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在哪里里可以找到 论中国文学葛浩文文集的简介

在哪里可以找到 论中国文学葛浩文文集的简介_百度知道
在哪里可以找到 论中国文学葛浩文文集的简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氛沴静,再举鲸鲵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文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翻译家葛浩文:20世纪中国文学的情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也许一个世纪以后,葛浩文的形象将愈发固化、愈发清晰,作为中国文学最忠诚的可靠使者,他的名字与巴金、老舍、萧红、李昂、莫言等人永存于世。(《葛浩文文集:论中国文学》/[美]葛浩文/现代出版社/2014-4)
在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课堂上,我曾不止一次听到他表述过类似的观点:莫言能获诺贝尔文学奖让我感到非常惊讶,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翻译葛浩文,要我说,葛先生的翻译简直就是创造性的编译,他美化了莫言的故事与文字,英语世界中的莫言是一个全新的形象。顾彬是个直言不讳的批评家,在他的心里,莫言创造的世界有些偏弱,还达不到诺贝尔奖要求的强度。但毫无疑问,葛浩文是个顶尖的翻译家,有的时候,他甚至越俎代庖,在小说未臻完美之处为之补缀。
我特意寻出莫言中篇小说《变》的两种英译,予以比照,相较之下,葛氏译文对原文文字意趣与结构美感的把握更为到位,它在文字的拣选上未必独抒机心,但对句式的连用与并置却有相当的敏感,拟句运思的确更胜一筹。葛浩文拣词炼句张弛有度,剪裁得当,繁简肥瘦,参差交错。需精简处,要言不烦,直中准心,将多余的枝叶切削得干净爽利;需铺陈处,不吝笔墨,描金敷彩,鲜活的人与事渐渐地在英文语境中畅然呼吸。它颇为忠实地传译出了原文中借用时间的双重属性(物理、心理)而挤压出的破碎与荒诞,当叙事者本人为“地痞小混混”和“正义无产者”这两者间的张力所困,突感身份认同的焦虑时,译文没有自乱阵脚、张皇失措,反倒显出地道英文的风貌。如果说一般的译者从事的是机械制模式的“移译”,葛浩文则在谋求跳跃灵动的“化译”营生。
夏志清曾称赞葛浩文是“公认的现代、当代文学之首席翻译家”,这也是普通读者对于葛浩文的第一印象。事实上,葛浩文首先是一位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者。1972、73年间,当得知葛浩文正在撰写以萧红为对象的博士论文时,夏志清停下了手头的研究工作,转而瞩目于端木蕻良,他原本希望以一篇重量级的专论弥补《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遗珠之憾。显然,葛浩文身上的潜力与天赋,让夏志清感到有必要为这位后起之秀提供一方舞台。
文学研究者,借鉴韦勒克与沃伦的理论,可将之分为两类,一是“外部研究者”,一是“内部研究者”。我较心仪的两派学者,恰恰分属这两种研究范式。研究史料的多是痴心人,在故纸堆里翻滚,文字有古风,因为熟极了人事,常能在不经意处牵连起点点滴滴。文学史中的壮丽山河美则美矣,看多了难免生厌,而在他们笔下,人又有了活气,野山野水,小说家中也有草莽人,诗人群中不乏革命家,历史的图景又鲜活起来。当代士子中,陈子善、谢泳、止庵、王彬彬、眉睫走的即是这路“知识性”写作,他们的文字清通耐读,仿佛历史就是平常事,却有真情涌动于下。另有一脉智识者,承继了夏志清“致力于优美作品之评审与发现”的批评愿景,从事着吃力不讨好的鉴赏工作,也许,在这个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时代,用“鉴别”这个词更为适当。这本是批评最原初的使命,但在当下程式化的知识生产作坊中,它不在受邀之列,因为敏锐的心性与灼热的道德关怀是无法复制的,语感,之于那些整日为论文的脚注忧心忡忡的教授们,是一个奢望。对于文本的基本识别能力,亦即判断一本小说的优劣、一首诗歌的好坏,建于数百种、数千种作品的阅读积累之上,这是学院派人士的噩梦。我们的文学系已经不再回答,或者说,已经没有能力回答何谓伟大的小说,某著又何以成为伟大的小说。无怪乎,我所信赖的几位作者,或寓居海外,或已摆脱论文之扰,或在清闲的岗位上悠然自乐,无人受着文字的压迫,我愿把他们的名字与读者分享:李欧梵、宋明炜、刘铮、张定浩、耿德华。
葛浩文醉心于翻译,但治学四十年,存下的各式文章亦不在少数,几经搜寻,便辑出这本《论中国文学》。看题目,简洁明利,不事虚张,其中的不少篇目即属外部研究,着力于史实考辨与语境复原。如《萧军自传及其他》不仅将英文版的萧军自述译回中文,也详举彼时萧军研究的各项资料,可谓嘉惠学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向》则概述十年间北美汉学界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可喜成果,我们由此而知今日汉学之胜景来之不易;《鲁迅和他的遗产:在美国召开的鲁迅一百周年研讨会点滴》展现了1981年在伯克利举办的鲁迅研讨会的某些侧影,虽是报道口吻,但细节丰沛,人物跃然纸上,既是中外知识生活的有趣比照,也再现出解冻初期国内文学研究缓步前行的艰难步伐。这些综论性、绍介性的文字,成文既早,又受时效的制约,今日视之,不免觉得落伍,但作为文化学的资料,恰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剪影、人事瞬间。
我的遗憾在于,葛浩文的专题论文,少之又少,本书不过收集了包括他评介萧红、李昂、莫言、柏杨在内的寥寥数篇专论。正是在这些简短而有力的文字中,葛浩文显示出一个锐利批评家的嗅觉和洞察力。尤可称道的是《黄春明的乡土小说》一文,我们不必熟悉黄春明的写作,便可从葛浩文的笔端进入一个暗沉沉的世界,他成功地将黄的小说所酝酿的悲伤与哀愁移植到自己的文字中,当批评浸染了原作的情绪,它也足以模拟出真正的动人。即便是一个对黄春明一无所知的读者,当他读到这些隐约透着宿命色彩的絮语时,也不能不为之动容,“显示在这里的,是一种被贫困和无奈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原始反应。他们的情绪终会冷静下来,可是这些人的生活却难以改善,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可是《廯》不是一个谈性的故事,也不是作者陈列色情笑话的橱窗,它是讲贫穷和那种事实上不可能改变的命运”、“它研究一般人所面临似乎微不足道可是扣人心弦进退两难的困境”。批评的终点,便是阅读的起点,丢下批评家的著作,转而寻找作家的帕纳索斯山,便是对前者的最大尊敬。此等荣光,葛浩文当之无愧。
严肃的学者,必然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尤其是那些以“学术警察”自居的评论家,常常以是否精熟汉语来检验海外汉学家的成色。譬如汪荣祖先生,便曾暗指北美汉学拓荒者费正清不谙中文,对于他的学生、耶鲁名学者史景迁更是颇有微词,“以上所举翻译的错误,为笔者阅读时,就所见随手摘录,组织成文,并不是有系统的勘误。像这样的错误不可能是偶然的失察,而是由于阅读古文的功力有所不足;从前西方的汉学家很讲求文字上的训练,相比之下,而今显然逊色。”那么,葛浩文的汉语能力是否足以支撑起他的研究与翻译呢?恰好本书多篇文字并非译自英文,而是辑选他为港台报章撰写的各色快讯随笔,检视过后,我想我们大可打消这种疑虑。也许是性格使然,又或是受到为他敬慕的萧红、萧军、端木蕻良之影响,葛浩文的中文小品显出一种北方的豁达,语气中已然感觉不出域外的痕迹,而他对汉语句式的把握,不能不令人称道,试看这样一段结语,“但丁钩儿的愤怒也是稍纵即逝,或许他自己知道在这样一个人类堕落气氛弥漫的环境里,吃人总要比被人吃好。他没有开枪打死吃人者,相反的,他最后加入了他们的行列。或许莫言在暗示,我们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要步上丁钩儿的后尘。”娴熟地摆弄成语,对于汉语或然性表述的精道使用,一种冷然如先知的姿态,葛浩文的汉语写作,确乎如刘绍铭所言,“他的白话文虽未到诈娇撒野的程度,但确已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老外’朋辈中汉语修养奇高的大有人在,但能以中文稿来赚烟酒钱的,只有老葛一人。”
个人生命的完整风貌总会为他杰出成就的光芒所掩盖,就像我们津津乐道《尤利西斯》的作者乔伊斯,却很少提及那个忧郁的爱尔兰诗人。也许一个世纪以后,葛浩文的形象将愈发固化、愈发清晰,作为中国文学最忠诚的可靠使者,他的名字与巴金、老舍、萧红、李昂、莫言等人永存于世。但我们也不应遗忘作为批评家的葛浩文,26岁那年,他与汉语结缘,自此,那个不羁的青年士兵仿佛从人生的混沌中醒来。在往后的年月里,我们得以分享他的困惑、他的沉思与两种庞杂的文明施予他的魔力。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爽]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读书官方微信
播放数:663447
播放数:485265
播放数:182499
播放数:245887加载中,请稍候...
加载中,请稍候...
好评(100%)
发表评价即可获得京豆,前五位评价用户可获得双倍京豆:
您可对已购商品进行评价
前五名可获双倍京豆
商品名称:
京&&东&&价:
商品评分:
评&&价&&数:(正版包邮)葛浩文 文集:论中国文学
价格:¥26.25
推荐商城:&&
商品描述:
分类:文集&
寻购网提供的(正版包邮)葛浩文 文集:论中国文学报价来自于以下网上购物网站,想了解(正版包邮)葛浩文 文集:论中国文学请去查看详情再购买。
更多和相关的宝贝分享请点击看看  摘 要:汉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中国典籍外译数量不少,然而受读者欢迎的、至今流传的并不多。本文通过归纳分析五种"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中国文学走出去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汉籍外译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中国典籍外译数量不少,然而受读者欢迎的、至今流传的并不多。本文通过归纳分析五种汉籍英译模式,探讨这些模式的成功之道。译者是成功翻译的决定性因素,译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几乎决定了一本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命运。 中国论文网 /4/view-4850361.htm  关键词:翻译模式 译者 创造性 读者   一、引言   中国的汉籍翻译大致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外国人(天竺游僧、支谦等)翻译→中外合作(外国人口译,中国人笔述)→中国人翻译。汉译外似乎在走类似的路线:外国人(耶稣会士)翻译→中外合作(中国人翻译,外国人修改)→中国人翻译。早在1974年,余光中(2000:81)就呼吁:“汉学英译,英美学者已经贡献不少,该是中国学者自扬汉声的时候了。”1990年12月第一届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有人提出“重视汉译外,此其时矣”(贺崇寅,)。2003年,笔者曾批评国内对中国文学英译“关注不够,缺乏主动”(李平,)。如今,正如汪榕培所言,中国的典籍英译事业目前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佳时期(2007)——继《大中华文库》(中英对照)系列丛书陆续出版之后,2004年开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8年开始“国剧海外传播工程”,2009年国家全面推行“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以更大规模、更多投入,在更广领域支持中国图书“走出去”,继续加大对国际出版合作的扶持和资助力度,积极促进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二、汉籍外译模式   英国汉学家格雷厄姆(Graham)曾经对中国译者的汉英翻译水平很失望。他说,在汉英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这一规律很少例外”(潘文国,2004:40)。潘文国反驳道:“中国的译者有译得好的,有译得不好的;西方的译者也有译得好的,有译得不好的;大家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竞争。先验地规定谁有资格谁没有资格是不可取的。”(潘文国,2004:41)。实际上,纵观几百年来的汉籍外译,我们可根据翻译主体的构成,大致将其分为以下五种模式:   翻译模式 译者 编辑 出版社   1 霍克斯模式 汉学家/来华传教士 西方编辑 西方出版   2 林语堂模式 中英文双语作家 西方编辑 西方出版   3 老舍模式 作者与译者合作 西方编辑 西方出版   4 杨宪益和戴乃迭模式 中外译者合作 中国编辑 中国出版   5 许渊冲模式 中国译者 中国编辑 中国出版   这些模式以译者的影响力为主要依据,同时这些译者的翻译生涯基本结束。   以上五种模式中,毋庸讳言,第一种模式在西方影响最大、人数最多。因为几百年来,汉学家和来华传教士一直是汉籍外译的主力。翟理斯(Giles)、理雅各(Legge)、韦利(Waley)等人的译作至今仍为国际学术界广为引用和参考。在中国,目前以霍克斯(David Hawkes)的影响最大。但是,辜鸿铭对这些汉学家的译作并不满意,认为他们的“文学训练还很不足,完全缺乏评判能力和文学感知力”,不但误解了中国文化,而且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辜鸿铭,)。为了消除这些偏见,辜鸿铭决定自己翻译儒家经典,从而开启了中国人自己翻译典籍的历史。他先后翻译了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中的《论语》《中庸》和《大学》。林语堂曾这样称道辜鸿铭的英语水平:“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遣词用字,皆属上乘”,“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Ku,1977:9)。这些评语虽有溢美成份,但辜鸿铭的西学造诣在当时确实难有其二。后来的中国译者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立志于中外文化的交流,其中最著名者莫过于林语堂。   第二种模式中,林语堂是最出类拔萃的。如《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所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汉英翻译方面中国出现了几位先驱,如苏曼殊和辜鸿铭,但是直到20世纪30年代这类翻译才产生了一定影响(Hung & Pollard,~373)。”在林语堂的翻译生涯中,汉译英要远远多于英译汉。据笔者统计,从1930年到1971年,林语堂共编译了14部著作(汉英词典不计),其中7部在美国出版(另7部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论英语水平,林语堂也许不如辜鸿铭;然而,论译著的普及率,林语堂则胜过辜鸿铭。这与他们的目标读者不无关系:辜鸿铭是为“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而译,希望他们读过译作之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不仅修正谬见,而且改变对于中国无论是个人还是国际交往的态度”(辜鸿铭,~347);而林语堂是为西方普通读者而译。结果,都达到了各自目的:辜鸿铭的译作在西方知识分子中流传,而林语堂的译作在西方普通大众中畅销。林语堂模式的译者包括辜鸿铭、王际真、熊式一、张爱玲、刘殿爵等,只是其他译者没有林语堂的影响力大。   第三种模式是一种中国作者与外国译者合作的模式。绝大多数翻译的问题都是出现在原文理解这一方面,在这个方面,作者拥有其他译者无法相比的优势:比任何人更了解原文的内容以及原文写作的目的,而且作为作者,他还可以根据目标读者来调整内容;而外国译者拥有译语表达优势。因此,中国作者与外国译者合作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汉籍外译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老舍与浦爱德(Ida Pruitt)合作翻译了《四世同堂》。该英译并不是由译者浦爱德独立完成的,因为她只听得懂但看不懂中文。老舍先对小说进行修改、删节,然后用中文口授给译者,在小说出版之前又由出版社再次进行了删节。这个译本比较成功,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陈建功的《找乐》也是一个成功译例,莫言的作品在国外畅销一定程度上也受益于该模式。   第四种模式是中外译者合作模式。事实证明,“中西合璧”——中国译者和外国译者合作(如杨宪益与夫人戴乃迭、沙博里与夫人凤子),各取所长——较“单兵作战”的方法更佳,译出了大量高水平的译作。
  第五种模式是中国本土培养的译者模式。这种模式以许渊冲为代表,目前中国不少汉籍外译都采取这种模式。这些译作绝大部分都是由中国本土培养的译者翻译,由中国人编辑,在中国出版销售。   相比之下,前三种模式的译著在国际图书市场上比较受欢迎,而后两种模式在国内图书市场比较畅销。杨宪益夫妇翻译了大量作品,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海外汉学家为此深感惋惜。   三、不妨学学林语堂   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不妨学学林语堂。林语堂很早就提出了“译者对读者的责任”,后来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在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尧斯(Hans R.Jauss)在“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中都有涉及,可见中外翻译家对此早有共识。   从林语堂英文创作环境看,他可以说是最早接受“语言、出版、市场”三座大山考验的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他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出国”的,因此他的创作和翻译必须获得市场的认可,读者就是市场。看看林语堂翻译的作品,每一部都是从中国人名入手,然后是导读,接着是主要内容,其间有各种形式的注释,如脚注、文内括号注、文中评注等,最后是索引:每一步都是精心设计的。翻译过程中与编辑商量,图书出版后邀请专家写书评,在重要报刊上打广告等等。德国语言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指出,翻译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扰乱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Lefevere,)。林语堂无疑是采取第二种途径。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翻译同样如此,译者希望读者读了译作能够有所收获,有所共鸣。对于考虑读者接受心理这一点,林语堂是毫不隐讳的。他在《作文六诀》《如何用英语作文》和《写作的原则》中反复强调读者的重要性。笔者曾在《书写差异:林语堂同一作品在中美的不同策略》(李平,2010)一文中探讨了这个问题。林语堂在美国出版的7部作品,无一不是在原作的基础上改编、改写或者重述(edited, adapted, retold)。余斌研究《中国传奇小说》(Famous Chinese Stories)后得出结论,林语堂在编译过程中,根据西方读者的趣味与理解力,对原作进行了“加减乘除”(~431)。这种做法虽然为人所诟病,但是却非林语堂首创,而是从中国前辈那里学来的。   据李欧梵(2001:22)所言,翻译并不一定要“信、达、雅”,“信、达、雅”并不能代表翻译的最高标准,它代表的只是一种文学的功能,一种美学的功能,并不能完全代表一种文化的功能。从晚清通俗小说里面的翻译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通的现象,就是“添油加醋”的非常多,几乎是无“信”可言,甚至于假造。在这种“添油加醋”的过程,翻译把一种文化变成了一种形象,介绍到另外一个文化领域里来,……   按照西方功能翻译派的观点,翻译中的原文本只是提供信息,任何接收者(包括译者)都会做出选择,选择他们认为有趣的、有用的或能有效传达目的和意图的信息(Nord,)。译者能做的,并且应该做的,就是创造一个可能对目标读者有意义的文本(Nord,2001:32)。林语堂的翻译目的就是为了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因此,翻译过程中“添油加醋”是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林语堂的翻译作品在西方很受普通读者欢迎。中国许多译者受原文和中国意识形态、诗学的束缚,对汉籍外译采取与外籍汉译同样的办法,却忘了目标读者的不同、语境的不同。《晏子春秋》中,晏子以桔为喻,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同一本汉籍外译,在中国和美国恐怕也会产生“橘”与“枳”的差别。当然,有些译者的主要目标读者是国内读者,如“许渊冲模式”的译本基本都是在国内发行。但是,这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名与实都不相符。国内学术界、出版界要想在国际汉学研究和汉文化的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 就有必要研究那些风行西方的译本的诗学, 而不是沿用中国的诗学和意识形态,更不能把西方读者与中国读者同等对待。如赵毅衡(2004)所言:“西方人要把中国人名字读得出,分得清,记得住,就得出一身汗。”以对中国读者的态度对待英语读者,其结果恐怕是无法沟通。中国的译者有必要学学林语堂,把对原文亦步亦趋的“忠实”先搁一边,了解一下西方出版市场和西方读者的“期待域”,照顾一下西方读者。   四、结语   不少研究者把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不力归咎到译者身上,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译者文字水平的高低,翻译时下的功夫深浅,所理解并转达的原作精髓的程度,往往决定了外国读者对原作的认识、理解、欣赏、认同、接受程度,决定了一本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命运。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优秀译者。于是有人提出,以葛浩文为代表的汉学家,是“中国文学走出的最理想的译者模式”(胡安江,2010:11);也有人认为,外国译者(汉学家)的中文水平不理想,而中国译者的英文水平不理想,认为中外学者合作翻译是取长补短的好办法(马祖毅、任荣珍,)。但是,从前文列出的五种翻译模式可以看出,成功的译者是不分国籍的。中国译者在理解原文上有优势,但在译文表达上往往不尽人意。无论对原文的理解多么准确,翻译的过程考虑得多么周到,但是翻译的成功与否,最终是由译者的译入语表达能力决定的。林语堂()在评价韦烈的译文时说:“在翻译中文作者当中,成功的是英人韦烈Arhur Waley。其原因很平常,就是他的英文非常好。”同样,林纾和庞德的译作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喜爱,也是因为译文具有相当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为国家社科项目“林语堂创作与翻译的互文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BYY02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江苏高校翻译本科专业特色建设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JSJG48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Hung,E.& Pollard,D.Chinese Tradition[A].In Mona Baker   (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373.   [2]Ku Hung-ming.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   Taipei:Taipei Sage-Worshipper’s Association,1977.   [3]Lefevere,A.(Ed.).Translation, History,Culture:A Source   Book[M].London:Routledge,1992.   [4]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辜鸿铭.辜鸿铭文集(下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6.   [6]贺崇寅.重视汉译外此其时矣[J].上海科技翻译, 1991,(1).   [7]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J].中   国翻译, 2010 ,(6).   [8]李欧梵.近代翻译与通俗文学[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2).   [9]李平.影响中译外的几个宏观因素[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2003,(3).   [10]李平.书写差异:林语堂同一作品在中美的不同策略[J].阅江   学刊,2010,(2).   [11]林语堂.论译诗[A].刘靖之.翻译论集[C].香港:三联书店,1981.   [12]马祖毅,任荣珍.汉籍外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3]潘文国.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   中国翻译, 2004,(2).   [14]汪榕培.承前启后,开创典籍英译研究的新天地——在第四届   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讲话[A].典籍英译研究(第三辑)[C].长春: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7.   [15]余斌.林语堂的“加、减、乘、除”——《中国传奇小说》读   后[A].子通,林语堂.评说七十年[C].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16]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17]赵毅衡.林语堂与诺贝尔奖[N].中华读书报, .   (李平 黄慧 江苏南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21004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猫宝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