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excel第一位是0被谥恶谥的亲王是?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及其一览表_梦幻部落1_天涯部落
中国古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及其一览表
&时间: 11:55:37
&点击:3645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有的,《资治通鉴.汉纪.武帝注》:“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始于此。”汉武帝即位时,将那一 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在此之前,皇帝都没有年号。自汉武帝后,历代帝王即位都有自己的年号。新君借位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如汉武帝就改了十一个年号。古代帝王的年号大都有一定的意义,如汉武帝的一个年号“元封”,其意是始封泰山。自明以后,尤其是清,每个皇帝中途基本上不改元,因此,大都以年号来称皇帝,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贬善恶的称号。谥号是从周代开始的。据唐张守节《谥法解》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秦始皇时曾一度废掉,汉代又恢复了。据《谥法解》说,古时共有164个谥号,每个谥号前加一句断语,可分为三类,好谥,即褒扬的,如文、武、昭、元、平、桓、康、景、惠、宣、成、明、献、穆等;恶谥,即批评的,如灵、厉、炀等;夭谥,即同情的,如哀、悼、怀、愍等,一直到光绪帝,还用谥号。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厉王、秦穆公。此后,谥号除皇帝外,多用两个字,如岳飞死后被谥为武穆王,或称岳武穆。此外还有一种私谥,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徒所加的谥号,如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张载死后,门人谥为明诚夫子。   自汉代始,封建帝王还有所谓“庙号”。开国第一代称祖,叫太祖或高祖、世祖,以后继位的皇帝则称为太宗、世宗等。此外,唐以后,皇帝还有尊号,这是皇帝生前被奉上的,如唐玄宗的尊号是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号,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①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亦有中途改元的。②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早在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摘,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谥号本应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过,但实际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词,而且字数越来越多。如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1908年去世,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的谥号。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定谥为庄烈愍皇帝。③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作为庙号,在“祖”或“宗”之上再选择一个符合去世皇帝“功业”的字眼,如西汉创业的刘邦,其庙号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等,其他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清末光绪帝死后被称为德宗,此亦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庙号。④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去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阳陵等。为皇帝建陵后,还要设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卫和陵户。   /question/1044498.html   年号是指用于纪年的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但也有以国家名(国家诞生时间)来纪念的。發端于中国,后来日本、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和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皇帝年号的是日本,仍使用国家年号的是中华民国,另外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元也近似于年号。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起源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漢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隻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於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可是,過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只三?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稱「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纪年,并同时改变年号。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     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进行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数都改元两次以上,一个皇帝年号也有多个。例如汉武帝有11个年号,武则天在位21年有18个年号。也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号,例如五代时期后梁的“乾化”年号、后晋的“天福”年号、后周的“显德”年号。明朝以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康熙帝。     年号的使用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标志之一。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分裂的时期。五代十国时,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另外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以朝鮮為例,明亡之後,除與清朝文書往來,內部官方文書拒用清朝年號,改用干支或國王在位紀元,至於民間仍有堅持採用崇禎年號者,甚有直到崇禎三百餘年者,與明鄭一直採用永曆年號,極為相似。也因此,许多地方割据势力、少数民族政权,以及人民起义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     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3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许多年号在不同时期重复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个时期在使用。还有因为避讳或者其他原因,一个年号有不同写法,例如唐殇帝的唐隆年号,又写作唐元、唐安、唐兴。     有些年号是根据两个前代年号合并而成,如贞元取自贞观开元,隆兴取自建隆绍兴,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绍熙取自绍兴淳熙,庆元取法慶曆元祐、开禧取自开宝天禧等1。     年号的废弃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的做法,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愛新覺羅溥儀在擔任滿洲國執政和皇帝時分別使用過大同和康德的年號,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認爲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世界通行的公元纪年。     谥号(“諡”,拼音:shì,音同“示”)为杹喒糯 鳌⒅詈睿ò ㄖ泄 ⒊ 省⒃侥稀⑷毡荆 ⒋蟪肌⒑箦 染哂幸欢ǖ匚坏娜怂廊ブ 螅 菟 堑纳 绞录S肫返滦扪 蓝ò 幔 枰桓鲈⒑ 埔馄兰邸⒋ 衅琅行灾实某坪拧8 荻晕髦苁逼谇嗤 髅 牡难芯勘砻鳎 僦林苣峦跚昂螅 匚唤细呋蚪嫌猩矸莸乃勒呒右在趾诺淖龇ㄒ驯冉隙唷9糯 缘弁蹩梢猿坪羝洹摆趾拧蓖猓 坪舸蟪肌⒀д呙 鞯摹摆趾拧币彩且恢肿鹬氐某坪簦挥行┤说内趾庞捎诰 1缓笕顺坪簦 负醭晌 堑谋鹈 缭牢淠?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种类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另外还有“私谥”。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     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幽”表示“壅遏不通”、“灵”表示“乱而不损”等。   “下谥”之“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东北)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也就是後宮嬪妃和皇太后、太皇太后等,在宮廷中有地位的女性所擁有的尊號,一般妃嬪的徽號約在兩字以內,但仍時有特例。太后和太皇太后則不一定,通常遇到年節時,皇帝都會在太后及太皇太后原有的徽號上再加新字,例如清朝開國皇后孝莊,生前總共被兩位皇帝八次在原有徽號加上新字的紀錄,值得注意的是,女子成為皇后時,並不會有徽號,以清朝的慈禧太后為例,她在初進宮時為蘭貴人,蘭是她的徽號,貴人則是她在宮中的位階,後來母以子貴而升為太后,被稱為慈禧太后,慈禧是徽號,太后則是她的地位級別,在死後稱為孝欽顯皇后,此時的孝欽顯三字已不是徽號,而是諡號了。也就是說,一名女子入宮時,若是她有幸從嬪妃進而升等成為皇后、太后,甚至是太皇太后,那除了她在當皇后的時間以外,她都是有徽號的,順帶一提的是,後宮女子不論生前地位之高低,在死後的神牌(神位)上的最高身分都只有到皇后而已。     规则   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釐王、赵孝成王、 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同時這也是中國古人已知數學上無窮概念的確切證據。     汉代时期恢复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汉字: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     唐宋时期为谥法发展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满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从女皇帝武则天开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谥号的旧例,她作为皇太后临朝称制时追谥丈夫唐高宗李治为“天皇大帝”,达四字。武则天称帝后,又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的累加也影响了谥号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数皇帝的谥号都在四个字以上。     皇后之“尊号”即“徽号”。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諌酃 J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諌酃 J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謚(见慈禧条)。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层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     明代皇帝谥字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谥号为:后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谥字为21字或23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谥号为:協天翊邎讨写怪冺 抡裎渎}孝淵恭端仁寬敏顯皇帝   乾隆帝的谥号为:法天隆咧琳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裏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刘秀上庙号);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另外枬h?有幾?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       太宗列表   汉太宗 文皇帝 刘恒 开国皇帝高祖刘邦庶五子 西汉第五代皇帝     晋太宗 简文皇帝 司马昱 开国皇帝中宗司马睿少子 东晋第八代皇帝     成汉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汉开国皇帝     前凉太宗 成王 张茂 开国国王高祖张寔弟 前凉第二代国王     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坚族孙,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宋太宗 明皇帝 刘彧 开国皇帝高祖刘裕孙,太祖刘义隆第十一子 宋第六代皇帝     梁太宗 简文皇帝 萧纲 开国皇帝高祖萧衍第三子 梁第二代皇帝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开国皇帝太祖拓跋珪长子 北魏第二代皇帝     唐太宗 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 开国皇帝高祖李渊次子 唐第二代皇帝     宋太宗 至仁应运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赵光义 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弟,赵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     辽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机第二子 辽第二代皇帝     金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 完颜吴乞买(完颜晟) 开国皇帝太祖完颜阿骨打弟,完颜劾里本第四子 金第二代皇帝     明太宗 后成祖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第三代皇帝     清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 开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 清第二代皇帝   世宗列表   汉世宗 武帝 刘彻     魏世祖 文帝 曹丕     晋世祖 武帝 司马炎     前凉世祖 文王 张骏     前凉世宗 桓王 张重华     前秦世宗 景明帝 苻健     前秦世祖 宣昭帝 苻坚     后燕世祖 成武帝 慕容垂     南燕世宗 献武帝 慕容德     夏世祖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宋世祖 孝武帝 刘骏     齐世祖 武帝 萧赜     梁世宗 元帝 萧绎     陈世祖 文帝 陈茜     北魏世祖 太武帝 拓跋焘     北魏世宗 宣武帝 元恪     北齐世祖 武成帝 高湛     北周世宗 明帝 宇文毓     隋世祖 明皇帝 杨广(唐谥炀皇帝)     后周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 柴荣(郭荣)     吴越世宗 文穆王 钱元瓘     北汉世祖 神武皇帝 刘旻     辽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 耶律阮     金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皇帝 完颜雍     元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奇渥温忽必烈 (薛禅可汗)     明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清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     清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爱新觉罗胤禛     除了中国以外,王氏高丽、李氏朝鲜,以及越南的李朝、陳朝、后黎朝、莫朝、阮朝帝王也有庙号。但是日本没有采用庙号制度。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第一位英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