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六章十六章的第六章赞扬了颜回 怎样的优秀品质

佛教音乐影视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论语禅:颜回的“一指禅”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人关注&&&&&&
论语禅:颜回的&一指禅&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相比谁更好?&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闻一而知十;我呢,闻一只知二。&孔子说:&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据《史记》记载:&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他的常能够安于仁义之中,具有不一般的定力,受到孔子的大力赞扬。
  孔子的英才很多,但先有颜回,后有曾子,这恐怕是他最得意的两个学生了,有这样的学生也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事情。当然他希望像颜子、曾子这样的学生是多多益善,所以经常要大家向颜子学习。
  这一章是孔子提起颜回,想要点化子贡以颜回为榜样,于是就要他与颜回比一比。子贡也很谦虚,说自己不敢与颜回相比,可后面的话却使孔子失望,因为子贡回答什么地方不能比呢?他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这却是比错了的地方。孔子也不能一下子点化他,就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说&是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圣人都不能比,从更高境界抬高了颜回,其中大有禅意在。
  这里有些人把&与&说成&赞成,允许&,这句话就翻译成了:&赶不上他,我同意你的话,你是赶不上他。&《朱熹集注》就是把&与&说成&许&。宋儒以为孔子并非不如颜子,所以将&与&说成&许&,而不承认是连词。实际上这不但没有抬高孔子的地位,而且还降低了孔子的地位。孔子说我和你都不如颜回,既说明了孔子仁者的心境,也是以此鞭策其他弟子向颜回看齐。如果变成了&许&,语气就非常平淡了,不是孔子的意思。况且如果真是&许&的意思,那就用&我与女&就完了,为何后边还要再来一个&弗如也&?可见维护圣人的声誉,不是这样能够维护的。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说:&子贡一向落在闻见知解窠臼,却谓颜子&闻一知十&,虽极赞颜子,不知反是谤颜子矣,故夫子直以&弗如&二字贬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禅师告诉我们,子贡以分别心去猜测颜回的境界,他用世间的知识去理解颜回,所以就称赞颜回&闻一知十&,却不知道这不是赞扬颜回,而是贬低颜回。因为在仁者的境界里面,是没有世间知识的,他的心态是没有分别的整体&一&,一般人相反,&闻一知十&,听到一就联想到很多,杂念纷飞,而仁者相反,不仅是闻一归一,而且闻十乃至千百都要归一。
  这种境界可以用唐代禅师俱胝的&一指禅&相似。俱胝和尚,属南岳派下。他开示人,只是竖起一个指头,因此人称&俱胝一指&或&一指头禅&。
  俱胝一指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的你要回到&一&,因为你的本性是&一&,&一&是整体而不不可分割的,&一&本来就是如此,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你来问法,不管你问题多,还是问题少,已经是&二&了。所以回答你的问题不重要,不管你是一个问题,还是无数问题,你已经从&一&分裂出来,所以俱胝和尚不必明白你的问题是什么,而让你回到不增不减的整体&一&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你有多少问题,在俱胝和尚那里仅仅都是妄念的组合,而佛性不需要你增加什么,回到&一&吧,你就会开悟。在俱胝和尚那里,他的&一指禅&用数学公式表示是:
  俱胝和尚是1,你也要回到1,因此1+1=1,自性是一体的,是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的,因此俱胝和尚是&一&,你也是&一&。
  所以俱胝和尚举起一个手指:他正在说&一&,而你正生活在&多&中。
  当你生活在&多&中,问题便产生了,而且在不断增多。生活在&多&中,你就在多个方向上同时用力,你变成了很多部分,无论你有多少东西,你并不能回到整体。不管你向哪个方向用力,善也好,恶也好,它们都只会得到善报或者恶报,你还是在六道中轮回。分别心造成你无数的烦恼,你的头脑一个部分是爱,而另一个部分是恨,有爱必有恨。因此你总是在善恶业中轮回。不管你有多少爱,也不管你有多少恨,不管你多么富贵,也不管你多么贫穷,那都是你的妄想产生的,只有无善恶,无是非,回到&一&,你才能如如不动,此时你才是最富足的,此时你再也没有&多&和&少&了。所以有一些人自以为是老修行人,自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自以为自己知识很多,那都是妄想的增加。因为整体是不会有增加或者减少。
  颜回为什么被孔子推为大家的榜样,那就是他也会&一指禅&,他没有分别心,他的心是&一&,维持在仁的境界里。所以孔子经常赞扬他:&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禅:
  心在一处,无事不办。
标签:|||||||||||||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没有了!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论语第六章&雍也
第六章 雍也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古代坐北向南为尊位,南面就是治理国家的意思。圣人认为,自己的学生冉雍可以去从政治理天下。有一天冉雍(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圣人说:还不
错,就是简,一切都简化,近乎豁达,不拘小节。雍不完全赞同老师的看法。他说:一个为政者对人对事诚恳尊重,那么在处理政务工作时许多烦琐的手续就可以简
化,这样处理他的工作事务可以提高效率。如果他心里对人对事根本就没有诚敬的精神,对工作不敬业,满不在乎,为简化而简化,这种简化就成了一种标榜和手
段。圣人听了冉雍的议论说:你说的有道理。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释)鲁哀公问圣人:你的学生中哪一个仁道修养最好,能继承你的事业?圣人告诉他:只有颜回的德业和学问具有师道的风范。因为颜回能反躬自省而不迁怒于人,而且同样的过失决不重犯,只可惜英年早逝,三十二岁就死了。如今再也找不到一个象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圣人在鲁国为政的时候,有一次派弟子子华到齐国从事外交活动。当时主管财务的总管冉求为子华在家的老母请求粮食。圣人批准给一釜(六斗四升合一釜),冉求
觉得有点少,请求再加点。圣人说:好吧,再加一庾(一庾合二斗四升)。最后冉求自作主张,给了五秉(十六斛为一秉)。圣人知道了这件事并没有责怪冉求,而
是对他讲了一番道理。圣人说:我听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子华出公差坐得是一流的车,穿得是上等的衣服,有一大笔活动经费,完全可以把母亲的生活安顿好。君子
是在别人有急难的时候雪中送炭,而不是在人家春风得意的时候去锦上添花。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释)原思当时给圣人管理家政,圣人给他的工资是九百粟,待遇很高,子思推辞不要。圣人说:你不要推辞,你自己如果用不了可以接济你那些贫穷的亲戚朋友们!
&原思名宪,字子思,是圣人的学生,家境贫寒。圣人过世后辞官归隐。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騂(xing)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犁牛是一种杂毛的牛,只能用来耕地。当时祭神要选纯色的牛作牺牲。圣人对冉雍说:有一头杂毛的牛生了一头毛色赤黄的小牛,而且两个角长得很有气势,像这种
头角峥嵘的牛,即使人们在祭祀大典中不选用,天地山川的诸神也不会舍弃它。你不要自卑,出生并不重要,只要自己有才德,有学问,如果这个社会不重用你,山
川诸神也不会答应。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释)仁道是一种上乘的修养功夫。在圣人的弟子中,颜回能在仁的至圣境界中三个月静定不变,而其它同学只是偶尔一天或几天或一个月中达到一次。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鲁国的大夫季康子有一天问圣人:子路可不可以出来做官。圣人告诉他:子路性格刚毅做事果断,做军事统帅还可以,搞政治和他没有相干。季康子又问:子贡出来
从政好不好?圣人的回答是:子贡为人通达,富贵功名根本不放在眼里,从政和他有什么关系?季康子不死心又问:冉求可不可以出来从政?圣人说:冉求这个人诗
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是个艺术家,不能从政。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释)季家请圣人第一流的学生出来当官,被圣人推掉后仍不死心。于是私下托人找到闵子骞,应许他当费这个地方的一把手。闵子骞对传话的人说:你好好给我推辞掉,我不会去的,如果有谁再来拿这件事烦我,对不起,我不得不离开这里到齐鲁之间的汶水避难了。
&身处乱世,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以闵子骞的智慧当然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严辞拒绝了季家的邀请。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释)圣人对学生非常关爱。有一次他的学生伯牛生了病,圣人亲自去探望,大概是一种传染病,不方便进屋里。圣人在南面的窗子外,拉着伯牛的手伤感地说:不应该呀,命运捉弄人,这个人怎么会得这种病!这么好的人怎么会得这种病!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释)圣人赞叹颜回:每天一竹笼饭,一瓢冷水,住在贫民区一间破房子里,一般人忍受不了这种清贫,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淡然处之。虽然清贫却能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慨,真是了不起啊!了不起!
&冉求曰:非不说(yue)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释)有一次冉求对老师说:我不是不敬佩你的道,只是它的境界太高,我怕能力有限,达不到你的要求。圣人批评他:你这个人没志气,能力不足的人做事也许会半途而废,可你还没开始做就先划了个框子,这是为自己找借口,不求上进,自甘堕落。
&子谓子夏曰:女(ru)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释) 《礼记·儒行》篇中专门讲儒者的作风及人格标准。其中提到了“君子儒”。君子儒不仅要德,才,学三者兼备,而且要有丰富的社会体验,深通事理,人情练达。
“小人儒”是相对于君子儒而言的。指书读得好,学习也用功,文章写得也好,讲道理一套一套的,但不一定能胜任具体大事。就是所谓的书呆子。所以圣人要子夏
学习君子儒。因为圣人的仁道是经世致用之学,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迂腐呆板,不堪大用的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释)圣人的学生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当了一把手之后回来看望老师。圣人问他:在你管理的地方得到人才没有?子游告诉老师: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是个人才,但他做事不大守常规;而且澹台灭明没有私心,从来不为自己的事走动,除了有公事从来不登我的门。
&澹台灭明号子羽,比圣人小三十九岁,曾拜会过圣人,但是由于其貌不扬,没有引起圣人的重视,时间不长就走了。后来他和他的弟子在南方讲学,社会声望很高。
&上面讲的都是圣人学生的事,下面通过当代一些人物的事迹,进一步说明圣人之学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释) 这件事发生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鲁国和齐国发生战事,鲁国的大夫孟之反当时是统兵将帅。有一次打了败仗,撤退的时候孟之反在后边掩护大部
队,快到城门时才打着马跑到队伍前面对大家说:诸位不要误会,不是我孟之反胆子大有意在后面掩护你们,实在是因为马跑不动了才落在后面的。轻描淡写,客客
气气几句话既完成了掩护大军撤退的任务,又免除了同事们的嫉妒,消除了不必要的磨擦。圣人不仅称赞孟之反不居功的胸怀,而且推崇他能为大局着想,善于处事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释)圣人说:当今社会已经不是以才德取人了。如果没有祝鮀那么好的口才去取悦权贵,即使你的德性学问再美,美得像宋朝一样漂亮,也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鮀是人名,字子鱼,是卫国的大夫,口才很好。祝是官名,主管国家宗庙祭祀。宋是宋国,朝是人名,宋朝长得很漂亮,是宋国的世家子弟。这是圣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调侃。这种现象虽然是当时社会的实情,但是圣人对此有自己明确的观点。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圣人认为:现在虽然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能够堂堂正正成就事业的人哪一个不是由大门正大光明走出去的?什么人能违背这个
道?作为正人君子都有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尽管社会上有的人钻狗洞翻墙头,通过歪门邪道得意当时,但是这种人的结局孰难预料。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圣人说:一个纯真质朴的人如果没有文化知识的熏陶,就会流于野蛮浅薄;如果文化知识淹没了质朴的天性,就会变得迂腐古板。只有质朴的天性和后天文化的熏陶互相渗透均衡,才是文质兼备的谦谦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释)圣人告诉我们,一个人与生俱来的那种纯真率直的天性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是有的人长大以后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却以虚伪的态度处世。这种人纵然有些好的际遇,也是侥幸免去了灾祸。罔,是虚假空洞的意思。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释)知道仁道是好东西的人不如对仁道喜欢的人修养踏实,而喜欢的人又不如把修养仁道当做毕生最大乐趣的人修养深厚。喜好仅仅是一种兴趣,不是把修养仁道当成最快乐的事。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释)圣人说:对中上之人可以和他探讨仁道这种高深的学问。对中下之人则不能谈论这个话题,即便讲了他也听不懂。
&人和人交流要看对象。如果不看对象说话无异于对牛弹琴,不仅没有交流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会遭到误解和嘲笑。对这个问题老子有相同的论断。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真知?圣人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敬鬼神而远之,就是真知。为政者尽的是人事的义务,是为政者的本职工作,不要把人道的事和鬼神扯在
一起。鬼神可以敬,但不可以用敬事鬼神的方法治国。樊迟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才算仁。圣人说:一为政者先把国家最难办的民生问题办好,才能得到好结果。民生
问题解决了,其它的事结果也坏不到那里。这就是政治家的用仁之道。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释)圣人说:知者的快乐心境像水一样悠然安祥而不失活泼;仁者的喜悦心境像山一样崇高宁静。知者的乐是动性的,像水一样;仁者的乐是静性的,像山一样。知者的人生欢快激昂;仁者宁静有涵养,平和不冲动,五脏调泰,六气平和,因而会长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鲁国是周公的后代,被周武王封在鲁,所以保存了周代儒家学术精神。姜太公帮助武王统一天下之后,他的后人被封于齐,发展衍变成后世的道家学术精神。齐国具
有道家文化风貌,鲁国以儒家文化为主流。道家和儒家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两块基石。当时齐国经济发达,燕齐道家学术比较兴盛。而鲁国也还保持着许多周
代的风貌。圣人认为,要振兴传统文化只要使儒、道两家融为一体,就可以恢复“道”的传统盛况。
&讲这番话的时候,当时圣人正在喝酒。他被四角已磨圆的酒杯触动心绪,感慨万千:觚啊!这种有四方棱角的酒杯也变的不是原来的样子了。酒杯啊!酒杯!一切都在变化啊!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释)宰我问老师:假如对一个追求仁道的人说水井里有仁道,依老师看这个人会不会往井里跳?圣人说:怎么会呢?以君子的智慧,怎么可能钻进别人的圈套里。你以仁道为由当面欺骗他,他为了自己的信仰也许会默认,但不会稀里糊涂上当受骗。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释)圣人说:修养仁道的君子对文喜爱无可厚非,但必须注意以礼的修养约束自己,才不至于偏离中道。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释)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妃,长的很漂亮,当时参议国政。圣人在卫国的时候,南子想拜见圣人,于是找人传话。圣人出于礼貌接受了所请。据历史记载,当时南子对圣人十分恭敬,穿着礼服,中间隔着一幅珠帘,在帘子里向圣人跪拜。
&圣人会见南子之后,子路有些不高兴。圣人对子路说:你不要不高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我所鄙视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连上天也讨厌的人!南子虽然参议政事,但并不是坏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释)圣人说:中庸是非常高明的德性修养,然而一般人很少能把握中庸的用世原则!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释)
子贡问老师:如果一个人慷慨好施,普济众生,您认为怎么样?这个人算不算仁者?圣人说:太了不起了,岂止是仁,这种修养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就是圣帝明
王尧舜也没有完全做到!而仁者不仅自己志心于以仁道构建自己的人格体系,在社会中堂堂正正立身处世,而且帮助和影响别人堂堂正正做人,他从平凡浅近处着手
而不好高骛远。这是仁者修习仁道的正确方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在论语的原文中,孔子是怎样称赞颜回的?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在论语的原文中,孔子是怎样称赞颜回的?
在论语的原文中,孔子是怎样称赞颜回的?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的忠厚与内向,掩盖了他的聪颖善思,就连孔子一时也难以断定颜回的天资究竟属于那个层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观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颜回并不愚。《论语·为政》记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颜回天资极聪慧,就连能言善辩的子贡也坦率地说不敢与颜回相比。《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重,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
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大家还关注《论语》十二章 (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论语》十二章 (1)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2.1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第六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