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在不同国家京剧院一团的影响

孔夫子旧书网
非常抱歉,您所浏览的商品找不到了!
1.该商品可能未通过审核或其它原因无法显示,您可以联系店主查找
2.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秒后自动为您跳转至
none_item_info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网站商品分类
|||||||||||||||||||
||||||||||
查找其他相似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浅谈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对比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
&&¥1.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浅谈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对比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京剧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其韵味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京剧声腔韵味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完成,这是韵味形成的内涵。京剧韵味的形成有中国诗史和音韵史的本源及其艺术规律,是中国自《诗经》以来,延至元明清的歌唱艺术的“诗声一体”的再现。中国京剧声腔的韵味美,体现了汉语语音的美。其本源和艺术规律来自于中国诗词歌赋及宋元戏曲的”声诗一体”的范式。
中国古典京剧声腔有其独特的“韵味”色彩,是京剧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说明戏曲声腔的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中国戏曲的声腔有其特定地区的独特个性,有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戏曲声腔韵味。戏曲声腔韵味的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与各种文化要素密切相关,导致戏曲声腔在语言、韵律、板式、审美心理方面,既与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又各具特点,中国古典京剧也是如此。京剧不属于有特定地区的地方剧种,它是吸收了各地方戏曲的精华而形成,有“国剧”之称。京剧形成于清代中期。当时北京戏班荟萃,徽班进京以后,吸收各剧种的营养,逐渐形成京剧。由于京剧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要素,形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京剧文化”,遍及全国,远及国外。特别是京剧声腔独特、优美。韵味浓郁,脍炙人口,便于传播,久唱不衰。为什么呢?因为京剧声腔的“韵味”特别美。
京剧的声腔包括唱腔和念白,有其独特的韵味风格。京剧的唱念包括四声阴阳、尖团清浊的字音规则和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京剧的念白可分为韵律化的“韵白”和“京白”,是一种经过艺术提炼、具有节奏感的音乐性的语言。京剧属于含有“西皮”、“二黄”的皮黄板腔系统。京剧的腔格,唱、念宗奉“中州韵”和“湖广音”,字分“尖团”、“上口”,押韵以“十三辙”为准。根据汉字的阴、阳、上、去四声调值,安排唱腔的旋律走向,要求依字行腔,以腔带字。四声不同,从而形成唱腔的高、低、断、连,使旋律走向各异。京剧声腔风格不同于其他剧种,自然,京剧的声腔韵味就不同于其他剧种。京剧演员在充分保持该剧种的唱念韵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当,又创造出个人唱念的韵味风格。而这种独具的风格,最后形成流派。区分流派的标准主要是声腔。京剧的声腔是以一种有别于其他戏曲的声腔旋律构成的,有着一种特
定的独具的声腔韵味,通称为“京腔京韵”。它的声腔旋律要受汉语语音的制约,根据汉语语音生发旋律,创造声腔。即以“字”为根本,使音乐语言化。京剧的韵味,是通过发声吐字这个飞跃来完成的
,以文字的音乐性来加强声腔的音乐性。歌词的抗坠抑扬与声腔乐曲关系密切,对审音用字十分考究,要紧处往往一个字要几经改易,以求完美
。中国的诗词歌赋都是歌唱体,音谱歌法早已失传,但因为词的文字声调表现音律,它的字声组合谐和协调,即使无谱可依,唱读起来仍然铿锵悦耳,这就是汉语的“美”。京剧遵循的“中州韵”和“湖广音”,就是通过长期舞台实践,经过无数前辈艺人积累和研究,逐渐形成的一整套有丰富艺术效果的京剧声韵系统。这套比较完备的京剧声韵系统,丰富了京剧声腔艺术语言的规律性,京剧艺人奉为圭臬,京剧的韵味就是这一套语音系统的充分展现,把汉语语音的音乐性的审美愉悦充分发挥出来。
京剧声腔的“韵味”是什么?就是字韵与声腔的珠联璧合,是一种特殊的形式美。它体现了京剧的语言节奏韵律,运用韵白的语音音乐性,使之产生汉语语音的节奏和韵律。运用韵白的音乐性,使之产生对称均衡,调和铿锵的韵味。它比用其它的语言方式——如普通话的语言方式——更耐人寻味。
“韵味”是一种由戏曲化的歌唱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戏曲声乐最高的形式美。
上面对京剧声腔“韵味美”的内涵作了一些描述,但是,“韵味”的本源及其艺术规律又是如何呢?关于这点,简述如下:
“韵味”是唐末司空图提出来的。司空图在他的《与李生沦诗书》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在文中提出了“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韵味说”。司空图沦诗主张“韵味”说,他认为诗要有韵味,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义,而要有“韵外致”、“味外旨”,即在诗的表层之外还要有一种或者多种旨趣或韵味,使诗产生一个意蕴丰富而耐人寻味的复合意象,能够引起人们产生审美的愉悦。“韵味”指的就是“弦外之音”。文学艺术的韵味之产生,在于能够引起人们的回忆、回味,因为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韵味的意蕴与欣赏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受,会自然地找到契合点。感到这种“弦外之音”已先得我心,有知音之感,发生共鸣。特别是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会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感陶醉。
到了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提出了“神韵”之说。他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公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袁枚《随园诗话》中说:“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用司空图的话说,就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进入一种“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的艺术幻觉之中。
“韵味”说,“神韵”说,司空图作了生动的比喻。他在《与李生沦诗书》中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醝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有的人“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也”。所谓“味”,不是咸味和酸味的简单相加,而是如嚼盐渍橄榄,如品糖醋鱼羹,在“咸酸之外”别有美味也。这就是“味外之旨”。京剧的唱、念、做、打都要求有“韵味”和“神韵”,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特别在唱念之中,要有“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我们听四大须生和四大名旦唱念,就会感觉那种“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神韵”。“其妙处透彻玲珑。”把唱腔通过虚实、显隐、远近、深浅的处理,具有丰富的“弦外之音”,表达了一种鲜活的艺术意象。他们的声腔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把生活景象与艺术形象既保持了“距离”,又水乳交融。对京剧唱念的欣赏,不能“对号入座”。艺术作品是一种虚实结合作品,不是“照相”,欣赏者必须保持虚实结合的态度,才能获得美感享受。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诗画仅满足于描摹物象,意尽句中,不是好作品。必须遗貌取神,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苏轼在《其二》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天工”谓出于自然无须雕饰。凡出于“天工”者,必有创作者的个性,就能给人以清新之感。艺术作品正因为有了这种艺术夸张,才造成一种效应放大的空间感。一切艺术作品都要求“神似”,不追求“形似”。京剧的唱做表演亦复如此。京剧的流派唱腔都承袭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创造了京剧声腔韵味。他们通过声腔来刻画人物,艺术地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一腔一调不是仅满足于描摹生活,意尽于声腔之中,而是要求“神似”。他们的声腔达到了“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又自然又有个性。因此形成了流派。中国京剧众多的流派声腔都出于自然而又富于个性。观众通过视听,立刻就感悟到是哪一派的声腔;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独特“韵味”。犹如我们诵读古诗,一听就能分辨出是屈原,或者是李白,或者是杜甫的诗。因为他们的韵味不同。这些京剧流派大师,当他们进入生活去刻画人物的时候,他们的主观感觉和客观的人物感情水乳交融,独创一种更深刻更有力的独特声腔,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产生一种“弦外之音”,就不是一般的简单描摹生活所能比拟的。我们有些人提出京剧声腔要贴近生活,反映现实,刻画人物,这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在艺术作品中如何保持生活与艺术的“距离”,却被忽略了——讲到京剧韵味的本源,使我想到一些题外话。我觉得目前有些改编的京剧古装戏或现代戏,其表演形式都有或多或少描摹生活之嫌,脱离了京剧注重写意的本体风格。单以声腔而论,离开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过多地提倡用西洋作曲技巧来改造京剧,更加背道而驰。至于用英语来唱京剧,那更是不伦不类了。我们认为汉语的神圣不容歧视,维护汉语的尊严,就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入世以后,许多事情都要与世界接轨,但是作为体现民族传统、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语言、文字,绝不在接轨之列。丁肈中在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不是用英语而是用汉语讲演,说明一个国际上伟大的科学家都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退一万步说,用英语唱京剧永远也唱不出京剧的韵味,那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在诗歌创作中提出来的,京剧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优秀传统,活用到京剧表演艺术中来,并把“韵味”贯穿到唱、念、做、打之中,把一种技艺融乳在诗情画意之中,提高了京剧文化的美学境界,这是中国京剧先辈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丰硕果实。
对于京剧声腔的韵味,了解京剧文化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韵味的美妙,但又像雾中看花,不能言传。若想细致区分和准确辨认,有一定依据,
达到理性的把握,深感不易。原因在于人们对于京剧韵味所由表现的具体形态表征,未作全面的研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这是一个全新的理论工程,非只言片语所能穷究,要作到条分缕析,实为不易。但是,它的艺术规律总能找到一些根据。
,京剧声腔作为一种以戏曲音乐为媒介的艺术形式,对它的审美体验,要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中国京剧文化是中国经典文化的载体,它是民间文化,与经典文化发生着互补互动的关系,它又是经典文化的继续。在这种互动关系里,京剧声腔的形成与中国古典韵文的诗词歌赋这种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是一致的。这样就比较能够找到京剧声腔韵味形成的艺术规律。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都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文化特征,它们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代代相传,代代承接,使中国古典文艺逐渐发展,蔚为大观。京剧也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文化特征,它与古典诗词有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的艺术规律是“诗声一体”,“诗声一体”是京剧唱腔韵味形成的本源之一。中国的歌唱艺术,自《诗经》、《楚辞》开始,历经汉乐府,延至唐诗、宋词及元曲,已然形成。《诗经》的“风”、“雅”、“颂”,就是音乐上的分类。宋代郑樵说:“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昆虫草木略》)清人惠周惕在其《诗说》中说:“风、雅、颂以音别也。”诗、乐、舞紧密融合,是上古歌谣的时代特点,诗为乐之词,乐为诗之声。《墨子?公孟篇》中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为乐章”,已成定论,历来人们多从音乐上解释风、雅、颂的含义。可见“诗”和“乐”是一体的。《楚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有密切的关系,楚辞的音乐和民歌被称为“南音”或“南风”,楚汉之际则称为“楚歌”或“楚声”。屈原的《九歌》、《涉江》属于楚国地方特有的乐曲曲目。长诗《离骚》篇末有“乱”,其它如《涉江》、《哀郢》、《怀沙》、《招魂》等篇末也有“乱”。所谓“乱”是音乐的专名,是指乐曲终了时的结尾部分,即尾声。朱熹注“乱,乐节之名”。蒋骥云:“乱者,盖乐之将终,众音毕会,而诗歌之节,亦与相赴,繁音促节,交错纷乱,故有是名耳。”屈原的楚辞体创作正是袭乐曲体制而有这些名称。汉乐府是歌唱体。《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过沛,……酒酣,高祖自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下数行。”到汉武帝以后,乃立乐府。《汉书?礼乐志》:“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自唐高祖末年至玄宗的数百年间(625—756),外国音乐不断涌入中国,中国音乐不断发生变化,波浪所及,出现了律诗,在词曲上便有长短句的兴起,在戏剧上已成宋元戏曲的雏形。《诗三百》以后到汉魏晋南北朝乐府直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是配乐演唱的,音乐始终主导着诗歌发展的历史方向。《诗?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歌,徒歌曰谣”。《文心雕龙?乐府篇》:“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先有诗,然后由词而定乐。元、明以来的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或依曲牌,或依板腔填写的成套唱词,始终是它的基本艺术要素。“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对曲文来说是一对辨证关系。“诗”作为文本在唱词中虽然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品格,但它与“曲”的关系是紧密结合的,互相依存,相得益彰。如果割裂声乐,只取文本,戏曲唱腔就不复存在了。另外,先有诗,然后由词以定乐,若是先有乐,则由乐以定词。如有离声而独立的,是谓“谣”。中国的诗歌,如孔子编订的《诗三百》,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以及宋词、元曲等,绝大部分只有文本流传,那是古人留声乏术,把乐曲部分丢失了。中国古典诗词是“诗声一体”的,都涵盖了一切配乐演唱的韵文,无论新老戏曲、曲艺的唱段文本,都是按曲牌声腔演唱的韵文。即依声填词,被之管弦。由此可见,配乐演唱,始终主导着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方向。
以上说的是戏曲声腔艺术形式来源于中国诗词曲的“诗声一体”,是产生中国京剧声腔韵味美的艺术规律的本源。中国京剧声腔的艺术规律,继承了“诗声一体”的范式。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例,作为文本的物化载体是古代汉语,其形成格律诗体的形式,构建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以五言诗之构建为例。其实在《诗经》、《楚辞》中已有五言句,至汉出现五言古诗,六朝逐渐讲究声律对仗,至唐则定型为五言八句的讲究粘对的格律形式,要求“对偶”。由于汉语的特点,字词与章节的同步关系,诗的两句整齐和对称容易作到。诗句之间要求相似或相反的对称美,在对称中求变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求得和谐之美。五言诗要求隔行押韵,两句成一联成为相对独立的对称的整体。隋着印度佛教东渐,印度语言学启发了中国诗学家对声律之研究,声调和对偶成了律诗的两大经纬,交织出锦绣般的美的形式。平仄交替,声韵回旋,发展成中国诗歌的主流模式。京剧的文本语言仍是汉语,继承了古诗词的韵律构建的格律体,到了宋、元、明时期,戏曲艺术得以确立与发展,出现了元曲、元杂剧等戏曲剧种,这时就出现了对演唱技巧的论著,如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他在《乐律》中提出演唱要“声中有字,字中有声”,倡导“诗声一体”。在这段历史时期,形成了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其中昆山腔流传最广。后来经过魏良辅改革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清柔婉折,园润流畅”的“水磨腔”,也称“昆曲”。唱法十分讲究吐字、过腔、收音。对咬字中的字头、字腹、字尾更加考究。昆曲兴起以后,昆曲的“曲牌体”形成。昆曲文辞华丽典雅,曲调清俊委婉,融戏、文、乐、歌、舞于一体,为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京剧具体地继承了昆曲的范式。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来看,有高层文化与民间文化之分。经史子集属于高层文化,戏曲属于民间文化之一。从纵向发展的趋势来看,由高层文化向民间文化发展,这是必由之路。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从六朝的变文、唐宋的传奇、话本、元代戏剧、明清的小说,民间文化的发展已呈现出强大的趋势。到元、明、清时期,民间文化极度兴起,积极走向民间,甚至深入到穷乡僻壤。元曲、杂剧、昆曲当然是属于民间文化,但是由于它们的文辞典雅华丽,曲调清俊委婉,适于达官贵人欣赏,脱离了广大群众,当戏曲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时,昆曲开始走下坡路。昆曲衰落以后,京剧兴起。京剧继承了昆曲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它在语言学、文学方面具有传统文化的艺术规律,最后形成“京剧文化”。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京剧完全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受到这种传统的哺育和滋养而成长起来的,京剧的声腔的艺术规律,也是继承了自《诗经》以降而形成的“诗声一体”的传统。所以,从整体上看,“京剧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国家京剧院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国家京剧院
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于1955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属的国家级剧院。我国著名大师先生任京剧院的首任院长。全国近百家京剧艺术团体在进行对外交流演出时,都把自己称为中国京剧院,造成名称和概念的混淆,因此中国京剧院此次更名进一步明确了剧院的国家属性,全面树立起国家剧院的形象。建院日期1955年1月年度创收2400万人民币机构性质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出访国家亚、欧、非、澳、美洲等地
中国国家京剧院[1]是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成立于一九五五年一月。首任院长为京剧中国国家京剧院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现任院长,剧院下属一团、二团、三团和舞台美术中心。
自建院以来,剧院不断吸收各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的剧作家、导演、、舞台等,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的京剧。其中表演艺术大师、、、,著名导演阿甲,著名剧作家、等,享誉海内外。
半个世纪以来,剧院继承、创编、上演了590多部不同题材、体裁的优秀传统和现代剧目,逐渐形成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以及思想内容丰富、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齐整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有《三岔口》《谢瑶环》《平原作战》《春草闯堂》《汉宫惊魂》《瘦马御史》《图兰朵公主》《泸水彝山》《文成公主》等,在国内外具有广梅兰芳泛影响,并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在多年艺术创作和国际、国内的演出评比中,剧院有四十余个剧目、百余人次荣获各种奖项。近年来,在“”、“”、“梅兰芳金奖”、“”、“京剧节金奖”等国内重要评奖中,中国京剧院均榜上有名。剧院担负着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不断派出艺术团组到世界各地及港、澳、台地区演出。曾先后出访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为促进,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国家京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剧院。其最早的前身是1942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成中国国家大剧院立的。主席曾为该院题词“推陈出新”,为戏曲事业提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指导方针。后该院几经变化改组,先是与六纵队前锋平剧团和冀南军区民主剧团合并,改称平剧研究院;建国后改组为所属京剧研究院、所属京剧实验工作一、二、三团;后来于1953年三个团合并为中国京剧团。在此基础上,于1955年1月成立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任首届院长。
中国京剧院在“”中遭到严重破坏,曾改称中国京剧团。粉碎“”后,全面恢复了中国京剧院的建制、名称和机构。四十七年来,剧院继承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吸收了各及其宋官林它进步京剧团体的艺术革新经验,并不断吸收各流派表演艺术家、著名演员和社会知名作家、导演家、作曲家、舞台美术家,组成精英荟萃的京剧舞台表演艺术创作群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形成了剧院的艺术风格,为京剧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不断作出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日,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京剧院。
中国国家京剧院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剧院现任领导班子:院长。党委书记、副院长。副院长。副院长、艺术指导。艺术指导、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
国家京剧院院长 宋官林 1959年11月出生,籍贯辽宁,汉族,中共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现任国家京剧院院长,院党委委员。曾在沈阳京剧院学员班学习京剧器乐,并在沈阳京剧院任演奏员。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研究生班戏曲史论专业学习。在沈阳市艺术研究所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工作,历任沈阳市艺术研究所《艺术景观》编辑负责人,沈阳市文化局艺术处副处长,辽宁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副主任,辽宁省文化厅副处长、处长兼外联处处长等职。2003年6月调任中国京剧院任院长助理,2004年7月任副院长。2010年2月任国家京剧院院长。
党委书记、副院长 刘孝华1952年3月出生,籍贯北京,汉族。现任国家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级经济师。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专学历。历任中国京剧院人事处处长,院长助理,中国京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2000年7月任党委书记。四十多年来,中国国家京剧院成就了三代。第一代,以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玉让、、、、、、、和以阿甲、、、、范钧宏、翁偶虹、、、、樊放、、、、、、、等为中坚力量的著名编导、艺术家、音乐、舞台美术专家等开创了善于继承,勇于革新,精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风格。
于魁智第二代,以五、六十年代优秀毕业生为骨干,、、、、、、、、、、、、、、、、、、等与八十年代吸收的、、等汇合成新的艺术力量,继续发扬剧院的优良传统,在创造和现代人物形象方面,进一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第三代,选拔引进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毕业生及其他社会优秀人材,、、、、、、、、、、、、、等,都是一代京剧名家,是中国京剧事业的中坚力量。
新生代主要力量包括:、、、、、、、、、、、、、、、、、、、、、、、、、、、、、、、、、、、、、巩丽娟、等。剧院创作、改编演出了《三打祝家庄》《白蛇传》《》《》《》《野猪林》前任院长吴江《》《杨门女将》《》《谢瑶环》《满江红》《九江口》《春草闯堂》《》《》《甘棠夫人》《》《》《三座山》《》《佘赛花》《》《》《孙安动本》《》《》《》《锦车使节》《调寇审潘》《武则天轶事》《》《》《火醒神州》《宝马圆情》等百余出历史故事剧;改编上演了《红灯记》《白毛女》《蝶恋花》《恩仇恋》《香港行》《北国红菇娘》等几十出现代戏,还整理改编上演了《三岔口》《》《》《汉宫惊魂》等二百余出优秀传统戏和优秀传统地方戏。这些剧目各具特色,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国内外都具有广泛影响,还有许多优秀剧目及其表演艺术家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演出活动和比赛中获奖。
40多年来,剧院有17个优秀传统戏、32人次在国际艺术竞赛中获得表演金、银奖。在国内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颁发优秀奖的剧目共有26个;“文华新剧目奖”2个;有113人次获优秀编剧奖;9人次获优秀导演奖;2人分获“文华音乐创作奖”和音乐设计奖;3人分获舞台美术奖、服装设计奖和“文华舞美设计奖”;62人次获优秀表演奖、“梅兰芳金奖”和“梅花奖”等。共43个剧目、129人次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刘孝华中国国家京剧院还负担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任务,曾先后赴、、、、、、、、、、、、、、、、、、、、、、、、以及、、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足迹遍及五大洲,满足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增加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担任音乐交响乐《杨门女将》演出的是中国京剧院三团。中国京剧院三团(原青年团)成立于1994年。多年来,中国京剧院三团以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为已任,恢复上演传统剧目和现代戏达百余出,形成了阵容严整、舞台清新、行当齐全、流派纷呈的舞台风格。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剧院把京剧舞台艺术作品的创编与演出例为主要业务范围之一,紧紧抓住剧目建设,民族文化大旗,固守民族精神家园。近年来,剧院兼收并蓄,推陈出新,整理复排、新编创演了一大批新剧,京剧舞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光彩。
2008年新剧: 《孙悟空大闹无底洞》; 《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2007年新剧: 中国京剧院这一处鲜活生动、美轮美奂的艺术殿堂,半个世纪以来,皓首苍颜的老者为之痴谜,知天命的中年为之陶醉,红颜的青年人,也为之神往。昨天,这里曾上演过近250多部优秀剧目,今天,这里依然锣鼓喧天,京胡悠扬,这里依然,好戏常演。
《四郎探母》
《将相和》
《空城计》
《探皇陵》
《穆桂英挂帅》
《兵圣孙武》
《荒山泪》
《六月雪》
《法门寺》
《白蛇传》
《霸王别姬》
《春秋亭》
《天女散花》
《空城计》
《奇冤报》
《三岔口》
《打渔杀家》
《钓金龟》
《女起解》
《战金山》
《贵妃醉酒》
《昭君出塞》
《小商河》
《盗仙草》
《游龙戏凤》
余年来,剧院海纳百川,组成了精英荟萃、实力雄厚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在近半个世纪的征程中,剧院善于继承、勇于革新,形成了思想内容丰富、艺术严谨、舞台清新、流派纷呈、阵容齐整的艺术风格,在京剧舞台上呈现了一批传得开,留得下的经典之作。
《图兰朵公主》
《三打祝家庄》
《瘦马御史》
《汉宫惊魂》
《三岔口》
《穆桂英挂帅》
《大闹天宫》
《满江红》
《杨门女将》
《红灯记》
《平原作战》
《红色娘子军》
《春草闯堂》
《文成公主》
《泸水彝山》
2006年大事记
1月12日-26日,剧院开展了春节送温暖活动,院党政领导和党群工作部、院办(人力资源部)同志,对剧院老艺术家、老领导、老同志、烈属、遗属以及特困员工进行了慰问。院工会组织耿巧云、张小清、徐畅、顾谦同志参加了空军装备部慰问离退休老同志活动。院团委组织赵永敦、张晨同志参加了文化部团委在安定门敬老院举办的“共筑和谐·真情献给您”的慰问活动”。
1月16日-17日,由该院与全国政协京昆室联合主办,北京现代人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唐在炘先生作品--名家名段演唱会”,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演唱会展示了著名京剧演奏家、作曲家唐在炘先生在戏曲音乐创作和继承、创新、发展程派音乐艺术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演唱会由高牧坤导演。该院中青年艺术家于魁智、张建国、李胜素、李海燕和院外艺术家赵葆秀、孟广禄、邓沐玮、王蓉蓉、刘桂娟等参加了演出。
1月22日,文化部人事司代表部党组来该院组织了院级领导干部述职测评工作。此前,根据剧院的工作部署,该院于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开展了年末考核工作。此次考核采取了中层干部个人述职与评议相接合,专业技术人员专业展示与专家评价相接合,员工个人总结与部门领导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期间,剧院领导吴江、刘孝华、赵书成、刘惠平、宋官林分别参加了各部门的工作总结会,听取了中层干部的述职。
1月26日,该院在实验剧场隆重召开了2006年全员大会暨表彰会。会上,吴江院长和刘孝华书记分别做了剧院2005年度工作报告和2006年工作要点报告。文化部艺术司司长于平、人事司副司长殷福到会讲话并宣读了文化部对中国京剧院《文成公主》剧组暨赴藏演出的通报嘉奖。会议由赵书成副院长主持。院艺术指导委员会专家景荣庆、赓金群、曹韵清、刘秀荣、冯志孝、张春孝、朱秉谦、高牧坤、寇春华以及老院长苏移等应邀参加了大会。
1月27日-2月1日,应美国汉毅制作有限公司的邀请,由该院三团优秀演员耿巧云、袁慧琴、李文林组成的小分队,前往美国洛杉矶市与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殷承宗联袂演出钢琴伴唱《红灯记》,演出取得成功并在当地引起轰动。
2月9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到梅兰芳大剧院工地工作调研。周部长在现场认真听取了大剧院建设进度和国家投入的舞台设备资金使用情况的汇报,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吴江院长、赵书成、刘惠平副院长陪同视察。合作方光大项目总经理蔚星作了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
2月9日-2月14日,应我驻外使馆邀请,国务院侨办组成了中国民族艺术团,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了慰侨演出活动。该院于魁智、李胜素、徐腾、孙亮等同志参加了访演。之后,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发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对上述四位同志在活动中的出色表现给予了表扬。
2月20日,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孟晓驷在人事司司长高树勋陪同下,来到剧院进行工作调研,与院领导班子进行了座谈。
2月21日,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4号文件精神,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带领政法司副司长洪永平等一行来该院进行工作调研。吴江院长向赵部长汇报了剧院的相关工作情况。
2月15日,剧院工会召开了2006年工作会议。院工会委员和各分工会主席参加会议。会上,工会常务副主席孙培鸿做了2005年度工会工作总结并报告了工会经费收支决算情况,工会主席刘孝华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
2月28日-4月6日,该院进行了2006年中层干部聘任工作。2月28日,剧院召开了中层干部聘任工作动员会。会上,刘惠平副书记部署了本次聘任工作的安排,刘孝华书记进行了动员讲话。此后,经历了报名推荐、资格审查、竞聘答辩、测评考核、全院公示、审查批准等程序,高岩等27名正副职中层干部被正式聘任。4月7日,剧院隆重召开颁发聘书仪式,吴江院长和剧院班子成员向被聘任的中层干部颁发了聘书。
3月3日-4月16日,该院优秀青年演员专场演出活动,在中国京剧院实验剧场举行。刘魁魁、孙亮、李阳鸣、黄桦、王芳、马帅、顾谦、张森、周婧 、王璐等一团和三团近30名优秀青年演员参加了演出。演出了传统戏折子戏《铁弓缘》《金钱豹》、《巡营》《探谷破敌》《三岔口》《探皇凌》等24场52出。展演期间,先后有10名专家学者、老艺术家应邀观看了演出。中国京剧杂志还为青年演员开辟了宣传专版。
3月14日,在北京晋阳饭庄,举行了隆重的收徒仪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张曼玲、王晶华喜收该院优秀青年演员顾谦、周婧、张兰为徒。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全国政协京昆办公室副主任赵景发、中央电视台副总编张华山和剧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杜近芳、叶少兰、景荣庆、高牧坤、赵葆秀等艺术家到会表示祝贺。拜师会由宋官林副院长主持。
从3月18日-25日,受中宣部和文化部的委派,该院组成70余人慰问演出团,在吴江院长、宋官林副院长的率领下,奔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进行“三下乡”慰问演出活动。演出团辗转沈阳、鞍山、抚顺、盘锦、葫芦岛等地,先后深入基层为“雷锋团”,鞍钢,辽河油田,沈师大演出10余场。3月18日在沈师大的首场演出,李世济、刘长瑜等19位国家一级演员悉数亮相。其间,剧院还与沈师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同时,李世济、刘长瑜等13位艺术家被聘为学院客座或兼职教授。次日,吴江院长为沈师大举办京剧艺术讲座。
3月27日,在该院实验剧场,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色列卡梅尔剧院和以色列大使馆联合举办了“戏剧之夜”中以艺术家联谊活动。吴江院长、以色列驻华使馆大使夫人海舒珊和以色列卡梅尔剧院诺阿姆塞迈尔院长分别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两国艺术家以和平、爱情为主题,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之前,以色列艺术家还参观了该院和京剧服饰文化展。
4月,该院被评为“2005年度文化部信息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文化部党建信息工作先进党组织”;周瑞、兰雅君同志分别获得“2005年度文化部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和“2005年文化部党建信息工作优秀信息员”的表彰。
4月2日,该院与江苏省京剧院在全国政协礼堂联合举行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杜近芳先生收徒李洁拜师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以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陆军应邀出席。谭元寿、叶少兰、刘长瑜等京剧名家前来祝贺。该院吴江院长等院领导也应邀参加了拜师仪式。
4月11-12日,在剧院的统一安排下,院工会组织全体演职员工在北京银建体检中心进行了两年一度的例行体检。
4月15日,在长安大戏院和湖广会馆举行的“抗癌票友京剧演唱会”和“为程派新秀郭伟献爱心义演捐款”公益性活动中,该院费玉明、脱志国、孙培鸿、李红梅、李阳鸣、刘魁魁、孙宇等同志在院工会的组织下,参加了演出,并慷慨解囊,捐献爱心。
4月20日-5月31日,剧院2006年“五一演出季”,在北京、江西、山东、河北、天津、广东等地展开。在本次演出季中,剧院推出了参加北京第四届国际戏剧季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现代京剧《秋色渐浓》两部大戏。以及《秋江》、《徐母训子》、《打龙袍》、《海舟过关》、《小商河》等近40出不同行当的折子戏。
4月28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文化部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作,检查各单位在基建领域的廉政建设情况,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和部相关司局领导一行来该院梅兰芳大剧院工地和新建业务办公楼视察工作。视察期间,孙部长认真听取了该院的工作汇报,参观了业务办公楼和京剧服饰文化展,并与正在排练的演职员亲切交谈。陪同视察的有文化部办公厅主任黄振春、计财司司长李雄等。
4月28日,为总结该院3月-4月在实验剧场“优秀青年演员”专场演出活动,该院举办了由戏曲理论专家学者龚和德、崔伟、和宝堂,老艺术家赓金群、朱秉谦、张曼玲、寇春华、刘习中、刘长生以及一团、三团部分优秀青年演员参加的专场演出座谈会。与会专家和艺术家在充分肯定青年演员演出水平进步的同时,对他们在音乐配合,人物刻画与理解,处理表演技巧与舞台表现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院长吴江、副院长宋官林参加了座谈会。
5月8日,由该院与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艺术家携手创排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在保利剧院隆重上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国务委员陈至立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孟晓驷、陈晓光、周和平、赵维绥等与首都近千名观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5月12日-13日,由天津鑫德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海河之夜”张火丁京剧专场演出,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行。13日晚,张火丁、李崇善、李长春、寇春华联袂演出了《荒山泪》。演出结束后,宋官林副院长代表剧院领导到后台慰问了全体演职员。5月19日-20日,工作室又参加了由河北抚宁县委、县政府主办的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节的演出活动。
5月16-17日,该院新创剧目《秋色渐浓》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上演。该剧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吴氏一家人不同人生理想和 命运抉择,跌宕起伏地呈现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作用。《秋》剧由上海越剧院副院长李莉编剧,云南省京剧院院长张树勇导演,张建国、李海燕、耿巧云、邓沐玮4位“梅花奖”得主联袂演出。全剧只有六个人物,是该院艺术创新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赵维绥以及艺术司相关领导观看了首场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
5月20日-23日,由一团团长于魁智带队,优秀演员李胜素、李海燕等一行87人赴戏剧之乡山东临清市演出《红色经典、传统京剧》演唱会和现代京剧《平原作战》,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盛况空前。副院长刘惠平随团参加了演出
5月28日,剧院党群工作部举办的该院“第一届离退休老同志书画图片展”结束。此次展览分为历史回顾、永葆青春、发挥余热、乐在其中四个部分,介绍了剧院的发展,也反映了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幸福晚年生活。此次展览历时两个月,老同志自作参展的书法、绘画作品共22件。
5月31日,一团重点复排剧目《柳荫记》建组暨赴台演出动员会在剧院实验剧场召开。参加会议的有院领导吴江、刘惠平、宋官林,一团领导班子,复排《柳荫记》主创人员、主要演员和其他一团演职员,赴台演出特邀艺术家赵葆秀也参加了会议。党委副书记刘惠平代表剧院作了赴台动员讲话。
6月2日-8月5日,应日本民主音乐协会和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中国京剧院在副院长宋官林和三团团长张建国的带领下,携京剧《鞠躬尽瘁诸葛孔明》,在日本38个城市进行了68场巡回演出,观众人数达14万人次,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为推动此次访演,吴江院长两次应邀赴日作前期宣传和专题讲座。6月18日晚,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池田大作观看演出并向井顿泉、吴江、陈晓明、宋官林、张建国、邓沐伟、陈淑芳、李文林等人颁发金质奖章。7月26日,演出团做客我驻日大使馆,与使馆人员和中资机构代表150多人联欢。7月27日,演出团在日本中野太阳广场演出,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以及20多个国家(地区)驻日外交官出席观看。
6月6日,剧院609会议室举行了隆重而简约的荣誉证书颁发仪式,吴江院长代表剧院向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京西宾馆广告部经理张继东颁发了艺术顾问和演出经营顾问的荣誉证书。院领导刘孝华、刘惠平,二团领导班子以及演职员代表等参加了颁证仪式。
6月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研究中心、中国戏剧杂志社、中国京剧院和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共同举办的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研讨会,在该院大会议厅召开。戏曲专家谭志湘、黄在敏、刘祯、贾志刚、崔伟等,主创人员杜近芳、吴江、高牧坤、朱绍玉,西藏自治区戏曲专家刘志群、主创人员代表小次旦多吉,特邀嘉宾何祚庥、张继东,主要演员等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下一步修改、完善、提高发表了意见。
6月20日,为纪念建党85周年,中国文联在民族宫大剧院举办了青年京剧精英演唱会。该院于魁智、管波、袁慧琴、宋小川、李阳鸣参加了此次纪念演出。
6月29日-7月1日,剧院张火丁戏剧工作室等一行67人,携新版《梁祝》、传统戏《锁麟囊》、现代戏《江姐》,在这里精彩献演。本次演出由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省京剧院、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等承办。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郑州市领导等观看了演出。吴江院长随团参加了演出。
7月1日,院党委组织在职、离退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80余人,在实验剧场隆重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观摩、演出活动。该院二团演出了由老艺术家杨秋玲、朱秉谦、孙洪勋指导复排的优秀剧目《红松店》《送粮》。演出开始前,党委书记刘孝华代表剧院致辞,青年党员代表向60年党龄的老党员夏革非、白秉奎、王志勤献花致敬。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吉率部机关部分党员、文化部离退中心党委书记白永新参加了此次活动。
7月17日,由党委书记刘孝华同志带队,该院15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丛飞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7月18日,为表达对广大建设者的崇敬之情,由剧院团委组织的慰问梅兰芳大剧院建筑工人的专场演出,在8楼实验剧场鸣锣开场,于魁智、李胜素、李岩、邓敏、李海燕、耿巧云、袁慧琴、黄炳强、魏积军、吕慧敏、毕杨、徐孟珂、金星等组成强大演出阵容,演出了丰富多彩又适合观众欣赏品味的节目。演出结束后,所有演员在舞台大幅背景会标上签名并赠送建筑单位留作纪念。
7月26日,中国京剧院隆重举行“为祖国对外文化交流事业而献身的中国京剧院五烈士罹难50周年纪念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吴鸣申、刘又春、张春来、王文华、蒋文林五烈士生前战友、剧院老艺术家代表张春华,中国歌舞团舞蹈家、著名教育家彭清一,烈士亲属,中青年演职员代表等50余人。部外联局驻墨西哥局级文化参赞张瑞也应邀参加活动。会上,院长吴江,艺术家张春华、彭清一发表了纪念讲话,吴鸣申烈士的女儿和演员谭晓令分别代表烈士亲属和剧院演职员发言。座谈会由党委副书记刘惠平主持。会后,全体参会人员赴八宝山革命公墓祭扫了烈士墓。
7月,为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强身健体,院工会举行了跳绳、踢毽两项体育比赛,得到了演职员工的积极响应,参加人数达62人次。经过角逐,两个项目各赛出前一、二、三名。跳绳和踢毽第一名分别由范银雪、黄炳强获得。
7月21日-8月6日,在中国京剧院实验剧场,该院与中山公园音乐堂联合举办了“打开音乐之门2006年暑期系列音乐会——走进京剧大观园”活动。此次系列演出活动,以“高水准、低票价”为特点,通过看演出、听讲座、勾脸谱,参观京剧服饰展览等活动,全方位展示京剧艺术的魅力,向孩子和家长以及戏迷朋友们敞开京剧艺术之门,吸引大家走进剧场。活动期间,共有15场演出,28个传统及现代剧目与观众见面。
8月11日,中国京剧院党委在剧院607会议室隆重召开了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党委和纪委。之后,新一届党委和纪委举行了一次会议。会议选举刘孝华同志为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刘惠平同志为党委副书记。参加代表大会的正式党员代表49名,列席代表9名。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吉和党办主任景小勇出席大会并讲话。
8月20日-29日,应台湾传大艺术有限公司的邀请,由副院长刘惠平、一团团长于魁智率领的中国京剧院一团一行76人,赴台湾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访问演出。本次访演被国务院台办、文化部确定为2006年国家重大赴台项目之一,受到很高的关注。一团以经典的剧目,高超的演技,严谨的作风,良好的风范,再度征服了台湾观众,访演取得了圆满成功。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国家京剧院院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