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御制双剑盗兵符 电影令是怎么回事

  长沙国南部驻军图(西汉 文帝) 16:44&169楼虎符中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考古学家发现过得最早的虎符是秦惠君的杜虎符,汉以后的虎符设计上又有了变化,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汉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曰“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16:45&170楼金虎符1.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绶、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 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 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 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 金虎 ”。 元 萨都剌 《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骢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 16:47&171楼金虎符陕西省凤翔县还曾出土这件虎符没有铭文,且体型较小,高仅2.3厘米,长仅4.8厘米,重35.6克,为金制。虎符也为卧虎状,但造型夸张: 虎巨目大耳,张口露齿,四腿曲卧,长尾上卷,通身纹饰为凸雕和阴刻,背面还有扣槽。可惜仅存半符。此件虎符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用品,而秦国首都最早在雍(今陕西凤翔东),有可能它也是秦国所制。 此件虎符现藏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金虎符金虎符 16:49&172楼东周铜鎏金虎符长7 cm铜鎏金做虎符,分两片相合。器身阴刻篆字“右君左吕凡披甲百人必会君符”。吕为东周时河南境内附国,意为用兵百人之上,必须要天子所持的虎符。此器保存完好,通体鎏金,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东周铜鎏金虎符 16:51&173楼秦杜虎符为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是小篆,规整挺秀。该器1973年于西安郊区发现,现藏陕西省博物馆。秦杜虎符秦杜虎符 16:54&174楼战国晚期 新郪虎符通长8.8、前较至耳尖高3.、后脚至背高2.2厘米,重95克。模铸,伏虎形,前后脚平蹲,头前伸,耳上竖,尾上卷。铭文字数,体有错银铭文39字(其中合文1)铭文释文为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战国晚期 新郪虎符新郪虎符 17:01&175楼阳陵虎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关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阳陵虎符 极有可能嬴政哥哥把玩过阳陵虎符阳陵虎符 17:05&176楼以上三个虎符的铭文大致相同,有一点不同令人注意。新郪虎符,铭文称"右在王",秦杜虎符称"右在君。,而秦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这说明这三个虎符出于秦的三个不同年代。秦国的国君先是称王,这说明新郭虎符是在秦初制作;秦国只有惠文君一人称君,所以,杜虎符是在惠文君在位时制作的;秦始皇开始称皇帝,故阳陵虎符是秦始皇以后制作的。新郪虎符杜虎符阳陵虎符 17:07&177楼虎符是发兵之物,贵在谨慎严密,所以虎符多做得短小而易于藏匿,不易被人发现。 17:09&178楼西汉齐郡太守虎符1989 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渭河以南秦都区沣西乡李家庄村出土了一合完整的齐郡太守虎符(见图)。该虎符为青铜质,左右两半共为一合。长5.8厘米、高2.3厘米、厚2.1厘米。虎作伏卧状,嗔目、圆耳、短吻,鼻梁较宽,嘴微启,体粗壮肥硕,尾巴较短,呈半球形。器身有铁锈红斑。体上有三处错银阳文篆书,分别为脊文和左右肋文,脊文为:“与齐郡太守为虎符”8字;左肋文为:“齐郡左二”4字,其中“气”字下半部磨蚀不清;右肋文:“左二”2字,左右肋文字划均较浅。虎符一般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状,劈为两半,分为左右两个半虎符,以右为尊,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并且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使用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可调兵遣将。宋代陈傅亮说汉高祖刘邦时“材官骑士散在郡国,虎符与檄召而后来”,说明当时为了防止调兵有诈,还要同时持檄文才能有效,檄文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调兵任务完成后左半虎符继续留将帅处,右半虎符朝廷收回,以备下次调兵使用,所以说虎符左右两半都是异地单独存放,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都是半虎符,一合左右完整的虎符较难看到,而咸阳博物馆收藏的这合左右完整的虎符实属罕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更名太守。”《汉书·地理志》云:“齐郡,秦置。”《西汉会要·方域一》 齐郡曰:“汉天年,项羽分齐为三国……三年,并属汉为郡。六年,封子肥为齐国。武帝元朔中,齐王次昌亡后,国除,为郡。”可见太守一词最早来源于秦的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才正式出现太守;齐郡最早也是秦置,齐在楚汉之际为诸侯国,武帝元朔间国除设置为齐郡。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及虎符的造型断定,该齐郡太守虎符的时代应为汉武帝元朔中到王莽时期。宋人钱文子说西汉“村官、骑士、非虎符不得辄发”;现代学者程树德说:“汉时发兵须有虎符。”可见,汉代虎符应是汉王朝或地方郡、国对于军队的调动,主要时指中央对地方军队的调动。属于汉代发兵的一种重要信物。顏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该虎符肋文“左二”和“右二”之辞(数字2)确系汉代发兵信物,与文献记载完全相吻合。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如《史记》中战国时期信陵郡“窃府救赵”。《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由此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历史上虎符多有变化,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李渊的祖父是李虎,所以唐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才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齐郡太守虎符出土地为陕西咸阳李家村,汉时属于都城上林苑的区域。齐郡,汉时位于今山东省内,按常理虎符应该是右半留在都城,左半留在山东齐郡,而今却同时在都城出土,原因何在?笔者推测有三个可能,一种是铸成后尚未使用;一种是完全废弃不用了;另外根据虎符一地一符,不得跨地区使用的特点,还有可能当时齐郡太守的军权被朝廷收回,虎符也随之收回存放。该虎符铭文清晰,工艺精湛,一合同时出土的齐郡虎符在全国极其罕见,为进一步研究汉代的发兵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西汉齐郡太守虎符西汉齐郡太守虎符 17:11&179楼汉代在兵符上承袭秦制,但不同的是,汉代虎符上的铭文大多刻于虎背上,采用错银书,用篆书刻写“一、二、三、四、五”等字样。同时字由中间剖开,因此只有两个半符的字完全相合才可发兵。但在汉代,要发兵除了对验虎符,还要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当然,汉代的军队调动并非只靠诏书和虎符作为信物,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西汉鲁王虎符 17:14&180楼错金铭文虎符节 西汉出南越王墓西耳室,长 19 厘米、高 11.6 厘米,厚 1.2 厘米。作蹲虎欲跃状,虎 扬头,口大张,露齿,弓腰,尾巴上扬卷起,姿态威猛生动。虎两面的毛斑, 系先铸出弯叶形浅槽,再贴以金箔片,虎眼、耳以细金片勾勒。从侧面观察, 虎形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整体造型采用局部夸张的表现手法,脖颈粗壮, 前爪微曲稳稳着地,腰弓特甚,臀部紧贴后爪跟上,后爪尖着地,爪跟抬起, 犹如满弓之箭,准备随时射出,浑身积聚了巨大的能量。这是目前国内仅存 的一件错金虎节,不论在造型上还是在工艺上,都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虎节正面有错金铭文“王命:车徒”。 据研究,传世有龙节、虎节,皆 楚国用器,用途是持节者所到之处可以得到当地官府提供的饮食便利。南越 王墓出土的虎节,形制、字体与传世的龙节、虎节全同,但铭文有别。从铭文来看,用途应是用以征调 战车和士兵的,属军事性质的内容,与传世的秦国虎符(新郪、阳陵虎符)和考古发现的秦国杜虎符的用途相类。故它有可能也是化为兵符使用的。此 虎节的原产地应在楚国,后流入岭南,归南越国所有。错金铭文虎符节错金铭文虎符节错金铭文虎符节 17:17&181楼铜虎节战国。虎节长8厘米、高3.9厘米,传世品。此节为伏虎形,体内侧有凸榫两处,用来扣合另一半虎节。这件虎节的背侧面有“韩将信节”等十字的阴刻铭文。由此可知战国时期发兵过关的一种信物和凭证。铜虎节 17:19&182楼“王命传”虎节 邮票发行于日,邮票主图采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战国邮驿凭证“王命传”虎节,这是一件年代比“驿使图”更为久远的文物,非珍贵。“王命传”虎节也没有发现自然片。在《杨鸣中国极限明信片藏品图录》上有一枚用这枚邮票制作的极限片,销“北京//9(支)”日戳(文物收藏地邮局)。票、片图案是同一件文物。这片的载体虽然是专印片,但弥补了其没有自然片的缺憾(图3、杨鸣藏品)。王命传”虎节 邮票 17:21&183楼符是古代军事调遣、命啥传达的重要凭证。早在 周代时就已用之,战国“窃符救赵”的故事正反映了 兵符在军事战略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说文》 曰:“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玉 篇》释符曰:“符节也,分为两边,各持其一,合之为 信。”《周礼·掌节》即云:“犷了关用符节。”最初的符 以竹子制作而成,故字以“竹”,后来以铜为之,‘但仍 仿竹节之形,并逐渐变为兽状,称为“虎符”。汉以前 多为卧姿,晋以后至隋代为立虎状,唐以后因避李虎 讳用铜鱼符,宋则以豹符明以金牌。虎符一般均在背 部铸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为君主,左半给将帅.隋鎏金铜虎符 17:22&184楼最近看了一些关于青铜器的纪录片,突然觉得青铜器也很美,以前不懂得欣赏,现在开始学习 17:23&185楼龟符年代:武周(武则天)铭文:九仙门外,左神策军第二。兵符历代以虎形为主,唐代为避其祖“李虎”名讳,改用鱼符,武则天时改用龟符,中宗后复用鱼符.此件上铭“九仙门外右神策军”,据考,九仙门为大明宫西侧靠北之城门,神策军为唐代中央禁军,负有保卫宫庭之责。时神策军分有左右厢,此中右当为此意!龟符 17:26&186楼鱼符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朝野佥载》:“逆韦诗什并上官昭容所制。昭容,上官仪孙女,博涉经史,研精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 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 ”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分开后,每半边符上只有半边字,合在一起才见完整的“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后代签约,一式两份,中缝盖章,双方各持一份凭据。这种凭证统称为“合同”。“合同”一词由此而来。唐代的鱼符、龟符附了征调军队时做为一种凭证外,也是官员出入宫门身份的标志,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从此便有了“金龟婿”这个美称。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鱼符 17:28&187楼鱼袋制度【鱼袋制度的起源】鱼袋制度是唐宋时官员依据品级高低佩戴不同鱼袋以证明身份的身份等级制度。此制始于唐,盛于中唐至宋,宋以后衰弱。唐时鱼袋中配有随身鱼符,至宋时不再用鱼符,而是在袋上用金银直接饰以鱼形。宋时鱼袋分为两种:金鱼袋和银鱼袋,而紫金鱼袋和绯银鱼袋之说中的“紫”和“绯”分别是佩戴鱼袋的官员的官服颜色,四品以上(有说三品以上的)才可以穿紫袍,七品以上可以穿红衣服,七品以下只能穿绿衣服,至于没有品的,就只能是皂白,也就是黑色和白色的衣服。而相应的紫袍佩金鱼袋,红袍佩银鱼袋。而七品一下至庶人无袋可佩。武则天时,暗谶她姓武,是玄武,就是龟了,曾改佩鱼为佩龟。【鱼袋制度 - 鱼符】鱼符早在隋代就已经出现,但其作为一种身份象征放入鱼袋中作为一种确定的制度则是到唐代才确定下来。唐代的鱼符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为鱼,分左右两片,里面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等,比隋代仅有姓名、官品的身份证要完整得多。鱼符分为三种:一为“铜鱼符”,二为“随身鱼符”,三为“交鱼符”。铜鱼符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废止虎符,改用黄铜做鱼形兵符,称为“鱼符”。《朝野佥载》:“逆韦诗什并上官昭容所制。昭容,上官仪孙女,博涉经史,研精文笔,班婕妤、左嫔无以加。. ... 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以兔子为符瑞故也。又以鲤鱼为符瑞,遂为铜鱼符以佩之。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 ”武则天当朝后改为“龟符”,中宗年间又恢复为鱼符。鱼符也分左右两半,中缝处刻有“合同”两字,分开后,每半边符上只有半边字,合在一起才见完整的“合同”两字,所以又称此符为“合同”。后代签约,一式两份,中缝盖章,双方各持一份凭据。这种凭证统称为“合同”。“合同”一词由此而来。而铜鱼符则成为征调军队时的一种凭证。随身鱼符随身鱼符用于标明官员身分地位,配以鱼袋随身携带。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交鱼符交鱼符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并证明官员的身份。如存世的“延政门外左交”、“嘉德门内巡”等鱼符。也称作“巡鱼符”“开门鱼”“闭门鱼”等。【鱼袋制度的发展历史】鱼袋之制是与随身鱼符的出现紧密相连的。唐高宗初始定随身鱼符并鱼袋之制。主要为这些高级官员应征召出入宫门时验明身份所用,以防诈伪,因此具有实用功能。起初,随身鱼符只有五品以上京官才佩,武则天时外郡都督刺史也赐随身鱼。此后,鱼袋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记:“神龙元年(705)九月十七日敕嗣王、郡王有阶卑者,许佩金鱼袋。”自此鱼袋之制延及诸王,但到了玄宗时又有了变化,《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引苏氏记:“开元八年九月十四日中书令张嘉贞奏曰:‘致仕官及内外官以上检校、试、判及内供奉官见占阙者听准正员例,许终身佩鱼。’”这样,鱼袋的使用范围被明显扩大了,其象征化的特点也随之加强。宋太祖时并无佩鱼制度,赐鱼袋事最早见于宋太宗初年。《宋史》卷一四九《舆服志五》载:“(太宗雍煕元年南郊后)大赦,内出鱼袋以赐近臣,自是内外升朝文武皆佩鱼。凡服紫者,饰以金;服绯者,饰以银。廷赐紫,则给金涂银者;赐绯亦有特给者。京朝官、幕职州县官赐绯紫者亦佩,亲王、武官、内职将校皆不带。”同卷载:“熙宁(1075)八年,神宗命工匠琢玉带赐岐、嘉二王,并赐以玉鱼,鱼袋制度延及亲王。”同卷还记载了借服佩鱼制度。也就是官员出京外任或作使臣时,还可“借紫”、“借绯”,即借用比原先高一等的章服。“尚书兵部侍郎王诏政和元年(1111)奏:今监司、守、倅等并许借服色而不许佩鱼,即是有服而无章,殆与吏无别,乞今后应借绯紫臣僚并许随服色佩鱼,仍各许入衔,候回日依旧服色。上许之。”综上所述,自唐以来作为官员服章之一的鱼袋,本为盛放随身鱼符的袋子,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至宋时,鱼袋较唐不仅形制不同,作用亦异。但唐宋鱼袋制度演变过程中呈现了共同的规律性,即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如由品官延及皇子郡王;由京官扩至外官;由身没、去任、致仕即去,到佩带终身;由近臣高官渐及位卑者,并进入对致仕官员的优抚政策。至此,鱼袋由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物品变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物,并因此得到极度尊崇,遍布朝堂,最后也由于赐发过滥,终被弃于章服荣宠的制度之外。【鱼袋功用】唐代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鱼袋)与装细物的佩囊是分开使用的,据《朝野佥载》记载:“上元年中,令九品以上佩刀砺等袋,彩为鱼形,结帛作之,取鱼之象,强之兆也。”刀砺袋,鱼形袋,新、旧《唐书》称之为“鱼袋”、“蹀躞七事”。“七事”即佩刀、刀子、砺石、契真、哕厥、针筒、火石袋等物。蹀躞七事应是后来的“七事荷包”(《歧路灯》第七十八回)的前称。据考,唐宋时期作为饰物随身带的“鱼袋”、“龟袋”还多是盛物的口袋,有类荷包。荷包作为珍贵佩饰物当缘始于唐代。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降诞》:“玄宗开元十七年,丞相张说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诞日为千秋节,百寮有献承露囊者。”杜牧《过勤政楼》诗:“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承露囊,即荷包,由眼明囊演变而来(眼明囊之俗:古俗农历八月初一凌晨,妇女以彩帛之囊盛装树木花草上的露水,相传以此洗眼,能使人一年之内保持目明)。百官献囊名曰“承露囊”,隐喻为沐浴皇恩。民间仿制为节日礼品相馈赠,用作佩饰,男女常佩于腰间以盛杂物。所以,基本可以确定,鱼袋实际上是一个小荷包,在唐代时,里面放有鱼符,而宋代之后就没有鱼符了。这不仅是一种装饰,也可以当放小东西的口袋,古人的衣服都没有口袋,随身必须携带很多小玩意的话,就只能靠荷包了。在封建社会,连这样的小荷包都要体现出等级制度,分为了金鱼袋和银鱼袋,只有六品以上才能佩鱼袋,四品以上(唐宋可能不同,有三品说)才能佩金鱼袋。而对于本身品级不能够穿紫衣服,佩金鱼袋的官员赐给紫金鱼袋,就是说给他这个资格,能够穿紫袍,佩金鱼袋,这当然是一种恩宠。这两种赏赐可以一起赐,也可以分开赐,但大部分时候是一起的,赏给老臣,大都是表示荣誉,而给新人,则表示赞赏居多,当然,也就是说皇上看这个人特别顺眼,预示着这个人可能的飞黄腾达。【鱼符与“金龟婿”】这个美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写一贵族女子在冬去春来之时,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为要赴早朝而辜负了一刻千金的春宵。 将丈夫称为“金龟婿”,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后天授元年(690)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但在现代汉语中,其“贵”的含义正在逐渐减弱,而“富”的含义却有逐日加强之势。 与“乘龙快婿”、“东床婿”指“女儿的配偶”不同,金龟婿侧重于指“女子的配偶”。唐代鱼袋 17:30&188楼铜龙节解放前1946年9月在长沙市东郊黄泥坑出土.据当时挖掘者谈,系出土于一小型土坑墓中,墓室宽1.2米左右,同出的有素面铜镜和双耳陶壶等.龙节出于墓室腰部,出土后辗转于古董商人及恶霸手中.解放后,归湖南省博物馆保存.龙节为长条形,头端较大,尾端较小,一端铸有龙头,其余为长方形.正面有铭文"王命命?赁"五字,反面有"一棓飤之"四字,共九字.其中"命"字为重文,通长21、头端宽3、尾端宽1.9厘米.铭文留有明显的刀凿痕迹,为鑴刻无疑.周礼秋官载:"小行掌达天下之六节.山国有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以金为之;道路用旌节,门阙用符节,都鄙用管节,皆以竹为之".铜龙节 17:38&189楼 17:42&190楼上不了图,转一个作者:图腾论道 回复日期: 17:59:11日我在回家祭祖的偶然机会拍下了这张照片,使我看到农村孩子的坚强。一个5岁的孩子推着车往家运柴火,仿佛是他要撑起和婆婆爷爷留守的家。让人感慨!大家有何感想?。。。。。。。。。。。。。。栋梁栋梁 18:00&191楼鄂君启节制造年代: 战国材料: 青铜规格: 舟节长31厘米,宽7.1厘米,车节长29.6厘米,宽7.3厘米收藏地: 中国历史博物馆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周礼·小行人》中有所记载。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鄂君启节共出土5件,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为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此节为研究其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业、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另外,其器型迄今为止仅此一见,更显珍贵异常。鄂君启节鄂君启节铭文细部 18:07&192楼《鄂君启节》于1957年4月在安徽省寿县城南邱家花园出土,青铜铸造。古人为防奸杜伪,在镶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错金银”再创作,故又称《错金鄂君启铜节》。此次出土共有4件,其中车节3件,舟节1件。车节长29.6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弧宽8.0厘米。舟节长31厘米,宽7.2厘米,厚0.7厘米,弧宽8.0厘米。车节为陆路通行政,三件大小相同,可拼成一个大半圆的“竹筒”(五件可拼成一个完整的)。每件计有铭文9行,行16字,共计150字(重文4字)。舟节为水路通行证,较车节稍长,每件计有铭文9行,行18字,共计165字(重文2字,合文1字)。车节铭文如下: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夏囗之月,乙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游宫。大工尹囗以王命,命集尹囗囗,囗尹逆,囗令阢为鄂君启之囗囗铸金节。车五十乘,岁能返。毋载金、革、黾(渑)、箭,如马、如牛、如特,屯十以当车;车如棓(棒)徒,屯廿廿(二十)棓以当一车,车以毁于五十乘之中。自鄂往,庚昜丘,庚邡城,庚囗禾,庚畐焚(或作埜),庚繁昜,庚高丘,庚下囗(蔡),庚居鄛,庚郢。见其金节毋征,毋舍桴饲,不见其金节则征。舟节铭文如下: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夏囗之月,乙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游宫。大工尹囗囗铸金节。屯三舟为舿,五十舿,舿岁能返。自鄂往,逾湖,徒(涉)汉,庚邔,庚芑昜,逾汉,庚郢,逾夏,内囗,逾江,庚囗(彭)囗,庚松昜,内浍江,庚爰陵,徒(涉)江, 内湘,庚囗,庚囗昜,内囗,庚鄙,内囗,沅、澧、囗、徒(涉)江,庚木关,庚郢。见其金节毋征,毋舍桴饲;不见其金节则征。如载马、牛、差以出内关,则征于大府,毋征于关。“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通过车节和舟节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得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据专家研究,此时的“节”相对于“符”来说,更方便,更实用了。它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此节制于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舟节铭文细部战国鄂君启金节(右为舟节、左为车节):铭文细部铭文细部 18:09&193楼铜器表面镶嵌着金银丝,构成瑰丽的图案,叫做“金银错”。有的金银丝细如毫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错金银青铜器,就是一件错金铭文的栾书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四八.四公分,素面,颈至肩下,有金错铭文五行共四十字。铭文大意是:在正月季春,栾书作此器,用以祭祀祖先,希望长寿,子孙永宝用。栾书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卒于公元前五七三年。目前,我们尚未见到过比此更早的错金青铜器。自公元前六世纪金错铭文开了个头,从此之后,竞相仿效,风行了近一千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汉代。金银错本身是一种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铭文从此发生了变化,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经营。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鸟虫书又名虫书、鸟篆、鸟籀,是篆书中的花体,往往用虫鸟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金错鸟虫书铭文,在春秋至战国早期,多用于兵器上,秦汉则见于壶等容器上,如上海博物藏金银错鸟篆纹铜壶和河北省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金错鸟篆纹铜壶。有些青铜器金错铭文,虽然不是鸟虫书,但也有图案化、艺术化的倾向。如一九五七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金错鄂君启节,上有金错铭文三一二字,字体似草叶篆,线条劲细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以错金为饰的青铜器,鲜见伪品,大概是因为此工艺极难仿制,即便有伪作,也容易被识破的缘故。 20:18&194楼中山王鼎是战国时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也是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套)文物之一。中山王鼎 10:10&195楼毛公鼎被誉为晚清“海内三宝”的大盂鼎大盂鼎在北京,大克鼎在上海,惟独另外一宝毛公鼎越过海峡,落脚在了台北故宫博物院。毛公鼎通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圆腹,口沿上耸立着两只高大的耳朵,半球状深腹,腹下三只兽蹄形足敦实有力,整个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也十分简洁有力、古雅朴素,标志着西周晚期,青铜器已经从浓重的神秘色彩中摆脱出来,淡化了宗教意识而增强了生活气息。毛公鼎内腹部的499个字铭文,是迄今为止西周青铜器上最长的铭文。毛公鼎毛公鼎 10:22&196楼毛公鼎西周晚期器物。道光末年出于陕西省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局势不宁;其二,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其三,给毛公予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之命令,毛公可预示臣工不予奉行;其四,告诫勉励之词;其五,赏赐与对扬。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重器。为皇皇钜制,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 ,结体方长,较散氏盘稍端整。李瑞清题跋鼎时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例如文章共五段如下: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王曰:父歆,余唯?,至先王命,命汝?我邦,我家内外,?于小大政,?朕立,?许上下若否。宁四方死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乍,先王?。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王曰:父歆,今余唯?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母?于政,勿??庶口。母敢?事囊囊,??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才乃服,?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乍明井,俗女弗以乃辟?于?。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公族?叁有司,小子,师氏,虎臣?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贵??,易女??一卣,?圭,?宝,朱市,?黄,玉?,金车,??载,朱?弘斩,虎?熏裹,右厄,画?,画?,金?,?卫,金?,金?,??,金??,鱼?,马四匹,攸?,金?,金?,朱?二?,易汝兹关,用?于政,毛公?对?天子皇休,用乍?鼎,子子孙孙永宝用。毛公鼎铭文译文如下:周王这样说:“父瘖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周王说:“父瘖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周王说:“父瘖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周王说:“父瘖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周王说:“父瘖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毛公瘖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毛公鼎铭文1毛公鼎铭文2 10:29&197楼流传经过毛公鼎於清朝道光年间在陕西岐山周原出土,据贺世明考证是清道光年间(1851年),自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的,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後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张燕昌之子张石瓠曾巧见此鼎。後毛公鼎辗转落入西安古董商苏亿年之手。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之手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此鼎深藏於密室,鲜为人知。陈介祺病故後,1912年其後人卖出此鼎,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端方之後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得大收藏家、後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於叶恭绰是用假名买走得毛公鼎,让日本人无法查知它得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美国人和日本人两次出高价购买毛公鼎,我都没有答应。现在我把毛公鼎托付给你,不得变卖,不得典质,更不能让它出国。有朝一日,可以献给国家」。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拚死保护,是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後,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後来因生活困顿,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由钜贾陈永仁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乡。1946年陈永仁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馆。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亦在其中。现在毛公鼎收藏於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毛公鼎 10:49&198楼讲到台北故宫,来件有趣的猪肉石台北故宫中最负盛名的藏品:猪肉石清代。用不透明的玉髓雕成,色峰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玉工不过是妙手偶得。“肉”的肥瘦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酷似一块新鲜猪肉,令人叹为观止。猪肉石猪肉石猪肉石猪肉石 10:58&199楼翠玉白菜(翡翠白菜)【类别】玉雕【年代】清代【文物原属】清宫旧藏【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长:18.7公分,宽:9.1公分,厚:5.07公分 。这件与真实白菜相似度几乎百分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亲切的题材、洁白的菜身与翠绿的叶子,都让人感觉十分熟悉而亲近,别忘了看看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它们可是寓意多子多孙的螽斯和蝗虫。此件作品原置于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为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此器为瑾妃的嫁妆象征其清白,并企求多子多孙。虽说翠玉这个材质与白菜造型始风行于清中晚期,白菜与草虫的题材在元到明初的职业草虫画中,屡见不鲜,一直是受民间欢迎的吉祥题材。除此之外,包心叶类的蔬菜也曾被唐代的诗人杜甫用来作为政治环境恶劣、怀才不遇的隐喻,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亦被引用来作为绘画的主题,以表述类似的心情,暗谏为政者的昏庸。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的一首名为《题和阗玉镂霜松花插》的御制诗中,作为帝王的清高宗,从以包心叶菜为造型的花插,联想到以杜甫诗中园吏不识嘉蔬之隐喻为艺谏的传统,而有所警惕;诗云:“和阗产玉来既夥,吴匠相材制器妥。仿古熟乃出新奇,风气增华若何可,菜叶离披菜根卷,心其中空口其侈。插花雅合是菜花,绯桃雪梨羞婀娜,民无此色庶云佳,艺谏或斯默喻我。”不过相信无论是此位宫廷作坊中的工匠,或是制作翠玉白菜的玉匠,都只是发挥创意、巧艺,为顺应赞助者喜好而创作,但是由于并未留下相关的资料记载,也留给观者更多想像的空间。翠玉白菜(翡翠白菜)翠玉白菜(翡翠白菜)上的螽斯 11:01&200楼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玉,在中国是非常珍贵的质材,琢磨玉料成为器物则相当的费工、费时,如何节料、省工遂成为玉器设计过程中,空间思考的准则之一,而“量材就质”便是此思考方向下产生的艺术特质。所谓“量材就质”,简而言之,就是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是一种在外设条件的限制下发挥创造力的创作方式。协调天然与人为,则是此一创作方式最重要的理念。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叶片上还停留了一只螽斯与一只蝗虫的白菜。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翠玉白菜(翡翠白菜)翠玉白菜(翡翠白菜) 11:07&201楼翡翠白玉,质地高贵,温润,象征有德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多么完美的嫁妆!翠玉白菜 11:10&202楼台北故宫纪念品“翠玉白菜”大陆造惹争议乌鲁木齐在线
13:20:00乌鲁木齐在线讯 台北故宫“翠玉白菜”纪念品为大陆制造的风波,仍在岛内持续发酵。据香港中评社和台湾“中央社”5日报道,绿营社团当天跑到台北故宫做秀,用刀砍碎“翠玉白菜”,抗议大陆货。他们穿着“我爱MADE IN TAIWAN”(台湾制造)的T恤,向欧美及大陆游客散发传单,要求不要购买大陆制造的商品,同时要求马英九当局从台北故宫做起,大力销售台湾制造的产品。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其复制品也是大陆游客赴台最喜欢购买的纪念品之一。据《中国时报》报道,国民党“立委”江连福4月初在“立法院”质询时,出示了一款台北故宫商品部贩卖的翠玉白菜复制品。他说,翠玉白菜是台湾“国宝”,也是大陆游客的最爱,细看厂商是国立故宫博物院,但产地竟然是大陆,反而价格较低的“翠玉白菜”手机吊饰才是台湾制造。江连福质疑台北故宫采购草率,陆客大老远搭飞机来台,却买到大陆制造的商品,“究竟是台湾技术无法制作?还是不爱台湾货?”“立委”朱凤芝也批评这件事“有点丢脸”。她说,虽然大陆制作的成本低,但是台北故宫要赚那么多干吗,“政府纪念品应该要求一律在台湾制造”。台北县莺歌老街发展协会理事长谢宇明也称,要仿制翠玉白菜,以台湾的技术绝对没问题,但公家机关采购案都是价格取向,大陆工厂多、人工便宜,台湾厂根本无法竞争。现在“台湾接单,中国出货”的情形很普遍,台湾陶艺工厂连一块钱都赚不到。受到质疑的台北故宫立即将大陆制礼品下架,改贴“台湾设计,中国制造”标签。副院长冯明珠说,与台北故宫合作的厂商共66家,全部是台湾厂商,大多数商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到营销全部在台湾。在翠玉白菜81款相关纪念品中,只有两款是大陆制造,比例非常小。冯明珠还说,按照台湾“采购法”规定,当局未明文限制产品不得在大陆产制,台北故宫商品收益仍归合作的台湾厂商,一切都是依法办理,“大家也都买得很高兴”。台北故宫今年前3个月的销售统计显示,两款迷你版“翠玉白菜”,各卖出两三千件。最热门的“翠玉白菜”手机吊饰,共售出3.4万件,为台湾制造。《联合报》的一篇评论认为,发展观光业很重要的就是要创造特色景点,创造以客为尊的服务文化及创造特色产品。中国大陆是一个世界工厂,在美国与欧洲许多景点的礼品店里买made in China的纪念品早已不是新鲜事了,重点是礼品本身能反映该景点的特色,观光客买得也高兴就好了,哪里做的有那么重要吗?文章还说,媒体与民意代表大肆嚷嚷翠玉白菜纪念品不是台湾做的,就好像一家商店的店员告诉客人本店的商品质量不好一样,“这种做法不只是扫了观光客的兴,也是在扯整个观光业的后腿,实在不可取”。大陆客青睐的翠玉白菜纪念品大陆客青睐的翠玉白菜纪念品 11:15&203楼 15:41&207楼z 15:50&208楼嵌绿松石饕餮纹铜牌饰又名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镶嵌铜牌饰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夏代的青铜器,以镶嵌绿松石为最大特征,是集铸造和镶嵌于一身的神秘艺术品。它是史前兽面纹到商周饕餮纹的中介和传承,这种传承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镶嵌铜牌饰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名副其实的夏代遗宝。二里头遗址出土此类铜牌饰共3件,形制大同而略有小异。所嵌绿松石磨成种种形状,互相结合,非常工巧。如此精美的杰作,表明夏代绿松石镶嵌技法已相当成熟,同时也开启了青铜器镶嵌工艺的先河。 16:10&209楼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甲)这件铜牌饰于1981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14.2厘米、宽9.8厘米。牌饰 为青铜衬底,略呈弧角长方形,表面凸起,两侧有两组穿钮,用以固定在织物上。出土时,牌饰背面尚存麻布痕迹。牌饰表面用数百块形状各异的绿松石小片铺嵌成饕餮纹图案。饕餮双目正圆,稍凸起,鼻与身脊相通,上唇向内卷曲,对钩“T”形角,两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均不同于后来的饕餮。饕餮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花纹之一,广义上也可称为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有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这件牌饰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已知最早的一例。此后的商周两代,饕餮纹日益丰富起来,类型很多,或像龙像虎、或像鸟像凤。西周晚期之后,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但饕餮纹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 为寻找夏文化的重要途径,二里头文化的重要地位自然不必多说,同时,二里头文化也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青铜文化,因为在二里头文化的代表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批铸造工艺水平非常高的青铜器,如鼎、爵、盉、戈等,其中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可说是最精美的一件作品。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甲)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甲) 16:13&210楼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乙)夏代河南博物馆藏1984年秋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16.5,宽11cm。为盾牌形,面微突起,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这件牌饰出土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乙)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乙)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乙) 16:15&211楼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丙)夏晚期长15.9,宽7.5-7.8CM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呈上宽下窄圆角长方盾牌形,弧面,两侧各有圆鼻一对。作工奇物。牌饰不是满托,而是如剪纸那样,镂空成兽面纹的基本图案的框架,绿松石即镶嵌于框架之空隙中。图案为虎头纹,圆眼,直鼻,有须,形象生动。此物出土于墓中部东侧,约当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if (parseInt(10 * Math.random()) >= 5)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uanggaopifu").style.display = "";
document.getElementById("guanggaopifu2").style.display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三盗兵符火盆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