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将军的国画难学吗不错是吗?

在中国哪位国画家的牡丹画的最好?_百度知道
在中国哪位国画家的牡丹画的最好?
深受各地将士和人民群众欢迎,字思伯、《国际时报》,雍容华贵、风格多样;2006年两幅牡丹图同时入选“当代第十三届中国花鸟画大型画展集”。他的牡丹千姿百态,兼攻墨竹和书法,其写意画韵潇洒,取百家之长;作品《春色满园》由当代艺术大师徐悲鸿夫人廖静文收藏,应邀到青岛作画100余幅,中国牡丹 画国手,一名翼辉,雅俗共赏,作品得到《日本快报》, 号国花轩主人,同时得到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报道《中国牡丹画国手史治科先生赠画仪式》,应邀赴日本作画,河南洛阳人,画承唐宋,具有国色天香之娇艳、洛阳军分区;国画《舞东风》由中国军事科学院院长郑文翰将军收藏、意态飞动。现为中国百杰书画家、以画入书,洛阳市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百幅牡丹图还被日本;2005年在首届“洛阳杯”中韩书画大展中获金奖,锲而不舍;作品《四海同春》在迎香港回归全国书画大展中获银奖,中国知名国画家。  其国画《牡丹图》被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收藏,中国书画家理事、蓝空司令员朱清益将军收藏,北京国际精典书画院客座教授,应邀马来西亚作画;2001年;2008年6月为四川灾区募捐。2007年作品《万里长春图》在北京中国画画家乡  史治科,不拘一格;并先后应邀到兰州军区,国画《牡丹富贵图》被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收藏;2009年7月应邀北京军区作画半个多月,应邀到中国国花园中创作出壁画牡丹图300余幅;还有八尺《荣华富贵图》被第一任香港回归总司令刘镇武将军收藏,书从魏晋;2004年《牡丹富贵图》在北京获“当代中国画坛花鸟画国手奖” 。作品被编入《当代书画艺术家大典》《世界书画名录》《当代书画艺术大观》,创作30余幅作品、印尼等海内外艺术馆和名人名家收藏。以书入画、北京军区等为官兵作画;2008年11月为中日建交30周年、《联合日报》报道、全国书画大展中荣获一等奖。被誉为“中国牡丹画国手”称号、中央纪检报社收藏。墨竹咫尺;2003年、泰国,中国诗书画研究会顾问。  自幼酷爱书画、诗画互融、颇富高风亮节之气质;2002年应邀到江西南昌作画200余幅、日本电台,多幅作品得到山西省飞行基地司令员叶家启将军收藏;多幅作品被人民日报社。四十年来专攻牡丹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聚贤庄庄主,被国际友人及军警和国家政府收藏,慈善书画家,07年国家文化部为其颁发评估证书,生于西安,闫霞钟爱牡丹更爱画牡丹,把牡丹的精神渗入画中,最具收藏潜力书画家,国际知名文艺家,国色天香,等等光荣称号,在各种刊物上发表,浓香欲醉人,一帘幽梦,思云梦雪,等作品神形兼备,多年来荣获奖项不计其数,爱心大使,被称为书画风云人物,被大家称为牡丹仙子 中国西部书画艺术支教队的创建人闫霞,笔名,号,烟霞如云
史治科,字思伯 洛阳市花鸟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诗书画研究会顾问。被誉为“中国牡丹画国手”称号。
写意王雪涛,工笔于非暗。
山东怪物你说的最正确,只是这二个现在都不在了,北京的吴xx山东人的估计会超过他们 。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牡丹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画家王成喜与蒋纬国将军的梅花情缘
画家王成喜与蒋纬国将军的梅花情缘
王成喜回忆说:“我有幸结识蒋纬国将军缘自梅花。”
夜深人静,全国政协委员王成喜先生端坐在北京香雪斋画屋的写字台前,拧亮了台灯。
他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想为一位老朋友写一篇寄托哀思的悼念文章。这位亡友就是蒋中正的公子、台湾三星上将蒋纬国先生。他点燃了一支烟。他的思绪随着烟雾徐徐上升飘荡。他回忆起与蒋纬国数次欢聚,想起那一封封发自海峡彼岸的字体清秀的来信,还有纬国将军西装革履的翩翩风采,以及幽默和善的谈吐,一时间都涌上了王成喜的心头……
他提笔写道:“我有增大结识蒋纬国将军缘自梅花。”王成喜先生撰写这篇怀念文章之际,正是蒋纬国将军辞世周年忌日:1998年的9月22日。
梅花的神圣,是因为它有崇高的品格,是奋斗者的精神写照。它激励着一个贫穷的农民儿子走上艺术之路。
1940年王成喜出生在河南省洧川县(今尉氏县洧川镇)的一个贫穷农民家庭,3岁丧父。
故乡洧川虽然穷,但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旧志载“洧川乃古黄帝之墟”。过年时,人人家里都要贴一副新对闻,可王家实在穷,哪还有钱买对联呵!母亲说:“墙上光光的什么也不挂咋像过去的样子,家里还有筐萝卜,去卖了换幅对联吧。咱少吃点饿不死,没对子可不成。”随后他跟着妈妈到一家家牌位前磕头,抬头时见到牌位后边的梅兰竹菊,心头就会涌现一种神圣感。于是他开支用树枝和香头画画。在土地上,在门板和墙上。画画,成了他贫穷苦涩的童年中最为开心的回忆。
王成喜从许昌中学毕业时,正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村的生活更加困难。他听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招生,灰暗的生活忽然亮起了明灯一盏。可从家乡去省会郑州考试,光来回路费就要12元,还要外加1元报名费,可他身无分文。于是他每天去割草,晒干了卖给大车店,可三斤干草才卖1分钱。他又去捡破烂,一个多月后他才赚5元钱。他的精神感动了同学,你凑1角我凑5角,终于凑足了13元。考工艺美院还要自带画具。他哪有那种玩艺,灵机一动,就到学校捡破碗,把碗在水泥地上磕剩一个碗底小圈,就成了他的颜料盘。
到了该上路的时间。母亲用榆树皮和着叶子做成了够他吃一周的菜团子。母亲不舍得吃一个。
王成喜毕竟是幸运的,在河南三四百名考生中仅录取3位,其中就有他。1961年当他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走进大学的课堂时,他仍有点恍恍惚惚,不知眼前的一切是否是真实的。他是全班16名同学惟一来自农村的孩子。
王成喜坦言:“我之所以热衷画梅,是因为崇尚梅花的品格。她是那样高洁,百折不挠,越冷越开花,这正是奋斗者的精神写照。”
蒋纬国大老远就朝王成喜翘起了大拇指说:“你王大师为我们中国人争得好大的荣誉。人家称你是‘梅花王’,这不仅仅是你姓王,更因为你是‘王级’的大师呵!”
王成喜所画的梅花,不仅国人尽知,而且香飘四海。
如今,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人民大会、中南海勤政殿、钓鱼台国宾馆、外交部贵宾厅等国事活动的重要场所都悬挂着王成喜的巨幅作品。在日本的国会大厦、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新加坡的总统府、台湾的“国父纪念馆”等地也都藏有他的作品。中国领导人出访常以他的作品为国礼相赠。他的众多作品还被国内外许多美术馆、博物馆、知名人士收藏。迄今,他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20余次个人画展及艺术交流活动,是公认的著名画家。
说起王成喜绘画艺术在海外的成功与轰动,不能不提及在日本的那一次。当初王成喜在东京有位叫柳邦男的朋友,店里挂了一幅他画的梅。1985年的一天,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秘书在柳邦男的店里看到了这幅画,并且为之感动。他建议王成喜画一幅世幅的梅花由日方买下后悬挂于日本国会大厦。王成喜当时表示,要钱就不值钱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他回北京后,全力创作一得意之作,赠送贵方。过了不久中曾根看了王成喜所赠巨幅红梅后说,这是我近些年来看到的中国画中最喜欢的一幅。此幅大作一定要悬挂在一个重要位置,悬挂时要请画家本人来,举行一个隆重的悬挂仪式,这是日中友好的象征。首相的话一经外传,自然遇到了国内的反对声音。反对派指出:日本国会是神圣地方,有史以来未曾挂过外国人的画!于是争论不休。
最后,日本众议院为是否能在国会大厦悬挂王成喜的画进行了表决,结果形成了1987年第二十一号决议:阅览室悬挂在日本国众议院贵宾厅,即日本国众院议长接待外国领导人的地方,而且是永久悬挂!
这幅名为《香远图》的红梅巨作,长4米、高2米,画面是苍枝挺劲,红梅怒放,宛如千年老龙,跃然腾起,当时的议长原健三郎估价此画价值在10亿日元以上。然而王成喜却分文不取。他说:“我把此画无偿赠予日本国会,是希望它能够成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见证。”
这伯事也引起外国记者的注意,韩国记者为此曾问过中曾根康弘。中曾根答道:在经济上打动人是很容易的,但是经济有它的不稳定性,譬如有人早上还是个富翁,但到了晚上他有可能成为穷光蛋。但在艺术上打动人。那是精神上的力量,永恒的。我很崇敬王先生所绘的梅花,它能显示一种人类的崇高品格,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日本人能欣赏到这种精神力量。
1987年2月5日,日本国会第一次挂上了外国人的画。它就是王成喜的《香远图》。第二天,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到访,两国元首就在这幅画前举行了会谈,领导人的话间竟多次赞美这幅由中国画家绘制的红梅。
王成喜的梅花在国际上获得的广泛赞誉,通过媒体也传到了海峡彼岸的宝岛台湾。有一位老人也成为王成喜梅花的喜爱者,而且还珍藏着《王成喜画梅集》画册。这位老人的名字在台湾心人皆知,他就是蒋纬国将军。
终于有一天,蒋纬国和王成喜在台北见面了。蒋纬国大老远就朝着王成喜翘起了大拇指,说:“你王大师为我们中国人争得好大的荣誉,了不起,人家称你是‘梅花王’,这不仅仅是你姓王,更因为你是‘王级’的大师呵!”
王成喜说:“我以画梅为乐、为志,而蒋纬国将军是如此的崇尚梅花的精神,他是我的一位绝好知音。”
1991年的一个春夜,两位素不相识的台湾老人敲开了王成喜位于北京的家门,也为王成喜与蒋纬国跨越海峡结缘提供了契机。
这两位老人就是台湾农业银行的卢博文夫妇。
当初,卢博文夫妇到北京参观访问,在下榻的首都宾馆无意中发现了王成喜为该馆所画的巨幅红梅,怦然心动,兴奋不已。因为卢先生不仅爱梅,还研究梅花,于是托人辗转找到了王成喜的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王成喜谦恭地奉上自己的画册《王成喜画梅集》。不料卢先生说:“此画册我已有了,是蒋纬国先生赠送的。蒋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他一向推崇梅花精神,收集了不少关于梅花的画册。你的这一册就是他收集的。他知道我研究梅,说放在我处作用大,于是就赠给了我。”
王成喜说:“这样的话,蒋纬国先生那里就没了。我还是再给您一本吧,请您代我转赠蒋先生。”
不久,王成长喜就收到了蒋先生托卢博文转来的感谢信:“猥蒙交王成喜先生画梅集一册,已敬收,至感盛情。梅花独傲风霜,愈寒愈为开花,且古人造字,梅之为梅,而不作“煤”或“楣”,其义即在“每”,每从人从母,其意为“人之父母”也,乃人之本源,因其代表人性。王先生笔法苍劲有力,将梅花特质跃然纸上,诚为名画家也,特此函谢,并望转达。”
蒋纬国这么快就转来了回信使王成喜颇感意外。虽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深爱梅花,这是因为这高洁、俏丽、多姿,更因为这能给人以坚强挺拔的信念,象征着临雪傲放的品格。古往今来,画梅者不计其数,名家辈出,迄今至少有千余年的历史,况且今日海峡两岸画梅名家者众多,而且此时的蒋纬国先生已年逾七十,却因收到一册寻常画集,亲自用毛笔工工整整地写来此信,态度诚恳,和气友善,可见这位出生于近代中国最为显赫家庭里的“二太子”挺随和。虽然这开端仅是海峡飞鸿,王成喜对蒋纬国先生的爱梅之心及对“梅”的独特注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时间到了1991年12月,王成喜应邀到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从台湾专程前往祝贺的林富男、林进安先生带去了蒋纬国的贺信,以及为王成喜画室“香雪斋”题写的匾额。两位林先生问王成喜愿不愿意去台湾办个展?并建议如果由蒋纬国将军出面主办的话,肯定会轰动。
两位林先生回台北后,立即约请卢博文先生就王成喜的画展给蒋纬国先生写了报告和计划。
蒋纬国随即批道:立即办、盯到底、重效果。之后,他还给王成喜写来了亲笔信:“如果先生在台展出大作,必为此间艺术界盛事,纬国亦必掌握此一良机,至展处一饱眼福也。”
王成喜随后不久就收到了以蒋纬国等先生名义发来的正式邀请函。双方商定“王成喜百梅展”3月19日至4月5日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的中山画廊举办。
王成喜通过朋友们介绍,知道蒋纬国将军不仅崇尚梅花精神,还在台湾发起成立了推广梅花运动委员会,竭尽全力宣传推广梅花精神,把梅花精神推广到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水准之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与把梅花视为神圣的王成喜,科是不谋而同。
王成喜说:“我酷爱梅花,因为梅花在我心中自幼就留下了不灭的神圣,如今我以画梅为乐、为志,而蒋纬国将军是如此的崇尚梅花精神,他是我的一位绝好知音。”
蒋纬国先生坦言:“邓小平先生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双手赞成。”
1993年3月16日,王成喜偕夫人卢翠敏飞抵台北。
一下飞机,王成喜夫妇就在友人的陪同下拜会了蒋纬国将军。两人虽然常有通信联系,可这却是第一次想见,然而这第一次的相见却没有一点拘束感,而完全像一对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王成喜说:“你的面子真大,有你的邀请函,一路绿灯。出发前,我们的领导还请我吃饭,为我饯行呐。”
蒋纬国听后非常开心,朗朗大笑,说:“那请你代我谢谢各位。我很高兴,因为大家给我面子嘛。”
蒋纬国又问:“现在你们的生活还好吗?”
王成喜连连说:“好,很好。如果你要有空,能够亲自回支走走看看,那就太好了。”
蒋纬国闻此话后有些沮丧,因为他毕竟已是古稀老人,游子思乡情难却呵。他说:“谁不想回去看看呀,只是我现在有职务在身,不方便。不过,待我卸下公职后,我一定设法回去看看。”
聊了一阵天后,蒋纬国提议要领着画家夫妇参观自己的寓舍。在书房,将军指着书架说:“我些书我都拜读过,我的研究是很广泛的。”
王成喜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见是《马恩列斯选集》、《毛泽东选集》、《毛泽东军事思想》等著作一应俱全。可他又突然发现,在有的书脊上赫然印着“匪编”两字。他很吃惊,不免眉头一皱。蒋纬国忙解释说:“对不起呀,这是过去印的。”
蒋纬国接着说:“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我都研究。看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为什么?资本主义贫富不均。所以邓小平先生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双手赞成。因为他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王成喜去台湾的目的只是办画燕尾服,不谈政治,而事实上这很难做到。王成喜事前听说台湾方面拟在27日举行仪式,授予自己“台湾省第16届中兴文艺奖”,可他内心仍有些担忧,便问:“听说你们办仪式时都要升旗唱歌?”
所谓升旗,王成喜指的是“青天白日旗”。
蒋纬国很机敏,立即从王成喜的话里咂摸出味道来,笑了笑,对他说:“你放心,一切让你高兴,你们的心情、大陆的情况都了解,绝不会出现这类问题的。”他还为王成喜介绍了中兴文艺奖的背景情况,并安慰说:“这个奖没有任何的政治意义,如果有的话,我们也知道你不肯接,当然我们也没必要给你。”
谈着谈着,蒋纬国又把话题移到祖国统一的焦点上。他说:“我样现在搞统一,第一,大家同意不同意都是中国人?一个中国,这就没有分歧了;第二,大家的想法都是愿意让老百姓过好日子,这也没分歧了。有了这两个前提,还有什么不好谈的呢!都愿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嘛。没有实现统一之前,能交流就要多交流,由交流而增进了解。”
蒋纬国还说,现在在台湾有些人本来是中国人,他硬说他不是中国人,我们现在就是要通过推广梅花的运动,来唤醒他们,让他们回归来中国来。
蒋纬国态度认真地说:“统一后的中国,两岸国民经济产值一定超过美国。有些人害怕我们统一,千方百计地阻挠。”
第二天中午,台湾推广梅花运动委员会蒋纬国将军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欢迎大陆画梅名家王成喜夫妇午宴”,为王成喜夫妇接风洗尘。郝柏村、李焕、梁肃戍、徐立德、李正中、陶寿伯等22位国民党元老应邀出席。特别令王成喜感动的是,还在宴会前一个小时,蒋纬国就率先赶到宴会厅,亲自安排座次,挨桌逐个检查,审查完菜单安排好座次后,在名单后边自己签了名,送给王成喜说:“您带回去留个纪念吧!一切安排妥当后,他又站在门口,一个一个地迎接各位的到来。
因为王成喜与在座的这些国民党“重量级”人物都是初次见面,所以蒋纬国首先开了个玩笑,幽默地说:“都说共产党搞统战,今天王成喜先生一来,把国民党的元老一网打尽了。”大家笑声一片。
王成喜忙说:“开玩笑开玩笑,谢谢各位大驾光临!”
蒋纬国随后却态度认真的说:“其实,我们都盼望早日和平统一,目标是一个,让中国富强起来。统一后的中国,两岸的国民经济产值加在一起,一定超过美国。有睦人害怕我们统一,千方百计地阻挠。”
席间,王成喜对邻座的郝柏村说:“我在电视上认识你。在一次台北的会议上你和台独分子争起来,你把桌子都掀翻了,我还记得你喊了一句口号:打倒台独!我们大家都真心为你鼓掌。”
郝柏村笑了,说:“你听错了,我喊的是:消灭台独!我当时喊什么,都是有认真准备的,不是打倒,是消灭!”
郝柏村的话,赢得大家的赞同:“说得好,消灭台独!干杯,为祖国早日统一!”
这次聚会,大家都很开心,气氛热烈像家人一样无拘无束,还说了许多笑话。蒋纬国说了4个,王成喜也说了1个,是关于怕老婆的故事。欢迎午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长寿厅里一直笑声朗朗。
3月19日上午,“王成喜百梅展”在春雨中揭幕,场面隆重。蒋纬国亲自为画展剪彩,并风趣地在致词中说王成喜是他的老乡。
许多人都觉得纳闷:谁都知道蒋家的老家在浙江,怎会和河南人王成喜是同乡?蒋纬国立即解释道:“我们蒋家的先祖是从河南下来的。我还看到在台湾出生的三代、四代、五代中的不少人家的幕碑上,都写着‘河洛’二字,这说明大家都是来自河南,所以,我们要称王成喜先生为河南老乡。”
蒋纬国博学多才,受过良好的教育,平时演讲很少用稿,但这一次他却要照稿宣讲。人解释说:“因为,我觉得少一个字不足以介绍这位大师。”
蒋纬国说:“梅花神姿绰约,玉洁冰清,傲雪冲寒,先众木而花,先天下而春,梅花的品质实在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喜欢。梅花为中国历代画家所钟爱。王先生的梅画除继承宋、元以来画梅大师的技法--枝瘦、梢嫩、花奇,画得疏而清、繁而劲、老而媚、清而健以外,他又独辟蹊径,师法自然。他笔下的梅花,或俏丽、或冷逸、或清幽、或苍劲、或高洁、或热烈……皆笔墨洒脱,气韵不凡,妙得天成,给人一种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在王成喜的陪同下,蒋纬国等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画展。在王成喜的长7米、4米的巨幅红梅大作“铁骨生春”前,蒋纬国难以抑止内心的激动,他对着电视镜头,用右手捂住胸口说:“我,纬国,站在这一个北市(台北),向那一个北市(北京)热情招手。在此地,我们正在欢迎王大师夫妇二位,其热闹的状况,真希望你们能亲自来看一下。我这个职权兵哥出身,是没有资格作艺术的评论,我是提倡梅花精神的,这次梅展,真可以把海峡两边的梅花精神发扬起来,给全世界的人看一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
在台湾,王成喜有位仰幕已久的历史老人,他就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王成喜盼望能趁此机会拜会他,于是请蒋纬国帮忙。在蒋纬国的安排下,他如愿以偿。
在张学良将军位于台北的阳明山住宅,张将军给客人讲述了自己青年时代曾向陈半丁学画梅花的旧事,言谈笑容中,洋溢着这位93岁老人对大陆旧人的深切怀念。
王成喜说,家乡的人都很想你,希望你早日回去看看。张学良说:“我是很想回去,只是眼下行动不方便,腿痛,眼也不好。内人心脏不好,血压有点儿高。她比我小10岁,我93岁了。等好些,我很想回去看看。”王成喜说:“你是出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动情地说:“我是很反对内战的,没想到在内战中我成了霉角了!说我多么好,我也没那么好;说我多么坏,我也不至于那么坏。我只是一个小老百姓,我希望大家过玉平日子,国家早日统一。”
本来约定会见二十分钟,却不知不觉延长到一个小时四十分。
在台湾轰动一时的“王成喜百梅展”结束了。画展期间,除台北各界人士外,还吸引了众多的如新竹、台中等地的爱梅者前往。孙中山纪念馆馆长高崇云博士说:“此展是近年来在台举办的所有画展中,参观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最轰动的一次。”
成喜离开台湾的时候,许多台湾的朋友表示希望能将画作留下来,以便作长期的展出。王成喜留下了50幅自己的精心之作。
1993年7月9日,由王成喜的好友林富田先生出资筹划,在台中设立了永久性的“王成喜书画陈列室”。蒋纬国将军又专程飞往台中,为画室开幕剪彩。作了动情的演讲,赢得了一次又一次掌声。大陆健在的画家中,在宝岛设立永久性的专门陈列室者,目前仅王成喜一人。
 晚年的蒋纬国将军身体大不如以前,常常是闭门谢客,几乎谢绝了一切社交活动,但是他却恪守中国统一之道,抱病期间,蒋纬国没有忘记他的画家朋友王成喜仍以工整清秀的字体写来问候信,并在信中依然为祖国的统一吐露自己的心声。
蒋纬国写道:“梅‘开’中道场,梅‘合’两岸强,巍巍中华,傲视大亚。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吾人当秉持中华道统与梅花精神,由交流而增进了解,尽早完成统一大业。”
还有1995年12月,王成喜再次应邀赴台举办“寒岁三友展”,身患重病的蒋纬国听说王成喜来了,抱病又为他组织了大型的欢迎宴会。王成喜极为感动,回到北京后他立即给蒋纬国写信致谢:“纬国将军为我在台之展出付出了不少心血!没有您的出面邀请和组织,取得这样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蒋纬国将军在回信中说:“襄助举办梅花展览,旨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为国家民族统一增进有利因子,此实为中华儿女所当为,岂足挂齿!”
1997年9月22日晚11时30分,蒋纬国将军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81岁。
在蒋纬国将军逝世一周的日子里,他的海峡两岸的朋友们相约出一本书,以纪念这位老人。王成喜先生当然要寄托自己的怀念之情,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王先生所写的这篇文章题目为《梅缘》。他在文章的最后写道:“纬国将军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年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他说到梅花时那种神情,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他生前崇尚的梅花精神,永远不会离开我们,他所热盼的祖国的和平统一,一定会早日实现。两岸的梅花一定会早日合开在一个大家庭里,给全世界的人看一睥,这就是中国人!”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画难学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