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几个赵鹏城决分别是

赵鹏回建业 难度有点大|联赛|中后卫_凤凰资讯
赵鹏回建业 难度有点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赵鹏曾表态愿意回建业效力。但对于正在重组的建业队来讲,本赛季涉险保级,2015年势必要换个活法。以老贾的个性,球队年轻化、本土化是治军方针,31岁的赵鹏无论是年龄还是薪资待遇都有些不符合要求,因此回归的难度很大。
原标题:赵鹏回建业 难度有点大  里皮与赵鹏握手道别?留守中超或留洋K联赛,下一站在哪里?尽管目标还没锁定,但赵鹏的新赛季肯定还会出现在绿茵场上。日前有消息称,这位曾给河南球迷留下诸多回忆的球员正在谋求去韩国K联赛发展。对于这一说法,赵鹏本人不置可否,“只希望能好好踢几年,毕竟自己年龄也不大,也具备一定能力,还舍不得离开足球场。”本赛季命运多舛自中超2014赛季结束之后,赵鹏一直在郑州。毕竟在这待了那么多年,结识了很多朋友,几乎成了半个河南人。赛季结束后,在这里和大家叙叙旧,联络一下感情。前些日子,一个朋友的火锅店开业,赵鹏还去捧场,忙前忙后,成为最耀眼的“服务生”。根据合同,中后卫赵鹏与广州恒大的缘分将在12月31日到期,也就是说,到了明年,这位当打中后卫将成为自由人,可以自由选择下家了。早在四年前,就有消息说赵鹏可能加盟K联赛,当时他还是国家队中的当打主力,K联赛劲旅对他青睐有加,没少和他联系。在赵鹏之前,国内中后卫李玮锋和冯潇霆都曾在韩国K联赛表现优异,这也为后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位十分了解赵鹏的河南老教练表示:“以赵鹏的能力,才三十出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K联赛,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能避免伤病,系统训练,不用多久就能回到竞技状态的高峰,要知道中后卫是靠经验、意识吃饭的,只要身体还行,越老越吃香。”本赛季,赵鹏可谓命运多舛。由于伤病的原因,训练不是很系统,上赛季还能进入大名单的他一度淡出了教练组的视线。为了保持状态,赛季后半段他被租借到长春亚泰。尽管长春亚泰在下半程联赛中表现出强烈的反弹势头,提前保级成功,但赵鹏因为时断时续的腿伤却很少出场。一个赛季结束了,还没好好踢几场球,赵鹏和广州恒大的合同就要到期了。因为要精简阵容,恒大俱乐部方面已经明确表态要对臃肿的球队进行压缩,赵鹏便在此列。重回建业有点难赵鹏曾表态愿意回建业效力。但对于正在重组的建业队来讲,本赛季涉险保级,2015年势必要换个活法。以老贾的个性,球队年轻化、本土化是治军方针,31岁的赵鹏无论是年龄还是薪资待遇都有些不符合要求,因此回归的难度很大。对于赵鹏而言,或许留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近些年,中韩两国联赛交流十分频繁,前有李玮锋和冯潇霆等人在K联赛大红大紫,近有河大成、金英权在中超叱咤风云。对于两个国家的中后卫而言,球风相近,适应起来也很快。在职业生涯中,赵鹏也屡次与韩国K联赛传出绯闻,2010年就有消息称韩国K联赛两支球队已经关注赵鹏很久。除开韩国球队,作为一名正值当打之年的中后卫,赵鹏在中超赛场也不乏市场。广州富力两年前就与赵鹏传出签约绯闻,高洪波执教的舜天队后防线也正被挖角,只要他能恢复到巅峰状态,相信很快便能重新成为绿茵场上的主角。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8399205
播放数:3300020
播放数:20307
播放数:1789937
48小时点击排行独家专访北京中侨联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中国根‘系列文化活动策划人、“中国根”海峡两岸名家高尔夫协会会长、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
&&&&&&&&&&&&&&&&&&&&&&&&&&&&&&&
赵鹏:守护民族文化的根脉
&&&&&&&&&&&&&&&&&&&&&&&&&&&&&&&&&&&&&&&&&&&&&&&&&&&&&&&&&&&中华英才杂志记者
&“你这几个字写得很好,要多写,好好干,要经常下部队,你是咱渭南娃,要为家乡人民争光。”
1986年,中国美术馆《威震南疆》大型书法展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一边拉着赵鹏的手,一边用浓郁的家乡话鼓励他。那时的赵鹏,只有27岁,是全军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8年,几近一个而立的岁月,流逝了光阴,却渡不过乡情的温暖,与习老对话的温馨场景,早已刻进赵鹏的记忆。他坦言,每当人生遇到困难,习老嘱咐他‘好好干’的声音就会在耳畔响起,那份厚望已成为他前行的最大鞭策。
多年前就知道赵鹏,曾采访过一位华侨,她提到赵鹏策划的“中国根”系列活动在海外华侨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时,非常感动。自那时,赵鹏的名字便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却未想,时光荏苒,15年过去了,由他倡导并策划的“中国根”系列活动还在坚持,并已在全球十余个国家,完成了近百项文化活动的交流,成为连接全球华人华侨的重要纽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创立之初便坚持的完全的公益性质,至今未变。
2002年,赵鹏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向时任浙江省代省长的习近平汇报“中国根”实施两年来的情况时,习近平叮嘱赵鹏,“‘中国根’这个创意很好,要好好搞下去”。15年风雨兼程,有欢乐,亦有辛酸,但在赵鹏看来,领导的关怀、各界的支持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渐入人心,都让他无法停步,让中国文化持久的凝聚全球华人华侨的心,让“文化寻根”成为一种共识,已是他终生的使命。
从吃不饱饭的穷娃娃,到共和国的军人,从才华横溢的文学青年,到享誉海内外的书画家,赵鹏的50年,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奋斗历程。从基层起步,在社会转轨中担当,尽管始终游走在体制内,但却从未放弃过创造价值的机会。其实,没有谁比他自己更能体会其中的艰辛,是信念,更是责任,让他始终能够义无反顾。
回首一刻,刹那风华,那些岁月中的苦楚,经过时间的淘洗,一一道来时,也只如一杯淡下去的茶。在赵鹏昆玉河畔的办公室里,我们以两杯陈年的普洱,开始了对话。
一部电影 获大奖的赔本生意
日,中美电影节颁奖典礼在好莱坞全美电影工会大礼堂隆重举行,200部中美优秀影片进入了这里的竞赛单元。
在一片期待声中,中美电影节最高奖项“金天使奖”颁出。清一色的西装革履中,一位穿着红色唐装的中国人从容地走上领奖台。“这不是一个大制作的影片,它的投资对于好莱坞影片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军人为兑现一句承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为战友守墓25年的故事,希望你们喜欢……”简单的叙述后,全场掌声响起。说话的正是电影《守望天山》的出品人、总监制赵鹏。这是中国军事题材的主旋律影片首次正式进入美国影院,也是解放以来在美国院线第一次看到宣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影片,意义不言而喻。
站在异国他乡的领奖台上,赵鹏非常感动。在发表获奖感言的最后,他一口气感谢了很多人,唯独没有提到自己。尽管荣誉已证明影片的价值,但回想从筹拍开始所经历的种种困顿,他还是百感交集,他是在以这种方式,向那些不求回报帮助他的朋友们,表达着内心最深的感激。
当年,他决定将陈俊贵的故事搬上银幕时,曾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影片荣膺大奖,那个义无反顾痛下决定的冬日凌晨,将值得自己一生铭记,而现实,真的给了他这样的机会。
当同乡党益民第一次将报告文学《守望天山》带给赵鹏时,简朴的封面、红色的丝带和醒目的书名,让他瞬间产生了亲近感。
当晚,他用6个小时一口气读完这本10万字的报告文学,躺着、坐着、站着、转着,不断变换的读书姿势,窥见着他内心的波澜起伏。那个夜晚,整个京城已进入熟睡状态。可他的眼前全是天山上那群筑路官兵的身影。想到陈俊贵为一句承诺数十年孤苦守护天山战友的深情和那张被紫外线侵蚀过的苍老容颜,赵鹏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不住哽咽。多少次,泪水打湿双眼,他洗洗脸,继续读,陈俊贵的生命,已不经意地刻进他的记忆深处,陈俊贵的事迹触动了所有有良知的人最痛的地方。
&赵鹏和陈俊贵几乎是同一年代的兵,所不同的是,他和其余69个渭南战友被一列东行的闷罐军列拉到了北京,而陈俊贵和他的战友走着同样的陇海线,却被拉到最苦的西北边陲。在那里,陈俊贵不仅要在冰崖上砸石修路,还要随时面对战友的流血牺牲。同样是农村参军,可最终赵鹏和陈俊贵却演绎了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何尝不让赵鹏感慨。
“要把陈俊贵搬上银幕”,夜半三更,他对着自己做出如此决定,并郑重提笔写下数千字“关于电影《守望天山》的策划方案”。
将报告文学拍成电影,这绝不是心血来潮说着玩的事儿,每一个投资人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影片的市场价值和可能的利润。此前,多家电影公司已婉拒此片的拍摄,结论很统一,就是“会赔死的”。在八一电影制片厂工作了18年,赵鹏比谁都清楚其中的风险。可这次,他是铁了心的要拍,对于种种质疑和不解,他只说了一句,“责任比金钱更值得诠释”。
在他所写的《我对电影&守望天山>的理解》一文中,记者看到如此的内心世界:“在天山上这个连电波都飞不上来的土窝里,你和你的妻儿居然度过了几十个漫长的冬天。老陈啊,我从心里崇敬你,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算真正的读懂了你,你用执着和诚信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美德……”如此的真情流露,也无疑让我们读懂了赵鹏,他是在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呼唤民族精神的回归,是在以实际的行动,坚守着自己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
困境中的坚守
&为了电影能够如期开机,赵鹏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化缘”。凭借他在圈中的好人缘,几个朋友仗义拿出一千多万支持他,拍摄同时也得到了八一厂和华影公司的联袂支持。“他们给了这个片子无私的支持,他们明明知道不是赚钱的影片,但还是拍了。”时值今日提及,赵鹏依然是心存感激。
日,作为“中国根”系列文化活动和中侨联文化交流中心的重头戏,也是建党90周年的重点献礼影片,《守望天山》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后,终于在新疆独山子巴音沟正式开拍。开机仪式上,主人公原型陈俊贵夫妇应邀出席,为表达感激之情,他们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送给摄制组。
独山子离天山较近,交通便捷,每年10月左右便会下雪,因为影片中九成场景都是雪景,加之拍摄时间紧张,考虑再三选择了此地。
按照往年的天气状况,10月已经开始下大雪,可这一年到了11月还不见个雪的影子。“太阳暖烘烘的,草都快要发芽了,一百多人眼巴巴的望着天,制片主任、导演都急得上火了。”对于当时的情景,赵鹏记忆犹新。虽然资金已经到位,但对于一部影片的制作来说,一千万依然捉襟见肘。可屋漏偏逢连夜雨,每天干烧钱的日子,让整个剧组陷入焦虑之中,“如此大面积的山区人工降雪不现实,那简直是度日如年”。
当时准备的第二套方案是北移,到400公里外的阿勒泰,那是一个有山有雪的地方,但几百人拉着设备北移,成本耗费巨大,在权衡利弊后,赵鹏下令“死等”。
十月的原野,枯黄一片,少了绿意盎然,也平添了几缕惆怅。迎着清晨刺骨的山风,赵鹏离开巴音沟,前往乌鲁木齐继续拍摄事宜的相关协调。
“不得了了,不得了了!”11月18
日,正在乌鲁木齐吃饭的赵鹏突然接到剧组电话,以为出什么大事了,原来是天山下大雪了。电话里,他听到敲锣打鼓的欢呼声,“是鹅毛大雪,下的满天山都是。”赵鹏欣喜若狂,立即下令摄制组连夜动身、发电、拍雪景,就这样,苦等了一个月的天山拍摄,因大雪的降临而圆满完成。
如果说等雪的经历是一次不小的折磨,那后期制作几乎又将赵鹏推向绝境。
导演戚健胃癌入院,制片主任、副导演、剪辑因种种原因相继离开,后期制作的烂摊子一下子全部压到赵鹏身上。剪辑是后期制作的关键,是保证影片完整性和艺术性的重要一环。如果说编剧是影片的第一创作,那剪辑就是影片的第二创作,如同一匹艳丽的布料,若没有一个好的裁缝,也不会成为一件漂亮合体的衣服。
怎么办?可以再请人,但赵鹏拒绝了。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部影片,也没有人像他这样如此倾尽心血的参与拍摄。尽管猝不及防的种种状况发生,但有那么多演职人员和朋友们的付出、支持,却是真实而充满深情的。“我没有理由半途而废,天山精神不允许我放弃。”他来不及思忖太久,断然决定自己完成影片的剪辑和全部后期工作。
“我不是门外汉”,看着记者惊讶的目光,赵鹏谈到了一些过往。1989年到1992年的3年间,作为编导的赵鹏,曾拍摄过11部队题材的专题片,并相继在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播出。在八一厂的18年中,虽然担任文学部编辑,但对于影片的制作流程,他再熟悉不过。所以,此番临危上阵,自然是底气十足。
就这样,找了一个剪辑,一个抄记员,赵鹏当上了后期导演。他在做了大量的案头功课和准备工作之后,一气呵成,仅花费5个小时,便完成了全部的剪辑修改工作。“之前有人对我说,如果我动了原有的结构,电影局会通不过”,赵鹏偏偏不信,“构成影片的不是画面,而是画面的灵魂”,他大胆打破旧有格局,用真实的感动,圆满完成影片的二度创作,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给予了《守望天山》全新的视觉效果。
让赵鹏意外的是,影片三天便顺利通过审核,而更让大家意外的是,影片的主题歌词竟也是他亲自操刀,朋友夸他“全才”,能够“铁肩担道”,他只淡然一笑,没有谁比他自己更清楚,这期间所承担的压力和苦楚。
泪在眼眶里的感动
观影《守望天山》不知多少次,我的泪情不自禁在眼眶打转,那种缓缓沁入人心的力量,在我看来,便是影片最成功的表现。
为了拍好这部影片,15年不曾去过新疆的赵鹏,去了5次,他带着主创剧组奔赴天山,采访陈俊贵、祭英烈,记录了很多感人的场景。
此前,在党益民的引荐下,他还正式宴请了被特招入伍的陈俊贵的小女儿陈晓梅,在他看来,请陈晓梅吃饭,就等于请了陈俊贵一样。那次会面后,他用苦练了近50年的书法,用心为陈俊贵一家写下“守望天山,道德楷模”八个大字。可以说,每个字的后面,都有他对天山精神的敬仰。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大会战。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陈俊贵带着战友的嘱托找到人群,部队得救了,他也因严重冻伤,留下腿脚的终生重度伤残。为了那些用生命换来他生命的战友们,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出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战友牺牲的天山脚下,在风雪中为他们竖起墓碑,并坚持守墓26年。
日,《守望天山》在人民大会堂3楼礼堂举行首映礼,1300多人的座位座无虚席。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但是娓娓道来的感恩故事,却将一个老兵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的天山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影片开始后,无人走动,无人说话。104分钟的放映结束后,灯亮了,很多人还在静静的回味,眼里充满泪光。很多观众直言,这样的影片很真实、很感人,在当今社会,这部影片的诞生无疑会成为全体公民及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教材。坐在一旁的赵鹏看到此情此景,非常感动,“我觉得我们的《守望天山》是作品,不是产品,我们票房不多,但在中国电影史上将会永远留下光辉的一笔。”
中国军网、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影片公映给予了超时的直播。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电影频道和综合频道罕见的宣传报道了13次,这在主旋律影片中实属罕见。
为了还原真实的场景,摄制组在天山脚下,根据陈俊贵的讲述,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地窝子。他们夫妇看后当场泪流满面。影片在新疆公映后陈俊贵从天山给赵鹏打电话:“没有虚构,没有过分,没有说不到的地方,也没有说过的地方”。
影片在新疆伊犁首映的那天,陈俊贵夫妇看完后哭了,如此原生态的还原自己的人生,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他们同样被影片中的自己感动了。
一部小制作的主旋律影片,赢得了世界的感动和无数人的泪水,却没有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千万的投资成本,亏损过半,很多人不理解赵鹏的做法,甚至在美国领奖时,很多外媒都在问,“这个出品人究竟是为了甚么?”“人家拍电影都是为了赚钱,你为了啥,明知不会赚钱还干嘛要做?”而赵鹏的回答是,“它描写了我的同龄人的精神和守望,这是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它代表的是一个群体,守望的也是一种精神,一种重信守义的精神。”&
扛得住,世界就是你的。16岁赵鹏高中毕业,开始放电影,后来到了部队,还是放电影,再后来,进了八一厂的文学部,开始写电影。1987年他改编了一部电影叫《虎年奇案》,被搬上荧幕后在上世纪的80年代,为当时相当低迷的八一厂赚得100多万的收入,这应该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但赵鹏一笑带过。赵鹏与电影的不解之缘可谓由来已久。这次有机会亲自筹拍电影,依然是3年,他将自己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影片的创作和拍摄中。
“充满激情、敢说敢干、有一种不惧困苦的精神”,这是朋友们对赵鹏的评价。而对于这次“赔本的买卖”,赵鹏坦言,从未后悔过,“如果再遇到比陈俊贵更感动的故事,我还会拍。”一副关中大汉的豪情尽显。
“也许一切都会老去,唯有‘情义’二字永远年轻。我的儿子叫赵昂,出国留学、入伍当兵、拍电影搞发行,年龄不大经历丰富,还是中共党员。我常对他说,重情重义,有恩必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行走于世的立身之本。”《守望天山》在渭南拍摄外景时,赵鹏费尽周折找到了40年前的引路人——公社秘书郭义,赵鹏把老人家请到县委县政府的招待会上,眼含热泪地将老人介绍给在场的人。他告诉大家,“郭义大叔是我永生的恩人,是他在40年前初冬的一个雨天冒着寒风、踏着泥泞找到我,给我启蒙式的长谈……,那年我16岁。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
有一些坚持并不难,难的是为一种信念坚守一生。《守望天山》赵鹏已看了几十遍,每看一次,他都会情不自已,他希望,这种重信守义的传统美德能够真正从影片中走入社会,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现实的榜样。
2014年初,陈俊贵被评为“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一个活动
十五年的文化守望
淅沥沥的雨水,打湿了玻璃窗的宁静。赵鹏放下手头的工作,踱到窗边,他特别想听听雨声。小时候,阴雨连绵的日子,房檐瓦片上雨水滴落的啪嗒声,曾是他心中最美的催眠曲。离开家乡已经快四十年了,可每每想到那些在雨中走过的日子,心中总会泛起丝丝涟漪。
陕西渭南的东南方向距离城区8公里的位置,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那是赵鹏出生的地方。他形象地称那里是秦岭和渭河之间的土塌塌。母亲油灯下的缝衣纳鞋,父亲庄稼地耕作的背影,常年为温饱奔走的艰难生活……都是那片土地留给他童年的深刻记忆,时至今日,他双手的虎口处,还留着因切割如砖块般坚硬的馒头而留下的刀痕。
“岁月啊,你是一把无情而凶狠的刀!”看似玩笑话语,却是赵鹏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是坚韧而执着的,也是感性而深情的,离开家乡近40年,可那份朴素的乡情却始终在心中萦绕。多年来,他足迹遍布世界,写剧本、拍电影、著书立说、书画展览、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功成名就之时,他从未忘记回报乡恩,即便在介绍自己时,他也习惯性的在名字前加上“秦人”或“关中一人”,那份对乡情的铭记,已成为他的典型标签。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渭南名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的这两句话,甚为赵鹏喜欢,他说,“一个人只要活在世上,就一定要记住自己辉煌的根在何处,无论你是国家元首,抑或平民百姓……”
和平使者 交流先行
走进赵鹏的办公室,“‘中国根’海峡两岸名家高尔夫协会”的标识醒目的贴在墙上。能够猜得到,这是“中国根”又一个重点的策划项目。
就在记者采访前夕,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而特别举办的“中国根·黄埔情”海峡两岸老将军聚广东系列文化活动刚刚结束,包括原台湾陆军总司令黄幸强上将、原台湾陆军总司令陈廷宠上将、原台湾陆军总司令李桢林上将在内的两岸十多位老将军倾情相聚,成为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又一给力之举。
4月25日下午,刚刚到达常平的十多位两岸的老将军放下行李前往中信高尔夫球会,参加海峡两岸老将军高尔夫邀请赛。本次活动的总顾问、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和赵鹏同时挥杆,打出了本次活动的第一杆球,将军们以球会友、切磋球艺,增进彼此理解,从陌生成为无话不谈的老哥们。“我参加了很多大陆方面举办的活动,但这次‘中国根’组委会举办的‘中国根、黄埔情’系列文化活动最棒、最好,为我们两岸老将军提供了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打球、座谈、书画联谊,我们真的很开心”,来自台湾的宁攸武中将非常感慨的对记者说。
这并不是一次单纯的文化交流。赵鹏同时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两岸的军事互信和经贸往来。为此,他特别安排了“两岸老将军聚广东座谈会”,畅谈两岸的军事交流和政治互信。为将老将军们的感受和建议进行有效集结,秘书处特别从深圳邀请速记专家进行现场记录,30多页、6万余字的真知灼见成为此次活动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和亮点,为更深层次的两岸交往,奠定了互信的基础。“我们做的是文化交流,既不远离政治,又不突出政治。突出政治,文化交流就没有回旋的余地,离开政治,文化交流便失去了方向。”在提及如果处理好对台的文化与政治关系时,赵鹏如此阐释。
这已是赵鹏策划两岸交流活动的第15个年头了。2000年5月,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关系骤然紧张。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赵鹏,希望能够以文化的平台,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助力。从此,大型公益性文化项目“中国根”系列文化活动应运而生。
十五年来,赵鹏利用在书画方面的独特优势,成功策划组织了《海峡两岸同胞迎春大型文艺晚会》、《&月是故乡明&海峡两岸同胞共度中秋佳节大型文艺晚会》、海峡两岸书画名家笔会等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的文化联谊活动,影响深远。他本人也被赞誉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马英九的父亲马鹤凌一直追求两岸和平统一,2005年11月辞世,骨灰坛上还刻着他生前所作诗句:“化独渐统,全面振兴中国;协强扶弱,一起迈向大同”。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赵鹏送给马英九一幅作品:“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深意显而易见。后来,国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访台时,特别将赵鹏的“连连得胜”书法作品赠与连战,连战甚是喜欢。在连战之子连胜文当选国民党中常委时,赵鹏又写下“连战连胜”送给连家,“下一次连胜文如果再度取胜,我将再赠书法‘再战再胜’或者‘战无不胜’”。赵鹏坦率地告诉记者。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赞叹赵鹏书作之余,更是亲自回赠赵鹏四个大字“天道酬勤”。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称赞赵鹏是“给书画艺术附于了政治生命”。
中华民族的子孙,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最强烈的愿望和不可动摇的意愿,就是祖国的完全统一。赵鹏希望“中国根”系列文化活动能够团结台湾同胞,凝聚全体华人共同的“根”,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助力,增砖添瓦。
文化寻根 书画传情
一幅,红果枝上,几分墨色,两只喜鹊打情骂俏,趣意浓浓;一幅,几串葡萄,几笔墨叶,浓淡虚实间,盈满殷实之气。
这是赵鹏悬于办公室的两幅自创小品,一寓和谐,一寓收获,看似简淡之趣,实有余音绕梁的弦外之音。翻看他的书画集,会发现他尤爱清新淡雅的小情调,特别是有关秋的主题,《秋色》、《秋趣》、《秋实》、《秋韵》……,种种秋色之中,再配以喜鹊枝头,或成双入对、或喁喁低语,或快乐守望。赵鹏坦言,他生于秋天。最爱的就是这份和谐和收获。他是在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于国家繁荣富强的期望,这也令其作品常常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
充满豪情又细腻多情,这是最真实的赵鹏。很多时候,他都将情感融入作品。比如,他的小意境画作,常常会出现一种红果,据说,那是少年时代他在家乡劳动时常吃到的,他将红果融入作品,回味记忆中家乡的味道。他的大意境作品不多,但主题鲜明、情感充沛,比如《红山脚下驼铃声》、《万里人南去》、《去遥远的地方》、《海阔天空》,虽无法感知他创作时的感受,但会发现这些作品都离不开远去、奋斗的意蕴,很多人生的影子、闯荡江湖的果敢、不屈不挠的意志,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作品中倾囊挥洒。
他的画作如此,书法更是率性尽显。见他写字,常常是随意挥毫、恣性放笔,浓烈时如行云流水气势非凡,淡雅处如绵绵夜曲韵律无穷。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收藏了赵鹏的一幅行草作品《赤壁怀古》,遒劲老辣的笔锋受到俄罗斯多位国家领导人的交口称赞,中国书协驻会副主席赵长青评价此作:通篇洋洋洒洒、气势磅礴,看似无法实则法之极也。宛如神人舞剑,虽眼花缭乱而剑法不移,辄观如大雨滂沱,天机一片,细察似铁画银钩,意趣良多。
谈到书法的创作心得,赵鹏坦言,“经过多年揣摩,虽悟出一点‘书道’的含义,但不能称其为主张、观点之类。对每一位书家来说,要熟八法、谙四体,之后,应经熟达变,不拘泥株守,写出时代感,‘求则变,变则通’,我信奉这个原则。”
墨法灵动、章法自由、笔随情走、大家风范、自成高格,这是行家们对赵鹏书法的评价。但其实,在中国书画界,他算是一个“非专业”的艺术大家,说
“非专业”,是源于他从未专门拜师学艺。
书画是赵鹏的业余爱好,与本职工作并无关联,然而,他却为此倾注大量心血。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不会放过任何积累和求教的机会。工作之余临池不辍、刻苦研磨。可以说,完全是凭着悟性和锲而不舍的钻劲,才成就了今天的书法造诣。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赵鹏便成为全军最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受到国家领导人和书界的高度赞扬;1988年他和陈大鹏一起策划组织了全军第一届书法比赛,广受好评;1989年和1994年,他先后在北京举办两次个人书画展,受到行家称道,自此在业内声名鹊起;90年代末,他成功在台、港、澳地区举办书画精品巡回展,引起极大反响;随后,他相继策划了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中国根”全球华侨华人书画大赛,开启了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寻根”之旅;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100天,他以10天一场的速度,组织了10场全国书画名家笔会,并将大部分作品赠予奥运会组委会;2010年6月,赵鹏与中国民族画院院长周智慧联手在日本举办书画联展,在日本艺术界引起轰动……数十年来,赵鹏先后在美国、德国、法国、韩国、荷兰等19个国家进行过书画艺术的交流,他的作品也常被国家领导人以国礼赠送外宾。
七岁学字,三十岁学画,数十载春秋,透过三尺宣纸、一筒笔墨,赵鹏将中国人的风貌和中国的书画艺术带向全世界。有领导人评价赵鹏是“真正将书画艺术运用到工作中,并发挥良好作用的典范。”
其实,书画交流只是“中国根”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还有众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交流形式融入“中国根”活动的拓展中,比如“中国根”民族交响音乐会、全球华人同铸“中国根”征文活动等,“品牌容纳无限多的文化内容,才会缓解不必要的同质竞争,也才会丰富活动的内涵。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带出去,把爵士乐带进来,这叫‘走出去,请进来’。今年我们还要去南美的一些国家进行文化交流,让中国文化元素更多的融入世界”,赵鹏直言,“中国根”的文化演绎,就是在传统基础上,创造出独具文化特色的回归,就是以“根文化”的塑造与构建,来推动人文环境的发展和延续,让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更好地了解祖国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在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闭幕式文艺晚会结束时,一位印尼老华商拿着节目单指着照片在数千人中找到赵鹏。他深情拉着赵鹏的手说:“赵秘书长,‘中国根’这个活动太好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感谢你们搞了这个活动。”这样的事例很多。每走一地,活动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的热情回应和支持,这些盈满感动的过往,都成为赵鹏每一次前行的动力。“我只是想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别无它求”,赵鹏如是说。
或许,没有哪一项文化交流活动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喊口号简单,做活动也不是很难,但要把活动做到人心里确实不易。其实,国家在文化上的生命力就如同一个人的学养和气质,眉宇间会自然地横陈一切。文化上的传承赋予国家元气和根基,而这恰是一个国家文化强大与否,以及能否影响世人的根本保证。原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王在希高度赞扬“中国根”系列文化活动。他说:“中国根”活动是“用民族文化为华人寻根,用民族文化唤起炎黄子孙同根同族血脉相连的爱国情怀,是一个在华人社会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国根”活动在两岸交流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苦不苦?”“苦!”“累不累?”“累!”“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坚持!”,赵鹏坦率地告诉记者,“15年真的很不容易,我没要国家一分钱,都是各界的支持,才把我们的活动做得有声有色,我的体会是,做事先做人,把人做好了,事就做好了。”
水流千条归于大海,树高千尺落叶归根。正是这种理解和信念,让“中国根”走过了15的历程。而赵鹏也在这15年的守望中,成为肩负民族文化传播重任的使者。
“我是一个凡人,但我有坚定的信仰。在我心里,永远有一面旗帜在飘扬。几十年来,我就是跟随随着这面红旗走过来的。在我心里始终坚定的重复着这样一句话:永远跟党走!”
这就是赵鹏。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鹏城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