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御龙在天司隶校尉尉和太守哪个官职大?

东汉官制的问题_百度知道
东汉官制的问题
最近看了几本有关东汉的书,里面出了好多官名,又是州牧又是刺史的,不太明白什么意思,不知道有没有哪个历史学的好的,把完整的东汉官员的大小、作用列一遍,谢谢了
提问者采纳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后汉书·百官志一》云:
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通考·职官考》云:
自安帝,政理衰缺,始以嫡舅耿宝为大将军,常在帝都。顺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继为大将军,如三公,汉末犹在三公上。梁冀、窦武、何进皆以大将军录尚书事,专制朝政。将军下设长史、司马各1人,皆千石,从事中郎2人,六百石,职参谋政。此外,又有掾属29人,令史及御属31人,均...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官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东汉时期的牧. 刺史 太守分别指的是什么官职?
东汉时期的牧. 刺史 太守分别指的是什么官职? 50

官名。

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
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其他回答 (4)
据“三国官职考”: 
州牧: 
古分九州,每州置牧,为一州之行政长官。 
州刺史: 
汉武帝设州刺史,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成帝时改为州牧。后复为刺史。灵帝时又改为州牧,东汉建武十八年重新改回刺史。 
由于汉朝出现了州刺史与州牧两次反复罢置,这两个官职一直并存沿用至三国时期。 
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有时候容易引起混淆。 
从严格意义上讲,“刺史”的工作对象是地方官吏,是监察性质的职务;“牧”的工作对象是百姓,是行政性质的职务。 
那时的州相当于现在的省,州的长官叫州刺史和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相当于现在的市,郡的长官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郡下有县,县的长官叫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刺史是汉朝一个州的最高长官,后来刘焉建议东汉政府把州刺史改称州牧,扩大了州长官的职权,使得军阀割据的形成。在汉朝,州相当于现在的省,郡相当于现在的市。太守是一个郡的长官,就是市长,比州刺史和州牧(省长)小一级。郡下有县,10000户以上的县的长官叫令,10000户以下称长。县级以下是乡,乡以下是亭。 

州刺史和州牧的区别:1,先是官秩,刺史是两千石{或者叫“真两千石”——太守也是两千石},牧是中两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2,州中有刺史就没有州牧,反之亦然,州刺史在本州岛晋升为州牧是很常见的;3,刺史是州的常设官,但州牧不是,所以不一定每个州刺史都能晋升为州牧;4,通常在用兵频繁的地区设置州牧,这样来看,州牧是握有比州刺史更强的军事权。需要补充的是,尽管州牧的职权比州刺史强化了,但太守的职权并没有弱化,太守的地位仍然和州牧差不多——和州刺史比几乎完全相同,和州牧比大致相同,因此太守应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一职。

汉武帝时始.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最初为监察区而不是行政区.州设刺史.东汉黄巾起义.为镇压叛乱.于是广设州牧.同时原有刺史也纷纷拥兵自立.从品级上来说.州牧地位高于刺史. 太守则源于秦朝时的郡守.郡守为一郡之长.汉朝时改郡守为太守.在西汉和东汉前期.作为监察官的州刺史地位并不高于太守.而在东汉后期.各州改为行政机构.以州辖郡.这时的州牧和刺史大于太守.
州牧 
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西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以六百石官监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内的地方官。部为监察区,刺史为监察官。成帝绥和元年(前8),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东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唐宋时惟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尚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均废。清代往往借作知州的别称,实际上远非东汉州牧之比了。 

刺史 
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

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监察御史)。汉初省,旋复置。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武帝元封初,废诸郡监察御史。继之,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刺史巡行郡县,以“六条”问事。然《汉官典职仪》于六条条文之下,又概括为“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秩六百石。所察之对象则为二千石之太守。武帝之意,以为断进之士勇于任事,故用低级官监察高官。刺史可乘传奏事,总隶于御史中丞。成帝绥和元年(前8),罢部刺史,置州牧,秩亦二千石,哀帝一度复旧制,不久又为州牧。

东汉建武十八年(42),依旧制再改为刺史,但只设十二人,州一人,余一州隶司隶校尉,变西汉刺史无固定治所为各有驻地;奏事可遣计吏代行,不复自往。东汉刺史权力逐渐扩大。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之事。灵帝中平五年(188),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魏、晋刺史有领兵、单车之别,单车即不领兵之意。领兵刺史四品,五品。领兵刺史多加将军号,任重者称使持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任一州的刺史,同时都督数州甚至十数州军事),次为单车刺史“假节都督(某某等州)诸军事”,又次为使持节。西晋统一初,曾停止刺史加将军号。西晋末天下大乱,乃仍旧。南北朝沿袭,惟昆魏道武帝时不同,州有三刺史,包括皇室一人。


太守 

官名。原为战国时代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汉武帝废除了沿秦而置的监御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又称部),各州任免刺史一人。此时的刺史为监察官,受御史中丞管辖.牧与刺史这两个官职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两者职能基本相同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东汉末年的司隶校尉是个什么官
长官.如刘备在蜀称帝时以让张飞为司隶校尉。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_百度知道
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提问者采纳
  文臣官职:  【一品】  丞相:可分设左右  三公:大司马(太尉)、(大)司徒、(大)司空  【二品】(九卿)  卫尉  太常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光禄勋  大司农  大鸿胪  【三品】  侍郎(尚书郎)  侍中  中书令  大尚书  大长秋  执金吾  京北尹  右扶风  左冯翊  【四品】(九卿辅官)  卫尉丞  太常丞  太仆丞  廷尉丞  宗正丞  少府丞  光禄勋丞  大司农丞  大鸿胪丞  【五品】  御史大夫  御史中丞  丞相主薄  丞相长史  光禄大夫  中散大夫  谏议大夫  礼官大夫  黄门侍郎  从事中郎  【六品】  议郎  郡史  赞飨  食监  祭酒  御史员  右都侯  左都侯  左仆射  右仆射  【七品】(五史五掾)  左长史  右长史  侍御史  丞相史  廷尉史  [从]  五官掾  东曹掾  西曹掾  文学掾  太常掾  【八品】(十辅丞)  太史丞  太乐丞  太祝丞  太卜丞  太医丞  [从]  中书丞  符节丞  尚书丞  明堂丞  灵台丞  【九品】  县尉  县丞  县史  县长  县令  钟官  导官  主事  御府  尚方  [从]  议曹,主谋议事  辞曹,主评讼事  奏曹,主章奏事  决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计事  户曹,主民户祭祀农桑事  法曹,主邮驿科程事  仓曹,主仓谷事  金曹,主钱币盐铁事  侍曹,主通报事  ※文臣除一品4(5)位、九品20位外,四品以上9位,以下10位  武将官职  【一品】  大将军  大都督  [从]  左都督  右都督  卫将军  【二品】  骠骑大将军  车骑大将军  中军大将军  抚军大将军  [从]  辅国将军  镇国将军  辅军将军  镇军将军  【三品】  前将军  左将军  右将军  后将军  【四品】  征东将军  征南将军  征西将军  征北将军  [从]  镇东将军  镇北将军  镇南将军  镇西将军  【五品】  安南将军  安东将军  安北将军  安西将军  [从]  平东将军  平南将军  平北将军  平西将军  【六品】  军师将军:掌军国选举及刑狱法制决断。荀攸、朱然、诸葛亮曾为。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高级将军名号。主五校、中垒、武卫三营,并掌禁兵。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高级将军名号。与领军同时置,掌禁兵。  都护将军(都护):高级将军名号,乃统率诸将之官。  骁骑将军:高级将军名,秦朗曾任此职。  越骑将军:高级将军名号,曹彰曾行此职。  [从]  伏波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夏侯敦曾任此职  厉锋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曹洪曾任此职  武卫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许褚曾任此职  荡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辽曾任此职  讨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王平曾任此职  灭寇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丁奉曾任此职  游击将军:杂号将军之一。乐进曾任此职  扬武将军:杂号将军之一。满宠曾任此职  立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庞德曾任此职  秉忠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乾曾任此职  翊军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赵云曾任此职  镇远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魏延曾任此职  奉义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姜维曾任此职  横江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鲁肃曾任此职  威烈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韩当曾任此职  讨逆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孙策曾任此职  征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张飞曾任此职  讨虏将军:杂号将军之一。黄忠曾任此职  扬威将军:杂号将军之一。臧霸曾任此职  【七品】  羽林郎将      立武郎将   立节郎将   绥南郎将  五官郎将  左中郎将  右中郎将  虎贲郎将  [从]  偏将军  裨将军  门下督  将帅府属官。  帐下督  军祭酒  即军师祭酒。  【八品】(汉武八校尉)  长水校尉  掌长水宣曲胡骑。  屯骑校尉  掌屯骑。  越骑校尉  掌越骑。  步兵校尉  掌上林苑门屯兵。  射声校尉  掌待诏射声士。  中垒校尉  掌中垒。  胡骑校尉  掌池阳胡骑。  虎贲校尉  掌轻车。  [从](西园八校尉)  典军校尉  上军校尉  中军校尉  下军校尉  左军校尉  右军校尉  助军左校尉  助军右校尉  【九品】  谒者仆射(大谒者):谒者之长  宾赞谒者:主宾赞受事  监冶谒者:掌管冶铁的专官  郎中谒者:郎中令属官  中宫谒者:大长秋属官  给事谒者:少府属官  通事谒者:使者  中书谒者:掌引见臣下,传达使命  持书谒者:侍御史辅官  持节谒者:掌符节  [从]  都尉:总领佐守典武职甲卒  郡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散骑  黄门:司农属官  武库:执金吾属官  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属官  督邮:掌管督察纠举、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若卢:主藏兵器  卫士:主警卫  【官职】  [太傅]不常置  一般为每帝初即位时置,称太傅录尚书事,等该名太傅死后,辄不再置。  [太尉]三公之一  太尉府下置官吏有:  1、长史:千石  2、掾史属:东西曹掾为比四百石,余掾为比三百石,属为比二百石。  3、令史:百石  4、御属  [司徒]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与太尉同  [司空]三公之一  下置官吏与太尉同  [将军]视同三公,以大将军为第一,次为骠骑将军,次为车骑将军,次为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置。  将军府下置官吏有:  1、长史:千石  2、司马:千石  3、从事中郎:六百石  4、掾属、令史、御属等则与太尉同  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屯(均为建制单位)。  5、校尉:比二千石,设于部  6、军司马:比千石  7、军候:比六百石,设于曲  8、屯长:比二百石,设于屯  [太常卿]中二千石、[太常丞]比千石  [太史令]六百石、[太史丞]二百石、[明堂丞]二百石、[灵台丞]二百石  [博士祭酒]六百石、[博士]比六百石  [太祝令]六百石、[太祝丞]  [太宰令]六百石、[太宰丞]  [大予乐令]六百石、[大予乐丞]  [高庙令]六百石、[世祖庙令]六百石、[陵园令]六百石、[陵园丞]、[陵园校长]  [光禄勋]中二千石、[光禄丞]比千石  [五官中郎将]比二千石、[五官中郎]比六百石、[五官侍郎]比四百石、[五官郎中]比三百石  [左、右中郎将]比二千石、中郎[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虎贲中郎将]比二千石、[左、右仆射]比六百石、[左、右陛长]比六百石、[虎贲中郎]比六百石、[虎贲侍郎]比四百石、[虎贲郎中]比三百石、[节从虎贲]比二百石  [羽林中郎将]比二千石、[羽林左、右监]六百石、[羽林郎]比三百石、[羽林左、右丞]  [奉车都尉]比二千石、[驸马都尉]比二千石、[骑都尉]比二千石]  [光禄大夫]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比二千石  [中散大夫]六百石  [谏议大夫]六百石  [议郎]六百石  [谒者仆射]比千石、[常侍谒者]比六百石、[给事谒者]四百石、[灌谒者郎中]比三百石  [卫尉]中二千石、[卫尉丞]比千石  [公车司马令]六百石、[公车司马丞]三百石、[公车司马尉]三百石  [南宫卫士令]六百石、[南宫卫士丞]三百石  [北宫卫士令]六百石、[北宫卫士丞]三百石  [左、右都候]六百石、[左、右都候丞]三百石  [宫掖门司马]比千石,掌守卫宫门,具体为设七人,为:南宫南屯司马,守平城门;宫门苍龙司马,守东门;玄武司马,守玄武门;北屯司马,守北门;北宫朱爵司马,守南掖门;东明司马,守东门;朔平司马,守北门  [太仆]中二千石、[太仆丞]比千石  [考工令]六百石、[考工左、右丞]三百石  [车府令]六百石、[车府丞]三百石  [未央厩令]六百石、[长乐厩丞]三百石  [廷尉]中二千石、[廷尉正]六百石、[廷尉左监]六百石、[廷尉左平]六百石  [大鸿胪]中二千石、[大鸿胪丞]比千石  [大行令]六百石、[大行丞]三百石、[治礼郎]  [宗正]中二千石、[宗正丞]比千石  [公主家令]六百石、[公主家丞]三百石  [大司农]中二千石、[大司农丞]比千石、[部丞]六百石  [太仓令]六百石、[太仓丞]三百石  [平准令]六百石、[平准丞]三百石  [导官令]六百石、[导官丞]三百石  [少府]中二千石、[少府丞]比千石  [太医令]六百石、[药丞]三百石、[方丞]三百石  [太官令]六百石、[太官左丞]三百石、[甘丞]、[汤官丞]、[果丞]  [守宫令]六百石、[守宫丞]三百石  [上林苑令]六百石、[上林苑丞、尉]三百石  [侍中]比二千石、[中常侍]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黄门署长]四百石、[画室署长]四百石、[玉堂署长]四百石、[丙署长]四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黄门]比三百石、[掖庭令]六百石、[左、右丞]三百石、[暴室丞]三百石、[永巷令]六百石、[永巷丞]三百石、[御府令]六百石、[御府丞]三百石、[钩盾令]六百石、[钩盾丞]三百石、[永安丞]三百石、[苑中丞、果丞、鸿池丞、南园丞]二百石、[濯龙监、直里监]四百石、[大长秋]二千石、[大长秋丞]六百石、[中宫仆]千石、[中宫谒者令]六百石、[中宫谒者]四百石、[中宫尚书]六百石、[中宫私府令]六百石、[中宫私府丞]三百石、[中宫永巷令]六百石、[中宫永巷丞]三百石、[中宫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中宫署令]六百石]、[中宫署丞]三百石、[复道丞]三百石、[中宫药长]四百石。——这些职务均由宦官担任  [中藏令]六百石、[中藏丞]  [内者令]六百石、[内者左、右丞]  [尚书仆射]六百石、[尚书左、右丞]四百石、[侍郎]四百石、[令史]二百石  [符节令]六百石  [御史大夫]万石、[御史中丞]千石、[治书侍御史]六百石、[侍御史]六百石  [兰台令史]六百石  [执金吾]中二千石、[执金吾丞]比千石  [武库令]六百石、[武库丞]  [太子太傅]中二千石、[太子少傅]千石、[太子庶子]四百石、[太子舍人]二百石、[太子家令]千石、[太子仓令]六百石、[太子食官令]六百石、[太子仆]千石、[太子厩长]四百石、[太子门大夫]六百石、[太子洗马]比六百石、[太子中盾]四百石、[太子卫率]四百石  [将作大匠]二千石、[将作丞]六百石、[左、右校令]六百石、[左、右校丞]三百石  [城门校尉]比二千石、[城门司马]千石、[城门候]六百石  [北军中候]六百石  [屯骑、越骑、长水、步兵、射声校尉]比二千石、[司马]千石  [司隶校尉]比二千石  [河南尹]比二千石  [刺史]六百石  [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二千石  [太守]二千石、[郡太守丞]六百石、[有秩]百石  [郡都尉]比二千石、[郡都尉丞]六百石  [县令]千石、、[县丞]四百石、[县尉]四百石  [县长]四百石、[次县县长]三百石、[县啬夫]  [使匈奴中郎将]比二千石  [护乌桓校尉]比二千石、[护羌校尉]比二千石  [王国傅、相]二千石、[王国中尉]比二千石、[王国郎中令]千石、[王国仆]千石、[王国长史]六百石、[王国大夫]比六百石、[王国治书]比六百石、[王国谒者]比四百石、[王国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比四百石、[王国郎中]二百石  [侯国相]千石、[侯国家丞、庶子]  【爵位】  东汉的爵位制度大体沿袭西汉,但等级增多,设有王、公、侯三等。王、公只封皇子(末年的曹操是个例外),光武时不少皇子都没有直接封王,而是先封公,再晋封王爵。侯又分列侯和关内侯,其分别是列侯有封地、食邑,而且其封地、食邑可以传于子孙后代,而关内侯则无这些特权。如果再细分的话,列侯可以因食邑的大小而分成县侯、乡侯、亭侯,授以位次不同的功臣、勋臣。如汉初的云台二十八将,都封为县侯。  参考资料:《汉书·百官志》  太常(奉常):  光禄勋(郎中令):  卫尉:  廷尉(大理):  大司农(治粟内史):  尚书令:  中书令(秘书令):  尚书:  黄门侍郎:  散骑常侍:  散骑侍郎:  五官中郎将:  御史中丞:  将作大匠:  博士:  城门校尉:  中书舍人:  五兵尚书:  度支尚书(户部):  左民尚书:  吏部尚书(大尚书):  祠部尚书:  屯田都尉:  水衡都尉:  典曹都尉:  西园八校尉:  东观令:  武将官职: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中郎将:  校尉:  八校尉:  四军将军:  四征将军(四征大将军):  四镇将军(四镇大将军):  四安将军:  四平将军:  大都督:  都督:  上大将军:  军师将军(军师):  领军将军(领军、中领军):  护军将军(护军、中护军):  监军(中监军):  奋武将军:  都护将军(都护):  骁骑将军:  越骑将军:  伏波将军:  厉锋将军:  中坚将军:  武卫将军:  荡寇将军:  讨寇将军:  灭寇将军:  游击将军:  折冲将军:  虎威将军:  平狄将军:  横野将军:  捕虏将军:  破虏将军:  威虏将军:  征虏将军:  讨虏将军:  平虏将军:  扬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建威将军:  宣威将军:  讨逆将军:  立义将军:  中卫将军:  振武将军:  扬武将军:  建武将军:  绥武将军:  昭武将军:  冠军将军:  翊军将军:  镇军将军:  副军将军:  绥军将军:  抚军将军:  建信将军:  安汉将军:  秉忠将军:  昭德将军:  昭文将军:  怀集将军:  兴业将军:  辅汉将军:  镇远将军:  绥远将军:  忠节将军:  安汉将军:  抚戎将军:  奉义将军:  安远将军:  威烈将军:  扶义将军:  安国将军:  抚边将军:  辅国将军:  绥南将军:  横江将军:  别部司马:  牙门将军(牙门将):  偏将军:  裨将军:  门下督、帐下督:  地方(兼幕府)官职:  司隶校尉:  太守:  国相:  都尉(郡尉):  京兆尹:  令:  长:  长史:  留府长史:  东曹:  西曹:  别驾从事(别驾):  都官从事:  功曹从事:  簿曹从事:  兵曹从事:  治中从事:  典学从事:  劝学从事:  郡丞:  主簿:  主记:  记室:  参军:  军祭酒:  师友祭酒:  椽:  从事:  书佐:  从事中郎:  爵位:  列侯:  县侯:  乡侯:  亭侯:  都乡侯:  都亭侯:  关内侯:  名号侯:  建功侯。  关中侯:  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  部门 官职 品级 职掌 说明  (相) 相国(大丞相) 第一品注:不是“一品”
佐理国政 三国均置  太傅太保 第一品
导皇帝以善德(无常职) 三国只置太傅  (三公)  (九卿) (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 “三公”,一品“九卿”,三品
三国均置  尚书台 执金吾 第三品
掌宫外巡戒 三国均置  将作大将 第三品
掌宫室宗庙等营建 魏吴置,蜀不详  尚书令 第三品
总领纲纪,无所不统 三国均置  尚书仆射 第三品
尚书令之副手 三国均置  中书省 中书监 第三品
掌尚书奏事,掌机密 三国均置  中书令 第三品
平尚书奏事 三国均置  秘书省 秘书监 第三品
掌文艺图籍 魏蜀置,吴为秘书郎  御史台 御史中丞 第四品
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 三国均置  都水使者 第四品
掌天下河渠水利 魏置,蜀吴不详  其它 大长秋 第三品
掌宫中诸事 三国均置  太傅少傅 第三品
掌辅导太子 三国均置  侍中 第三品
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 魏置,蜀吴不详  散骑掌侍 第三品
掌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三国均置  城门校尉 第四品
掌护京师城门 魏吴置,蜀不详  司州 司隶校尉 第三品
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 魏蜀置,吴无  州 刺史(牧)单东刺史 第五品
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 三国均置  河南尹 第三品
掌京都之治 魏置  太守 第五品  令、长 六至八品  有秩、三老 八品  各王侯封国 王国相 第五品
职如郡守  侯国相 第八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中央官职:
丞相(相国):
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
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位在太傅
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
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
、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三国武将官职
战国置,汉因之,金印紫绶,地位因人而异,与三公相上下。汉武帝时起领录尚书事,外主征战,内秉国政,权势过于丞相。东汉多以贵戚任之,位在三公之上。
《周记·夏官》记大司马之属有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春秋晋作三军,每军别置司马。汉宫门及将军、校尉属官有司马。边郡则设千人司马,专掌军事。曹魏公府及大将军府设司马,秩千石,主军事。
汉制,大将军属官有军司马,秩比千石。其中别领营属者称为别部司马,共所率兵士数目各随时宜,不固定。
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位在长史、司马下。
全称为帐下右部督。三国时将军开府者,其属官有帐下督一人,第七品。陆逊曾为孙权帐下右部督。
东汉置,...
他奶的,你就复制吧!!!!!!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司隶校尉的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