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一书表现了哪些进步思想?举例说明《左传》在记叙文景物描写战争和描写人物方面的思想、艺术特色。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左传,描写,战争,战争描写,战争的描写,论左传,论述左传,描写战..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左传》中战争描写角度的多样性从《肴之战》透析《左传》摹战争之艺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从《肴之战》透析《左传》摹战争之艺术
文​学​的​手​段​将​战​争​的​场​面​再​现​,​还​原​历​史​最​为​真​实​的​一​面​!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左传》在叙事,写人方面有哪些特点?_百度知道
《左传》在叙事,写人方面有哪些特点?
《左传》在叙事,写人方面有哪些特点?希望能说的详细点,谢谢
提问者采纳
《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 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 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 《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 事文学的传统。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左传》的成书 《左传》的叙事特征 《左传》的记言文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 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左传》记事,起于鲁隐 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 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定者是 一位儒家学者。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而 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 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兼并,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 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 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进步的 历史观。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得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 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 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 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 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 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 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 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 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 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 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 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 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 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 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 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 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 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 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 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 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 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 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 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 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 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 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 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 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 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 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如,作者 在总结城濮之战经验时云:“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僖公二十八年)不 仅是城濮之战,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作影 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 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 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 梦境、天象等的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 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预言;“僖公十四年”又有晋卜偃“期年将有大咎,几 亡国”的预言,战前又有秦卜徒父释卦之兆,晋惠公不从占卜之失。在这些看似 神秘的预兆之后,是晋惠公违礼、失义、背信之举。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 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 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关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 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故事讲述者,把事件叙述得 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 传》有的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 “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听见或记录, 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 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 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关连的情节。写晋侯所梦大 厉,画鬼如生动的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 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 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 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 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 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 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 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 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如“ 晋灵公不君”中,鉏麑、提弥明、灵辄三位武士(宣公二年),齐晋{安革}之战 中代君就俘的逢丑父等(成公二年)。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 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晋文公是《 左传》中着力歌颂的人物(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他由一个贵公子成 长为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 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襄公二十六年至昭公十三年),他在即位前的 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 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 格特点,并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 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 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如成公二年的齐晋{安革}之战,《左传》这样描写 战争场面,展现战争的全貌,表现人物个性: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 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 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 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 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桴而鼓,马逸不能止, 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 却克受伤,解张、郑丘缓鼓励他坚持战斗,当时战场上紧张激烈的场面,可 想而知。三人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概,在对话和行动描写中,也得到充分表 现。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关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 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并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 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作为历史著作,这些描写内容完全可以不写 或略写,但《左传》却大量地描写了这些琐事细节,它们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 方面具有文学意义,如“宣公二年”的宋郑大棘之战,其中狂狡倒戟出郑人,华 元食士忘其御羊斟,华元逃归后与羊斟的对话,城者之讴等,都非这次战争的重 要事件,但如果只写宋郑战于大棘,宋师败绩,郑人获华元,华元逃归,则必然 使叙事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性可言。正是这些次要事件中的细节描写,才增加了 叙事的生动传神。又如“宣公四年”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写 了公子宋食指大动,郑灵公食大夫鼋不与公子宋,公子宋怒而染指于鼎等细节, 整个事变由食无鼋这件小事引起,而公子宋的贪馋好怒,公子归生的迟疑懦弱、 郑灵公的昏庸可笑都在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表现了出来。再如“哀公十六年”记楚 国白公之乱这一政治事件,最后写叶公子高平叛,没有着重写叶公的重大军政措 施,而就叶公是否该戴头盔这一细节反复渲染: 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 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 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又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 突出国人对叶公的爱戴和叶公急于争取国人的心理。叶公平叛之所以成功, 他的可贵之处,都在叶公免胄的细节中表现出来。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 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无不“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刘知 几《史通》卷十四《申左》),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栩栩如生。如 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作为郑使出说秦伯。 他着重对秦、晋、郑三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作了具体的分析。先把郑国之存亡放在 一边:“郑既知亡矣。”再叙述郑亡并无利于秦:“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 薄也。”然后归结到保存郑国于秦有益无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最后还补叙昔日晋对秦之忘恩负义以加强说服力。说 辞有意置郑国利害于不顾,而处处为秦国考虑,委婉而多姿,谨严而周密。因此, 能打动秦穆公之心,使他不但退兵,还留秦将杞子等三人率军助郑守卫。晋人也 只好退兵,郑国得以保全,充分显示了烛之武说辞的分量。《左传》中的行人辞 令、大夫谏说佳作甚多,如隐公三年石碏谏宠州吁,隐公五年臧僖伯谏观鱼, 桓公二年臧哀伯谏纳郜鼎,桓公六年梁谏追楚师,僖公五年宫之奇谏假道,僖公 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师,宣公三年王孙满对楚子,成公十 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三十一年子产坏晋馆垣,等等。这些辞令,由于行人身份及 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有的委婉谦恭,不卑不亢;有的词锋犀利,刚柔相济。 这些辞令又因事因人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但都用辞典雅,渊懿美茂,生 气勃勃。《左传》的辞令之美,“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 手。”(《史通》卷十四《申左》)大约当时的外交辞令已很讲究,史家记述时 又加修饰,故而文采斐然。 《左传》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如宣公十二年晋楚邲之战中,写 晋师溃败时的狼狈之状云:“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为争渡船逃 命,先上船者以乱刀砍争攀船舷者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简练的一 句话,写尽晋师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同年冬天,楚国出师灭萧, 将士“多寒”,于是“(楚)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楚王 劳军的体恤之语,温暖将士之心就如披上了绵衣。以一个贴切的比喻,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楚王慰勉之殷,将士愉悦之情。“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 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 字外。”(《史通·叙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左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左传》叙写战争的特点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左传》既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优秀的叙事散文著作,其文学成就高,尤其善于描写战事,既能把军事和政治结合起来叙述;又能在写战争时,注意将帅等人的性格、心理描写,初步在叙事文学中塑造人物形象,用以表现主题;同时能将复杂的事件写得有条不紊,繁简得当。 中国论文网 /9/view-929125.htm     一、《左传》对战争的看法有一定的思想原则。能将军事与政治、外交等结合起来叙写。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原因,给后代指明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      1,《左传》写战争并不单写军事行动,常常着眼政治的问题。如《曹刿论战》,鲁国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曹刿一开口就问:“何以战?”鲁庄公回答的“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均遭到了曹刿的否定,直到庄公说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时,才得到了曹刿的赞同,说:“可以一战”。这里曹刿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一取信于民”。(毛泽东)   2,《左传》注意到战争的性质对胜败所起的作用。如《秦晋觳之战》一文中写秦穆公准备袭郑时蹇叔的劝告,“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其中对秦、郑、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人御师必于觳,最后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的分析,指出了秦军出师的结果,甚至连可能全军覆灭的地点都指了出来,最主要的是指出了秦军“劳师袭远”的战略上的失策。   3,《左传》在描写战争上还能运用政治外交策略,改变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从而取得战争胜利。如《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听取了中军主将先轸的建议,“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喜赂怒顽,能无战乎?”晋叫宋国不必向其求救,同时却把礼物送给齐、秦两国,请这两国向楚国求情;同时晋把曹国国君扣留下来,把曹、卫的土地分一部分给宋国。由于楚跟曹卫很要好,一定不会答应齐、秦的请求。齐、秦两国收了宋的厚礼,又恨楚国不听话,这样齐、秦就会跟楚国发生战争,而后晋又暗地里答应让曹、卫复国,使他们和楚国脱离关系。这就瓦解了楚与曹卫的联盟,改变了晋楚两方的力量对比,取得决定性胜利。   4,《左传》写战争还注意在道义上占据上风。再如《城濮之战》中,子犯的“师直为壮,曲为老”等,晋采纳子犯的建议退避三舍。说明一切军队理直就气壮,理亏就斗志衰落,并不在乎出证时间的长短。文中子犯具体分析了晋楚两国的情况,晋国以前假若没有楚国的帮助,也不会有今天,现在后撤几十里,就是实现报答楚国的诺言啊。要是对楚国忘恩失信,激起他们的仇恨,那么晋国理亏,楚国就理直,楚军就会斗志昂扬;要是晋国撤退回去,而楚国步步进逼,那就是楚国理亏了。   5,《左传》写战争还能揭示胜负规律,说明战略原则,指明历史经验教训。《子鱼论战》就是针对宋楚两国的泓之战的,在叙述战争过程中,仅用了司马子鱼与宋公的两次对话。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来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阵而后击之。就是说敌众我寡,等他们还没有完全过河还没有排好阵列,子鱼又告诉他快打,宋公仍然不同意,等楚军完全排好阵列,然后才攻打战争开始时,宋军处于有利地位,“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本来可以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击溃楚军,但是宋襄公却欲以假仁假义笼络诸侯,竟提出“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的谬论。结果宋国打了败仗。   二、《左传》在写战争时。注意将帅等人的性格、心理描写。初步在叙事文学中塑造人物形象。用以表现主题      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由于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和他争夺王位,因此发动了一场攻打鲁国的战争。这就是春秋时代所谓的长勺之战。这次战役,强大的齐国反而被弱小的鲁国打败了,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左传》的记载,突出地说明了鲁国之所以战胜的原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卓越的人物,他就是曹刿。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得既条理分明,义错落有致。曹刿劈头先问:凭什么条件进行这场战争?从战略上来讲,这个提问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庄公接连回答了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是对贵族统治阶级来说的。第二个条件是:“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牺牲玉帛,皆祭神之物。这是对天地神灵而言。这两条都被曹刿否定了。只有第三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才得到了曹刿的肯定。如果冤案太多,怨声载道,不能取信于民,怎么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呢?所以民心的向背,至关重要。曹刿的注意力只集中到人民的身上,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对语显示了曹刿与庄公见识之高低,使“肉食者鄙,不能远谋”的观点得到了具体的验证。这说明曹刿参与这次战役该有多么重要!      三、《左传》还能将复杂的战争写得有条不紊,繁简适当      在《彀之战》中,写秦、晋、郑三方三重矛盾   秦郑矛盾:秦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日:“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而后秦穆公东征;郑穆公使皇武予辞焉……。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秦晋矛盾:公辞焉,召盂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师遂东;晋原轸日:“秦违蹇步。而以贪勒民,天奉我也。”秦内部矛盾:穆公出师与蹇步反对出师。   晋内部矛盾:主张击秦与反对击秦一原轸与栾枝据理力争,原轸认为:“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否则“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而奕枝则认为:“未报秦施而伐其师”,不同意伐秦师,两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最后原轸占了上风,下令征伐。于夏四月十三日,在彀地大破秦军,俘获了孟明、西乞、白乙等主帅三人,晋内部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主张纵敌与反对纵敌的矛盾――文赢与先轸的这一矛盾反映了秦晋争霸的矛盾,文赢站在娘家秦国的立场上,说动晋襄公释秦之三帅;先轸则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放虎归山的危害,义愤填膺,坚决反对。但是所有的这些矛盾都是紧紧围绕“蹇步论战”这个纲领从不同侧面加以论证。全文写了八个场面――“晋文公显灵”“蹇步论战”“蹇步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晋原轸论伐秦师”“文赢请三帅”“秦穆公素服于郊”。全是围绕“蹇步论战”这个纲来写的。作者通过这个纲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恩想: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一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左传》描写战争。既有粗线条的勾勒,又有细节的雕琢      作者善于通过细节和场面的刻画,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使记叙战争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如《城濮之战》,作者通过情节的发展,一方面刻画了刚愎自用的楚将子玉,另一方面又描绘了博采众议、谨慎从事的晋文公重:耳,很自然地启发读者去理解晋胜楚败的道理。描写晋胜楚败的事件中,使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晋军三日馆谷”,意味住楚军的营房,吃楚军的粮食,歇了三天。仅此一句,就把楚狼狈逃窜的情况,一下点明了。这种描绘战争着墨不多,虚中见实,引人人胜的笔法很是高明。又如《之战》中,原轸得知放了秦囚之后有一个细节描写,“不顾而唾”,一个“唾”字,就把先轸怒不可遏的神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当阳处父去追赶秦军三帅,而人家已经坐在船上时,阳处父就解下车子左边的马,说是奉了襄公的命令,送给孟明,想把他们诱到岸上来,不料孟明却只在船上行礼致谢。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记叙文景物描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