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判词为什么一句五言绝句一句七言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世人对史湘云和妙玉的评价有哪些?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
史湘云是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着力刻划的人物形象之一。她在“金陵十二钗”中名列前茅,在《红楼梦》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她的形象,对于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广泛地表现作品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对湘云的判词写着:“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判词概括了湘云生于富贵,长于忧患,自幼失去父母,且又遭逢未杨,只能在贫困潦倒中度过苦痛一生的悲惨遭遇。由于她的一生极富变化,因此她的性格也随生活境遇的转变而有所变化。
由于她自幼生活在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内,被禁锢在侯们似海的封建记邸中,长期标准的封建教养,使史湘云接受了一整套陈腐传统的思想观念。在第三十一回写的史湘云与丫环翠缕谈阴阳的一段话中:史湘云认为“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当翠缕提出:“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时,史湘云就说她“糊涂”,骂她“放屁”,接着又把自己的观点作了进上步说明:“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史湘云的这一篇宏论,突出地表现了她受封建的唯心主义的荼毒之深。暴露出了其封建阶级的本质。
在这一湘云与宝钗是同一思想体系的。在她第一次正面出场贾府时,还是与林黛玉同榻而眠,而到了三十七回应邀入诗社时,就被薛宝钗拉去蘅芜苑同住了。在第二十一回,她见到贾宝玉要吃胭脂,就一巴掌把胭脂打落,同时骂他“这不长进的毛病儿,多早才改过。”从这就开始展露出这个贵族少女身上的封建道学气。接着她又操着薛宝钗的腔调,来劝贾宝玉去结交贾雨村之流,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一番薛宝钗式的言论,惹得宝玉大为光火,立即象过去对薛宝钗一样,斥之为“混帐话”,给她难堪,赶她到别屋去坐。由此可见,在史湘云骨子里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但随着她寄食依人的不幸遭遇和四大家族的衰落破败以及大观园的动荡不安,在最后一次诗会上的《柳絮词》明显地表现了她不愿封建阶级的“春光别去”及对将彻底失去天堂的无限依恋和哀悼。
不过湘云性格的最大转换是在七十六回,那年仲秋节的日明之夜,贾母带领全家在大观园里开宴赏月。他们虽强打精神,寻欢作乐,又是击鼓伟花,又是饮酒赋诗,又是说笑话,但一派肃杀破败的气氛却紧紧围绕着他们。再加上一阵阵传来的呜咽凄清的笛声,敏感多愁的黛玉自然对写感怀,俯栏垂泪。当更定夜阑,席散人归时,只剩下同病相怜的史湘云来宽慰林黛玉。说着说着,她也不禁对宝钗有所鬼抱怨“可恨宝姐姐,天天说亲道地热,早已说今年仲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亲历贾府重大变故,受到宝钗冷落,体会到世态炎凉的湘云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隔绝了。她与黛玉共同唱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贵族阶级覆灭前颓丧绝望的哀歌。另外在史湘云身上,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英豪阔大”“需月风光”的品格和横放杰出的才华等一系列的下面形象。
史湘云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她辩证的人物思想性格对揭示作品本身所表现的社会矛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
如果,一个人可以孤僻到毫无言谈者,那一定是妙玉;如果,一个人可以嗜洁到举世皆嫌,那一定是妙玉;如果,一个人可以精致到用梅花雪煮茶,那一定也是妙玉;如果,一个人可以挑剔到非奇珍古玩不用,那更是妙玉.
在《红楼梦》里,我最喜欢妙玉,在我的理解里,妙玉是一个高洁的人,一个孤傲的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个在精神世界里独行的人.
妙玉这个人物形象似乎也是《红楼梦》中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众人对此人褒贬不一,喜恶分明,态度迥异.有人厌其伪善,清高,孤傲,不合时宜,有人喜其高洁,优雅,才气逼人。
全书只有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刘姥姥醉卧怡红院”,第七十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第八十七回“感秋深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第一一二回“活冤孽妙尼遭大劫 死雠仇赵妾赴冥曹”四处地方实写妙玉,其他地方都是以他人之口虚写妙玉,众人口中的妙玉不外是“洁”,“孤”,“怪”,“令人厌”。
妙玉在《红楼梦》大观园和金陵十二钗里是一个特殊的人物,她是唯一一个和贾府没有任何关系的外人.在高鹗的续著里,妙玉的下场很惨,她晚上坐经,然后一帮贼寇一看是个漂亮的尼姑,用闷香把她吹晕了,然后抢走她.她遭到了污辱,又被人发现尸体弃置在道旁.
我觉得这样写有点恶劣,不负责任.
不管大家怎么看妙玉,喜欢也好,厌恶也罢,但作者的立场是什么,他到底想把妙玉塑造成怎样的人物.
在前八十回中, 作者对妙玉的性格、思想活动、内心世界写得很少。在后四十回中,续者就直接写她对宝玉的恋情日益沉积加重,明朗化以致突然走火入魔,然后结草草收了尾,安排一出“绑架强奸弃尸案”将妙玉从舞台上生拉硬拽下来,以极不光彩的形象谢了幕,“完满”了妙玉的曲词“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
续者可能看到作者写下了“风尘肮脏”, “无瑕白玉遭泥陷”的词句,就以为作者对妙玉采取的也是批判,惩罚与愚弄的态度来描写,非要写她听到两只猫的叫春声就动了春心,入了邪念,最后连身体也要被玷污了,以此来满足剧情的需要.
看来续者对妙玉也是心怀厌恶的,真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不然他怎能狠心下笔用“命运”作弄她.
回看前八十回里的妙玉是怎样的印象: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 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 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 “你又赶了来骗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 妙玉忙命: “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盏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妙玉斟了一盏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 “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 ”
宝玉笑道: “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ニ出来,笑道: “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 “吃的了.”妙玉笑道: “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 “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 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 “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 ”妙玉听了,方说: “这话明白.”黛玉因问: “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 “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她招待宝玉,宝钗,黛玉用的都是高级古董,让人惊讶不已.她喝茶极为讲究, “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可见其对茶道境界的精通与挑剔,以此看来,在妙玉的世界里面,“雅”与“俗”是势不共存的两种境界,追求极雅是其精神世界的终极目标.我认为从曹雪芹的身世与遭遇来看,他对妙玉的“求雅弃俗”的追求是认同甚至是推从的.
妙玉最让人厌恶的怕是她对刘姥姥的态度.其实这不难理解,连平日对丫鬟充满同情的黛玉也嘲笑刘姥姥为“母蝗虫”,况妙玉出生于仕宦之家,后来又在山中修行,没有与劳苦大众有过接触,且其在贾府带发修行,突然贾母就带了一帮人闯入其清修之地,刘姥姥也像瞻仰候门大院一般看热闹似地看这块本属于妙玉的净土,怎么不让心地高洁的妙玉感到“世俗”, “俗”的极至就是脏,所以她厌恶.我想她也没有恶意,只是天性始然.,
雅俗不共存, “求雅弃俗”为其终极追求是妙玉洁癖的深层原因,怕也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原因.人与人之所以不能理解,皆因拥有不同的人生信念,追求不同的人生目标,.这人世间本来就是一个大俗世,又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完全不染一点俗气,但在妙玉的眼里连世外仙株的黛玉也不过是大俗人一个, “连水也尝不出”,更何况是市井之徒的刘姥姥呢,这妙玉偏偏就坚持着这世人不容的道理,怎么不被世人所嫌弃,而曹雪芹之于妙玉,不也是一样追求高洁的人性,至死也不被人所理解,直到今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其所有观点吗.
所以在我看来,曹公对妙玉应该是怀着同情,理解,欣赏,共鸣的情怀,带着一种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与探索来写妙玉,决不会同意把妙玉写成一个禁不住两只猫的叫春声就动了情欲走火入魔的轻浮少女.
再从妙玉与宝玉的关系,来分析妙玉的品行.
一般观点认为妙玉对宝玉心存爱恋,但是碍于尼姑身份又因为心高气傲不能言明,所以后来这种潜意识的感情浮出水面,终于冲破佛法与礼教的禁锢,暴露出“人”的本性来,故妙玉所有的痛苦就是佛法与礼教对其妙龄少女情怀的压抑.
那么在前八十回,妙玉是否对宝玉怀有如此的感情呢?
妙玉请宝钗,黛玉喝“梯己茶”,以宝玉与姐妹们的关系,必也来喝茶,表面是请宝钗,黛玉,实是请宝玉.
妙玉有洁癖,她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碰了就不要了。尤其在当时,男女之间,她自己的茶杯却让给宝玉用,而且当着宝钗和黛玉的面,毫无顾忌。
还有要红梅的时候,只有宝玉去,妙玉才会给,再跟一个人,她都不会给。李纨认为,大雪天,一个公子哥要取红梅,得有人撑伞,得有人扛,所以要跟一个人去。黛玉却很知心,说不必,跟了人去,反而不得红梅了。
  尤其是在宝玉生日时,妙玉让人悄悄送上一涨生日帖子,宝玉都感到很意外。
这一切都非常特殊,不同寻常。
一此看,妙玉对宝玉有情,且情谊深重.但是有感情就谓之为男女之情吗?在《红楼梦》中对宝玉不屑的女孩也不是没有的,像龄官,鸳鸯,尤三姐.
那怎么看待妙玉与宝玉的感情.
邢岫烟也觉得很奇怪,说,她竟然送给你一个生日帖子,还落款槛外人,很奇怪。宝玉解释,他:“她原不在我们这些人中算”。是说妙玉原不像大观园这些女孩子当中的一个,是这些人之外的一个,“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妙玉原本是一般世人“意外”的人,世人不理解的人,在世人意料之外的人。这是宝玉是对妙玉的评价。
所以,妙玉是不一样的,不能以大观园的黛玉、宝钗这些一般的女孩子来衡量.
妙玉为什么对宝玉如此特别,遭人猜忌?宝玉说“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方送我这个帖子。”宝玉提道“微有知识”, “知识”是佛家语,《华严经》《妙法莲花经》《坛经》等等佛经里都有“知识”这个词。在佛家里,“知识” 就是知人之心识,就是知人识人,知人识心,然后就引申为知己、知心、知音、朋友、知心朋友、知己朋友。所以,妙玉送宝玉帖子,就因为宝玉还稍微能知她的心识,能够了解她、理解她的内心世界。
在妙玉看来,世人不能容忍她,她追求宁静,高雅,厌恶世俗,卑劣,自己的“修行”就是为了提高凡人的境界达到脱俗的境地,可自己偏偏进了尘世间最喧闹,繁华,腐朽,争斗的大观园,目睹了这里的一切庸俗,卑劣,压迫,伤感与无奈.回想自己,如何自尊如是,如何清高如斯,终不过是贾府在元春省亲时,在所采办的十二个女尼姑之外,用帖子“请”来的一个.她在自己的净土里品玩珍奇古玩的同时,贾府的权贵们也在玩赏她这块纤尘不染的“妙玉”,这样的身份与现实,让她既不能插手尘世改变命运,又不能无视周遭,脱离困境,获得解脱,而自己偏偏又有着追求高洁品行的情怀,不能放弃,所以,只能困于“铁槛寺”中,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孤独行进. 感慨于“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然而,突然之间,槛门之外,遥远之处站着一个公子哥宝玉,时不时睁着双眼关注自己,还能微察一点自己的心意,妙玉就把他当做了知己,加以特别优待.所以说,宝玉的话把妙玉对宝玉的情和那种特殊的关系表达的很清楚,很透彻。
妙玉对宝玉的确有情,但绝不是男女之情,是一种难得的,知心的,精神上的理解之情。
黛玉对宝玉跟女孩子交往的关系很敏感,她很留心的,甚至有时候有点小心眼。但唯独对宝玉和妙玉的亲密关系很放心。乞红梅时,李纨说派一个人跟着,恰恰是黛玉说不必,跟了去反而得不了红梅。品茶时,也是当着黛玉的面,妙玉将自己的绿玉斗就给宝玉喝了。妙玉心是很坦然的,毫无男女之事,不然怎么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或别扭。而在续作里面,宝玉说了一两句不怎么调情的话,妙玉就紫涨了脸.
黛玉对史湘云都不放心,但对妙玉就很放心。是因为妙玉是尼姑之孤吗? 在《红楼梦》里贾母元宵夜点戏的剧目中有《玉簪记》中《琴挑》这一折。《玉簪记》讲的是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恋爱,那时黛玉就在宴会上,所以她应该知道尼姑也会情不自禁爱上一个人,也可能冲破世俗,追求幸福。但是黛玉没有不放心,不是因为妙玉的身份,只因为了解妙玉和宝玉的关系,所以理解他们的关系。
《红楼梦》对于人物的的心理描写,是通过诗词来表现的。如果要了解黛玉的内心世界,就得读透林黛玉的诗词。对妙玉更是如此。
中秋之夜,黛玉和湘云到凹晶馆联诗,一个说到“寒塘渡鹤影”,一个接“冷月葬花魂”。然后妙玉出来,她续了几句。黛玉说“平时我们都不敢请教你”,称她为“诗仙”,黛玉、湘云、宝钗是诗社里的魁首,轮流第一,但黛玉在妙玉面前就表现得如此谦虚,应该不是客套话。妙玉续的诗句正是她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白:
“歧熟焉忘径”--“歧路岔道于我是如此熟悉,我岂能忘记人生之路?”,
“泉知不问源”--“水泉的性质于我是如此清楚,它流淌的痕迹,我都知晓,又何须问其源头”
妙玉对人生之路,生命本源体味得如此透彻,能辨歧途,能识本源,她认为自己绝对不会迷失方向。所以脂评说“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深”。
她说“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高雅的兴致为我所有,悲愁又怎能乘虚而入?既无任何忧愁,又何来心烦意乱?”如此胸怀,如此品行,怎可能听了两声猫叫就走火入魔?所以,后四十回写她走火入魔当然就是丑化了她,歪曲了她。她人格那么高。
但是妙玉又幽幽叹道“芳情只自遣”—“高洁的情怀不过是自我排遣”只因为那“雅趣向谁言?”妙玉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无论她内心世界那么的丰富,到少情怀,多少感悟,周围也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所以爆发出对一个稍微可以知道心意的宝玉的无限“深情”.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欲洁何曾洁”,有洁癖的妙玉,追求高洁,最后的结局还是没有得到高洁的结局,“终陷淖泥中”。
“云空未必空”:妙玉自己的诗也作了解释,虽为尼姑,但心藏“芳情”,“雅趣”,既有情,何谓“空”?妙玉其实不是一个出家人,她从来没有追求过出家人的追求,她最喜欢的是《庄子》,她是属于像庄子那一类的超尘脱俗的一种高士。所以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俗不俗”不是世俗的人,却拥有尼姑的身份。“男不男,女不女”,是妙龄少女却没有一般女人的男女之事。
所以,在我的眼里心里,妙玉始终是一个干净的,高尚的人,一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孤独行进的人,她所有的苦恼不是来自礼教与情欲的不可调和的冲突,而是那个时代,那个现实的社会对其理想与追求的禁锢与毁灭.
据说有一个脂本叫靖藏本,有一条脂批,因为有的字蛀了,失落了,不好辨认,但大意还是清楚的。是说妙玉“他日瓜州渡口,各有劝惩,红颜屈从枯骨,岂不哀哉?”意为,贾府抄家之后,连大观园都没收,妙玉被赶出栊翠庵,她准备回到南方苏州老家去,到瓜州渡口,即现在江苏省江都县,过去叫瓜州镇,她到了瓜州渡口,“红颜屈从枯骨”,悲惨的死了,“岂不哀哉?”。为什么红颜变成了白骨?不得而知,也许跟“王孙公子叹无缘”有关。
最近,上网看到刘心武的一篇小说《妙玉之死》,写妙玉为了救宝玉,委身于一王公贵族, “终陷淖泥中”,但自己终究不能容忍这样的侮辱,始终与 “权势不容”, 焚船与那公子一起同归于尽了。最终,她是“无暇白玉遭泥陷”,被像淖泥那样肮脏污浊的世界给吞没害死了。
所以妙玉的悲剧,是“太高”人格的悲剧,“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是大观园中一个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求人生的奇女子不得实现其心愿的又一悲剧,再为红楼女儿梦填上一曲哀怨断肠的曲目.终究,这朵开在孤清的悬崖深谷里的幽兰也没有逃过命运的作弄,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摧残毁灭了,再一次留给后人无限的惋惜与伤感.
和她一起开怀。爱听她朗朗的笑,爱看她纯真的脸。欣赏她的才气过人,娇憨、爽直。听说起诗社,她急的不得了。&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先笑说道:&我却依韵和了两首,好歹我却不知,不过应命而已。&说着递与众人。
??宝玉、平儿等人过生日,她开心地和大家一起行令,这边和丫头们拇战,那边悄悄给射覆射不出的人传答案。出刁钻古怪的酒令难宝玉,然后当她输了拳,要罚说酒令的时候,被一句:请君入瓮,把她那个刁钻古怪的酒令还给了她,她也就轻轻松松的说出来,然后还卖关子,迟迟不说酒底,只管夹个鸭头在那里慢慢的吃,等大家催急了,才缓缓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引得大观园中娇纵的小丫头们一片哗然。待到喝得不胜酒力的时候,却在花丛之中,做海棠春睡,引得落花满身,蜂蝶翩舞。
??芦雪庵,大家约好赏雪联诗,她却和宝玉俩算计烤鹿肉吃,烤得香气四溢,引得探春、宝琴、平儿和后来听说的凤姐等大家都赶来凑热闹。也惹得身体弱,吃不得烤肉的黛玉笑道
??湘云,她总是那么无忧、快乐、开朗,看到她开心的样子,你也会不由自主的忘记了和她一起开怀。爱听她朗朗的笑,爱看她纯真的脸。欣赏她的才气过人,娇憨、爽直。听说起诗社,她急的不得了。&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删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先笑说道:&我却依韵和了两首,好歹我却不知,不过应命而已。&说着递与众人。
??宝玉、平儿等人过生日,她开心地和大家一起行令,这边和丫头们拇战,那边悄悄给射覆射不出的人传答案。出刁钻古怪的酒令难宝玉,然后当她输了拳,要罚说酒令的时候,被一句:请君入瓮,把她那个刁钻古怪的酒令还给了她,她也就轻轻松松的说出来,然后还卖关子,迟迟不说酒底,只管夹个鸭头在那里慢慢的吃,等大家催急了,才缓缓说道:&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引得大观园中娇纵的小丫头们一片哗然。待到喝得不胜酒力的时候,却在花丛之中,做海棠春睡,引得落花满身,蜂蝶翩舞。
??芦雪庵,大家约好赏雪联诗,她却和宝玉俩算计烤鹿肉吃,烤得香气四溢,引得探春、宝琴、平儿和后来听说的凤姐等大家都赶来凑热闹。也惹得身体弱,吃不得烤肉的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庭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庭一大哭!&湘云却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回来联诗的时候,她果然是锦心绣口,一人独战黛玉和宝琴二人,她对得游刃有余,快乐无比。她就是这样的湘云,哪里有了她,那里就总有一片欢快的笑声。
??看着她谁会想到其实她身世堪怜,虽然是侯门千金,其实不只父母双亡,而且在叔叔的家,样样都做不了主,甚至连自己的时间,自己出门的穿戴,都做不的主。大热的天婶婶却非要她穿得繁复讲究才准出门,到了贾府,她已经热得受不了,姐妹们笑她:穿这么多做什么?她也只是娇憨的喃喃:谁是愿意的&&每次离别贾府,那样开朗的人,也会不舍的眼含着泪,当着叔叔家的下人又不敢十分委屈,只有一声声叮咛宝玉:&就是老太太想不起来,你也多提醒着去接我来。&她离去得一步一回头,又不敢把自己的伤心十分表现出来。十二钗中其实她的身世最凄惨,看她的判词:册子上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大观园里的薄命红颜,最低限度还有大观园中整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而湘云连这样的岁月也不可多得。一样的大观园,黛玉的感触是风刀霜剑严相逼,湘云却因为自幼失怙,从未体会过父母娇养的滋味,所以不比黛玉曾做过父母的掌珠,在家随心所欲过,知道当家做主的滋味,自然对寄人篱下颇有感触,别人家再好,再受敬重,总是做客,这和家的感觉怎么能一样呢?湘云不同,她压根就不知道在父母面前撒娇受宠是什么滋味,没有这种比较,也就没有这份凄凉。相反的她在贾母身边找到了比叔叔家更温暖,更自由的感觉。因此她觉得大观园更象自己的家。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可以放肆的顽皮、笑闹、喝酒、醉了随便用鲛帕包了满满一下花瓣枕着,找个石凳子不管不顾的睡着,而在家里,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她连自己熬夜帮别人做点针线活的时间和自由都没有,还能有什么呢?所以她在大观园的状态,是不是可以说:其实不能代表她真正的状态?因为她在家里,想必是不能这么放肆的。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这样的身世自然不是幸事,相反应是人生最悲惨的事,可是湘云的可爱也就在这里,既然无可改变也就无谓去悲伤了。从婴儿时就寄人篱下而能有湘云那种活泼开朗的性格,纯真娇憨的心性,那么快乐无忧的人前嬉戏,怎不令人怜惜?最难得的是:她的快乐没有一丝做作,全部发自内心。她是一片没有阴影的阳光,明亮纯净的照亮了大观园的暧昧;她是快乐的风吹过大观园的沉闷;她是新鲜的空气,给大观园带来一缕清新。然而她自己,当我读懂了她时,却引起我无限的怜惜。怜她&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的豪迈;怜她海棠春睡的天真烂漫;惜她寒塘渡鹤照孤影,湘江水逝楚云飞的薄命。这样一个阳光一样的女孩子,竟入了薄命司,怎不令人一叹再叹!
妙玉是《红楼梦》中争议非常大的角色,续书者高鹗便认为她是暗恋宝玉,又不潜心念佛,假正经一类的人物,就给她安排了一个被劫跳海的结尾,当然,也是又&风尘肮脏违心愿&一句得来。现代如王蒙,就是不喜欢她的。但也有刘心武先生,对此人大加赞赏,认为她是全书贾府事败后拯救宝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其性格孤僻乖张,不为众人所容也是由生活悲剧得来,所以认为妙玉是一个收场性的有侠义心肠的女子,是典型的内冷外热型,在小说《妙玉之死》中更是把她的结局安排成与敌人同归于尽,最后在一片美丽的玉兰花烟火中静静地散去了。这也是对妙玉这个人的一种看法吧。
??曹雪芹给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泥潭中&,曲文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艳;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佛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需,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在前八十回中四次暗场两次亮相。四次暗场中,比较明显的是王夫人请妙玉进大观园和宝玉回生日帖遇岫烟,了解妙玉的经历。两次亮相,就是被众人所熟知的&品茶&、&联诗&两个关目。
??按时间顺序,妙玉进府在第十八回。对于妙玉,作者借林之孝家的之口说她出身仕宦,文通典熟,样美性傲。三百字左右的描写中,给读者的感觉就是高傲。第二次出场便是妙玉正传,在第四十一回。有人是专拿这一回批判妙玉势利眼,嫌贫爱富。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且不说那只成窑小盖盅折射出的等级思想,便是表情动作,也可以看出丝丝痕迹。在不足一千四百字中,妙玉笑了六次,还不包括一次冷笑,对贾母就笑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忙&&&的结构。这在妙玉是不常见的。一个性格孤僻厌世中扰扰的尼姑,哪里会这么爱笑?妙玉重贾母而轻众人,重权贵而轻村妇的形象跃然纸上。可惜她一生不被权势所容,也是她的悲剧吧。
??但妙玉&轻众人&却不包括同样是如花美眷的林黛玉、薛宝钗和灵秀聪明的贾宝玉。她邀请两位小姐吃茶,用的是非金非玉的器皿和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是非常雅致的情趣。但这一会妙玉给人的印象还是怪僻。如宝玉蹭茶吃,妙玉只让他谢林薛二人。又如她批林黛玉俗,尝不出煮茶的水。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纯然灵&的一位薄命女了,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被妙玉评为&大俗人&,试问普天之下何人不俗呢?但也可见妙玉比林黛玉更追求灵性的存在,更注意形而上的领域。
??贾母既走,妙玉连挽留之词都没有,回身便闭了山门,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细节。我个人对她先热后冷的理解是她并非完全对尘世心无羁恋,所以当大批人进庵饮茶时,她的兴致也很高。但她很快又对凡世失望了,所以根本不会挽留什么,而只想让人拿水洗地,冲刷掉一切不洁的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品茶一段有一句不同版本上大不一样的句子,是林薛二人出庵一句。岳麓书社,也就是大体上的戚版说的是&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出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那个本子,也就是程高乙版,黛玉、宝钗的名字是调换的,也就是宝钗不愿意接近妙玉。这两种形式,若看上文妙玉批评黛玉,应用戚版,若以宝林二人性格判断,应为程乙本。这就涉及到一个&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式的问题。妙玉的性格更像谁,妙玉更欣赏谁,这也是探究妙玉的突破口之一。当然,大部分人是认为妙玉、黛玉双玉是相似的。不论从性格、灵性、语言还是二人体貌特征,或者单单从&玉&字看,读者在头脑里大概已经默认了两玉的高度相似性。但妙玉批俗,黛玉携宝钗离开,似乎又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大概需要版本学家的考证,我无此才力,并不能给出一个结论式的答案供大家评论。
??妙玉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也是红颜薄命的典型。她身上那些高于流俗的东西,为世人所嫌厌,可她固执地要坚守。栊翠庵续诗,她说了一句令人匪夷所思的话,说若像林黛玉、史湘云一样联诗,&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也就是说,她是时刻不忘自己的小姐身份的。她出家,并非是大彻大悟的淡泊归隐,我宁愿认为是她玉一般的的品格不愿被红尘污染。滚滚红尘,富贵温柔,妙玉所想要的,不过是晨钟暮鼓,濯洗一方净土,容她这孤傲的冷梅,一枝开放于清莹白雪之上,罢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言古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