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配音为什么不直接说想学长生术

事实上,很早就看到有人讨论孙悟空的武功问题,师承问题,猪八戒的个人问题以及观音姐姐的隐私问题,但是这些种种问题八卦的多,据实的少。抑或有个别摆出一副一丝不苟的学术风范,那也是过度阐释,恐怕连吴承恩都没想到那一层。  但是看了吴承恩的本家吴闲云解读的西游记,情况还真就不一样了。这吴承恩恐怕还真下了功夫,这《西游记》恐怕还真没那么简单。比如孙悟空的师傅问题,吴闲云认为是佛祖本人,也颇有一番道理,不过我在这里要提出的是另外一种解读。我姑妄言之,诸君姑妄听之。    孙悟空的师傅到底是谁呢?当然是菩提老祖了,那么菩提老祖又是谁呢?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只在书的前两回中出场过,此后便杳无踪迹。加之无门无派,不僧不道,法力高强,预知未来,更显其神秘莫测。  要知道《西游记》的重要人物都是有出处,有来历的,有石头变的,有天蓬元帅贬谪凡尘的,有如来佛坐下弟子进入轮回的,连那些数不清的妖怪都是有来历的,或者是坐骑,或者是玩具,或者是侍童等等等等。  可偏偏这须菩提老祖没有来历,也没有去向。我们只知道他住在一个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地方。    这可是一个重要线索。  有人说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两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洞就是天,说明菩提住在天上灵山。而如来住的地方恰好叫做“天竺灵山”,于是乎,菩提就与佛祖联系起来了,或说师兄弟,或说师徒。  但是,在第八十五回,悟空提到了《多心经》的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也就是说,灵山未必是实指而只在心中。  事实上灵台方寸山没有这么复杂,方寸为灵台,为神明之舍,为心。同样,斜月三星洞也是一个心字。  灵台是一个穴位,靠近心脏。但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心,这一心字,儒曰:灵台,道曰:灵关,释曰:灵山。    那么,这样说来孙悟空没有师傅,是师心自用,自我开悟而成仙了道的。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要知道在明朝,道学最精微处均指向“内心”。在儒为心学,在佛为心经,在道为内丹。    儒家自古就有内圣外王之说,这心性儒学就是内圣一脉。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说的就是心中自有天地万物,不假外求,只需反身向内心处诚心求取。这一门学问经两宋发展,到王守仁龙场悟道,至臻大成。人己内外,天人关窍,在灵台方寸之间一时打通,心外无物,人心即天理,人心处自有圣明,致良知即可,又何须外求明师。    相传,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最高明的佛法只在这心领神会之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只传心学,遂有了禅宗一脉。心即佛,只向内心处即可成佛,又何必外假于泥塑木雕。    道士们修炼长生术也有内外丹两道法门。外丹如老君的八卦炉,假于炉火铅汞之物,而内丹返观内照,重视的是身心修炼,同样不假于物。    心学也罢,禅宗也罢,讲究的是资质和根器,最忌外求于物。外物熏染迷失本心,则难得道。那么孙悟空是否真的是自悟呢?    话说猴王寻仙途中偶遇樵夫,得知仙踪,便要樵夫带路:  猴王用手扯住樵夫道:“老兄,你便同我去去,若还得了好处,决不忘你指引之恩。”樵夫道:“你这汉子,甚不通变。我方才这般与你说了,你还不省?假若我与你去了,却不误了我的生意?老母何人奉养?我要斫柴,你自去,自去。”    樵夫的话实际颇有禅机,猴王叫樵夫指引,樵夫却叫猴王自去。心性之学如何能够让人指引,唯有反求诸己。为了让人反归内心,禅宗的做法是斩断外求之路,逼得你不得不内向求道,这叫棒喝。樵夫先说猴子甚不变通,再说还不省,最后叫他自去自去,这不啻一记棒喝。    那么,这猴子根器如何?又是否悟得?我们再看后文:    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乃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    祖师先疑猴子的诚意,才知道猴王漂洋过海,历十数余年,可谓心诚志坚。  祖师再问猴子姓氏,猴子却误以为是问心性,说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看起来是无性,这不恼不嗔却是真性,源出天然。  如此看来,石猴其性天真,其心诚明,这正是上好根器,绝佳资质。那么,石猴何以能够禀赋诚明天真之心性呢?因为石猴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禀赋天然。心性如此,自然了悟天道。    所以,《西游记》第一回的回目是: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实有所指,深意在焉。    (未完待续,先开个头)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很有意思,楼主速度
  不过话说回来,吴承恩是否真的这么想的呢?要知道小说家为了凑趣捻几条佛理道学乃是常事,不可当真的。比如金庸使出一招“亢龙有悔”,咱们就不能往《易经》上靠,人家那是添点佐料而已。  我们对孙悟空的师傅作如此这番的解读是否有些阐释过度、聪明过头呢?我们不妨继续往下看。    一日,祖师登坛高坐,唤集诸仙,开讲大道。真个是──  天花乱坠,地涌金莲。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开明一字皈诚理,指引无生了性玄。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菩提说得天花乱坠,众弟子正襟危坐。菩提说法的内容是亦道亦禅,但这“明”、“诚”二字却是儒家心学要旨。儒也罢,禅也罢,道也罢,都从“心”上结根,所以是三家配合本如然,所本者,皆是“心”。  然而,悟空似乎并不上心,抓耳挠腮,眉花眼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但这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悟空正是于心有会,欣然有得,而菩提祖师也看出来了。此情此景,正是佛祖拈花,迦叶微笑。    再接下来,菩提要传悟空各种手眼身法,称“‘道’字门中有三百六十旁门,旁门皆有正果。不知你学那一门哩?”,报了“术”字门、“流”字门、“动”字门。但悟空统统不学,只要那长生不老之法。  这其实是一个暗喻,长生不老比喻正道正果。悟空并不稀罕那些旁门手眼身法,只要那正道心法。果然,悟空解开菩提暗谜,得了祖师的心法。  自从习了心法,后面的筋斗云、七十二般变化就不在话下了,所谓“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  事实上,对于孙悟空的手段,菩提祖师的教授实在是相当毛糙,并没有悉心指点,仅仅说过几次口诀,剩下的都是悟空自悟。看起来,孙悟空在菩提那儿学到的只是皮毛。实则不然,悟空已经得到了菩提的大道,而这大道的获得在心领神会之间,至于其他,只是末流。    那么,毕竟菩提还是授了悟空的心法。我们说菩提只是悟空的内心是否欠妥?  其实,菩提与悟空的授受魂与都是小说家虚拟出来的心理活动。你看猴王在寻仙途中:    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    学了人的穿戴礼仪,想必也学了各种学问。此时猴子还想精进,不意世人都是名利客,不知大道。于是又想到人迹罕至处寻仙,结果被樵夫喝醒,知道外求于人于事无补,终于返归于心,悟出大道。所谓菩提讲法,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实际正是悟空想一会道,想一会禅,而最终悟出“心性”。菩提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正是悟出子前午后,自己调息,返本归元的奥妙。    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悟空自悟。悟空的法号实际已经道出了天机。  而菩提亦有暗示,“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引自百度百科)。    (未完,晚上再续)
  等待中!
  西游记本是明代一气功大师之作 不知为何扯到吴承恩的头上 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 都是气功修炼时要经历的关窍。 很早以前就有一本以西游记解读气功的书了 楼主可去查查
  嗯,听说过。聊备一说嘛,我也没说我的就对呀。您就姑妄听之吧,呵呵。
  没看清楚,哪位气功大师?我听说是丘处机啊
  他师父是菩提老祖  
  LZ速度 辛苦了,不错不错!   以前也看过一篇。觉得没LZ讲的好。
  老帖了
  不仅如此,在书中悟空还有一个名号,那就是心猿,更是挑明一个心字。单单回目中就有: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七十五回 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  第八十回 姹女育阳求配偶 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一回 镇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众寻师  第八十三回 心猿识得丹头 姹女还归本性  第八十五回 心猿妒木母 魔主计吞禅  第八十八回 禅到玉华施法会 心猿木母授门人    事实上,唐僧师徒五人(连白马)真正悟性最高,识得心法奥妙,也最神通广大的正是心猿。书中第八十五回,唐僧、悟空师徒间有一番关于佛法的对话:    正欢喜处,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道:“放心,放心!保你无事!”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三藏道:“徒弟,我岂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行者道:“不消说了。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似你这般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且莫胡疑,随我去。”    唐僧虽然熟读经书,但并没有参透,本心未明,看似被那眼前的山高路险困住,实则是被心魔所阻,猴子反而识得其中的真谛。师徒一番切磋唐僧终于悟出“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悟空进一步点化“但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跟下”,实际就是“心即佛”。  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有妖魔鬼怪、高山阻路都只是心中业障,修得正心诚意,又何惧那九九八十一难。在取经途中,唐僧之难,桩桩件件,心猿都了然于胸,看似是因为火眼金睛,实则是内心洞明,智慧通达。    话说第八十难凌云渡脱胎,此时一众师徒已经到了灵山脚下,雷音寺已在望中,却被一条宽约数里的活水拦住了去路,只一根独木桥横亘在上:  三藏心惊胆战道:“悟空,这桥不是人走的,我们别寻路径去来。”行者笑道:“正是路,正是路!”八戒慌了道:“这是路,那个敢走?水面又宽,波浪又涌,独独一根木头,又细又滑,怎生动脚?”行者道:“你都站下,等老孙走个儿你看。”好大圣,拽开步跳上独木桥,摇摇摆摆,须臾跑将过去,在那边招呼道:“过来,过来!”唐僧摇手,八戒、沙僧咬指道:“难,难,难!”行者又从那边跑过来,拉着八戒道:“呆子,跟我走,跟我走!”那八戒卧倒在地道:“滑,滑,滑!走不得!你饶我罢!让我驾风雾过去!”行者按住道:“这是什么去处,许你驾风雾?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    如果只是单纯的渡河倒也简单,悟空直接携唐僧腾云过去,呆子也是有此意的。我们再看远一点,这西天取经水远山长,也就悟空一个筋斗云的功夫,唐僧师徒苦苦跋涉,这又是何苦来哉?但是悟空却说“正是路,正是路!”又说“必须从此桥上走过,方可成佛”,换言之,必须亲历这十万八千里的西天之路才可成佛。  这一条河设了一喻,过去了就是彼岸智慧,过不去就是肉身凡胎,这一条路也设了一喻,过去了就是大道,过不去就是凡夫。当此之时,这苦海只能自度,这本心只能自明,这大道只能自证,正如当年悟空反求诸己而悟道。  所以悟空只能从旁催促,力劝唐僧八戒上独木桥,唐僧、八戒等依然懵懂不知,战战兢兢不敢直登彼岸。这把接引佛祖看得急了,化作船夫撑一只无底船前来接引,唐僧依然不敢,心惊道:“你这无底的破船儿,如何渡人?”这时悟空再不客气:    孙大圣合掌称谢道:“承盛意接引吾师。师父,上船去,他这船儿虽是无底,却稳;纵有风浪,也不得翻。”长老还自惊疑,行者叉着膊子,往上一推。    这一接一推之下,唐僧始得脱胎换骨,登彼岸无极之法。唐僧至此终于彻悟,转身谢了三个徒弟。实际上,他真正要谢的是悟空,这猴子不仅是西行路上的保护神,更是唐僧师徒修炼佛法的引路人。  (未完,明日再续)
  ......
  。。。。。。
  作者:宛平令 回复日期: 20:51:20    
    西游记本是明代一气功大师之作 不知为何扯到吴承恩的头上 所谓的九九八十一难 都是气功修炼时要经历的关窍。 很早以前就有一本以西游记解读气功的书了 楼主可去查查    ==================  什么气功啊,那是近代的通俗说法。应该是道家内丹术才对。
  悟空师承是道家的,玉皇也是道家的    观音是佛家的,阎王也是佛家的,佛祖也是否家的    楼主回去好好反省
  作者:如来不哭 回复日期: 21:53:42 
    老帖了  ----------------------------  我还没写完呢,你就说是老帖。不过我这也有所本,待后文揭出。      作者:范尼不是德鲁伊 回复日期: 23:34:01 
    ......  作者:寺桃 回复日期: 09:26:06 
    。。。。。。  -------------------------------------  ......  ......  (全文完)    作者:愤怒的豆腐 回复日期: 10:38:22 
    什么气功啊,那是近代的通俗说法。应该是道家内丹术才对。  --------------------------------------  有此一说,气功说在小时候那会儿好像很流行    作者:triant 回复日期: 11:15:01 
    悟空师承是道家的,玉皇也是道家的        观音是佛家的,阎王也是佛家的,佛祖也是否家的        楼主回去好好反省  -------------------------------------------  该反省的恐怕是你,我啥时候说过悟空是哪一个门派啦  罚你用普通话高声朗诵帖子三遍
  我本人没那么打的学问,有不明白之处都是问老师。而我的老师就是百度或谷歌。以下就是老师给的答案----  【人物简介】    菩提祖师,小说《西游记》中教授孙悟空本领的师父。    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编辑本段]【谁是菩提祖师】    一.《西游记》中隐藏着线索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朝天,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让我们看看菩提祖师的住所。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     这有什么奇怪的,佛已经超越了六道轮回,既然是佛,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不明了的。化身无量无边,去度众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吗?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总之,度人是讲善巧方便的。    
  二.《封神演义》寻答案    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破解菩提祖师身份之谜。但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是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 VS 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让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 VS 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另外说一下准提道人的兵器七宝妙树乃是准提道人用一根普通的菩提枝条炼制而成,而此宝在封神战役两次刷断了通天教主的宝剑)    《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三 答案揭晓    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网友猜测,仅为娱乐。无本质关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西游记的注解中曾经解释,灵台、方寸都是道教指“心”,斜月三星也是一个“心”字。菩提老祖即出自孙悟空自己的心中。
  【人物特色】    较之《西游记》中其他神佛仙圣,须菩提祖师至少表现出了三样鲜明的特色。    其一,如前所述,他法力高超、神通广大,但他的法力和神通,却不止限于高超和广大,更凸现在一个“博”字、突出在兼容并包上。我们看,他开讲大道能够“说一回道,讲一会禅”(第二回),他可以传授给孙悟空“道”字门中三百六十傍门的神通,并能使孙悟空“皆成正果”(第二回)。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记》中其他神仙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是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也只不过各代表一家而已。可以说,须菩提祖师虽然名气不响,却属真正的高人。    其二,较之其他神佛仙圣,须菩提祖师不给人以隔膜感,他更像一位隐在人间的“上仙”。他所居之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悬于海外的西牛贺洲地界,他似乎与其他神仙并无往来(这点不同于镇元大仙这些“散仙”),与他交往的却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过孙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传授过一曲《满庭芳》,得以在“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时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第一回)。他座下的弟子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第一回),但细算起来,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当是俗子凡夫。是以,须菩提祖师虽然法力通天,却并不给人以高不可攀、触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隐在世间的高士、圣人;这也成了须菩提祖师与《西游记》中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    其三,须菩提祖师表现出了几分“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中认同了这份“不平”。如书中所言,须菩提祖师对孙悟空的前后因缘了如指掌,知道传授给他神通,他学艺有成后“这一去,定会不良”(第二回),却仍没有将孙悟空拒之门外。试想,假若须菩提祖师顾忌天廷地府的威仪、将仙界的金科玉律奉为圭臬,他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虽然,他也曾告诫孙悟空不要讲出他来,但在骨子里却未尝不会因有这样的徒弟而欣慰,不会为孙悟空的那番作为而振奋。和他的弟子孙悟空一样,须菩提祖师当也属仙界的一个“另类”“异数”,只不过,他表现的不如孙悟空那样张扬、那样义无反顾罢了。并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须菩提祖师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他虽隐于世外、人间,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平”之气(至少是包容、认可了这种“不平”之气)。这般形象和气质,绝似人间的高士、大隐。由此,笔者以为,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须菩提祖师缘是人间隐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高士、大隐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难酬壮志的愤懑。
  【吴承恩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位隐士的形象】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写的是神怪世界,包罗的却是人间万象。玉皇大帝的昏愦狭隘,地府龙宫的骑强懦弱,甚或各路大神的多有“小处”和仙界、佛界的诸多阴暗面,无不是人间黑暗和腐朽的写照。但是,面对这样的世道,单凭一己薄力是无法改变的。真正的高洁贞士只能空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很自然地会萌生与其身处泥中,真不如隐入桃源博得内心的平和、干净的念头。由此,须菩提祖师便应运而生,他的高卓、脱俗、不受世之羁绊、不染世之污垢,正反映出了同处“浊世”的作者的理想和寄托。然而,作者毕竟是位读书人,有过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信念和追求,他虽然决意退而独善其身,但先前的信念和追求却并非一时即能搁舍。是以,作者心底仍有一种“不平”之气,盼望还能澄清玉宇、涤荡尘垢,这就是为什么隐于尘外的须菩提祖师,会流露出这种“刑天之志”,包容了那份“不平”和“逆骨”。原本,自古以来的隐士,又有多少是真正看破红尘、自愿隐于世外、穷其一生呢?许由、巢父毕竟只是属于极少数,最大多数的都是因为世道险恶、宦海浮沉,青云之志难遂,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忿而归去,求得独善其身。他们缘是不能为世所用,而绝非不想为世所用,在他们心底何尝不残留着身离蓬蒿、再登魏阕的梦想呢?归隐之举,实出无奈。因此,在冷眼乱世之际,心中难免不生不平之气。“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隐士之志、之情,又何尝不是隐士之叹、之思呢?
  原来一个西游记有这么多东西啊,看来有兴趣读读原著了,呵呵,真是小看了西游记呢,以为不过就是一部神怪故事罢了。
  作者:ww1216cc 回复日期: 12:54:17   ------------------------------------------------  哈哈,我以前就看过啦,而且文中也稍稍提到了,没说全而已。  百花齐放嘛
  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须菩提祖师缘是人间隐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高士、大隐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难酬壮志的愤懑。  ——————————————————————————  受教受教。          
  楼主快点更新啊
  留个记号,坐等下回
  那么,如此看来《西游记》中的佛法、道术恐怕都走的内家功夫,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谓的“心学”。虽然狭义的“心学”是儒学的一支,但我们这里不作细分。儒、释、道都有内家功夫和外家功夫,外在看起来差异非常大,但从内在看来,都指向内心,颇有相似之处。在“心学”这杆大旗下,儒家心性儒学,佛家的禅宗和道术的内丹都统一起来了,这就有了三教合一的说法。  于是,菩提在说法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因为三家的指向都是灵台方寸——心。  其实,这不是菩提说的,我们前面说过,这是悟空自己心里面想的,想一会道,想一会禅,还想了一会儒。  其实,这也不是悟空想的,这是吴承恩这么认为的,他认为三家配合本如然,都统摄于灵台方寸。幸运的是,我们还搜索到了一条关于灵台方寸的证据,这是吴承恩的一首诗,诗曰:    赠张乐一    鲁郡张君登我堂,手执素卷求诗章,  自云所乐在于一,平生此外无他长。  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  猿惊象醉无束缚,心如飞鸟云中翔,  多歧自古能亡羊,羡君执策由康庄;  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合太极生阴阳,  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  吉凶倚伏视诸掌,指挥进退知存亡。  (引自《吴承恩著&西游记&新证》
作者:薛梅 宋克夫)    其中有“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合太极生阴阳,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四句。意思很明白,天地合于方寸,灵台常常拂拭。天道与人心相合,从人心处即可知宇宙奥妙。灵台勤拂拭,使人明心见性,心魔就无处躲藏了。    所以孙悟空就从灵台方寸间妙悟真谛。但是,悟空为什么一直迟迟没有成圣成佛呢?  要知道按照“心学”观点,心即佛,心即圣。悟空已经开悟了,虽然法力高强,但毕竟未成正果。其实这心猿二字一方面说明猴子玲珑剔透,明心见性,另一方面也暗示心猿意马,猴性顽劣,狂放不羁。所以诗中又说:“猿惊象醉无束缚”。  想当年王阳明悟道之后说过一番话:我今信得这良知真是真非,信手行去,更不着些覆藏。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  王阳明悟得的是良知真谛,了悟之后自然通达,通达之后不免狂放。而这悟空自打悟道后,就有了狂者胸次,前后简直判若两人,上天入地,把世界搅得一个天翻地覆,这是何等的癫狂!    可见,吴承恩虽然认同内照返观的心学观点,但认为这还不够,还需要外在戒律约束,所以悟空头上便有了一个紧箍咒,这一内一外才能达成人生正果。    由此可见,吴承恩在小说中融入了心学的哲学观念。而这一点在《西游记》的各种序言中早就有人揭出:    《序》云:“故魔以心生,亦以心摄。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此其书直寓言者哉。”(金陵世德堂本陈元之《序》)    “所历三灾八难,无非外魔,其足以召外魔者由于六贼,其足以制六贼者一心而已。一切魔劫由心生,即由心灭。此其全书之大旨也。”(清代王韬序《新说西游记图像》)    非但悟空的师傅是由心生,连所有妖魔鬼怪均由心生,第十三回书中有表:    众僧们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    好一个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所以,一切的一切都不过是一个比方。  (全文完)
  [后记]    我写此文主要是先看到了“灵台”二字于心有会,后来搜索得知以心学解读《西游记》先儒早已论及。我这里不过是拾人牙慧,袭人故智。    除了心学说外,还有佛法说、内丹说,甚至气功说。考虑到吴承恩是儒生,心学说似较为合理,我在文中取广义心学,不排斥禅宗和内丹。因为各种说法都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或许作者本人就用思精密,意图包罗万象。    这本书有哲学底子,但是同明朝的其他小说一样,不乏世相人情的描写,比如雷音寺里,如来公开向唐僧要钱。所以吴闲云从反映社会现实的角度来解读也挺有意思。关键是,我们发现这是一本挺有趣的书。    
  很好!    西游记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    其实,我是就“故事本身的逻辑”这一个角度去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才会推出:    
如来 = 菩提    如果不是这个角度,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比如结合封神,会是如来的师兄弟了        
  哈哈,握手,我很喜欢你的贴
  我很喜欢孙悟空的师傅,  这个角色真的很神秘  尤其是孙悟空推翻了镇园子的人参果树后,向师傅求助那一段,真是太感人了。    但我不太相信如来 = 菩提,  总感觉如来有点冷血,而菩提充满了人情味。  
  我很喜欢孙悟空的师傅,    这个角色真的很神秘    尤其是孙悟空推翻了镇园子的人参果树后,向师傅求助那一段,真是太感人了。    -------------  有找师傅的这段吗?
  我也认同西游记源自王守仁的心学
  心里要说的你已说,你已说了我无言。佩服!
  我以《西游记》中的明朝那些事儿为题目,戏说西游。我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李春芳更合适。
  佛祖是不收徒弟的,佛祖已经脱离了凡世了,除非转世要不然是不会沾染凡世的,佛祖基本都是起到指导的作用,所以从来没见佛祖收徒弟的,但是菩萨可以收徒弟因为菩萨是有大愿的所以并没有脱离凡世,所以我还是比较赞赏灵宝天尊是孙悟空的师傅,因为杨戬的师傅就是元始天尊的徒弟,而元始天尊与灵宝天尊又是一个体系的所以必然对72变比较了解,可以看得出菩提老祖的造化要比杨戬师傅强的多,所以孙悟空的师傅应该不是杨戬的师傅,杨戬不会筋斗云,这说明教孙悟空的人法力应该在杨戬师傅之上的,能在孙悟空学成法力后就断定他将来会惹大事的人恐怕也只有三清和佛祖有这个法力,而佛祖是不会沾凡世的,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又不可能,那么只有灵宝天尊有这个可能了。
  孙悟空的师傅应该是混鲲祖师可能还不是鸿钧老祖因为鸿钧老祖的徒弟只有三清,就算鸿钧老祖收徒弟了,三清肯定也知道的,混鲲祖师的弟子有接引佛和准提佛两个跟佛教有很大关联的人,看他写的辈分也跟佛教有很大关联但是混鲲祖师本身又是个杂家并不是佛家但是他的弟子辈分是按佛家排的,混鲲祖师的徒弟的特点就是多而杂良莠不齐这点很像通天教主,鸿钧老祖的徒弟全是精英只有三清,混鲲祖师修“玄灵气”,弟子无数,什么蟒牛蛇兽、蛟鹏狮猴……各种形象各异的生灵都来者不拒。最得意处是有两大弟子。大弟子名唤接引道人,二弟子名唤准提道人,端的也是仙心非凡、道行功深。两人一手创立了一门派别——名唤西方教,分任大、小教主,接引道人后来成了接引佛,准提道人后来成了准提菩萨,如来几百年后凭自身修行在菩提树下得道。
  @北方封建者
12:38:26  孙悟空的师傅应该是混鲲祖师可能还不是鸿钧老祖因为鸿钧老祖的徒弟只有三清,就算鸿钧老祖收徒弟了,三清肯定也知道的,混鲲祖师的弟子有接引佛和准提佛两个跟佛教有很大关联的人,看他写的辈分也跟佛教有很大关联但是混鲲祖师本身又是个杂家并不是佛家但是他的弟子辈分是按佛家排的,混鲲祖师的徒弟的特点就是多而杂良莠不齐这点很像通天教主,鸿钧老祖的徒弟全是精英只有三清,混鲲祖师修“玄灵气”,弟子无数,什么蟒牛蛇兽......  -----------------------------  原来封神榜并没有混鲲祖师这个人,混鲲祖师只是一些无聊的人编造的,现在估计孙悟空的师傅可能是陆压道人了。
  西游记全书貌似都没什么深奥的禅理,  为何到猴子这猛然就把心啊性的联系起来.我觉得楼主这种说法于整书风格不符 个人更倾向与吴闲云的说法
  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弱弱的问一下各路高手,想那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那今天却在何处?
  孙悟空的师傅是燃灯幻化的。  以燃灯在佛道两界的地位,一般的神仙都要给面子,所以老君没有处死悟空,如来没有处死悟空。燃灯具有随时处死悟空的能力。后来不露面,也和燃灯退居二线一致。
  楼主为什么不接着说啊!着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西游记故事脱胎于民间传说,由明朝文士首先写成(关于作者,两个岛上都没有定论,唯有大陆在教科书里信誓旦旦的宣布吴承恩是原作者),但是中间经历这几百年的变迁,各种传抄、刊校,中间加入了如此多的新血液,由市井文学走向了雅俗共赏。根据现在大陆的出版版本来推测作者的初衷,我想是有些勉强的,我虽然年少,但对于读书我赞赏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会意便是恩赐  
  菩提老祖赶孙悟空走的时候不是恐吓猴子不要透露他的事迹么?那就是说菩提老祖根本不可能在孙悟空闹天宫的时候打点各路神仙,所以当时太上老君等那些神仙根本就不会卖给谁面子放过孙悟空。另外吴承恩的年代比那个封神演义的作者早了很多年,吴承恩是不可能用到那些什么截教阐教的,西游记里也没说什么截教阐教的事迹吧,怎么能从封神演义里推断菩提是谁呢?
  菩提老祖呗,作者已经明确指出了,刨根问底刨到何时才能满意?又如红孩儿父亲到底是谁的问题,本来答案很明确,可是有人却考证出牛魔王并非其亲生父亲因为红孩儿会踩风火轮会用三昧真火甚至硬扯到太上老君那儿去,等等。那些神话人物那个来历不神秘?如盘古、玉帝、燃灯老祖等等,作者已经给了个出处就可以交代过去了,没必要将一部神话小说当一门考古学来研究吧
  @幸福的懒腰 11楼
22:40  不仅如此,在书中悟空还有一个名号,那就是心猿,更是挑明一个心字。单单回目中就有: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五回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 心猿正处诸缘伏 劈破傍门见月明  第四十一回 心猿遭火败 木母被魔擒  第四十六回 外道弄强欺正法 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五十一回 心猿空用千般计 水火无功难炼魔  第五十四回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六回 神……  -----------------------------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游记孙悟空之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