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刺勒歌后半部分有什么想象

“天苍苍,野茫茫”中的“野”的读音_百度知道
“天苍苍,野茫茫”中的“野”的读音
以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野”的读音,是否与“天苍苍,野茫茫”的“野”读音相同?TO:飞扬的尘土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9 12:35我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野”有“ya”的读音,请问“野”是通假字呢还是仅在此处的特殊读法?
提问者采纳
在《刺勒歌》古文中前者应该读“yǎ”,后者应该读yě我以前在学校时专门请教过中文系教授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读音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yě (见通常读作&xiàn&)
不一样前者读”哑”后者读”也”
按照普通话应该都读“yě”
按照普通话应该都读“yě”
我,我,我查字典去。
我也找不到相关的材料,这个“野”读“ya”,就只有“笼盖四野”中读。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视频: 一(1)诵读《咏鹅》《悯农》《刺勒歌》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一(1)诵读《咏鹅》《悯农》《刺勒歌》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一(1)诵读《咏鹅》《悯农》《刺勒歌》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转载]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优美的意境、丰富的内涵是培养学生包括想象力、观察力和人文精神等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沃土。因此,我认为初诗歌具有的意境美,是从它的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诗歌语言的蕴含的意境美,体味其中流露出来的感情,使他们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滋养,从而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敏锐的观察力。
&&&&&&高尔基说:“文
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和青年作家谈话》,《文学论文选》第29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可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也必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渴望情感、感受和想象,是一种“摆脱散文的现实情况,凭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诗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有立体感;笔者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我们首先来看一首唐朝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两张滁州西涧的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这其中的体味,其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中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
&&&&&&&&&&&&&&&&&&&&&&&&&&&&&&&&&&&&&&&&&&&&&&&&&&&&&&
&&一&&&&&&&&&&&&&&&&&&&&&&&&&&&&&&&&&&&&&&&&&&&&&&&&&&&&&&&&&&&&&&&&&&
一.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
  关于意境的发展及含义,学术界历来都有争议或分歧。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我国古代学者对“意境”多有阐述: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从“情思”与“物境”互相交融的角度说过,“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从唐朝开始,最初把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来的是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说道: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诗格》,中国历代诗话选&一&,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8——39页)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指形似;“情境”是指传情;“意境”实际上是指表意。通过后人对意境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到王昌龄对于意境的解释还是比较粗造的。到了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意境”描绘成“意象”;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笺注》中又把“意境”摹写成“兴象”;近代的王国维继承并发展了源远流长的“境界说”,深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契机,他在《人间词话》等一系列著作中,对于“境界”有多种精辟的理解: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何以谓之有境界?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宋元戏曲考》)
  可见,王国维对“意境”的探讨与看法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对于“意境”的理解了。
  可是王维说的“境界”到底是不是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意境”呢?历来说法是不一的,大多数人还是持赞同的口吻的,笔者个人以为“境界”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意境”的含义,但从细处来看,还是有区别的,二者是不能划等号的;从“境界”的字面意义来看,它最初是指地界、疆域等,而没有涉及到人的或是其他的思想精神的领域,只是后来才慢慢被引入的。究其字意的内涵还是和“意境”有所差别的。早在50年代,李泽厚先生就指出,“意境”一词“比稍偏于单纯客观意味的‘境界’二字似更准确”
(李泽厚《“意境”杂谈》,《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叶嘉莹女士也认为,“境界”一词含义太多,使用起来“不免导致种种误会”或者增加了理解上的“混淆和困难”,相比之下,还是“意境尤易于为人所了解和接受”(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第22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呢?宗白华这样说道:
什么是意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现在人一般认为,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笔者认为,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有些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
意境,简单地说,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生活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或者说气氛);在这些画面中,有诗人创造的各种艺术形象(人或者事物),并包含着诗人的感情。画面或形象,情调或气氛,诗人的感情,这几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诗中的艺术境界。读诗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可见,讲诗要扣住意境,是由诗歌的特点决定的。
  二.关于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诗歌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整合体,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黑格尔说:“它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它用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创造观念和形象,显示出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黑格尔《美学》中译本第一卷50至51页)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而诗歌这种经过心灵化之后表现于读者思想中的东西也就称之为诗歌的意境了,一首诗歌写出来之后如果不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那就不能算做是好诗,好的诗歌必定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论这种享受是喜的还是悲的,是明的还是暗的。我们来看一首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因此得名。现坐落于瘦西湖里面,笔者曾亲临于二十四桥那美妙的画景之中,现在想来还是回味无穷。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这里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想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那美丽的情致久久萦绕在身边……
  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超越于作品的物质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的整体性美感;意境是与客观世界(尤其是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的,诗人不观照外物,不在外在的世界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感发,是没有办法构成审美意象,从而写出蕴含着优美的、深远的、丰富的意境的篇什。但“意境”不是客观外物的机械的拍照,而是经过创作主体高度选择、简化的审美“完形”。主题的审美意志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它显得更加虚灵化!
  所谓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从哲学的角度看,它是思维对存在、主观对客观能动反映的结果,是主观之“意”(意识)对客观之“境”(存在)的辨证统一;从美学角度来看,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的统一。一首好的诗歌,不论长短。只要作者情真意挚,遵循形象思维这一艺术规律,都能描绘出形美意足的境界来。比如诗人顾城的《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首诗歌有形象(境):我在黑夜里用黑色的眼睛寻求着光明;还有其思想(意):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社会处在一个极端迷茫的时期,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前途何在?诗人呼唤着人们要觉醒,要在这个黑暗的社会里,要用我们的奋斗与努力,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光明。这首诗的“意”是虚隐的,境却是实显的。诗歌的“意”是主观的、想到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境”是客观的、看到的、浮动于诗歌表面的。但它们之间却是和谐的,像水与乳融为一体;是统一的,像血与肉不可游离。
  三.诗歌的意境美与意象分不开
  说到诗歌的意境就不能不谈到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或条件。但意境与意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二者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意象”是经过诗人思想、情感和想象重新把握与处理过的感觉,它是感觉材料的主观处理,是诗篇中最具体、最细小的形象单位。毛翰教授认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他还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作这样的表述: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和坦克,意境就是白色恐怖。(毛翰《诗美创造学》第210-21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听起来似乎有点渲染和夸张,但在一定意义上却很形象地说明了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他说,意象与意境是一实一虚,一真一幻;意象是诗意的载体,意境是诗意空间;意象让人从旁观赏,意境却让人身入其内、神游其中。他还把意象与意境的关系用这样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黑+白
(毛翰《诗美创造学》第211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翰教授对于意境与意象的见解是非常有道理的,我相信也会慢慢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的。再者可以看出,诗歌意境的产生是离不开意象的,没有了意象的支持,那么意境也就变得空洞而无味了。下面是笔者不久前发表的一首题为《思想之鱼》的诗歌拙作:
  穿过记忆的河
  一条鱼在浅水里盲目地游
  思想犹如一道坚固的门
  灵动的心在流水中挣扎
  欲望同水草般一起疯长
  陶醉过岸边美丽的芳草
  与繁华的烟尘
  前方宽阔的海洋如此深沉
  一只鱼将以怎样的姿态
  游历于风浪
  只听见海风在吹 海潮在唱
  一个声音在回响……
  在风平浪静的某个夜晚
  我看见一只彩色的鱼
  在海洋的上空飞翔游走
  而另一只却死在
  松软的沙滩上
  我走过一条鱼的身边
  如同走进生命的一个冬季
  远方的海在嘲笑着鱼的痴
  而我却躲在自己的思想里
  哭泣……
  写作这首诗歌的最初本意是想表现自身创作上的一种束缚与困绕,诗中运用了“河、鱼、门、芳草、烟尘、天空、海洋、风浪、沙滩”等一系列的客体作为意象。诗的第一节是回顾,这里的“鱼”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化身,“河”看作是小的创作空间,多年的追求就如同一只鱼儿在小河里盲目地游走,想冲破一种束缚,得到一种思想上的解脱,这种心态是非常迫切的;第二节由回顾转入迷茫,这里的“芳草”、“烟尘”比做生活的一种经验或体会,“海洋”则是创作上的一种大的飞跃或收获,但无论怎样努力,还是冲破不了那种束缚,只知道“风浪”很大,前途一片迷茫;第三节由迷茫进入到顿悟,灵光一现,似乎找到了一种对待的心态或方式,但又很清楚地知道结果要么“飞翔”要么“死亡”;最后一节,又跌落到了一个迷茫的境地,但没有直接点明结果怎样;在后两节里所运用的“天空”“沙滩”“鱼”、“海洋”等客体亦真亦幻,主要是想给读者留下一个足够大想象空间……
  四.诗歌创作上对意境的把握问题
  黑格尔说:诗人“应当深入到精神内容意蕴的深处,把隐藏在那里的东西搜寻出来,带到意识的光辉里。”(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在这个“艺术的光辉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意境之美”。我们在创作诗歌时应该要把握好许多问题的,对于意境的营造是尤为重要的。但如果首先不注意对诗歌里意象的营造与把握,就无法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这里只浅谈两小点:
  1.对意象的把握
  诗歌的意象是离不开想象做基础的,我们在写一首诗歌的时候,首先是要有感而发,这里的“感”不仅指的是情感,还指的是灵感,写诗是需要灵感的,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捕捉那一瞬间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找到某些客体(事物或景物)作为自己情感或是灵感的记载方式,作者要足够地发挥自己的想象,选择有代表性的客体来寄托和承载自己的思想情感,当然这种选择是要有新意的。所谓新意是指与他人所寻找的有所不同,人们常见的、常写的东西,最好不要再拿来写了;选择好以后,也不是对这些事物的照搬和堆积,而是要通过诗歌语言本身的规律去构思、排列与组合;要知道意象最终也就是要在你的这些选择、构思、排列与组合之中产生。好的意象一产生,那么对于诗歌意境的营造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对意境的把握
  意象产生了,那么是不是代表意境就形成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知道,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标准,优秀的诗作大多数是“意”与“境”和谐交融的,然而现当代也有很多作者在意境的创造上出了很多毛病,没有很好地把握二者的关系,很多诗歌是“有意无境”亦或是“有境无意”的,“意”是靠形象支撑的,“境”又是靠“意”去深化或升华的;有些作者在写诗的时候罗列了很多的客体事物,没有很好地运用思维去进行内在的构思和安排,机械地把一些所谓的形象或者意象叠加起来,连自己也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就盲目地把它称之为“诗歌”了,可想而知,这样的诗歌能有什么样的意境,又能给人以什么样的美感呢?还有的作者在写诗的时候,对意象把握的很好,但是在结构安排上没有很好的思考,结果写出来的诗歌给人一种“意境混乱”的感觉,出现了前后语言或是形象的逻辑混乱,这样的诗歌也不是好的诗歌。由于篇幅的及其他原因的限制,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苏子曾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认为:西湖的景色,或晴或雨,有如西施或淡或浓的装扮,一年到头,都是明丽动人的。其实,诗歌的意境亦如此,不管是诗人简单的勾勒,还是反复渲染,展现给读者的都是恰到好处的美丽,赏心悦目的激情。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高明的诗人总是能透过或短或长的文字传递无比丰富的内在信息。要知道这些信息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那么,我们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意境。意境其实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即“物我两忘”。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
&&&&庄生曾经分辨不清蝴蝶与自己,此时的我们亦难以看的明白,菊花与陶渊明孰是梦?孰是真?美就在刹那间,悟就在你我心中!
&&&&诗歌的意境美可以分为好多类,我们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一、诗歌的凄清美。
&一首《雨霖铃》不只唱出柳永心中的忧伤与愁苦,更唱出了千千万万多情人的凄切与悲痛。《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柳永可谓调情能手,把那“蝉”说成是“寒”的,更加之以“凄切”二字,又用“晚”“骤雨初歇”“无绪”等词句渲染,悲苦凄凉的氛围笼罩着每一位读者的心田。那种将别未别的痛苦心情,唤起了不忍离别的“留恋处”,留什么呢?留一番凄凉悲苦于读者;恋什么呢?恋那一份难舍难分的情感。“骤雨”已“歇”,无论如何也该起程,可那分情,那分爱,怎舍得?“兰舟催发”,是该分别了。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连一声“珍重”都难以说出,“凝噎”时,悲痛以至极。“君不见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虽无色趋于霁朗,而离人却是愁云堆积。“相看泪眼”,雨已止但泪不止,雨只是“骤雨”,片刻泪停怎比的“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那么持久呢?景随离别之进程而变换,情随景物之变换而加深。不要以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只是借浩淼迷茫的烟波暮霭来表现离人暗淡的离愁,要看到词人在这里写行舟去处,那千里烟波之上是沉沉暮霭,那沉沉暮霭之上是空阔楚天,无边广漠之中,正有那不见于字面的意境,漂流无所止的一叶行舟,行舟里面的孤子行人,以及行人无比寂寥怅惘的内心。这番空阔而凄美的意境着实让人感动,涕泪涟涟之时才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悲中有悲,冷上加冷,一幅千古绝唱的凄清之美的画面映入读者眼帘,我们不禁替柳永捏了一把汗,这般凄苦的离别他怎能忍受?一句“今宵酒醒何处”,问出了千百年来多少人的一番无奈与凄楚之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流浪在外的人思家的真实写照。恐怕是“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无人知。”月挂树梢本是一种自然景象,着一“残”字,就透露出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写月之凉,月之残,都为了倾诉出离清别绪。
&&&&本词的“情”是“凄情”;本词的“绪”是“无绪”;既为“凄情”,又“无绪”在那“杨柳岸边”加之“清秋节”这般的“冷”,这般的“清”,着实道出了真实的离别情,映出了那番离别意!
&&&&二、诗歌的豪迈美。
&&&&说到词人中的豪迈,莫过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随着赤壁景物的展现,周郎这位英雄人物被推了出来。但在这里,仅仅是伏笔,还没有展开来写。读一读那惊人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幅幅直立的图画展现在你我面前,怀古中的豪情壮志溢于言表,激荡不已的心情澎湃起伏!
&&&&当然,豪迈之情还表现在周瑜这位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小乔初嫁了”一句道出的不仅仅是小乔初嫁了,更衬托了周瑜的“雄姿英发”。如此动人的姿貌,出众的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对赤壁之战寥寥数笔的描绘,就已勾勒出一位从容娴雅的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敌人的战船烧成灰烬。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豪迈的景中有豪迈的人映衬出豪迈的情,渲染出一番豪迈的美!
三、诗歌中的沉郁美
&&&&对于杜甫的《登高》。我们不说别的,单道那十四字之间的八意。“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意是“万里”。说明在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大背景下,作者远离家乡,难以抑制的悲痛。(二)意是“悲”。一字“悲”含有千万辛酸,千万艰难苦恨,实为凄惨之极。(三)意是“常”。这样的“悲”不是短暂的、一时的,而是常常如此。对于诗人来说,虽感难受,但不愿麻木。此复杂情感难以言表。(四)意是“作客”。客居他乡,总归是“愁”。“愁”国不昌盛;“愁”家不团圆;“愁”天下难以太平。(五)意为“百年”。在时间上在空间上,诗人离不了“苦”,,离不了“怨”。(六)意为“多病”。“屋漏偏逢连阴雨”连连的打击遭遇使诗人难以排遣心中那份深广的忧愤,只能是“独”“登台”。此为七意和八意。独自一人,漂泊西南,离乡背井,形影相吊,凄凉之情实难尽述。
&&&&读完《登高》,只道一句`“好凄凉”未了然。细思量那“沉郁”之情,那“顿挫”之笔,一唱三叹,实为古今难有,确为天上人间万道情!
不同的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不同的意境,单靠简单的文字难以传达。实在需要深入内里,和他们真正融为一体,方解古今一“情”字。
&&&&但愿今古美景处处在,一了天下多情人!
&&&&&&&如何走进诗歌的意境呢?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
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意境是广义的大概包含四个方面,一,语言的一致性&二,意象切入的合理性&三,连接的无缝性和诗歌的韵律
一,语言的一致性,有这样一首诗歌
&&《这么多年》
我倚着窗口
用趋近90度的视线斜望
日子在流失的芬芳中凋谢
光阴,一粒花蕊
我也在老去
晨曦被我无意碰落
黄昏长满老年斑
现在一颗颗冰凌
沉默来自&痛苦&莫名的烦恼
看着游移和狡猾的梦
你感到揪心的痛彻&于事无补
甘心当俘虏&怯懦的生
一颗泪的温度
灰色的野兽和你一同呼吸
弯曲的&是负重&是稻穗
当东风漫过
总有尘埃落下
这是一首不错的诗歌,第一次读的时候觉得沉重,语感也好,虽然切题不够集中,但是自有特点。后来发觉第一段的前两句是口语写法,后面又是意象写法。这便违背了叙述的一致性。虽有人主张长短句结合,却没有人主张上下叙述之间的无关联性。这样的诗歌读起来不爽大概在于此吧!
二,意象切入的合理性
一株梅花必须把雪花握紧
时光的坟墓指日可待
穿几号鞋都大
不再打篮球
像乌鸦一样逆风抽泣
先不说题目与文章之间有无联系。一段是非常棒的,这样的句子发人深省。读起来大有灵魂战栗之感,二段前3句都有豪迈的气势,对于前面的铺排很到位,口语化的叙述能够更深入生活的本质。突然第四句,(像乌鸦一样逆风抽泣)转变了成了意象的叙述真是大飒风景,还有乌鸦这个意象的出现没有铺排,出现得很直接。或许就是他们说的可突兀吧
&三,连接的无缝性。又有这样一首诗歌
《就这样》
就这样把我惊醒,窗前雨打着芭蕉
就这样唱那支山歌,从山脚到山顶
就这样翻起泥土,那些生长过我们粮食的血泪
就这样丢掉唯一的钥匙,从此只能流浪
我没有另外的遂洞,潮涨起来
淹没我的故地
如果我被潮水分割
就这样渗透河水
我不再寂寞
一千个,一亿个农民是我
我是他们的交集
这样的诗歌每一句都有意象他们之间也可以归类。单独看第一段是不错的,联系比较紧密。其他也不错。单独看二段也是不错的。然而一,二之间没有一根线把他们连起来。所以就成了思维的碎片。不能一气呵成。不知道从内容上如何建立联结。让所有的意象指向一个主题,意象才是活的。所以是失败的
四,韵律性
这条基本被当今诗人所唾弃,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句子太硬。读起来拗口得很,无论如何花言巧语,魅惑人心。在于艺术上仍是失败的。前有新月的努力,后有新古典的努力。都证明了这条的必要。诗歌所以为歌之必要条件。想想读志摩《再别康桥》《偶然》《雪花的快乐》闻一多《太阳吟》《死水》黄粲然。冰袅的诗歌一些诗歌感人甚深。名家名作,暂不列举,有好心者可以一搜
和一片绿叶
是一幕哑剧
乌鸦飞走了
乌鸦漂在水上
芦苇荡雨停了
冰冷的晚餐用晚了
我知道它的决定
这样的诗歌读起来多少有点拗口,就是因为句子太硬,无法深入诗歌的内核,打个比方:就像拿着拐杖走路,跛。
这些问题是写作中最基本的问题,不是一直把读者往诗歌里面拉,而是向外推。诗歌的主题性和发散性难以营造,对生活本质的阐释也不会是深刻的,即便境界与情怀结合的默契,即便有某种内力的支撑也是单薄的,因为他们是对诗歌的颠覆。这些问题涉及写作者自身的积淀,写作的态度,并非技巧和方法
总之,诗歌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的风格、艺术的手法、表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内容。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因此,诗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意境”,就必须以热情专注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和体验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在观察和体验中,我们获得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形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体验!最后笔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大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由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如果他想用大自然景象来感染或者震动我们,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景象加以欣赏或者感到吃惊。”(《别林斯基选集》)
其他参考阅读书目: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宋]谢枋得[清]王相选注《千家诗》品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汪裕雄 王明居《美学》(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讲议)
  王长俊《诗歌美学》(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
  蓝华增《意境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意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夏昭炎《意境概说》(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