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马上成龙60大寿演唱会,有很多艺术作品,我们想把他的作品通过视频展示出来,并把恩师的故事和和我们这几届学

师法蔓锄画真情 艺崇无量绘天真
——罗家宽绘画艺术的师承渊源与风格探析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艺术之舟,天府之国四川,古往今来,因着巴山蜀水而人杰地灵,孕育出无数艺术天才。不必说古代的李白、杜甫、苏东坡、陈子昂,只看近代的谢无量、张大千、郭沫若,石鲁、晏济元、郭蔓锄等人,无一不是一座座艺术高峰。中国艺术在一代又一代川人的继承和探索中生生不息,壮大升华。
罗家宽,巴山蜀水孕…
推荐关键字
  水是生命之源,亦是艺术之舟,天府之国四川,古往今来,因着巴山蜀水而人杰地灵,孕育出无数艺术天才。不必说古代的李白、杜甫、苏东坡、陈子昂,只看近代的谢无量、张大千、郭沫若,石鲁、晏济元、郭蔓锄等人,无一不是一座座艺术高峰。中国艺术在一代又一代川人的继承和探索中生生不息,壮大升华。  罗家宽,巴山蜀水孕育出的又一位艺术大家。1953年生于重庆,字绮,号云谷、真如居士。国画大师郭蔓锄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曾任中残联华夏画院首任院长,现为中残联美术家联谊会副会长。他是艺术的多面手,金石篆刻壁画皆能,而主要以花鸟山水和佛像著称。他的画,画面空灵干净、无为自适、明心见性,可谓花鸟天然成趣、山水禅意隽永、佛像法相庄严,显示出内在的高洁取向,以此形成清静淡雅、自然性灵、天真意趣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取向,与当今社会潮流相去甚远&&既没有都市的喧嚣与浮躁,也没有物欲的追逐与烦恼,更没有内心的分裂与痛苦,有的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脱俗的审美境界:随喜、自在和静泊。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喧嚣尘上的&伪艺术&时代,这种出淤泥而不染、不迎合、不媚俗、尊崇自我天性的艺术追求弥足珍贵。也正是因着这种鲜明的艺术个性,罗家宽在中国当代国画界独树一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罗家宽的这种艺术风格和大家气象,正是师承有道。作为谢无量好友国画大师郭蔓锄的入室弟子、作为谢无量书法藏家,罗家宽的画风,不仅得到郭蔓锄的亲传,也深受谢无量的陶染。从郭蔓锄的&心情画&、 谢无量的&孩儿体&到罗家宽的&天趣烂漫&,不仅蕴含着浓厚的师情、艺品、画缘,更重要的是贯穿着一脉相承的艺术精神。因此,探究罗家宽绘画风格的形成,必须要返回到这种艺术精神的源头,即回到郭蔓锄与谢无量、回到他的师承与艺术根基所在。这不仅有助于认识罗家宽本人的绘画语言和艺术取向,而且关乎一种艺术流派和精神的延续,确切地说是四川书画的一种艺术精神。可以说,罗家宽绘画艺术具有承前启后的现实地位和历史价值。  自然,一切要从郭蔓锄与谢无量两位大师的书画情缘说起。    高山流水知音唱和  谢无量(),四川乐至县人,祖籍四川梓潼县。现代学术先驱、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一生跨越晚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留洋日本,精通英、日、德三门外语。著述等身,出版20多部著作,其中包括中国现代第一部《中国哲学史》、《中国大文学史》等开山之作。曾任孙中山大本营机要秘书。解放初期任川西博物馆馆长,后任新中国第一届中央文史馆副馆长。1964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谢无量都以书法名高。蒋介石曾请其作60大寿序文,一字千金。至今,成都杜甫草堂还悬挂着他书写的牌匾:&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成为馆藏珍品。2006年,四川省书协以他的名字特设书法最高奖&谢无量奖&,不仅证明其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也体现出四川人民对这位家乡先哲的高度赞誉和爱戴之情。  谢无量的书法自成一体。乍看,结构松洒、笔画简洁、不粘不连、天真稚气;细品,师古而不泥古、师法而不胶着、功透纸背却内敛不彰、字与人适&&冲淡格高、不饰浮华,至情至性,收放有度,正可谓:无法而法,无为自洽,天真稚拙,法度庄严。因其书法并不专学古人一家,并不易归属哪一派别,而是自成一体,因而被后人名为&孩儿体&。这一称谓并不单从表面看其童趣,而是真正把握住了其内在精神:返朴归真,天真无邪,澄明自在。当年于右任曾说:&四川谢无量先生笔挟元气,风骨苍润,韵馀于笔,我自惭弗如。&沈尹默也称赞说:&无量书法,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守株者岂能望其项背也。&  谢无量也是艺术品收藏家和鉴赏大家,曾任川西博物馆馆长,见多识广,眼力非凡。他所生活的时代,从晚清到民国,是中国政治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但也是艺术品荟萃、艺术家群星灿烂的中国艺术创造高峰期。只说绘画和书法艺术,就有齐白石、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等大家,然而,在众多书画名家中,谢无量特别看重青年画家郭蔓锄,对郭蔓锄的画作尤为赞赏。一个细节足以证明:1950年代,他在四川的家中一直悬挂着郭蔓锄的画,1960年代他去北京后,家中挂的还是郭蔓锄的山水画。二人的友谊和书画情缘从抗战时期起延续终身。1950年代,郭蔓锄调到贵州工作,谢无量和夫人陈雪湄热心做媒,成就了郭蔓锄与董儒琼的姻缘。两家始终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和交往,1964年谢无量去世后,郭蔓锄与陈雪湄的书信往来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  郭蔓锄,四川岳池人,笔名耒,1909年4月生。从小喜临写古碑帖、芥子圆画传等。初中毕业考入成都最早的四川美术专门学校。曾经历任中学美术教师及当时成都的几所美专校教职务,同时开办画展。解放后,放弃教书生涯,专门从事美术创作活动,专攻国画、书法兼及诗文。诗书画都曾在与谢无量、张大千、何鲁等过从中深受教益。其绘画的高超造诣,从谢无量的书信中略见一斑。1954年,郭蔓锄在贵阳工作,曾以新作山水人物画&黄果瀑布图&寄赠谢无量,谢无量即在回信中大加赞赏:&镇日患头眩,得此如服清凉散,宿疾顿苏。&&旧友来视,均谓此画兼有中西之长,人物生动,甚为叹服&。当然,这里的赞叹也足以显示出谢无量对郭蔓锄绘画的喜爱程度。  郭蔓锄对谢无量更是感情深厚,他一生尊称谢无量为谢老,把谢无量作为心目中的至尊长者,对其书法推崇备至,视若瑰宝。其在世时一直想出版和发表谢无量书法,并委托弟子罗家宽联系此事,在给罗的一封信中,他对当时无人能识谢无量字的珍贵价值而感到惋惜。他说:&关于谢老无量先生法书问题&&全国书法刊物,均未见发表过。其原因一是帮派,二是无人真解书法。一是在传统二王、颜柳欧赵以及篆隶旧框子里跳不出来,所谓正统派,北京为主;二是怪乱恣狂,无基础根底,妄想以怪明堂惹人瞩目。均属旁门左道,终将自行淘汰,历史长河中烟消云逝者也。谢老字日本法书界视若奇珍,何国内认识一至于此也?!一切艺术,其赖以存在者,皆在其本身之艺术性、艺术因素,无此则自行消亡。这里所谓之艺术性、艺术因素,即指其生命&&灵魂&&天趣&&意趣以及意兴、韵味诸因素也,无此则死尸、泥偶、印版无异耳。&这段话,高度赞叹了谢无量书法的创造性、艺术个性和生命表现力,也传达出出自己的艺术取向。郭蔓锄在多处文字中表示受到了谢无量的很大影响和教益,他自己的画恰恰也是这样一种富于艺术性的创造。他的画,追求与生命真情的和谐互动,追求与自然天趣的有机统一,因此,整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笔墨随心情而动、心情与景物相携而生,一种生命之元气和真情氤氲其间,其气象用&心情画&名之殊为适宜。在此,可以清楚地见出二人在艺术趣味和审美追求上的共通性,即:个性与性灵、自然与天真、意趣与兴味,二者的艺术理念和实践,已经形成一种艺术传统和艺术风范。  学养有道师徒情深  谢无量堪允一代书法宗师,郭蔓锄确为一世绘画大家,罗家宽三生有幸,他的艺术根基正是源于二位大师精神风范的指引和艺术学养的滋培,他的艺术创作既继承了二位大师的艺术传统,又多有所开拓创新。  罗家宽天资聪颖,自幼酷爱绘画,18岁拜郭蔓锄为师习画。一者因了对绘画的热爱,二者也怀着一个特殊目的&&跳出农门。罗家宽祖上曾是大户人家,家境殷实,父亲何绍明(罗家宽随母姓)解放前毕业于中央工业大学,二伯何绍遥曾任华西都市报副刊主编。据罗家宽父亲讲,同为岳池县同乡的郭蔓锄年轻读书时还曾得到过何家的资助,。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何绍明被污蔑成反革命,从此家道衰落。在那个特殊时代,小小年纪的罗家宽便受到社会歧视,文革后期无学可上,于是下乡到农村。当时,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根本没有招工回城的希望。一次事故使其耳朵致残,回到家中养病,父亲整日陪伴他背诵唐诗宋词、研习书画。父亲知道他从小喜欢画画,整日画笔不离手,并且颇具绘画天分,这时就决定让他拜师学画,也许将来可以凭借画画跳出农村,即使回不了成都能够进入县文化馆工作也好。于是父亲亲自将他送到重庆郭蔓锄家中拜师求学。蔓锄先生很快便发现,罗家宽天资聪慧,艺术感悟力极高,而且性情天真纯朴,为人宽厚仁和,特别是对读书和绘画达到痴狂的地步,一入师门便心无旁骛,正如先生日后所做诗中形容的&&&贫居度日书千卷,写画吟诗笔一支&,是一块搞艺术的料子,于是便对其精心栽培,器重有加。自此,罗家宽在老师的引领下真正步入绘画艺术的殿堂,并且决定将绘画作为自己终生的志向和事业。  名师出高徒。如今,罗家宽的国画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造诣,并且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绘画理念,在中国当代国画界享有极高声誉。他的作品,先后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新加坡神州艺术院等单位收藏,还被当作国礼赠送英国首相戈登&布朗收藏。今天,当人生几近60华载的罗家宽整理和回顾自己从艺40多年的经验历程时,更加深切感悟到蔓锄恩师对自己艺术道路和人生发展影响的无比巨大&&从绘画技法到艺术理念、从艺术追求到生活道路,处处都有恩师的指导和提携,处处都见出恩师的思想和精神,自己其实一直都在实践着恩师的艺术指向,探索着先生指引的艺术高度,这其中贯穿着一条一脉相传的艺术链条。这种感悟让罗家宽自己充满感动、无比欣慰,因为它是自己成长的印记,也是艺术传承的明证,更包藏着自己从艺的价值。  罗家宽在艺术理念和绘画技巧上受到蔓锄恩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从其绘画所表现出来的两个显著特征就可以见出这种影响之深。  罗家宽的画取材取景都很讲究美,大到山水景物、佛教造像,小到一花一草、一鱼一虫,都尽可能从自然的美感出发加以选择,力争体现和谐与愉悦,这一点深得中国画的真味,也是作品受到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是经过蔓锄老师的特别指正才回归到正途的。蔓锄先生一贯主张,中国画取材取景都要美,否则就是舍本逐末,误入邪途了。他说:&我们以为,世间(包括大自然与人类上)事物,纷繁复杂,五光十色,骀不知有千万亿种。我们选作题材,作者是有绝对自由的。但取什么,画什么,都一定会显示出作者的思想认识、品德、感情等等,这是掩饰不住的。美与丑,好与坏,是有客观标准的。基于画是美术作品,她有美化心灵、美化生活、美化人格、培养人民高尚道德情操的感染和潜移默化作用,因此,我们以为在选取题材时,应从善、从正、从美,&择优&录取;反对从邪从恶,应避免从怪、从僻、从乱、从浊。必须对描写对象深刻认识与了解,从而进行概括、集中和提炼,升华到尽可能完美的地步,使观赏者看后产生美的感染,因而得到美的享受,心情舒畅,心神愉悦。最怕的是使人看了就感到作者有满腔怒不可遏的怒火怒气向纸上向观众倾泻而来,使人剑拔弩张,毛骨悚然。&罗家宽记得,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兴起一股先锋艺术潮流,自己也想赶时髦。觉得跟老师学了一段时间后,有了一定基础,就应当创新,于是也尝试以狂怪标新立异。蔓锄先生发现后,给其写信严厉批评:&画要在基础多下工夫,基础太差,急于求成,妄想在狂怪上取胜,到头枉费心机!&老师的当头棒喝,使罗家宽意识到自己实际已经滑出了中国画的正道,几将误入歧途。万长高楼平地起,根基不深,终究站立不稳。经过反省,他决定从头开始,老老实实潜心临摹宋元明清名家经典画作。为了把基础夯得更实,他去寺庙打义工临摹工笔佛教造像,去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功力精进。积年之后,他把自己的仿古画照片寄给老师,蔓锄先生回信写道:&摹仿逼真,几乎看不出是仿制品。盖证你努力钻研绘事之勤,且已获长足进步。继续下去,成就当未可限量!&为学生的误入歧途担忧而鞭策,为学生的矫枉进步欣喜而嘉许,蔓锄先生就是这样密切关注和规范引导着弟子的健康成长。罗家宽牢牢记住了恩师的教导,这也使得我们今日得以享受到他的画作所带给我们的美感和愉悦。  罗家宽的画常常配以自写诗点题,形成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意境美,这一点也得益于恩师的醍醐灌顶。蔓锄先生特别重视和强调诗书画相结合,他认为这也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他指出:&我们的民族绘画&&国画,从原始萌发阶段,经过一代画家的长期概括、提炼、集中之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粗到精的发展过程,已进到高精尖的水平,摆脱了力求对照写实的自然主义倾向,跃升到了讲求画题、画意、意境、境界以及诗情画意、诗书画相结合的高精度,这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中国画从来都是比较抽象的,就象一首诗一篇文一样有脉络,有映照,有虚实,有对比有转折,起、承、转、和,构成一个完美的画面,而又画外有画,境外有境,余兴无已,余味无穷。在具体作法上,可以先从画面题目上着手。在作品的构思酝酿过程中,作者可以先选题目,然后按题目内容设计画面;也可以先设计构图,然后按画面内容命题或题诗文。因为题目是概括画面布局的总提纲,它是一幅画的眼睛,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画题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蔓锄先生对罗家宽灌输这一绘画理念的同时,也对他的文化修养和诗文水平提出要求。鉴于罗家宽在文革中耽误了学习,国文功底不够,特意写信介绍其去成都拜自己的老友蓝菊荪先生学习古文诗词。自此,罗家宽专门跟蓝老学习了几年国学,诗文水平大进,并且与蓝老也结下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罗家宽的画不仅很好地遵循了蔓锄恩师的教诲,而且还进一步加深和发展诗书画合一的绘画思想。他说:&诗、书、画,其艺不同,其道同一。诗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诗在骨,不在格。书法是单色而具有国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画则是一种多元化作者内心深处真情流动的再现。&  从上述两方面特点,我们已清楚地看出罗家宽受到蔓锄先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们师徒之间的艺术传承关系。但是,如果以为罗家宽仅仅是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瓢,那就错了。艺术活动作为精神性的生产,最重视和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最忌讳的就是雷同抄袭与毫无个性。所以,蔓锄先生在教授罗家宽基本功的同时,从一开始就格外注重培养他的创新和创造精神。蔓锄先生告诫他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罗家宽对此深有领悟,明白学习的根本不在模仿老师,而是要学习老师的治学思想。当初跟蔓锄老师到峨眉山写生,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师法自然,表达自性。观察的东西有哪些不对、疏密、构图、方法等老师会指出来。如果画的和老师越像就越没有出路,就越是死的东西而不受老师待见;凡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从自己的角度从特定的心情出发体现出的画面景物,才会得到老师的赞许。今天,在总结自己的绘画思想时,罗家宽对此有着更深入的认识,他主张:要努力从传统走进去,再下功夫从传统跳出来,犹如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事实上,罗家宽后来的艺术道路之所以拓宽了许多,这和他的创新意识是分不开的,和他对绘画艺术不断深入理解是分不开的。  蔓锄先生就是这样将罗家宽一步步引入艺术圣殿并悉心栽培,为罗家宽的成长、成才、成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徒二人的深厚感情也伴随着艺术的交往生发、交融、绵绵不绝。在生活中,蔓锄夫妇对罗家宽视如己出,家宽则如同敬爱父母一般对待师父师母,谱写一段艺坛佳话。蔓锄先生曾为罗家宽大龄迟迟没有家室而操心,亲自给其介绍对象。蔓锄先生去世后,家宽忆念恩师,将师母董儒琼女士从重庆接到成都自己家中敬养,几年后由于到北京发展,才将师母送回重庆。至今,不论平时还是过年过节,总还牵挂着老人家,每次回到家乡四川,他必要抽出时间去重庆探望师母,报答师恩。罗家宽为人之重情重义以及与蔓锄先生的深厚情缘可见一斑。  心仪无量佛性满怀  罗家宽与谢无量的艺术渊源生发于心智的启悟和精神境界的融通,联结的纽带就是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性、人性、自性的觉悟,此间罗家宽受到谢无量的深刻影响。  罗家宽笃信佛教,为俗家弟子,号真如居士。他的佛像绘画艺术造诣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且为绘画界和社会公认,这是他绘画艺术的又一个突出成就和显著标志。当然,他的佛教意识也全面渗透和表现在他的花鸟、山水等全部创作领域。在将佛教信仰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过程中,罗家宽自认谢无量先生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是自己的精神导师。  蔓锄先生对谢无量及其书法的高度尊崇与珍视,在少年罗家宽的心中早已种下了一粒崇拜和向往的种子,以至于他内心至今依然珍存着这样一种感觉:能够拥有谢无量先生的书法墨迹,就如同亲近了先生本人、接近了其高远境界一般。所以,在艺术生涯中,罗家宽一直用心去收藏谢无量先生的书法作品,并且颇具规模。然而,只有当罗家宽信仰了佛教并且随着年岁增长对佛教的认识日益深入的时候,才感觉自己真正看懂了谢无量书法的精妙之处,即宗教情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可以说就在此时,这种大师的艺术高度才化成自己明确追求的目标,对大师的崇拜才化成一股现实的力量&&使自己的艺术臻至一个新的高度的推动力量。  谢无量号蔷庵居士,早在1907年即在南京跟随近代佛教领袖杨文会先生学习佛法,并从事佛教复兴运动,写出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佛学理论专著《佛学大纲》,成为一代佛学宗师。佛法智慧无边,最根本的是求真向善存美,去除贪嗔痴慢等世俗欲望。谢无量书法之所以&笔挟元气,风骨苍润&、&笔力扛鼎,奇丽清新&,实际就在于他积年的佛学修养,使其胸怀境界已然达到一种清澈澄明、天真无邪、明净纯粹、无欲则刚的地步,书法作为精神活动必然会将这种人格光芒自然外化到艺术产品中,使艺术产品最终成为人格精神的映照。因此,这里体现出的不仅是字如其人、风格即人的道理,也传递出一种艺术法则,即艺术家的精神高度直接影响着作品的高度,艺术家的情怀境界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品格层次。  罗家宽20多岁皈依佛门。作为一个佛陀弟子,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艺术实践上,罗家宽一直都在修为自己的身心境界,并且身体力行。几十年来,他一直坚持做慈善活动,曾为2008中国残奥会创作22幅作品,获得组委会颁发的银牌,并获国际特奥委会主席容德根亲自颁发的爱心专员荣誉证书。随着人生阅历和绘画技艺的增长,罗家宽发现,佛教思想对自己精神和智慧的启迪,对自己人格境界的提升已经无声无息地影响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艺术理念到审美趣味、甚至看一虫一叶的目光也充满了佛的温情和智慧光芒。就在这一时期,罗家宽对谢无量书法的收藏兴趣也比以往更加强烈。有一次,自己在给客人展赏谢无量书法的时候,心中突然一亮,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对谢无量及其书法的喜爱与崇拜,并非源自外在他人的介绍,而是来自自己内心的召唤,发自自己与谢老之间共有的佛缘情怀。正是从那一刻,他认为自己才真正看懂了谢无量书法艺术的真实面相,知道了谢无量艺术高度下面的奠基之石。也正是从谢无量书法作品中参悟出的艺术真谛,使罗家宽同时找到了艺术提升的空间和根本途径,那就是修为心性,增加精神高度,走向宗教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罗家宽认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名利竞逐的时代,当&心&成了逐物的源头,贪欲无限,不能满足,则嗔恨心起,又由无明而入愚痴,所以心性的修为更加艰难也更显重要。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静&。古人讲,&山川元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画到神妙处,必有静气&。如果心气浮躁,怎会创造出能够使人凝神静观、经得起岁月淘洗的真正艺术作品?因此,罗家宽将自己的画室名为&悟静堂&,自己名为&悟静堂主&,由此可见他的修为决心和正道。心性需要磨砺,才能最终得到升华。罗家宽直到现在还画工笔重彩的佛像画,其中一个重要目的还在于磨砺心志。  罗家宽是一个爱学习、有思想,并善于总结思想经验的画家。他说:学东西到一定时候,通的是道和理。中国画的灵魂,画的不是笔墨,而是人文思想。从这句话,我们似乎可以欣慰地说,罗家宽亦真正走向了通明之境,亦可引为谢无量先生的知音。罗家宽的通明还表现在,对待事物广泛吸纳包容的态度,即使在宗教面前,他也从来不自划畛域,自设藩篱。他说:&实际上,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一种佛性,只要慢慢引导,都会开发出来&。这种众生平等的情怀,使我们看到,在他笔下,小鸡、蚂蚱、金鱼、蚂蚁,统统入画,并个个赋予人化形象,憨态可掬,鲜活可爱。可以说,正因为罗家宽心灵世界佛性满怀,才能推己及人、由人及物,作品才会表现出一派生命意趣、纯真烂漫的景象,散发出佛性的光辉。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常常就是统一在一起的。谢无量也并非单纯的佛家,他先以学术经世,被马一浮赞为&蜀中颜子&;后又投笔从戎,成为军事政治家;晚年则特别服膺老庄道学,这三种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低隐显不同而已,只是在书法艺术中,可见佛家以及道家的宗教精神影响力和表现力更大一些。从这一角度,我们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郭蔓锄并没有佛教信仰,但是在艺术上却与谢无量有着相近的审美倾向并互为欣赏。罗家宽曾勾勒出郭蔓锄的绘画发展线索,他说:&蔓锄先生早年画人物,充满生机,歌颂新时代新面貌。到了他最喜欢画山水的时候,他最喜欢画的是春景。特别是晚年,主要是淡彩,基本以水墨为主,他在追求一种更洗练简洁的东西。寥寥数笔,把观察到的景物内涵、景物气象真情流动之后,就够了,从不雕琢&。这里,从对春景的喜爱、从对洗练简洁的追求、从对景物气象的真情流动,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随生命元气而自然起伏的绘画状态,是对山川自然元气的热爱赞美;在这里,涌现出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真情,一切技法则退后无痕。那么,这是儒是道还是佛?已经没有边界,也没有区分的必要。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从谢无量到郭蔓锄再到罗家宽,中国艺术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源远流长地发展下来的。  罗家宽、郭蔓锄与谢无量,三人虽然生活隔代,但是贯穿在三人艺术中最重要的&天真&、&自性&、&意趣&特征,足以昭示他们在艺术趣味上的共通性,以至一脉相传的内在精神。而事实上,相惜、相投以至互为知音&&三人之间深厚的师友情和书画缘,又是值得记载的艺术佳话。  &&继续下去,成就当未可限量!  当年郭蔓锄先生对罗家宽的期许而今已变作硕果累累的现实,但是,这句话还将永远成为罗家宽前进的动力源泉,让我们与罗家宽共勉!  (作者简介:石凤珍,女,教授,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郭淼)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 上午预展地点:北京凯宾斯基饭店预展时间:日-24日预展地点: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预展时间:日-10日 预展地点: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臧伯良(臧伯良)臧伯良,1960年生于北京,原某画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职业画家,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197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后改攻重彩水墨画。先后得到李可染、何海霞、黄胄、吴冠中、董寿平、梁树年、白雪石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亲授。1986年北京画院研究班毕业。目录 臧伯良,别名臧连良。(误传名藏伯良、藏连良) 1960年生于北京,少年拜著名画家张丽为师,研习素描、速写、油画。 1973年10月参加《北京市青少年画展》获二等奖,1976年12月参加《北京市青少年迎新年画展》,作品素描《英明领袖华主席》获一等奖。 19岁后先后得到李可染、何海霞、黄胄、吴冠中、董寿平、梁树年、白雪石等老一辈艺术大师的亲授。197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高级研究班学习,后改攻重彩水墨画。1986年北京画院研究班毕业。 原某画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职业画家,中国国际美术交流协会理事,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新浪收藏讯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黄胄美术基金会、炎黄艺术馆主办,由中茂圣佳国际拍卖 有限公司协办的“生活之路——第三届黄胄师生展”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开幕。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黄胄夫人郑闻慧、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炎黄艺术馆馆长崔晓东等。开幕式由黄胄美术基金会会长、黄胄女儿梁缨主持。 黄胄先生对新中国人物画的现实主义创作之路上有划时代的历史性开拓和贡献,他是新中国社会生活的画史和新中国美术的奠基者、开拓者,他的艺术创作思想与轨迹成为后人永远的启迪。他遵循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艺术之路,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主义创作主张。他常说:“一个画家一旦离开了对生活的爱,他的艺术生命也就结束了。”黄胄的创作来源于他的生活,来源于他熟悉的西北、新疆、川藏、海南等地区人民的生活。 黄胄先生已经去世16年了,但是他的艺德和艺术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影响着无数的热爱他作品的追随者。为了更好的弘扬黄胄先生始终坚持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艺术精神,沿着他倡导的“生活之路”的创作原则,特举办此次展览。此次参加展览的画家有黄胄的学生、朋友,还有黄胄美术奖获奖的学生,以及受他影响的艺术家。有马西光、王同仁、刘国辉、徐希、杜滋龄、张广、王迎春、杨力舟、戴卫、李延声、赵振川、刘大为、赵宁安、冯远、杨秀坤、王明明、崔晓东、方贤道、史国良、何家英、杨晓阳、臧伯良、梁缨、毕建勋、马欣乐、南海岩,共计26人。他们有些已经是国内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享有很高的艺术声誉,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对推动人物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们仍以黄胄先生为师,始终坚持着黄胄先生的艺术之路和不断创新求索的精神,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关怀,用艺术家最美好的表现形式——画笔,表达对老师黄胄,和对生活的爱。 举办此次展览的另一个目的是以黄胄师生为表率,鼓励广大的艺术工作者深入生活,坚持创作,为生活,为艺术而歌。代表作品1984年与著名画家胡爽庵合作《梅竹图》,1984年创作《大千先生观瀑图》,张大千先生大陆弟子著名画家田世光教授、梁树年教授、刘力上教授、著名画家胡爽庵题词。1985年创作巨幅作品《三峡烟雨图》,1991年应人民大会堂之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型山水画《桂北晨晓》,此画长8米、高3米。1992年为天安门城楼创作《烟花三月》,1993年为北京饭店创作《百色晨曦》、《长城月色》、《花溪八月》等10余幅巨幅作品。 2002---2003年创作大型作品《花溪》系列。1999年--2004年作《春雾江村》、《夏日清翠》、《秋色家园》、《冬雪茫茫》(春、夏、秋、冬台湾新光三越董事长吴东兴珍藏)。 2010年臧伯良国画作品《祖国山河入画图》(竖幅丈二)创作完成,在此之后《祖国山河一片红》(丈二)、《祖国山河》(丈二)、《祖国万岁》(丈二)、《万里江山万里云》(丈二)等10余幅以祖国为题材的巨幅作品相继创作完成。艺术交流1988年8月在日本东京名古屋画廊举办个人画展,日本明仁天皇的姐姐参加了画展开幕式。 1989年4月应德中友协邀请,在德国汉堡汉森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0年至2005年应美国纽约、旧金山大都会社团友好邀请,十多次在美国纽约王氏画廊、旧金山王氏画廊举办个人画展。艺术人生一生追逐艺术,孜孜不倦。 臧伯良25岁那年到南方写生画画,拿本地图一路漫游毫无目的,先到西安,在西安逗留数日,秦皇陵、兵马俑、大雁塔、古城墙,从西岳华山穿过秦岭到四川,走到四川,才知蜀中之美,在四川才知重庆雾都的由来,在四川一路坐长途车,一路漫游在蜀中,逾青城登峨眉逛武侯拜大佛,宿雅安踏泸定。在四川悠哉游哉的神游了40余天,踏上了去往西藏的川藏公路。 泸定到康定,只有200多公里,走了十几个小时,那时的川藏公路是条·小土路,坑坑凹凹,闯过二郎山时奇险陡峭,捷克产的50年代的嘎斯老长途车,在悬崖峭壁间如蜗牛般行进,公路没有护栏,臧伯良说;他坐在司机右侧,司机是汉人,车上只有几个藏民,他们就像文革期间看特务一样,用疑惑的眼光看着他。臧伯良适时友好的朝藏民笑笑,二郎山从山脚下到山顶不到100公里,可走了5--6个小时,陡峭的山崖下时时会看到跌入崖下的汽车和货物。进藏的车排成了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的长龙,到了二郎山顶,周围都是耸入云天的雪山,远远望去贡嘎,皑皑雪山在云中若隐若现,那种壮丽让臧伯良震撼。 泰山的挺拔,华山的雄险、衡山的壮美,黄山的俏媚,庐山的娇柔----。 臧伯良你震撼了?你在西藏看到了什么? 这是刚刚进入藏区,一路上,泸定、康定、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妥坝、昌都----- 空气中充满了原始森林树和草的清新,无数种不知名的鲜花开满了公路两旁。一只只不知名的魅力无比的鸟低飞着,他走不动了,被这从未看过的美丽勾走了魂魄---- 在四川40余天,领略了巴山蜀水。 在西藏50余天,感受了天域之国的原始仙境。 从此他的画风大变,大量以四川、西藏为题材的巨幅作品出现。 这是一个青年画家对大自然狂热的迷恋。 从1985年开始,臧伯良每年用5---6个月的时间游历祖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大川。 古人说;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臧伯良说;这句话一点都不错,还要加上画万张画。 (未完待续)艺术评述臧伯良对自己的评述 对艺术; 痴迷绘画,能画能书。偶为辞章,可抒己怀。喜欢各种地方戏。好读书、史,略通古今。 尤喜民国史、近现代史、中共史。不做画家也是出类拔萃的史学家。 对 人;  像李可染一样,充满爱心、童心、感性、赤诚、经常被骗,感叹现在骗子太多。 对财富; 没概念、没目标、经常&捐钱&。 对国家; 尽量能有所贡献,少取多付。 对未来; 奢望成为艺术大师,推动中国美术。 臧伯良对艺术的评述: 推陈出新,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他喜爱民族传统,更喜爱创新,凡是好的,优秀的艺术,他都喜爱。 在艺术观上,坚守民族传统的阵地,但又不墨守古人前人的陈规,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力求具有新的发展,创作的艺术作品一定要&尊重民族的欣赏习惯&。当然不排斥一切进步和优秀的外国艺术,而且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古今中外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艺术样式。认为一位人民的艺术家必须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艺术家不能为钱活着,那样太脏,活的太脏不会出好作品。 臧伯良对古今关于童心及天赋的独到评述: 从庄子到李贽,从孔子到朱熹等,赤子之心,天地可知。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於是昭公十九年矣,犹有童心&。 唐·刘禹锡《伤往赋》:“诚天性之潜感,顾童心兮如疑。” 宋·陆游《园中作》诗:“花前自笑童心在,更伴羣儿竹马嬉。” 明·李贽《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由于执着的追求,创造力的迸发,以及对事物的敏感,思考问题的独特,艺术天才往往表现出与众不同,甚至为常人难以理解的人格特征。他们的创作活动常常是凭依个人心性,无所顾忌,率性而为,对社会习俗与常规时有冒犯;他们时常恃才傲物,睥睨一切,狂妄自负;由于感觉的异常,艺术天才时常表现出怪异忧郁的心理状态。艺术天才们,就其个性表现而言,常常像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因此,艺术天才的生成,离不开一种自由宽容的文化生态,特别需要社会的诃护与理解。恩师---李可染、何海霞、黄胄、吴冠中、董寿平、梁树年、白雪石等。臧伯良与恩师李可染臧伯良每当谈恩师起李可染,就无限感慨,常常泪流满面,觉得大师走的太早了,觉得没跟大师学够。 2009年师母邹佩珠90大寿,臧伯良20年没有进过恩师生前的画室,师母邹佩珠说:“伯良啊,你老也不来啦。” 臧伯良说:“ 我不敢来, 一来就伤心,忍不住啊。 会在您面前掉眼泪,惹您不开心啊!” 当看到恩师那间小小的画室保留着原貌时,臧伯良忍俊不住,凄然泪下。 可染恩师去世前一天他还在恩师家里!!!晚上9点多下楼碰到李小可四哥。还在楼道里聊了一个多小时。 那是30多年前,可染先生刚刚恢复名誉,住在北京三里河老部长宿舍。 李可染喜欢学生,喜欢上心、有才、能吃苦的学生。臧伯良那时刚刚学国画,几乎是什么都不会,第一次去李可染家是个冬天,臧伯良记得很清楚;那天下着鹅毛大雪,地上的雪有一尺厚。70--80年代的冬天非常冷,白天都有零下10几度,拿了几张刚刚临摹的山水画给李可染先生看,臧伯良回忆说;可染恩师家的地址是清华大学的教授、著名画家宋涤大哥告诉他的。 上午9点多,怯生生的敲开门,门开了个缝,保姆阿姨问:“你找谁啊?什么事?”臧伯良说:“我是美院的学生,仰慕大师已久,想请他看看我画的画。”保姆阿姨似乎怒不可遏(过后知道阿姨是个非常和善的人):“你们美院的学生老是来,他那么大岁数。。。。” 臧伯良无奈,不让进门。 那天为了求学,臧伯良买了30几块钱的水果,做见面礼。那时的人们工资很低,30几块钱是一个学生两个多月的生活费,只好悻悻然不知去哪里,抱着一大堆水果坐在楼道里,冻得瑟瑟发抖,只好等到下午再去。 下午3点再去敲门,保姆阿姨一看还是臧伯良,正要发脾气,就听可染先生问:“咋啦?:”当保姆阿姨说了没两句,可染先生大声地说:“是你不像话还是他不像话?外面下这么大的雪,你让他站在外面等了一天了?他还是个孩子!!!”可染先生拉开门,拉着臧伯良的手,一眼看到一大堆水果,可染先生说:“冬天水果这么贵,我们都不买,好几十块钱是你两个月的生活费,你都给我买了水果,你咋上学啊?可染先生径直把臧伯良拉到里屋画室,又亲自给他倒了杯水。。。 现在想想可染先生那么大的大师,一个刚刚学画10几岁的孩子,初学乍练,拿了几幅画,可染先生一张一张的讲;笔法、构图、墨气---整整一个下午,3个多小时。晚上在大师家吃的饭。可染先生告诉保姆阿姨;他叫臧伯良,以后他随时可以来。 晚上9点临走时,可染大师堵在门口不让臧伯良走,可染大师拉着臧伯良左手, 师母邹佩珠拿了40块钱,拉着臧伯良右手,硬是把40块钱塞在了臧伯良兜里。。。。 从那儿以后,臧伯良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带着作的画到可染先生家去,随着恩师的步步指路,张张批改,臧伯良孜孜不倦刻苦用心,也由于有着深厚的素描、速写、油画功底,臧伯良的画突飞猛进。有一天,李可染郑重的说:& 伯良啊,你不适合画画,你太聪明,一看就会,还不是一学就会,你一生各种机会非常多,画画太笨不行,太聪明也不行。。。。。& (未完待续)臧伯良与恩师黄胄在黄胄大师的艺术生涯里,老天并没有给他什么特殊的照顾。 恩师黄胄本姓梁,1925年出生于河北省蠡县梁家庄,那是一个荒僻的小村,祖父是乡里戏班会头,所以小时候他常画“戏子人”,没人教,全凭自己喜欢。初中只上了一年,就因父亲病故而辍学,为了学画,他跟母亲靠捡破烂,背井离乡流落到西安,过着飘泊的生活。 1943年,他拜西北著名画家赵望云学习中国画,那时的赵望云在西北是大画家,但生活并不好,黄胄在战乱中成长。1949年,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上做美术编辑,从此常到甘肃、陕西、青海、新疆等地区速写。 1957年他创作的国画《洪荒风雪图》,在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荣获金质奖章,从而确定了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32岁的他成为享誉中外的知名画家,他根据多年积累的大量速写,创作出许多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优秀作品,如《打马球》、《出诊图》、《人畜两旺》等,他还为堂兄梁斌的小说《红旗谱》创作了一套插图。 “文革”期间,他含泪烧了一筐筐的速写,并被强制劳动改造,被迫搁笔。导致传世的速写只有500余幅,“文革”结束后,他身体状况一直不好, 1977年病情恶化,致使瘫痪, 但他却激情饱满地坚持创作,在病榻上画了一幅20米长的《百驴图》作为邓小平同志访日时的国礼,送与日本天皇。80年代,他在香港、新加坡、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绘画艺术,使他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师,“还是改革开放好。”他说:“24小时可以画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我算算从 1949 年到1980 年,真正画画的时间,也就五六年时间,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抓紧时间,珍惜大好时光”。 谈到自己的经历,恩师绝口不谈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他几乎是历次运动的“老运动员”,尤其是“文革期间”“驴贩子”的绰号,几乎家喻户晓,可他却说:“没什么苦难可谈,我也不希望写这些东西,我的观点,多写些给人以向上的、激励人的文章。我们生活在这个国家,也最了解这个国家,你是中国人,你死活都是中国人。我这人就是一辈子不害人,别人害我呢,我过后也就拉倒了,不愿吭声,没意思。有人说过去运动挨了整,既然是过去,还提它干嘛!人要往前看,有功夫多做点事,更多的画点画,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怨天、不尤人,打嘴仗、沽名钓誉无聊”。 “我过去在国外办画展,外国记者问起‘文革’中的事,中国政府都说是十年浩劫,你谈谈你在‘文革’中的劫难,我差不多都回答:没什么可谈的,对于画家来说,生活是非常绚丽多彩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善良的人们,美好的事物,你要画也画不完,写也写不完 。人有多高,画才有多高 ”。 &我画也没画够,用功也没用够,到老了身体不行了,后悔都来不及”。他感叹道:“在生活面前,我感到自己特别渺小,特别的笨拙,画得再好,也就是一点一滴,没什么可以夸耀的”。黄胄每一幅作品,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朴实无华。“我的绘画,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是源泉、是根。任何艺术家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靠天才,努力不能在房子里努力, 离开生活就没有激情, 画也慢慢变颜色”。他早年的许多作品,现在看起来依然非常精彩,技法上也非常严谨。早年随军驻地,在大西北,像柴达木盆地,很荒凉,也很壮美,国家在那里搞开发,采石油。《洪荒风雪图》描述的就是勘探队员在那里风雪找矿的场面。其实艺术这东西首要的是有感情,其次才是技法,有感情就可以创作出真情的东西,如果无病呻吟一味追求形式,没有感受,只为讨人喜欢,创作出的东西早晚要被历史所淘汰。历史上许多大艺术家,活着的时候,艰难坎坷, 死了大家才认可。好的作品要群众认可才行,不要自己把自己抬得多高,艺 术必须有生活,形式主义绝没有出路。” 几十年中,恩师黄胄和师母郑闻慧的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这也就是他的画为什么从不拘泥一个题材,他说:“中国好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思想踏实,哪儿都不错。戈壁有戈壁的情调,西双版纳有它的味道,江南有江南的特色。画家要有自己的生活基地。”大自然是恩师黄胄永远读不完的书,他的速写,在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都久负盛名,他的画极注重造型,线条粗犷、遒劲、气势磅礴。笔墨淋漓尽致。他所画的人物大有狂放原野的情怀和鲜活的个性,一扫传统中国人物画的旧风。最具风情的是那些边疆少女,西方绘画的色彩块面与东方柔美流畅的线条相交融,使他的绘画充满了灵性和神秘的遐思。他主张;画家一开始就用毛笔速写,才能与中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起来,他创造的写意泼墨与工笔重彩相结合的独特画法,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创造性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画坛的一代新风。 速写讲究线条,一笔下去很难是准确的:“但每一笔,你捕捉的对像都是明确的,是有根据的,你都有追求,追求自己看到的生活物象的美,生活的美反映在你的脑子里,通过你的手刻画在纸上”。恩师黄胄极谦虚的说:“我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主要靠师承,但更主要的是靠来自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接着他阐发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有根有据的事,说的时候也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留有余地,有十分功,说两分,别人觉得还可以;说多了,写多了,让人反感。” 望着老人两道浓重的剑眉,听着他细细地叙说,句句话语都能穿人心底,尽管不能完全理解他们这一代做人的原则,却由衷地钦佩艺术大师的高尚情操, 我的另一个恩师国画大师李可染生前说过:“一个画家,人有多高,画有多高。”此话正是他的人生速写,上下五千年,文化知多少“中国画是中国艺术门类中一个很深的学科,越学越觉得自己不够,我国老一辈艺术家徐悲鸿、刘海粟、刘开渠、吴作人等,开始都是学西方艺术的,留过洋,早先对中国画也有看法,认为是少数达官贵人的玩物,但随着对中国画的进一步了解,越老越要学中国画,因为它包容了很多文学和哲学的东西,民族性很强,学中国画不易,中国画历代都有高峰,你老照着高峰学,按它的路子走,就没有高峰了,你只能达到自己的高峰,一个高峰一个高峰的达到,永远没有标准。”欣赏一幅中国画,无形中是在琢磨一部中国的文化史。 “中国艺术不光绘画,收藏也很丰富,无边无际,不是瞧不起外国人, 他们收藏个邮票,茶壶还可以。但你要是搞中国收藏,整个精力投进去也不满足,好东西太多了。”他50 年代正式开始收藏,那时工资很低,只有80多元,钱全用来搞收藏了,卖画也是为了买画及古玩,黄胄的画当时卖的极便宜,也就20-30元一幅(齐白石的作品45-50元一幅),他欠了不少帐,但他认为这样做很值得。“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断层祖先给我们留下的遗产太多了,我们究竟知道多少,一说就是四大发明,实在知道的太少了。作为中国人首先应研究自己,我们祖先曾对人类做过辉煌的贡献。我不反对研究外国丰富自己,但我有这样的信念:子不嫌母丑,儿不嫌家贫,我对有些瞧不起中国的人,非常反感,外国人偷的、抢的我们中国的文化艺术,一知半解出本书,还说抢救中国文化艺术,把我们看成野蛮的不开化的民族,我们应引以为耻。我们应发扬光大祖国的文化,有些外国人把到中国说成是探险,瞎扯!我们用得着你来探险。中国人要自己瞧得起自己,现在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中国人,对过去遭到破坏的文化,正在想尽办法补救、研究、挖掘。这次在炎黄艺术馆举办的---《93 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一些科学家,根据确凿的证据,从各方面证明,世界上有好多东西都源于中国。” “我和我的一切属于国家”。臧伯良与师兄范曾我与范曾师兄,年龄相差22岁,按年龄论,我应该称他老师,但由于同出李可染、黄胄、何海霞、吴冠中、白雪石、宗其香师门,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当代70--80岁的画家、教授,我称他们师哥。 我与范曾师哥相识是在36年前,那时我14岁,在北京市少年宫学画,他那时36岁,是个风流倜傥的大帅哥,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时不时到少年宫讲讲课,1972年--1977年,那时的画家为了保护自己,有机会就多画点批判画,范大哥白描人物画了很多,那时只知道他白描人物很好,他那时并不出名,很多著名画家赵志田、周思聪、李延声、马振生、李颖等等非常出名。 范曾大哥家学渊源,24中国通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诗词,古汉语,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客观的讲,如果他不画画,他也一定是国学大家。 现在很多所谓“著名画家”“大画家”、“大师”几乎跟骗子差不多,狗屁不是自封画家,还自封大师,有些还身居美术界高位,某某院教授,某某院主任,某某院院长,某某院院长,胸无点墨,满脑子男盗女娼,满脑子金银财宝,弄几个钱在拍卖会上爆炒自己,论他们的画,连清末颐和园画长廊的工匠都不如!!!!还有的弄点国外现代派的画册,东拼西凑,就是一幅几千万的代表作,画油画的这么干,画国画的也这么胡来,就像犹太恶人爆炒垃圾梵高,其实都是垃圾!!! 我也不是说范曾师兄张张画都好,就连恩师李可染都有一块“废画三千”的图章。范曾的画吸收了宋元人物画的结构、灵动和清末人物画大家任伯年的笔墨、清丽和雅致,又比任伯年挥洒奔放和豪气。他的画奕奕有生气,在处理背景时,范曾大哥更是把中国传统的色彩运用的恰到好处,在他的画里,你能看到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画透着奕奕的傲骨,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画的代表。 范曾大哥性情童真、豪爽,不拘小节,说话直来直去,目光炯炯,得罪了些同行,我想,以他的性情这是必然的,但未必真的就是他故意要这样,也未必有什么恶意,只是他身边经常门庭若市、人满为患,闲谈之中、豪情之后难免被人传于市井。 范大哥是一心肠极软之人,21年前可染恩师去世,我在恩师家中守灵,我和师母邹佩珠及小可四哥及恩师原夫人几个哥姐在谈事,范曾大哥不敲门,推门而入强忍不住嚎啕大哭。。。。(未完待续)创办臧伯良美术高考培训学校。1991年创办臧伯良美术高考培训学校。 臧伯良教授为什么要办培训学校 臧伯良9岁学画,当时是在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1972年又考到了北京市少年宫,那时的少年宫老师非常好,水平也高,很多老师是中央美院毕业的,那时的老师真是无私奉献。而且还有许多大师如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黄永玉和丁聪、方成、周思聪、范曾、赵志田、李延生等等著名画家当时都在少年宫讲课。 1991年,臧伯良分别应几个大学之邀,担任特聘教授,在这期间发现很多学生画的非常差,尤其是北京学生,又有几个朋友的孩子都想考美院,责任心、哥们义气、良心加之自己无儿无女,就非常高兴的带着几个孩子准备高考。 这就是臧伯良美术培训学校的雏形。 91年,7个学生高考成绩非常好,两个考入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院,祝晓珊(女),17岁,高二学生,未高中毕业,学画6个月,以总分第1名的成绩考入清华美院前身中央工艺美院造型专业,当时总分400分,素描98分,速写96分,色彩96分,创作92分。当时文化课是参考分,以史无前例的成绩,载入中央工艺美院史册。 另一个男生,也以总分第6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工艺美院设计专业,其他5名考生,分别考入中央美院2名、天津美院1名、鲁迅美院1名、西安美院1名。 臧教授以前带学生,只是朋友的孩子,不但不收学费,还管饭。有了这样的成绩,口口相传,92年有60--70名学生到臧教授那里要求学画,为了控制人数只好收学费。臧教授无奈把自己的画室腾出来办学校。 早期的美术培训班,是由一些非常有良知、非常有水平的教授、画家创办,因这个领域外行根本不懂,加之门槛太低,但到2000年以后,很多美院毕业生及社会闲散人员,加入到这个领域,使这个领域非常混乱,到今天已不可收拾,北京周边省市的情况就非常复杂。 拿河北省来说,石家庄、保定、唐山、张家口、廊坊就非常乱。 1、所有美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主任、美术老师,上课不认真讲课,几乎都在家里办画班,这些美术老师水平也非常差,到高考前6个月,再把这些学生“卖出去”,北京有几个大的培训学校(私人办的),大到每年可招4000----5000学生,花钱“买进”这些国家公立学校的美术考生,北京画班每个学生一个月大概收费1500----3000元,“卖出”学生的公立学校的校长、主任、美术老师,一个学生至少拿5成好处,而且是在当地收半年的学费,他们利用了家长不了解情况和对学校及校长、主任、老师的信任,这些黑心的校长、主任、老师,哪里配当校长?哪里配当主任?哪里配当人民教师?一个学生每月剩几百块钱,连吃带住够吗?哪里还请的起名画家?名教授?所以,北京几乎所有画班只好靠在校生讲课,在校生懂什么,所以,几乎所有画班靠骗生存!!!几个比较大的画班,为了骗来学生,树立标杆,又花钱买进那些拿过央美、清华专业课合格证的学生,前十、前五十等等价位还不同,这么肮脏,臧伯良不敢相信!!!多少非常喜欢画画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学校!!! 2、从他自己学画的艰苦经历来看,他深知有些传统教学方法也有繁琐之处,比如,每个学生对画画的理解不一样,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臧伯良非常反对,他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剃掉那些无用的课程。(未完待续)弟子学生2000多---奢望弟子3000。历年展览及获奖1985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瞭望》周刊、《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文艺报》等几十家新闻媒体做过专题报道。 1986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6年在广西桂林市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7年在广西桂林国宾馆榕湖饭店举办个人画展。 1988年8月出版《臧伯良山水画集(中国现代著名画家)》。 1988年10月在广西桂林市与李颖先生合办画展。 1989年4月在德国汉堡汉森美术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6月在广西桂林市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 1989年7月参加中国画研究会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北京第三届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美术》、《中国日报》《中国文艺报》、《人民画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周报》、新华社《瞭望》周刊、《中华英才》、《中国建设》等几十家媒体做了报道。 1991年应人民大会堂之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了巨型山水画《桂北晨》,此画长8米,高3米。  1991年至2002年先后应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之邀做特聘教授。 1991年为培养绘画人才,创办臧伯良美术高考培训学校。 日至日臧伯良居住在北京饭店4年多,先后为全国政协、天安门城楼、北京市政府、北京饭店、京西宾馆、京丰宾馆等创作了数十幅大型作品。 1995年至1998年作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列席全国政协大会。 1996年出版《臧伯良画集》。 1990年至2005年十多次在美国纽约王氏画廊、旧金山王氏画廊举办个人画展。 日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邀臧伯良创作《红霞撒满紫金湾》。作为中国政府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礼物赠送香港特区政府。 1998年《汲水路遥遥》入选国家领导人贺卡。 1999年退出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5年至2008年在北京、西安、桂林开办盛世画廊。 2006年参加由文化部、河北省委、中国美协主办100位画家《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年成果展》 2008年出版《臧伯良专辑》 贴吧相册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藏伯良,藏连良,臧连良
浏览次数 : 973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0大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