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忌日的诗词上第三个忌日坟,应准备什么

现在的位置:
母亲忌日,儿子从北京来电话“爸爸替我给奶奶磕仨头
十一年前,母亲无疾坐化,乘鹤西飞。那年公历是日,腊月初六。今年的腊月初六则是1月1日.农村按阴历,今天和夫人回家给母亲上忌日坟。昨天晚上,儿子从北京来电话“爸爸,明天是奶奶忌日,我回不去,请你替我给奶奶磕仨头吧”。我给母亲磕了仨头,替儿子磕了仨头。再发一篇十年前写的悼念母亲的文章。
还债的母亲
母亲忌日,儿子从北京来电话“爸爸替我给奶奶磕仨头
日,儿子在他奶奶坟前深深地磕头
那个虽说是最终必将成为的事实,在我的心目中可是遥远的啊,谁知它却突兀地来到了面前。
接到二哥的电话,20分钟后我就扑进了老家的院子。母亲躺在她睡了20多年的那张木板床上,脸色蜡黄,微微地张着嘴,很安祥。从二哥闪烁其辞的电话中我已经揣测到母亲病到何种程度。放下话筒我的心跳已经提速到120次。预感应验了。我这个平时有静气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扑倒在母亲的胸膛上放声恸哭,连喊三声“亲娘”。大嫂说,娘刚咽气,还没指路呢,不能哭,你哭,娘会迷糊,找不到黄泉路的。为了使辛劳一生的母亲不致迷路黄泉,而误入歧途再轮回到这个世界上遭二茬罪,我强忍住刀绞般的悲痛,拉着九岁的儿子,默默地站在尚有余温的母亲面前。二嫂附在母亲的耳边大声说,娘,他四叔和建业看您来了,您睁眼再看一眼建业吧。母亲毫无反应,这一刻,我明白母亲永远不会每个星期六依门盼望我与儿女回家了。
我兄弟姐妹七人,围着母亲任凭眼泪长流压抑着哭声,为老人换上到另一个世界穿的衣服:里外三身新,外边罩上藏青色绸缎裙。很可身。但母亲张着的嘴总闭不上。我轻轻的为母亲合上,一会儿又微微地张开。嫂子们说,娘还有话说,咱听着。
于是,我们听着,用心,用母子之情感应着。
5年前,在家门口一相面人说母亲能活过90岁。我是不信算命先生的,但这句话我听了却很受用。我坚信,母亲是会活到90岁的。苦难冶炼了母亲的筋骨,也铸就了她钢韧的意志,她岂只活90岁呢?
豫东古城商丘那片千里沃野,没能容得下那个10岁的农家苦命的女孩。她为什么要在那个阴雨天的下午独自一人在旷野上挖野菜呢?她为什么要听一个陌生人的鬼话随人外出呢?假如1931年夏天不发生这两个为什么,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也许不会来到这个世界的。
50年后,母亲对我们说,我有一笔债欠在你家阿,我能不来?好重的债哟!让她整整还了66年。债终于了了。丙子腊月初六,早晨起来她终于明白,该走了,没有向她的七个儿女打声招呼,甚至于没有来得及躺到床上,端坐在一张旧沙发上匆匆地走了。最后一夜的尿盆也是自己倒掉的,彻底地还清了我家的债!
我悔恨自己的粗心、麻木。我为什么就没明白母亲已经对我们还完了债呢?
1931年夏天的那个下午,10岁的母亲被一个山东人贩子拐骗到淄川西乡的那个山村,在祖父的呵护下童养了六年,16岁与父亲合卺。苦难,这个毫无人性的恶魔一直追随着不幸的母亲。宽厚的父亲是想竭尽全力让母亲吃上顿饱饭的。可是堂堂七尺男儿抵御不了一个穷字。贫穷的父母低贱,因低贱更加贫穷,因为父亲是替大户人家看墓田的。贫穷折磨肉体,低贱践踏灵魂。苦难的母亲一进这个实际并不存在家门的人家(在阴森森的一片坟墓中的三间草屋而已)就背上了这双重枷锁。在以后的六年中,一个姐姐两个哥哥嚎啕着降生在百年墓林中那三间草屋里。父佣母乞,艰难地哺育着一群孩儿。20多岁的母亲没有来得及品尝一下人生青春的滋味,就被贫穷和苦难的风霜将岁月的忧愁打满了原本春风满面的脸颊。当世纪巨人毛泽东在北京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只有28岁的母亲的腰也已经弯了。她站起来的是被压制了小半生的灵魂。她抱着3岁的二哥,牵着6岁的大哥,参加斗争会;她敢当着乡亲的面高声控诉地主恶霸对我家的剥削、欺压;她支持憨厚的父亲参加农救会;她鼓励父亲搬出阴森恐怖的墓林,永远摆脱受人奴役的地位,再也不做低三下四的守墓人。她希冀着扬眉吐气的新生活。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初,又有我们兄妹四人出生,生活的重担依然沉重。父母如一对哺雏的老燕,将生命的汁血也吐给我们。多少个青黄不接的春夏,母亲一张菜色的脸浮肿得睁不开双眼。
当小妹不满8岁,我只15岁时,早已被屈辱和苦难摧惨垮了的父亲又撒手人世,把生活的重担留给了年已半百的母亲一人承担。母亲的脚是被封建礼教缠过的;母亲的意志是被苦难的人生历程锻打过的。当一个农妇将钢铁般的意志注入三寸小脚,这脚就比钢铁坚强。那个特殊年代造成了中国农民的普遍贫穷,我家的特殊遭遇却是穷上加穷。刚毅的母亲硬是挪着三寸小脚,带领着我们一层一层的踏倒着贫困的藩篱一步步的追逐着幸福。她在生产队一天挣着7分工养活着我们。她养鸡饲兔赚几个钱称盐买油尽量让我们的生活有滋有味。她晚间转碾道,清晨爬炉灶,把红高粮和地瓜干做成香甜的煎饼让我们填饱肚皮。在夜间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拆旧缝新,虽说是拆了棉的改单的,一身衣裳要循环三五年,可我们的身上带着母亲细细的针脚,我们干千净净地站在人前。难忘1970年,我已经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见班里有的同学穿一身蓝色的学生服,口袋里插一支钢笔,那是一种怎样的诱惑啊,我回家缠着母亲要一身那样的学生服。母亲愁苦的脸上挂着泪珠。第二早上,母亲拿出了一件深蓝色的学生装让我穿,我惊讶了,仔细一看却原来是用一寸来宽的扎腿带子连缀而成,我的双眼盈满了泪水;母亲用32条扎腿带在一夜之间做成了这件世上绝无仅有的衣服,里面凝聚着多少慈母深情!那件衣服我在1974年参军时带到了部队,看着它,我浑身充满了力量,50公斤的我投弹、射击、体操、游泳门门优秀。第二年加入了共产党。 
母亲一字不识,但她用一个农妇的眼光洞察文化的作用。当我因她的辛劳而动摇读书的信念时,母亲愤怒了,指斥我没出息,坚定了我读完高中的信念。我现在也算个文化人了,却是没有文化的母亲造就的。
逐年,我们羽翼丰满了,一个个的成家立业飞离了母亲。然而当她为我们的操劳未来得及喘一口气,她的孙子孙女又接二连三的出世了。从她51岁到66岁,兄弟四人先后添了10个子女。有几年她曾左臂抱一个右臂抱一个,身前跑一个,身后追一个,慕煞人丁欠旺的人家,也累煞年逾花甲的母亲。乡亲夸赞母亲好福气,母亲拍打着一个个虎头虎脑的孙子由衷地笑着说,还债哩,还债哩,脸上却洋溢着幸福满足的光彩。
岁月使她的孙子孙女也一个个出飞了。有的读大学,有的当工人,有人在部队服役.母亲71岁那年,我带着一双儿女--也是母亲晚年聊以寄托精神她最钟爱的最末一对隔辈人搬到了城里。母亲的老屋寂寞了,没有了聒噪,喧嚣,没有了床铺的翻江倒海状,没有了大碗小碗叮当争食声。然而也没有了母亲颠着一双小脚满院满街喊着一串孙子的名子追逐她最顽皮的小孙孙的那幅令人陶醉的天伦之乐画图。从此母亲一日比一日见老。头发由黑白相间到苍灰,眼光滞呆,耳朵失聪。我搬家后的三年中,每周日的下午她依着胡同口的土墙翘首南望,痴痴地盼。当不满10岁的儿子呼喊着“奶奶”,一头撞到她的怀里时,她昏花的眼睛顿时灿烂起来,双手拥着肥头大耳的孩儿,嘴里喃喃着。这一刻,一丝莫名的惆怅就袭上我的心头。去冬的一个周日,母亲试探着对我说,我的眼这半年越来越不行了,听说周村有个看眼睛的好医生……那一时,我却心不在焉,没有明确表示带她去就诊,总认为老人眼睛不行是正常的。心里盘算着明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再说。母亲很自尊自重,她一生做人的原则是,愿为别人行方便,绝不给别人添麻烦,包括她的儿女在内。自此,母亲再也没有提看眼的事。
日是个星期天。原打算回家看母亲,由于我和妻子都不休息,没有成行。第三天的早上就接到了二哥令我心碎的那个电话。后来,与母亲同住一院的大嫂告诉我,星期六下午娘在胡同口站了坐,坐了站,等到晚上7:00钟。星期一又在等。星期一晚上在院子里转着自言自语:建业考试了,孩子作业多啊。星期二早上,娘如往常一样,起来梳洗完毕清扫内外,回到屋里。谁想当大嫂叫她吃饭时才发现已在沙发上端坐着安然入睡了。
跪在灵堂的草铺上,伴陪着母亲度过了最后两夜。眼泪已经用完,心血滴着,谴责着自己的大意和不孝:娘,您用了整整66年的全部生命为咱家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苦撑苦熬始有今日。你为什么就不能多享几年儿孙的孝敬呢?那怕生上一天病,躺在床上让我们轮流送一口水喂一口饭,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你要走了!娘,儿子知道你那只为别人奉献不愿给别人添一点麻烦的秉性。你走也走得这样利索。儿子还要给你看好眼睛让你尽情地看看这个越来越精彩的世界啊!还要为你祝寿,祝了八十祝九十!
母亲的嘴终于在灵堂上合上了。我坚信母亲听到了我们的哭诉。母亲一身轻松地走了,我们今生今世却欠下无法偿还的感情债。
擦了擦眼泪,我执笔写了讣告:慈母七十有六丙子腊月初六晨时端坐正寝无疾仙逝乘鹤西飞。
助丧的乡亲有的羡慕母亲无疾而终免遭疾病痛苦;有的议论母亲懿德昭然,定是做路仙家去了。
1998年清明 于故乡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
推荐纪念馆
1989 - 2010
同分类最新文章&&&&□刘铁忠  农历的正月二十四,是母亲的忌日。一晃眼,母亲已经走了三年了,失去母亲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已渐渐淡化。记得在母亲刚刚去世的那段日子里,她的音容笑貌时常在眼前浮现,也曾多次在梦中见到过母亲,都是在医院里抢救的场景。我知道,那是因为95岁的母亲卧床后不吃不喝,眼看着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而我们又无能为力,是那种焦虑和无助的情绪深深地刺痛了我,以致在有一次特别清晰的梦境中,我跑去找大夫询问母亲的病情,大夫说已经给母亲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母亲会好起来的。我听了后,心里觉得好轻松、好高兴。在迷迷糊糊的似梦非梦中,突然想到母亲已经殡葬了,还能做手术吗?正在着急的时候,我从梦中惊醒,心里觉得很难受,翻来覆去,难以入睡。
  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时候,我回老家上过坟。到现在已经有两年没有回老家了。母亲在世时,我每年回两次老家,寒假可以住二十多天,暑假可以住四十多天,而每次回老家之前,心里都会觉得很温暖、很充实、很期待。自从母亲走了之后,那种渴望回老家的感觉,因母亲的逝去而荡然无存。当那天买了车票,准备回家的行装时,心里涌动着的是一种空空荡荡、凄凄凉凉的感觉。
  人虽然知道自己迟早会离开这个世界,但不知道是在哪一年,哪一天。假如我能知道母亲将在日卧床不起,并在一百天后离世,我宁肯放弃工作,也要在她健康的时候多陪伴她一段时光……
  对于生老病死,母亲的态度非常坦然。记得母亲90岁的那年夏天,她从床下拽出一个包袱来,跟我说:"我都操持好了,到时候,你们别急急忙忙没处买。"她一面说着,还打开包袱,一样一样地拿给我看。母亲说:"我连扎腰都准备了,什么也不缺了。"
  看着母亲那些将来某一天要穿戴的东西,我的心里冰凉冰凉的。可母亲的脸上带着很满意的微笑,她看着我不高兴的样子,说:"那有什么怕的,都这么大年纪了,老天爷让走就得走啊。再说,你爹走了这么多年了,他在那边也孤孤单单的,我去了也好和他做个伴。"
  死亡是一件令人绝望的事情,但在母亲看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她常常说起从父辈那里听来的种种阴曹地府的故事,以及人死了之后会再托生的种种传说。她不知道宗教信仰是怎么回事,但对阴间、阳间、生死轮回却是深信不疑。
  我曾经很无知地劝过母亲,说那都是迷信,并讲了一些科学道理,却给母亲造成了很大的恐慌,她很绝望地问我:"那我走了以后,上哪儿去找你爹呢?"人能做到坦然地面对死亡,是需要有一种精神寄托的。我想,宗教给世人营造的精神家园,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临终关怀。
  母亲心中有她的寄托,但终归还是多愁善感的。在她过了90岁之后,我每次回家,她都会重复那段令人伤感的话,"唉,我都90多岁了,见你一次少一次了。这次见着了,还不知道下次能不能见着。"每次听了母亲的这段话,心里都会觉得很沉重。
  母亲94岁那年,我发现母亲变了。她不再像以前那么健谈了,情绪也显得很低落,特别是送我走的时候,以前母亲总要叮嘱一番,说:"路上要小心,到了以后就来电话,别让我挂念着。"可这次我走的时候,母亲只是靠在门边,有气无力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走吧,走吧。"我感受到母亲话语中的无奈和忧伤,同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而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预感在一年后变为了现实……
  按老家的习俗,给逝去的亲人上三年坟是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姐弟几个把给母亲定制的摇钱树、钱柜、电视机、茶几、沙发等各类纸扎抱到了坟头;也给母亲带去了她爱吃的西瓜以及各种菜肴;更没有忘记给母亲带去很多黄表纸,因为母亲在世时常说:"我走了后,你们不要忘了给我烧纸,纸在那边就是钱,你爹不在家,我这辈子花钱花惯了,不要让我在那边缺了钱。"
  摆上了供品,点燃了阴间需要的东西,我们跪拜母亲。曾经是多么熟悉的母亲:小时候牵着你的衣襟上街;生病时趴在你的背上去医院;长大后在异地谋生,你为我欢喜为我忧;到了假期,你盼着我归来,送我走时又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五十多年来,看惯了你慈祥的笑容,听惯了你殷切的话语,可一晃眼,竟是生死两茫茫!如今,母亲就在眼前的坟墓里,但阴阳两隔,何处诉衷肠?"纵使相逢应不识",这不单单是因为母亲在地下已是"尘满面",世间的我们也已"鬓如霜",而是像母亲说的:人走了以后,要过奈何桥,喝迷魂汤,要把这辈子的事情忘了才能托生。
  阴间、阳间、生死轮回一直是母亲的精神寄托,但愿母亲真能如愿,但愿我们未来的某一天能够与母亲重逢,愿母亲还做我们的母亲。&&
热门推荐 |忌日的时候上坟人都应该带什么东西?_百度知道
忌日的时候上坟人都应该带什么东西?
我有更好的答案
酒,面条或馒头,水果,烧纸跟香,鞭炮好像就这些吧每个人地方都不同不知道我的意见对你可否有用
向医生提问
完善患者资料:*性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上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现在的位置:
三日坟、五七坟、百日坟、忌日坟,破孝
春之10:三日坟、五七坟、百日坟、忌日坟,破孝
中国丧葬习俗中自古就有出殡之日起第三天圆坟的习俗,即在老人逝世3天后,由儿女们到墓地为父母圆坟。在供食台上摆上供品,然后烧纸祭奠,祭奠完毕后,在三奶奶的指挥下,秋树姊妹兄弟五个,开始环绕坟头上香。每人手中拿着一把子香火,一边环绕着坟堆行走,一边将一炷香插在坟堆上,兄弟姊妹五个排着队循环着插,只几圈后就把坟头上插满了,众人方才停止下来,但见那凸起的新坟就像长满了刺的馒头一样。然后是踩院子,也就是画阴宅宅基。大姐秋叶取了一根棍子,绕着爹的坟头在地面上重重地画了一圈,在坟头正南,供食台前,留了一个空隙,秋叶说这是为父亲的阴宅留的门口。
听三奶奶说,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烧七”。在过去,每逢七天一祭,要“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可是,现在的人不再那么迷信了,人也忙碌,将烧七改为三次,只上“一七”“三七”和“五七”,称做有头有尾。“一七”被三天圆坟所代替, “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儿女全部参加,但以死者的女儿为主,也就是主要有女儿们出钱扎制五盆纸花等。
“五七坟”当然是在楸树爹逝世“五七三十五天”后进行,但未必都如此,也要根据儿女们的时间,可以提前几天进行,秋树二哥(强子)一家还要赶回东北,因此,他们一家上完三日坟后就举家回了东北。临行前,秋树二嫂当着大家的面为秋树娘放下了500元钱,秋树二哥强子背着媳妇又搁下了300元,还一再嘱咐娘说,要保重身体,有困难了就写信告诉他们。
转眼间又过了一周,秋叶回家看老娘,和秋树大哥讨论上“五七坟”的事情,秋树大哥去找水仙爹,水仙爹再找银杏爹,定好日子后,秋树大哥就开始忙着下通知。且说那“五七”活动是最隆重的,所有亲友们都要随礼,亲戚们都要挟着礼品来奔丧,这次的礼品要重,烧纸、香火、金箔自然是少不了的,女儿家多拿些点心、白面馍馍、寿桃之类的祭品,城里人多拿现金、挽联和花圈,并在花圈上写上祭者的姓名。这就忙煞了楸树大哥,一方面要安排人扎彩,一方面要,接待、登记来宾们的礼品,仅礼品折子就足足有两大本。各种现代化家具和设施都要用彩纸扎好,而今,结婚需要四大件,老人逝世,也要陪伴四大件,但内容不同,厨子、柜子、收音机、自行车,什么摇钱树、元宝、大公鸡之类的更是必不可少,秋树大哥专门请人到家里来,用了两天的时间才扎好。上“五七”坟那天,在三奶奶的引领下,秋树兄弟姊妹们连同凤梅和龙虎,排着队,每人手中一个彩纸做的家具,一同送至墓地前,一番祭奠后,将所有的纸质葬品燃烧后,最隆重的哀悼才算告一段落。
老人亡故后,谓“孝子帽压住了头”,从掩埋之日到“七满”,即七七四十九天,孝子、孝女或穿孝衣或臂戴黑纱,不能理发刮须,每隔七天就带着鞭炮、纸箔、香、烛、馒头,到坟前祭典,叫做“烧七”。 “烧七”的目的是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得顺利。守孝当年,春节不贴红对联,元宵节不挂彩灯。
且说这丧服,主要是晚辈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孝意和哀悼而特意穿的。孝子要穿孝帽、孝衣。孝布分“大孝”、“小孝”、“花花孝”。死者的儿女和妹妹要破“大孝”(约两丈白布)。侄儿、侄女为“小孝”(约6尺白布),其余为花花孝(约一尺白布),系带白头绳。孝子贤孙所穿孝服,白腰带,那白带子、头巾之类,也不锁边,没有扣子,用剪刀随意剪开即可,那孝帽子,也不过是用手折叠成一个桶状的。孝子腰系麻丝,拖拉着鞋子,谓“披麻戴孝”,孝子的手中还要持有一根柳木棍子,棍子上用白纸包着。叔伯侄子侄女只要在上坟时戴上孝帽子就可以了,而孙子孙女,岁数小的,只要头上扎上一根白头绳就可以的。为此,像墩子、风仙等还因为穿不着白布而妒忌那。
之后还要烧百天(百日祭)、烧周年(周年祭)、烧三周年。这沂蒙地区的旧日风俗,儿女们要三年内都要穿孝,现在简略多了,上完百日坟后,有的甚至是上完“五七”坟后就把孝服脱掉,所谓的孝服也不过是在上衣领子外侧衬上一块白布而已,而城里人更简单,只要在胳膊上戴上一个青色的布条,上写一个“孝”字就代表了,而且,遵照“男左女右”的说法,也就是说,死了爹的把“孝”字戴在左胳膊上,娘老子死了,就把“孝”字穿在右胳膊上。
脱掉孝服,也叫“破孝”,也是很有讲究的,上完百日坟或五七坟后,马上要在墓地边就把孝服脱下来,回到家要用剪子将孝帽子剪开,把孝衣拆开,把鞋子扔掉,但是,白布不会扔掉,据说,穿孝布做的衣服鞋帽还更有福气,是传承了父辈的恩泽等等。
墨竹考证,古代传说中,人死后的套路更多,远比出生要复杂的多。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方真正可以长眠于地下了。可见,人活着比死亡要轻松,死了也不是那么容易。经过墨竹这么一分析,水仙等女孩子们坐在一起时都说,趁着年轻,还是要好好的活,尽情地玩,死后原来是那么不容易,老百姓不知道这么多,都是那些文人墨客设计的吧,想到这一层,感觉还是做一个傻子,一个什么也不考虑的人最幸福。
然而,对于楸树一家而言,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兄弟姐妹们也摆脱不了在失去父亲的痛苦煎熬中,心头时不时地会泛起种种纠结来,怎么驱赶也不走:
大姐秋叶的纠结:
三人坟、三七、五七……,百日、周年、三年,父亲啊,这是生者唯一能表达对您的情感和礼节啊!您活着的时候,心思全花在了儿女们心上,您舍不得喝酒、吸烟,您出生在战乱的年代,长成于战乱岁月,您见证了中国当代历史的起起落落,当儿孙们与共和国一起走向富强的时候,您却享受不到她的幸福和温暖,我们只有在您的墓前,烧几张纸,燃几柱香,方能表达我们的哀思啊!
爹啊,您说过,人要活得有志气有骨气有朝气,是的,我们不能老是处于悲痛之中,要挺起腰杆做人,挺起胸脯为人敞开良心做人。
爹啊,您的教诲和恩泽将福禄千万代!
秋树的纠结和祷告:
爹,您最爱听戏,京剧、豫剧、吕剧、黄梅戏,您更喜欢说书先生,您最幸福的时刻是收工后坐在电视机或收音机前听刘兰芳、袁阔成说评书,父亲啊,您做过生产大队的饲养员,担任过生产队长,您的农活和为人是全村所没有人能比的,是的,您没理由不满意,没理由不高兴。您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儿女们而今都有了自己安定富裕的家,这是您最最自豪的话题。
可是,爹啊,您还是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疑憾,如果您再坚持五年或十年,如果您临走前仔细与我们啦一下家常,如果我们能挤出时间照一张全家福,如果在回归故土的日子里您能把心里话与我们掏一下……然而,一切的如果,都象风一样过去了不再回来。
请您放心吧,父亲,每年的清明节、冬至日,每年的二月、中元节、除夕夜,当人间欢乐喜庆时,我们都不会忘记乐观好动的您,我们都要到您的坟墓边烧香叩头,为您祝福。您的子子孙孙们将继承您的遗志,披泽您的恩宠,将会一代比一代更有出息。
您的教诲和品格树起的是一座无字的碑,您用行动代替了一切语言,让我们以最古老的最原始的庄重的仪式为您送终吧,您将永垂不朽!
【后记】:沂蒙山的丧葬习俗,用了整整4个章节、共计约1.5万字来写,和楸树的婚事几乎相等。这是民俗中最复杂最隆重的一部分,涉及人物之多,禁忌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在不厌其烦地描绘同时,其实,我也努力想使其具有浪漫主义和文化传承的意义,这一点,读者读时或许意识不到但写作时却是很是费了一番脑筋的。好在,粗略地总算表达完了,日后再慢慢地充实、修改细节吧,长篇,毕竟不是一次就能定型的。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
推荐纪念馆
1989 - 2010
同分类最新文章现在的位置:
母亲的忌日
母亲的忌日
今天是母亲大人的忌日,八年过去了。我常常忘了这一个日子(此次亦表弟马全文提醒),还有父亲的忌日(全文的母亲即我的姑姑,95岁高龄方撒手而去)。
为什么忘记了?其中有一些“潜意识”的作用吧。许多事不堪回首,想起来心里作痛。不说别的,最后一年遭的那罪,就不能想;其间的“错失”和“遗憾”,哪怕是一点点,也无法挽回……
一日在出租车上,听电台里猜谜:“家中一宝”是什么?有人说是“钱”,有人说“老婆”(中国人丢失了自己的文化,至于此极),我早知道了答案是什么。为什么?其中之一,就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有一天,你想问点事,想说句话,却没处去说时,你也就知道了。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只有亲身经历了以后,你才会有痛切的感受。如钱穆先生所说,研究中国思想,须把自己人生加进,始可有真体会,真认识。非如今人所谓哲学上一特殊观念之界说(《国史新论》235)。
【上篇】【下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
推荐纪念馆
1989 - 2010
同分类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母亲忌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