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能放私人放宽住所登记吗

搜集族谱等等, 也仅被视为 “本省文献的整理工作” 。 随着大量文献以及受过高级专门训练的社科人材进入台湾, 台湾各界对谱牒 的整理以及对谱蝶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不过,由于国民党入 台是战争失败后的仓皇退守,除了一些大官僚、大商人和大学者之外,很少有人 会随身携带家谱、族谱之类的私人文献,因此,台湾的谱蝶及对于谱牒的研究, 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局限于 50 年代以前原有的规模:近二十年来,台湾掀起了一 股寻根思乡和重振中华正统的浪潮,一些资金雄厚的世家大族(绝大部分都属于 早期闽粤移民的家族、宗族)出于各种目的,纷纷整理出版了本家本族的谱牒。 不少国民党元老也纷纷为新出的宗谱、族谱撰序、题辞,或表彰谱主,或申抒己 意,攀比规格,热闹非凡。台湾的谱牒和谱牒学研究,受到民间和官方的双重推 动,因而保持了长久的发展势头。从社会效果来看,这一思潮及其随之而起的谱 牒热, 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 “台独” 的喧嚣气焰, 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台湾新出的谱牒和谱牒学著作的数量目前尚无精确的统计, 根据美国伯克利 加大东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胡佛图书馆已收藏约 500 种的情况估计,实际数字也许会超过 1000 种。下面介绍的,只是笔者所见最有意思的几种。一、谱牒1.《旅台南氏家族纪要》,旅台南氏家族纪要整理委员会编,台北县南氏 宗亲会 1984 年 10 月出版,为“南氏谱系资料丛书”之一.该委员会以南怀瑾为 荣誉会长,南晓村为主任,南汝鄂、南维岳等为委员。这部《纪要》最大的特色, 是详尽刊列了南氏分省昭穆世系表,总共有浙江、江苏、河北、台湾、山东、湖 北、安徽、河南、江西、云南、吉林等十一省,另外还有客居韩国汉城的一支。 该《纪要》的编纂法属于以地望为单位记录本族世系的“大族谱”类。 2.《黄氏族谱》,1959 年 8 月出版。黄氏无显赫事迹,但因有朝中大老如 黄杰,黄少谷、黄镇球坐镇,所以该谱编纂得格外考究。封面由黄仁俊题签,内 页有陈诚、于佑任捧场;跟进的还有考试院院长莫德惠,立法院院长张道藩、司 法院院长谢冠生、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前考试院长贾景德、前行政院长阎锡山 等。兖兖诸公,济济一堂;场面之大,规格之高,是台湾谱界少有的盛事。最有 趣的是阎锡山的题辞:“同人于野是大同,同人于宗并不是小康,但必须同人于 宗而后才能同人于野。人事均是由低而高,由近而远,族谱为同人于宗应有的基 础” 靠枪吃枪的一代军头, , 居然还有如此兼爱儒雅的胸怀, 倒让人刮目相看了。 3. 《广东中山县泥湾乡林氏家谱》,林天予编纂,1978 年于台北自费出版。 这是笔者所见过的最好的一种纯私人性质的谱牒。全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 林氏渊源沿革,始于传说中的林氏太始祖比干、始祖林坚,其后的林氏世系由。 历代世系表。详列,并有一组讨论林氏世系源流的序、文。第二部分是家谱的正 文,始于林天予的父亲德盛公,止于林天予的下代。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代,但配 有依年排列的家庭生活照片近百帧?故显得汲为珍贵。编者汲富才华,所撰“德 盛公行述”、“传跋”,“七十忆双亲”,“天予自定年谱”,“林夫人周清华 女士行谊。等文,囊括了天子一家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所有情事。文笔朴实, 情真意切。既有史料价值,又是难得一见的私人文物。 4.《太原王氏通谱》,王尚三编纂,王云五题签,王氏宗族 1967 年自费出 版。考证翔实是本谱最大的特色。山西太原王氏与山东琅琊王氏,是中国古代王 氏族群中两个最重要的分支,台湾的王氏即来源于太原王氏。据这部通谱考证, 台湾王氏的始祖可以追溯至唐代的“开闽三宗。:审潮公派、审郢公派、审知公 派。为此,通港详列了《王氏公谱世系图》、《太原王氏世系图》和《开闽三宗 世系图》,供人们参照比较。除这三份重要的谱图以外,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文 献.还有历数王氏先贤事迹的“历代先祖列传”;广泛汇聚历代王氏谱牒序、赞、 传、碑铭、谱话的“历代文献”;收集介绍王氏宗祠楹联的“杂俎”等,这些都 是常人难得一见的宝贵的家族材料。在通谱的末尾,编纂者还雄心勃勃地提出了 统一整个王氏群(包括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两支)世系昭穆序列的建议。 5.《六桂堂族志》,台北六桂宗亲会 1959 年编印出版,这是台湾最完整的 异姓联宗谱之一,很值得谱牒学者注意。异姓联宗起源甚早,如三国时“刘、关、 张。三结义,就是最早的一种联宗形式。不过,由于异姓联宗所需要的宅客观条 件太多,中原大多数宗族都不采取这种方式。港台华人社会和南洋侨界则出于结 社自保的需要,特别推崇金兰同盟和异姓联宗,于是就成力有别于中原传统;的 一种独特的“拟制”宗族现象。“六桂堂”是台湾一个著名的宗族联合团体,人 称“六桂联芳”。所谓“六桂”,是指翁、洪、方、龚、江、汪六姓。据该《族 志》称,这六姓实出于姬姓,其共祖是西周昭王庶子翁溢,后以地为氏,成为翁 氏始祖。十一世祖轩公,唐武宗时进士,—仕于闽,故整族南迁。十四世祖何公 时,娶夫人陈氏,生六子。长子处厚分姓洪:次子处恭分姓江,三子处易继承本 姓,四子处朴分姓方,五子处廉分姓龚,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就是“六桂堂”的 六位开基祖。研究这部《族志》?可以使我们很清晰地看到中国姓氏从一个原生 姓逐步向次生姓、再生姓演化的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异姓宗族联合体内部的一些 行为规则。与《六桂堂族志》类似的联宗谱还有很多,其中质量上乘者有《妫油 五姓大族谱》(1978 年)。这部族谱名义上是姚,余、陈、胡、田五姓的大联谱, 而实际上却是台湾第一大姓陈氏宗族的一部规模宏伟的支派总谱。除了在《渊源 沿革志》中有“五姓世系考”、“五姓简史”、“五姓联宗谱序”、“五姓历代 名士列传”之外,整部《大族谱》几乎都是在记录陈氏的史迹。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方能详尽地了解到台湾陈氏的庞大族系,是由“有虞衍派”、“漳湖派”、 “漳南派”、“南皖派”、“銮井派”、“赤湖派”等几大派系构成的。还有一 点需要提及,该谱在对各派世系作了全面说明后,专门撰写了一篇题为“各地祖 庙宗祠暨宗亲会概况”的重要文献,对陈氏宗族遍于闽、粤、台、港以及南洋诸 岛的宗庙祠堂和宗亲会组织,作了详尽至极的介绍,而这正是一般宗谱、族谱经 常会忽略的内容。二谱牒学相比之下,台湾的谱牒学著作远不及台湾宗谱、族谱的水准,不仅出版速度 跟不上,高质量的研究更少见。稍可一看的有以下几种。 1.《台湾姓氏源流》,台湾新闻处主编,《民族文化丛书》第四种,1969 年出版,编撰者吴昆伦、林猷穆。该书分“姓氏浅说”、“台湾居民的祖籍”、 “台湾居民的姓氏”、“台湾宗亲的团结”四章。概括地叙述了台湾的姓氏构成 和家族宗族组织。较有参考价值的部分是它的两个附录,一是。台湾宗亲会的组 织。,二是‘台湾异姓联宗的历史渊源”。 2.《五百年前是一家》,共五册,彭桂芳编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4 年出版。这是一部通俗的姓氏谱牒学著作。除“引言”外共有十章:“以姓为荣 为傲”、“古代姓氏有别”、“端正男女关系”、“一项有趣雷同”、“产生微 妙联系”、“重视家世观念”、“姓氏越来越多”、“李济四项考据”、“族谱 推定血统”、“汉人多单姓”。李济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 家, 他对中国古代的姓氏问题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见解, 所渭 “四项考据” 是指: A:占有中国半数人口的妇女,在历代系图学上皆未统计在内,其血统几乎 被完全忽略,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B 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炎黄的子孙不与其他部族的子孙通婚, C:与黄帝的子孙同住在中国区域内的其他部族,也很可能以他们独特的方 法,或仿照黄帝的方法,制造出他们的姓氏; D:黄帝子孙的姓氏既然在社会上具有某种特质,则很容易引诱非黄帝的子 孙放弃自己原有的姓氏,冒称黄帝后裔的姓氏。 李济的这四项考据在学术史上是很著名的。该书编者注意吸取这些成果,就 相应地提高了通俗著作的品位。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在编纂类似书籍时借鉴的。 3.《轩辕教中华民族统谱整修部送展宗(族)谱清册》,中华民族系谱研究 所编,1970 年出版。。轩辕教中华民族统谱整修部”为参加当年在台北举办的 “中原文化及台湾历史文物展览会”,准备了一批珍贵的姓氏谱牒文献,这部清 册就是送展文献的目录,共 61 种。其中宗族谱(志)50 种;统谱挂图 1 种;《编 谱运动丛报》1 种(自 1928 年发刊至 1964 年停刊,36 年全套本);台湾人口姓氏 分布资料 1 种;台湾高山族的人口变迁资料 1 种;《编谱资料集刊》5 种(《派 上生时登记簿》1 种,《生庚簿》4 种);墓志铭资料 1 种;《世系宝鉴》1 种。 从清册看,全套的《编谱运动丛报》和 5 种《编谱资料集刊》,一定是非常难得 的谱牒学材料,眼下虽然还与我们无缘,但我相信,只要台湾学者能妥善保存, 不令其散失,两岸学者互相切磋的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以上几种谱牒学著作和资料,可以代表台湾谱学界的大致水准。当然,如以 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要求来衡量,这些成果只能算是普及读物和初级产品,距 离全面的概括和理论性的阐示还很遥远,但是,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从总 体上来说,台湾的谱牒学研究显然要领先于大陆一步,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恰 当的估计,并以此制定我们的对策。
台湾的谱牒与谱牒学研究——为大家提供各种日常写作指导,同时提供范文参考。主要栏目有:范文大全、个人简历、教案下载、课件中心、 优秀作文、考试辅导、试题库、诗词鉴赏。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昌邑姜氏族谱 - 沙野的个人空间 - 民俗学博客-Folklore Blogs -中国民俗学网-与先民对话,与田野亲近,与传统对接…… - Powered by X-Space
“沙野先生闭玉虚,焚香夜写紫微书。供承童子闲无事,教锉琼花喂白驴。”上面是曹唐的诗,下面是沙野改写的大腕名作(提示:除了“图片库”时有更新之外,请浏览“博文日志”三个板块的内容):
沙野视点:天垂沙野阔,地涌大江流〔包罗万象,民俗为主〕;
沙野观点:沙野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信口雌黄,自圆其说〕;
沙野沸点:沙野膏雨润如酥,酒色财气近却疏〔情感体验,往事如烟〕。其他板块暂无兴趣涂鸦,因此只能欢迎光临沙野“三点”家园。。。。
昌邑姜氏族谱
& 21:45:11 / 天气: 舒适
/ 心情: 平静
/ 个人分类:
姜氏族谱  在昌邑,两个姜姓族人见面,不管是来自哪个村庄,都能按辈份来确定称呼,这就是所说的“姜不乱”。几百年来,昌邑姜氏昌邑之以昭穆不紊,绳绳不乱,主要功劳在于《昌邑姜氏族谱》。  《昌邑姜氏族谱》初修于明代六世祖姜镗,不幸毁于明末壬午(1642)之乱。清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世姜扬波等人从残谱及断碑中将资料收集齐备,进行续修。此为一修,但无力刊刻,只存手稿。康熙二十四年(1685),士楧、舜龄、扬波等人携谱稿赴广州访李士桢(原姓姜,昌邑湾崖人,时任广州巡抚),求其修订刊行。士桢公为谱作序,并撰宗训若干则附于谱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士桢公已故,其侄姜焯又携谱稿到苏州,与士桢公之子李煦共商刊刻之事。煦公感慨不已,对先祖遗愿未酬,深表自责,对资费表示“余独任也”。至此,族谱首刊,是为一刻,印四十本发行于族间。  康熙六十年(1721),姜焯任徐州知州,又率众进行族谱的二修,请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吏部尚书孙鹏翮、户部尚书田从典、工部尚书陈元龙、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掞等当代名宦作序。康熙六十一年重新刊刻,装订成元、亨、利、贞四册,内分六卷,钦“致远堂藏版”,是为二刻。二刻版式规整,体制完备,印刷精良,装订讲究,再有名宦作序,更加壮观,可与孔孟之谱媲美,为以后再次续修刊刻奠定了基础。此次刻版一直保存于“慎馀堂”即姜氏祠堂内。直到同治八年(1869)五刻时,还用“二刻原版”印刷,可惜该谱版毁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  乾隆三十三年(1786),十六世姜镉率众续修,成谱一函,分五册六卷,是为三修。三修新增谱例二十则,计新旧二十六则。谱例中排出九字“曰、于、是、乃、其、言、亦、在、斯”,为全县姜氏族人的行辈用字。自十七世“曰”字辈起,至二十五世“斯”字辈止。  嘉庆二十二年(1817),四修族谱时,河东、河西开始分修。文庆祖的长孙一支后人多居于潍河以西,次孙后人多居潍河以东,所以有“河西”、“河东”之称。河东谱由十四世姜镤及其堂兄铎、从兄松华、堂弟钦、族侄衷四、族孙永锡、维瑞、纯明,族曾孙曰坚、曰召主修,族内集资尚缺部分由衷四公补之,使之很快刊出。河西谱由十六世维远、墫、祥魁主修。  第五次续修于同治八年(1869),河东谱由十八世姜鸿文编修,装订成四函十六册,函分“元、亨、利、贞”,卷自一至十六,至今纸白如初。河西谱一函六卷,由十五世宗源、十七世克昌、振炳、十九世录善、是朱主修。本次修谱规模较大,不仅将本支收入,还将县内部分姜姓小村之户也一并收入,昭穆于谱后,达到了敬宗敦族之效。  第六次续修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河东谱由二十二世姜言训编修。此次编修,入谱的不仅有本县族人,还有邻县(莱州海沧、平度五甲埠、高密武兰等)姜姓,共计大小村庄三十八个。装订成六函:“天、地、人、福、禄、寿”,计二十四卷。谱序又添十字,至三十五世,即“慎、修、有、余、庆、纪、之、可、永、传”。河西谱由十七世凤瑞、十九世以铎、世仁、是寅、百川主修,包括长胡同等九村,一函六卷,开本形式与河东谱相同,字辈一致。  2001年二十四世姜龙启率众开始七修,此距六修族谱已时隔近百年。其间外强入侵,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尤其是“文革”时期,把族谱作为“四旧”烧掉,把续修族谱的人当成阶级敌人批斗。姜氏祖训三十年修谱一次,根本无法实现。非不为也,实难为之。所幸六修之谱印数较多,发布较广,也是族中不乏热心之人,方能从兵燹政乱中冒死保留,使今日有幸察阅,七修《昌邑姜氏族谱》才能历时六载,至2006年冬月始成。  七修族谱变化较大。河东、河西重归一统,由姜龙启领导,姜迺诚、阎家庵姜士业等企业家出资,请昌邑研究会的名家作为顾问。仿旧谱格式重新排版。原来的谱文,包括序文、家训、传记、碑贴、敕诰、后记全部录入,并加了标点。世表仍用苏体,即五世一揭的形式。墓图保持原大,部分名家印章受版面限制缩为原来一半。首次收入女姓子女。新增字辈十字:典、清、佑、子、惠、书、增、昭、汉、云,“典”字为三十六世,“云”字为四十五世。宣纸印刷,线装。成书近六千页,新增人名约四万,共三十四卷,分为元、亨、利、贞四函装。收入村支五十五个,大部分在昌邑境内,另有自昌邑迁移到莱州、平度、高密、安丘、寿光、河北东光数县市二十余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私人能放高利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