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什么金的写了哪一篇感人的文章文章

我现在上高二,马上就高三了,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期待高三的作文稿[400字左右]要求文章带有积极向上性_百度知道
我现在上高二,马上就高三了,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期待高三的作文稿[400字左右]要求文章带有积极向上性
提问者采纳
高三来了,如期而至,不早不迟。 总是听别人说,高三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也是莘莘学子成才的黄金时段。面对这个黄金时段,我们紧张我们期待。 高三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好奇又不敢去揭开谜底。每天望着高三学生忙碌的身影,心里想着明年这个时候,我们也将如此忙碌,为高考而奔波,不禁彷徨。突然醒悟:天地虽宽,成功这条路却难走。高三是辛苦的一年。经过高一、高二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到高三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高一高二的知识容量很大,比如说语文光是识记的作者就有上百个,加上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形成了海量的知识之海。而高三就是要在这知识大海上造一艘大船,在这海上航行,可见其难度。但我们要坚信,事情只要去做,总是会成功的。有高一高二的基础,只要在高三在努力奋斗一年,总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一劳”。但是面对高三如此高强度、高压力、高要求的形势,情势不容乐观。所以我们紧张。高三是收获的一年。高三在让我们用有高一高二的知识“神器”下大胆地开辟世界。物理是如此美妙的。化学亦是如此。生物更是如此的。高一高二的时候只知道:有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到了高三才知道对此的深入对此的挖掘。这些都是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多奇妙的。而高一高二的时候我们只明白地球公转自转。等到了高三更知晓那蓝色星球里还掩藏着很多很多的秘密。而数学语文英语更是在高三时才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功能,怎样做出反应,怎样调节我们自己。这样的事不胜枚举。高三会给我们太多的奇妙,太多的成果。在这样努力一年后我们将变得更有智慧,得到更多的成果。而这样一年以后我们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不折不挠的斗志。这对我们一生追求理想、创造美好人生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个硕果累累的高三使我们兴奋,是我们永逸。高三就是这样辛苦而收获的一年。面对高三,我既紧张又兴奋。而我们就在这紧张与兴奋中迎来了高三。高三,我们期待着你的到来。高三,我们准备好了!日子像手中的细纱,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刚进入高三时的新奇和丝丝恐惧,也被繁忙的学习生活挤到了角落里睡大觉。因为高三了。高三了,每次写下这几个字时都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带着些许敬畏。
学长说:“我们是凤凰,带着千年的期盼,浴火再生。”为了浴火后的重生,我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黎明的曙光,等待黑暗后的光明。
我们等待时机,但绝不坐以待毙。
早晨,朗朗的读书声在校园上空回荡,那是我们等待的声音;课堂上,我们的思维跟随老师一起遨游,我们的眼睛闪着求知的光芒,那是我们等待的眼神;体育课,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欢笑,那是我们等待的热情;晚自习,我们等待自己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那是我们在积聚力量中等待。
我们在等待着,等待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后的康庄大道,等待如火六月后的自由,但时不我待啊!
当你从乒乓球台边经过却发现球台两头的人又换了一批时,你是否还在等待你在球台边挥汗如雨的情景再现?
当你听见高一高二的学生在谈论与初中同学的通信情况时,你是否在等待星期六的到来以便能和他们聚首?
当你因为月考的失利而独立窗前时,你是否还在等待老师像从前一样来安慰、开导你?
这一切一切的等待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只有等到我们有能力触到阳光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面对这一切,而在这之前,我们需要马不停蹄。因为未来还需要我们去开拓,我们没有时间停留!
高三,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但同时我们又拒绝等待。
我们拒绝等待,拒绝做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拒绝做深巷中的陈酒,拒绝做埋在深土中的金子。因为不是每一只兔子都会撞到那个树桩上,也不是每一坛陈年好酒都会被别人闻到香味,金子再怎么发光,如果永远埋在地下,也是没人会发现的。
高三,与其傻傻地期待一个月圆的意境,不如将过去的种种抛入失忆的深渊,带上干粮与希望,在漫长的等待中促成那次质的飞跃。
高三,在等待中拒绝等待。
高三,在等待中努力;
高三,在努力中等待。
我相信,我们等来的必定是收获的季节,欣喜的时刻!期待花香期待是什么?有人说,期待是希望;有人说,期待是美好事物的源泉;有人说,期待是人成功的引导思想等等。每个人都有对同一事物同一个词抱于不同态度,各抒不同观点,这就是现实。期待是什么没有一个唯一定义,随着人们的想法而改变。可你们知道吗?花儿也在期待着什么……风儿轻轻掠过花儿,留下浅浅的芬芳,那明媚的微笑搁浅在花儿的嘴角,花瓣上的雨露好似示花儿惜春而落下的眼泪。它们是因悲伤而落泪吗?不,我想,它们流下的是幸福的泪水,因为它们在期待着明年再次绽放。玫瑰是幸福的。因为它期待着绽放时,他把它送给了她,把幸福送给了她,把温暖送给了她。于是玫瑰带着幸福,带着温暖,带着感动,浓情蜜意地溢满了它的心房。从此,玫瑰幸福了,只因为别人幸福。康乃馨是幸福的。因为它期待着绽放时,她把一束鲜艳的康乃馨送给了妈妈。她抚摸着妈妈的手说康乃馨只为您绽放,妈妈感动地落下了泪,说自己很幸福。妈妈的泪水湿润了康乃馨的心。从此,康乃馨幸福了,只因为别人幸福。百合是幸福的。因为它期待着绽放时,它是最美丽的新娘手中的鲜花。当他把一束洁白的百合送给新娘,并承诺爱她一生一世的时候,新娘落下了幸福的泪水,新娘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百合见证了他们的幸福。从此,百合幸福了,只因为别人幸福。又是春残花落时,花儿们开始期待下一季的幸福…… 是花就会努力的向上朝着太阳,流泪,然后开放。
有人说每个人生来就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在尽情绽放前总要经风吹雨淋,才能出落得更加美丽。
如果这是真的,处在传说中是炼狱的高三,我是不是也可以对蓝天大声地喧嚷:你看,我很快就可以绽放,很快就可以化蝶快乐的飞翔。
可也就是说现在还不行。没有绽放,没有飞翔,挤在高考的夹缝里我左右摇摆,我痛苦的哭泣,唯一的方向没有路标,前面的路风沙弥漫,太多没有姓名的苍白身影埋没在这条前仆后继的路上,我的脚印刚印上,就被湮没。然而,我只能这样选择,没有反方向,义无返顾。
埋头苦学,恨不得把一分钟掰作两瓣用。高三的我们开始学会低头磨箭,开始学会分清何所谓主次矛盾,开始学会喊“高考,一切为了高考”的口号,而不再偷偷的拿这开玩笑。我们徘徊在题海,我们叹息在课外。老师拼命地讲,我们拼命地记,还是不够时间跑得快。于是,每晚都会有人挑灯夜战,每天都有人顶着“熊猫眼”恍恍惚惚游走在身旁。高三,比较容易悲伤感慨。教室的倒计时牌上时间一天一天被埋葬,我们的手上名次不断出现,试卷天天在桌面。不知所措,茫然,麻木,一直在重复。
南海的天空依旧很蓝,带有忧伤带着清凉,爬满灰墙,用手指划着天空的轨迹,栏杆温润的触感让我的心稍稍温暖。站在5楼望下看,太阳反射的瑰丽色彩让我的眼睛也泛着快乐的光。下面的欢声笑语毫不顾忌地在校园各个角落回荡,椰树也被感染得哗啦啦地低声唱。
我忍不住嘴角轻扬,下面的世界真单纯可爱。5楼里却寂寞得没有回响。低头,仰头,微笑,我是高三里那个爱做梦的小沐。即使在高考即将杀到的时候,我依然可以悠哉游哉地站在阳台对天低语我的梦想和感慨,还有无奈。小沐应该是一个很乖的小孩,静静地看着别人像波斯菊般灿烂开放,心中明明无比向往想像他一样,却不敢像韩寒那样帅气的走开。我的轨迹里没有这道灿烂的虹彩,我只能乖乖地埋头书海,一步一步地往下踩,一步一步地走向纯白的深海,看天与海纠缠,看小沐与深藏着的梦想分开。
父母的企盼从来不说,无形的压力却比说出来更沉。因为懂得他们深沉的爱,因为懂得他们眼中火热的希冀,因为懂得他们在背后付出的比自己想像中的更多,所以,内疚。是的,内疚。内疚自己做得不够好,内疚自己不能像他们期盼中的那样完美。有时看着父母被时间偷来的白发,苦涩就会在心中偷偷发芽,无限制蔓延。18岁的我已经成年,却无法替他们分担肩上的沉重。
我双眼迷蒙地盯着手中凌乱的掌线,心情缓缓发酵。听说过痛苦的等待,听说过无言的爱,听说过现在就是为了将来。我在清澈与浑浊中巡回。凌乱打开,我想我愿意选择梦幻与现实同在。
花开是痛苦的期待,流泪是必然的存在,高考的到来应该是为了让花经历挫折而怒放得更加可爱。我唯有这样劝走淡淡的无奈。
我重新投入书海,在高三认真地学习等待。即使流泪,在夜晚,也是坠落得太快。
花就开了,花正在开,已经成型的露珠在风里摇摆,你听着风声的悄悄到来……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时间似乎总是很快却有缓慢的流过。以前我一直以为时见很慢,可是就在我时间很慢的时候,高二结束了。我开始慌了,难道着就是孔老头说的“逝者如斯夫”
06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了,然后我们就是高三?是的,我们是高三了。我听过很多人都在恐惧高三,为什么?
为什么要恐惧高三,难道着就是所谓的“坐在地狱里看着天堂”可是我高三了,我一定要恐惧高三吗?我不知道,但我想我应该不会坐在地狱里吧?
看着高三,我突然想起了初三。曾经也有人说初三可怕,可是我却没有过多的疲惫,总觉得初三很轻松,很无忧无虑,后来,毕业时,我哭了。当时我想到了,有句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高三呢是否也一样,花相丝而人不同呢?
我抬头看见了墙上的钟,在不停的顺时针旋转,一秒一秒的转动,像...
给我个邮箱给你发过去
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503 Service Not Available求一篇写工艺品的文章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书是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好多好多的书,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她给我讲故事。《白雪公主》仿佛把我带到了那座小木屋里,同时也告诫我不能以外貌判断人的美和丑。《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看到了她那悲惨的童年生活,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还有《棒小子》的故事把我带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让我和他一起遨游星空,闯月宫,游银河,使我感受到了他那善良、美好的心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只要有时间,我就捧着书看,即使是在茶余饭后、在课间、在等公交车时,我都在如饥似渴地读着,爱不释手。我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没有丝毫的分心,没有丝毫的厌倦,整个人被书中的精彩片段所吸引,完全地入神了,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复存在。每看完一本,我都要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书上的好词、好句。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久而久之,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写作文水平也有了提高,曾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多次在全国和一些省里所组织的作文大赛中获了奖。 书将我引进一个充满知识,充满情趣的神秘世界,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奇妙和海洋的美妙;让我了解了科学技术的高超和宇宙的宇宙的奥妙。它给了我一股强劲的动力,激励着我不断去开掘,去探索……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热爱书吧!在以后的岁月里,书会永远伴我快乐成长。正如孔子所说,吾生也无涯,而学也无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工艺品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景泰蓝的制作
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景泰蓝是多数人喜爱的手工艺品,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下。
景泰蓝拿红铜做胎,为的红铜富于延展性,容易把它打成预先设计的形式,要接合的地方又容易接合。一个圆盘子是一张红铜片打成的,把红铜片放在铁砧上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一个比较大的花瓶的胎分作几截,大概瓶口,瓶颈的部分一截,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瓶腹以下又是一截。每一截原来都是一张红铜片。把红铜片圈起来,两边重叠,用铁椎尽打,两边就接合起来了。要圆筒的哪一部分扩大,就打哪一部分,直到符合设计的意图为止。于是让三截接合起来,成为整个的花瓶。瓶底可以焊上去,也可以把瓶腹以下的一截打成盘子的形状,那就有了底,不用另外...
书是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每一本好书都像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小时候,妈妈给我买了好多好多的书,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听她给我讲故事。《白雪公主》仿佛把我带到了那座小木屋里,同时也告诫我不能以外貌判断人的美和丑。《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看到了她那悲惨的童年生活,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还有《棒小子》的故事把我带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让我和他一起遨游星空,闯月宫,游银河,使我感受到了他那善良、美好的心灵……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只要有时间,我就捧着书看,即使是在茶余饭后、在课间、在等公交车时,我都在如饥似渴地读着,爱不释手。我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没有丝毫的分心,没有丝毫的厌倦,整个人被书中的精彩片段所吸引,完全地入神了...
布老虎是陕西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玩具。在中国人心里,老虎是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象征,而且还能保护财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儿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画虎脸,寓意健康、强壮、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单头虎、双头虎、四头虎、子母虎、枕头虎、套虎等。
制作布老虎的材料及工艺也各不相同,较常见的是把棉布、丝绸缝制成形,内部装填锯末或谷糠,表面用彩绘、刺绣、剪贴、挖补等手法描绘出虎的五官和花纹。布老虎以头大、眼大、嘴大、尾巴大的造型来突出勇猛的神态,虎头及五官显示出天真和稚气,透露出儿童一样可爱的憨态。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
我爱我的陶瓷马,我爱它那顽强不屈的神态,我爱它拼搏进取的精神。它每时每刻都在激励我,是它让我知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陶瓷马就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是去年春节时小哥送给我的礼物,我一看见它就爱不释手,所以我格外地珍惜它。陶瓷马的身体是红绿相间的,红的似朝霞,绿的似翡翠,看了让人心旷神怡。陶瓷马披着这件红绿色的战袍,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勇士驰骋在战场上。它的肚子浑圆浑圆的顶在一个圆球上,它后腿着地,前腿腾空,仿佛有无穷的力量要跨越千山万水,又像一只雄鹰在蓝天上展翅翱翔。它高昂着头,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盯着前方,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那眼神分明在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它的嘴半张着,仿佛在嘶鸣,又像是一位获奖的冠军在领奖台上欢呼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蔡金安:从马立诚文章看中国两派之争内幕
& & & &&笔者刚在凤凰网看到一篇马立诚写的文章《90年代初邓小平如何应对老&左派&的围攻?》,见。该文详细介绍了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舆论界对立的两派惊心动魄的斗争,可看到当时已退休了的邓小平在扭转局势上发挥出的巨大作用,周瑞金等文人不失时机,利用《解放日报》为平台,配合邓小平加入战斗,江泽民当机立断跟随邓小平选边站队,成为邓小平理论坚定的支持者;而对立的另一方的主要代表人物邓力群、王忍之等,以《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当代思潮》杂志为平台,打出的旗号是维护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虽然一时攻势凌厉,占了很大优势,但在邓小平等人的精心策划和反攻下,还是败下阵来。
邓小平与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
这里,笔者根据马立诚的原文,梳理一下两派斗争的过程,展示出各派人物不同观点和他们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注:以下&二&至&八&部分的内容,均转自马立诚《90年代初邓小平如何应对老&左派&的围攻?》原文。
一、时代背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苏东发生剧变,中国发生民运风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时候。为防止和平演变、重蹈苏东覆辙,党中央发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动员令。一大批有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同志,纷纷加入到这个行动中。马立诚的说法是:&1989年风波刚过,老左派就认为清算改革开放的机会到来了。忍受了几年边缘化,该报一箭之仇了。&
二、王忍之的《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其他左派的部分文章
日,《人民日报》发表时任中宣部长王忍之的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文中提出一个日后引起激烈争议的著名议题:&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这是八九风波之后,第一篇提出问一问姓&社&姓&资&的重头文章。
作者所说的&资本主义化的改革&指什么呢?文章说:&一个是取消公有制为主体,实现私有化;一个是取消计划经济,实现市场化。&
文章还质问道:&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有没有经济上的根源?有没有一种经济上的力量支持他们?&
这是把私营经济和自由化绑在一起。
北京《当代思潮》1990年第1期发表《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和规范改革开放》。文章说:&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
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多元化观点》。文章说,&搞自由化&的人&企望从经济的多元化中,自然生长出政治多元化和权力多元化&。
7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文《谁说社会主义讲不清》。
邓小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
《谁说》一文的作者批判道:&&社会主义不清楚论&是一种嘲弄马克思主义,糟蹋共产主义政党,向正在开拓通往社会主义之路和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广大群众大泼冷水的理论。&他在文章中给社会主义下的定义,第一条就是&用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这篇文章的矛头,显然是对着支持私营经济的邓小平来的,对着改革开放来的。
要请教作者的是,中共十五大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1997,第22页。)这个定义符合不符合社会主义呢?
以上几篇文章,都是质疑私营经济的正当性,这是一个焦点。
当时另一个焦点,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问题。
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两个问题》。文章说:&社会主义的经济是公有制的经济,因而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即从整体上自觉实行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10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长文《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文章说:&资产阶级自由化&&集中攻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以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集体主义,竭力美化资本主义。&
1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社会主义必定代替资本主义》。文章说:&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三、邓小平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恰逢这一年,柏林墙倒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接一个垮掉。几代中国人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苏联共产党解散。
中国紧张地注视着,惶惑不安笼罩着人们心头。谁要是提改革开放,就有&自由化&之嫌。人们在会上发言,都要跟报纸对口径。有人提出,北京应该出头,挑起世界革命重担。
12月24日,邓小平讲话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3页。)
这就是韬光养晦。
四、邓小平鼓励上海人不要被左的声音吓住
1991年初,邓小平来到上海。他这是第五次来上海过春节了。这一次,他心事重重,有重要的话要说。目睹上海老旧破败的面貌,邓小平心里不是滋味。1月28日到2月18日,邓小平与上海市干部多次谈话,主要内容是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的《视察上海时的谈话》。
他说:&上海开发晚了,要努力干啊!&&那一年确定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条件考虑的&&但是没有考虑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优势。&&上海人聪明、素质好,如果当时就确定在上海也设经济特区,现在就不是这个样子&&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上海过去是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6页。)
邓小平对京城一些人提出问一问姓社姓资、批判市场经济很不以为然。他说:&当时提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有许多人不同意,家庭承包还算社会主义吗?嘴里不说,心里想不通,有的顶了两年,我们等待。&他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
邓小平鼓励上海人不要被左的声音吓住。他说:&希望上海人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
五、皇甫平在《解放日报》连续发&重磅炸弹&,与《人民日报》等报刊对抗
邓小平谈话在上海干部圈内引起了震动。他的谈话精神,通过一个奇特的名字传遍了全国。
这一年2月13日,距春节还有两天。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处长施芝鸿打电话给解放日报社的朋友,说市委书记在市委办公厅第一党支部会议上传达了小平同志在上海六次讲话的精神,很有新意。报社党委书记周瑞金和评论部主任凌河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请施芝鸿出来一聚。三个人聊天之际,周瑞金拍板决定,大年初一的评论就按照小平同志讲话精神来写。
2月15日,大年初一,羊年头一天。《解放日报》头版发表凌河执笔的评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署名皇甫平。文章说,要&突破任何一种僵滞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3月2日,《解放日报》发表施芝鸿执笔的一篇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也署名皇甫平。周瑞金事后回忆说,这是最重要的一篇,这篇文章把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提了出来。文章说:&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半个月之后,3月15日,《人民日报》与《解放日报》针锋相对,发表《发展商品经济不可否定计划经济》。文章说:&有些人总是&&对计划经济任意加以否定。&&市场经济原则很难真正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我国40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说明了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巨大优越性。&
《解放日报》吃了豹子胆,不理会北京的责难。3月22日,《解放日报》发表老作者沈峻坡执笔的一篇评论《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发表时仍旧署名皇甫平。文章的要害在下面一句话:&如果我们仍旧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六、邓力群等老左派发起凌厉攻势,应者云集
皇甫平系列评论触碰了老左派舆论的要害,立即遭到围攻。
4月20日出版的《当代思潮》第2期发表《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一文。文章说:&在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的日子里,曾有过一个时髦口号,叫做不问姓社姓资。&&结果呢?在不问姓社姓资的排斥下,有人确实把改革开放引向了资本主义化的邪路。&&在不问姓社姓资的口号流行时,主张经济上私有化、市场化,政治上多党制、议会制,意识形态上多元化的思潮,曾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拖上绝路。&
北京出版的《高校理论战线》6月出版的第3期发表《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一文。文章说:&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区分姓社还是姓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姓社还是姓资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邓力群的长文《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这篇文章重新祭起了阶级斗争这个&法宝&。文章说,全国人民面临着&双重任务&&阶级斗争与全面建设&。这就把基本路线规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两个中心,非但如此,阶级斗争还排在经济建设的前面。邓力群说:&只有正确估量和进行阶级斗争,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这岂不是要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拾&以阶级斗争为纲&么?
邓力群在这个敏感时刻提出这样重大的理论修正,显示了老左派领军人物的分量。邓力群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的十三大上,由于他坚持左倾思想,名声很差,结果在中央委员差额选举中落选,紧接着,又在中顾委常委选举中落选。邓小平说:承认选举,不作变动。故此,邓力群对邓小平一直耿耿于怀。邓力群所著回忆录《十二个春秋》说,中委和中顾委常委落选,对我有刺激。邓力群自1982年到2001年,在老左派群体中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核心作用,社会舆论也称邓力群是&左王&。
左王上阵,鼓舞了左倾阵营的士气。《真理的追求》7月号发表《重提姓社与姓资》。文章说:&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就是改革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通俗表达。&&所谓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本来是精英们为了暗度陈仓而释放的烟雾弹。&
夏天,有点心虚的人民日报社社长高狄南下上海,秘密调查,质问《解放日报》发表皇甫平的文章有什么背景?结果无功而返。
8月下旬,《求是》1991年第16期发表《沿着社会主义方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文章说:&我们划清两种改革开放观的界限,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要在事关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措施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看看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通俗的说法,就是问一问姓社姓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避免重大错误。&
8月20日出版的《当代思潮》发表《为何不能问一问姓社还是姓资?》,直接批判皇甫平。文章说:&我们不应该在提出新的改革措施时,一听到群众要问姓社还是姓资,就认为是&新的思想僵滞&&&如果把群众的革命本能,轻率地归之为&新的思想僵滞&,会不会压抑群众对资本主义复辟的警惕性和爱国主义感情呢?&
9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当前改革的三个问题》。文章说:&我们的同志中,有的也在抹杀两种改革观的分野,忌言姓资姓社。&&在改革问题上的两种主张、两个方向即两条道路的斗争,仍以不同的形式在继续。&
10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掌握处理矛盾的主动权》。文章重申邓力群的观点,说当前我国的阶级斗争,&比建国以来任何时期都要鲜明、激烈、尖锐&。
11月出版的《求是》第22期发表《大力加强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工作》。文章提醒各级干部说:&我们有些同志,对改革的正确方向认识模糊,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对待改革,划不清两种改革观的基本界限,甚至连姓社姓资都不管不顾了,这是十分危险的。&
这般连珠炮般的指责,实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势。
七、邓小平、江泽民干预媒体,邓力群高调反击
入秋,形势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先是邓小平对媒介上出现的筑起反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等提法提出批评,说不要再这样提了。
9月1日晚,在看了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提前播报的《人民日报》第二天的社论提要之后,当晚下令,要《人民日报》删去社论中的&在改革开放中,我们要问一问姓社姓资&这句话。(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150-151页。)
但是,老左派哪肯服输?一直到日,即南方谈话前一刻,邓力群还是强硬之极,再度出面高调反对邓小平。
这一天,北京出版的刊物《理论动态》刊出他以&华之俏&为笔名撰写的《反和平演变三论》。这篇文章继续他前一篇文章的基调,宣扬以反对和平演变为中心。文章的口吻,也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腔调。他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斗争的焦点、中心,还是个政权问题。&&谁战胜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阶级矛盾还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斗争还存在,各派政治力量的斗争还存在,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顽强地表现自己&&我们要进行反对和平演变的斗争,要防止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复辟。&
八、邓小平&南方谈话&彻底击败老左派,从经济体制上&再造中国&
左倾思潮急剧膨胀导致了严重后果。董辅礽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十四章说,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私营企业人心惶惶。1989年,全国个体户减少到1234万户,从业人员减少到1943万人,分别比1988年下降15%和15.7%。私营企业则减少了50%。
从1989年到1991年,GDP增长一直徘徊在5%左右。
改革者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自然十分焦急。当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明瑜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吉等人,先后把左倾思潮严重泛滥的相关情况收集起来,报告给邓小平。
正如胡绳所说,到了这个时刻,改革开放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邓小平不能不出手了。
进入1992年,邓小平已经88岁高龄。老人家一直在紧张地思考,看看从哪里打开缺口,驱散疑云和阴霾。时间留给老人的机会已经不多。幸运的是,老人抓住了这个机会。1992年1月到2月,南方谈话的声音再一次震动了全国。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的&天鹅之舞&。南方谈话开启的新时代,比80年代的改革更加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因为这一次是从经济体制上再造了中国。老人家在垂暮之年,凝聚全身力气,最后推了中国一把。这是邓小平对中国突破与发展所作的最大贡献。真正的邓小平时代,是从南方谈话之后出现的。在老人家去世多年的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南方谈话的延长线上。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也是南方谈话结出的成果。
邓小平以他多年的政治经验和洞若观火的目光,一语中的,击中要害。他说:&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左&带有革命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被它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是&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
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在这一年召开的十四大上,根据江泽民的提议,中国的经济体制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还提出,主要是防止&左&。
老左派第二波进攻落败。
马立诚这篇文章,撇开其立场不说,就其介绍的两派围绕姓资姓社、公有制私有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等等的争论的态度,王忍之、邓力群、邓小平、江泽民、皇甫平等人和《人民日报》、《求是》、《当代思潮》、《解放日报》等报刊对待大是大非问题所持的不同立场、观点,还是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不同人和不同报刊激烈争斗的状况。历史走到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舆论等方面,还是在延续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往前行,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说法来衡量一下看,中国当初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呢?恐怕当今身处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说法。表面看,中国俨然成了GDP跃居世界第二的所谓&经济强国&,但这背后暴露出的国家资源的大量贱卖、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中国的制造业沦为外国的产品加工厂、大批国民为外资出卖廉价劳动力、美国的大豆等转基因食品倾销中国摧毁黑龙江的大豆产业、国企不断被瓜分、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历史虚无主义盛行,等等,无不敲响了一记记警钟。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照出真善美、假恶丑。做人必须诚实,不能为只占总人数极少比例的既得利益者说话。只有大多数劳动人民过得好,才能说实施的路线和政策好。不忘历史,正视现实,明辨是非,不随波逐流,是每个有良心有道德有责任的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 & 欢迎扫描二维码,订阅红歌会网微信,每天精彩,不容错过。(红歌会微信号:szhgh001)
网站QQ:&&红歌会网粉丝QQ群:
(投稿)邮箱:
还不是会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篇感人的文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