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玉这个何以笙箫默名字的含义义

朱姓 取名,姓朱宝宝起名,女孩名字大全,女宝宝取名字大全 - 免费取名大全()
当前位置: -
- 女宝宝名字大全 - 朱姓 取名,姓朱宝宝起名
请输入姓氏:
请选择性别:
男孩名字 &
【姓朱女宝宝起名用字参考】
姓朱女孩起名字最好不用声母是z.c.s的字为名,双字名应避免全用zh声母.u韵母或阴平调的字。首字最好不用零声字母或拼音是y.w开头的字。双字名最好首字笔画多而末字笔画少,单字名最好用笔画少的字。注意名的意义与"朱"字的"红色",以及"朱"的同音字"猪"的含义相连不要产生不佳的歧义。请注意,据1998年最新统计,您的姓氏是第14大姓,若起名不慎,重名率非常高!您的姓氏笔画为6 画。
朱姓 取名,姓朱宝宝起名
朱纯婧朱倩阕朱博妍朱铨怡朱秋文朱奕燕朱泾怡朱明丽朱云英朱文梅朱怡秋朱爱美朱瑞琼朱咏红朱心怡朱凤洁朱宇红朱林美朱芝琳朱漪萍朱桂芬朱志英朱晶玲朱谐洁朱玉霞朱嘉秀朱佳美朱小英朱利霞朱晓蓉朱兰芳朱敬婷朱悦仪朱晓媛朱俊红朱亦悦朱曼婷朱美文朱卫英朱学婧朱宣玲朱森媛朱涣冉朱茉莉朱景丽朱繁娥朱淼玉朱翠娟朱昕娥朱汇文朱秀晗朱妙冉朱琬媛朱燕秋朱琳茹朱婧泓朱雪颖朱仙英朱枝琳朱东文朱广玲朱慧娟朱婵娜朱纯嫣朱旭玲朱塬媛朱嫣娇朱子冉朱怡学朱彤花朱怡言朱书英朱思玲朱岭雪朱滢雪朱宝霞朱创文朱美琳朱英英朱虹霞朱立颖朱思秀朱怡馨朱爱琳朱秀霞朱婉倩朱爱红朱文丽朱冬娥朱婧椅朱语娜朱千玉朱一倩朱怡武朱静文朱帅文朱秀英朱海悦朱鸣霞朱鑫瑶朱妍喜朱佳燕朱曦文朱金琳朱雅娟朱紫洁朱姝婧朱倩妮朱浩怡朱雪朱怡宁朱小玉朱嘉怡朱建婷朱羽琴朱奕芳朱冬艳朱丽妹朱艳娟朱开燕朱健英朱志婷朱玫婷朱紫倩朱剑妍朱琳洁朱环萍朱素萍朱淑娥朱孟怡朱家美朱东丽朱同玉朱羚婷朱晏英朱韬玉朱倩娅朱小媛朱炳芬朱颖颖朱悦玺朱晴瑛朱静茹朱忠娅朱政文朱雪芳朱敏冉朱文妹朱家婧朱嘉莹朱茹熙朱婧霄朱胜琳朱万萍朱碧嫣朱利花朱涵文朱美朱燕红朱忻娟朱悦渝朱琬莹朱静茹朱五萍朱睿洁朱夕玉朱兆媛朱悦彦朱晓瑶朱兴娜朱怡倩朱丹娜朱小燕朱菲玉朱爱霞朱倩平朱晓洁朱秋玲朱佳婧朱秀朱兰燕朱金美朱筱蓉朱塔娜朱彩媛朱怡静朱莉颖朱琴芹朱悦茹朱柏瑶朱玲艳朱润嫣朱燕刚朱彦雪朱德英朱涵倩朱琳桓朱静媛朱警文朱淳花朱轶媛朱汇文朱永红朱莉雅朱语蓉朱芬妮朱亚萍朱凤霞朱红玉朱琬婷朱爱英朱婉悦朱君妍朱雪琴朱幸媛朱悦惟朱昕文朱桂娥朱宓茹朱诗婷朱穗文朱乐妍朱援琳朱芹艳朱月瑛朱霞丽朱艺婷朱莉闵朱嫣然朱灵芬朱五梅朱英芳朱瑞雪朱佩玉朱娟涵朱佩怡朱雯倩朱圣洁朱相梅朱英悦朱广丽朱梅英朱秀文朱方红朱青颖朱怡晨朱紫媛朱凌洁朱雅娜朱蕊瑛朱瑛瑞朱耀芳朱玲丹朱瑞花朱登英朱伊媛朱人文朱琳璐朱芳英朱旋怡朱莹雅朱名娜朱秀娥朱文琳朱菁艳朱欣艳朱磬妍朱玉英朱文红朱卓妍朱凌雪朱悦欣朱冰丽朱莹妮朱铭花朱相玉朱凤琴朱珈颖朱书英朱娅兰朱怡闲朱悦铭朱锦婧朱中琼朱杰娜朱心怡朱漫红朱丽英朱茜冉朱心瑶朱丽芳朱泽媛朱美琼朱茹逸朱馨嫣朱酉瑶朱蔡莉朱玉丽朱洪娟朱茹雪朱天婷朱思颖朱雅茹朱若婵朱艾玉朱云霞朱洲玉朱庆玲朱秀芳朱梦瑶朱秀琼朱妍冰朱泽琼朱轱文朱素梅朱妍洁朱启美朱凤婷朱宏玉朱骋雪朱美玲朱心芳朱力莉朱馨悦朱燕婷朱米雪朱晴妍朱秀霞朱娜斯朱瑛亮朱霞朱琪文朱立红朱孜嫣朱昊文朱忠琳朱幼芬朱湘怡朱若琳朱宇莹朱慧茹朱婧萱朱泽瑛朱玲玲朱倩滟朱心妍朱小琼朱燕南朱院红朱欣瑶朱湘媛朱语燕朱子梵朱雪梅朱怡昕朱鑫燕朱俪萍朱质萍朱丽婷朱燕辉朱海丽朱小芬朱瑛瑛朱运儆朱思津朱铁强朱艳琛朱悦然朱映琼朱怡闻朱丽莹朱凡倩朱莲嫣朱建莹朱淑娟朱奕妍朱诗媛朱娟朱廷玉朱小花朱媛菲朱亦琳朱渝蓉朱锦萍朱秀文朱玲飞朱仪倩朱琳薇朱喜悦朱奥妍朱雅娜朱国玉朱婷雅朱淑媛朱颖朱笑芬朱梦琳朱燕玉朱嘉玉朱红芳
[女孩] [女孩] [男孩] [男孩] [女孩] [女孩] [男孩] [女孩] [男孩] [男孩] [男孩]
测算地址:/qimingzi.php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免费配对算命
生肖星座算命
免费测字算命
号码吉凶测试
在线排盘起卦
免费算卦占卜[寻根之旅]从瓦屑坝走出来的合肥名人家族
中国湖城 鄱阳
鄱阳湖文化研究会
[寻根之旅]从瓦屑坝走出来的合肥名人家族
第2期  加入时间: 10:16:52  &  点击:4042
[寻根之旅]
从瓦屑坝走出来的合肥名人家族
&&&&& “籍贯代名”是旧时往来对话和文字(包括电报)中常见的修辞和指代方法,即不直称其名而以籍贯代之。但须具备两点,一为所指人物要相当出类拔萃,一为同时期同里无人能出其上。合肥自有清以来,享有籍贯代名“殊荣”的大约仅三人:首推龚鼎孳,如其死后陈维崧写有《采桑子?哭合肥》词,李鸿章也曾赞扬这位同乡先贤“文采物望,当非昆山、新城所能及也”(按以江苏昆山指代顾炎武,以山东新城指代王士祯)。次推李鸿章,如其死后梁启超赶写传记,序言有“合肥有知,必当微笑于地下曰:孺子知我”。又推段祺瑞,如孙中山死后李烈钧曾撰文“回忆辛亥建国,中山倡之,而合肥和之;马厂起义,则合肥倡之,而中山和之”――说的是孙中山民国建元和段祺瑞马厂讨逆。
&&&&& 巧的是,这三位“合肥”,祖籍都是“江西瓦家坝”!
&&&&& 合肥地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自认为是“原住民”的人相互聊起“祖上是哪儿人”的话题,会不约同地答“江西瓦家坝”。那么,是否真有“瓦家坝”地名?它能容得下那么多合肥人的祖先吗?瓦家坝的后人在合肥怎样创立家业繁衍生息进而卓然有成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这些是本期《安徽人文讲坛》的主要内容。
&&&&& 江西瓦家坝,江淮儿女根
&&&&& 脍炙人口的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反映了北方移民的特点,而“江西瓦家坝,我们的祖家”则明确道出了多数江淮移民的“根”。
&&&&& 六百年前因战乱引发的大迁徙
&&&&& 所谓“移民”,《辞海》的解释为“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从秦始皇统一诸国到当今的大规模兴修水利,都有移民。而江淮地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却是与宋金、宋元及金元之间战争有关。
&&&&& 公元12世纪初,兴起于今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中游一带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在灭了契丹人建立的辽后,又灭了北宋。南宋与金对峙时期,虽然秦岭―淮河是两个政权的分界线,但南犯的金兀术和岳飞指挥的战争在江淮之间不断交错进行,例如宋绍兴五年(1135年)初牛皋、徐庆以大智大勇逼退金人5000甲骑对庐州的进攻。随后的顺昌大战、柘皋大战、采石大战等,虽有效地打击了金兵,但也使得这一区域长期成为人口稀疏之地。13世纪初成吉思汗挥师灭金,他的孙子忽必烈随后建立元王朝。
&&&&& 元代的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给老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例如,元世祖后不过70年,长江中下游一带各种赋税已平均增加工了20多倍。有资料显示,1287年在无为州开征的矾税不过160宝钞,到1295年就已增至2400宝钞,短短8年上涨了15倍。江淮地区的原住民被元统治者作为“第四等人”(一等人为蒙古族人,二等人为今西北地区高鼻深目的“色目人”,三等人为黄河流域的汉人和汉化的女真人,四等人为淮河以南的“南人”),所受的剥削和压迫尤重。元顺帝1333年即位后,奉行“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的愚昧思想,将庐州等江淮流域的大面积土地供蒙古贵族做牧场,赶走了不少以土地为生存的农户。
&&&&&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在今安徽地区爆发。随后,隶属红巾军郭子兴部的凤阳人朱元璋回家乡招兵买马,羽翼渐丰,于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与此同时,隶属红巾军徐寿辉部的沔阳(今湖北仙桃)人陈友谅率部连克江西、福建等地,1359年在江州(今九江)自立为汉王。1361年,这两支农民起义队伍共苦后不能同甘而开始火并,朱元璋拿下江州,三年后彻底打败陈友谅、陈理父子。官府与民众之间、起义军与起义军之间的相互对垒,造成连年战乱,江淮地区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陈尸荒野,大量土地无人耕种,一片破败萧条景象。
&&&&& 1368年元朝灭亡,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并定都南京后,将现在的安徽地区划入直隶,重点经营。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江淮流域的经济,也为“驻屯”防止外族人南下,朱元璋决定进行大规模移民。他将一批批江南富豪强行迁往他的老家凤阳,又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向安庆府、庐州府等地迁徙。明初的仁宗、宣宗时期,吏治比较清明,直隶庐州的徭役赋税并不重,还出了合肥县主簿马良等受百姓称颂和朝廷嘉奖的好官。于是不断有江西鄱阳湖一带的居民向江淮之间迁徙。大量移民的涌入,振兴了农业,发展了经济。按1429年的统计,今属安徽的凤阳、太平、滁州、庐州、和州五府州和今属江苏的应天等五府,共要运交糟粮220万石,占全国漕粮的一半,这一带渐渐成了朝廷的“粮仓”。
&&&&& 笔者根据到江西的实地调查和对方志谱牒资料的分析研究,从元末至明代中后期,鄱阳湖周边的居民都曾向合肥周边大规模迁徙。如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段家从饶州迁来,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刘家从进贤迁来,而早于他们崛起于合肥以龚鼎孳为代表的龚家则从临川迁来。那么,他们的出发点在哪?
&&&&& 从瓦屑坝到瓦燮{的地理衍变
&&&&& 在合肥,许多“原住民”相互聊起“祖上是哪儿人”的话题,十有六七会答“江西瓦家坝”(合肥话把“家”读类似ji音)。那么,瓦家坝在何处?瓦家坝又不是史书上记载的繁华都会长安、洛阳和开封,能容得下那么多合肥人的祖先吗?
&&&&& 20多年前,因为编写《刘铭传年表》须查找其祖籍的原因,笔者开始了对瓦家坝的搜寻和探访。
&&&&&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鄱阳湖东岸有一个鄱阳县,县城就叫鄱阳镇,鄱阳镇历史上曾是饶州的州府。饶州置于隋,按地理环境辖鄱江、信江流域一带。这里距江西省会南昌的直线距离不过100多千米,县城就在鄱阳湖边。隔湖相望,湖中有一个岛乡莲湖乡,莲湖乡有一个3000多人的村庄叫瓦燮{。瓦燮{在岛的最东端,实际上它距鄱阳县城不过10千米,但村民们上县城如乘汽车要过轮渡绕行达20千米。
&&&&& 瓦燮{的“{”,《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均查不到,我还是在《康熙字典》里寻到了它,释文是:“《集韵》郎丁切,音灵,峻岸也。”瓦燮{的“燮”,原来是“屑”。村中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至于为何瓦屑坝改成瓦燮{,我们不妨从鄱阳湖的变迁来找原因。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处于扩展期,到清季才因泥沙淤积而逐渐缩小。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陆地上濒临鄱阳湖的水码头,有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这个货流和客流的集散地因此得名。后来瓦屑坝所在的莲湖地区都成了湖中之岛,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重要的码头集镇渐渐衰落为岛边的小村镇改称为瓦燮{了。
&&&&& 朱元璋得天下后,从各地大量移民到他的家乡周边地区。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当年南昌、抚州、饶州一带的外迁人口沿抚河、信江、昌江、乐安江(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在饶州城外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穿过鄱阳湖北上,再顺长江而下,进入今天的江淮流域。对大部分移民来说,瓦屑坝只是一个集中出发地,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对多数手提肩扛没什么文化的贫苦农民、渔民来说,客居他乡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可能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了。如果移民的最初几代迅速诞生了文化人,例如“合肥龚”的七世孙孙龚鼎孳,虽然他的先祖自临川沿抚河而下到瓦屑坝集中,毕竟他还能从祖辈的回忆中记住并自制闲章“临川二十七世孙”;再如李鸿章,他的先祖本姓许,合肥“槽坊许”宗谱即记载先祖由江西瓦家坝迁来,但《合肥李氏宗谱》却记为来自江西湖口,其实那已是瓦屑坝下游鄱阳湖北岸入长江的口子;又如刘铭传,合肥《刘氏宗谱》记载刘家的祖籍进贤县,进贤本身靠近鄱阳湖,故合肥刘氏后人仍口口相传始祖来自瓦家坝;至于段祺瑞,段家的祖籍就是江西饶州,当然也是自饶州府城边的瓦屑坝码头出发了。
&&&&& 这里再为关注江西瓦家坝的江淮儿女细述下那里的近况:鄱阳县面积4215平方千米,人口13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10多万。鄱阳莲湖乡政府办主任刘良先告诉笔者,他们莲湖是一个岛乡,东西长27千米,南北宽25千米,面积(含水域)475平方千米,人口7.2万,四面环水,只有特别枯水期其东部才显出昌江入湖的河道,两边是大片的芦苇荡。莲湖人以农为主,兼搞捕鱼、水产品加工和劳务输出,发展环境看好。莲湖乡瓦燮{行政村,由9个基本相连的小村落组成,因为坐客车绕道还要花10元钱,而乘船便宜只要5元钱。49岁的瓦燮{村支部书记高应芬介绍,村民们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涌现了一批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家在村头开了个小店,许多信息都在这里交换传播。他的22岁的儿媳朱红玉去年刚过门,今年已为高家添了一位千金。小朱热情地介绍,今天瓦燮{的年轻人也玩上了手机、相机和电脑,还会发E-mail和QQ呢!瓦燮{一带,到处散落着许多瓦砾和陶器、瓷器的碎片,依稀能想象得出当年车水马龙、千帆竞发的喧闹。
&&&&& 瓦屑坝又有瓦集南、瓦阙坝、瓦硝坝、瓦砾坝等称,在合肥,瓦屑坝依方言逐渐成瓦家坝。
&&&&& 江淮地区哪些家庭来自瓦家坝?
&&&&& 就移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而言,明初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由政府倡导和组织的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明初大移民使人口稀少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充实,移入地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江西“瓦屑坝”和山西“大槐树”、山东“枣林庄”等移民集中地地名,注定要青史留名。
&&&&& “瓦家坝”这个移民移出地地名在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区广为流传,只是长期以来许多人不知道它的确切地址而已。其实,元末鄱阳湖一带的群众,甚至包括南昌城筷子巷和朱市巷的市民,就有奔今天的安徽、江苏一带安家谋生的习惯。明初政府组织的大移民后,一部分扎下根发展势头不错的“江西老表”又回头召唤了不少他们的亲友继续向江淮地区迁徒,这就形成从元末到清季源源不断的移民链条。移民们顺水路、循旱路,相当一部分留在了途中――今天安庆市范围内的宿松、太湖、桐城和六安市的舒城等县,有的后来形成名门望族。查中国移民史相关资料:“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由于出发自瓦屑坝的汪姓人口众多,后桐城境内各分支又分别修谱,故有“九李十三汪”之说。相传享誉文坛的桐城张英、张廷玉家族和该县的叶、赵、方等姓氏,亦来自江西瓦家坝。桐城派研究专家、安徽大学历史系江小角先生还告诉笔者一个信息:明末张献忠起义军和官府在江西作战并向安徽进发,跑反的大批难民就在张献忠部的前面赶往桐城、六安、合肥一带,和先期移民的他们的祖先汇合并定居。潜山县政协老主席徐继达介绍,今年清明节,来自岳西、望江、潜山、宿松、安庆的徐氏宗亲联谊会成员,分乘18辆大小客车,“浩浩荡荡”回鄱阳祭祖――1386年前后,他们的先人就是从瓦屑坝出发移民皖西南的。
&&&&& 合肥地区半数以上的先民来自江西。得出这个结论,一是“合肥四大姓”龚、张、李、段和其他几个大姓,如周、刘、王、吴、蒯、洪、倪、黄、费等,相传祖籍皆在鄱阳湖周边。二是根据《肥西县志》的统计,肥西征集到的31部族谱中,有16部记述他们的先祖来自江西。如董岗乡胡岗村槽坊郢《陈氏宗谱》:“元末,江淮之间频遭兵燹,庐凤两府地旷人稀,及明太祖问鼎金陵,下诏徙江南之民以实之。”董岗村潘湾《胡氏宗谱》:“自明中叶时由江西及合肥。”花岗乡过岗村张楼房《张氏宗谱》:“原在江南,明洪武三年诏迁合肥,居德胜门。历四世祖贞公复迁邑之西乡,楼房名始矣。”金牛乡上圩村《郭氏宗谱》:“明初由江西瓦集坝迁至肥西郭家山洼。”金牛乡刘祠党村《刘氏宗谱》:“刘氏世居江西,赛公自进贤之紫溪村于明初迁肥西。”金牛乡金牛村《陈氏宗谱》:“元末,裕公自江西瓦硝由沔阳迁至合肥西乡大烟墩南印盒圩。”金牛乡祠堂村《张氏宗谱》:“先祖检查公,明末自江西迁来肥西。”高刘镇花大塘《袁氏宗谱》:“元末明初,由江西饶州浮梁县瓦屑坝迁至舒合,祠堂在新仓”。南分路乡四房郢《童氏宗谱》:“元末明初,由江西南昌府瓦屑坝迁居肥西大潜山北。”北张乡大墙村汪大郢《汪氏宗谱》:“明洪武年间,始祖传公由向微州婺源来肥南汪大墙。”北张乡田东村《李氏宗谱》:“明万历初,由江西瓦屑坝迁至肥南中派河镇西。”北张乡鲍冲村大童岗郢《李氏宗谱》:“明末由江西迁舒,后迁肥。”北张乡金岗村马小郢《马氏宗谱》:“明万历年间,始祖应九公从江西瓦砾坝迁合肥南乡普济庵。”北张乡金岗村门口郢《方氏宗谱》:“由婺源迁合肥郡内,嗣后宗公徙南乡方家岗。”柿树岗乡赵岗村乐小洼《乐氏宗谱》:“祖居江西瓦砾坝,明末迁婺源,后又迁庐邑钓鱼台。”雷麻乡余岗村周大郢《周氏宗谱》:“明季由江西迁肥。”
&&&&& 地方史研究专家马骐先生指出,从严谨的角度看,半数以上的谱记述来自江西不一定恰好就是半数以上的先民,但至少可以说明朱元璋从江西移民安徽的人甚众。笔者认为,“江西老表”向安徽迁徙是不是一定都从瓦家坝出发并不重要,瓦家坝只是鄱阳湖周边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点”,是一个移民出发地的“符号”。这个“点”和“符号”大到可以形成“震慑”作用时,就可以想见它的影响力了。如肥东费氏、黄氏、殷氏族谱中都有始祖来自“江西瓦屑坝”的记载,但殷家内部的另一种说法自认为未必:“江西移民人多势大,其他地方来的移民中为免遭欺压,就冒称来自江西瓦屑坝。”
&&&&&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周恩来的先祖也有可能来自江西瓦屑坝!
&&&&& 按周恩来传和年谱都记述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但经考证,周恩来更早的祖籍在江西德安。德安在今共青城附近,靠近鄱阳湖,与瓦屑坝隔湖相望。日凌晨,时在粮食部工作的肥西人周伯萍(后曾任驻希腊大使)曾在总理办公室和周恩来有过近三个小时的家事长谈。周伯萍向总理报告了其祖母传下话,周家先祖是江西瓦砾坝烧窑的(这也印证了瓦屑坝为何瓦砾遍地),大房移民合肥西乡,二房迁居淮安的情况。也就是说,周总理生前是知道他早先的祖籍在江西的。巧合的是,合肥西乡的周盛传专任京沽屯田事务并驻守天津期间,率淮军在青县开挖减河,在小站试种水稻,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天津至今还有周公祠。而周恩来90年前自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写下“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临别赠言,天津今有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
&&&&& 移民地名是时代的遗迹,是鲜活的历史。一棵树、一条巷、一个村庄、一道坝子,都是真实可靠的历史见证。说出许多江淮儿女的根在江西,丝毫不影响如今罩在他们身上的光芒。当年移民的后代在江淮大地上创造的非凡业绩,将永垂青史!
&&&&& 有影响的合肥名人家族
来自江西瓦家坝的移民在合肥地区世代繁衍,艰辛创业,有的逐渐成为名门望族,其代表性人士甚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为合肥争了光。
&&&&& 龚鼎孳家族,声名煊赫的“外交官世家”
&&&&& 龚鼎孳(年),字孝升号芝麓,中国文学史上的“江左三大家”之一(另两位是常熟钱谦益和太仓吴伟业)。龚鼎孳在清初历任刑、兵、礼三部尚书,他与其弟龚鼎K是合肥稻香楼主人。
&&&&& 龚家在江西临川已历二十世,元末因陈友谅农民起义之“乱”展转迁合肥,“一世二世孤苦伶仃,三世四世渐有书生,五世出一高僧,六世车马盈门”,到七世孙龚鼎孳,“合肥龚”发展至顶峰。十二世孙龚照昕于1868年在刊刻费用“甚巨”而暂不能筹集齐之时,完成家谱的“手抄本”,直到1890年《合肥龚氏宗谱》正式付梓。此时龚照瑗“横空出世”,他在赴任驻英法意比公使前,不仅“捐资授梓”,还广邀名人做序,给龚家“壮门面”。家谱卷首各序分别由“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南皮张之万”撰、“太子太保两江总督一等威毅伯湘江曾国荃”撰、“头品顶戴吏部右侍郎毓庆宫行走寿春孙家鼐”撰、“旧史官德清俞樾”撰、“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浙江学政南海潘衍桐”撰并书。龚照瑗还曾请同治状元陆润痒为龚家花园题写匾额“古逍遥津”,那字如今还悬挂在逍遥津公园门口。
&&&&& 龚照瑗的侄子龚心湛曾任英使馆参赞,后来做到国务总理。龚照瑗的儿子龚心钊1909年被任命为驻英属加拿大总领事。龚心湛的侄辈龚安庆1933年任驻伊尔库茨克总领事。龚安庆的侄辈龚镇洲曾被孙中山派往南洋诸国宣慰侨胞,筹集款项,他病故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联名电唁“有德有年,功在民国”。龚镇洲的两个女儿龚普生、龚澎新中国成立后一为外交部国际司司长、驻爱尔兰大使;一为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40多年前一次会见外宾结束后的闲聊,毛泽东对龚澎说:“你们家革命派占了多数嘛!”
&&&&& (明清288年中,合肥龚家共出了9个进士。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编制)
&&&&& 李鸿章家族,晚清重臣之“一门三进士”
&&&&& 查《合肥李氏宗谱》:“吾族李氏本出自许……”,许姓明代由江西迁合肥后,至清初因同邑李心庄无后,将许光照四子过继为子取名李慎所,直到李鸿章的前三代,他家还是“一介布衣”。
&&&&&&&&&&& 1838年,李鸿章之父李文安37岁进京会试得中进士,可谓“大器晚成”,但这彻底改变了李家以后的命运。1847年,李鸿章成为当年进士第39名,他的哥哥李瀚章后来被清廷赐同进士出身,李家父子遂有“一门三进士”之称。
&&&&& 李文安的官做的并不大,但他和曾国藩的“同年”(科考同科得中)关系确实影响了儿子。李鸿章投靠曾国藩后仕途顺利,从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一直做到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外界普遍认为其“出将入相”,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先后开办一大批近代军、民用工业。他所创立的淮军后来成为清朝的国防军,其兄李瀚章历任湖南巡抚、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两广总督。兄弟俩皆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儿子中数李经方最有出息,曾任驻日公使和钦差全权大臣;李鸿章的侄子中,李经羲民初当过国务总理。这个大家族中还有后人当过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和驻美大使,还有人如今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李鸿章(年),字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谥文忠。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合肥过去对他的宣传从描红薄就开始了:“李鸿章,合肥人;办外交,很有名……”恰是这外交,令李鸿章焦头烂额,也使他毁誉参半。他经手和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待条约,然国势阽危,李鸿章不签,“张鸿章”、“王鸿章”可能也不得不签,但“机遇”恰恰轮到了李鸿章,故他背上了千古骂名。梁启超感叹:“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张树声家族,总督后代四姐妹出类拔萃
&&&&& 张树声(年),字振轩,淮军的第二号人物,曾任江苏巡抚、贵州巡抚、漕运总督、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在为其父张荫谷撰写的墓表中有“先世著江西,明时……始迁安徽庐州合肥县……居周公山,山居大潜、紫蓬二山间”语。我在写此文时曾特地询问“张老圩”的后人,答曰:“我们老家在江西瓦家坝”。
&&&&& 1861年底淮军草创之际,李鸿章首先联络的是张树声,因为此前几年张树声兄弟曾是李鸿章之父李文安办团练对付太平军时的老班底。当时团练的头目们“以武节相侈,快恩仇,务兼并,互为雄长”,而廪生出身的张树声比周边其他团练首领多了点文化也多了点号召力,使得周边乡团联成一气。吴汝纶曾说是张树声首先“创造堡寨,阻止山河为险,尝据堡击却悍贼陈玉成,由是诸公先后仿依为堡,百数十里间连屯相望,贼豕突狼顾不得便利”,不免夸大其词;曾国藩赞扬张树声办团练“独立门北,今祖生也”,也是评价甚高。
张树声是淮军草创时李鸿章在合肥地区的实际召集人,组建时成为“树”字营首领。累三年在江南和太平军、捻军作战后,李鸿章认为他“文武兼资,识力俱定”,于是他也就“一路扶摇”,曾任徐海兵备道、直隶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贵州巡抚、广西巡抚、漕运总督、两广总督、署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合肥张”中最为显赫的人物,几个弟弟也官至总兵、知府。张树声在族中被呼为“大大人”,相传某次出巡,本应三响的礼炮只放出两声,张树声不悦,随从的一位幕僚见状立即趋前圆场:“三炮两响,大大人要赏两广!”张树声转怒为喜,嘴上仍训斥:“你讲东西!”那人又添了一句:“大大人要代管山西!”本是溜须拍马的话后来果然应验,那幕僚得到重赏。《清史稿》中,张树声兄弟有传。
&&&&& 张树声的孙子张吉友于辛亥革命后“跑反”从合肥带出他的一群孩儿,后来个个出名。六男孩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上面都带“宝盖头”,寓意还是家里人;四女儿元和、允和、兆和、充和,下面都有“两条腿”,寓意今后都要走出家门嫁人。果不然,张家六个弟弟的四个姐姐中,大姐元和的夫君是昆曲名角顾传d,二姐允和的夫君是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发明人周有光,三姐兆和的夫君是著名作家、文物鉴赏家沈从文,四姐充和的夫君是著名汉学家傅汉斯。其实,四姐妹皆是相貌出众,文采超群,且琴棋书画各有绝活。举一例,1933年春沈从文追兆和时,写信婉请允和代向父母求婚,好让他这个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性格泼辣的二姐只拍了一个字的电报回沈从文:“允”,既是署名,亦有家中已允意。又急又羞的兆和怕沈从文看不明白,再次来到电报局追加一电:“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兆”。那天值班的发电员恐怕至今也没弄清楚两姐妹发给同一人的“密电码”是什么意思。
&&&&& 刘铭传家族,第一任巡抚牵系皖台亲情
刘铭传(年),字省三,1861年淮军初创时投李鸿章,建“铭”字营,累升直隶提督。
&&&&& 刘铭传为合肥《刘氏宗谱》撰的《续修宗谱序》有“吾族自江右迁于肥西,历数十世五百余年”语。进贤和饶州相邻,实际上合肥刘家的先人是从瓦屑坝登船的,故刘家后人也说他们来自江西瓦家坝。
&&&&&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刘铭传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次年赶走入侵者,台湾建省后为首任巡抚。刘铭传抚台期间,整军备战,创办军工企业;通商惠工,拓展内外贸易;修筑铁路,发展近代交通;抚番理财,兴学罗织人才,为宝岛的近代化作出巨大贡献。据初步统计,当年追随刘铭传去台的皖籍将士有上千人,其中刘氏家族近百人,如刘铭传侄孙刘朝祜,官至记名提督,1994年病故于台湾;刘朝带领一旅之兵驻宜兰开山抚番,遇袭而亡;刘铭传侄刘盛灿以军功保知县;刘盛干曾任台北机器局总办……
&&&&& 30年前,台湾文化界发起在台北建造“一阁四亭”:以孙中山故里命名的翠亨阁和以郑成功字命名的大木亭、以刘铭传号及故里命名的大潜亭、以丘逢甲笔名命名的沧海亭、以连横室号命名的剑花亭。又过了10年,5位名人的铜像分别落卒于相应的亭阁中。刘铭传的半身胸像基座上,有合肥旅台老乡金维系亲书的刘铭传简历。碧树小桥流水假山环绕丹柱绿栏黛石黄瓦的亭阁,公园北面是建成于一个世纪前的台湾博物馆。
有台湾朋友很直白地说:“身为台湾人,有电灯可以用、有火车可以搭,可不能不知道刘铭传是何许人也!”是的,刘铭传1884年以48岁之盛年奉旨督办台湾军务,与法国入侵者展开殊死决战。在台7年,他做了包括建电厂接点灯、修铁路通火车等在内的许多好事,深受台湾民众的怀念。基隆到新竹铁路的狮球岭隧道,尽管窄轨早已弃用,铁路也已改道,但刘铭传当年题在道口的长联仍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 十五年生面独开,羽毂大飙轮,从此康庄通海屿;
&&&&& 三百丈岩腰新辟,云梯石战栈,居然人力胜神工。
&&&&& “二二八”公园内还有刘铭传1888年题书的“急公好义坊”,有当年由刘铭传亲自取名的火车头“腾云号”陈列在此供观览。台北还有铭传大学(原铭传商专)。在基隆、台东、在台南,到处都有刘铭传的史迹遗存,刘铭传等已真真切切地融入台湾历史!
段祺瑞家族,承淮军而启皖系北洋军阀
&&&&&&&&&&& 段祺瑞的祖籍就在江西饶州,明中叶段家先落籍英山(今属湖北),再迁寿州,复转六安,后定居合肥西乡城西桥大陶岗(今属合肥市蜀山区)。他的先祖是道道地地的瓦屑坝人。
&&&&& 段祺瑞的父亲段佩早年随刘铭传在地方办团练,他在淮军中官至记名总兵。段祺瑞(年),字芝泉,皖系北洋军阀首领。长期以来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好像他只是一介武夫,错也!他16岁步行千里到威海投军,22岁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旋被选派至德国柏林军校留学,25岁从克鲁伯炮厂实习后归国,是正宗的“科班出身”。他参与编练北洋新军,当过保定军官学堂总办,连蒋介石也对他行弟子礼。
&&&&& 清末民初,段祺瑞是中国政坛上一个纵横捭阖翻云覆雨的显赫人物。他的“三造共和”有贡献也有非议,他六次执掌北京政府,既外争主权又大量举债有“卖国”之嫌。他曾经集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于一身(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是合肥人中官阶最高者,但一生不事敛财,在合肥无房无地。晚年不为日本人所利用做傀儡领袖,还是难能可贵的。在章士钊的力促下,段祺瑞于1963年迁葬北京万安公墓。段家后人如今在海内外有影响者亦有不少。
&&&&& 段祺瑞还有一位家族叔段芝贵 ,年龄上小于段祺瑞,民初做过陆军总长等,晚年主持在合肥建起段家祠堂(今淮河路六安路西北角)。故合肥有“老段不老,小段不小”之说。
&&&&& 合肥家族史,宝贵的地方历史人文资源
&&&&& 来自“江西瓦家坝”的合肥人祖先还有不少姓氏,如李宗仁为唐q庭家族撰的《五修唐氏宗谱序》中就有“唐氏始祖……由江西瓦砾坝迁于肥南”句,70年前在合肥读中学、后移居美国的著名史学家唐德刚也说他的祖先来自瓦家坝。合肥地区的多数先民,包括周、王、吴、蒯、洪、倪、黄、费等姓,亦是如此。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家族史是宝贵的地方历史人文资源,研究他们的迁徙源流,研究他们到到达地后的创业史,他们的家谱上有哪些记载,他们在近现代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们的后人为安徽和合肥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研究合肥家族史并不仅仅在“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和促进名人家族的后人对故乡的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对今人有所启迪,为“文化强市”和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服务。
&&&&& 问答
&&&&& 听众问:听了您的讲演感到近代史上的几位合肥名人确实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但我们也感到他们主要是在外地发展的,对合肥本地好象影响不大。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 戴健答: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好!看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影响,全局当然比局部重要。合肥过去虽然处于京广驿道上,但毕竟不是大的水码头,在铁路公路都未通达的时代,相对闭塞。要发展,必须走出去;先一步走出去而成名的人,又带出了或接纳了一批批乡人。如李鸿章、段祺瑞时期,京畿地区就有“会讲合肥话,就把洋刀持”的俚语。江淮地区奔李鸿章、段祺瑞欲谋个事干干的人,只要提上两只咸鸭子、会“打几句乡谈”,都能在李府、段府或李营、段营有自己的位子。实际上这也是对合肥本地的影响。再如李鸿章的侄女婿蒯光典,是第一位中国赴欧留学生监督,他带出了5名合肥籍青年,其中有的人返回合肥执教,开风气之先,能说对合肥本地没有影响吗?况且合肥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人,也就大大提高了合肥的知名度,“知名度”也是对合肥的影响。
&&&&& 听众问:我姓姚,家谱记载来自江西瓦家坝。但有的姓姚的又说祖先不是瓦家坝。请问您是怎么看的?
&&&&& 戴健答:中国的姓氏和迁徙源流比较复杂,即使同一个姓,往往亦有“本土派”和“外江派”。肥西的刘有西乡和南乡之分,肥东的许有槽坊和非槽坊之分,而来自瓦家坝的龚,后来也衍变为南份和北份。所以具体问题应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这方面,现存家谱无疑是重要的佐证,而且修谱年代越早谱的真实性和价值越高。现在新修家谱,在寻根溯源上一定要有依据,特别是文献依据,免得贻误后人。
&&&&&&&&&&&
&&&&&&&&&&&& (戴健:合肥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输入您的搜索字词提交搜索表单
Copyright 2008
All Rights Reserved
鄱阳县湖城建设办公室主办 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字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