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看中国古人的两难选择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高语三一.刘波.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从《》看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1)&&&&&&&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由于社会动荡,早年一直没有出仕,后为穷困所迫,陆续做过江州祭酒、县令等小官。但现实的黑暗使诗人很快就对政治产生了失望, 从而走上了弃官归田的道路。归隐后的陶渊明亲自耕稼,与下层人民有了较密切的接触, 而大自然的美也进一步激发了诗人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怀。于是,他写出了大量田园风光、歌颂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诗篇, 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梁钟嵘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 反映的是作者归隐后闲适恬淡的心境与情趣, 其突出特点表现为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陶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开创了中国诗歌歌咏田园、描写自然的先河。其中多用白描手法状写自然风光,语言朴素自然,少见华丽,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但平淡却并非平庸,在看似简净、素淡的描写中往往蕴含着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尚,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理念。&&&&&&& 陶渊明田园诗的上述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组诗《归园田居》中。&&&&&&& 组诗《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归隐以后躬耕生活的真实写照。义熙二年( 406 年) ,陶渊明四十二岁,归隐后的陶渊明从上京里移居园田居(怀古田舍) , 开始了躬耕自给的生活,《归园田居》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组诗共五首,首篇总写归耕之乐, 次篇写交往淳朴, 中篇写耕种实感, 第四篇写探访故友,末篇写访余之欢。这五首诗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由《归园田居》可以看出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相统一的特点。&&&&&&& 《野外罕人事》是《归园田居》的第二篇, 主要写诗人与农民的交往。诗人归隐以后亲自参加了生产劳动,与劳动人民交往甚厚。诗人写他归隐后的劳动生活情趣是“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他断绝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身在田园, 心在田园, 种桑麻说桑麻, 心无半点杂念, 对田园生活一往情深, 其情其趣都自平淡自然的语言中流露出来。看似信手拈来, 如话家常, 不暇修饰而天然浑成, 却纯淳真情迎面扑息。&&&&&&& 《怅恨独策还》是《归园田居》的第五首, 主要写访友归来之欢。诗人访友未成,怅然归来。“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诗人在溪边坐下来小憩。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一股凉意顿时流遍全身, 使诗人很快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 人生固然短暂, 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 于是“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主客俱欢,频频举觞,通宵达旦。其欢快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在这里, 无论写景叙事,诗人均使用了类似口语的质朴语言,貌似平淡无奇,却又充满了奇趣盎然的诗意,浅出深入而言微意远。&&&&&&& 从上述两首诗可以看出, 陶渊明的田园诗首先表现为一种质朴平淡的自然之美, 但这种质朴平淡,不是粗俗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寓托深致的情韵, 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 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 给人以恬憩的精神慰籍和心灵的安养。诗篇在外表的朴实中,蕴含着深厚醇美的意境。&&&&&&& 《少无适俗运》是《归园田居》的首篇。它总写诗人归耕后的感受。诗人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尖”。在这里, 作者首先构勒住宅环境: 土地, 草房;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这些寻常的景物, 在诗人笔下, 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幅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富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 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后四句的远景,“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尖”, 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自有一种和平静谧的美。画面虽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不由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之中, 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思想, 这种情、景、理交融而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就在上引的《少无适俗运》中, 诗人除以榆柳、桃李构成的静谧诱人的画面展示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劝导人们回归自然外,还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做衬托, 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现在终于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做到了归隐躬耕,保持了质朴的本性,一种少有的欣喜愉悦之情流于笔端。这与陶渊明的另一首田园诗“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饮酒》) 所表现的情趣一脉相承, 都是暗示人们要“归真返朴”,这才是生活的真趣所在,才是人的真正归宿。既暗含深意,又不失其自然和谐的本色,情、景、理巧妙地交融在一起。&&&&&&& 元遗山《论诗绝句》中评陶诗,有“豪华落尽见真淳”句。其中“真”、“淳”二字, 出于陶渊明《饮酒》诗第22 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 弥缝使其淳。”所谓“真”, 便是自然;所谓“淳”,便是朴厚。的确,“豪华落尽见真淳”简单七个字,道破了陶诗化繁复为单纯的境界。这一点,从陶诗谴词用字上看,表现为平易易解, 而这种平易易解, 便是摒离雕饰, 不以字句取胜,完全是一种简净真淳的气韵流布,用一种“较接近说话”的语言平淡质直地传递着他内心的“萧散冲淡之趣”。&&&&&&& 事实上,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 这两者往往被和谐完美的统一在一起, 深厚醇美自平淡自然而出,平淡自然又往往表现着深厚醇美。&&&&&&& 中篇《种豆南山下》一诗主要写诗人的耕稼体验。作者写他的劳动,“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起句平实,朴素如随口而出。然而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在这里,我们看到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路窄草长, 夕露沾衣, 但打湿衣服有何足惜?“但使愿无违”一句已足以使一切顿生姿色。而这掷地有声的一个“愿”字,更将那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含蕴捎出, 可谓浑然天成,了无痕迹。诗中“带月荷锄归”一句更妙。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宁静的月夜归耕图啊!画面的清新淡雅,诗人心情的愉悦和归隐的自豪感都自平淡无华的诗句中流露出来,令人悠然神往。&&&&&&& 可以说,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 词语的取用最为平易、简净、含蕴, 却又至为丰美的诗人之一。诚如著名诗词评论家叶嘉莹教授所言:“陶渊明的殆无长语的省净的诗篇, 与他躬耕归隐的质朴生活,在其省净质朴的简单之外,原都蕴蓄着一种极为繁复丰美的大可研求的深意。”&&&&&&& 应该说, 陶渊明田园诗的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不可分。诗人写田园诗, 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 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 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 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作者思想感情共鸣的摄取到作品中来, 所以使人感到亲切,令人难忘。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 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 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先驱, 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田园诗可算是当时浑浊社会的一股清流。正像《诗林广记》引苏轼的评价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杨时的评价是“冲淡深邃,出于自然”。陶渊明的田园诗真正体现了平淡自然与深厚醇美的统一。刘克庄说陶渊明的田园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十分中肯。参考文献:[ 1 ]谢先俊,王勋敏译注. 陶渊明诗文选译[ M] . 成都:巴蜀书社出版,1980.[ 2 ]贺新辉. 古诗鉴赏词典[ Z] .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1988.[ 3 ]游国思. 中国文学史[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作者简介:刘波( 1960 - ) ,男,陕西洋县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文言文翻译 归园田居 陶渊明-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 文言文翻译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文言文翻译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转载 编辑:李强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文言文翻译 归园田居 陶渊明”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文言文翻译 归园田居 陶渊明”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归园田居 &&&&&&&&&&&&&&&&& 陶渊明&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解决方案2: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解】& 1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2草木长:草木丛生。& 3南山:江西庐山。& 4晨兴:早上起床。& 5沾:沾湿。& 【译文】&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通过对数据库的索引,我们还为您准备了: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 归园田居·其一 1、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五首...===========================================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译文 归园田居·... 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场。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自太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归园田居》五首 陶渊明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陶渊明《归田园居》原文 [原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复得返自然。 本篇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
可能有帮助求王维《渭川田家》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古人评注
求王维《渭川田家》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古人评注
要古人对这两首诗的点评或是注解,请给出出处和评价的人名。万分感谢!!!
以下观点不全是直接对诗的点评,但都说道了诗所反映的思想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陶渊明:1.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忧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其真旷达也——钟惺《古诗归》卷九2.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卷中3.乃知彼虽偃蹇不欲与世接,然未能平其心,或为事物是非相感发,于是有托而逃焉者也——韩愈《送王秀才序》4.血气方刚是读此诗,如嚼枯木。及绵力世事,知决定无所用智——黄庭坚《跋渊明记》5.晋人多放达语,读渊明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自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沈德潜《说诗语》卷上6.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陶渊明《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是要求写的 后四句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陶渊明《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是要求写的 后四句
陶渊明《归园田居》暖暖远人村..是要求写的 后四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诗讲解:《归园田居》_中国作家网
陶渊明诗讲解:《归园田居》
作者:华海国平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公元365年(晋哀帝兴宁三年),卒于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卒后友朋私谥“靖节”。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因厌恶官场污浊,遂退隐农村。由于接近农民和参加一些农活,对农村生后有所体验,他很多描写日常生活的诗歌,表现了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的闲适生活和心情,和他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内容真切,感情深厚;但也常常反映了他逃避现实、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另外也写了一些表现政治理想和关心时局的诗,说明他对政治始终没有忘怀。诗歌风格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曾经起过很大的影响。有《陶渊明集》。
解题: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里选录三首。
其一(少无适俗韵)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年时代就没有适合世俗的心情,我的性情本来是喜爱山丘。误落仕途直至离开,前后一十三年。(三十年当作十三年,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前后十三年。)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怀念它原来的山林,养于池中之鱼总想回到它原来的深水。(比喻他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总想回到自己的家园)在南边的山野开荒种地,回到自己的田园再不去做官了。(写辞官后回归田园的情况。守拙,自己没有能力再去做官,因为自己不会取巧逢迎。)十多亩住宅基地,八九间草屋。榆树、柳树长高了,遮住了屋后的阳光,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屋之前。远处人家的村子在昏暗之中看不清楚,村落里发出的炊烟轻柔地上升。听得到深巷里的狗吠,桑树顶上的鸡鸣。房子里庭院里没有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坐在静室里有的是空余的时光。很久以来被关在笼子里面(指做官不自由),现在却再一次得到了重返自然的机会。
其二(野外罕人事)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野外很少与人交游往来,在偏僻的陋巷车马稀少。白天关住柴门,在房子里静养,断绝一切世俗的杂念 。在山村偏僻的地方时常拨开草茎来去往返。与人们相见没有其他什么话,只是说一说桑麻生长的情况。(墟曲,山村偏僻地方。披草,拨开草。)桑麻一天比一天的长大了,我开辟的土地也已经一天比一天多了。常常担心有小冰雹落下,使庄稼如同草莽一样。
其三(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庐山脚下种豆,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很稀少。清早起床就去整理庄稼,锄掉野草,月亮出来了才背着锄头回家。道路狭窄,草木长得很茂盛,晚上露水上来了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打湿了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我的愿望就行了。
分析:这里选录的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三首,一个共同的主题是描绘乡居生活的乐趣。第一首(少无适俗韵)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他的个性“本爱丘山”,却为生活所迫“误落尘网”一十三年,次四句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由出仕到归园田,回复到他的本性。中间八句,作者以欣喜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是一幅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最后四句,作者写出在虚静的居室里,生活得很悠闲,并以“复得返自然”点明主题。第二首(野外罕人事)写乡居的清净生活和感想。开头四句,诗人正面写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自已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后八句写乡居生活的情况。这里有喜有惧:诗人与淳朴的农人“披草来往”、“共话桑麻”,这是以外在的“动”来衬托内心生活的“静”,而且开荒的土地越来越多,这是喜;至于“常恐霜霰至,零落成草莽”,则是担心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这种感情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接近了,变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衬托心之“静”。第三首(种豆南山下)写归田园后的劳动生活和表示自己的意愿。
这三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自然简淡的风格,质朴无华的语言、悠闲自得的语调,用浅易的文字,表现深刻的思想。这些诗从谋篇布局方面来看,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是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反复锤练的结晶。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出一种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诗人用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已心境的恬静。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写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华海国平)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