳,最后大获全胜。那次的扬眉吐气,长安城的百姓同样记忆犹新。 身体素质没问题,心理素质更加过硬。李隆基从小就在武则天的阴影中成长,后来更是经历了一系列政变。在斗争中,李隆基迅速成熟,长安百姓还在为政局忧心的时候,他已经杀了自己的姑姑,请自己的父亲下了台,将朝廷大员全部换成自己的亲信。 有了李世民这个光辉榜样(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请自己的父亲下了台),李隆基的作为并没有承担太多非议。老李家的天下,一向是自家人互相打杀,何况,李隆基在事后大造舆论,宣传太平公主早已预谋政变,自己的行为只是出于无奈,谁还能有意见? 最后,李隆基有事业心。皇帝这项职业,权利多义务也多,多数皇帝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时时争取享受更多的权利,享受过了头的成了人人喊打的昏君、暴君。 当皇帝也需要职业道德,要以事业为重,爱好为轻。不论何时都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人,才能做好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做得都不错;武则天喜欢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但她知道国家好了自己才能舒服,治国时也算兢兢业业。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的不一定是明君,但像李显这样无时无刻不把老婆韦后摆在第一位的皇帝肯定要出乱子。 那么李隆基究竟是不是一个有事业心的人呢? 从“放宫女”这个行为看,他不是个享乐天子。而观察一个皇帝的性格和执政动向,首先要看他任命的大臣,李隆基任命了谁?姚崇。 当年诸葛亮对后主刘禅谆谆告诫,明君“亲贤臣,远小人”,昏君“亲小人,远贤臣”。 君主亲近信任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政治是否清明,而提出十条治国建议的姚崇,无疑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寄予厚望的救时宰相。 选择这样一个人扭转混乱的政局,正说明了李隆基的决心。 长安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生机勃勃。 粮食不是问题,问题是没粮了 李隆基终于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他知道这一天来得有多不容易。母亲窦德妃死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从小开始就跟着一个整日战战兢兢的父亲一起生活,刚懂事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应对祖母武则天的疑心。等到年纪稍微大了一点的时候,有了自己主意的李隆基,在经历了几次政变的试练之后,心肠变硬了,脸皮变厚了,手脚也放得更开了。现在,对于李隆基来说,达到皇位最后的障碍――睿宗退休、太平公主歇菜,这个梦寐以求的宝座终于归为己有了。 结合多年来的斗争经验,李隆基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宝座要一直坐下去的话,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回想起老李家那辉煌的过去,高祖李渊的事迹,被篡改得面目全非,李隆基根本没办法考证。自己的父亲、伯伯、奶奶、爷爷,并不是百姓心中的好皇帝,想坐稳天下,还是要向李世民学习。 李世民治国的中心思想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很形象,但也很抽象。当李隆基还只是个小皇子的时候,他缺少对于民间生活状况的了解,人民到底需要什么,他自然是要掂量一番。从先天政变开始,李隆基就开始学习政治、琢磨政治、实践政治,他把学到的东西全部奉献给争权夺利和政变胜利。现在要治国,他又要从头开始。 人民最需要什么?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当然是吃的。 在上一本书中,我们说过武则天退位之后,整个唐朝的百姓并不安宁,水灾、旱灾、蝗灾一个接着一个,没完没了。李显和韦皇后又都是享乐的行家,李睿空有虚名,没有实权,而有实权的李隆基又在和太平公主钩心斗角,那些处理政务的宰相们都忙着做政治投资。可以说,管理帝国的人基本上都在不务正业。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越来越糟。公元711年,汾水流域发生大地震。当年李治当皇帝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震,却震不垮高宗要当一代明君的决心。他积极地开展赈灾救灾活动,忙得是焦头烂额。而公元711年的皇帝在忙什么?睿宗正忙着在儿子和妹妹之间寻找喘口气的机会。 公元712年,春天来了,大旱也随之而来。过了几个月,夏天也来了,大旱再次随之而来。找不到喘气机会的李睿干脆退位给了儿子,接替他的李隆基那时还没时间也没精力应付旱灾,一直到了公元713年,长安地区仍然在闹饥荒。公元714年,大旱再次爆发。 刚刚坐稳了皇位就连饭都吃不上了,不难想象李隆基心里有多不是滋味。就长安这一个地区来说,因为它是历朝首都,所以开发就会过度,闹饥荒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一闹饥荒就往东都洛阳跑,也成了一种“潜传统”。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干脆定居在了洛阳,省了来回车马费。 李隆基开始转动脑筋,首先明确的是,解决粮食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地方上要有存粮,这样的话,就算饥荒来了,仓库一开,百姓拿到粮食,自然不会造反;二是要保证中央有足够粮食,不然国家中枢机构的架子就要饿散了。 第一步要解决地方问题。李隆基知道,从隋朝开始,各地就设立了不少义仓,老杨家的那些义仓中储存的粮食,支撑着隋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们,同时也让唐政权站稳了脚跟。所以说,这个义仓制度功不可没,像这样的优良传统自然会被善于学习的李家人继承。 回顾一下在第一本书中说过的隋朝义仓制度,政府在丰年购买粮食放入义仓,饥年以低价卖给农民。到了唐朝,长安经常缺粮,义仓里的粮食经常向长安输送。李隆基的脑子转了转,这不行,义仓既然为了应对饥荒而设,就应该名副其实,不能把义仓当成长安后备粮仓。于是,他下令禁止义仓向长安运粮。 那么长安的粮食怎么办?大唐疆域这么大,哪里丰收把哪里的粮食运来不就成了。 可是说到运输,谈何容易? 当年天才皇帝杨广的天才举动之一就是开凿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又将长安和洛阳连在一起。不论打仗还是运粮,运河发挥了巨大作用。 世易时移,武则天定都洛阳后,运河年久失修,渐渐失去了昔日的畅通,有些地方连水闸都坏了。李隆基知道,想要粮食,走水路最省钱。想要走水路,必须修运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任命刺史李杰为水陆转运使。李杰不辱使命,在公元714年恢复了长安直通洛阳的水道。 运河的恢复只是暂时缓解了唐玄宗的粮食危机,此后几年唐朝自然灾害仍旧频繁,粮食问题一直困扰着长安。 长安困扰就困扰吧,大不了去洛阳,至少要让义仓制度落到实处,保证了天下太平。 以民为本,正是李世民那句名言的真谛。 吃我的粮食,就得给我干活 粮食的问题虽然解决了,但李隆基还是坐不住。 民以食为天,固然没错,不过治国可不是喂猪,只要手底下这些人吃饱了就行。可以说“吃”是最基本的,要想持续吃又吃得好,我们还要兴修诸多公共设施(比如水利),这就需要工费;维护边境安宁,这得需要军费;还有维持政府开销(公务员的薪水)、支付皇家日常消费等一系列国家开销……一句话,治国必须得有钱,没有钱什么都是空谈。 想到这里,李隆基也不禁长叹一声,他的祖母武则天是个花钱不眨眼的女皇帝,他的伯伯李显是个花钱不眨眼的“妻管严”,他的姑姑太平公主是个花钱不眨眼的女强人。更要命的是,在这几个最大手大脚的人里面,也只有武则天一个人会赚钱,其他人都只会敛财。 赚钱和敛财同样是填满自己的腰包,那么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同样的一只羊,那些会赚钱的人在剃掉羊毛挤了羊奶之后,不忘给羊吃点草,等到明年接着剃毛挤奶。而那些敛财的人则是在剃掉羊毛挤了羊奶之后把羊宰了,皮卖了当衣料,肉卖了当食物。这两种不同做法的结果显而易见,在短期内,那个只会敛财的人暴富,但是在暴富之后,则再也没有了持续收入的可能。 李隆基明白,只有那些会赚钱的皇帝才能保证国泰民安,那些只知敛财的皇帝则会导致天下大乱,这是一个治国的真理。 他必须当个赚钱的皇帝。既然暂时没有生财之道,那就从省钱做起。 常言道,艰苦朴素是我国一项优良传统,开元初期的李隆基,将这项传统发扬光大了。 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李隆基下令,后宫所有人等,不准穿华贵的衣物,不准戴玉器;皇家有专门的织锦坊,李隆基下令关闭。一时间,从高宗时期开始的崇尚华丽的风气得到收敛。 节约的对立面就是浪费,李隆基对浪费深恶痛绝。后宫宫人们的衣服缝了又补,补了又缝。有一次,李隆基看到几个卫士将吃剩的食物扔掉,勃然大怒,命手下当庭打死这几个铺张浪费的卫士,卫士们吓得面如土灰。李隆基的大哥李宪劝道:“节约粮食是为了养活更多的人,现在陛下怎么能为一些剩下的粮食杀人?”上本书说过,李隆基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当年太子的位置,就是大哥上书让给李隆基的,看在李宪的面子,几个卫士的命保住了。此事经过各种小道传播,满朝文武都开始厉行节约。 日常开销的节约毕竟是小数目,李隆基琢磨着省更多的钱。天底下白吃白喝的人多,哪些人吃粮不管事手中还有钱?李隆基上上下下扫了几圈,寺院! 从隋朝起,佛教就流行,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在寺庙长大的,杨夫人独孤伽罗是虔诚的佛教徒;到了唐朝,虽然道家盛行,佛教的地位也没有变低。特别是玄奘西游带回经书,各大省市甄选译经僧,是当年国内最热闹的文化大事。老李家和佛教也脱不了关系,李世民最爱的长孙皇后,小名叫做“观音婢”;高阳公主曾和博学多才的和尚谈了场惊世骇俗的恋爱;武则天当年进过寺院,又在寺院被李治接回宫;武则天的头号情人薛怀义为了入宫方便,干脆剃度当了白马寺住持;武则天好排场,建了不少寺院,韦皇后为了追求武则天的脚步,建了更多的寺院…… 这些历史,李隆基越想越气,又想起了姚崇跟他提起的正在进行的寺院建设工程。李隆基怒火中烧,不但工程要停止,那些想要逃避服役的僧人尼姑也要还俗。没经过国家承认的寺庙一律拆除,土地收到政府手中。 解决了白吃白喝的僧人,李隆基继续找白吃白喝的人。这一回他犯难了,这个帝国有手有脚有劳动力又白吃白喝的人,不正是他那群亲戚吗?不论是亲王、公主、贵戚,法律规定了封地数。从武则天开始,对贵戚的封赏逐级上升,太平公主最得宠,她的土地绵延不断直到终南山。 唐玄宗知道,他不能剥夺亲戚们已有的封地,那会逼他们心生怨恨,继而图谋不轨。可是,李隆基不是无所作为的人,他首先颁布命令,所有贵族财产必须上税。 光是上税还不够,李隆基暗示一下兄弟姐妹们,我朝以节约为本。兄弟姐妹们发现到手的实封地越来越少,与官方公布的数据相去甚远。不过,皇帝要节约,他们敢对着干吗?皇帝放了宫女,停建宫殿,规定后宫妃子连刺绣衣物都不能穿。他们这些人如果再为封地斤斤计较,不是阻碍时代发展吗?吃饱喝足,皇帝又不亏待,地少点就少点吧。于是,对唐玄宗的明赏暗削,皇亲国戚们保持明智的沉默。 很快,皇亲国戚们又发现,想当李隆基的好亲戚,不只是少几块地的问题。 皇帝的亲戚不好当 开元初年,但凡跟皇帝沾亲带故的人,他们的日子都不太好过,平日里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皇帝不但盯着他们手里的地,还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那个叫姚崇的宰相提出十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约束贵戚在皇宫政厅之中掌握控制权。别看李三郎同志平日亲切,到了该下手的时候,他可不管对方是老爹还是姑姑,绝对不会手软。在见识了李三郎的手段之后,这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贵戚们也尽量放低自己的姿态,轻易不去碰这颗钉子。 不过,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些不识时务的人。这天,御史台就在李隆基面前参上一本,说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鱼肉百姓,横行乡里,证据确凿,罪该万死。 这个时候的李隆基,已经度过了刚刚做皇帝时的朦胧阶段,逐渐成熟。他深知当皇帝绝对不能一味扮黑脸,在大多数时候,皇帝是有必要做一下“和事老”的,至于那个扮黑脸的“坏人”,完全可以让大臣们去做。 所以,当听到有人举报王仙童时,李隆基先是假装顾及一下弟弟薛王的面子,然后吩咐两位官员要重新调查。薛王李业大喜,皇帝都这样发话了,下面的这些官员岂有不明白的道理?找几个借口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重新发落。这回,他舅舅的这条命算是保住了。 可是,当李业知道李隆基命令重新调查的两位大臣是谁时,他差点吐血。这两位大臣是谁?一位是姚崇,端起一张铁面无私的脸;一位叫卢怀慎,也是当时的宰相,以清廉刚正著称。这两个人平日最恨贵戚弄权让百姓受苦,王仙童落到他们手里还能有好结果? 果不其然,姚崇和卢怀慎又参一本,重新阐述王仙童罪大恶极,还不忘给唐玄宗扣“徇私”的帽子。李隆基脸上为难心里暗爽。在姚崇和卢怀慎的慷慨陈词下,王仙童在李隆基“惋惜”的目光中走向断头台。 贵戚们开始缩手缩脚。 不识时务的人肯定不止一个,当朝皇后有个妹夫叫长孙昕,平日里飞扬跋扈、脾气不小。这一天,因为小事,他将御史李杰堵在路口揍了一顿。 要说这长孙昕也是个没脑子的人,虽然占了手脚便宜,但却招惹了不能招惹的人。开元初期有朝廷上有“姚宋毕李”四大名臣,李隆基极为倚重。“姚”是姚崇,“宋”是宋Z,“毕”是毕构,“李”是李杰。毕构是一位清正的大臣,曾以反对武家闻名。李杰就是恢复了大运河交通的转运使,现任御史大夫,刚刚被长孙昕揍了一顿。 皇帝倚重的大臣有两种,一种懂得权变,一种刚直不阿。宋Z和毕构是后者,姚崇和李杰都是前者。大功臣李杰不吃暗亏,一状告到唐玄宗面前。 唐玄宗为难了,这回他是真的为难。弟弟的舅舅杀了就杀了,老婆的妹夫可不能随便动。李隆基的皇后姓王,是个豪爽的贤内助,在屡次政变中从不拖后腿,帮了李隆基不少忙。李隆基继位,她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后。恩爱夫妻为小事撕破脸,得不偿失。 但李杰不依不饶,他知道皇帝的心病:害怕贵戚分权。于是,李杰一再强调:“长孙昕殴打国家官员,目无法纪,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唐玄宗明白,此事不能善终,不如顺水推舟,杀鸡儆猴,给贵戚们一个教训。他安慰了李杰一番,命令杖杀长孙昕。 对皇后的妹夫都不留情,贵戚们彻底老实了。 给皇帝打工要低调 收拾了贵戚,过了段时间,李隆基就又开始看那些之前帮自己获得皇位的功臣不顺眼了。 比如,刘幽求;比如,钟绍京;比如,张说。 这些功臣无一例外,都曾是李隆基的绝对心腹,他们不仅帮助李隆基在政变中取得了成功,而且也成了当时在朝野之中极具名望的权臣。但,也正是这个“权”字,成了李隆基的一块心病。 对于功臣的事后处理问题,一直都是历代靠着起义或是政变发家的帝王们难解的心结。当年唐高祖李渊的两大功臣――刘文静与裴寂,在起义结束,功成名就之后,一个因冤案而死,另一个则作为重臣终老。这两人的差别就在于,刘文静与当时皇位的威胁者――李世民――私交甚厚,这让李渊非常没有安全感。同样的道理,在李世民发起政变后,对那些依然听话的功臣各个礼遇有加,但是对那些露出骄矜之色的大臣们,比如打了胜仗回来的李靖、侯君集,往往会是声严色厉,先给你一鞭子然后再赏你个甜枣。 可以说,在处理功臣的问题上,李世民是最会拿捏分寸的一位帝王。凌烟阁二十四张画像,就是这种分寸最具体的表现,陪他出生入死的那些文臣武将几乎全部享受高等待遇,君明臣贤。不过,从侯君集造反到张亮冤死,再到临死前对李薜耐夥牛技涞男湃斡兴ァ5搅烁咦谑逼冢に镂藜捎腭宜炝嫉仍洗蟪枷群蟊涣鞣派焙Γ俚轿湓蛱炫ā⑿砭醋诘热说背迕鞯木脊叵挡桓创嬖凇 作为李唐王室的大臣,经过武则天时期、中宗时期、睿宗时期的洗礼,他们对皇室产生了由衷的不信任。皇帝本人也奇怪,为何自己手中的大臣不像史书上那些开国功臣们那样忠心耿耿且百死不辞? 在这样的一个大政治背景下,李隆基既然做不成李世民,他就必须密切注意着功臣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是心理活动。 在这些功臣之中,禁中的高力士一直跟随在李隆基身边,可以说是离李隆基最近的一个,也是最有机会登高揽权的一位大臣。不过高力士为人小心谨慎,更难得的是他的政治智商也非常高,有见地,有胆略。而且,高力士一直都是以“奴”自称的,从来都不跨“雷池”一步。可以说,李隆基虽然对这些功臣们日防夜防,但对高力士的尊重和信任却是只增不减。 军队里的老朋友,王毛仲、葛福顺这些人很老实,不以功臣自居,把各自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李隆基观察了一段时间,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李隆基最怕的是文臣,一肚子弯弯肠子,知人知面不知心。想到钟绍京当年死活不肯开门,李隆基的不信任又多了几层。而且,刚刚组建的新政府根基不稳,功臣们想要捞取更多资本,他的大哥、二哥、四弟、五弟正是大臣们现成的盟友。李隆基越想越不安,先后把刘幽求、钟绍京、王琚等人贬到地方。 刘幽求等人能不郁闷吗?跟着李隆基出生入死就混到这么个结局,在地方上当个小官,混吃等死。物不平则鸣,这几个人平日难免抱怨。这抱怨也传到了李隆基耳朵里,让他很生气很生气,竟然抱怨朝廷?活腻了吧? 关键时刻,姚崇劝李隆基说:“刘幽求和钟绍京被贬,一时间心理不平衡,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因此把这两位功臣治罪,怕是要被人指责,引起朝廷混乱。” 李隆基一听,有道理,还是姚崇想问题周到。于是,刘幽求和钟绍京躲过了一场牢狱之灾。 在贬黜功臣的过程中,姚崇发挥了中坚作用。 从上一本书中我们知道,姚崇是一个有原则、有眼光、有主意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勇有谋。当年神龙政变,姚崇听到武则天下台,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甭管这是真哭假哭,他这眼泪成功避开了武家人的敌意,使自己能在武家人的眼皮底下继续和他们作对。 睿宗上台后姚崇受到重用,很快又被贬职,直到被玄宗召回京城。姚崇看准了玄宗是个做大事的皇帝,他也有成为权臣的决心。但事有先后,人有亲疏,离玄宗最近的人肯定是那些陪着玄宗玩命搞政变的刘幽求、钟绍京、张说等。现在,刘幽求和钟绍京已经没能力构成威胁,张说这个人却很难扳倒。 上本书中,张说第一次出场是在武则天的殿试上,可谓文采精华,一鸣惊人。此后,“二张”诬陷魏元忠,拉张说作伪证。宋Z和刘知几一个正面劝导(劝导他要懂得为臣守正之道),一个出言威胁(小心我在史书上给你多加些墨水)。张说这才下定决心与“二张”对立,为此吃了不少苦。后来,他成为李隆基的亲信,又遭政治风波牵连,被贬出长安。 李隆基夺权后,张说回到长安受到重用,自然成了姚崇的对手。不过,比起姚崇,张说还不够机灵。这天退朝,姚崇特意最后走,欲言又止地对李隆基说:“为臣看见张说的车子进了岐王府。” 此时的李隆基最信任的恐怕就是姚崇,姚崇名声一向很好,不会说假话。张说这个重臣与亲王勾结,想做什么? 姚崇不说话,任凭李隆基的大脑发挥想象,想象很快有了结果。李隆基一纸诏书,张说又被贬出长安了,这次贬得更远,贬到边境练兵防敌去了。 张说是聪明人,知道朝廷上有人故意整他。咬牙切齿之余,不敢露出不悦的神色,只说感谢皇恩浩荡,给他这个保家卫国的机会,请皇帝看他的表现吧! 骑上马,张说看了眼长安,暗暗发誓早晚有一天他会回来。 张说走了,唐玄宗的心还是没放下,收拾了功臣,还要给当朝的大臣们一个下马威。事也凑巧,一个叫裴景仙的官员收了五千匹布绢的贿赂,被唐玄宗抓个正着。唐玄宗杀了一只贵戚鸡,让贵戚们不敢轻举妄动,这个时候他准备再杀一只,给朝臣们一点厉害瞧瞧。 但朝臣们却接二连三地劝李隆基不能杀,这个人千万不能杀。 为什么呢?原来这位裴景仙是唐朝首席功臣裴寂的后代。在上几本书中我们知道,开国功臣们的后代造反的造反,抄家的抄家,房玄龄、杜如晦的后代卷入太子谋反事件被处死;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后代因为得罪高宗和武则天被流放;李薜乃镒有炀匆灯鸨炊晕湓蛱欤О芎螅廊サ睦薜拇托毡话幔殖闪诵焓蕖Τ济堑暮蟠芄话舶参任然畹娇昙涞模欢嗔耍娴牟欢嗔恕4酵龀莺牡览恚蟪济嵌贾溃毕缕疵靶谑窒铝羟椤 李隆基体谅了大臣们的心理,没有杀死裴景仙,不过,他立威的目的不会改变,下令将裴景仙仗打后,流放到岭南。 大臣们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皇帝不容易,兄弟姐妹、老婆儿子都得防 开元初年,李隆基施展拳脚,为了稳住自己得来不易的政权,在朝廷之中,他全力打压自己的亲戚,提拔那些贤明之臣。李隆基这边正在劲头十足,春风得意,那边就开始有大臣提醒了,“陛下,国本?” 李隆基若有所思地哦了一声,这才想起来国本问题。是啊,到现在连太子都还没立呢。 立太子可是件大事,唐朝太子的命运有坎坷也是所有人的共识。那些名正言顺当太子的,不是被弟弟杀了,就是被爹爹废了,这些血的教训是惨痛的。所以说,大臣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个问题。 立太子的问题说轻松也轻松,但是说难也难。李隆基的正妻是王皇后,不过她没有子嗣,这就导致嫡长子位置一直是空缺的。 剩下的那些皇子,难免又要产生诸多“立长”、“立贤”的争论。面对这样一个头疼的问题,李隆基的给出的决定倒是很痛快,没有浪费任何时间,他将二儿子李嗣谦立为太子。 得知这一消息,大臣们难免要发难,“为什么不立大皇子,要立二皇子?” 大皇子李嗣直,他的生母是刘华妃;二皇子李嗣谦,他的生母是赵丽妃。虽然两位母亲都是“妃”,但大臣们却一点都不喜欢这个赵丽妃。赵丽妃是李隆基当年任潞州别驾的时候认识的,她的身份其实就是一个潞州歌伎。 太子的母亲出身如此低贱,这太有辱国体了,大臣们想到这里,必然要参上几本。但是,当这些准备上奏的人凑到一起商量几分钟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大臣们之所以会打消上奏的念头有两个原因:首先,赵丽妃是当时最得宠的妃子,风头无两,谁也比不上;还有一个原因,李隆基本身就不是长子,要求他立长,难免引起这位皇帝的反弹。 结果,太子问题风平浪静地解决了。李隆基很舒心,赵丽妃很开心,大臣们也没什么怨言,这大概是开元初年最顺利的一件事。 历史证明,太子问题是个长远问题。立太子只需皇帝的诏书,但保证这位太子顺利继位却需要多方努力。首先要保证皇位的唯一合法性,因此,李隆基盯上了他的哥哥弟弟们。 哥哥弟弟是他重点防范的对象,比如姚崇上奏说张说进了岐王府,第二天张说就被贬到边关。不过,岐王这个人没什么心眼,张说被贬了,他没吸取教训。具体表现如下: 岐王李隆范是个酷爱音律的雅士,他最喜欢做的事是找人写写诗、弹弹琴、品品书画。前面书中我们说过,唐朝有个显著现象是诗人当官,李隆范来往的诗人文人自然也都是些大官小官。然后问题来了,李隆基明令禁止亲王与大臣结交,看到李隆范不识抬举,他小动手脚,立刻有人参上一本,说岐王与文士刘庭琦、张谔等人来往,这些人身上私藏着谶纬之书。谶纬就是算卦,这是我们熟悉的套路,宫廷里冤枉他人,说他搞厌胜准没错。 很快,刘庭琦等人被罢黜。李隆范终于知道害怕了,战战兢兢地想去向李隆基请罪。李隆基笑呵呵地对李隆范和大臣们说:“我们兄弟生来就友爱,彼此没有隔阂。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想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我是不会上当的!” 李隆范很感动,感动到他再也不敢结交文士了。 同样的感动也发生在薛王身上。有一次,李隆基生病了。即使生病,李隆基也不会忘记对兄弟们的关照。他得知大臣韦宾、皇甫恂去找薛王议论朝政后,火速命人将韦宾拉到殿上,乱棒打死,将皇甫恂流放。为什么一个打死一个流放?因为韦宾是薛王妃的弟弟,属于外戚。 薛王李业战战兢兢来殿上请罪,谁知李隆基笑呵呵地将他扶起来,拉着他的手对他说:“我若是猜忌自己的兄弟,天地神明都会怪罪我。”一边安慰弟弟,一边下旨安慰薛王妃。 薛王太感动了,感动到他今后再也不想跟大臣说话了。 比起两个“被感动”的弟弟,李旦的大儿子宁王李宪就聪明得多。当年,他主动提出李隆基应做太子,帮了李隆基一个大忙。李隆基夺权后,李宪为人恭谨,从不与外人结交。久而久之,李隆基对大哥愈发信任。有人打李宪的小报告,李隆基也并不放在心上。 除了提防兄弟们盯上自己的位置,其他方面,李隆基做得比唐朝其他皇帝要好得多。他为人和气,下了朝之后,和兄弟姐妹们一室相处,还像从前一样友爱;经常赏赐金银珠宝给自己的兄弟,或带着他们打猎游玩;听到他们之中有人生病,立刻跑去嘘寒问暖;他的亲妹妹玉真公主想当女道士,李隆基劝了无效,也由着妹妹入道。玉真公主并不是真心想当个女道人,她的私生活丰富多彩,和不少诗人往来密切。李隆基疼爱妹妹,一切顺着她的心愿。 虽然对亲属们严加防范,但李隆基性格中还有对亲人友爱的一面,比起李世民、李治等人的兄弟血肉横飞的惨状,李隆基的哥哥弟弟们却得享天年。宁王李宪和李隆基最亲密,李宪死后,李隆基怀念他,将他封为“让帝”。岐王李隆范在李隆基的默许下,是位自在王爷,与不少艺人诗人有来往,也算逍遥快活。生为皇帝的兄弟,没有遭遇横祸,他们已经知足了。而且,就算他们心中有其他想法,也瞒不过李隆基。 李隆基的防范措施,堪称帝王一大创举。 帝国的未来正被“圈养” 说到李隆基的诸多创举,倒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回想当年,武则天从东都洛阳搬回西都长安时,把一所叫兴庆坊的宅子赐给了李旦的五个儿子居住。因为五个王爷在此居住,所以这个宅子之后就被称为了“五王宅”。 现在,当上了皇帝的李隆基认为祖母的这个想法非常好,把这些皇子们塞进一个屋子里,方便他们增进感情、友爱互助,也方便他们相互制约各自的不当行为。但是,李隆基的根本目的,还是更方便自己对这些子孙们的监管。在李隆基看来,这一招既能促进李家后人们的感情,又能方便自己随时掌握皇子们的生活和学业情况。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吸收了祖母的这一“治家”方案。对待他的儿子,他设立了“十王宅”,包括庆王、忠王、棣王、鄂王、荣王、光王、仪王、颍王、永王、济王十位皇子住在宅内,后来又有六位封王的皇子入住。这些皇子们每天从早到晚一起用餐,一起读书,在一个宅院之内被严格看管教育,每个月的吃穿用度也都是由专门的府库供给。李隆基彻底颠覆了过去让皇子们去各自封地的古老政策,将他们牢牢限制在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即使这些皇子们成婚,也没有自己的王府,仍然要住在十王宅之内。 当成了婚的皇子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李隆基就又在十王宅外设置了“百孙院”,让这些孙子们跟他们的爸爸一样,众多兄弟一起居住。 十王宅和百孙院的设置,充分说明了李隆基对自己后人的不信任。 李隆基对兄弟子女的感情其实并不假,但多年的政治生涯让他在还没当上帝王的时候,就换上了帝王们共有的职业病――疑心病。也难怪他会疑心,跟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王毛仲,政变发生前跑得无影无踪;平日慷慨激昂的钟绍京,政变之前缩在家里不敢出来。李隆基之所以能由一个一腔抱负的青年变为把持人心的帝王,他们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帝王们都很难相信别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朋友或亲人。李隆基是非常愿意维持自己个性中温情的一面的,这就非常难得了。但他把温情建立在能够操控的基础上,又让他的亲人们战战兢兢。不论如何,李隆基对他人的怀疑已经成了习惯,这份不信任平日藏在他宽容的政策和微笑的外表下,不知何时会发作。可怕的是,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此外,动物圈养久了,会好吃懒做,失去活力,被聚在一起的皇子们也如此。他们失去了接触外界的机会,不能去封地体验民情,不能去边关体验戎马生涯,没机会和朝廷大臣往来,听听新鲜的见解。他们在十王宅、百孙院里消磨着青春和意志,浪费了生命和抱负,变得碌碌无为。李唐子孙的锐气,一点点被磨光。 之后的历史见证了这一点,而创造这段历史的李隆基没有看到,也没有预料到。此时,他正得意扬扬地想着安顿内廷的妙计,把目光投到了朝廷大臣身上。想要稳住统治,既要有皇帝的英明决策,又要有能干的大臣,他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大臣。 "}}; var no_txt = "本商品暂无详情。";
相关品牌分类
相关热门排行
购物网址大全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四)(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报价为19.40,以上所显示的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四)(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价格等详情是从当当网网站同步过来的或智购网购物搜索引擎自动搜索形成的索引快照信息(商品信息未经审核,快照亦可能未经更新),如欲购买请以当当网网站上的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四)(李隆基是一个传奇,再也没有一个皇帝,经历过比他更加丰富、更加戏剧性的人生)报价为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皇帝玩妃子图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