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抗日之铁血军魂战争午姓有些什么人,现居那里

阅读(3140)回复(7) 川人不负国:抗日战争川军伤亡人数居全国之冠[原创]
抗日战争中,尽管日寇的铁蹄并没有能够踏入四川,但四川人民积极投身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浴血奋战中.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在《告川康军民书》,对全省作出动员:“……中华民族为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凡我国人,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利!……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出川参加抗日战争的川军人数超过300万人,全国总参战部队人数为1400多万人,川军占五分之一强,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达到60多万,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我读过一份资料,讲四川一个镇,为抵抗日寇派出了65个子弟参战,有64个殉国,剩下一个伤残.
川军的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都很落后,打得很苦,加上刘湘在前线病死,给养也得不到补充,常常伤亡惨重。
其实谁都不愿意死,四川人也一样,不过一个"义"字当头,就顾不得了.这里有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
安县曲山镇青年王建堂与朋友分头串联了100个青年,向县政府请命杀敌。就在他们开拔前,县政府收到了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寄来的一面出征旗。当众人展开这面出征旗时,全都大吃一惊——与祝愿亲人平安远征相反,这面由一块宽大的白布制成的大旗,居中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出征旗的右上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左上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根据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当时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支 持0票& 反 对0票&
作者:发表于: 10:56:37自己顶下您试图访问的页面可能已被删除或暂时不可用。
页面即将跳转到
诚信保证计划
关注拍拍 惊喜多多
Copyright &
广东省通管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人民战争就是那无敌的力量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
 来源: 
来源:作者:责任编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历经14年英勇抗战、浴血奋战迎来的全面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历经24年民主革命、武装斗争取得的巨大胜利,是近代中国历经105年救亡图存、抗击侵略盼来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向世界极大地展现了蕴育已久、砰然爆发、不屈不挠的爱国精神和钢铁力量。胜利的战争必有其制胜之道,这场“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人民战争所造就的,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埋葬了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深入总结依靠人民战争打赢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认真探索现代战争条件下运用人民战争打赢战争的特点规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在新的战争中确保我军能打胜仗,是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的重大课题。
兵民是胜利之本
上世纪30年代,日军入侵中国,正值战争形态向机械化战争转变。日军依恃近代工业化基础带动军事工业的快速发展,经过战时体制下的整军备战,对中国军队形成了技术、作战、机制等方面的军事优势,得以在战争初期长驱直入,企图“速战速决”,几个月内灭亡中国。面对装备精良、气势汹汹的日寇,一些人患上了“恐日病”,走向民族投降主义。殊不知,“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而发掘激活这一战争伟力的历史条件已经生长成熟,人民战争这个强大制胜武器已经锻造成型。
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制定的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方针,总体上就是开展人民战争的战争指导。人民战争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相统一的产物,是认识抗日战争基本性质和分析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得出的正确结论。
人民战争是遵循唯物史观在军事领域的集中体现。我们党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历史主体作用。抗战一开始,党中央就认识到只有人民战争,才能打败日本,由此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的基本方针,呼吁全国军队和全国人民总动员,军力和民力相结合,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全民族不分党派阶层,“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形成了全民皆兵、全民抗战的壮举和伟业。人民充实了源源不断参加抗战的雄厚兵力,到抗战胜利前夕,仅民兵就达到220万人以上;人民组成了支援保障抗战的人力大军,全面抗战期间征募壮丁1335万人;人民提供了支持抗战到底的不竭物力,许多民族资本企业尽其所有保证战争物资需要。
人民战争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本途径。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鲸吞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这就空前激发了全民族的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激发了全民族的大觉醒、大奋起。我们党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毅然决然地站在抗战第一线,将民主革命与民族战争融为一体,将人民利益与民族利益融为一体,将“唤起工农千百万”与动员全体中华儿女融为一体,将人民战争与抗日战争融为一体。人民最广泛最热忱最勇敢地投入抗日战争,是由于抗日战争代表了人民的最高利益,为抗战胜利而战就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集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才有民族和民众的光明前景。
人民战争是融合武器与人、军力与民力诸战争要素的战斗力集成。“亡国论”的思想根源是“唯武器论”,是战争胜负问题上的机械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无论舰艇、飞机,还是火炮都是中国的数倍。武器不如敌,军力不如敌,还敢不敢打、能不能打、怎样打胜,考验着战争指导者的大智大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历史、时代、世界的宏大视野,科学分析中日优劣强弱之力量对比,详尽论证夺取抗战胜利的各种条件,准确预见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立论的根据、贯穿的主题就是人民的抗日战争、抗日的人民战争。他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基于对战争要素及关系的正确认知,人民战争就是扬长避短、由弱到强、优劣转化的战略战术,就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正确道路。
以弱胜强持久胜敌
战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抗日战争时的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中国抗日军民充分运用人民战争这一最大优势,一步步实现了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从总体劣势到总体平衡、再到总体优势的根本性转变。胜利来之不易,并非偶然。
动员全民参战,把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日本总人口、总兵源有限,又是跨国作战,孤立无援。在全民族抗战还没能有效组织起来之前,日军的某些质量优势在部分战役和战场能够得到发挥。一旦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态势形成,“以十当一,是我实力”,日军的这些精锐部队,在中国军队的有力打击下,在“庄稼汉、庄稼汉,武装起来千千万”的游击兵团面前,就如同“一匹野牛冲入火阵”,必将陷于灭顶之灾。抗日军民的数量优势,就将逐步抵消日军的质量优势。同时,数量本身也包含质量,抗日军民的自身数量乘以自身质量,不仅构成数量优势,而且构成质量优势。所以,日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保守和战略退却,直至战败投降,实属必然。
开辟敌后战场,把空间优势转化为战略优势。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的辽阔土地上进行的,战场空间分布越广,越能将日军兵力分散,各个击破、一口口吃掉,越能发挥人民战争的战略优势。全民抗战也是全域抗战,每一个城镇村落都是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每一块土地都是埋葬日寇的陷阱。人民战争在全国范围普遍展开,就构成了对侵略者的战略围剿。
[责任编辑:yfs00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日奇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