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细雨蒙蒙下,指的是什么诗句

初中生作文《春天的雨》 600字左右,明天要交,需要用到优美词句和诗句,想想_百度作业帮
初中生作文《春天的雨》 600字左右,明天要交,需要用到优美词句和诗句,想想
初中生作文《春天的雨》 600字左右,明天要交,需要用到优美词句和诗句,想想
我爱春天,我爱春天的烂漫可爱,我爱春天的生机盎然,我爱春天的鸟语花香,我更爱春天的蒙蒙细雨.  俗话说得好,“春雨贵如油”,一场严冬过后,庄稼是多么盼望春雨的到来呀!此时的春雨像滴滴甘露,滋润着大地.瞧,蒙蒙细雨正淅淅沥沥地下着,那“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像种子发出新芽,如小草抽出嫩叶,又似竹笋冲出地面.  看哪,不远处的桃树上泛起了一朵朵粉红的小花.远远望去,宛如一片红霞.它就像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干渴难耐,生命垂危的人,一下子发现了生命的源泉,不断地吮吸着甘甜的雨露.  碧绿的草地上,各种各样的花儿在雨中尽情地绽放.玫瑰花,月季花,迎春花,百合花……它们几个几个围坐在一起,像是在比美,又像是在议论着怎样为人们展现出更美丽的春天.  原先沉睡的田野,被春雨唤醒,已经铺上了一层柔软的地毯,绿油油的.走在上面,软软的,舒服极了!辛勤的农民望着在春雨中茁壮成长的幼苗,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春雨滋润着小草,滋润着花朵,滋润着树木,滋润着万物……我爱春天,但我更爱春雨!    关于春天雨的作文  早上起来早锻,下楼一看,地面微微有些湿斑,下雨了.细细的雨丝,微微有些清凉,我没有停下,在雨中小跑,过了马路,沿着昭阳实小东边的小巷朝南跑去,到了王家塘沿河一段的防洪走廊.岸堤上砖铺的路已是湿漉漉的,那石块砌成的走廊更是水湿一片了.  雨毛毛沙沙,锻炼的人们少了些,三三两两在圩堤上来回走.有的甩着胳膊,跨着大步;有的在跑着小步,碎碎地向前;不过平时在这压腿扭脖子的少了些.  两个年轻的少女,踏着步在小跑,头上的马尾巴一甩一跳、一甩一跳,额头前发际上似乎有股雨雾,碎碎的有些晶亮.女孩子一路轻松活泼,说说笑笑,一个腰间还带个MP3放着音乐.跑热了,其中一少女,还把褂子扎在腰间,象摆动的小裙曳,更显得摇曳生姿了.  有人把上衣挂在走廊边的一个秃枝桠上,孤零零地垂在那儿,似个靠着树的沉思者.  堤岸边上的杨树已冒出细细的黄黄的叶子,轻轻地垂在岸边,有些微风,想舒展舞姿却又有种慵慵懒懒的春困.  河面的行驶的大铁船比平常少了些,水面微微有些波浪,河面的水跟天上的毛沙子连成一片,有股雾气,朝远处看去是烟波波渺渺了.  对岸的房屋,公路及两边的树木都笼罩上一层水气了,是一幅水墨的烟雨水乡图,湿润润的感觉.远处是渺渺中黑土地和那黑土地上麦苗和青菜,水雾一片.  雨渐渐大了,滴滴塔塔,树叶湿漉漉的,水洗过了,碧你的眼了.从树叶上冲刷的水珠,在叶子上一滚,拍又滚到地上了.河面也升起了水花,灿然一现,接连不断,一片都是无色的芬芳.  那边,有人打着伞在穿行,滴滴塔塔水润润的味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见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耳边听见昭阳实小传来稚嫩的读书声.    春天作文:雨后的春天  春姐姐来了,一望无边的天空中飘下了绵绵细雨.  一阵小雨过后,天空中一碧如洗,朵朵洁白的云朵把天空装点得更加美丽.彩虹妹妹,出来找小鸟玩了,小鸟们坐在彩虹妹妹的身上开心地玩着.山爷爷也笑了,瞧!他那连绵连绵起伏的身躯都被笑绿了.看,一只小鸟飞累了它向绿阴阴的树林飞去,一棵棵大树好像一把把葱绿的阳伞,小鸟飞进巢一会儿就睡着了.  大地到处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迎春花、梅花,梨花,桃花,雨后的鲜花晶莹透亮,好看极了.草地上还有许多小动物在做游戏,小猫正在钓鱼,小松鼠正在和小兔赛跑,小狗却在河对岸的草地上睡觉呢.小猴把河面当镜子,在做着鬼脸呢!  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一群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快活极了.  春天真好!我真希望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关于春天的古诗
&&&&&&&&&&&&&&&&&&&&&&
关于春天的古诗
导读: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万物
复苏的时候,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春天寓意希望,春天……春天的美好更被诗人写入诗词,现在就来欣赏关于春天的古诗吧
1.&&《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注释】  ①郭:城郭。酒旗:酒帘,高悬在酒店外的标志。  ②南朝:东晋后在建康(今南京)建都的宋、齐、梁、陈四朝合称南朝。当时的统治者都好佛,修建了大量的寺院。  ③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据《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都下佛寺五百余所”。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大概数字。  ④楼台:指寺庙。
& 【译文】
& 辽阔迷人的江南水乡,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镇,随处可见酒家迎风招展的旗子。南朝统治者建造的四百八十多座寺庙,如今有多少楼台都笼罩在蒙蒙的烟雾般的细雨之中。
【赏析】  本篇是一首描写江南风光的七言绝句。江南水乡的迷人风光,历来都是令人想往的,杜牧同时代的诗人白居易以短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诗就把它描绘得如诗如画。不过白诗展示给我们的是江南风光大的轮廓,是江南风光的整体感官形象。而杜牧则不同,他不仅从整体上描绘了江南春光的明媚,而且还具体到描写到处莺歌燕舞,到处绿树红花,到处酒旗招展,具体到描写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读者从一个个具体的景点去体会江南风光细微之处的色彩多姿,妩媚动人。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一开篇,诗人首先把我们带入了江南那柳绿花红,燕舞莺歌的境界,随后又向我们展示了“水村”和“山郭”“酒旗”
处处迎风招展的繁荣与祥和。“千里”极言地域之辽阔广大,一个“千里”把“莺啼”响彻了整个江南,把“绿映红”掩映了整个江南;“水村”与“山郭”又把迎风招展的“酒旗”挂遍了整个江南。令人迷恋,令人心驰神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两句是把诗作由写自然景观转移到写具有人文景观特征的庙宇,这一转就巧妙地揉进了历史的沧桑,也使其自然地融进了诗人对南朝朝政的讥讽与批判。南朝遗留下来的许许多多佛教建筑在蒙蒙烟雨中若隐若现,更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抹扑朔迷离的美。诗人在这里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显然不仅是为了写眼前的景致而写景,而是在赏叹之中蕴含着讽刺,这一来无疑就大大地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 在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诗人描绘的既有体现具体时代特征的景观,又有渗透着历史沧桑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时还以“千里”一词形象化地概括了整个江南,难怪诗人选择了《江南春绝句》这一命题。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①国:指京城长安。 ②感时:感叹时事。  ③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④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⑤烽火:这里指战争。
&  ⑥抵:值。
  ⑦短:短少。
& ⑧浑:简直。
  ⑨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译文】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好雨:指春雨。  (2)乃:就,马上。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的道路。  (7)俱:全,都。
  (8)红湿处: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红,花。  (9)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10)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11)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12)独:独自,只有。  (13)晓:早晨。
  【译文】  好雨像适应了季节变化,到了春天就降临。  伴随着春风悄悄地飘洒在夜里,滋润着万物,细微而没有声音。  田野里的小路、乌云,全部乌黑,只有江中船上的灯火明亮。  到天亮时,再看那红色的湿漉漉的地方,春花沉甸甸的,汝点着锦官城。
【赏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春夜喜雨》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年)春。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春宿左省》  【唐】杜甫  &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注释】  ①掖垣:朝廷的门下省与中书省。因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宫墙的两边,象人的两掖,故名。  ②啾啾:鸟声。  ③栖鸟:投巢的鸟儿。  ④九霄:九重天,此代指皇宫。  ⑤多:指得月光多。  ⑥明朝:明晨。  ⑦封事:奏章。  ⑧数:屡次。  ⑨听金钥:指听宫门的锁钥声。  ⑩玉珂:马上的玉铃。 
 【译文】朦胧花影伴着宫禁黄昏,啾啾归鸟飞过高墙树荫。星空灿烂,宫中万户千门流光闪烁;清辉遍照,高入云霄的楼殿月色最明。夜不成眠,静听午门的锁钥声响;风吹檐铃,似听到上朝的马铃声。心中想着明晨要上的奏章,几次起身询问夜已有多深?
【赏析】  诗作于左拾遗任上,记叙了诗人诚敬值宿,夜不敢寐的情景,反映了这时诗人忧谗畏讥的感慨,字里行间也流露诗人的忠爱之情。诗开头两联写景,后两联写情。自暮至夜,再自夜至晓,自晓至明,结构严谨而又灵活,叙述详明而有变化,章法严谨,情景交融,含蓄细腻。  本诗通篇写上朝前夜的不安和焦盼的心情,但作为诗来说没有多少特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①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位于西湖的北部,坐落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景色秀丽,为湖山登临胜地。  ②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③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初:副词,刚刚。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④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指向阳的树木。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
  ⑤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渐:副词,渐渐的。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  ⑥行不足:百游不厌。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自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译文】  行走在西湖边,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赏析】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
  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6. 《春词》
【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注释】  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③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译文】  宫女打扮脂粉匀称,走下红楼;春光虽好独锁深院,怎不怨愁?  来到庭中点数花朵,遣恨消忧;蜻蜓飞来,停在她的玉簪上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宫怨的诗,但这首宫怨诗与其它同类诗迥然不同。诗篇先出现一个精心梳妆、脂粉脸色相宜的年轻宫女,写她一系列的动作流露出期待,最后变成失望的情态。
二句中的“愁”字透露了全诗的主题。但诗人又是如何将这种愁绪抒写得刻骨铭心、入木三分的呢?笔者认为主要采用了不言而言的手法,即除了二句中的“愁”字外,通篇均不写愁意,而且女主人公的举止行为又似乎是那么优雅得体,那么闲适安舒,仿佛她正沉浸在这满园春光中而怡然自得。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笔者认为,诗人主要通过写人美(新妆宜面)、妆美、楼美(红楼)、院美(春光一院)、花美、蜻蜓美(飞上玉搔头)、首饰美,然而命运却不佳(深锁、愁),不受君王的思宠,所以前面的“七美”再美也是架空的,因此诗中的女主人公就要忧愁了。
这就是不言而言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刘禹锡此诗的特色在于用强烈的对比,说这位宫中女子在自身的气质上、在物质待遇上均属上乘,然而却失宠于君王,因此只落得个同花儿、蜻蜓为伍的可悲下场,读罢令人心酸不已。
刘诗在整体上不动声色,平心静气,实则内中隐藏了抒情女主人公极大的悲哀在内,这种欲哭无泪反装欢笑的愁绪是最难状写的,而刘禹锡却将它写得如此出神入化、震撼人心。全诗有形象,有内心世界,有人物行动,几种描写自然浑成,有映衬,有兴寄,尤其景中、外形衬出女子的内心由期待到幽怨的心理活动,艺术表现极为突出,成为此类诗歌中的佳作。
7 .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晓:早晨,天亮。
& ②闻:听见。  ③啼鸟:鸟鸣。
  【译文】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赏析】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1]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  1.
泊船:停船。泊,停泊。  2.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扬州的南面。  3.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4.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  5.间(jiān):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要注意不能误读成去声,不是动词“间隔”的
“间”。根据本诗平仄格律、“间”字固有的词义,以及古人语言习惯,此“间”字必须为平声。“一水间”为体词性偏正词组,内部结构与“咫尺间”、“几步间”、“一瞬间”、“一念间”相同,中心词为“间”,限定成分为“一水”。整句的意思是说京口和瓜州就一条(横向的)河的距离之内。按古人文言的说法,即所谓仅“一水之遥”。王安石是想说江南江北之近,而不是想说它们之隔离。  6.
钟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7. 数重:几层。  8.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之(江南岸)绿了。绿字形象鲜活,春意盎然,读来仿佛有阵阵春风扑面而来。
何时:什么时候。
& 10. 还:回归。
&  11. 隔:间隔。
  【译文】
&  (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赏析】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地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好的日子。  2、寻芳:游览(河边),欣赏春花。  3、泗水滨:泗水,河名,在山东省;滨,水边。  4、一时:一下子。  5、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寻常、随便;识得,感觉到;东风面,春风的
貌及其精神。
  【译文】  良辰探寻美景在泗水之滨,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  轻易便能识得东风的妖面,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
  【赏析】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诗人耳目一新。正是这新鲜的感受,使诗人认识了东风。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而百花争艳的景象,不正是生机勃勃的春光吗?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但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而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
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当然,如果读者全不理会那些哲理,只把它当作一首游春诗来欣赏,那也是读者的权利,朱熹是无可奈何的。
  《绝句》  【宋】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短篷:有篷小舟  藜:草名,茎至坚,可为杖  【译文】杏花盛开时节,细雨蒙蒙,衣衫渐沾渐湿,杂着杏花的芬芳;杨柳吐青,天气转暖,春风拂面,醉人宜人,伴着杨柳的清香。剪剪轻风细细雨,悠然徜徉春色里,何等惬意。
  【赏析】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春雨频仍,故名;韦庄有句曰:“霏微红雨杏花天”(《广群芳谱·杏花》)。“杨柳风”,杨柳新绿,其嫩丝青芽多作随风摇曳之态,故用以指春日和风;如汤显祖《天台县书所见》句云:“池暖风丝着柳芽”。&&
  作者漫步在这杏雨柳风交织的迷濛春色中,心中洋溢着乘兴寻游的怡然之乐和醉春之情,整个世界仿佛都融化在斜风细雨的烟霭中了;此际,他所清醒意识到其存在的,只是朦胧在衣服上的“杏花雨”和从脸上轻柔地拂过的“杨柳风”……以主观体验:“沾衣欲湿”、“吹面不寒”,说客观事物;用对象的一般特征,来表现其作景风貌,平平道来,似不着力,而情意自远,使人感觉到亲切、熟悉的春之气息,是这两句诗的特点。&&
  元人郭麟孙《三月三日重游虎丘》的“细雨霏霏不湿衣,山前山后乱莺飞”,同这二句有相似处,其意味则终觉略逊一筹。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①游园不值
: 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
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  ②应:可能,大概。  ③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是“可怜”,喜爱
& ④苍苔:青苔。  ⑤小扣 :
轻轻地敲。
& ⑥柴扉 :
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⑦屐齿
:木屐(古代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
& 【译文】  园主人可能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所以客人轻敲柴门才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  不久归:将结束  杨花:柳絮  榆荚: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的,荚小如钱,荚老呈白色,随风飘落。
&  芳菲:形容花的芳香。 杨花榆荚:
杨花就是柳絮, 榆荚, 榆树的荚
  又叫榆钱。  【背景】此乃《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  
【译文】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会有不同的领悟。  通常的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远见,只好随风飘散。  站在这个角度,花草树木是颇具灵性慧根的,感悟岁月不饶人,懂得发奋图强,一展人生价值。花草尚且如此,何况人乎?岂能仿效柳絮榆钱,虚度大好年华!
& 我们是否还可以换一个揶揄嘲讽的角度去思考呢?
我们将此诗理解为“花草树木知道属于它们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所以费尽心思只为最后的一抹浮华;柳絮榆钱不屑这些伎俩,飘逸逍遥,俯看芸芸纷争”,如何?
& 【赏析】在读这首诗的时候,
仿佛看到一幅喧闹繁盛的风景画, 草木原本是没有知觉的,
但是诗人却赋予它生命, 让它具有智慧,
晓得春天即将离去, 要及时把握。 草木尚能如此,
何况是我们呢? 如果一再的蹉跎, 就只有老大徒伤悲了。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作诗, 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再加上用字浅白, 更能够轻易的表达出诗中的原意。.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注释】  鸟鸣涧:地名,在王维朋友的别墅附近。  涧:夹在两山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荡荡。  月出:月亮出来。  时鸣:时,不时。不时地啼叫。
  【译文】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赏析】  关于该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该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15. 《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
【注释】  (1)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  (6)长恨:常常惋惜。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想不到春天是反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七绝是一首纪游诗,817年(元和十二年)作者于初夏作于江州。诗意是说初夏时节诗人来到大林寺,山下四月已是大地春回,芳菲已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盛开的桃花。
  该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1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  ①呈:恭敬地送给。  ②天街:京城街道。  ③酥:乳汁,这里指春雨的滋润。  ④最是:正是。  ⑤绝胜:大大超过。  ⑥皇都:帝都。[3]  ⑦张十八员外:指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临末,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
“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2]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赏析】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
  “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富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作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不难发现,在整首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由于春色春风的熏染,这本来不免带有伤感怅惘情调的乡思乡梦,也似乎渗透了春的温馨明丽色彩,而略无沉重悲伤之感了。诗人的想象是新奇的。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18.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长安。  2、人面:一个姑娘的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译文】  去年今日,  就在这长安南庄的门中,  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互相映衬,  分外的艳丽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  那含羞的面庞不知去了哪里?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一个耀眼的“红”字,正是强烈地渲染出这种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面对着这一幅色彩浓丽、青春焕发、两美相辉的人面桃花图,不用说姑娘的神采美貌如在目前,就是她的情态,诗人的心事,彼此藏在心中的欢爱和兴奋,也都是可以“思而得之”
  三、四两句写今年今日。去年今天,有同有异,有续有断。同者、续者,桃花依旧;异者断者,人面不见。这就产生了愈见其同,愈感其异,愈觉其续,愈伤其断。正是这种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心情,越发加剧了眼前的惆怅与寂寞。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作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7)江畔:江边。  
【译文】  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压得枝条都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娇媚(可爱)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赏析】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人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花满蹊”
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
“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  芳华:芬芳的鲜花。初:刚刚。庭树:花园里的树木。故:有意、故意。  新年:指农历正月初一。
【译文】  新年已经来到,然而却还没有看到芬芳的鲜花,直到二月里,才惊喜地发现草儿萌发了绿芽。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
  【背景】  前人系此诗于元和十年(815),当时韩愈在朝任史馆修撰,知制诰。诗写长安春雪,特有一番细腻深微的审美意趣。既为咏雪,又须切中春字,故先从春天的感受落笔。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然而白雪却不肯就此离去,它还要穿庭落树地和春天逗个趣。诗人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拟雪为花,又进一步拟雪为人,说雪都嫌春天来得太迟了,因而要为人们装点出一些春花春意。诗中洋溢着一种北方人在冬去春来时节的喜悦之情,这大概是岭南人所难以体会到的。此诗当与八年后所作《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参读。
  【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
“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绵绵细雨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