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也再找一个关于玻璃的纪录片找上海 玻璃五金店艺术,您曾经回答过一个朋友的类似提问,能告诉我哪有吗?谢谢

5796被浏览448671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2969被浏览782754分享邀请回答8.6K37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s/1mhP0fvM 密码: ma8f2.陈为军《好死不如赖活着》(2003)说实话,我对陈老师的作品不敢苟同,只有一个原因,太残酷。说实话,我对陈老师的作品不敢苟同,只有一个原因,太残酷。上世纪90年代,在河南省南部的一些乡村中,很多村民在卖血脱贫的蛊惑中,因为卖血感染了艾滋病。马深义一家就住在文楼村。一家五口,除了大女儿马宁宁以外,整个家庭都是艾滋病的受害者。纪录片从2001年的春末夏初开始,历经盛夏、深秋、严冬,一直到春节,讲述艾滋病带给整个家庭的这场灾难。 片中有对患者将死及遗体的拍摄,而让我倍感心酸的是,导演直接向唯一无病的大女儿问“妈妈得了什么病”‘妈妈会死吗妹妹会死吗你会死吗”等问题,实在是不忍。也可能是我的偏执吧。不放逝者的图片了,逝者安息。不放逝者的图片了,逝者安息。链接:
密码: 3spy下面是陈老师的另一部作品3.陈为军《出路》(2013)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女儿高考失利后,花了几乎所有的血汗钱的钱把女儿送入了一间私人学校。而私人学校的招生老师,则对着镜头说“进来这间学校等同于被骗钱,我们能骗的也只有无知的农村小孩了。”这位招生老师,实际上也只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女儿高考失利后,花了几乎所有的血汗钱的钱把女儿送入了一间私人学校。而私人学校的招生老师,则对着镜头说“进来这间学校等同于被骗钱,我们能骗的也只有无知的农村小孩了。”这位招生老师,实际上也只是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身为农村家庭里第一个识字的人,如何才能挤进大学?和每年应届毕业的200万名大学生一起成为找不到工作的「蚁族」,是什么滋味?要是唯一能找到的工作,是卖明知不值钱的文凭给其他人,是否该昧著良心去做?怵目惊心的真实故事,显示在中国,教育可能不再是脱贫的凭借,而是一场巨大的骗局。 教育产业化让学校成为了企业,让老师成为了商人。补充:应评论需要,给下自己的网盘链接,补充:应评论需要,给下自己的网盘链接,《出路》链接:
密码: s4up4.周浩《书记》(2009)近年来,中国内陆的官员,大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怎么吸引投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化解因社会发展而滋生出的各种社会矛盾。 本片讲述了一位即将离任的县委书记(固始县书记郭永昌,2009年被双规),在离任前三个月内发生的故事。 要得到这样的记录机会真的太难。我觉得这是最接近中国官员体制真实的一个片子了。 周浩导演在2015年上映了《书记》姊妹篇,周浩导演在2015年上映了《书记》姊妹篇,《中国市长》。该片拍摄了大同市市长耿彦波。曾经繁华的中国都市大同市,如今屹立在一堆废墟的旁边。这座城市不仅污染严重,还因其陈旧的基础设施和摇摇欲坠的经济前景而濒临瘫痪。但大同市长想要改变这一切,他大胆地宣布了一项试图重塑昔日的辉煌的新计划,要知道这座城市的文明已经有1600年了。 然而,伴随着这项计划的是非常高的成本。数以千计的房屋被推倒,50万居民(占大同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将在他的打理下被重新安置。这位市长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让愤怒的工人群体以及越来越忐忑的统治精英冷静下来。纪录片《中国市长》惊人地捕捉到了一个男人,甚至是一个国家疯狂跳跃着进入一个越来越动荡的未来的过程。链接:《书记》链接:《书记》
《中国市长》
密码: fyj95.顾桃《犴达罕/猎人维加》影片讲述了酗酒的鄂温克人维加在悲伤中徒劳地走在寻找最后一头犴达罕的路上。孤独的驼鹿丧命在猎人的枪口,而尊崇自然法则的狩猎部落却上缴猎枪,告别森林,在崭新的定居点的房子中。作为生态移民,他们的生活是矛盾的,他们在记者的摄像机下欢天喜地乔迁,入夜后在月光下偷偷地掉泪。这部片子关注了鄂温克人的伤痛,也引起了争议。链接:《猎人维加》链接:《猎人维加》另外一部关注鄂温克人的纪录片是96年的《神鹿啊,我们的神鹿》。孙曾田《神鹿啊,我们的神鹿》(1996)鄂温克民族自古有饲养驯鹿的习俗,其中的神鹿更是象征了鄂温克民族的起落与兴衰。柳芭的外婆是一位萨满法师,这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老人每救一条性命,便要相应失去家族内一位男性亲人的性命。某天,爱跳爱唱的柳芭终于走出森林,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成为呼和浩特某出版社的编辑。然而都市生活让从小生长在灵性之地柳芭倍感压抑,失去青梅竹马的伤痛更令其难以承受。最终,柳芭逃回了森林,但她很快便痛苦地发现,经过城市钢筋水泥的磨蚀,她已经无法适应家乡的生活。她就如同一个无根的灵魂,哀伤痛苦,四处漂泊…… 2003年,结婚生子的柳芭溺死在家边的河中,42岁。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矛盾,故乡的森林与城市的钢筋水泥的矛盾,时代的剧烈变动给予他们的是无尽的迷茫与哀伤。非常值得一看。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矛盾,故乡的森林与城市的钢筋水泥的矛盾,时代的剧烈变动给予他们的是无尽的迷茫与哀伤。非常值得一看。链接: 密码:nguf6.林伟欣《午朝门》(2013)中国开封龙亭的正南门古称午门,现今亦称午朝门。因历史久远,午朝门广场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神灵之地。每天都有各色人等在广场上进行着不同于一般观光客的活动。他们或走功(敬神修炼)、或倾诉、或表演,带着各自的生活背景和故事,在这里碰撞。午朝门是他们的精神出口和寄托所在。 中国开封龙亭的正南门古称午门,现今亦称午朝门。因历史久远,午朝门广场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神灵之地。每天都有各色人等在广场上进行着不同于一般观光客的活动。他们或走功(敬神修炼)、或倾诉、或表演,带着各自的生活背景和故事,在这里碰撞。午朝门是他们的精神出口和寄托所在。 在片子里,一群衣衫褴褛的老人有烧香磕头,挥舞旗帜标语,大段背诵毛主席语录,高唱毛时代歌曲,高谈阔论痛批时弊;一位身份不明的人站在门前对着摄像头讲述,他是集前华东野战师、中国红十字会会员、中国佛教协会、杨家将六十一代传人、以及中国武当、少林、昆仑等各大门派关门子弟身份于一体的康乃馨之神。还有时空的江湖神术士、与世长存的五毛党羽、永远热血的红色青年们..也许这些神神叨叨的中年人和老人,我们都遇见过,他们都很极端,历史曾给他们希望,他们总揪着那点红色光辉,无休止的重复,其实他们希望解决的也许只是生活问题。不愿直说,心有遗憾和不快,便刻意成了红布下的阴影。即便那个年代埋藏着知识青年曾经的理想和青春,却不是一个让人渴望重温的旧梦。他们需要倾述,需要发泄和辩护。午朝门,北宋皇城正门前的那片广场,便成了这些固执的人们唯一的舞台。截屏不太清晰见谅:-------------------更新-----------------------谢谢关注,我再补充几部。7.邱炯炯《姑奶奶》(2010)她的身体是男人,精神是女人,她甚至让自己成为“妓女”。她的身体是男人,精神是女人,她甚至让自己成为“妓女”。在台上,她穿一袭长裙,是男人们爱慕的“碧浪达夫人”,她是易装皇后。在台下,他是一名裁缝,是中国著名服装设计师。他经常会去同性恋的专门的据点,邂逅,调情,做爱,吃饭。他感染过梅毒,却仍丝毫不避讳性,他生动地强调他的生活:金钱,色情。他说:“我易装的时候,有一半的快感来自自己给自己上妆的过程,上台前,我已经满足了一大半。特别在使用越廉价的化妆品的时候,我越有极大的快感。而一旦上了妆,我觉得自己就完全变了一个人,从灵魂到躯干到神情。”“带给我快乐的是什么呢,其实快乐不是说有饭吃,有爱可做,那是很物质的东西,快乐一定是相对痛苦的,我觉得对我来说,我有多痛苦,我就有多快乐。”他本名叫樊其辉,2010年自杀身亡。他说话直接粗俗,但比我们很多人真实多了。。他说话直接粗俗,但比我们很多人真实多了。。“一个探索身体想寻得真爱的被侮辱的裁缝,一个裸露灵魂以求得安慰的被损害的碧浪达夫人,只是世间从此少了一个敏感忧伤纯粹真实的樊其辉。”链接:
密码: qu5v8.刘高明《排骨》(2005)排骨是一位青年,江西人,他在深圳卖翻版DVD,卖的全是小众文艺电影,不少导演都去找他买片子看。排骨非常喜欢电影,他知道世界上很多电影大师和他们的作品,但他说自己看不懂,看着想睡觉。他喜欢看马大帅和周星驰,喜欢听两只蝴蝶,他还喜欢看漂亮的女孩。 排骨是个很矛盾的人,他渴望爱情,但坚持的认为象他这种层次的人,是没有爱情的。这片子诠释了什么叫做心酸的幽默。看完你会觉得排骨很熟悉,因为北上广有无数个“排骨”。链接: 链接:
密码: m6dp9.徐童《麦收》(2008)徐童三部曲很出名,受的争议也很多。《麦收》讲的是妓女和嫖客的故事。《麦收》讲的是妓女和嫖客的故事。时值六月,麦尖已经泛黄。。在北京东郊,一个叫高西店的混乱肮脏的街边,在一个没有名字没有转灯的昏暗的小发廊里,苗这个才满二十岁的农村丫头,她的妓女生活露出一角……   她说决不跟客人动感情,却瞧上一个叫强的嫖客……   姐妹儿间虽说隔着心眼儿,却不耽误一块去找乐子……   她瞧不起高西店的老板娘,因为她"太贪财了"……
她给灾区寄钱....  她爹病重,她把所有的钱都贴给家里,自个儿揣着一百块钱再回北混…… 一晃,麦子熟透了,可阴雨连天,不能开镰…… 我觉得这部片子立意很好,只是在拍摄中还是出现了较多的对主角的干扰和指引。另外,拍摄妓女、残疾人等作为的社会边缘人群,是一种关怀还是利用呢?如何减弱主体对客体的干扰,以获得相对真实一些的记录?我觉得这部片子立意很好,只是在拍摄中还是出现了较多的对主角的干扰和指引。另外,拍摄妓女、残疾人等作为的社会边缘人群,是一种关怀还是利用呢?如何减弱主体对客体的干扰,以获得相对真实一些的记录?徐童三部曲在国内都可以看到,就不放链接了。PS:今天先到这里,另外很多很好的独立纪录片在国内不予发布,若放到这里会被**吧?不太清楚知乎的规则。评论说找不到资源,好吧。链接:
密码: jieq三部曲另外两部国内应该找得到吧。-------------------更新------------------------10.王光利《 I Have Graduated》我还是决定将它放上来,作为某一类片子的代表。这个片子主要拍摄了几位年轻人,他们说了一些话,有伤感的也有偏激的。毕业时他们相拥哭泣,缅怀着青春和某件事。很多人心知肚明,这样的片子并不单纯,它所承载着什么是我们隔着屏幕无法了解的,所以不作过多讨论,只有一点愚见想说说。很多人心知肚明,这样的片子并不单纯,它所承载着什么是我们隔着屏幕无法了解的,所以不作过多讨论,只有一点愚见想说说。我初二刚知道这事儿时,觉得很愤怒,这种愤怒来源于不经思考和盲目相信。由于年纪小缺乏完善的思维,体内轻狂的荷尔蒙又正旺盛,所以年轻人往往冲动和理想主义,这样的特质在很多时候是很美好的,唯独在politics上不是。那时我向一位军人发表了自己愤怒的拙见,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择高处立,会看得更广。”对待每件事都应如此。链接:
密码: 6qdj11.干超/梁子《房东蒋先生》(2004)之前写《龙哥》时提到了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界定,而这部片子也探究了这种关系,从一个奇葩的侧面。之前写《龙哥》时提到了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的关系界定,而这部片子也探究了这种关系,从一个奇葩的侧面。北京女记者梁子是一位大方泼辣(原谅我这么说)的女人,有天她贸然闯进了上海一座老宅子,从而认识了蒋先生。蒋先生在过去是上海的绅士,一位真正的小资,虽然现在沦为普通小市民,但仍不改“煮咖啡加柠檬,面包做成三明治”等可爱习惯。“格格不入又那么自然, 有多爱那栋小楼就有多恨它。”蒋先生固执且矜持,仿佛在恪守一种最后的情怀,女记者梁子在采访他的过程中,因为听不到自己想听的话,而对他发脾气,她试图去解开蒋先生和老宅的秘密,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奇怪的多幕剧中。 蒋先生固执且矜持,仿佛在恪守一种最后的情怀,女记者梁子在采访他的过程中,因为听不到自己想听的话,而对他发脾气,她试图去解开蒋先生和老宅的秘密,却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一场奇怪的多幕剧中。 最终,采访已变成次要,蒋先生和女记者之间神奇的交流方式成了影片的一大亮点,甚至是构成了影片。这有几张女记者采访蒋先生的截图,蒋先生就像被批评的小孩:他们的对话之所以有趣是因为蒋先生的忍让,他真是一个倒霉的房东。在这部片子中,拍摄者气急败坏的逼迫被摄者赶快讲点什么东西出来,甚至带着不同等级身份的主观色彩来拍摄,造就另一种戏谑的一幕幕。他们的对话之所以有趣是因为蒋先生的忍让,他真是一个倒霉的房东。在这部片子中,拍摄者气急败坏的逼迫被摄者赶快讲点什么东西出来,甚至带着不同等级身份的主观色彩来拍摄,造就另一种戏谑的一幕幕。另外,我是敬佩蒋先生的。蒋先生的宅子在巨鹿路三0五弄64号。蒋先生的宅子在巨鹿路三0五弄64号。链接: 密码:ijpi先写到这吧,明天继续。感谢各位的关注,若有想看的纪录片可以留言。--------------------更新---------------------12. 胡庶《我不要你管》(2001)本片讲了几个三陪小姐的生活。本片讲了几个三陪小姐的生活。四个女孩和他们的男朋友集体住在一间出租房中,他们只有19到20岁。影像呈现了她们由秋至冬,在一个异乡城市的流落。她们在夜晚醒着,出没于夜总会、酒吧、发廊、歌舞厅——影片几乎所有场面都与白昼无关,夜与昼的分别,造成了两种生活的割裂,片中展现的,正是城市的日常生活景象之后,隐没的那一部分。它同时也是隐秘的。 这种隐秘来自于片中人物的特殊身份。片子以一种敏锐的触觉呼吸到了这些影子原本具有的生命温度,无论它是否能够修正她们被想像的形象,都至少在原生态的意义上,使一种经过了话语重重虚构的生活得到了部分真实的再现。片子以一种敏锐的触觉呼吸到了这些影子原本具有的生命温度,无论它是否能够修正她们被想像的形象,都至少在原生态的意义上,使一种经过了话语重重虚构的生活得到了部分真实的再现。今天太累啦,明天再更。新更的纪录片均未放链接,有需要的留言了再放吧。明天见。--------------------更新---------------------------早安。13.黄儒香《张博士》(2006)首先要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是那种心酸的喜欢。首先要说,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是那种心酸的喜欢。张博士并不是博士,他因文革被迫失学,在四川大学打工了十七年,也学了十七年的俄语。五十岁的他自豪的称自己还是个处男,在这个时代,他仍把毛主席和列宁当做神,口头禅是“列宁曾说过...."。他的梦想是去俄罗斯打工。周围的人戏谑的称呼他,张博士。他挺高兴。是的,他就是我们称为老古董的那类人,但仅此而已吗?在日常生活中张博士就可以说出如上的话。在日常生活中张博士就可以说出如上的话。所以去俄罗斯打工,不是说说而已,张博士为此反复奔波于成都和重庆的各大办事处之间,经历各种相互推脱,(事实上当时别人都当他是神经病)。在当年,媒体报道了他,于是事情发生了转机,“大家"忽然对他的事情重视起来,去俄罗斯的道路也畅通起来。张博士收拾了行李,但为了从媒体那儿获得二百元的护照工本费,遭到办理“劳务输出”的负责人的责备,被认为耽误了办理护照的时间,张博士还是没能去到俄罗斯。然而一则新闻的热度能保持多久?从06年到现在,我们已不再关注的张博士还在为想去俄罗斯奔走。且不说去了俄罗斯他会不会失望, 这种固执的执着我们又将怎么看待呢?然而一则新闻的热度能保持多久?从06年到现在,我们已不再关注的张博士还在为想去俄罗斯奔走。且不说去了俄罗斯他会不会失望, 这种固执的执着我们又将怎么看待呢?现在张博士六十了,他4次赴俄罗斯做劳务翻译终以失败告终,至今居无定所,孑然一身。媒体当然不再关注他。然而,我们是否该关注他,一位顽固和理想主义的老人,是谁导演了他的人生?链接:
密码: nz6g------------------------更新-----------------------今天我们把独立纪录片的题材和形式再扩展一下。14.周浩《急诊室/120》(2013)一部难得的片子。这部片子记录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一间急诊室的日常。可怜又让人哭笑不得的癫痫少年;想通过过量吸毒自杀的孕妇;因太过热情劝酒而把朋友醉死的中年男人;在无意中害死人的便衣民警;形形色色的人在片中被展现... ...收工后回家心切,在高速车祸死亡的青年。生死无常...收工后回家心切,在高速车祸死亡的青年。生死无常...片中癫痫少年向导演周浩要钱,周浩又给了...给钱专业户。。。他是个心善的人,即使这种心善一直在干扰他的纪录片,却也是另一种真实的体现。片中癫痫少年向导演周浩要钱,周浩又给了...给钱专业户。。。他是个心善的人,即使这种心善一直在干扰他的纪录片,却也是另一种真实的体现。对父亲的遗体说的一句话对父亲的遗体说的一句话因劈酒而去世,朋友跪地忏悔因劈酒而去世,朋友跪地忏悔在急诊室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存在着太多种社会关系,以及更多的生死无常。导演用了不加修饰的直接手法拍摄,没有歌颂或批判医护人员,没有对任何一件事做出道德与否的评价,这部影片保持了相对的中立。在急诊室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存在着太多种社会关系,以及更多的生死无常。导演用了不加修饰的直接手法拍摄,没有歌颂或批判医护人员,没有对任何一件事做出道德与否的评价,这部影片保持了相对的中立。猎奇完后,有几点是值得思考的。一,导演是否尊重了被拍摄者的隐私权,这是否是一种歧视和利用?(我敬佩周浩,但侵犯隐私权这个问题是国内独立纪录片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导演在急诊室拍摄了十个月,但最终他选用的题材几乎都是社会底层,甚至用了他们一些事当做影片的笑料,因为他们更吸引眼球,那这是不是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利用。二,国内的医患关系一直是个难题,它无可避免的牵涉到钱和利益,医务费用和出诊费影响着医护人员的工作动力和动机,生死攸关影响患者及家属对待医生的态度。所以医患关系也许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一种关系都不是简单的,比如片子里无意中害死别人的民警,可能放到新闻上我们就会去谴责他。一个舍身救人的好人可能有偷东西的习惯,一个小偷也许会非常爱护动物...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三,片子里有很多底层人物的代表,如何尽量让每个人能够有尊严的活着?导演在后续采访中说:“我只是一个呈现者,而不是一个批判者。”导演在后续采访中说:“我只是一个呈现者,而不是一个批判者。”当我们看到了更多人是怎么活着的后,会有更广阔的心态,去尊重每一种人和每一个个体应有的权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链接:
密码: t11b更新------------------------看完医患关系后,再看一部关于警民关系的片子。同是周浩导演。我想他是为数不多能游走在地下与官方之间的导演吧。15.周浩《差馆》(2010)“差馆”是粤语地区对"警察局"的一种称呼。“差馆”是粤语地区对"警察局"的一种称呼。该片拍摄记录了广州火车站派出所若干个日夜的日常事务。全片并无主线,多点多线叙事,但每个细节每个故事都折射出了社会百态。可谓方寸之间一睹众生相。终日醉酒的新疆男人,他对政治发表了各种异议这个男人因误会了同事感到愧疚,而前来派出所认罪这个男人因误会了同事感到愧疚,而前来派出所认罪东北大妈被小偷偷走闺女留的纪念品,勃然大怒东北大妈被小偷偷走闺女留的纪念品,勃然大怒一个男人不清楚银行卡的概念,他向民警借银行卡用一个男人不清楚银行卡的概念,他向民警借银行卡用这位青年向民警要两块钱坐公交车,这种事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位青年向民警要两块钱坐公交车,这种事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父亲带女儿出来行窃被抓,小女孩哭泣父亲带女儿出来行窃被抓,小女孩哭泣都说“有困难找警察”,而片中一位民警说,他们每天见到各式的人,听到有着各种各样的述求,而他们能解决的,只占百分之一不到。面对“我买不到回家的票”“我的身份证丢了我坐不了火车”这样的问题,民警除了安慰没有别的办法,对于流浪的人,民警只能给他们一张救助站卡(然而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另外便是用自己私人的钱给他们搭公车、买东西吃...都说“有困难找警察”,而片中一位民警说,他们每天见到各式的人,听到有着各种各样的述求,而他们能解决的,只占百分之一不到。面对“我买不到回家的票”“我的身份证丢了我坐不了火车”这样的问题,民警除了安慰没有别的办法,对于流浪的人,民警只能给他们一张救助站卡(然而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另外便是用自己私人的钱给他们搭公车、买东西吃...片子很有意思,但又充满了这个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1.8K2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玻璃反应釜找哪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