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一种无意想象,,你能回忆起自己的一个有趣的梦境中的回忆吗,其内容有什么特点

《盗梦空间》本质上是一部商业间谍片,只不过运用了"盗梦"这一表现手法。
声明:以下文字摘自我的书《》 里的 “Wonderland 梦游仙境”这一章,这一章就是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盗梦空间》里的梦境设定是否有科学依据以及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版权原因,只能摘录其中的一部分。文字上做了一些修改。Wonderland 梦游仙境:关于《盗梦空间》的九个自问自答(节选)《盗梦空间》关于梦境的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定里,有几分真几分假?哪些是谣言?又有哪些已经在科学家的努力下悄悄逼近现实?以下是我对《盗梦空间》的九个自问自答。Q1: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吗? (略) Q2:梦会泄露我们的秘密吗? (略)Q3:你能记得自己的梦境吗? (略) Q4:为什么要到梦里植入观念? (略) Q5:失去平衡可以让我们从梦中惊醒吗? (略) Q6:我们能在梦里健步如飞吗? 《盗梦空间》里有不少动作戏,主人公们一个个在梦中身手矫捷,搏斗、枪战都不在话下,这是不是跟我们真实的梦境很不一样呢?在大多数人的梦里,人们都会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梦中特有的运动感,比如无法逃离险境的受困感,或者感觉自己的运动很迟钝,甚至在难得的飞翔梦里,梦中飞行的感觉也不是那种御风而行的轻盈,而是带着很明显的迟滞。这是怎么回事呢? 除了极少数的情况(见本章Q8清明梦),我们在梦中是无法分辨自己身处梦境还是现实的,因此梦境会被大脑误认为是真实的情境,身体也就会试图对梦境做出真实的动作反应。但如果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我们所有人就都是梦游症患者了,这显然是极其危险的。设想一下我们的祖先住在一个离悬崖不远的山洞里,某一晚梦见自己被老虎追赶,于是身体就真的起来往洞外跑,那结果自然是没跑几步就坠崖归西了。好在我们的身体发展出了一种对抗机制——人进入睡眠状态后,脊椎就会发出信号,让身体处于麻痹不动的状态,因此人就不会对周围环境做出运动输出。这样一来,即使我们在梦里被人追杀,现实中也完全迈不开腿。有科学家推测,这可能就是我们梦里那种很迟缓笨重的运动感的由来[1]。躯干虽被麻痹,但是有一个器官却是特殊的,这就是眼睛。在梦境中,我们虽然动不了手脚,但是会努力转动眼球试图去看梦中看到的东西[2]。这就是为什么梦境总是伴随着快速眼动。 科学家继续推测,既然身体的麻痹构成了对睡眠的保护,那么梦境本身存在的原因可能也是一种保护机制。在睡眠的某些阶段,大脑会比较强烈集中地接收到来自自身神经系统的一些杂乱信号,如果大脑不对这些信号做出合理的处理,人就会从睡眠中觉醒。于是,梦境就出现了。大脑把这些杂乱神经信号整合成了稍稍有一点儿条理的、可以被接受的梦境,这样信号就被合理化了,人也就不用从睡眠中惊醒[3]。 从身体传来的神经信号会变成梦境的素材,这点在《盗梦空间》里也有不少表现。比如在影片开端那一场戏里,男主角从“梦中梦”惊醒前身体被同伴浸入浴缸中,在他的身体沾水的那一刻,他就在“梦中梦”里看到了房间被洪水淹没。再如后来的梦境里,药剂师因为喝了太多水而尿急,结果他的梦境中就在下大雨。所以,梦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把我们的身体囚禁在睡眠状态中的牢笼。想要在这个牢笼里健步如飞、行走自由?似乎不太可能。Q7:梦中的时间流逝速度会变慢吗?《盗梦空间》里最有趣的一个设定恐怕就是梦中时间流逝速度会变慢。影片后半部那种惊心动魄的剧情张力,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这个设定。现实中的梦境里时间流逝真的会变慢吗?从主观感受来看,真的会。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午觉时打了个瞌睡,做了一个感觉长长的至少一两个小时信息量的梦,结果醒来一看表,发现居然只睡了十几分钟而已。在某些与梦境类似的意识状态里,也很明显地有这种主观时间远远长于实际时间的情况,比如2004年前后曾在国内很多中小学校园和某些娱乐场所风行过一阵的“死亡游戏”[4]。“死亡游戏”的玩法大致是胸口憋足气之后,后背紧贴墙壁,然后被旁人猛推胸口,这时人会瞬间进入昏迷状态,然后再由旁人拍几下脸就会醒过来。神奇的是这昏迷的短短几秒钟之内,昏迷者都会经历非常长的梦境,有人觉得好像去阴间逛了一遭,有人甚至觉得在梦里过了一生。梦境时间流逝变慢的原理,《盗梦空间》里给出的解释是人脑的潜力在睡眠时被释放,人脑的运作加速,所以在主观上,梦境的时间就变长了。这个说法是有间接的科学依据的。有科学家用小鼠做实验,先让小鼠在游乐园里玩50分钟,此时通过电极记录下小鼠玩的过程中大脑皮层活动的波形。然后让小鼠睡觉。结果发现,它们醒着时玩的过程中的皮层活动在睡眠中被重复了一遍,这说明小鼠梦见了自己游玩的过程,而且更神奇的是,梦中重复皮层活动的速度居然是醒着时的6-7倍[5]。对于梦境时间流逝变慢的原因,我自己的推测则是这样的(暂无研究支持):梦境中时间流逝变慢,可能不是因为大脑运作加速,而是恰好相反,实际上是因为人脑在睡眠时运转变慢,特别是意识层面处于休眠状态,因此梦中的事件很难组织起连贯的、精确的逻辑线索,是缺少细节的,跳跃式的。比如梦中从一条街走到另一条街,可能只需一秒钟就完成了,因为大脑根本没有这么多资源把完成这个动作的细节和线索组织起来,在梦中其实是“跳”过去的。而在醒过来之后,我们会用清醒时完成同样动作的标准去感知梦里的情节,从“跳”变成了“走”,因此就把梦境时间放大了。所以梦境时间流逝变慢,可能只是我们以清醒时的时间标准去感知梦中情节而产生的错觉而已。也就是说,梦其实只是个浓缩了精华的预告片,而醒来之后我们却以为自己看了正片。Q8:我们可以控制梦境吗? 《盗梦空间》里的梦有一个明显区别于现实的特点,就是盗梦者可以把自己清晰的意识完整地带入到梦中,与他们清醒时毫无区别。这可一点儿都不像现实的梦境,在现实的梦里我们的意识是被严重削弱的。在影片中,这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盗梦者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身处梦境。而既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他们就可以当起这个世界的神,凭自己的意志来改造世界。影片中,筑梦师凭借自己的意志让城市卷曲,用几面镜子创造出宏伟的长廊。他们成了梦境的控制者。如果这能成真,那该是多么神奇的体验啊。现实中,我们可以这样控制梦境吗? 答案是,可以实现。这种能意识到自己身处梦中的特殊梦境叫做清明梦(Lucid Dreaming)。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体验可遇不可求。我自己大概平均每年能有一次这样的体验。例如在某次梦境里,我被人追杀到悬崖边缘,这时忽然意识到自己在梦里,而在梦里人是不会摔死的。于是我就很惬意地跳崖,摆脱危险。可惜这么酷的体验实在太难得一遇了。如果能经常进入这种状态那该多好,那就可以在梦里做任何想做的事,飞翔,见想见的人,扮演超人,扮演上帝,“和饭岛爱一起晚餐”。对于创意人士来说,清明梦还可以帮助他们记住梦中的创意。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在梦中会有一些很惊人的想象力。对于创意人士来说,这些就是很重要的灵感来源,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就是梦见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然后顿悟出苯环的结构的。设想有一个画家在自己的梦中看见一些很有创意的图案,如果在一般的梦境里,这个图案可能转瞬即逝,他醒来之后很难再回忆起图案的细节。但如果是清明梦,他就可以让自己停驻在图案前仔细观察,这样他就很有可能在醒来后仍然记得它。那么,可以人为增加清明梦的频率吗?利用一些方法和技术,是可以做到的。第一种技术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频繁问自己“我是不是在做梦”的习惯,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设置定时提醒,每天多次在固定的几个时间反思这个问题。反思之后,再做几个动作来确定自己是否是在梦境里。比如可以看表,现实中秒针会规律地走动,而梦境就未必如此了。还可以照镜子,现实中镜子里是你精确的映像,而在梦中你看见的可能就是一些古怪的东西。如果比较蛋疼,那还可以试试拿头磕墙,现实中你会头痛,而在梦里你十有八九就穿墙而过了。养成这样的习惯后,你就有可能在梦里也时不时冒出“我是不是在做梦”的念头。其实只要这个念头一出现,清明梦就已经几乎成功了。接下来,你在梦里也会不由自主地像平时习惯的那样看表、照镜子和撞墙,当你看到一些奇怪的现象时,你就确信自己是在梦境中了。[6] 第二种技术就非常省力了。美国的几个技术宅男利用众筹平台筹资开发出了一个叫Remee的眼罩[7] ,只要带上它睡觉,它就会引导你进入清明梦(当然,未必对每个人都有效;以及,在技术上比它更先进的清明梦诱导设备也已经问世了 )。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在眼罩内侧有一排能按各种自定义的顺序发光的小灯泡,在你上床的若干小时后,灯泡就开始按照你自己定义好的顺序发出一定亮度的光。亮度不能太亮,太亮的灯光会导致你直接醒过来,但又不能太暗以至于你闭眼之后根本感觉不到它。这样,当亮度合适的灯光亮起时,你就很有可能会在梦中感受到它,这就提示你,你是在做梦。在我自己的一次亲身试验中,我把光信号设置成:先从左到右、然后从右到左依次亮,之后是所有灯泡一起闪烁。结果这个光信号以极其搞笑的方式进入我的梦里——我梦见自己在游戏厅玩街机版的街头霸王,我控制的Boss维加用电流冲击拳先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攻击敌人,然后我控制的角色忽然变成了葫芦娃,他发出一个全屏幕都在闪烁的超级大招KO了对手。其实,想要梦到自己特别想要的梦境,也不一定非得借助于清明梦,还有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它利用了人心理的一个弱点——反弹效应。人有一个很贱的心理特性是,你越要求自己这样,你的身体就越会往相反的方向走。比如越告诉自己要放松,你就越紧张;越告诉自己的手要拿稳,它就抖得越厉害。利用这个效应,睡前越告诉自己不要梦到什么,你就越可能会梦到它[8]。所以,如果你想跟自己的女神/男神在梦中共进晚餐,你的方法是在睡觉前默默祈祷五分钟:“千万别梦见她/他,千万别梦见她/他……”。--“千万别梦见她,千万别梦见她……”Q9:现实有没有可能是一个梦?上世纪末,随着《黑客帝国》风靡世界,哲学里的一个著名命题——“缸中之脑”——成为不少电影的热门题材。“缸中之脑” 是说,假设一个疯子科学家把一个人的大脑从他身体里取出,放入一个装有营养液的缸里维持着它的生理活性,大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超算机向大脑传递和它连接着身体时一模一样的各种神经电信号,并对从大脑发出的信号给予恰当的反馈。那么此大脑能否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假的现实之中? [9]再引申一步:“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先哲笛卡尔早就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能确定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笛卡尔的结论是,我们不能确定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但只有一样东西必定真实存在的,那就是那个正在质疑着这个世界真实性的“我”。一个思想着的“我”是唯一可以确定存在的东西,这就是“我思故我在”的含义(千万别再把这句话当作励志格言了)。比如《黑客帝国》里的尼奥一开始就是身处这样的不可知中。Matrix构建的计算机虚拟现实太过真实,以至于他一开始难以接受它只是一个虚拟世界。《黑客帝国》里那位光头奸细说过的一段话,他在Matrix里用叉子叉着一块牛排说:“我知道这块牛排其实并不存在,当我把它放进嘴里时,Matrix就给我的大脑发布一个指令,告诉我这块牛排多汁而美味。”这就是缸中之脑的困惑。梦境其实也是一种缸中之脑的情形,所以《盗梦空间》免不了也是要碰“缸中之脑”这个话题的,这也就是片中男女主角陷入最深层的梦境“迷失域”之后的情况。女主角将迷失域认定为现实,不愿醒来。梦中仙境与现实,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迷失域--电影中这个离奇的想象有任何现实意义吗?我们的现实世界有没有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梦境而已?有没有可能有一天我们突然惊醒,然后发觉人生只是黄粱一梦?让我们来做一个理论推演。如果我只是一个梦中人,我经历的这个梦境换算成智商,大概有多高呢?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知识了,以我的智商,如果我要读懂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按最最保守的低估,大概起码也要多活1万遍才够时间吧。就算我活了1万次,最后读懂了这些知识,估计起码得再花上5倍的时间才可以把它们都掌握。也就是说,我得活上5万辈子,才可以把这个世界掌握个大概。用最粗暴的算法,这个世界所展现出来的智慧量,起码是我的智商的5万倍。然后Q2所述,在梦中我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是直线跳水的,这意味着在梦里我们的智商也会大打折扣。一个现实中教大学微积分课的数学教授在梦里未必会做两位数乘法。随便做一个保守一点的估计,就算梦中的智商是清醒时的10%吧。那么,如果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梦,我是一个梦中人,那么那个梦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它的智商至少是我的50万倍!我想爱因斯坦大概也就比我聪明个100倍“而已”吧,那么一个比我聪明50万倍的人……除了上帝,还有可能是谁呢?文:疯狂钻石 [1] Allan, H. J., & Robert, M. (1977). The brain as a dream state generator: an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 Am J Psychiatry, 134(12): .[2] Leclair-Visonneau, L., Oudiette, D., Gaymard, B., Leu-Semenescu, S., & Arnulf, I. (2010). Do the eyes scan dream images during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Evidence from th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ur disorder model. Brain, 133(6), .[3] Allan, H. J., & Robert, M. (1977). The brain as a dream state generator: an activation-synthesis hypothesis of the dream process. Am J Psychiatry, 134(12): .[4] 小学生玩翻版死亡游戏“憋红脸”憋晕自己. 39健康网. [5] Euston, D. R., Tatsuno, M., & McNaughton, B. L. (2007). Fast-forward playback of recent memory sequences in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sleep. Science, 318(5853), .[6]
LaBerge, S. (2009). Lucid dreaming: A concise guide to awakening in your dreams and in your life. ReadHowYouWant. com.[7]
[8] Wegner, D. M., Wenzlaff, R. M., & Kozak, M. (2004). Dream Rebound: The Return of Suppressed Thoughts in Dream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4), 232-236.[9] Putnam, H. (1981).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Vol. 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是真的!而且作为一名码农,我还有一个不告诉一般人的图腾——打开浏览器输入,如果打开了就是在梦中,如果打不开就说明在现实中
一个喜欢幻想和思考的人。几点为正梦,几点为反梦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几点为正梦,几点为反梦
一定要准确哦。
  梦,直到今天对人类来说仍然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谜。巴甫洛夫把梦看成是“大脑的第三意识状态”。梦以它特有的魅力受到古往今来思想家、艺术家的青睐。尤其是文学家对梦更是情有独钟,借助梦境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的文学作品真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从科学角度对梦进行系统研究的要首推奥地利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在1900年发表的《梦的释义》一书才使人类真正认识到梦是一种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弗氏不仅把梦看成是欲望的满足,而且将其看成通向潜意识内心世界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探到人内心世界的隐秘。中国古代自然没有象弗洛伊德那样的释梦大师,也没有象《梦的释义》那样的鸿篇巨制。但一些思想家、医学家在阐释人的精神现象时,也发表了一些对梦的看法,并试图解析其原因。将这些零散的看法整理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亦颇有意义。  一、梦是什么?  梦是什么?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们的古人也一直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墨经》上说:“梦,卧而以为然也。”那就是说,做梦的基本条件是睡觉,不睡觉是做不出梦来的。也即是说,梦是睡眠中知觉到的情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睡眠可以分为“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亦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异相睡眠(paradoxicalsleep)亦称“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 sleep)两个时相,而人的梦境,尤其是觉醒后还能回忆起来的梦境是出现在异相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的时相。我们古人的认识当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但不能否认他们也有自己的发现――  (一)梦是睡眠中的一种不安稳状态。在前已述,梦是睡眠中知觉到的情景。然而他们又发现,完全的熟睡是不会做梦的,梦是介于睡着与醒着状态的产物,或说梦是睡眠处于不安稳状态的产物,“使人卧不得安”便可能产生梦。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人的睡眠才会不安稳呢?这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来自体内外的刺激、疲劳与疾病等等都可能导致人睡眠不安稳而产生梦境。关于致梦的原因我们在后文中还要专门探讨。  (二)梦是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梦,卧而以为然也”,然而它和人的清醒状态有怎样关系呢?清代著名学者王廷相认为,梦是人清醒状态下精神活动的延续。他认为觉与梦是“首尾一事”。人在“未寐之前则为思,既寐之后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1〕。王廷相的这一观点对于破除梦的迷信色彩,破除梦的神秘性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与19世纪奥地利释梦大师弗洛伊德的观点亦不谋而合。弗洛伊德说:“梦,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毫无意义的,不是荒诞的,也不是部分昏睡,部分清醒的意义的产物。它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它是一种愿望的达成。它可以说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的产物。”〔2〕  (三)梦是一种无意想象。现代心理学认为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我们的古人没有无意想象这个概念,但从他们论述看起来,他们已经认识到梦具有无意想象特征。最典型的是宋代《关尹子》中的“心无时无方”说。它说:“夜之所梦,或长于夜,心无时。生于齐者,心之所见皆齐国也。既也之宋、之楚、之晋、之梁,心之所存各异,心无方。”〔3〕这即是说,人在梦境中可以自由地驰想象,不受时间的限制,即所谓“心无时”,人在梦境中也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所谓“心骋无方”,总之,在梦中既可“精极八荒,心游万仞”,又可“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4〕。  (四)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我们的古人认识到,梦可能是离奇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是“无时无方”的。但从其内容来说仍然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更确切地说是对于自己所经历的事物即经验的反映。宋代思想家张载明确提出“梦所以缘旧于习心”,〔5〕那即是说梦的内容来自于过去的经验。《关尹子》中列举了许多不同社会经验的人所做的梦内容也不同。它说:“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6〕《关尹子》所述自然是不够科学的,因为好仁者也未必一定“梦松柏桃李”,但梦“缘旧于习心”这是不错的。明代的王廷相似乎阐述得更准确、更全面。他肯定地认为“梦中之事,即世中之事”〔7〕。并对此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他从正面论述道:“凡旧之所履,昼之所为,入梦也则为缘习之感。”〔8〕然后他又从反面论述道:“凡未尝所见,未尝所闻,入梦也则为因衍之感。”〔9〕明代的另一位思想家熊伯龙也持这种观点,认为自己没有的经验也不会出现在梦中,所以“男子不梦生产,妇人不梦弓,吴人不梦楚事,小儿不梦寿庆,士不梦负屐、担簦,农不梦治经、读史,贾不梦樵采、捕鱼”〔10〕。我国古代思想家“梦所以缘旧于习心”的思想不仅能充分说明梦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且能够解释梦的奇异性。因为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看来,“梦中之事,即世中之事”却非仅指“一日之间所有之事”,事实上“亦有数十年之事。梦见之者只为心中旧有此事,平日忽有事与此事相感,或气相感然后发出来”。〔11〕这譬如水为风激而成浪,“风既息,浪犹汹涌未已也。”〔12〕可以说我国古代思想家(具体说是二程)已认识到那些奇异的,非当前经验所能解释的梦也同样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们不过是新旧经验相感的结果,是“有此事”的“延迟反应”,即所谓“风既息,浪犹汹涌未已也”。这一观点与前苏联心理学家斯皮里多诺夫《心理、睡眠、健康》一书中的观点就其思想性来说是一致的:“现代科学证明,作梦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事。来自外界及有机体内部的各种各样的刺激印在大脑皮层中,作为印象的痕迹多年保存在那里。睡眠时皮层未充分抑制的情况下,这些痕迹就活跃起来,有时以离奇的、无秩序的、歪曲的形式出现,但梦常常是反映人们的?知道的、看见过了、听见过的事物。”〔13〕在解释梦的离奇性方面,我国古代思想家还有一个贡献就是他们认为,梦的离奇性除了与旧经验有关之外,还与无意联想有关。对此苏东坡在《梦斋铭》中做了极为形象地描述。他说:“人有牧羊而寝者,因羊而念马,因马而念车,因车而念盖,遂梦曲盖鼓吹,身为王公。夫牧羊之与王公亦远矣,想之所因,岂足怪乎!”王廷相也有类似的观点,认为梦中:“见台榭而天阙王宫至。忏蟾蜍也以踏茄之,遇女子也瘗骼之恩。”〔14〕但我国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无论多么复杂离奇的梦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梦有怎样的功能?  梦作为人类睡眠中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对人类的心理生活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根据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他们认为梦具有下列的几个功能。  (一)梦可以使人恢复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在身心方面遇到某种障碍,或在现实中遇到某些挫折,致使某些需要未能满足,某些目标不能实现,常常在梦中获得,因此使压抑的能量得到释放,因此缓解心理的紧张和冲突,使心理恢复平衡。我国古代思想家似乎意识到这一点了。比如《列子?周穆王篇》就说:“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大火而燔,阴阳俱壮,则梦生杀。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在《列子》看来,梦境可以使人的某种生理和心理能量得到释放从而达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平衡。产生于隋朝的《诸病源候论》也有类似的观点:“若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盛,则梦大火燔。阴阳俱盛,则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坠。甚饱则梦行,甚饥则梦卧。”〔15〕显然,他们把梦看成是能量释放的一个途径,通过这种释放,使人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二)梦具有自我暗示和期待的功能。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认为,与其说梦具有“预兆”作用,还不如说梦能使人产生一种自我暗示和期待。自然古代是没有暗示和期待这类心理学概念的。但从他们的言论中确实包含这种思想。最典型的要算东汉时的王符。他在《梦列》篇中有这样一段话:“借如使梦吉事,而已意大喜,乐发于心精,则真吉矣;梦凶事,而已意大恐惧,忧悲发于心精。即真恶矣。”即是说,如果一个人经常梦见吉祥的事,心中异常高兴,这种心境就会影响他的行为,于是真的做出吉祥的事情来;反之,如果一个人经常梦见凶恶的事,心中极其恐惧,这种情绪也会影响他的行为,于是真的做出凶恶的事情来。王符的这段话真可以说是现代心理学所说自我暗示和自我期待的等值语言。  (三)梦可以检测人的心志和启迪人的灵感。首先,梦可以检测一个人的心志。如二程就说:“孔子梦见周公,诚也。盖诚为夜梦之影也。学者于此亦可验其心志之定否,操术之邪正也。”〔16〕一个人日思夜想的事物常常会出现于梦中,因此也可以通过梦来了解一个人的心志,即使今天看来亦不无道理。其次,梦还能启迪人的灵感。人们废寝忘食、锲而不舍追求某种目标或结果,常常会在梦境中翩然而至。二程即认识到,宋高宗一心想贤臣辅佐自己,以致“寤寐不忘也”,“故精神既至则兆见于梦”。〔17〕这种“兆见于梦”,即从梦中获得灵感,从梦中获得灵感的现象在科学家艺术家身上更为常见。德国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发现苯的环形结构“就是通过做梦完成的最著名的创造行为的典范”。〔18〕  三、梦的分类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人的梦是有巨大的个别差异的。如《关尹子》就说:“天下之人,盖不可以兆计。人人之梦各异,夜夜之梦各异。”〔19〕同时我们的古人也认识到,这些人人各异、夜夜各异的梦又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归为一定类型。据现有的资料看起来,中国古代最早对梦进行类型划分的是东汉的王充、王符、列子。王充将人的梦划分为直梦和征兆梦。列子将人的梦划分为正梦、噩梦、思梦、寤梦、喜梦、惧梦六种。就现有资料看来,对梦划分最详细的是王符。王符在《梦列》中把梦分为十种。他说:“凡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时有反,有病有性。”〔20〕这十种梦实际上是交替运用两个标准来划分的:一是按照梦的原因,二是按照梦的应验情况。前者如精梦、想梦、感梦、时梦、病梦;后者如直梦、象梦、人梦、反梦、性梦。这十种梦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特点见下表。  名称
表现特点  按
由精思而引起
“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  梦
由记想引起
“昼有所思,夜梦其事,乍凶乍吉,善恶不信者,  的
谓之想。”  原
由感受风雨寒暑引起
“阴雨之梦,使人厌迷;阳旱之梦,使人乱离;  因
大寒之梦,使人怨悲;大风之梦,使人飘飞。”  划
由季节时令变化引起
“春梦发生,夏梦高明,秋冬梦熟藏。”  分
由身体病变引起
“阴病梦寒,阳病梦热,内病梦乱,外病梦发,  百病之梦,或散或集。”  直梦
直接应验的梦
“直梦者梦见甲,梦见君,明日见甲与君此直也。”  象梦
具有象征性的梦
“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众  维鱼矣,家维丰年;维鱼矣,室家蓁蓁此谓象之  梦也。”  人梦
由社会地位不同引起
“同事,贵人梦之即为祥;贱人梦之即为妖;君子  象征意义不同的梦
梦之即为荣;小人梦之即为辱,此谓人位之梦也。”  反梦
应验人事与梦境相
“晋文公于城濮之战,梦楚子伏己而@①其脑,  反的梦
是大恶也,及战,乃大胜。”  性梦
因人的性情不同,对
“人之情心,好恶不同,或以此吉,或以此凶。  梦的解释也各异的梦
当各自察,常占所从。此谓性情之梦也。”  四、梦因解析  我们的古人相信,做梦总要有原因的。王符就曾说“夫奇异之梦,多有收而少无为者矣”〔21〕,认为做梦总有原因可寻。做梦的原因主要三:即物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一)物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人的一部分梦境是由来自体内外的物理刺激制造的。来自体内的物理刺激,如一个人腹内的食物过量或不足的刺激而引起的梦境。所谓“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或“甚饱则梦行,甚饥则梦卧”。有来自体外的物理刺激,如人在睡眠中“藉带而寝则梦蛇,飞鸟衔发则梦飞”〔22〕,“身冷梦水,身热梦火”〔23〕,“将阴梦火,将晴梦火”〔24〕,“蛇之扰我也以带系,雷之震于耳也似鼓入。”在梦的分类一节中的“感梦”(由感受风雨寒暑引起的梦)和“时梦”(由季节时令变化引起的梦)均属于由外部物理刺激引起的梦。我国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祥教授对此曾评论道:“承认物理的刺激作为梦的原因,破除了无数关于梦的迷信。”〔25〕  (二)生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认识到做梦也可因生理因素而引起。我国古代学者涉及到的生理因素有四:(1)体内阴阳之气的缺少或过量。前文已述,梦是睡眠中的不安稳状态。睡不安稳常常会因体内的阴阳之气缺少或过量造成。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在睡眠中由于缺少某种“气”,而使睡眠处于不安稳状态,从而出现梦境。《黄帝内经》就认为“是以少气之厥,令人亡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也认为在睡眠中阴阳二气中某些气过量或全部过量也会使人产生梦境。《黄帝内经》也认为:“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不盛则梦堕。”〔26〕《黄帝内经》的这一观点被后代思想家广泛继承。如《列子》中就有类似的话:“故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②:阴阳俱壮,则梦生杀。”〔27〕清代学者熊伯龙认为妇女在妊娠期间的梦与生男或生女有关:“生男阳气盛,阳盛则肠热,故梦刚物;生女阴气盛,阴盛则肠冷,故梦柔物。”〔28〕(2)五脏之气过盛。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认为五脏气过盛也是致梦的一个生理因素,所谓“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感则梦善笑恐畏,牌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29〕。以上两个因素在古代影响是相当大的,并且有相当大的权威性。我们认为,如果说这两种因素对探讨或解析梦的原因有所贡献的话,这贡献便是它们对做梦的生理机制作出了尝试性探讨,给后人以某种启示。但是这种探讨仅仅停留在主观猜测阶段,缺乏科学根据,所以这些在历史上曾发生巨大影响的学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而失去意义。(3)内脏感通致梦。如二程就认为:“入梦不惟闻见思想,亦有内脏所感者。”〔30〕他们认为:梦是“内脏所感”或“心所感通”造成的。口渴的人梦见水、饥饿的人梦见食物,都证明内部感觉是可以致梦的。(4)气血有余致梦。与上面几种观点密切联系的是,我国古代还有一种观点即梦是由于体内血气有余而产生的。比如王夫之就认为:“盛而梦,衰而不复梦;或梦或不梦,而动不以时;血气衰与之俱衰,面积之也非其富有。然则梦者,生于血气之有余,而非原于性情之大足者矣。”又说:“形者,血气之所感也。梦者,血气之余灵也。”〔31〕我以为与上述三种观点比较这种观点的主观猜测的成份更大,更没有科学根据,如果说要有所肯定的话,只能说它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形神观,把梦这种精神活动看成是生理活动的产物方面有所贡献。(5)疾病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普遍认为,生理疾病是人做梦的一个原因。前面提到的王符的“阴病梦寒,阳病梦热,内病梦乱,外病梦发”,便是。对疾病致梦论述的最典型、最详细的要算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他说:“夫虚劳之人,血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正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而不安,喜梦。”〔32〕疾病致梦在现代科学中是有充分的科学根据的。由上可以看出,在以上几个生理因素中疾病致梦是最容易“参验”的,因此它的可靠性也就最大。  (三)心理因素。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不仅认识到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可导致梦境,而且认识到心理因素也可导致做梦。有哪些心理因素会引起人的梦境呢?从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的言论来看,感知、记忆、思虑、情感、性格都会影响梦的产生及梦的内容。但论述较多的是思虑、情感、性格对梦的影响。(1)思虑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东汉时期的王符就认为:“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33〕又说:“昼夜所思,夜梦其事。”他还曾举例说:“孔子生于乱世,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34〕列子也认为“昼想”与“夜梦”是密切相关的。明代的熊伯龙亦认为,“至于梦,更属‘思念存想之所致’矣。日有所思,夜则梦之。”〔35〕同代思想家王廷相也认为:“梦,思也,缘也,感心之迹也。”〔36〕那就是说梦既可由思虑引起,也可由感知,记忆引起。也即是说,王廷相认为人的整个认知过程都可引起梦境。如前文所述,他把夜间之梦看成是白日“思”的延伸、继续。所谓“在未寐之前则为思,既寐之后即为梦,是梦即思也,思即梦也”。他又说:“思扰于昼,而梦亦纷扰于夜矣。”(2)情感致梦。东汉王符所说的“性情之梦”,《列子》中所言的“喜梦”、“惧梦”、“噩梦”均属于情感引起的梦。晋代的张湛亦云:“昼无情念,夜无梦寐。”明代的熊伯龙,在承认思虑致梦的同时,也对情感致梦有十分深刻的认识。他举例说:“唐玄宗好祈坛,梦玄元皇帝;宋子业耽淫戏,梦女子相骂;谢眺梦中得句,李白梦笔生花,皆忧乐存心之所致也。”〔37〕(3)性格致梦。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人的性格对梦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所谓“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簋篮笾豆,好智者多梦江湖川泽,好信者多梦山岳原野”。这段话除了说明梦境必须依赖经验外,亦可说明梦对人性格的依存性。王廷相认为,具有“骄吝之心”的人,在梦中就会争强斗胜;而具有“忮求之心”的人,在梦中亦会追货逐利。总之不同的性格对梦境中的内容有不同影响。我认为,在以上几个致梦的因素中,以心理因素最富科学价值,就是今天看来亦是完全有生命力的。  有必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医学家很少将梦只归因于某一因素,常常是将梦解析为几个因素的共同结果。从以上的引文中我们就可一清二楚,因此也毋庸赘述。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笨蛋
12点前反,12点后正
12点前正梦,12点后反梦(我有经验)
信则有不信则无
12点以前是反的,12点以后是正的
12点以前是反的,12点以后是正的
12点前反,12点后正
对,同意楼上二位
什么啊?没听说过也
为您推荐: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意想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