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开头的写校园的七言律诗诗

七律长征一诗主要写了那几个事例
七律长征一诗主要写了那几个事例
09-01-02 &匿名提问 发布
伟人诗——解读《七律?长征》 [
15:25:00 | By: 蓝 ]
 2推荐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不是我最喜欢的毛泽东的文学作品,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他的词,也许是词的长短灵活的句式,上下阕的形式,更能体现他恢弘的气势宽广的视野和纵横千古的思维。但这首《七律·长征》细细读之,还是能感受到这一诗歌的精妙。首先,这具有“史诗”的特质。长征,是漫长的长征,无论是客观的时间、空间,还是主观的磨难,都可谓极其漫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诗歌正是写在长征胜利之时,当在回首这25000里时候,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有创作冲动,要记下了着这“军事神话”。题目长征,点明事件。精妙采用概括和铺阵相结合的手法,用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表现长征虽难而红军不怕难的主题,一种豪迈的气势和王者的霸气跃然纸上。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不怕”“只等闲”概括了红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下文的“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将这种精神具体形象化。“远征难”“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下文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这长征途中的五个典型事例,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次,这诗歌气质兼备,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果撇开作者领袖的身份豪迈的气势、同时撇开这诗歌“史”的特质,来细细读,文字的做工也相当精巧。最妙的是颔联和颈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作为律诗,此二联必须对仗。近人写古体诗,我觉得这两联是最为精妙的。前联写“翻山”,后联写“涉水”,从内容上既与首联的“万水千山”相呼应,又有“以山对水”之妙。但如果说“五岭逶迤”对“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对“大渡桥横”这样写客观仅仅是诗人的文字功底的话,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样暗藏主观感情的字句是诗人怎么都掩盖不住的才气和豪气。精华也在此。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红军(这是诗人躲藏的形象)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第三,这诗歌是秉承“诗言志”,体现了传统审美特质。对于毛泽东来讲,他的第一身份是“领袖”,是“王者”;然后才是“文人”,是“诗人”。所以他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王者的霸气。在这诗歌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的比喻就最能体现他这特殊的身份,这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最能看清楚,可以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相比照。当然,毛泽东比之刘邦,在文学功底上是大大超越的,所以他能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所以说,这是与儒家传统的“诗言志”是一致的。观言语的细微,可以体察作者的情感甚至是气概,这也符合诗歌的传统审美特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教学内容:七律 长征 【重点难点点拨】 一、生字学习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2.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3.形近字正音组词二、词语积累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等闲:寻常、平常。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2.作品简介《七律 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3.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是风雷激荡的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记录和载体,遂成为史诗;是毛泽东本人那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人生经验的写照,凝聚着他的精神、情感、理想和愿望,遂成就了他所赞同的中国传统诗学思想——“诗言志”的审美特征。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五、文章主旨和结构分析 长征是一个大题目,毛泽东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不怕”“只等闲”概括了红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下文的“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将这种精神具体形象化。“远征难”“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下文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这长征途中的五个典型事例,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六、重点语句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长征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草芥,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面对这千年积雪万丈高寒的岷山,庸人懦夫只有胆战心惊,丧魂失魄,而红军战士却是“更喜”。“更喜”二字,饱含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陕甘宁根据地就在眼前,长征的最后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怎能不开颜欢笑呢?七、其他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知识 1.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2.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 3.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萧华《过雪山草地》 八、写作特色 1.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 长征是一个大题目。在这样一年的长途跋涉中,红军跨过了多少高山大河,踏过了多少丘陵草地,闯过了多少自然的关隘和人为的封锁线,有多少次值得记录的胜利战斗,有多少应该大书特书的革命斗争故事!毛主席则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寥寥数笔,便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勾画出来。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件事都十分典型。 2.两条思维线并驾齐驱。 全诗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3.语言精练优美。 全诗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有力地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喻句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句有“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对偶,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1.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2.略 (二)1.不矛盾。“逶迤”“磅礴”是客观形象,“腾细浪”“走泥丸”是主观感受。 2.诗中写的“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描绘长征的诗词有《清平乐会昌》《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等八首诗词。 (四)提示:用钢笔抄写,字是正楷,要规范。【同步达纲练习】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___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    )  巨澜(    )  酣(    )  锷(    )  堕(    )  拄(    )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4.《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时间题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简要说说这一段时间红军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清平乐 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3.对这首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展现长征前夕情况的一篇革命史诗。 B.“踏遍青山”客观地写出了当时革命战争的特点——“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 C.毛泽东与一些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察看长征路线,回来后在文武坝写下了这首词。 D.这首词是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二篇,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逶迤                        2.磅礴 二、lǐng līn mín méng jǐn jìn héng hè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庞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动。 五、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 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C 6.略 六、1.ān lán hān è duò zhǔ 2.C    3.D    4.略 七、1.颠连:山峰连绵不断  东溟:东海  南粤:广东一带  欲晓:快要天亮 2.B 3.D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伟人诗——解读《七律?长征》 [
15:25:00 | By: 蓝 ]
 2推荐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不是我最喜欢的毛泽东的文学作品,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他的词,也许是词的长短灵活的句式,上下阕的形式,更能体现他恢弘的气势宽广的视野和纵横千古的思维。但这首《七律·长征》细细读之,还是能感受到这一诗歌的精妙。首先,这具有“史诗”的特质。长征,是漫长的长征,无论是客观的时间、空间,还是主观的磨难,都可谓极其漫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伟人诗——解读《七律?长征》 [
15:25:00 | By: 蓝 ]
 2推荐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不是我最喜欢的毛泽东的文学作品,相比而言,我更喜欢他的词,也许是词的长短灵活的句式,上下阕的形式,更能体现他恢弘的气势宽广的视野和纵横千古的思维。但这首《七律·长征》细细读之,还是能感受到这一诗歌的精妙。首先,这具有“史诗”的特质。长征,是漫长的长征,无论是客观的时间、空间,还是主观的磨难,都可谓极其漫长。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诗歌正是写在长征胜利之时,当在回首这25000里时候,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有创作冲动,要记下了着这“军事神话”。题目长征,点明事件。精妙采用概括和铺阵相结合的手法,用五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表现长征虽难而红军不怕难的主题,一种豪迈的气势和王者的霸气跃然纸上。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不怕”“只等闲”概括了红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下文的“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将这种精神具体形象化。“远征难”“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下文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这长征途中的五个典型事例,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其次,这诗歌气质兼备,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果撇开作者领袖的身份豪迈的气势、同时撇开这诗歌“史”的特质,来细细读,文字的做工也相当精巧。最妙的是颔联和颈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作为律诗,此二联必须对仗。近人写古体诗,我觉得这两联是最为精妙的。前联写“翻山”,后联写“涉水”,从内容上既与首联的“万水千山”相呼应,又有“以山对水”之妙。但如果说“五岭逶迤”对“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对“大渡桥横”这样写客观仅仅是诗人的文字功底的话,那“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这样暗藏主观感情的字句是诗人怎么都掩盖不住的才气和豪气。精华也在此。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红军(这是诗人躲藏的形象)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第三,这诗歌是秉承“诗言志”,体现了传统审美特质。对于毛泽东来讲,他的第一身份是“领袖”,是“王者”;然后才是“文人”,是“诗人”。所以他的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王者的霸气。在这诗歌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的比喻就最能体现他这特殊的身份,这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最能看清楚,可以与“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相比照。当然,毛泽东比之刘邦,在文学功底上是大大超越的,所以他能说:“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所以说,这是与儒家传统的“诗言志”是一致的。观言语的细微,可以体察作者的情感甚至是气概,这也符合诗歌的传统审美特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言律诗的押韵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