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家赖必荣我有他的画.请问这人出名嘛.谢谢大家

博宝热门推荐
艺术家网站联盟
艺术家平台服务明代山水名画赏析(下)
明代山水名画赏析(下)
《玉洞仙缘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67厘米
横6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远离尘埃的人间仙境。画面奇峰峻岭,苍松翠柏,琼楼水阁,溶洞流溪,云烟缥缈其间,山壑时隐时显。溪水潺溪的溶洞前,一士人临流抚琴,陶冶于自然美景之中,瑰丽多姿的山川景色和乐在其中的生活情趣,展开出了士大夫理想的隐逸环境。此画取景宏阔,结构严整,数重山峦脉络清晰,楼阁树石布置有序,境界显得幽深又高远,复杂而不失明畅。笔墨、设色主要运用传统的青绿法,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并追求色调和谐,在宗南宋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在明代青绿山水方面是最具新意的。
《桃村草堂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50厘米 横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的是一幅幽深静逸的隐居环境。草堂位于山坳。其后是桃林一片,溪流出其下,有一童子踞溪侧洗砚。更上则高岭白云,丛树列布,极幽深之致。整幅画意境如诗入仙,画法精细工瑾,细致入微。通幅大青绿着色,色彩艳丽深重。方薰在《山静居论画》中说:“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色彩相合,合则神气生动。”这幅画是把滴翠的石绿、秀雅的淡赭、温润的墨色,自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具有一种不媚不俗的艺术效果。
《莲溪渔隐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26.5厘米 横66.3厘米
此画描绘的是青绿平远山水。前景是坡岸、湖水、人家。中段平水漫漫,对岸山前村舍,远山连连。在布局上,清新旷远,前景、中景、远景,错落有致。笔法工整不失仇英工细谨严的风致,但又有潇洒意趣,前景的工细浓丽与远景的润泽简淡,使这幅莲溪渔隐图景在清旷秀丽中闪现出文人画的妍雅温润的意趣。《莲溪渔隐图》有着其简淡率意的一面。从题款“仇英实父制”五字来看,这是一幅画家自娱作品。没受顾主限制,故整幅作品在工细中显现出潇洒意趣,实为仇英绘画作品中的精品之作。
《桃源仙境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175厘米
横66.7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远处峰峦起伏,幽深高远,山间云蒸雾漫,远山深处庙台亭阁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桥,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勾勒精工,似学宋赵伯驹一派。不论一草一木,一枝一叶,还是人物的动态和表情都描绘的细致入微,严谨工细。通幅青绿着色,色彩妍丽雅美。显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现能力。
《归汾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2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山西汾河流域景色。主人公着红袍官服,策马行进在路上,沿途丘陵起伏,垂柳成行,城阙、校场、村舍、板桥隐现其间,境界透出归汾者返回家乡的亲切情思。此图作小青绿,画法较为疏简。山石简勾略皴,用笔细劲而块面分明,并以轻淡的石青和浅浅的赭石加以渲染;树叶的勾、点、染亦见疏放,敷色也清淡。作品景色疏旷清远,线条尖劲简练,笔法工整中见简逸,色彩清丽中见明快。董其昌对他的青绿山水深为叹服。
《归汾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2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归汾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26.7厘米
横123.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仙山楼阁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31.7厘米
横2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即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画面青山白云,翠竹苍松,水阁临流,阁中二人对坐观望山景。特写的景致,劲遒的松枝,坚峭的山石,劲利的用笔,以及小斧劈皴等,都存“院体”遗规。而构图左右对称,趋于平衡,突破边角之景;用线细劲而含蓄秀润,少刻露之痕;皴法中夹以类似折带、乱柴皴的短斫,显得随意灵动;墨色轻淡融和,色调明快。如杨翰在《扫石轩画谈》中所评:“笔笔皆如铁丝,有起有止,有韵有情,亦多疏散之气,如唐人小楷、令人探索无尽。”
《清明上河图》明 仇英 绢本设色 纵30.5厘米
横987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幅《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人民生活实景。以仇英名款出现的《清明上河图》传世的目前所知原藏清内府的有两本,《石渠宝芨》初编著录一本原藏重华宫,落款“吴门仇英实父摹宋张择端笔”,本幅即为《石渠宝芨》所著录的。仇英与张择端一样,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也表现了热闹纷扰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风情,场面宏大,气势雄伟,虽然在艺术性和史料价值上难以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相提并论,却也构筑了一幅颇有声势和气魄的风俗画。
《仿米山水图》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下方坡阜高树,一人站立树下远眺。隔湖上方云林列布,溪桥幽阗。用笔苍逸,已经出文门法度之外,陈淳早年的山水学黄公望、王蒙,具有深厚的笔墨功底,中年以后效法宋代的米友仁,元代的高克恭;其水墨淋漓,极高远之致,意境独造。此图绘远山苍润,山石树木皆受米友仁画风之影响,近树虬曲,用笔湿润苍逸。
《仿米山水图》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仿米山水图》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仿米山水图》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仿米山水图》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仿米山水图》明 陈淳 纸本水墨 纵107.8厘米
横6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竹林长夏图》明 陆治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75.5厘米
此图为描绘一老者坐于一奇峰下竹林边纳凉的青绿山水画。画面右上方一交错扭动的奇峰直插天空,峰上一幽深的石涧,一股清泉蜿蜒流出,在前方化为细瀑泻入山峪之中。奇峰下轻烟缭绕,远方隐约着几座山巅,开阔而幽深的竹林,远处小溪缓缓流淌。整个画面虽取竖直布局,但境界开阔,环境清幽,景物虽多,但主次分明,布置有序,可谓在构图及意境方面的精心之作。画中用笔细劲精严,浓墨勾皴,淡墨轻染,设色明艳,风格整秀。
《幽居乐事图》明 陆治 绢本设色 共10页 每页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画法简逸,描绘的是渔父、放鸭、听雨、踏雪等村居乐事。其中“渔父”一图,画渔夫们在水上捕鱼,水波滟潋,细柳飘浮,芦苇摇荡,一幅优美的渔民生活图景。“放鸭”一幅也别有情致,河中的鸭子情态各具,画法简率,意境清美。“听雨”画大雨滂沱,狂风大作,雨中一人正撑伞而行,低头躬身,行步艰难,整幅作品将风雨大作的天气生动地表现出来。“踏雪”一幅也很有情趣,一长者正携书童顶雪在雪地行走,是一幅典型的文人生活趣图。画法粗简,皴染结合,背景晕染得体,画境高寒。
《幽居乐事图》明 陆治 绢本设色 共10页 每页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幽居乐事图》明 陆治 绢本设色 共10页 每页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幽居乐事图》明 陆治 绢本设色 共10页 每页纵29.2厘米
横5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峰春色图》明 陆治 纸本设色 纵135.3厘米
横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陆治(),字叔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因为居住在太湖的包山,号包山子,后隐居在支硎山中。他是吴门派大家文徵明的重要门生,诗、文、书、画都有相当的造诣。“其于丹青之学,务出其胸中奇气,以与古人角,一时好称,几与文先生埒”。在花鸟画方面,与文徵明的另一个得意弟子陈淳同为明代大家;山水深受宋元人和文徵明影响而又能创立自己的风格。《三峰春色图》设色清淡,勾皴结合,山石树枝层层勾勒,层次井然,秀丽清雅。
《水阁读书图》明 陈铎 纸本设色 纵174厘米
横76.8厘米江苏常熟博物馆藏
此图青绿设色,颇多赵孟頫、文徵明影响而又自出机杼。整幅作品结构繁复而秀整,笔法尖峭,赋色雅丽,远峰则以意笔为之。画面既重视色彩的对比效果,有能通过清幽的环境描绘给人以音响的联想,因而成功地渲染出作者立像中那种摆脱尘嚣缰索、陶然世外的高人雅境。陈铎的作品带有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特征——追求和标榜清高的隐居不仕的生活,从《水阁读书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的这一特点。
《万松小筑图》明 居节 纸本设色 纵61.5厘米
横29.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居节,生卒年无记载。字士贞,号商谷,西昌逸士,江苏吴(今苏州)人。少年时从文徵明习画,山水画分法简远,有宋人之风。晚年居虎丘平塘,萧然自适,吟咏、诗画自若,或绝粮,则旦起写《疏松远岫图》一幅,令童子易米以饮。著有《牧豕集》传世。约活动于嘉靖至万历年间。《万松小筑图》构图严谨,疏落有致,远处瀑布倾泻而来,山势高远平坦;近处树木劲虬,苍润秀泽,掩映在树阴中的山间房舍若隐若现,正在缓步过桥的人物清晰可辨,神态安然,似在双手抱拳行礼,房舍门口早有人前来迎候。
《潮满春江图》明 居节 纸本水墨 纵47.5厘米
横26.2厘米镇江市博物馆藏
《潮满春江图》是画家的传世作品,其中部空白,以虚带实,意为茫茫江水,下部坡坨断续,野树参差。小舟停靠。得江南江汊野趣。上部群峦叠嶂,云岚缥缈。山头用重墨点拈以外,远山近山均施淡墨,意境清旷。自题七绝一首:“潮满春江澹不流,东风扇暖柳初柔,夕阳遥见青山色,吹破浮云落小舟。”
《山水图》明 王问 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问()字子裕,学者称仲山先生,江苏无锡人。善绘事,点染山水,极苍古。这是一幅细长条的山水画,纵横比例是3.5比1,在构图上有一定的难度。作品的右部是山溪水,上部和下部是山峦。上部的主峰画得挺拔劲秀,下部的山峦画得比较平坦,加之中间又被房舍和树木隔开,使此作品既有平远之态,又有高远之势。由于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黑白关系,此画显得生动无比。
《设色山水图》明 文嘉 纸本设色 纵76.7厘米 横3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文嘉(),字休丞,号文水,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吴门派代表画家文徵明的次子。《设色山水图》画树石屋宇,仍是家法。文嘉精于鉴古,临古之功也深,画风传乃父衣钵,惟所闻古人名迹至多,故下笔能脱去习俗,颇不易得。整幅作品,草木丰茂,秀润多姿,云雾显晦,峰峦出没,充满生意,用笔疏简秀润,意境清远,颇得董源之笔意。
《江南春色图》明 文嘉 纸本设色 纵28厘米 横108厘米
文嘉继承家学,画得其父一体,精山水,疏秀似倪云林而有肉,着色山水有幽淡之致。此图画柳堤亭桥,春水淡荡,游人熙攘。勾皴染色,饰小圆苔点,十分工丽。画上自题七言诗一首,末署“茂苑文嘉画并题”,下钤“文水”印,卷尾钤“文休承”印。首尾钤“樵香阁书画印”、“永安沈氏藏书画印”、“贰虚堂祖氏珍藏书画印”、“求是斋珍藏印”、“琴山审定”等鉴藏印。
《武当南岭霁雪图》明 谢时臣 纸本设色 纵296厘米
横100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谢时臣(),号樗仙,吴(苏州)人。是沈周、文徵明以后的吴派名家。善山水,得石田意而有变化,笔势纵横,设色浅淡,人物点缀,极其潇洒。尤善画水,江河湖海,种种皆妙。此画描绘的是武当山南岭雪后的情景,为大章法淡着色的山水画。自识:“写乾坤名胜四景,景皆予曾亲览,历历在目者。”按其自识当为四幅,现仅见此幅作品。峰峦山石皆留白,天空用淡墨烘染,屋宇亭台均不见瓴,以示积雪之厚。栈道上,前呼后应的行旅,也极尽生动之致,于画面的活跃,增添色彩。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8.9厘米
横31.3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此画描绘的是高山峻岭的郁茂之景象。但见飞瀑百丈,落纸有声。笔法粗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幅作品取全景式构图,上方重峦叠嶂,奇峰突兀;中部云岚浮动,林木葱郁,画家着力描写了画面中部的数株大树,树干用笔苍劲,树叶点染结合,一派葱郁之景象。下部飞瀑倾泻,瀑布对面的山坡之上,用笔细劲。整幅作品巨嶂大轴,气势雄伟,笔致墨韵浑然天成。表现出了夏山飞瀑的气势和壮美。
《溪山秋晚图》明 谢时臣 纸本墨笔 纵55厘米
横72.5l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谢时臣兼浙派和吴派画风,一生最爱画山水,他的作品构图新颖,笔墨潇洒,纵横自如,他注意吸收了吴派画家清新秀润的特点,力求克服有些浙派画家剑拔弩张与刻露的弊病,具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这幅作品,从山麓到山巅,重岗复岭,松木葱郁,崖岩峭壁,中留空隙,显出了山势的高远,中段的横桥,为对山往返的道路。自天而挂的瀑布真正是“疑如银河落九天”,在画家的笔下显得非常有气势。
《太行晴雪图》明 谢时臣 绢本设色 纵231厘米
横165.6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谢时臣尤其善于画水,在表现瀑布上有上乘功力。之外,江河湖海,种种借妙。笔墨纵横自如,富有气势,介乎戴进和沈周之间。不过,谢时臣在刻画局部时,有时不够精微,缺少秀韵。他的传世作品多为水墨立轴,《太行时晴图》是一幅构图饱满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石林立,树木苍翠,层崖排列有序,的确是谢时臣的传世佳作。
《仿卢鸿堂十景图》明 谢时臣 绢本墨笔 册页 每开23厘米
横36厘米沈阳博物馆藏
谢时臣喜欢画屏障大幅,有气概而不无丝理之病,这也是外兼戴进、吴伟两派所致。凡长卷巨幛,出笔纵横自如,颇具魄力,风格介于“吴派”和“浙派”之间。其人物近学吴伟,远宗李公麟,线条劲细潇洒。《仿卢鸿堂十景图》为谢氏临写古本卢鸿草堂十景册,画法奇古,笔墨简练而朴茂,每开以篆书和隶书题写景名,末页署款,左上题“草堂”,下钤“谢思忠氏”,左右钤“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等宝玺。
《樵谷图》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9.2厘米
横46.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伯仁(),字德承,号五峰山人,又号葆生,摄山老农,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侄子。山水、人物师王叔明,笔力清劲,岩峦郁茂。《樵谷图》描绘的是意境清幽的山水景色。画面上古松葱郁,枝干遒劲,生意昂然。溪水蜿蜒从山中而出,似闻淙淙水声。溪边有一院落茅舍,后山头草木回春,烟气苍茫。整幅作品富有山村生活气息。墨笔细润、松秀,构图自然,毫无矫造而得野趣。
《万壑松风图》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104.7厘米 横25.8厘米
画面上松竹茅堂,上方山峦层叠,全仿王叔明笔法。此图描绘的是山川高远之景象,近景高树挺直,枝叶婆娑多姿。树荫蔽处是山间茅堂。皴法细密秀润。小径蜿蜒出没于山间,山松飒立,随风飘摇有声。远山层峦起伏,巍峨宏伟,山石之披麻皴圆润细腻,松树的点、线组合有致。整幅画面气势雄伟,万壑松风,一派郁然深秀的山川图景。
《湘潭云暮图》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143.5厘米
横36.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伯仁的山水、人物师元代山水画四家之一王蒙。他的山水,纵逸婀娜,俊峭多姿,得意之作,往往写景稠密,布局繁复,路径迂回,皴用多家,能画得烟霭微茫,曲尽山林的幽致。此图描绘的是湘潭云暮之景,画家手法非常简洁,山峦用披麻皴柔和圆浑。树木的勾撇点染,笔力清新,墨色滋润,这与他平时常用的尖峭峻利的笔法稍异。全图画格清秀明润,与文徵明的风格相近。
《溪仙馆图》明 文伯仁 纸本设色 纵71厘米 横39厘米 广州美术馆藏
观文伯仁的《溪仙馆图》,可以看出他确实已经参透王蒙的画法,但又具新意。总之,文伯仁是一个善于向前人学习的画家,其艺术功力深厚,山水画笔力清劲,岩峦郁茂。雄关高岭,道路两旁斜坡夹峙,成行的树木泛青,城背山峦高耸,写出行客登程跋行的情景。画家在这幅图中着意渲染金陵城仲春二月宜人的春色,草木葳蕤,柳色青青,从而传达出友人顾元祥“风烟迷故国,回首不胜情”的眷恋心绪。
《竹亭对棋图》明 钱榖 纸本设色 纵62.1厘米
横32.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图题示:“小诗拙画问讯凤洲先生。经时不见王青州,养疴高卧林堂幽。竹寒松翠波渺渺,四檐天籁声飕飕。围棋招客赌胜负,劝酬交错挥金瓯。有时弄笔染缃素,句新调古人争收。城居六月如坐甑,思欲对面销烦忧。美人迢递不可即,东江目断沧波流。丙寅中秋四日,钱。”画家对于画中的松针、竹叶、细草都一一刻划交代,毫发不爽,但却细而不碎。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染力,也使得画面的整体感更强。另外,茅亭中画有四个人物,着墨虽不多,但却情态各具。
《虎丘小景图》明 钱榖 纸本设色
此画描绘的是苏州虎丘山前景物。凡千人石、剑池、双钓桶,上至虎丘寺塔,皆收入画幅之中。画家的题诗将此图诠释得更加意趣清晰:“碧山高处结清游,孤阁虚明景最幽,秋色横空彩霞乱,岚光含暝雨声稠。青林掩映高低树,白水微茫远近洲。一段胜情吟不就,暮钟催客上归舟。细雨霏霏浥暵尘,空林落木景凄清。登高聊适烟霞兴,把酒都忘离乱情。绝壑泉枯销剑气,四山人静少游行。萧然禅榻忘归去,况对汤林竺道生。上巳风光属近丘,追陪高盖结春游。暖风淡荡摇歌扇,新水澄鲜泛彩舟。舞燕蹙花停复举,游丝罥树堕还留。佳辰胜赏怀良友,独抚雕阑抱隐忧。隆庆改元仲冬,钱榖为东州兄作虎丘小景并录旧游之诗于上。”
《求志园图》明 钱榖 纸本设色 纵30厘米
横190.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乔柯翠林图》明 陆师道 绢本设色 纵174.8厘米
横98.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陆师道(1517—?)字子传,号元洲,更号五湖,长洲(今苏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尚宝少卿。师事文徵明,诗、文、书、画所谓文氏四绝,并能传之。山水淡远类倪云林,精丽者不减赵孟頫。尤工小楷、古篆,全得麻姑坛法,而以色彩傅之,遂为一时书家冠。《乔柯翠林图》是一幅传统的文人题材的山水画作品,画中山势兀立,树木葱茏苍翠,枝干虬劲,文人雅士赋诗观瀑,好不悠闲自得。
《秋溪放艇图》明 蒋嵩 绢本水墨
此画描绘的是危岩欹树,下临溪水,溪中一舟,有一人独坐读书,舟尾一人摇橹。上方远山群雁,下方是巨石和水草。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粗健,用简练概括的手法表现远近溪山,轻舟横渡旷野之景。全图布势爽朗,在画法上受吴伟水墨协议一派的影响,并上承南宋马远、夏圭“院体”的传统,笔墨有所放纵,形成了自己的面貌。主要特点是山石用大斧劈皴染,勾斫皴擦多以方笔,干湿并用,泼墨、破墨兼而有之,劲健粗放,墨气淋漓。整幅作品富有节奏感,近处的山石和小舟的浓重笔墨和远处的一抹淡化之景相互映衬,形成了远近之势的鲜明对比。
《庐州泛艇图》明 蒋嵩 绢本设色 纵189.6厘米
横104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蒋嵩号三松,金陵(今南京)人。工于山水、人物,上宗吴伟,用焦笔枯墨最入时人之眼,尺幅之中,寸山勺水,悉臻化境。然而行笔粗莽,漫无规矩,是浙派末流。被吴派视为狂态邪学。纵观蒋嵩的绘画实属写意山水。《庐州泛艇图》一画还是取浙派俗成之法,山势突兀却并非雄奇气魄,树枝翻卷盘曲极尽夸张之势,表现的虽然还是文人雅士的放舟清溪的儒雅清高,然而以文人画派自居的吴门画派及其他所谓画坛正统却并不买他们的账,称之为“张牙舞爪”而不屑一顾。
《雨景山水图》明 孙克弘 纸本设色 纵171厘米 横72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此幅着色山水画表现的是雨后春山的景象。前景有小桥流水,农舍、草亭隐现于林荫之中。湖水宽阔辽远,占据了中景;远山挺秀,山间云蒸雾漫,也有楼阁、村舍隐现。画家自题云:“僧房十日掩柴关,闲看浮云自往还,无限天机心会得,起来磨墨写房山。”年款丙午(1606)。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一作品构图布局,虽有平远之势,但远景又具高远的格局,仅由于远山四周的云蒸霞蔚而使整个画面呈平远之势。在用笔上,圆润潇洒,墨色湿润而浑厚,设色清丽而淡雅,恰当地表现了春天雨后景色。画家在技法运用上,熟练地运用了雨景山水的画法。
《江上楼阁图》部分 明 宋旭 纸本墨笔 纵24.67厘米
横180厘米沈阳博物馆藏&
此图画峰峦奇险,丘壑幽深,江流开阔,舟艇竞发。将江山渺远之景表现得惟妙惟肖。画中所表现的险峻平夷极富变化,笔法深湛精妙。画的中部画家自题:“嘉靖丙寅秋暮,石门宋旭写于云间之圆通精舍。”
《城南高隐图》明 宋旭 纸本墨笔 纵76.5厘米
横3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隶书自题“城南高隐”,并题诗:“侩牛伊昔居墙东,何如南郭张家侬。泳歌恨不惊人句,行草妙比临池工。衡门柳色和烟碧,小院荷花映日红。浮云世事异朝夕,尔独高卧全真风。万历戊子之夏,偶遇仰泉兄,斋头相与高论,移日感而有赠。檇李友弟宋旭初甫志。”图中描写城郭内外初夏景色。此图以粗简的笔墨,精练的绘画语言,较生动地表现了近于风俗画题材的山水景物,表达了古代文人崇尚野逸、归隐的思想情态。画中以粗笔湿墨写树木村落,以干笔焦墨点叶,笔意苍率老到。
《秋景山水图》明 丁云鹏 绢本设色 纵63.5厘米
横27厘米广东省博物馆藏
丁云鹏(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今安徽休宁人。白描师李公麟,似发之间,而眉睫意态具毕。设色学钱选,以精工见长。也工山水,风格略近文徵明和仇英。丁云鹏的画法,早期细秀,晚年粗略,此幅已由工致趋向简劲,应是其中年所作。画中石法、树法浑厚拙重,别有一种韵味。整幅作品变化多样而基调统一,敷色轻淡冷峻,有一股活色生香的境气扑人眉宇,进一步加强了画面闲和严静幽雅的气氛。
《山阴道上图》明 吴彬 纸本设色 纵31.8厘米
横86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层峦叠嶂,千峰万壑,岗岭逶迤,绵亘不绝;村舍古刹,亭台楼榭,掩映其间;山溪流远,河谷漫漫;溪谷间飞瀑如练,丛树繁密,依聚溪边涧畔;轻云薄雾,弥漫升腾,气势浩阔。实有“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在岩石间题以长篇跋语,有似山崖石刻,意也颇奇。这幅作品是为米万钟而作,米万钟是米芾的后裔,明代后期著名画家。
《云峦秋色图》明 吴彬 纸本浅设色 纵126.5厘米
横28.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彬,明末画家,生卒不详,字文中,号枝庵发僧、枝隐庵主,蒲田(今属福建)人,流寓金陵,山水亦佳,工丽整秀,颇得神宗称赏。画面上部为一挺秀独立的主峰高高耸起,其下有侧峰支岭,层层叠起,碎石浅滩,出没山前。山间遍生丛树,细瀑清泉从山上跌宕而下,在山下汇为平静的河流。画中笔法温厚而松秀,山石树木造型整肃,秩序井然,程式严密,但稍有板滞之弊。其设色温雅清淡,更使画面境界奇秀,温和而雅致。
《雪岳读书图》明 萧云从 纸本水墨 纵124厘米
横47.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萧云从()明末清初的画家。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于湖渔人等。明朝灭亡后始称钟山老人,寓意仰望钟山陵阕(明陵)。他自幼习诗文书画,明崇祯年间曾参加反对宦官魏忠贤的复社。入清后,他拒绝作官,遍游名山大川,或闭门读书,寄情诗文书画。画面的山石用笔勾画,无皴染,以突出雪景,富有版画的韵味。
《石磴摊书图》清 萧云从 纸本水墨 纵132厘米 横66厘米 荣宝斋藏
萧云从画山水行笔方折枯瘦,结构繁复而不乏疏秀,气格高森苍润,人称他为姑熟派。此图上自题七绝一首,诗云:“摊书石磴意逍遥,松下时听燕语娇;山间不知昨夜雨,瀑飞如练出丹霄。”款署:“已酉初夏,七十四翁云从。”这幅画以全景式构图写高山峻岭,山中茅舍八栋,松树数株,飞瀑汇潭,石桥凌跨,二高士盘坐于石磴之上,高谈阔论;稍远处,一童子挥扇煮茗,以应高士陆羽之嗜。
《梁园积雪图》明 沈士充 纸本设色 纵188.5厘米
横69.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士充,字子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他出自宋旭、赵左的门下,工画山水,丘壑青葱,皴染淹润。当时,因董其昌名重画坛,其赝品充斥天下,如果是沈士充、赵左所仿,都属于上乘之作。陈继儒曾经以信札致沈:“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公开作伪,见诸文字,甚属罕有。
《寒塘渔艇图》明 沈士充 纸本浅设色 纵132厘米
横5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一山中林下,寒塘渔艇的图景。画面下部是水边碎石叠积,交错而起伏的斜坡。山峰左陡右缓,峰上林木丛生,左侧深涧中,一山溪在乱石间跌荡奔涌而下,流向下方寒塘之中。孤峰后侧远景,是隐约呈现的黛青色秀峰。此画布景既合常规,又别出匠心,笔法浑润,树石形体苍劲厚重,而其中又不乏松秀清逸之气,其用墨浓淡干枯,变化丰富,不拘定式,敷色温和,更使画中意境深秀而空灵,宁静而不空寂。画面左上方有画家篆书自题“寒塘渔艇”四字。
《秋林读书图》明 沈士充
沈士充的山水以清劲细静见长,这幅画中的几株枯木用笔简括,人物衣纹用笔简约劲挺,流畅无碍。堤岸山峦以浓淡不同的线条勾形,再施以淡墨晕染,勾勒笔力尖劲,显示了画家的功力,晕染墨色轻淡湿润,石壁用斧披皴法,山坡上少林木点苔。水面用大片的空白表现。画面的气氛非常清淡枯寂,显示了画家清静超逸的心怀。
《高逸图》明 董其昌 纸本水墨 纵89.5厘米 横51.6厘米
董其昌(),字玄宰,一作元宰,号思白,一作字思白,号玄宰,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又曰南董北米。画山水初学黄公望,中年宗董源、巨然,复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秀润苍郁,超然出尘。此图绘平坡杂树,远处山峦层叠,茂然森秀。在表现手法上,用笔秀逸,皴写适度,苍然萧古。自题:“烟岚屈曲□交加,新作茆堂窄也佳,手种松杉皆老大,经年不踏县门街。高逸图赠蒋道枢丈。丁卯三月。董其昌。道枢载松醪一斛,与余同泛荆溪,舟中写此纪兴。玄宰又题。”
《关山雪霁图》明 董其昌 高丽笺本水墨 纵13厘米
横142.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用墨笔画平远山景。山峦起伏层叠,林壑幽深,连绵无际。全幅布局严紧而气势雄健,苍苍莽莽,一气呵成。用笔苍劲老辣,墨气浑厚,兼有生拙秀润的特点。画中自题云:“关仝关山雪霁图在余家,一纪余未尝展观。今日案头偶有此小侧理,以图中诸景改为小卷,永日无俗子面目,遂成之。乙亥夏五,玄宰。”正如卷后顾大申跋谓“文敏墨妙,自成一家,适意匠心,不全摹古”者。
《林和靖诗意图》明 董其昌 绢本设色 纵154.4厘米
横6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林和靖诗意图》用笔老健和极强的形式感,都显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师承古代各家,以书入画,柔中有骨力,转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拙中带秀,清隽雅逸,以平淡天真取胜。此图是董其昌根据北宋诗人林和靖的诗意而创作的。林诗为:“山水未深鱼鸟少,此生还拟重移居。只应三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此图又名《三竺溪流图》。作品构图以深远兼平远法,画面设色以浅绛青绿为主调,温润淡冶,表现出画家在设色山水画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岚容川色图》明 董其昌 纸本墨笔 纵13.9厘米
横5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董其昌与莫是龙、陈继儒倡南北宗说,把“院体”山水画与“文人画”分为南北两派,随着宗派观念的深入,形成一种形式主义,陈陈相因,给清代三百年画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此图是董其昌山水绘画的代表作品之一。画幅上画家自题。此画兼具黄公望和倪瓒二家画法,虽然在画家的自题诗中称追想沈启南画意,实际出自董其昌自己的胸臆。表现笔墨为长,尤见笔墨特色,笔墨秀逸,墨淡而不掩用笔之迹。其画山石凹凸向背分明,峭丽中含淡逸之意。
《秋兴八景图》之一 明 董其昌 纸本浅设色 每页各纵53.8厘米
横37.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这套册页,共八开,每开都有作者行楷题记及署款。乃作于庚申八九月间的北航舟次,历时二十余天,途中经过江苏省松江、苏州、镇江一带。
《秋兴八景图》之二 明 董其昌
体现了画家的艺术风格:平淡、酣畅、古雅、秀润。其用笔回腕藏锋,所作线条兼沉稳、生拙、柔秀之美;其用墨,神采飞动,有股天真潇洒之气扑面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浓、淡、干、湿以至黑、白这“六彩”的妙用。其色彩的运用上,雅淡而生动;在结构布势上往往寓奇于正,善于以平淡取胜。
《秋兴八景图》之二 明 董其昌
《对径仿古图》明 董其昌 纸本墨笔 纵140.6厘米
横51.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董氏山水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不重视写实,而追求笔墨意趣,古雅秀润是其主要特点。此图古意森然而秀润,正体现了画家的艺术特点,用笔柔中带刚,中锋直皴。董其昌的山水画,大体有两种面貌,一种是水墨或兼用浅绛法,此画便属于这一种。另一种则是青绿设色,有时出以没骨,比较少见。在这幅作品中,既有董源、巨然、米芾、赵孟頫、黄公望、倪云林乃至李唐的遗风余韵,又有他自己的动人华彩。
《岩居图》明 董其昌
此图真谓奇峰图,一突兀的山峰直立图中,其势高耸入云。悬崖峭壁,不见山路,惟有层层白云拥于山腰间。白云下面连绵山峰,丘壑丛林。近处群树成行,劲枝繁叶,树丛中隐现草舍。山峰用淡笔勾勒出轮廓,作横笔米点皴,留出大片参差空白,以示白云。山石用润笔,连皴带擦,画面突出山峰,渲染江南秀润风光,体现了董其昌秀朗明润的笔墨技巧和葱郁苍茫的山水画风格。
&《设色山水图》明 董其昌
董其昌富收藏,精鉴赏,书画艺术及绘画理论对清代影响极大。山水画学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不重写实,而追求笔墨趣味。古雅秀润是其主要特色,但柔媚有余而魄力不足。此《设色山水图》描绘山间的苍翠景色。高山奇峰,树木葱茏,山石圆浑秀润,远山坡石上杂树成行,层林迭翠,近处参天古树,枝长茂叶,远处山上有拦腰白云,飘忽似山中岚气。丘壑高耸,体貌崇峻,一派秀丽景象。
《书锦堂图》明 董其昌 绢本设色 纵41厘米 横196厘米
此画是董其昌山水画中比较写实的一幅,画面设色古雅沉秀,山势绵延起伏,山石树木华滋秀丽,层次井然,虚实相映成趣,是董氏的经典之作。本幅有画家的自题诗,画上钤有“石渠宝芨”、“三希堂精鉴玺”、“御书房鉴藏宝”、“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皇帝的收藏玉玺。
《云山幽趣图》明 陈继儒 绢本水墨 纵110.4厘米
横54.6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上海松江)人。工诗文、书法。陈继儒在当时和董其昌齐名,是一位积极提倡文人画的著名画家。能作山水,也以梅竹著称于世。在中国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诗、书、画的巧妙结合构成了特有的东方艺术特色,陈继儒的的这一《云山幽趣图》,诗,书、画相结合,文人墨气十足,我们从中可以品味出东方艺术所特有的气质。画有诗显,使山水画题材传达出远为深阔的思想容量。
《仿巨然小景图》明 赵左 纸本墨笔 纵67.1厘米
横35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描绘的是傍山村野的景致。近处坡岸林木,苍润葱郁,远接高峰叠岫;山谷间有草屋坪地,有人物活动其间。左岸板桥临溪,画景虽少而意境开阔。以阔笔作皴,墨韵浓润厚重。画家自识:“戊午夏日,仿巨然小景,华亭赵左”。这幅作品山石、树木画法虽可窥见巨然的影子,但有着画家自己的风格,较之巨然,画家用笔愈显舒放,皴染结合,滋润厚重。整幅作品风格清雅,境界具有一种脱尘的宁静的超拔,充满闲适、自在、远离人间烟火的意趣。
《山居闲眺图》明 赵左 纸本设色 纵161厘米 横67.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用米氏云山略参黄子久画法,湿润浑厚,是赵左绘画作品中的杰作。此图卷,墨画山水连绵,千里江山之景象。山间云蒸雾漫,村落处处,山中楼阁隐现,林木葱郁。山的画法,用米氏云山法,圆厚凝重而润泽,得米氏笔意。树石画法也有元朝黄公望的影响,用笔干净利落,皴染结合。整幅作品,画家用笔肯定,技巧熟练,无轻浮之感,用墨富于变化而不杂乱,渲染之中略带皴擦,画面湿润,墨气淋漓,笔势潇洒而秀润,墨色透明而凝重。
《碧溪垂钓图》明 米万钟 纸本墨笔 纵124厘米
横46.3厘米香港虚白斋藏
米万钟(),字仲诏,号友石、湛园,陕西人,居北京。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江宁令,官江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米芾的后裔。善书能画,蓄奇石甚富,并好画石,有祖风。山水细润精工,布局深远。兼擅泼墨,曾仿米氏巨幅,骑士浩瀚,烟云弥漫。此画用笔挺劲,墨色浓淡相间,分远近层次,花草用“勾花点叶法”,以淡墨点叶,浓墨勾筋,墨色温润而富于变化。湖石皴染结合,用墨,厚重并敷以淡彩,质感强烈。
《寒江独钓图》明 袁尚统 纸本设色 纵131厘米 横61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这幅画取唐人诗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清冷静寂的湖面上,停一小舟,一位蓑笠翁正独自垂钓,对岸山势险峻,天空阴沉,将雪山反衬得更为鲜明。近处挺劲的青松被积雪覆盖,迎风傲立,枯树低枝,颇具生机。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画面上的色调单纯,点以赭石、花青,与墨色相间。一派寒气,使作品凝重而又生气,充满了静寂、萧寒的气氛。
《枯林孤棹图》明 袁尚统 绢本设色 纵187.5厘米
横60.5厘米江苏常熟博物馆藏
袁尚统(1570—约1661后),明代画家。字叔明,吴(今江苏苏州)人。善长绘画,山水浑厚,人物野放,颇得宋人笔意,多画民间风俗,作品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艺术表现上,这幅画取平远布局,构图有宋人笔意。树干以淡墨写出,树枝用干笔,松针用浓墨写出,笔触清晰,再以淡花青渲染。颇有几分清新之韵。
《晓关舟挤图》明 袁尚统 轴 纸本 设色画 纵115.6厘米
横60.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晚明时期江南繁华城市之一苏州市井生活为题材,描绘苏水西门群舟争渡相拥挤的情景。此图描绘刚刚破晓的苏州西北隅及虎丘周围的景物,为氤氲晨雾所笼罩,人们驾驶着满载人员与各种货物的大小船只十五六艘,一挤向不大宽敞的西门,由于一般较大的船在水门阻寒通道,其余船只首尾相接左右碰撞,拥堵不堪,船上梢公摇橹撑篱,篱杆交错纵横,使晓关舟挤这一主题更加突出。此图在笔墨技巧运用和各种形象的描绘上都相当熟练。
《青绿山水图》明 张宏 绢本设色 纵130.3厘米
横63.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张宏(1577—?)字君度,号鹤涧。吴(今江苏苏州)人。清康熙七年,邹喆曾为他的《山水图》记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张宏师法沈周,又重视写生,作品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他的画以石面连皴带染为特色。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
《高松远涧图》明 邵弥 纸本设色 纵144.3厘米
横60.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邵弥(约)明代画家。字僧弥,号瓜畴、芬陀居士。长州(今江苏吴县人)。性迂癖,不谐俗。其山水画取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笔墨简括,取景萧疏,具有“清瘦枯逸,闲情冷致”的风格,画如其人。画面上高松、坡石压角,杂树虬曲丛生,为巨松的衬托。左岸危岩突兀,其状险绝,远处烟岚远岫。这幅画运笔以皴带染,线条运动多姿,水墨淋漓,有出尘之致。
《贻鹤寄书图》明 邵弥 纸本设色 纵87.3厘米
横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是邵弥画赠苍书的,苍书即褚篆(),字苍书,苏州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邵弥偶吟“却怪居山犹自浅,有人贻鹤寄书来”之句,褚氏叹有同心,属邵弥绘成此图。1637年6月,褚篆往法水寺清阴堂拜访邵弥,邵弥即吟上述诗句并为褚画《贻鹤寄书图》记录他们的友谊,遂成一段艺坛佳话。图中画江水浩渺,坡岸苍松挺秀。对岸远山如螺,清幽澹远。构图简洁,笔法苍秀,皴染明净,人物虽小而意态生动。
《仿倪瓒山水图》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40.8厘米
横29.8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藏
杨文骢()明代画家,字龙友。贵阳人,流寓金陵(今南京)。杨文骢博学好古,擅画山水。董其昌评其画曰:“龙友生于贵族,独破天荒,所作《台荡》等图,有宋人之骨力而去其结,有元人之风雅而去其佻。余讶以为出入巨然、惠崇之间,观止矣”。画史上称他的画有一种士气,人莫能到。此画构图富有特色。画面的左侧是一带连绵的山坡和断涯,右侧是大片浩淼的水域。这幅画上画家运枯笔焦墨,笔墨虽枯而腴润,颇似黄公望的画法。
《仙人村坞图》明 杨文骢 纸本墨笔 纵131.8厘米
横51.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江岸陡壁的山水景致,远岸岗峦隐约,画面左侧是近岸边陡峭而高大的山峰,其峰上山路萦回,林木葱郁,山腰一浅凹处,村坞隐现。此画构景独特,其山峰并非布置于画面中部,左为高远之景,右为平远之景,但画家通过江水萦曲之势、江边孤亭人物及款识等使左右山水连贯统一。画中笔法疏细文秀,山石以披麻皴,多以干笔,着墨浓淡相宜,虽构景有奇崛之势,而境界仍温和平淡,画风略似黄公望。画面右上有画家自题:“仙人树坞锦为屏,鸡犬云中户自扃。烟火红尘俱不着,长斋绣佛礼黄庭。”
《一梧轩屋图》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100厘米
横4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的是一屋轩及其周围的景色。画中有一座草堂,前有梧桐一株,高高矗立。梧桐树叶勾染精细,枝叶穿插自然得体。勃勃而有生机。草堂之中,一人正在抚琴,一人站在一侧聆听。屋外一只仙鹤似乎在闻声起舞。院落之中鲜花盛开;草堂四周,湖石环绕,皴法细密,苍劲润泽;左边木桥流水,水上荷萍点点,散落有致。整幅作品在花木的表现技法上多用双勾法,敷色清淡。此图自识:“丁丑端阳摹王叔明一梧轩图,卞文瑜。”
《仿宋元山水图》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纵23.7厘米
横2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卞文瑜,生卒不详,明末清初画家。本姓徐,后改卞,字润甫,号浮白。江苏苏州人人。他擅长山水画,布局结构颇富巧思,对树石的刻划富有笔意。他曾从董其昌研求笔墨,因此他的画风与董其昌很接近,但落墨太松,失之于弱。所作绘画小景居多,大幅少见。《仿宋元山水图》是一幅摹宋元风格而作的山水画,追求淡漠率意的宋元韵致。
《山楼绣佛图》明 卞文瑜 纸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江南湖庄景色。在重檐的山楼中,陈设精洁雅致,一妇人正临窗刺绣。楼后竹林茂密莹碧,高耸透瘦的湖石与乔松、芭蕉矗立一侧。远山如黛,轻岚浮动。画家以松疏的笔触在有限的尺幅间表现了如此繁复的构图与内容,而在细微处亦一丝不苟,其笔法严谨秀雅。墨色于浓淡的变化与映带上更讲求合谐统一,匠心独具,显示出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
《双树楼阁图》明 项元汴 纸本墨笔 纵6.6厘米
横3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项元汴(),明代收藏家、画家。字子京,号墨林,嘉兴(今属浙江)人。家境富裕,广搜法书名画,甲于江南;因而熏习既久,书画自通。此图描绘的是平远的湖山景色,碧波间矶石垒垒,芦狄迎风,双树高耸,左边溪间流泉,远山逶迤,水天空阔,意境宁静。整幅作品层次深远,笔墨华滋,具有空灵浩旷的格局,令人有“瞬息千里,坐而致之”的感觉。这幅是画家为其方外友双树楼阁主所作,至明万历十二年重加题记,记录了此画的流传经过。
《桐阴寄傲图》明 项德新 纸本水墨 纵57.2厘米
横27.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项德新(约1563—?),字复初,项元汴的三儿子,工山水,得荆关法,尤其擅长写生。此图描绘的是夏山风景。画面上是一潭清水,有岩石、斜坡、枯木、修竹,环绕在其四周,得幽雅清静之致。这幅作品笔墨简逸,皴染结合,格调秀润。山石树木粗放之中不乏细腻之笔,水处多为空白,更显虚灵之气,野趣昂然。画中自题诗也耐人寻味:“重荫覆林麓,寒声下碧墟,绣衣高盖者,于此意何如。”
《吴中十景图》明 李流芳 金笺本墨笔 纵27.7厘米
横3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吴中十景图册》是李流芳描绘苏州一带景致的系列作品。此处选的是十景之一《虎丘》。虎丘又名海涌山,是苏州著名的游览胜地,景色宜人。古来诗人曾以“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红日隐檐底,青山藏寺中”的诗句状貌赞美这里的景色。李流芳的这幅小景,以平远构图,景物布置相互掩映,含蓄熨贴,画面上充满了清秀闲逸的韵致。画家的风格如吴伟业所云:“长蘅学梅道人,墨沈淋漓,如山雨欲来,苍翠欲滴。”
《吴中十景图》明 李流芳 金笺本墨笔 纵27.7厘米
横34.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梧桐秋月图》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4厘米
横30.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宋珏(),明代书画家、篆刻家。字比玉,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今江苏南京)。工书画。他写山水树石行笔雄秀,兼有米芾、米友仁、吴镇、黄公望之风。这幅画写皓月当空之夜,梧桐高耸,树影婆娑,梧桐掩映处有书斋楼阁,正在晤谈。整幅作品构图简率,章法简洁,用笔虽简而意态丰盈,意境清雅,富于诗意。画面上色彩清淡,表现了清幽的意境。画家自题五言诗一首,其诗为:“书楼高百尺,岿峙出梧桐。倚栏话秋月,忽听云外钟”。
《山楼对雨图》明 宋珏 纸本设色 纵82.57厘米横
27.4厘米故宫博物藏
此画描画细密,山势敦厚,笔触劲健俊朗,构图奇峭多姿。画上钩有“三希堂精鉴墨”、“石渠宝芨”等皇帝的祖传印章,“石渠宝芨”著录。
《书画合璧图》明 张瑞图 纸本墨笔 每幅纵34.7厘米
横29.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瑞图(),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张瑞图也善画,以山水见长,他的山水效法元代的黄公望。《书画合璧图》用笔颇有灵气,画面上山石、树木、楼阁、村舍皆刻划严谨,画境富于古意。该书画册为纸本,共11页,书及款7页,墨笔画4页。其画皆山水,用笔秀逸,各有意境,颇得生机。每页均有题句,其中两页录《归去来辞》句,其书分别为行书《乐志论》及“果亭山人瑞图”款;行书“归去来辞”。
《日濯清泉图》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152厘米 横53厘米
恽向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画上自题:“坐茂树以永日,濯清泉以自洁,摹燕文贵笔,恽向。”在这幅画中画家借诗文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高洁不俗,寄情林泉,怡然自乐的心情。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恽向的这幅作品笔墨苍润,用悬腕中锋,以草书的骨力入画,圆劲雄健。如评者所云有“嫩处如金,秀处如铁”之致。
《秋林平远图》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61.5厘米
横6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抒发画家的主观意兴,反对刻意求工,求似。元代起画中的所谓“逸格”被列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明代江南的画家甚至以有无倪画来判断画家品味的雅俗和清浊。恽向晚年倾心于倪瓒,黄公望。他的这幅画纯用干笔勾皴,线条秀健,以枯笔皴擦而又润湿的感觉,意境幽淡空疏,深得倪云林笔意。
《幽涧鸣泉图》明 恽向 纸本墨笔 纵214厘米 横90.5厘米
恽向(),是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长山水,早年学董源、巨然,以悬肘中锋作画,骨力圆劲,浓墨润湿,纵横淋漓,自成一派。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得自然雄浑之气。他曾为周亮公画山水,自题云:“逸品之画,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所以可贵,未易为俗人道也。”
《松风斜照图》明 关思 绢本设色 纵158.7厘米
横50.5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关思,生卒年代不详,字九思,更字仲通,号虚白。乌程(今浙江湖州)人。他所画山水,苍秀奇崛,是
“吴派”名家之一,早年的山水构图繁密,到晚年时的作品简笔粗疏。此画描绘的是夏日溪山阳光斜照,远处高山耸峙,山间泉水淙淙;近处林木葱茏,掩映着草堂数间,中部湖水水平如镜。在表现手法上,山石用披麻皴,画松以双勾,其画风近似吴门画派,而又自己的变化。右上角自题七绝一首:“清齐虚蔽小栏杆,六月松风洒面寒,步到西边桥外看,一山斜照瀑长湍。”
《仿张僧繇山水图》明 蓝瑛 绢本设色 纵177厘米 横91厘米无锡市博物馆
蓝瑛(尚在),字田叔,晚号石头陀,又号东郭老农,所居榜额曰:“城曲茂堂”,钱塘人。一生以卖画为生。蓝瑛擅画山水,他的绘画气力深厚,风格多样。在明末山水画中独具一格。张僧繇是六朝时的大画家,初唐时他的影响很大,明代“没骨画法”的复活,始于董其昌。董其昌没有见过张僧繇的真迹,是凭推想作仿张僧繇的没骨山水画的。蓝瑛师法董其昌,他们虽然是凭推想力追没骨古法的,所作绘画自成风范,颇为别致。
《白云红树图》明 蓝瑛 绢本设色 没骨青绿
此画画面前景以平远构图,画山间水畔的村落,水边斜生着苍劲的老树,村落后倚高山,山间白云缭绕。画中山石不加勾勒,直接用石青、石绿,多种颜料渲染,山脚用赭石相接,用汁青和花青染出石面的向背关系。树木的轮廓略加勾勒,在敷色渲染之外略加皴擦。树木的枝叶工整细致,有宋画的风致。白云以花青和白粉晕染而成。蓝瑛的没骨重彩,色彩明丽,色彩对比明快,具有一种装饰美感。
《江皋话古图》明 蓝瑛 纸本设色 纵169.4厘米
横5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蓝瑛的山水面貌有两类:一种是水墨浅绛,一种是青绿设色,浓丽夺目。张僧繇没有真迹传世,对他的没骨画法,董其昌是以意求之。蓝瑛受到董其昌的启发,凭借推想创造出自成风范的没骨山水画。董其昌的“没骨法”核心是不加勾皴用“纯色晕染”;蓝瑛则主要继承了宋人的青绿山水画法并较多地运用皴法,因此蓝瑛在多幅作品中自称是仿张僧繇之笔的没骨的画法,实际上是蓝瑛的创造。此画笔墨苍秀,设色淡雅,画风清疏,是蓝瑛晚年的代表作。
《郑州景物图》明 文从简 纸本墨笔 纵98.2厘米
横38.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从简()明代画家,字彦可,号枕烟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文徵明的曾孙。山水画得文徵明之家法,也学王蒙、倪瓒,爱用枯笔皴斫,稍有变化。《郑州景物图》的构图极为疏简,坡岸仅以干笔勾勒,几无皴染,整个画面由于有大片空白而显得十分空阔,但虽空阔而不空洞,空白处观者凭借想象似乎可见云气茫茫,水天一片,元气淋漓,气韵丰盈。这幅画的笔墨极为精简,笔墨师法元人,又得文氏家传,具家法而有变化,是一幅笔简意丰的佳构。
《怀古图》明 杨补 纸本墨笔 纵26.7厘米 横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杨补()明代画家。字无补,号古农,祖籍临江(今江西清江),生于吴,后为长洲(今江苏吴县)布衣。这幅画构图丰满,正中一座山峦迫塞画面,给人以弃绝弃绝尘俗之感。杨补山水学黄公望,但这幅画上兼有吴镇风格影响。画上勾皴点染并用,落墨大胆沉着,浓墨醒目,墨色层次丰富,构成了画面的空间感。山石坡地以长披麻皴写出,笔力劲爽,表现出了山岩的独特结构。
《山水花卉图》明 倪元璐 绫本墨笔 纵39.3厘米
横65.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倪元璐(),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倪元璐喜欢用水墨生晕之法,苍润古雅,绕有风致。此图册共八开,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开。第一开描绘的是一老翁停舟垂钓,但见江水浩淼,笔简意远,耐人寻味。第二开表现的山村欲雨的景色。虽为米家山水,但笔墨技法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以浓淡不同的墨点和墨色,渲染坡坨层林,留白处宛如浸漫于岭间的云霭。用简略的线条勾出村屋数幢,笔墨具备。
《山水图》明 项圣谟 纸本水墨 纵56.5厘米
横31.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项圣谟(),明末清初画家,字孔彰,号易庵、胥山樵,别号松涛散仙、存存居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他的祖父是项元汴,是明末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画家。伯父项德新也善画。此图画松石林泉,仿沈石田笔意,画面近处,孤松高耸,枝干遒劲盘曲,笔致劲秀,用墨雄浑。远处山石疏简空灵,用墨苍劲。整幅作品气韵天成,风格清隽。画的左上角有五言诗一首:“林下两高士,清谈销日长,不知尘外客,逐逐自多忙。仿石田先生笔,项圣谟。”
《放鹤洲图》明 项圣漠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此画是一幅纪实之作,画中湖田顷顷,碧波荡漾云霭飘沙,村舍渔船掩映在此山石树影中,层次井然,意境清幽,构图繁复中富有变化,笔墨则细密外蕴涵妩媚,是一幅士气与作家兼具的山水结构。
《剪越江秋图》明 项圣谟 绢本设色 纵34.5厘米
横6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剪越江秋图》是一幅纪游之作。明崇祯七年春,项圣谟与友人相约游黄山未遂,当年八月与表弟游历富春江,一面尽享山川美景,一面写生创作,得以完成此画。画卷按其旅行足迹而画,起于杭州附近的江干,沿富春江逆流而上,经富阳、桐庐到建德,然后入新安江,到淳安县,转入武强溪,达遂安,共约五百华里。雨霁天晴、暮色沉暗、山雨蒙蒙、风急浪高、江波滚滚的气象和名胜古迹、险要山水等,在画家的笔下尽得以写照,而且富于变化,多方位地表现了富春江沿岸的旖旎风光。
《大树风号图》明 项圣谟 纸本设色 纵111.4厘米
横50.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的主题是大树和老人,背景为一抹苍茫空蒙的远山,山峦逶迤跌宕,荆棘杂草丛生。画家用浓重的笔墨刻画大树,画中大树参天而立,主干粗壮挺直,有刚强不屈之势,枝条繁密横生,蟠曲虬劲,虽树叶尽脱,却显得气势非凡。树下老者拄杖而立,面容清俊,遥望远山和余晖,徘徊沉吟,似有满腔心事。传达出一种沉穆、凝重、悲愤、孤寂和苍凉的气氛。全画构图别致,在视觉上故意营造一种既苍劲又独立不移的稳定感。本幅有画家自题: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莫,不堪回首望菰蒲。
《山水兰竹图册》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12开
每开纵25.2厘米横24.6厘米
由于家富收藏,有机会遍学宋元古人,项圣谟的山水画融会了宋人用笔的周密与严谨,又有元人的格调韵致,笔法秀逸,布局大开大合,富于变化。他喜画松树,有“项松之名满东南”的美誉。董其昌认为他的画有时“士气”和“作家气”。这里所选为第六开墨笔山水,钤印“项圣谟印”、“大酉山人”。
《王维诗意图》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每开纵28.1厘米 横29.4厘米
此册为项圣谟、吴必荣等诸家合绘王维诗意图,共十六开,内项圣谟所绘为两开。第一开,本幅自题:“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崇祯二年二月晦日,项圣谟补图。明知不入世眼,自得其致已耳,何必向画中人察其声色。”钤印:“项圣谟印”、“孔彰父”。本幅有鉴藏印记“张绗私印”,裱边有鹪题记并藏印二方。
《仿黄公望山水图》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纵43.7厘米 横31厘米
此画为仿古山水画,有黄公望遗风。本幅上自题:“曾见痴翁半张纸,不多数笔山与水。自然苍润有云烟,聊复从翁画如此。此为会嘉兄临黄子久半张纸,是画即藏李氏秘笈中。崇祯壬申二月晦日题于鹤梦轩,项圣谟。”钤印“项圣谟诗画”、“拙胜”等。
《雨满山斋图》明 项圣谟 纸本墨笔 纵121.1厘米 横32.4厘米
画中山雨笼罩的场景描绘得恰到好处。本幅左上自题:“雨满山斋九月秋,翠烟常傍砚池流。朝朝睡起研些墨,写幅林泉寄短讴。乙亥秋,项圣谟作。”钤引首章:“兰馨堂”,有钤有“林泉肆志”,“别号易庵”。乙亥为明崇祯八年,时项氏三十九岁。
《杂画册》明 陈洪绶 绢本设色 共八开 每开纵30.2厘米
横25.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一图册作山水、人物、花卉,画法工整,趣味古拙。其八开分别是:1.山图2.黄河巨津3.湖山深远山水4.远浦归帆5.石泉云树6.罗汉7.夔龙补衮图8.玉堂柱石。此选二幅作品,一幅是设色泉石云树。画面上云树如带,意境迷离,用笔工整,设色典雅,富有装饰感。另一作品,设色溪水山涧石桥,二人坐桥上对语。意境清新自然,古意森森。山石皴染结合,树木用横笔层层点出,墨色湿润。
《闭户著书图》明 沈颢 纸本设色 纵96.2厘米
横4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颢(公元),明代画家。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江苏苏州人。性格豪放,博雅多闻。沈颢书法真、行、篆、隶无所不能。更精绘画,深研画理。“似而不似,不似而似”是他的创见。他临习诸家,位置严整,小景淡远清旷,画风近于沈周。晚年笔意挺秀,点染清妍。写画山水,笔墨秀雅,立壑奇突。名重一时。
《山水图》明 李永昌 纸本设色 纵125.7厘米
横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李永昌(生卒年不详),字周生,安徽修宁人(有认为是安徽欷县人)。善书法,画风学董其昌。工山水,仿元人笔意,画风清秀圆润,清逸疏简,为汪之瑞师,开新安派之先声。主要活动于万历、崇祯年间。《山水图》是最能体现其风格的代表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水画家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