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中一光学85 1.2时皇帝一时封是什么意思

「雍正继承皇位」是康熙本人的意思吗?
按投票排序
首先表明观点,个人认为雍正的继位是符合康熙意愿的,而允禵绝非合法继承人,因为正在写相关论文,所以仅简单的讲两句,稍后补充新的内容:第一,允禵的性格原因,不懂从权,且易为人所利用,其兄胤祉对其评价,“十四贝子性情直,宜软不宜硬”,可谓中肯。且允禵从得从甘州回京途中,行至三四天后知道皇帝驾崩信息意图折返,后听查克旦等人意见而依然前行。可见毫无定见。及至回京,路上近一个月的时间,仍未想好对策,回京后当场与雍正帝咆哮。请问允禵如此行为,想好后果了么?恃的是和新君是一母同胞,惹祸上身亦丝毫不惧么,那么置亲母和与其关系密切之兄弟于何处?有言允禵当时被年羹尧监视,实际上年羹尧当时在肃州,与允禵并未碰面,更遑论监视之举。所以这一点连持允禵继位说的王钟翰也难以理解,脑补出来一段允禵在进京前被亲兄缚绑,因而一见面控诉亲兄欺负自己的情镜,这自然是不符合现实的。真实的情况是,允禵一路上都非常自由,雍正帝对他的情况,都是事后通过与之在路上碰面的延信所上的奏折略微知道一些的。雍正帝原本想加恩于于他,兄友弟恭的,且从定年号,到公布遗诏,都以敦睦为主旨的,熟料允禵一上来就撕破脸,雍正帝亦因而忌恨允禩,认为此举皆是其教唆所致,其上谕云:“当日允禵将近到京,允禩奏云皇上如此加恩,允禵必然悦服,及允禵到京狂悖妄为,允禩又云此我未获先寄书信于中途晓示之也。观此等言语,则二人之相契可知。”事后兄弟之祸,允禵宁无责任乎?想了一个月居然如此,试问他自己能讨到什么好处?若不认可,当初就不该回京,若回京就该接受事实。倘若当时能够妥善处理,徐徐图之,何至于日后写颂圣诗希望皇兄回心转意?以允禵如此不成熟的行为,康熙帝能放心将大位交托给他么?有人说允禵早知其父钟意于他,所以才会如此愤怒,此说殊为可笑。360度测评,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评价与领导对其评价,同事对其评价是一致的,极少。且允禵屡次奏请回京,均被驳,甚至连他六十年回京也是自请的,不是康熙帝的意思。后允禵迟迟不蒙俞允回京中,九阿哥对此颇为疑虑有“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的感慨,这已经是康熙六十一年了,可见允禵出征与皇位的联系,一直均是允禩允禟允禵党人脑补的,康熙没有明确的表态。而他们也没少制造这方面的言论,是以传教士和朝鲜人的记载,仅仅代表的是某一种舆论意向,并不代表康熙帝的意愿。允禵的能力如何,满文奏折上有非常详尽的记载,康熙帝评其逻辑混乱"尔之此论杂且冗",亦是事实吧。且从允禵的奏折亦知其并未参与指挥战事,负责的是后勤,以及保护达赖喇嘛坐床,其功劳并不该夸大。且到西北后期收受贿赂,强娶有夫之妇,引河水结冰讨美人欢心,风评日下。康熙帝在令其出兵之际,有“贝子卢宾世代受恩者闲居安逸,此番若不用力在何处效力?安郡王弟华彬授大家业,亦着派出”之语,令十四出兵,分离其党羽,试探的意味,非常明显。允禵的岳父是卢宾旗下佐领,但是其岳父和小舅子却仗着十四的势任意使唤卢宾,至于华彬自不用说了,允禩妻子的娘家人么,岳乐的孙子,玛尔珲的儿子,华圯的弟弟。需要说一句的,康熙帝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允禵应当慎重处事,避免结党之嫌,方能安皇父之心,可是允禵的做法呢?安郡王华圯央求允禩,让他转托十四阿哥将安郡王王府宗札布予以重任,十四俞允并进行举荐。说及此忽有一事不解,宗札布认为允祥年幼无知,何以坚信比其年纪还小的允禵会是皇位继承人?而自允禵出兵之初,与允禟等人往来消息不说,对于允禩允禟等塞与给他的私人,他也一概受之。(当然有人会说了,怎么不说年羹尧呢,须知年羹尧进士出身,是康熙帝在其封亲王时分给他的,其任命也是其自请康熙帝批准的,与结党不是同一概念。)且允禵行事从来不知轻重,不知避忌,比如临近出兵之时,允禟日日去他家,四五鼓方回,当然这种事情也符合允禵等人的一贯作风么,当初康熙防范允禵与允禩来往,所以仅带允禩随扈,而允禵居然“敝帽故衣,坐小车,装作贩卖之人,,私送出口,日则潜踪而随,夜则至阿其那帐房歇宿,密语通宵,踪迹诡异。”有多大的事,亟不可待,需要如此行事,授人以柄啊?说一句愚蠢不为过吧。这样的性格,这样不计后果的处事,怎么能堪当一国之君。很多人将愚蠢视为光明磊落,将官途的正确做法视为阴险,甚是无语,从古至今,成熟与否都是判定是否具备管理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政治上采用恰当合理的手段,绝非阴险狡诈,只有书生意气者才会将其视为康熙帝绝对不会传位给雍正帝的理由。此外,发往军中效力的,除了宗室子侄,还有一些获罪之人,比如因张明德案而获罪的赖士、楚宗,甚至还有矾书案的太医贺孟頫。雍正继位后,传位诏书未到,贺等人居然认为是允禵继位,思忖自己有功必受重用,是而兴奋异常,请问有什么功呢?有人以阿布兰撰写碑文书大将军王功德之事,认为十四将有大位,窃以为阿布兰敢书,允禵敢受之,已经是愚蠢之至。阿布兰何许人也,不过妄图悻进的小人,他检举矾书案,是在其伯父苏努的指使下。后来跪拜允禵,也是出于逢迎。雍正继位后阿布兰随即倒戈,传教士说他故意迫害苏努一家。而对于允禩,也是刻意构陷。这种墙头草康熙帝最是讨厌,允禵若是聪明就不该和这种小人牵扯,得势的时候落人口实,失势的时候踩你一脚。这种人也就利用打击政敌而已。说句实在话,矾书案,皇太子不得复立,其余有心向往大位的都是受益者,关于这件事上看看雍正是怎么撇清的,允禵却上赶着往上凑?真是难以理喻。一直觉得雍正情商不够,不过在康熙朝还算克制,但是无论继位前和继位后他的情商都要比允禵强多了。第二,言之未尽只要不矛盾,即不能否定。很多人看史料,总是想当然,认为事情的套路必须符合我的逻辑,按照我的设想来,必须这么说方才没有问题,此说十分可笑。试问古人有几个有今人的脑回路?又有哪个正常人说话叙事会把双方或众人皆知的不嫌繁冗一一道来,当这是游戏中的NPC么?这种情况小说中非常常见,比如穿越女对着某阿哥发花痴云,“你母亲是某某之女,哪个旗的,你的外祖父是什么官职,立过什么功,出身高贵,所以如何如何。”请问人家不知道自己亲妈什么出身啊,一句你母亲出身高贵不就完了么,非得这样卖弄,试问正常人谁这么说话。这么举例,大家明白了吧。八人面谕就是这个道理,雍正上谕里屡次提到的都是朕与诸兄弟及隆科多如何如何,这个有矛盾么?后来之所以详尽交代是因为曾静案,也是有针对性的,如果没事的话谈这个会不会又被说成欲盖弥彰?至于允礼在寝宫外边,胤禛不知道他后来在哪,这中间有矛盾否?第三,朝鲜使臣以及传教士史料的判别无论朝鲜史料和传教士资料,都不可全信为信史,需要进行判断,比如当事人是否亲身参与者,比如资料的来源途径等等。不能对我有利,就尽皆全信。朝鲜官方承政院日记,雍正四年还称允禵叛往金陵,“彬曰,域外消息,虽未详知,而即今胡皇,乃胤真也。其十四王胤正,即康熙倚重之臣也。前闻胤正,为胤真所恶,一往金陵,谢绝往来,南、北京成衅,便同水火云。即今事势,未知其如何,而中原事,诚有可虑者。”这样荒谬的言辞可以为信乎?至于传教士,马国贤雍正元年回国,所以此后很多记载均为杜撰,与同期传教士记载以及官方记载都不符。且这些人是能够亲身接触到一些宫闱秘闻,还是接触到一些皇帝亲信,还是看的邸报,对于信息的来源真实性都有影响。很多传言允禵是皇位继承人的言论出自与苏努家族相好的传教士口中,那么这些言论来自哪里,来自苏努家族的人,而这个家族和允禵等人关系密切。而且不止一个传教士写过康熙帝就是传位给胤禛的,也记载当时有御医吧,《耶稣会士书简集》可是大路货呢。这些记载为何绝口不提呢?那么怎么分辨这些传闻口碑的真伪呢,这需要系统来讨论。关于雍正继位问题的舆论口碑,以及允禵的口碑会专门系统评述的,此处就不详细写了。马国贤另外一个版本的清廷十三年,还有康熙自己写好遗诏,放在小抽屉中的记载,此即传位于胤禛的遗诏,对此,我觉得并不足采纳。雍正继位之后曾经将康熙宫中很多太监派去守陵,有人谓之灭口,但实际上这些人都存活于世,包括魏珠。主要原因是出于自身的安全,以及保密性考虑,因为防范他们和允禩允禟允禵等人勾结。后来经过观察觉得没有问题,又令他们返回宫中,侍奉雍正帝以及他的儿子弘历、弘昼等。康熙帝未必没有存保密之想,为防范儿子,而不书手谕。以及,我不会因为有些资料对于雍正有利,就一概引为信史的,这是研究应有的态度。第四,允禵为贝子,允禟有微末贝子之讥,可见爵位不高,后伊为大将军王仍未实封,参考清代前例,所享待遇降一格为贝勒,而观其待遇确实如此,未有破格之处。若康熙真有意立之,怎会不给实封。允禵前面兄长极多,爵位也高于他,若立其谁肯服之,岂非祸起萧墙?第五,关于康熙帝的身体状况,起居注实录等记载非常详尽,晚年多病,心悸,怔忡,腿肿,写字手颤等等。康熙六十年五月还有“今朕躬甚弱,心思过劳,易倦善忘”之谕,这是实情吧。康熙帝的身体五十六年的时候就最差,他如果想立允禵,为何在次年将其派出,他快马加鞭也要一个月以上才能返回?况且康熙帝又有相距甚远,难以兼顾之谕,可见他并非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而且朝中凡是提及立太子之事时,康熙帝的反应都非常强烈,表明绝对不会立之,甚至朝中有传闻帝威胁严谕,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党争,这段我稍后会详细写明的,包括十四究竟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征。第六,关于康熙帝的死因,传教士非常详尽的记载,一是说“康熙帝因'寒颤'而病倒,病因系血液凝结,‘医治无效’。这是符合实情的,因为据亲身经历其事的传教士详细记载说,先是康熙帝在海子的时候吹了风受了凉感到身体不舒服,(当时天气突然变冷)而阴历十一月初六,下了一天的雪,第二天康熙帝回畅春园,心情不好,迎着北风步行大发脾气,回去后便不能动弹,但是他严防消息外传,只说病的不重,原因是十一月十五日将出现月食。同时有通知一些在北京的欧洲人,自己说是患了风寒,有些外科医生随时待命,但是有些人没有用上,有3个人在康熙帝病危时进宫,但是已经无用了。当时康熙帝身边不但有太监御医还有传教士,阴谋论大行其道可乎?而且传教士明确记载是当着其他王子的面说指定继承人选的。况且前面说过了,允禵从得知消息到回京至少一个月以上,康熙帝怎会传位给他?发现要写的好多啊,先这样吧。补充一下,关于雍正矫诏的说法:根据李朝实录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月十七日的记载,远接使金演,迎勑而归,以闻于译舌者,言于户曹判书李台佐曰:“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胤禛第二子,有英雄气像,必封为太子。’仍以为君不易之道,平治天下之要,训戒胤禛。解脱其头项所挂念珠,与胤禛曰:‘此乃顺治皇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又曰:‘废太子皇长子,性行不顺,依前拘囚,丰其衣食,以终其身,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其夜以肩舆载尸,还京城,新皇哭随后,城中一时雷哭,如丧考妣。十三日丧出,十五日发丧,十九日即位,其间日字虽多,此非秘丧也,新皇累次让位,以致迁就。即位后处事得当,人心大定。遗诏二十七日除服,而新皇以太短,不忍遵教。康熙后宫德妃,以新皇之所生母,尚今生存。十四王,拥重兵西征,素有威名者,而新皇之同母弟也。新皇即位后,即命召还,必无跋扈之虑云云。”台佐略举梗槪,陈达于今日筵中曰:“此言虽不可尽信,而康熙之临终处事,则可谓善矣。斯言岂其然乎?彼以夷狄之君,又不豫定国本,其诸子之觊觎争立,其势十八九矣。又以其非秘丧,人心大定等语推之,适足以弥增疑惑也。”可知当时舆论倾向之变化,篡位说乃是因允禵咆哮方有的,制造这种舆论的是何人,不言而喻。(待补)
雍正在康熙48年31岁封雍亲王康熙驾崩的时候,皇八子还是郡王,黄十四子还是贝子,爵位最高的就是雍正清朝历代皇帝还没有亲王以下的康熙8周岁登基,没有可比性乾隆是宝亲王嘉庆是嘉亲王道光是智亲王咸丰是太子
自清朝以来,关于雍正帝帝位合法性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甚至于坊间有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之类的传闻。这些奇思妙想的合理性暂不予考虑,我想仅从自己多年以来对历史社会人事的理解出发,谈一谈我的观点。鄙人妄自揣测:雍正帝胤禛是正统的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理由有三:一
从康熙的角度来看
从炎黄甲子年到满清康熙末,历史上总共出现了三百多位皇帝,而在这些皇帝之中,在位时间尤以康熙为最,达六十余年。因其在位时间长久,文治武功卓著,被后人尊称为“千古一帝” ,庙号“清圣祖”(意即康熙是皇帝中的“孔圣人”,唯其一人获此殊荣)试问如此一位百年难遇雄才大略的君主,怎会料理不好自己的后事,怎会让企图篡改诏书的乱臣贼子们有机可乘?康熙末年,九王夺嫡,他是清楚的;垂死之时,作为圣君,他是有意识也是有能力做好善后工作的。最终雍正夺冠,并非偶然,而是康熙特意安排的必然。这点,我信得过康熙!另外,位极人臣的“太子党”党首索相与”大千岁党”党首明相在康熙末年双双锒铛入狱,皇长子被圈禁,就连赫舍里唯一的儿子也是以两立两废而告终,不得不使我意识到这是康熙在有意识的为雍正的上位铺路。二
从雍正的角度来看
雍正继承了康熙的优良传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死发狠”皇帝。在位十多年,呕心沥血,励精图治。手段狠辣但勤政爱民,采取了一系列铁腕政策使皇权空前集中。他可谓是康乾盛世的承前启后者,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践证明,雍正是经得起考验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他没有辜负先皇的期望。这反过来也更加佐证了康熙非凡的政治眼光:在康熙的眼里,雍正是独一无二能力超群的,为爱新觉罗的千秋霸业计,为大清的长治久安计,不选雍正还会选谁?三
从乾隆的角度来看
先追溯到明朝。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比之朱允炆,论能力,论人脉,论资格,论威望,朱棣毫不逊色。按道理来讲,龙椅非朱棣莫属。但皇帝也是人,出于个人的感情倾向及喜好,朱元璋毅然决然地将皇位传给了“好圣孙”朱允炆。至于其在世时未能为孙子排除障碍,最终导致了靖难之役,则是后话。
相同的,康熙对于弘历的看重与钟爱胜过对每一个妃子,阿哥,亲王乃至孝庄太后。弘历自小在皇爷爷的眼皮底下长大,天生有股异于常人的气质,自然受到康熙的青睐。关键一点,他是雍正的儿子!康熙可能在想:到底送什么给弘历才能弘扬我这个做爷爷的恩泽呢?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显然不足以彰显爷爷的大手笔,反倒会显得吝啬。唯有乾清宫的皇位,才是送给孙儿再好不过的礼物!康熙最终笃定:传位于雍正,则等同传位于弘历,何乐而不为呢?!终上三点所述,我认为,四爷雍正之皇位,是彻彻底底真真正正的正统帝位!
这个没有定论,也无法查证了,历史学家也众说纷纭个人感觉其实康熙更中意十四,从感情和能力两方面康熙后期是看好十四的当然雍正干得也不错,但是他即位后的一些行动,比如对年羹尧和隆科多,比如《大义觉迷录》等,如果真的是康熙选择了他那他有些反应过度越描越黑了
当时的汉字可不是现在简化字,争议无非就在一个“于”字上,繁体字于字是这样写的
难道还有别的人(在康熙朝)能够决定太子的人选吗?
这个问题学界争议很大,至今是迷案,仅我个人而言,我倾向是:康熙是猝死而被四阿哥抢占先机,他属意的是十四阿哥胤祯。(注:十四阿哥原名胤祯,是雍正继位后改名叫允禵)我写得很长,系统分析之前先简单概括的说下几个问题:1. 十四阿哥性格和能力,从十四阿哥现今遗留的奏折和资料看,他性格勇敢果断,极有主见却又善于采纳别人好的建议,所谓只有四阿哥的性格才敢于刷新吏治惩治贪污这种论调有失偏颇。早在十四阿哥出征之前,康熙就在出巡时指派他和其他皇子一道在京城值班处理简单政务了,之后十四阿哥出任的大将军也并非是个一线武将岗,而是个综合管理岗位,参与军事行动决策指挥,部署调遣军队,举荐任命将领,保障后勤,打探敌情,稳定军心,激励部队,笼络达赖喇嘛,青海各部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土司,调节内部和外部矛盾,说服青海各部共同出兵护送达赖喇嘛等等。可谓面临的事务错综复杂,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康熙对十四办事的能力从奏折中看总体是很满意的,具体奏折中体现的工作及性格分析和得到的康熙评价可参考这篇文章2. 从现今留存的资料和传教士记录来看,康熙对他末年,尤其是61年的身体状况十分自信乐观。的确那段时间他也就是感感冒,还常出去行围打猎呢。我把身体不错的资料内容都列出放最后了,大家可参考最后几段。3. 有人认为让四阿哥祭天是表示储君的意思,其实三阿哥59年也祭过天。 按此逻辑,如果康熙崩于60年,那59年祭天的三阿哥才是暗定储君。另外关于弘历的问题。反而否定了当时康熙属意四阿哥,请参考我在此问题下的回答。下面系统的写写我认为的雍正继位疑点和属意十四阿哥的支持点。雍正继位疑点:第一,没有康熙的亲笔手谕康熙是个常常亲自手书谕旨的人,翻看起居注的最后几年更是如此。他还曾强调过亲手书写的东西可以做证据。(实录:凡奏事者、皆有朕手书证据在彼处),而史料也记载康熙去世前曾在两处地方留下关于身后妃嫔去向安排的谕旨, 后被雍正找到, 既然连妃嫔康熙都如此细心的书写了谕旨放于不同地方,那么更为重大的皇位继承人问题,康熙为什么没留下任何书面谕旨?康熙手书谕旨举例(实录中和起居注中太多,这里只是举两个例子,出自实录)上手书谕上日、谕大学士、九卿、詹事、掌印不掌印科道等官曰、今六月内、因有二王之事、朕心不胜悲恸、至今犹未释然。又兼灾祲频告、愈加忧郁、身体不安。顷往坐汤泉、始得稍解、仍未全愈。至饥民救养之计、未尝时刻不廑于怀。近有苏州织造李煦人来、询知郯城至泰安、田榖稍有可望。由泰安至德州、被灾甚重。今□山戊不外田榖大收、口内各处田禾、俱属平常。合共计算、所粜之榖、必不能多。今应将漕粮、多截留。于山东沿河州县村镇、俱各存贮、以备赈济平粜之用。朕意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佐领一千有余、每三佐领下、共出一人、可得三百人每三佐领、交与银三千两。分派各州县。仍照前去人员、养饥民至来年七月。今八月内、可以到彼。这情事、尔等可确议。至东省今岁钱粮漕米、俱应速行停徵议奏。为此手书特谕。九卿、詹事、科道、以建储事、缮摺请上日。上手书谕上日曰、国家大臣、凡事宜详细思维具奏。岂可草率、同于儿戏。朕将何赖。现今皇太后之事、未满百日。梓宫尚未安厝。举国素服。未曾剃头。乃将大庆之事渎请。朕实不解。著即回奏。九卿、詹事、科道、回奏云、臣等冒昧渎请。大体所关、全未见及。今奉上□日明示、方豁然醒悟。自知愚昧、谨具摺请罪。上又手书谕上日曰、至愚极昧之处、不止一二次矣。如此、何以办事。必至终日为人欺蔽。倘至误事。不亦可耻耶。第二,八人面谕说的真实性因为没有康熙的任何亲笔手谕,雍正在N年后发行的大意觉迷录里提及传位证据是13日早晨有7位皇子和隆科多在病榻前面谕,十五及以上皇子是在寝宫外等候。而雍正初年的各种原始档案里,包括外国传教士以及朝鲜人的N种提及传位的版本,N种形形色色的或正确或错误的细节记录,却没有一种是N年后官方给的八人面谕说。为什么当年和宫廷人士来往密切的传教士,以及四处打听消息的朝鲜使者,没有听说过按道理应是当时官方宣扬的八人面谕版本呢?比如说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一个细节:胤禛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他对九门提督言词训斥,因为他是先帝遗诏“唯一的、可疑的见证人”,而朝鲜元年的史料中曾提到传位细节说是马齐承遗诏,以及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几个大臣谋立四阿哥“大学士马齐,九门提督隆科多及十二王等相与谋议,称有遗诏拥立新君 ”.而弘旺著《皇清通志纲要》里则明确提到是隆科多一人受遗诏“十三日甲午戌刻 上升遐 上寿六十九龄亥刻回都隆科多受 遗诏”而一个汉官程元龙在其文集(爱日堂诗卷二十一)中提到康熙去世很突然,他提到之前康熙因为感冒休养,但每天大臣都去请安,13日早上大臣们也去请安了,当时并没有康熙身体异常和四阿哥继位的消息,14日出发去请安时才得知康熙晚上去世雍正已继位。(按雍正说法13日早上5点已经八人面谕,怎么接着去请安的大臣们一个都没听说?)现存的颁布天下的遗诏的继承人也是隆科多一人先草拟,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
第三:所谓十五以下皇子在寝宫外等候的说法不实。按《大义觉迷录》的说法,“八人受谕”的现场有皇十七子允礼等人在寝宫外伺候,而雍正初年雍正上谕却提到隆科多上的折子:“圣祖皇帝宾天之日,臣先回京城,果亲王(允礼)在内值班,闻大事出,与臣遇于西直门大衔,告以皇上绍登大位之言。果亲王神色乖张,有类疯狂,闻其奔回邸,并未在宫迎驾伺候。”这段话暴露出,A. 如果8,9个小说之前已经八人面谕让四继位,那么8,9个小说过去了,其他皇子竟然没有听说?甚至连康熙病重要崩了都不知道,都没去等候着?康熙崩了才由隆转告?至少十七之前压根就不知道老爹不行了和传位给四的消息。B. 按常理来说,康熙死前要召集儿子,一定会召集所有的成年儿子,十七都25岁了,之前是在宫里值班,并没有去远处办差,康熙崩时十七还在路上,那么其他人也很有可能没有赶到畅春园。这里顺便驳一下让四阿哥祭天是表示储君的说法,几百年前生活在当时的人,皇族,宫廷人士怎么还不如几百年的后人清楚祭天暗示?怎么十七听见雍正继位的消息吓得狂奔乱跑,按祭天就是储君的逻辑,不该都预料到是雍正了么?而且三阿哥59年也祭过天。 按此逻辑,如果康熙崩于60年,那59年祭天的三阿哥才是暗定储君。另外,在末年,康熙用朱笔圈出过一些可以去参加祭祀(包括祭天)的候选人名单,是数人,而不是雍正一个。很多大臣都代康熙祭过天,而且按实录,四阿哥61年最后没有祭成天的,吴尔占去代替了。也就是,康熙派雍正去的时候只是身体不适,可没认为自己快崩了啊。而且关于康熙朝祭祀,起居注上有一段康熙的话,说显亲王祭祀的时候不庄重,以后把他排除在祭祀名单里,还有说过腿脚有疾病的人不应派去参加祭祀。所以我个人推测,表情,态度,虔诚的表现力以及身体状况等等也是祭祀人选的考虑因素。第四,仅有隆科多一个大臣承旨,似乎不符合当时的惯例. 隆科多绝对不是唯一重要的,也不可能是唯一康熙信任的大臣,而康熙朝的大学士,领侍卫大臣等等,按照官方说法,竟然一个都没有承诏或遗命辅政,对比顺治朝好几位大臣承诏,雍正朝几位重臣提前知道弘历是储君,雍正朝,乾隆朝,嘉庆朝,道光朝,咸丰朝等等遗诏中数位大臣辅政,只有隆科多一个大臣承诏,且无任何辅政大臣简直匪夷所思。第五,雍正朝的官方史料上关于康熙逝世的描述前后矛盾,不合情理。比如说官方记载宣称康熙病危前,召众皇子及隆科多速至宣布遗诏,却只将传位遗诏告知允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对要继位的胤禛仅告以“病势日臻之故”;康熙逝世后,胤禛方得知由自己继位.在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禛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 让继位人心中有数,预作准备,避免临时出现异常是十分必要的,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自己也说过一些与“八人受谕”相矛盾的话。雍正说:允禩、允搪都亲承康熙遗诏,方才“肯贴无一语,俯首臣服于朕之前”。但雍正又说:“皇考升遐之日,朕在哀痛之时,塞思黑(允搪)突至朕前,箕踞对坐,傲慢无礼,其意大不可测。若非朕镇定隐忍,必至激成事端”;“圣祖仁皇帝宾天时,阿其那(允禩)并不哀戚,乃于院外倚柱,独立凝思,派办事务,全然不理,亦不回答,其怨愤可知”。胤禩、胤搪的举止不像在十个时辰前就已知道传位的遗诏,倒像是刚刚听到雍正要即位的消息而胸怀激愤的神情。第六 ,十四还在回京路上时,雍正派人没收了他所有和康熙来往的奏折和家信。雍正在康熙去世后第二天,晋封延信为贝子,命驰驿赴甘州。延信走后,雍正又发一道密谕给他(出自满文朱批奏折):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为什么雍正这么等不急收缴十四的奏折(雍正下令统一收缴百官奏折是在一段时间后)?为什么收缴奏折连家信都要收?为什么害怕十四亲自把家信和奏折带来?为什么会怀疑十四知道谕旨后会藏拟部分家信和奏折?为什么若十四说要自己带家信和奏折的话还要延信在十四到京之前密报?雍正是怕什么?为什么如此心急?果然,十二月初七日,廷信与赶往京城的允禵在陕西榆林附近相遇了。遵照雍正旨意,廷信未向允禵提及此密谕。十二月二十日,延信行至凉州,当他“闻得大将军王的小福晋们都于十二月初五日经过凉州朝京城去了”的消息后,即于翌日密奏,并详细讲述了允禵家属可能经过的两条路线以便雍正派出亲信,拦截搜索他们可能带走的家信及其它材料。这个资料重点是老四的态度,他这种态度是不是显得没把握十四手中会有什么?很怕十四手中有什么带回京城?接着写我为什么倾向暗定储君是十四第一,十四出征建功创造威望,会置暗定储君于及其尴尬的地位。康熙皇帝曾说过,要立的储君必然让人倾心悦服。那么我想先问一下在职场里呆过的筒子,如果一个人工作量比你少很多,工作环境比你好很多,工作的辛苦程度和对部门的功劳贡献比你小很多,最后部门经理走了是他晋升接任,你是啥感觉?你同一个部门的其他同事会是啥感觉?会不会心服口服?那么问题来了,在整个康熙朝,非嫡非长的四阿哥做了那些政事让他与其他皇子相比功劳大,贡献大呢?没有。从留存的奏折数目就可看出端倪,比较太子,三,四,十四列名第一的奏折数目:太子 77份,三阿哥 471份(多为带着弟弟们一起上的简单的政务差事),十四阿哥 354份,四阿哥:3 份(后期似乎就有个查粮仓的奏折),有人说暗定储君也可以不必出征建功,比如人太子就是做留守工作的。问题是,太子是名正言顺的嫡子,还曾三次单独监国,也尚留存70多封奏折,从小到大的加意培养更不用说了。而非嫡非长的四阿哥,做了那些工作能和太子相比呢?奏折没有,实录中也没有记录。如果十四不出征建功,那么大家政事方面受到的培养可能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出征之后,康熙与他军政上的交流,对他的培养,对他委以事务的重要性复杂性综合性,却大大超了其他皇子。而康熙对十四完成的任务,就今天遗留的奏折来看,大体上还是很满意的而十四出征之后,暗定储君或说是储君人选的传闻也仿佛一夜间传遍了坊间。康熙末年来华与宫廷人士接触的传教士,以及在民间打听消息的朝鲜使者都有耳闻。英国医生约翰·贝尔(John Bell) 的旅行日记中记录了在北京听到的有关皇位继承人的消息,“十四皇子勇猛善战,正在指挥和卡尔梅克人(当日西方人对准噶尔在内的漠西蒙古诸部的称呼)的战争,据说皇帝想让他继承皇位[it is said, he intends the fourteenth for his succeffor(successor)]”(出自《从俄国圣彼得堡到亚洲诸地的旅行记》(Travels from St.Petersburgh in Russia to Various Parts of Asia)再举一段朝鲜人在民间打听的例子:“吾曰。吾闻西征军卒多死。故东八站甲军。亦年年点送云。其军卒苟艰可知矣。汝何能免此乎。甲军答曰。宫家甲军。则例不擧论矣。吾曰。?例虽如此。王师若败。则何拘於?例耶。甲军曰。今则十四王已为胜捷。尤无虑矣。吾问曰。西事虽幸。国本尙未定云。此实大国莫大之忧也。或者见囚太子更立乎。甲军曰。太子则必难复位矣。皇上有改定之意。而无可执之端。至今迁延矣。今则十四王平定西塞。已建大功。八月班师奏凯后。必立十四王为太子。”(出自燕行录之 櫟翁遺稿卷之七 康熙六十年辛丑六月 (朝鲜使臣在中国的见闻日记) )这里我并不关注消息的真假,我关注的重点是在这个宫家甲军看来,有功劳的皇子显然比没功劳的皇子应该成为太子(当然天生嫡子除外),这个反应了当时从上到下的人们的心理, 包括朝鲜人为什么那么关心十四阿哥的情况,一直在打听十四胜利了没有,也是如此。那么康熙当初在未明立储君的情况下,为什么派的十四去立功呢?他可是当朝皇子,身份敏感,功劳比储君还大的话,置富贵闲人的储君为何地? 如果连一个底层人士都倾心悦服的认为十四功劳比其他人大,应该被立为太子,那么不就应了康熙皇帝那句要立的储君必然让人倾心悦服了? 如果十四不是暗定储君,那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当时对立储之事异常敏感的康熙帝会容忍这种舆论大肆传播?不仅不赶紧打压这种舆论还给十四在西藏立了碑,或者说他一丁点儿都没察觉到这种风声和预期到这种苗头么?第二,康熙在密折中嘱咐十四阿哥注意得人心。在康熙给十四阿哥的一个手书密谕中(3846 康熙帝谕勿惦念家事 ),写到为尔家嫁娶喜事,均已妥善办成。切勿惦念家眷,惟人心甚要,此昼夜存心。联想到康熙曾说自己告诫太子需要得人心,在废太子时再三提到太子人心尽失,不能不废,而责骂八阿哥时,用屡结人心来形容,那这里嘱咐十四要得人心,就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了。杨启樵曾反驳说,随便一个县官都需要得人心,康熙这不过是对十四再普通不过的嘱咐了,但是我似乎的确没见过康熙在密折上或起居注上嘱咐某个官员要得人心,见得比较多说法的是要注意名声和操守。评价或询问某个官员时也常常是问:此人居官好否?居官名声如何?(这点可以请看得更多的人来补充和验证)实录上康熙说太子大失人心的史料:○庚寅。谕诸皇子、及领侍卫内大臣、满洲大学士尚书、侍郎、学士等、允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亲加训谕。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允礽虽于他事不知、宁不知人心之不可失耶。乃幼承朕训、习知义理、而反致人心尽失。其为鬼魅所凭、狂惑成疾、彰彰明矣。○谕诸皇子等皇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御笔朱书谕诸王、贝勒、贝子、大臣等、前因允礽行事乖戾、曾经禁锢。继而朕躬抱疾、念父子之恩、从宽免宥。朕在众前、曾言其似能悛改。伊在皇太后众妃诸王大臣前、亦曾坚持盟誓。想伊自应痛改前非、昼夜警惕。乃自释放之日、乖戾之心、即行显露。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 实录上康熙说曾教育太子要维系人心朕无日不向皇太子允礽、言治理天下、爱育黎庶、维系人心之事.实录上康熙说八阿哥邀结人心的史料二阿哥悖逆、屡失人心。允禩则屡结人心。第三:康熙末年朝中的人事安排,对十四阿哥接班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时有利的,对四阿哥反而是不利。所以后来当中多人被打成八党十四党治罪朝中:康熙末年的领侍卫大臣6人:鄂伦岱,阿尔松阿,满都护、巴浑德,吴尔占,马尔赛,且几个人同时都兼任议政大臣。其中四人亲近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雍正朝被打为八党十四党治罪。马尔赛倒是似乎和雍正比较好。大学士5人:马齐 嵩祝 箫永藻 王掞 王顼龄, 其中马齐曾是胤禩支持者,后变为中立,萧永藻在雍正朝因不肯按照雍正指示奏参十四阿哥而受到牵连,嵩祝在雍正朝因苏努的连累被夺官。所以萧永藻和嵩祝至少是中立派。担任八旗都统管理旗务的有: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苏努、满都护、雅尔江阿,吴尔占总的看来,朝中重要大臣中大部分是亲近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人及中立派。如果康熙属意十四阿哥,朝中这样的安排对于十四阿哥接班后政权的平稳过渡是有利的。而皇子内部和宗室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是十四阿哥的大力支持者,三阿哥从雍正朝为十四阿哥被夺爵后流泪,及十四福晋去世后,三阿哥去陵上十分关心十四的情况来看,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关系不会差。而康熙挑选了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的儿子和一些宗室们的儿子放在十四身边学习锻炼,既培养了孙子,宗室下一代,也客观上拉拢了他们和十四阿哥的关系,当然,这些人在雍正朝也大都被治罪了。兄弟中: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都有儿子跟着十四去军中学习,锻炼。其中七阿哥儿子弘曙受到十四宠信,被十四保举为前锋统领。宗室中:裕亲王的儿子,简亲王的弟弟和儿子,安郡王等等也都被康熙派往十四身边效力学习。其他:十四阿哥的折子中表明,康熙向十四阿哥推荐过隆科多,说隆科多是个人才。第四,康熙61年十四阿哥的军政经验,年龄和身体相对已经45岁的四阿哥都更具优势。年纪越大精力越有限这是肯定的。如果说康熙57年十四阿哥可能还只是等待培养和考验的候选人之一,那么在康熙61年,十四阿哥比57年只会更加成熟优秀,而且从奏折和实录上来看,康熙和他在军政上的意见契合度信任度更高(刚出征时父子还有意见不一致,康熙耐心教导的折子,后期基本他大小事的意见康熙都欣然接受),而且年纪和身体的确比四阿哥要占优势。毕竟年纪越大精力越有限这是肯定的。若其他条件差不多,年富力强当然是加分项。下面是,康熙和某官员的对话,此官员51,圣祖问他是不是牙齿掉了,会不会看东西目昏。说明康熙的确认为年纪大了有劣势。(出自康熙起居注)第五,十四阿哥出征在外就是否定他的继承权并不成立。1. 十四阿哥出征,四阿哥最后登基,是我们几百年后看到的结果,所以有些人理所当然的会认为让继承人远离京城是有问题的,但是几百年前宫廷里的人一定也是这么想的么?十四阿哥60年曾回京城,此时西藏已经平定,但是清廷想乘机彻底端掉新疆准葛尔老巢,十四阿哥回京和康熙商量这件事,九阿哥还曾担心康熙不让十四阿哥再返边疆,而耽误十四阿哥建功。说明他们自己都并不觉得再赴前线对继承权是种否定,反而是积极的意味。后来十四阿哥回前线后,因为军需运输困难,及粮草还需囤积,于是前线忙着开垦土地,耕种粮食,清廷打算和准格尔暂时议和,十四阿哥的最后一封奏折显示准格尔使节已经开始进京。等议和结束后,十四阿哥就会班师回朝。(实录:康熙60年○庚寅。谕议政大臣等、大将军允禵、明年欲行进兵。或今年冬季策妄阿喇布坦处、废败事出、有机会可乘、亦未可定。康熙60年○抚远大将军允禵疏言、贼厄鲁特侵犯屡吐鲁番、为我兵所败鼠窜而去、来年不可不大举进巢□刀、尽行翦灭。但事关重大、请容臣轻装赴京。恭请训上□日。应如所请。得上□日、大将军允禵、令其来京)十四阿哥和青海蒙古王公那边也更加熟络,建立相对良好关系,若十四阿哥即位,青海蒙古王公关系,清廷当前的军事战略,及对准的军事连续性不会受到影响。4. 关于有人说康熙不可能让储君远离京城,因为赶不及回来即位的,其实我有个质疑,那康熙常带着太子出巡远处,比如江南,如果康熙发生了意外,那么太子从江南赶到北京即位也得走半个月,那么他不担心京城会有政变么?如果不担心有大臣揭竿而起和其他儿子篡太子的位,那么如果他属意十四阿哥,他似乎也不应会那么担心十四阿哥赶回来的档期中有大臣揭竿而起和三阿哥四阿哥等篡位吧?而且我认为如果康熙属意十四,即使康熙崩时十四不在也可以赶回即位,是基于康熙在临终前能召集众皇子大臣,明立十四为太子,设立辅政大臣临时行政班子等等。那么按照程序,十四是明立的太子,得到消息,可立即赶回即位,如果这种方式有风险,那就是有人会明着篡位的风险。而康熙临终前朝中重臣的配置,正有利于降低这种风险(有人会说隆科多呢,其实,康熙还给十四推荐隆可多来着),而且原来的太子二阿哥,也是有此风险,他的反对派力量,还更大吧。。。。除了上面所说,还有一种风险,就是猝死而没法召集众人明立十四为太子,这里的猝死可能是倒地而亡那种,也可能是突然昏迷无意识,过后再停止心跳那种。那么不管康熙属意的是谁,如果康熙生前考虑到猝死可能性,就应该留下手谕。如果是猝死而又没有留下手谕,那么合法的情况下就是公推协商继承人,这点其实对四阿哥是很不利的。我个人认为公推最有利的是有功劳人望的十四阿哥,及排行最长,文武骑射皆数一数二,多年都是他领着弟弟们上折子的三阿哥,甚至原来就有人气的八阿哥(如果他们不计较后来被老爹打压的事实的话)。当年嘉庆也是类似猝死吧,突然发病很快就死了,当中应该一直失去意识,因为他连立储的盒子都没告诉大臣在那里,他死后大臣们四处找不到,只好去请示皇后,深明大义的皇后认为嘉庆立的应该是道光,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来大臣们找到盒子,果然和皇后说的一致。附注:康熙对他末年,尤其是61年的身体状况十分自信乐观。的确那段时间他也就是感感冒,还常出去行围打猎呢。证据如下:1.康熙自己的行为他死前大冬天还出去打猎,没见那个认为自己身体糟糕的人会这样干,显然他对自己身体很乐观自信。2.奏折里给其他人的批复满文奏折3621 山西巡抚德音 康熙61年6月20日朱批:朕体好,今年体健,气色甚好3610 吏部尚书富宁安 康熙61年5月17日朱批:朕体安,气色亦好3605 阿尔纳等请安折 康熙61年5月16日朱批: 朕体安,气色甚好。3612 山西巡抚德音 康熙61年5月20日朱批: 朕体安,气色甚好。3502 闽浙总督满保 康熙59年4月13日朱批: 朕体安善。今年朕体较前明显见好3485 闽浙总督满保 康熙59年2月初1朱批: 朕体比往年好,二月来水猎,照常游憩 3475 闽浙总督满保 康熙58年11月18日朱批:朕体安善。气色亦好。汉文奏折:赵弘爕 康熙59年02月02日 朱批:“饮食起居甚好 ”马见伯 协办陕西固原提督事务 康熙58年07月13日朱批 “朕安今年甚好” 赵弘爕 康熙58年05月24日 朱批:"今年比往时好多了 "和十四的奏折:3476 胤祯奏为皇父赏克食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皇父亲书谕旨:朕多年未曾如此气色好,饮食睡眠平安。尔肩负要务,出已一年。尔所差之人,朕均引见遣之。伊等告尔否?尔惟宽舒心怀,勤奋效力承担之事。尔等具奏之事,待人前来议竣后送之。今部文往,装尔之匣小报内自盛京初到数件,做为信送之。钦此钦阅,内心感激欢忭,实不能以言语表达。此前臣之属下返归,虽常获闻皇父容光焕发,圣体结实,强于先年,见皇父此谕旨,不胜喜悦,臣之食眠均较先大增,臣惟钦遵皇父训悔圣旨,保养身体,尽能效力。再,前交付于茶上人曹奇甚多克食,臣等尚未食竣,皇父又施恩赏与,臣谨受领谢恩,恭藏缓食。为此谨具奏闻。朱批:知道了 3849 康熙帝上谕一纸 由朕之口断不出言尔辛劳、思念尔之词语,有事之际,正值为臣子者,理应舍身报效之时,今获效力之机,乃宜欢忭矣,他语何用。父母体谨安康。朕略知养身之道,不仅去除旧病,且自去年以来,未服用一付药。腹业已不动,腿脚甚良好,上炕迈台阶不必人扶,乘马不用镫,每日于院周围放鹰。尔所差之人均已见之。惟尔何以相信?惟因日久,年尚近矣。朕原系之腰带连同各种物品,经朕亲手装而遣之。3473 胤祯等为奉朱批复奏折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初六日 臣胤祯等谨请皇父万安。 九月十六日,臣请安折内,奉皇父朱批:朕体安。木兰围猎平安竣事,即回宫。此次一围圈内,圈马鹿数千只,留足之后,其余均开圈放走。因此为一新鲜事,寄平信令尔惊叹矣。等因。臣等闻皇父体安,按时劳逸,又一围圈马鹿数干只,臣等赞叹不绝,为此具折谨奏。3319 胤祯等奏康熙帝身体情形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 臣胤祯等谨请皇父万安。 臣于二十四日请安折内,奉朱批:朕体安。腿甚好。有力,初九日来畅春园,乘马而来。钦此。臣等谨阅之,各个喜悦。伏乞皇父若不倦,每次批天悦万安。为此缮书谨奏。 臣胤祯、弘曙、弘智、弘曦。 朱批:朕体安。今正备往水猎。3458 胤祯奏为皇父赏赐谢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臣胤祯谨奏: 臣我处太监白镇世八月十八日到,闻圣上气色甚佳,以食饭娱乐颐养圣体,如臣等亲眼所见,闻之甚悦。皇父仁赏之桂桔、云竹、金丝藤筷、纸、各色腌菜、新荔枝、鲜果、红稻米等项,谨跪受之。照皇父教诲,将荔枝上次应赏之众,他物臣同诸子共分食之。皇父如此遥远惦念仁赏诸项,臣何以言表,惟望阙谢恩外,并无言可表衷怀。为此谨具奏闻。 3.传教士记录:马国贤在《清廷十三年》中写道,俄罗斯使节在北京的时候(康熙59年冬-康熙60年),米兰教士兼内科医生佛奥他博士也来到畅春园。他被引见给皇帝的时候,我受命陪同他。问了几个问题之后,天下让他号脉。佛奥塔博士马上照办,但是他说为了作出殿下建康状况的正确诊断,必须在这个晚上和次日早上号脉。这就是的皇帝在就寝后,和起床前再次被好了脉,随后佛奥他博士向皇帝宣布说:殿下的健康状况非常好。”补充资料:用雍正方对胤祯的评价和描述来说明胤祯的性格和为人,容易偏颇,为了公允,我们也来看看康熙和第三方及胤祯方的评价吧。(版面有限,仅摘录几条)A .康熙:胤祯奏闻四川总督年羹尧等献物折 康熙五十八年六月十三日(见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朱批:知道了。杨如松朕原认识。亦曾随行朕围猎。甚属好汉。其弟喇嘛亦有效力之心,甚为可悯。尔甚得土司、回子等人之心。康熙帝上谕一件 :大将军王所奏五折,议政大臣均已阅。所取诸事消息甚明晰,此内因无应议之事,故无庸议B . 九阿哥评价胤祯:“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C.
朝鲜人打探到的十四的民间声誉。”所谓十四王者,与新君同腹兄弟而康熙爱子,且有民誉“ (康熙61年底或者雍正元年朝鲜使臣别单)"十四王西征时手握饷柄,广施恩惠,至今西土人皆香火追思之" (雍正三年八月朝鲜使臣别单)"上曰, 十四王何如云耶? 錫三曰, 頗有譽聲云矣。" “ 軍民初皆屬心於十四王” ( 雍正六年朝鲜君臣对话,出自承政院日记)D . 清军成功护送达赖喇嘛进藏后刻在布达拉宫所在山崖上的碑文 :"此皆我皇上乾纲独断, 离照当空,睿虑殿陛之间,决胜万里之外,抚远大将军王知人善任,保举得贤之所致也" E. 康熙末年西征时为大军提供情报的青藏人士阿尔布巴在《户口册与历史》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很亲切,会笼络人心的胤祯,“当皇太子阁下驾临时(注这里指胤祯,皇太子可能是是皇太吉的音译)紧紧握住我的手,显示出极为高兴的表情,并隆重设汉族式宴席款待我们。皇太子又将自己的帽子、用哈珠编织的皮袄
一套、鞍具一套、白银三百两、黄龙绸缎数匹等赏赐予我,并赏给三十名随从每人黄龙绸缎两匹和白银十五两。”〔19〕 “皇太子对阿尔布巴
讲道:“你不信任贼寇准噶尔,关心大皇帝和达赖喇嘛,并数次上奏情报,早已耳闻你的名字和功绩,约有一年半了。现在你亲自到达此地,你这一生之大业,今天
都完成了。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想到我和达赖喇嘛,而牺牲自己的庄园和眷属,作出这件大事,实属可嘉!稍休息两三日,再拜见达赖喇嘛,祝幸福平安!
尔后,我们研究了解卫藏方面的形势和贼寇准噶尔的行动,依次奏报。讲话完毕,皇太子亲自斟酒,表彰慰问,平易近人。在大军宿营两日后,我疾速派遣使者向大皇帝察报情报与形势。”〔20〕 “皇太子大将军和大部分汉满部队驻扎通天河畔。以延信将军为首的约五万名汉蒙大军和各部队的官员们,浩浩荡荡地从通天河出发,七世达赖喇嘛和随从以及全部大军摆渡过江时,皇太子大将军亲临送行,紧紧握住我的手讲道:‘你
关心大皇帝和达赖喇嘛,所有这些前前后后的行动,为达赖喇嘛和皇帝忠心耿耿,亦想到庄园百姓们会遭准噶尔的祸患,虽不一定发生好歹,但在关键时刻完成如此
之大业,达赖喇嘛坐床是全体西藏众生,特别是实现了你自己的愿望,祝你高兴。我不会忘记你,你也不会忘记我。’临别时赐予我整匹的绸缎等物品,在临上船之前,紧紧握住我的手送别。”补充资料二;有人说十四爵位只是贝子,无法和几个哥哥相比,因而不可能是储君。这里就我看到的资料简单的讨论一下。1. 嘉庆被立为储君到乾隆54年的十几年时间里,都是平头皇子,他前面有2位哥哥永璇永瑢都早已受封郡王。2.整个西征项目结束后,十四应该会晋封。康熙有旨意平定西藏的人员要从优议叙。雍正实录○兵部分别议叙陕西、四川、云南官兵、平定西藏功。得上旨。【平定西藏、乃自古未至之绝域。所以皇考曾有从优议叙之旨。】况皇考当春秋高迈。备兵于极边。宣扬威略。峻德鸿功。允垂亿万斯年之美政也。此一次议叙军功。前固无例可援。后亦不得为例。将军延信、著封为贝勒。两路率领八旗官员进巢□刀之将军等、著给与世袭三等阿达哈哈番。参赞大臣、给与拜他喇布勒哈番。副都统、营总等、给与拖沙喇哈番。其护军校、骁骑校、给与头等功牌二面。仍加一级。绿旗官员、经大将军等咨送册开头等者。照攻取打箭炉功、加一倍。二等者。功加五等。三等者。功加二等。至于满洲、汉军、绿旗之外委官、俱系一体效力人员。无论由部委外委。概行从优议叙。以仰副我皇考恩纶特沛、从优议叙之谕上□日  4. 虽然爵位是贝子,但是就其享受物质待遇来说,很多和亲王没有区别。政治待遇更是超过了亲王郡王哥哥。
历朝开国的几代皇帝,老子英雄儿好汉,都是牛逼人物,清朝也是。作为一个8岁登基,做了61年皇帝的老家伙,几经周折,康熙认定四子雍正是唯一解。
我从星座角度扯扯淡:康熙是金牛座,优秀的金牛座帝王、政治家,雍正是射手座。康熙的好大喜功,到了晚年,他也深知朝堂积弊已深,吏治急待整顿。但是这个让帝国延续的脏活累活,爱面子的老人家他是不会干的。他要找个肯为老头背黑锅的人,果断行动力爆表的射手四子是最佳人选。
八阿哥白羊座。康熙开始绝对是喜欢这老八的,因为娃儿单纯、正直、率真。但在持久战中,纯真的白羊必将输给一个字就是干的射手。
八阿哥败在结党上,金牛座的被害妄想症是不亚于天蝎座的,早年活在鳌拜等一帮随时弑君大臣阴影中颤颤巍巍一路走来的康熙看来,结党必将营私,很多人赞美八阿哥,那么八阿哥这臭小子居然在他老爸还喘着气的时候,就敢拉帮结伙,胆子可真够大的。所以大臣越赞美八阿哥,康熙越厌恶八阿哥。这小子没继承王位就被大臣哄得飘飘然,真正继位还不给大臣们玩趴下?怎么堪当大任?
康熙的不安全感还来自于对皇位的习惯,一个老百姓做久了的工作,跳个槽还不适应。更何况是当皇帝这职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to be No.1,无上的权利,没人愿意放弃。所以康熙年纪越大,越担心底下这群不孝子那天弑君登基,八阿哥能被大臣哄得云里雾里,那天心动了把老汉我干掉了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康熙会选择一个忠心无杀父企图的儿子。
这就是四爷雍正同志,雍正韬光养晦,平静接受父皇的考验,还学佛念经,和老婆种地。有空,亲们可以去雍和宫转转,不是他还是谁呢? 父子两个都不傻,何况还有那么点小默契呢。
清朝是子以母贵。太子是原配皇后的儿子。而太子被废后,地位最高的皇子就是胤禛,他出生后,就被抱给佟贵妃,在皇上和大臣的眼里他是佟贵妃的儿子,而佟贵妃是康熙第二个皇后,也是最和他情投意合的妃嫔之一。所以,康熙属意胤禛也有其道理。再加上他一直表现的兄友弟恭,一心事佛。未必不是他,但老年康熙喜欢胤祯也是不争的事实,谁知道他怎么想的呢?也许,他觉得提拔个亲兄弟给老四撑腰也说不定。毕竟老年康熙也觉得朝政积弊已深,急需改革。
这个问题很复杂,造成雍正皇帝继位是否合法的关键点在于没有档案作为直接证据,只能从其他史料中进行分析。
由于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作为正史来说肯定是说康熙遗诏由后来的雍正皇帝继位,但是失败者通常都是不甘失败的,会在后来奋起反抗,反抗的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质疑当朝皇帝继位的合法性,于是就出现了篡改遗诏等等事件,值得说明的是“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繁体汉字不好改,二是满文不好改,三是皇子都称皇某某子,也没有办法修改。但是其他的篡位事件很多都没有办法核实或者证伪,就只能存疑。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原因是汉族的知识分子对清朝的统治很不满,就会编造一些故事来混淆视听,造成两个目的,一是质疑统治者的正统性,二是拉近统治者和汉族的距离,也算是一种阿Q精神吧,在这方面比较明显的就是传言乾隆皇帝的生母是汉人,或者干脆说乾隆皇帝是陈阁老的儿子,这种例子也是不胜枚举的。
另外,由于乾隆朝修《四库全书》导致很多存世的书籍、史料的被毁,也使得清朝初期的历史变得疑案众多,如果以后不能发现强有力的证据或者档案,这个问题只能存疑,没有更好的办法。
是,有诏书,而且满语汉语的都有
我从客观的角度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之所以雍正继位成为一个历史之谜,是因为雍正毫无征兆地得到了皇位。当初九王夺嫡险象环生,雍正选择隐忍,兄友弟恭,孝敬康熙。康熙最讨厌阿哥与朝臣们勾结,比如八阿哥九阿哥一党,因此逐渐对四阿哥胤禛有了好感。还有一个地方争议的就是,十四阿哥深得康熙的喜爱,十四阿哥和雍正为同一母所生,只是雍正在孝懿仁皇后膝下长大。康熙甚至把兵权交与十四阿哥,派他出征历练。因此有种说法是隆科多和雍正喂了康熙有毒的参汤之后,篡改了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细想就知道不可能,因为那个时候诏书上写的是满文,很难更改。历史学家认为,雍正得康熙青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雍正在圆明园让康熙见到了他的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乾隆帝。康熙看见自己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孙子甚是喜爱。所以孙子弘历的出现增加了传位给雍正的可能性。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倾向于雍正继位是康熙的本意这个说法的。
从《清史稿》雍正本纪的记载来看,雍正当皇帝,应该也是理所当然。其中记载,在康熙临终前,就让雍正代替自己去圜丘祭祀了。这不能不是一个信号吧?而且,从类似的历史事件来看,唐太宗李世民关于立太子上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太子承乾和另一位皇子都在激烈地竞争皇位,最后被李世民都给废了。而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晋王可谓是渔翁得利了。雍正登基的情况,和这个也比较类似,也有很大程度上的“渔翁得利”的成份。
不否认各种史实证明康熙喜欢十四子,但这并不能推论出喜欢哪个儿子就要传位给哪个儿子。以康熙的多年行事准则,以及十四的冲动、无主见,他一定不会传位给十四子。另,各位说十四阿哥丰功伟绩的请给出明确史实。
雍正的继位…这个真的有疑问吗……康熙的传位诏书是用满汉2种文字写的……汉字好改…满文呢…
这就是野史看多了的问题,我就说一句话,作为一个满族皇帝,遗诏可能是纯汉字么?
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不可能把遗诏上的“十”改成“于”,却不知道根据史料,所谓的遗诏根本就是雍正继位之后让人补的,他当然不用改,根本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根据史料康熙没来及留下遗诏就死了,雍正继承皇位是根据隆科多一个人传达的康熙口谕,至于康熙到底属意谁也只有隆科多一个人知道咯,然后隆科多没过两年就雍正处死了把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的传闻是假的,但这并不能证明雍正就是清白的,事实上除了这个一看就是假的传闻之外,在雍正继位这件事上确实用很多疑点甚至不禁恶意揣测,这个弱智的传闻就是放出来钓鱼的,然后再辟谣打脸,然后大家就以为......呵呵呵呵呵以上纯属脑洞大开,不管雍正得位是否正都是个不错的皇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市中一手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