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简介提出的言论赏罚的目的

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1.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即要后主多向群臣咨询意见)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使律法对每个人都平等)3.亲贤臣,远小人(以史为鉴,希望后主能够亲近贤臣,让蜀汉发展得更好)
看不懂,简单点
目的是什么啊
诸葛亮中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广开言路,第二条建议是严明赏罚. 第三条建议是亲贤远佞。
其他回答 (1)
.开张圣听2.陟罚臧否,不宜3.亲贤臣,远小人异同,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
&&&&&&&&&&&&
&&&&《出师表》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1、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2、掌握重点文言句子的翻译。3、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感情。4、了解诸葛亮及《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二、重点难点:1、实词的准确翻译和虚词的用法2、重点句子的熟练翻译3、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理解及现实意义。三、复习时间:四、复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训练五、复习过程:(一)教师明确本课复习重点(二)学生自主复习,记忆相关内容,在疑问处作记号。(三)学生合作复习,解决疑问,教师点拨。(四)检测重点,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六、教师点拨:(一)、解题:1.“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的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2.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一生主要着作有:《三国志》《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于公元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二)学生背诵课文(三识记重点字词1、中道崩殂(帝王之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2、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时候)3、追先帝之殊遇(追念)(特别的知遇,指刘备的信任)4、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菲薄,轻视)5、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比喻。义,适宜恰当)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7、付有司论其刑赏(给予,交付)(罚)8、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彰显、显示)9、简拔以遗陛下(选拔)10、性行淑均(淑,善)(均,公平、平均)11、晓畅军事(明晓、精通)12、躬耕于南阳(亲自)13、不求闻达(显达,有名望)14、猥自枉屈(辱,这里是降低身份的意思)15、寄臣以大事(托付)16、夙夜忧叹(早,早晨)17、攘除奸凶(排除、铲除)(奸邪的势力)18、斟酌损益(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19、以彰其咎(表明)(过失)20、察纳雅言(接收)(正确)(四)辨别古今词义例句古义今义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店铺开业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极为憎恨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陋言行恶劣由是感激感动奋发深刻的谢晓畅军事通晓,熟悉明白通达临表涕零眼泪鼻涕(五)一词多义益:有所广益(好处)斟酌损益(增加)遗: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效:恐托付不效(奏效)讨贼兴复之效(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道:中道崩殂(途)得道多助(施行仁政)咨诹善道(方法)鄙:肉食者鄙(目光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蜀之鄙有二(边境)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举:众举宠为督(推选)孙叔敖举于海(选拔)举大计(实行)死则举大名(显示)之:⑴危急存亡之秋也(的)⑵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的)⑶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⑷以塞忠谏之路也(的)⑸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董允等)⑹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⑺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于: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⑵欲报之于陛下(到)⑶试用于昔日(在)⑷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⑸躬耕于南阳(在)⑹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在)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⑼还于旧都(到)(六)翻译句子(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5)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8)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1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13)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七)理解与问答填空:1、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受恩感激之情。2、《出师表》中的成语有: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3、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5、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6、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9、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10、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也。11、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臣以当世之事。12、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14、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15、《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阵图、三气周瑜。1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17、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18、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喻后主刘禅要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同时也表达了他报先帝、忠陛下、兴复汉室的决心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八)课文拓展1、诸葛亮这位着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作事--------干干净净诸葛亮三气周瑜C--------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娶丑妻----------为事业着想2、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着名的政治家,如何衡量他们?你认为一个比较完美的政治家,应该具备那些条件?请结合本文所学说一说现实社会的政治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坚强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洞悉当时国家之形势,针对国计民生症结所在,提出兴利除弊的方案;?能知人善任,选拔贤才;?能集思广益,善于采纳群言,改进工作。&&&&&&&& 请结合本文所学议一议现实社会官员应该是怎样的!(同桌课堂讨论)3、诸葛亮提出的“开张圣听”的主张,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教学后记:&&&&&&&& 2013年中考复习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题集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2003年山东淄博市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分)(6(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解释加点的字。分)①衡()于虑②而后喻()③以光()先帝遗德(3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参考答案:1、阻塞,梗塞(被人)了解,明白发扬光大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志士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二、2004年泰安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分)(2①入则无法家拂士拂:②郑之鄙人学为盖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分)(6①人恒过,然后能改。译:②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答:甲文的主要观点:乙问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参考答案:5、同“弼”,辅佐边境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三、2004年贵阳实验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①故②是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参考答案:1.①所以②这种人(每个1分)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四、2004年江苏镇江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分)(4①万钟于我何加焉②是亦不可以已乎③然则何时而乐耶④微斯人,吾谁与归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分)(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译文:9.甲段中的“本心”是指,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分)(310.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促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分)(3答:参考答案:7.(4分)(1)益处(2)停止,放弃(3)(既然)这样,那么(4)没有(每个词1分)8.分)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施舍,(3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向”、“得”未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9.(3分)(1)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3)对比(1分)10.(3分)本题不设统一答案。评分要点:人物、事迹、思想各占1分。五、2006年河南省(实验区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分)(2(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分)(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分)(4参考答案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六、2006年四川攀枝花市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0小题(6分,每小题2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环而攻之而不胜A、以属予作文以记之B、之杜少府之任蜀州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于曹操比于袁绍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分,每小题3分)(9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参考答案:8、A9、D10、C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 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1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1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七、2007年浙江丽水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分)(4(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分)(4(1)饿其体肤。(2)人恒过然后能改。1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分)(3参考答案16、分)(4(1)被选拔(2)这(3)通“横”,堵塞(4)指在国外(各1分)17、分)(4(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2)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每句2分)18、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3八、2007年襄樊市(课改区)阅读盂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做13-17题。(每题2分,共10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16.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17.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参考答案:13.①“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1分)②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14.D(2分)15.“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1分)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句中“生”“死”词语必须正确翻译,否则错一词扣0.5分)16.生于忧患(1分);死于安乐(1分)17.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2分)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九、2007年盐城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14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注:①血指:伤指②刳(kū)取:割取③郭索:急竞爬行的样子④殒:死亡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4)悉可俯拾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分)(4(1)人恒过,然后能改。(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参考答案:10、(1)明白、知晓;(2)同“弼”,辅佐;(3)匹敌、对抗(4)完全11、(1)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12、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13、卒章显志。十、2008年贵阳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分)(4故:任:曾:过:23.翻译“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句子。分)答:(324、填空:文中的划线句属于论据。作者从个人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的中心论点。分)(4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堆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衬,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25、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3分)答:参考答案:22、故:所以任:责任、使命曾:通“增”,增加过:犯错误(4分)23、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分)(3&&&&&&&& 24.事实成才治国生于优患,死于安乐(4分)25、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脸。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象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3分)十一、2008年衢州市请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16―23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下》)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分)(4(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分)(4(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19.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参考答案:16.(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1)(3)使……痛苦(4)了解(明白)分,每小(4题1分)17.D(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分,每句2分。意思符(4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分)(2十二、2008年浙江金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5、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分)(3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编号:111词入词义①②③例句入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草色入帘青《陋室铭》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分)(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7、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3分)参考答案:15、①在国内②映入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十三、2009年北京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分)(2(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________(2)人恒过然后能改过:________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分)(4(1)饿其体肤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行拂乱其所为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分)(3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答案:(1)起,指被任用(2)犯错误(或:犯过失)11.答案:(1)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2)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12.答案: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十四、2009年湖南衡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9.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分)(1A.困于心苛政猛于虎也B.苦其心志帝感其诚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肉食者谋之D.舜发于畎亩之中何陋之有20.选出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分)(2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将兵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在乎山水之间也C.人恒过,然后能改还过岳殿东D.征于色,发于声野芳发而幽香21.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分)(2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22.本文主要论述了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经受多方面的艰苦磨砺,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或成就的道理,请列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分)(2参考答案:&&&&&&&& 19.B20.B21.D22.示例:“逆境能成才”的历史人物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②仲尼厄而作《春秋》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⑧《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十五、2009山东济宁【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分)(4①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_____②其母引刀裂其织裂9.翻译下列句子。分)(4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参考答案:8.①常常犯错误②割断9.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10.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11.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2010:39.(2010?山东省莱芜市,8―10,10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科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分)?(3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_____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___③人恒过然后能改恒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分)(4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文中画线句子得到的启发。分)(3【答案】8.答案:①被选拔②此,这③经常,常常评分:每小题l分。共3分。9.答案:①(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没有的才干。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10.答案: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评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56.(2010?百色市,11-15,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学科王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1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发于畎亩之中宋何罪之有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贤于材人远矣1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分)译文: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译文:15.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答:。【答案】11.D(过:犯错误)12.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13.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14.①(2分)(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错一处扣0.5分)②(2分)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错一处扣0.5分)15.(3分)不同意。分)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1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分)(2(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2011:三明三、阅读(60分)(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 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4(1)必先苦其心志()(2)入则无法家拂士()(3)仆闻之()(4)官大者,主恶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4(1)人恒过然后能改。(2)可以免于患乎?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分)(4(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一)(15分)12.分)(4(1)使……痛苦(2)通“弼”,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13.分)D(314.分)(4(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分,“恒”“过”各1分)(2(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乎”1分,语句通顺1分)15.分)(4(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分,(2意对即可)(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分)(2(2011真题)绥化(一)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11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分)(2(1)牺牲:(2)衡:11.翻译下列句子。分)(2(1)何以战?译文:(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1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用原句回答)分)(313.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分)(214.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分)(2&&&&&&&& 10.(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评分说明:分)每小题各1分。(211.(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评分说明:分)每小题各1分。(2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评分说明:分)每空各1分。(31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评分说明:分)每句各1分。(21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评分说明:分)(2&&&&&&&& 《曹刿论战》复习教案一、文学常识1、《曹刿论战》选自《》,相传是我国春秋时期(人名)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2、《曹刿论战》叙述的是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胜了强齐的史实。本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二、主题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以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贯穿全文,阐述了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采取政治上取信于民,战术上后发制人的原则,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三、各段落大意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四、线索、材料剪裁1、线索:远谋是全篇的文眼。2、最大的写作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所以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第一段,写曹刿与庄公的三次对话,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第三段,写曹刿论取胜的原因,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一、三两段,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这样安排的原因:为了再现曹刿军事家的形象,突出文章的中心。五、人物思想性格(参见《面对面》第18页)&&&&&&&&1、字音&&&&&&&&又何间焉(.&&&&&&&&)通&&&&&&&&基础知识玉帛()...&&&&&&&&轼(.&&&&&&&&)&&&&&&&&孚(.&&&&&&&&)&&&&&&&&靡()...&&&&&&&&2、通假字小惠未3、重点字词释义齐师伐我..又何间焉.衣食所安.必以信.忠之属也.下视其辙.既克.彼竭我盈.望其旗靡.4、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5、古今异义词&&&&&&&&意思肉食者&&&&&&&&肉食者鄙.弗敢专也.小信未孚.齐师败绩..登轼而望之.公问其故.难测也.&&&&&&&&弗敢加也.虽不能察.公将驰之.遂逐齐师.一鼓作气.惧有伏焉.&&&&&&&& (1)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3)牺牲玉帛..(4)小大之狱.(5)必以情.(6)忠之属也.&&&&&&&&古义古义古义古义古义古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今义&&&&&&&&(7)再而衰古义今义.6、词语汉语中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古代典籍,出现在本文中的一个成语是它的意思是7、句子填空(1)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2)曹刿坚持“请见”的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3)曹诡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或“忠之属”具体指什么?)(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5)夫战,勇气也。(6)吾,(7)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的时候。8、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小惠未,民弗从也。(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5)小信未弗,神弗福也。(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8)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七、理解课文内容,回答问题。1、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故逐之。的时候;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说说。5、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评价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6、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章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7、这是一篇史实,但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最主要的写法是什么?&&&&&&&&【中考链接之一】提问: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明确:(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犯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题意,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中考链接之二】提问: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么?示例:“鲁庄公不鄙”,鲁庄公虽说曾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但是在曹刿的启发下终于有所悟,能听从指挥,所以说他“不鄙”。拓展延伸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提示:鲁国获胜的主要原因:①战略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战术上后发制人,把握战机并且分析敌情;③统治阶级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中考精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明确: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2、文中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对话中,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3、文段中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文中反映这一重要思想的典型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明确: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2分题,意思对即可。若答原文不给分,若答句子的翻译给1分)5、长勺之战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挥。6、曹刿在作战上的思想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明确: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7、第二段中曹刿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时机,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8、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明确: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观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9、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明确: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③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孔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