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诗歌小册子可以取什么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

10诗篇139篇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0诗篇139篇
诗篇139篇;――神全知的研究;作者:E.J.杨;释者:中天;出版者:福音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邮政总局6241号;发行者:福音阅览室;九龙德成街2号B二楼;电话:3-674694;PSALM139;-AstudyintheOmniscienceo;byProfessorEdwardJ.Young;LateProfessorofOldTestam;We
诗篇139篇――神全知的研究作者:E .J.杨释者:中 天出版者:福音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香港邮政总局6241号发行者:福音阅览室九龙德成街2号B二楼电 话:3-674694 PSALM 139-A study in the Omniscience of God .by Professor Edward J. Young,Late Professor of Old Testament,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Translated with permission ofMrs. Edward J .Young. ) 致读者:诗 篇一百三十九篇是大卫的祈祷,他在诗中颂扬神的威严,神不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k深知大卫的一切,大卫是不能逃避神的面。他愿意向这样一位神完全顺服。 我们这世代正需要这篇诗所强调的东西,因为我们失去了神的观念,没有敬畏神的心,心思意念都充塞着不敬或甚至迷信,我们只要细心研读这一篇诗,便会承认自 己的败坏,也使我们再次低头敬拜那永生的神。这 本小册子,是为一些希望研究这篇无与伦比的诗篇的人写的,写这本书的唯一目的,是要找出诗中的意思,并让这篇诗说出它要说的话,只有当我们真正听到它所要 说的话,我们才能与诗人一起祷告:“神啊,求你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知道我的意念,看在我里面有什么恶行没有,引导我走永生的道路。” 引言这篇诗的标题是“大卫的诗,交与伶长”,标题的年代已十分久远,但我们没有理由要怀疑其可靠性。同时标题的意思十分隐晦,这一点已是它的悠久历史的很好证明。译作“伶长”这名词,可能是指指挥(参代下2:2,18);至于“诗”字,则可能是一种以乐器伴奏而唱出的诗歌。研究这篇诗,可能碰到很多与此不是直接有关的问题,其中就如这篇诗在形式上与阿瑟瓦维达(Atharvaveda)、辛鲁丰(Xenophon)、培塔(Plutarch)(注二古希腊哲学家、历史家……)等人的著作及可兰经(Koran)的关系,但由于不在此书研究的范筹,所以不会加以讨论。 一、 耶和华啊,你已经鉴察我,你又认识我们若问这篇诗究竟有什么伟大,开首“耶和华”这名词便是答案,诗人在开始时,不是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导到他自己或他当时的处境上,而是在神身上,他要谈的是神,不是他自己,所以这篇诗是对神的祈告,“耶和华”一词,就带出了主题。大卫在整篇诗中谈到神,他三次用“耶和华”(参一、四、二十一节)称呼神;两次用“神”(十七节)的称呼;一次用“神啊!”(十九节),这篇诗对神用了两种不同的称呼,是有特别的深意的。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整篇诗中,意思是神(elohim)的一个常用字,并没有出现。大卫用不同的名称称呼神是有原因的,我们将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讨论。大 卫直接称呼神,带领我们立刻进入他正在思想的问题上,“耶和华”这称呼就像点出了以后所说的话的主题,是大卫下面谈论的主要对象,也掩盖了其他的一切。所 以我们在整篇诗中不能忽略神,因为k是这篇诗谈到最重要的主题,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这就是神,k超乎一切之上,充满了我们的思想。“耶 和华”这名称是值得特别加以注意的,当大卫说出这名称时,他知道它的神性与宝贵,有很多人曾撰文讨论它的意义,有很多关于它的事是十分神秘的。我们要是尝 试去发掘这词的词源,将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谈谈有关这名称的几点。“耶和华”之名是神在荆棘火中向摩西透露的,当时神是在回答摩西的问 题。神在荆棘火中显现时,k向摩西表明k是他父亲的神,k又听见k的百姓在埃及受尽奴役而发出的哀鸣。不过摩西有点迟疑,他对神说以色列人将会要求一些表 明k的身份的证据,百姓会问:“他叫什么名字?”(出三:十三),那时他便不知怎样回答他们。神 回答这问题时透露了k的名字,k透露的方式是很奇妙的,k在荆棘火中回答:“我是自有永有的。”这句话表明了k是永恒的,虽然时代会改变,神的旨意也许像 被遗忘了,但是神仍然遵行k的计划,k答应要作的事一定按着k的时间去成就,k是永恒的神,k能推行和实现k一切的旨意和计划,那一位曾经对摩西说:“我 是”的,比埃及的神祗和人的主意,不知高超多少倍。在这样的情况下神把k的名字――“耶和华”――告诉人,这名在希伯来语反映出“我是自有永有”的意思。这名词本身,其实人们是早已知道了的,人们所不知的是它的意义,在出埃及记六章(三节)神对摩西说:“我从前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显现为?全能的神?(EL SHADAI),至于我名?耶和华?他们未曾知道。”意思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这几个以色列人的列祖,只知道神的特性是“全能的神”,不知道k是“耶 和华”,他们知道“全能的神”这名字,就是说他们知道神是无所不能的,神向他们显示自己是大能的神。他们的列祖感到这些应许似乎不能成就的时候,神就显示 k的能力,使他们看到人办不到的事,神是可以办到的,整个列祖时代的特色是神显示k的能力,一切的事都似乎不利于应许的成就,这些族长都无能为力,束手无 策,就以亚伯拉罕和雅各为例,他们尝试去成就神曾应许他们的事,结果是徒劳无功,证明了人是不能做成救恩的工作。要完成这工作,必须有全能的能力,神就在 适当的时候供给这种力量,神表现出k的全能,k是真正“全能的神”,列祖所认识的是神这一方面,但是他们不知道神是“耶和华”。
虽 然我们译为“耶和华”这词,可以反映出“我是”这名字,但是这名称同时指出神是守约的神,k并以救赎和拯救的行动去表现这一点,当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尽奴役 作苦工的时候,神却拣选他们作k的选民,当时世上有许多更强大更杰出的国家,然而神却特别垂爱这弱小被奴役的民族,以便藉着这民族 ,向举世显明k救赎和赐福他们的目的――“耶和华专爱你们,拣选你们,并非因你们的人数多于别民,原来你们的人数,在万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华爱你们, 又因要守向你们列祖所起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领你们出来,从为奴之家救赎你们,脱离埃及王法老的手,所以你要知道耶和华你的神,k是神,是信实的神,向爱k 守k诫命的人,守约施慈爱,直到千代。”(申七:七至九节)。这 段话将整件事情的要点清楚地阐明,一个约原来只是神自己把至大的恩典,施予一个民族。提醒我们神是守约的神的,就是我们译作“耶和华”这名字,以色列人的 列祖虽然知道神是大有能力和全能的,他们却不晓得,k也是个守约和救赎的神,当时的以色列人不过是奴隶,神却拣选他们作k的选民,神与他们所立的约的要旨 是:他们要作k的百姓,而k则作他们的神。k表明这种关系的方法,是立刻为他们做一些事,救他们脱离水深火热的境况。摩西和以色列人得到神的启示,是他们 的列祖得不到的。神现在不再以个人的身份对待他们,k要把他们组织成为一个国家,成为神的选民,因而把立约的名字“耶和华”启示给他们。以“耶和华”这名 字称呼神,意思就是k是以色列人的神。这是一个可以接触神的名字,这名字光荣地显示出神已拣选了以色列,除以色列外,没有别国的人民可以称为神的百姓。这 样大卫可以首先向他自己的神恳求,作为这篇诗的开始,他可以称呼神为耶和华,这是亲切熟落的称呼,但却没有半点不敬。一个普通人,是没有这种特权去称呼神 为耶和华,除了神赐给这种特权的人外,任何人都无权这样向神说话,而神把这权利赐给了大卫,及其他 与k立约的人,也只有在约中有份的人,才能这样称呼神,并可以肯定神会听他们的话。因此,这篇诗是由一个曾与神立约,神又喜欢与他建立亲密关系的人写的, 只有那些像大卫般,是神拣选的对象的人,才能这样称呼神,除神的百姓外,别人不能称呼k为耶和华,除了藉着k的儿子耶稣基督之外,没有人可以称呼k为耶和 华。大 卫把耶和华之名,放在这篇诗的开端,因而特别强调了这名字。k跟着说了一句有关耶和华的话。他这篇诗的大前题是说到神,点出了诗的主题之后,他继续说下 去,仍然是对神说话:“你已经鉴察我,你又认识。”本来这句话可以说成“你鉴察我,认识我”但当我们顾及整篇诗的意思时,觉得最好还是译成过去式。大卫在 这里是谈到一些早已发生的事情,当诗人大卫对神说话时,神是认识大卫的。这 句话所用的第一个动词,暗示神曾经一直不遗余力地查察大卫,去找出有关他的一切事情。这动词基本上的意思是“发掘”,约伯曾对神这样说:“人为黑暗定界 限,查究幽暗阴翳的石头,直到极处。”(伯二十八:三),但是在这里原来“发掘”的意思却不很明显,整个字的意思只是说神曾经仔细,彻底地去察验,调查。 我们在约伯记同一章又读到:“那时他看见智能,而且述说,他坚定,并且查究。”(伯二十八:二十七),约伯又提出:“他查出你们来,这岂是好吗?”(伯十 三:九)。大卫是这种详尽的调查的对象,“你已经鉴察我”他说,而鉴察的结果是“你认识”。诗人只是讲出了一件事情,他没有说:“你认识我”(译者按:这篇诗第一节原文本作“Thou hast searched me and thou hast known”即“你已经鉴察我,你又认识。”)只是说“你认识”这比较加入人称代名词(Personal Pronoun)作宾语“你认识我”,强有力得多。一切可以知道的事,神都知道。这是大卫所要说明的有关神的真理,因为他的目的不是要向一个与人没有关系的抽象的神说话,他要表明神对他的认识是很个人的。这两句简单的话,把诗人想要发挥的思想,加以撮要,又像加上了标题。诗人的目的是要继续讨论一些特别的事,显明神认识他生命中最细微的事,但是在未谈及这些细节之先,他须要指出他所说的话的主题――就是显明神是无处不在,并说明这一点与他本身的关系。但 是,究竟“你已经鉴察,你又认识”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诗人是否说神对大卫本来一无所知,其后经过长时间和详尽的调查才认识他呢?我们自己就是这样,当 初次认识一个人时,我们对对方毫无认识,只有经过长期跟他接触我们才认识他,而我们对一个人一点点的认识,也不是立刻就可以办得到,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经 历。神认识人是否也是这样呢?k是否要特别去研究某一个人,才能认识他呢?幸 好事实不是这样,若果真是这样,神就不是真正无所不知了。要是神是无知,k就不能是圣经所说的神,我们不能称k为无所不知的神,也不能对k产生信心。大卫 的意思也不是这样,这篇诗开首的两句话,不是说神是无知所以要去进行调查,以除去k的无知。这两句话的意思其实是说神完全知道大卫的一切,实际上这篇诗是 用一个生动的方法道出神知道一切关于大卫的事,如果诗人是在写一篇神学论文,他一定会说神是全知的,k甚至知道自己的一切。但是诗人没有这样做,他是在写 一首美丽的诗歌,所以他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言语去表达他的意思。一个抱着与诗人起共鸣的态度读这首诗的人,不会误解诗人的意思,他不会轻视神,只会因诗人说 出神的渊博全备的知识而欢喜。但是当一个人谈及神的时候,他一定得说真话,如果说人应当小心他的言语,那么他谈到神的时候,就是他要小心言语的时候。说一些不正确的有关神的假话歪曲神,就是罪。这样,诗人究竟凭着什么去说及神的全知呢?对 于这问题许多人都曾提出不同的答案,我们现在只研究一个比较广泛流传的答案,它所持的理论是这样的:圣经是神对人说的话,在圣经中我们听到活的神的声音, 在整本圣经中我们听见神要对我们说的话,但是诗篇却不是这样,它表达一个虔诚的心对神的回应,因之,诗人在这里所宣告的,反映出他心中的虔诚和奉献。这 一段话骤然看来对我们像是很有帮助,但当我们细心思想一下,便不得不加以拒绝。我们究竟凭什么单独把诗篇说成是人对神的回应,而圣经的其他部份则是神对人 说话呢?这不是显然与圣灵藉着使徒保罗所说的话有很大的矛盾吗:“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三:十六上)?诗篇既是圣经的一部份,所以亦应视为神所默 示的,因之诗篇(也包括我们所说的这首诗)所说的话,必须视为神的默示,不应视作只是旧约时代一些笃信虔诚的人所说的话。也幸好这样,因为要是这些极有深 意的话只是人的最佳作品,我们便永不知道那是否靠得住,要是“你已经鉴察我,你又认识。”这些话只不过是大卫用以表达他真挚的信念,那么虽然我们佩服大 卫,我们仍然永远不能确定大卫这里所说的是绝对的真理,我们永不能确定神亦已经鉴察我,认识我。我们是可以称许这含意极深的话,但却永不能绝对肯定这是如 假包换的真理。而虽然大卫是这样伟大,我们很可能会奇怪和不明白除了神自己把那真理向他启示之外,他怎样能得到有关神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圣经本身能指斥这 种违反圣经有关诗篇的观点,是件好事。圣经给人的教训令人深感安慰得多,诗篇一三九篇是圣经的一部份,所以亦是神所默示的。我们这里所研究十分奇妙的话 ――“你已经鉴察我,你又认识。”不是出于人的心,甚至不是出于一个像大卫一般虔诚的人,这是一个蒙福的真理,是三位一体神中的圣灵向大卫显明的,使我们 也可以阅读,相信,得安慰。大卫在这里说到关于自己的话,亦可以用在我们身上,神是我们的神,k认识我们。
二、你晓得我坐下,我起来,你从远处知道我的意念。诗人说明了耶和华是全知的,与及这种全知的大能与他自己的关系之后,他继续说出神认识他那一方面。但是,他首先回到他的主题去,就是耶和华,他又是采用一个加强语气的字“你”(Thou)。 他在未继续指出神的无所不知的大能在那里可以看到之先,他再次要求读者思想他要向k诉说的“那一位”,这是一篇以神为中心的祷告,他不想把别人的注意力吸 引到他身上,他要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神身上。他能够说“你”(Thou)这个字已经是足够了,因为这个字的本身集中了真正祷告的精义。不是人人都能够对神说“你”,因为不是人人都认识神,也只有那些认识神的人才能这样称呼神,因为这个字显出一个事实――祷告的人与祷告的对象,是有亲密的关系的,用“你”这个字就等于承认神是一个“位格”(Person), 人可以向k说话,k也会听人的话。实际上这亦等于说宇宙间只有一位神,这位神是能够听人祈祷,并满足祈求者的需求。这个字本身概括了神学的全部,因为说出 这个字的人一定得像一个祈求者般祷告,而当他说出这个字时,就显明了一个真理,就是这个字所称呼的神,是全能的,而祷告的人只是十分软弱的人,要是我们能 称呼神为“你”,我们已经是代表反对拜偶像,并且知道我们向k说话的那一位神,也只有神自己。除 了“你”这个字以外,还须要说什么吗?要是我们能这样称呼神,我们还须要加上些什么吗?我们不可以就停留在这一真理上吗?我们当然可以停在这里,但是诗人 却渴望要赞美他所尊称的神的伟大,因之他再回到前一节结尾时的思想上,“你认识”他曾这样说,而这个思想会令他想起了另一句相似的说话,这句话是哈拿在她 的祷告中用过的:“因耶和华是大有知识的神,人的行为被k衡量。”(撒上二:三)诗人这样满有信心地称呼k为“耶和华”和“你”(Thou)的那一位,不是跟人世间的事隔得很远,k是对人有认识的。这 一点是令人感到安慰的,因为人自己本身并不拥有知识,人像在黑暗中行走一样,四处摸索,他四面被各种问题包围着,压迫着,他要求得到解答。对于这些问题, 人只能投以不能理解的目光,因为他没有知识去寻求解答,虽然他自称他知道,又说自己是聪明,其实他并不知道,因而他的决定和判断是缺少智慧和知识。但是, 神却有知识,k有能力运用k的知识,神是无所不知和绝顶智慧的。能够这样称呼神真是一种福气,那些能够用“你”称呼这样一位智慧的神的人是幸福的,在这一 个黑暗的愚昧的世代里,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是无可比拟的。
但 是到底神知道些什么呢?k知道诗人坐下和起来,坐下可能指坐的动作或指诗人躺卧,歇息的姿态,而起来则可能表明站立的动作或从坐着的位置站起来,或指站着 的情况。这里很难确实说出其中的意思是什么,不过有一点很清楚的就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是指大卫一生,这种对比的作用是要拿静止和运动(rest and motion),一个加于另一个之上,换句话说,这是指人清醒时的姿势和态度。在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很容易忘记神,我们的生活是多方面的,有时候我们很有活力,会站起来,走路,甚至奔跑,在别的时候我们很安静,坐下来或舒展一下,我 们去思想,沉思。不同的活动使生命有变化,一样紧接一样的事情吸引着我们的思想和注意力,我们可能全神贯注于一些暂时的事物上,忘记了神是与我们同在的。 然而神知道我们的一生中每一分钟的光景,我们每一个姿势,每一种活动,我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一分钟能向神隐满,当我们休息,头脑在作冷静思考时,神是知道 的;当我们为生活奔波劳碌,我们的心中可能忘记神的时候,k是知道的。人不可能逃避神,k知道我们各人生命的光景。神不单只知道我们生活外在的方向,也知道我们心中的意念(thought)。 译作“意念”这个词,大概是指人心中的意图(purpose)或目的(aim),也许我们用“意向”(intention)这词更能表达原文的意思。我们 心中所存的目的和意向,神是知道的。这是十分令人惊讶的事,因为许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明白我们心中的意向,但神不单是知道这些意向,k更能 明白,这个词是很有力的,意指神知道这一切的意向,就是这些意向的来源,为何会在我们心中发出,怎样影响我们,神是完全明白这一切的。神是明白的,所以我 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意念,神是明白这一点,可以从k明白我们的意念方面显明出来。可 能这里所用的动词很可能是有层次之分的,神不单知道,k也明白,无论这里的思想是否有层次之分,至少这两个动词连用,表示了最深入的了解。这不单是知道有 关大卫的事,而是对他一切能知道的事,都有亲密彻底的认识和了解,这是只有神才有的属性,没有人能比神知道得多,没有人能像神一般地了解人。我们所知道的 有限,我们所知道的最多也只是不完全的真理,神却知道一切和无所不知,只有神可以说是真正知道,真正了解。很 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甚至局部明白自己心中产生的意图,苏格拉底的忠告:“了解你自己。”是至理名言,但我们怎样才能了解自己呢?我们最多也只能 做到对自己的意向和意图有粗略的概念,只有神自己才有全备的知识,有“一位”k知道我们,了解我们,我们可能把自己某方面向自己隐藏,但却不能向“那一 位”隐藏。诗 人说神从远处知道或了解他的意向,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大概可以从前一首诗中的一节,找到线索,前一首诗有很多地方接触到这首诗讨论的问题,诗篇一三八 篇六节这样说――“耶和华虽高,仍看顾低微的人,k却从远方看出骄傲的人。”提慢人以利法以相同的论调谈论神:“神岂不是在高天吗?你看星宿何其高呢!你 说,神知道什么?k岂能看透幽暗施行审判呢?密云将k遮盖,使k不能看见,k周游穹苍。”(伯二十二:十二至十四),耶利米表达了同一的思想:“耶和华 说,我岂为近处的神呢,不也为远处的神吗?”(耶二十三:二十三)这 些经节中,很明显地诗人所说的“远处”,是指神在天上与人相隔很远。这里所着眼的是神超然的存在,虽然神在天上不是在地上,但是在天上遥远的地方,k对大 卫外在和内在的生命,都有完全,彻底的认识和了解。换句话说,“远处”这两字,是推崇神的知识的伟大和奇妙。一个近在咫只,能亲眼目睹的神,自然认识诗 人,但当神在远处,却能知道一切,就更加奇妙了。人在地上,神在天上,但神认识人,比人认识自己更深,“耶和华在k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k的慧 眼察看世人。”(诗十一:四)荣耀的神,具有最高权力的耶和华,坐在天上的宝座上,对人类的光景了如指掌,k是何等奇妙的神啊!原来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 用来指出大卫所说的那一位神的尊荣和伟大。同 时这里有一个危险,就是我们可能完全误解诗人用字的意思,“远处”是令人惊讶但却是真实的字,神真的是在“远处”,这是个不能轻视或否定的真理。用神学上 的术语,我们应该说是神超然的存在,神在天上,所以不能把k带到地上来,把k与k的创造物混为一谈,k是以无上的尊荣在上面统治受造之物的。但 这不是说神跟k所创造的万物一点关系也没有,虽然k以k有能力的话,使万物从无变有,虽然k的存在绝对无须倚靠k所创造之物,但是k仍然统治和保存k所造 的万物和他们一切的行动。我们不能逃避神的面。说到这里,诗人希望强调神的超然的存在,在天上的神,对我的认识,比较我自己深入得多。神的知识是无限,永 恒和不变的,我就是神无限的神圣的知识的对象,这就是大卫渴望要表明的一个无比伟大的真理。 三、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圣 经其中一样出类拔萃的地方,是它的崇高的文学价值,而做成这种特质的一个因素,就是它的千变万化。神在圣经中的启示,就像k在这世界启示我们的事一样,是 有许多变化的,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从不会遇到一些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事物,反之,我们因其中的奇妙的变化而感到喜悦。同样在圣经中我们遇不同的表达方式, 往往令我们赞叹,醉心不已,无疑圣经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它的文学质素(虽然这是十分优美的质素),而是它是神的话语,但是神不是给人类一种枯燥乏味的启示, k的启示是充满变化的,k以各式各样的方法把真理向人展示。
因 此,诗人在这一节不是把上面用过的形式再重复一遍,他已经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神的身上,为了这缘故,他要把行文的方式改变一下,他这样做的 时候,一点也没有使我们的思想离开神。因此,他不再重复“你”字作为这一节的开始,他换了一个方式,简单地说:“我行路,我躺卧,你都细察。”这种变化是 十分有趣的,诗人在上一节把重点放在“你”上面,并差不多是很随便地加上与他自己的关系,在这节中他只是继续提出那些事,很自然地带领我们去考虑“我行 路,我躺卧。”由于在圣经之中,生命往往被视为一段旅程,所以路就是一个人生命中有活动力的时候所必须走的道路,“我行路”这几个字,实际上,跟大卫刚在 上一节用过的“我起来”是相等的。诗 人又说到“我的安身之所”“或我躺卧的地方”,去表明他生命静止的一面,不过这两种表达方式不单是第二节一些片语的同义词,在那一节中大卫曾提及他坐下, 他起来,现在为了要指明他生命的全部,他提到他的道路和歇息之所,因之,不同的形像是用以表达生命的整体,好像在强调无论在哪一方面,神对大卫的生命都有 完全彻底的认识。大卫在此用了一种交叠的笔法,表现出一种美和力量。要是我们留意大卫在第二节,先谈到生活静的一面,然后谈到动的方面,而在第三节他首先谈到生活动的一面然后是静的方面,便明白交叠的意思。下面的图表可以阐明这一点。第二节 我坐下 我起来w第三节 我行路 我躺卧这种可以用ab―ba 这公式代表,在旧约中这是很常见的,它增加了表达的力量和气势,旧约圣经往往便靠着这种简单的技巧,使文气大盛。但是我们这样说要很小心,旧约圣经的希伯 来文的文学技巧,无疑使文字表达方面增加了不少气势和力量,然而,旧约的文学技巧虽然出色,构成旧约真正伟大的因素,基本上却不是它的文学技巧,而是在旧 约所带来的信息,神的话语(圣经),在文学方面虽然伟大非凡,但是只有神的话本身才是活泼的,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因为神向我们启示k举世无匹 的话语时,把超卓,优美的文学一同给予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感谢k。大 卫采用一种大概可以称为图书语言的技巧,说明神已经彻底地鉴察和调查清楚他的道路和安身之所。他所用的动词,是筛掉谷壳的意思,这里大卫是采用巴勒斯坦地 区日常生活的一种景象,这景象对听者和读者都具有丰富的意思。巴勒斯坦人对筛谷壳十分熟悉,工人把谷物撒在空中,让风把谷壳吹去,谷粒跌在地上,风便把谷 壳和谷粒分开,大卫就是用这种美丽的景象描写神,神把他的道路和他的躺卧像筛谷一般,使两者都被神彻底地调查和鉴察,神已经试验这两方面。所以这里是采用 另一种比喻,使我们很清楚地了解神是认识大卫的生命的。
诗 人为了使我们不致误解他的思想,把“我一切所行的”这句话加了进去,意思是很明显的,他受的一切苦难,他的一切行动,一切影响他的事物,神都知道。大卫再 次使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他用了一个意思是熟悉或习惯的动词,民数记二十二章三十节说:“我素常向你这样行过吗?”显示这是由熟悉或习惯而导致的认识,其实 如果把这一部份译为“深切的认识”也无不可。神深切地认识大卫的一切,这是大卫自己也不能做到,这句话也不适用于任何一个常人。人在颠峰状态时,也不过是 充满矛盾;他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不能常常保持自信!他不能在每时每刻说出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表现,对于无数影响着他的行为的或好或坏的影响,他又毫 无所觉。但神却不同,k深切地认识和了解人,k甚至了解人生活上每一个小节。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10诗篇139篇等内容。 
 诗篇讲道 第90篇 54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51篇 50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03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91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39篇 69页 免费喜欢...  以诗篇139篇为例,充满敬畏之心的诗人,一开始是思量神心智的广袤,以及k 知道和记念每一件事情的能力,接着诗人很快地将重心转移到他对造物主创造自己 一事感到惊奇...  诗篇讲道 第90篇 54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51篇 50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91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03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39篇 69页 免费 诗篇讲道 ...  诗篇讲道 第90篇 54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51篇 50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91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03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39篇 69页 免费 诗篇讲道 ...  诗篇讲道 第90篇 54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51篇 50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91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03篇 53页 免费 诗篇讲道 第139篇 69页 免费 诗篇讲道 ...  《木兰诗篇》美学特征_设计/艺术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摘要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 风格,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请拨诗篇139篇; 6:当你的信心需要鼓励时,请拨希伯来书11章; 7:当你又孤单又惧怕时,请拨诗篇23篇; 8:当你担忧时,请拨马太福音8:19-34节; 9:当你受...  年CSSCI收录我校论文共139篇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年CSSCI收录我校论文共139篇 年 CSSCI 收录我校论文共 139 篇以下是:1998 来源 序...  3页 免费 江苏计算机一级b操作题 5页 免费 第9章 新型传感器 91页 免费 诗篇139篇 21页 免费 记叙文 5页 免费搜你所想,读你所爱 拒绝盗版,营造绿色文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