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然下临 在古文中淘宝下架是什么意思思

2012年高考语文临考预测及对策:二、古诗文阅读(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20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题型分析
8.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能力层级D级。
9.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级
失分原因:
(1)题目研读不精,导致答非所问。
高考作为选择性考试是有自身特点的,一定会对题目作必要的限制。因此审题一定要细,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对诗歌某一方面设问,还是对诗歌综合要求进行整体鉴赏评价。对诗歌问题地解答,需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否则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失误。
(2)用语游离题材,造成答题空泛。
作为高考试题的诗歌不会太艰深,不会让许多考生都读不懂;所选材料内涵较为丰富,呈多角度、多侧面的特点,能给考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赏析诗歌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入手。
内容赏析点:①爱国主义;②谴责暴政;③谴责骄奢淫逸生活;④关心同情民族疾苦;⑤表现自己的高尚情操;⑥对亲情友情爱情的讴歌;⑦热爱自然讴歌大好河山;⑧哲理启迪人生。
形式赏析点: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具体地讲:①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②以景写情、以情写景、情为景生;③以静衬动、以动衬静、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④巧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象征等;⑤语言清新、淡雅、明快、含蓄、绚丽、热烈、凝重、沉郁等;⑥风格豪放、婉约,情景诗,田园诗、边塞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如果不考虑以上因素,往往会出现架空分析,泛泛而论;或是逐句解释翻译,不作具体中肯的评析。这都是明显违背诗歌鉴赏要求的。因此,必须分析到“这首诗这句话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3)忽视题干赋分,答题要点不全。
高考命题有其规律性的东西,每个小题的赋分往往是按照答案要点来设计的,考生就可以按照题干后面的分值来设计答案要点,一般是8分四点,6分三点,4分四点或两点,平时演练时,我们一般主张多答一点,以便能够涵盖住答案的要点,这是比较理想的做法。如果忽视题后的分值,往往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说明】该题分值是6分,岂能一句话概括的了呢,字数较少也是答题的症结所在;6分题起码要在80—100字的范围才可以。
忽视注释地位,影响答题准确。
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命题,往往会在诗词后面出现一两条小注,其作用不可忽视。一是对作者人生经历的点拨,或是该诗词写作时代背景的解说,或是对诗词中难点重点词语的解释,一般情况是,一旦出现注释,在设计试题时都会考虑到,那么考生答题时就一定要用到它。如果遗漏了这个注释,一则加大了答题的难度,二则无意中就会影响到答案要点的准确性。
(5)技巧术语不清,缺少点睛词语。
要注意整理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渲染、烘托、动静、抑扬、对比、虚实、照应、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联想与想象、寓褒于贬、名褒实贬、借古伤今、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等术语。答题时恰切运用术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生搬硬套,那就南辕北辙了。
(6)不熟答题程式,条理规范欠缺。
考生要熟悉诗歌鉴赏答题的基本表述程式:这首诗(句话)采用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技巧,写出了(意象)(某某)特点,突出了(表现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这样既不会遗漏要点,也可以让答案有条理合规范。否则,东拉西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造成答案没层次没思路,显得杂乱无章。
▲命题特点
命题回顾与命题预测
注:▲07新课标古诗鉴赏试题设计: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08新课标古诗鉴赏试题设计: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09新课标古诗鉴赏试题设计:
▲10新课标古诗鉴赏试题设计: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1、赋分。两小题,共11分,是这五年所有试卷中分值最高的。第8题5分,第9题6分。
2、题型。全部采用主观简答题的形式,没有选择题和填空题。
3、特点。体裁方面:诗歌最多,计4首,词1首。曲则没有出现。朝代方面:2007年——2009年均锁定在宋代,2010年锁定在南朝,2011年选唐诗。作品方面:命题者出于有意回避热点——名家名作,因而入选作品或者是名家的非名作,或者是非名家的名作。这样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有利于公平竞争。从整体考查形式上看,均为单篇诗、词的鉴赏,并没有出现对比鉴赏,且更多的考查点设在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考查上。
▲临考对策:2007—2011年新课标卷对“古代诗歌阅读”部分的考查,题型相对稳定,两个小题,均为主观题;选材上看,两次选宋诗,一次选宋词,一次选乐府诗,一次选唐诗;考查点设置上看,是“一诗两问”,重点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大多以单独鉴赏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因此,2012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备临考前要有以下三种意识:
1、审题意识。题干一般包含着命题角度、阅读范围、答题方式三方面的提示性信息,下笔前一定要吃透题干要求。
2、流程意识。古诗鉴赏的解答应该遵循这样三个步骤:第一,反复体味,读懂原诗。读懂诗歌要注意“五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诗歌,四看注释,五看试题。第二,看清要求,明确方向。第三,注意表达,规范作答。
3、规范意识。掌握答题的常用模式、基本思路。比如: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点评性语句(点评特征、手法技巧、情感意境等);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又如“炼字”题的答题顺序:解释字义,将字放在句中翻译诗句,说一下该字本身的好处(活用或修辞手法),探讨一下该字在上下文中的作用,再看一下该字在表达诗人思想情感和主题上的作用。在答题格式上,—般是先观点,后理由;先概括,后具体。
注:1、选材重点是唐宋诗词,兼顾元曲。2、五年的高考试卷中,陶渊明、韩愈、李商隐、李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王昌龄、苏轼、王安石、陆游、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李清照的作品没有出现过一次,重点关注他们的作品及其与他们作品类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3、快速翻阅下学期月考、段考、期中、期末、三次质检试卷中哪些中学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作家作品。
▲2012高考预测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斗粟淹吾驾,浮云笑此生。有诗酬岁月,无梦到功名。
客里逢归雁,愁边有乱莺。杨花不解事,更作倚风轻。
[注]也有人认为该诗作者为宋代诗人詹慥。
8.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奔波仕途、怀才不遇、内心愁苦、思念家乡的诗人形象。/
他自嘲自己为斗粟而奔走仕途,虚度人生,无计建功立业,只能以诗抒怀;寒食时节,人在旅途,看到天上归雁,空中飞絮,耳闻杂乱莺啼,更是倍添愁苦、无限落寞。(5分;其中总述3分,加点的关键词或其近义词任意答出三个即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9.请结合诗意赏析诗歌的最后一联。(6分)
最后一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杨花不懂人事,随风飞舞,突出了自己的寂寞愁苦无人理解,无法排遣。/
飞絮漫天营造了一种凄迷的景象,以景衬情,更让诗人感觉心境悲凉。/
杨花倚风轻狂,比喻小人得志,与自己的不得志形成对比,流露出自己对世事的不满。(6分;答出任意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1分,“赏析”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8-9题。
高岩有鸟不知名,欸语春风入户庭。 百舌黄鹂方用事,汝音虽好复谁听?
8、这首诗主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主要塑造了一个不知名的高岩鸟形象(2)此鸟生活在高岩之中,鲜为人知,品种珍奇,叫声亲切诚挚,但飞入庭院之中,却不被人容纳,无人欣赏。(3分)(答“黄鹂”不给分)
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运用对比和比拟(或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2分)诗中将无名鸟和黄鹂的形象、地位及人们对它们鸣叫声的态度做了对比,(2分)借助高岩鸟的形象塑造,表达了作者对专权者的讽刺和对才高却受排挤者的同情与惋惜。(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8--9题。(11分)&
诉衷情?宝月山作
&&&&&&&&&&&&&&&&&&&&&&&&&&&&&&&
仲殊①
清波门外拥轻衣,扬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②才点,月到门时。
①仲殊:僧人。俗姓张,名挥,仲殊是其法号。曾住杭州宝月寺。②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
题型设计一:
8、上阕中的“乱”字用得很有分量,请具体分析。(5分)
答:“乱”字在这里有热闹、热烈的意思。(1分)“乱莺啼”写出了晚春时西子湖畔自在的莺儿不停地欢快鸣叫,表现出西湖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2分)还进一步表现了西湖的春色之美。(2分)(写出“乱”的意思1分,分析3分、只点出西湖景色特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9、词人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境。请具体分析本词是如何表现词人心境的?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4分)
&答:上阕描绘的景物是动景:杨花飞、莺啼乱。(2分)下阕描绘的景物是静景:闲庭、窗帷、篆香、月色。词人以动衬静,借美景表现闲情。(2分)下阕中闲庭、篆香、月色给人幽静、空灵之感,表现了词人的洒脱、从容、自在。这是一种难得的超然的心境。(2分)(具体答出景象2分,表现手法的得2分,答出心境得2分,意思对即可)
题型设计二:
8、词的上片写西湖清波门附近的春景,下片写晚归寺院所见之景,这两幅场景各有什么特点,又各以哪个字点出了景物特点
答:上片场景明丽热闹,是动态之美,以“乱”字点出;(3分)下片场景寂静清幽,是静态之美,以“闲”字点出。(3分)
9、“月到门时”,从这轮伴随诗僧回到山门的朗月,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答:天色已晚,僧人在月下迈着悠闲的步子回到寺院。“钟声”和“篆香”使这轮朗月充满了禅意,(1分)表现了词人自在从容的举止和洒脱旷达的胸怀。(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8--9题。(11分)&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8、上片是如何写时序变化的?这样写作用是什么?(5分)
通过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达时序变迁。(2分)突出等候之久,为下文抒发怅惘之情作铺垫。(3分)
9、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并简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6分)
下片前两句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刻画了痴情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2分)下片后两句托物抒情,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2分)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2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8--9题。(11分)
&&&&&&&&&&&&&&&&&&&&&&&&
&(宋)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8.“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蘸”字(1分),运用拟人手法(1分),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2分),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2分)。
9.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5分)
答: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1分),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2分),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2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8、全诗在描写安排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表现了华山怎样的特点?(5分)
答:(安排:)诗人在首、颔联由远而近,颈联又由近再次推向极远,(2分)由实景入虚景,层次分明地(特点:)从各个方面刻画出了华山的高峻、神奇的形象。(3分)
9、诗的尾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内容:)诗人劝“名利客”早离尘世,上华山去寻仙学道,以求长生不老。(3分)(情感:)表面是规劝别人,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在瞻仰华山时所产生的归隐之情。(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论语·述而》)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1)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2)可以横绝峨眉颠& 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3)云归而岩穴暝&
山间之朝暮也
▲试题分析
10.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A级。(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存在问题:
(1)记忆不准确,多字、少字、错字、别字现象严重。如:“必有我师焉”记忆成《师说》中“则必有我师”;
“可以横绝峨眉巅”“眉”和“巅”都是易错字。
(2)张冠李戴现象严重,诗句互相串门现象较普遍。
(3)卷面与书写。有些同学的书写不太规范,字体潦草,字迹不清,卷面涂改的地方过多,又脏又乱,很不美观。特别是有些卷子,字体过于潦草,笔下误较多,如缺笔画、多笔画、笔画位置不当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改卷过程中,这些地方都被当作错字处理了。所以,考生一定要准确、规范地书写,以保证会的题不丢掉一分。
▲命题特点:
“名篇名句默写”命题回顾及预测
1、赋分。固定在6分。2007年和2008年是四选三,2009年和2011年均是三道小题、
每小题2分。每小题两个空。
2、题型。均采用传统的默写形式:“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比较呆板;没有理解型的;也没有文学常识出现。
3、特点。涉及15篇诗文均是名家名篇。(1)就教材而言,2007年-2008年高中和初中教材平分秋色,各2个;2009-2011年出自初中的明显多于出自高中的。②就朝代而言,先秦4、唐7、宋4、三国和五代各1,以唐居多、其次是先秦和宋代。③就题材而言,诗歌7、词2、文7,以选自诗歌和文章的居多。
▲临考对策:
2007—2011年宁夏海南卷“名篇名句默写”部分的考查,选句涉及初中4分、高中2分的趋势较为明显。因此,2012年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写临考对策为:
1、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50篇7—9年级优秀诗文篇目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篇目可以突击背诵,记准确含有易混易错字的句子。不能似是而非。
2、最近三年涉及过的作品不会再出题,可以重点对付一下篇目:
(1)屈原的《离骚》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其三)《饮酒》(其五)《归去来兮辞》
(3)王羲之《兰亭集序》
(4)韩愈《马说》《师说》
(5)王勃《腾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杜甫的诗歌
(7)范仲淹《岳阳楼记》《渔家傲》
(8)苏轼《赤壁赋》&&&&&&&&&&&&&&&&
(9)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
▲2012高考预测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
。(屈原《离骚》)
(2)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范仲淹《岳阳楼记》)
&&偭规矩而改错&&&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不能通其意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2)&&&&&&&&&&&&&&&&&&
, &&&&&&&&&&&&&&&&&&&&,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开荒南野际,&&&&&&&&&&&&&
&&。&&&&&&&&
&&&&&&&,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仰观宇宙之大,&&&&&&&&&&
,所以游目骋怀, &&&&&&&&&&&&,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杜甫《月夜忆舍弟》)
(3)&&&&&&&&&&&&&&&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1)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2)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古文中的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
  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
(两者都指前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
  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
  上述这些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名词做状语
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
名词作状语是中最常见也是最复杂的一种现象。一般而言,名词在现代汉语中放在的前面,构成作主语,或者是放在动词的后面构成,作动词的,而一般由形容词、充当。但在文言文某些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它不是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而是对动作行为起着直接的修辞限制作用,从而担负起形容词、副词的语法功能,充当了动词谓语的状语。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作状语,简称名作状。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
  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
  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表动作处所
  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表动作趋向
  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
  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学而时习之。(《》)
  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岁赋其二。(《》)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表对人的态度
  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朝而往,暮而归。(《》)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表动作进行方式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讽齐王纳谏》,“面”为当面,表“刺”之方式)
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时间名词除外)一般不能直接作状语,而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却很普遍,普通名词作状语时,存在着与主谓结构划界的问题。普通名词作状语,位置在谓词的前面,其结构形式和名词作主语完全相同,两者如不仔细区分,就会产生误解。如:“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倘若把此例中的“狐鸣”当成主谓结构,意思就是“狐狸叫喊”,这样,就歪曲了原来的意思。下面说明辨析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几条辨析方法:
  一.要看谓词与其前面的名词的意义关系。
  名词和谓词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就是主谓结构;若是修饰、限制与被修饰、限制的关系,就是名词作状语。如:“吾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中的“父事丞相”,如果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意思就是“父亲侍奉丞相”,这显然与原来的句意不同。应该理解为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像对待父亲一样地侍奉丞相”。所以,这里的“父”就是名词作状语,而不是主谓结构中的主语。
  二.要看能否在名词前加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
  因为,无论是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都不能作主语,这是无可置疑的。下面,就以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功能类别作简要说明。
  1.表。如“项伯乃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蔽”就可说成“像翅膀一样掩护”。
  2.表。如“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中的“客待之”可译为“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3.表、。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其中的“船载”可理解为“以船载”,但不能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以”。因为,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一般不加介词,这是一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法规律。
  4.表依据。如“失期,法当斩”,其中的“法当斩”可译为“依照法律判斩首之罪”。
  5.表。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其中的“廷叱之”可译为“在朝堂上呵斥他”,但也不能以此认为名词前省略了介词“于”。因为,古汉语中表示处所的介宾词组大多放在动词之后作补语。如“战于长勺”、“盘庚迁于殷”。
  6.表。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中的方位名词前也可加介词“于”,如“南取”可理解为“向南取”。
  由此可见,凡名词作状语的句子,一般都可在名词前加上介词或“像......一样”组成介词结构或比况结构,这是名词作状语与主谓结构的根本不同之处。
  三.要看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
  凡表示有生命事物的名词用在谓词前,则有两种情况,即该名词或者是主语或者是状语。这就需要找句子前面是否另有主语。就一般情况而言,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或上句中还另有主语。如“吾得兄事之”,既然“吾”作全句的主语,“兄”就不可能再是主语(一个句子中不可能有两个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而有时主语承前或蒙后省略了,这就需要往上下句中找主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本句中并没主语,就需往上句“项伯亦拔剑起舞”中去找,“项伯”便是主语。
  四.要按情理推断。
凡按上述三种辨析标准仍难判定谓词前的名词是主语或状语者,则需按情理推断。例如,“其一犬坐于前”,倘若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名词“犬”是不是主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按情理推,即可知原句是说“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的)前面”
1、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朝”“夕”,分别充当动词谓语“济”“设”的状语,表时间:“在早上”“到黄昏”)《》
  2、既东封郑(方位名词“东”作动词“封”的状语,表处所:在东边)《烛之武退秦师》
  3、日食饮得无衰乎 (时间名词“日”作“食饮”以及省略的谓语“行”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触龙说赵太后》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时间名词“日”放在动词“参省”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天)《》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方位名词“上”和“下”用在动词“食”和“饮”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指在地面上,在地下)《劝学》 
  6、秋水时至(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7、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秋水》
  8、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那样,像包裹那样,像口袋那样)《过秦论》
  9、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云”“响”分别作“集”“应”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10、赢粮而景从 (名词“景”作“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影子那样)
  11、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内,对外)《过秦论》
  1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夜”充当“驰”“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夜,当晚)《》
  13、日夜望将军至(时间名词“日”“夜”充当动词“望”的状语,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每夜)《鸿门宴》
  14、吾得兄事之 (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像对待兄长那样)《鸿门宴》
  15、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状语。名词“间”充当动词“行”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小路)《鸿门宴》
  16、园日涉以成趣/时矫首而遐观(“日”“时”作动词“涉”“矫”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天天;每天)
  17、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雾”“星”用作“列”和“驰”的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星一样飞驰)《》
  18、下临无地(方位名词“下”,作动词“临”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下,往下)《滕王阁序》
  19、士大夫之族,……则群聚而笑之(名词“群”作动词“聚”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情态:成群)《师说》
  20、辇来于秦(名词“辇”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来”所用的工具:用车子,乘车)《阿房宫赋》
  21、一夫夜呼(名词“夜”作“呼”的状语,表示时间:在夜间)《伶官传序》
  22、负而前驱(方们名词“前”作动词“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前面)《》
  23、仓皇东出(方们名词“东”作“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东)《伶官传序》
  24、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事不目见耳闻(名词“舟”“目”“耳”分别作动词“行”“见”“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用眼睛,用耳朵)《石钟山记》
  25、内外多置小门/使不上漏/雨泽下注/东犬西吠/前辟四窗(方位名词作状语)《》
  26、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隶”作动词“使”的状语:当作奴隶一样)《》
  27、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墓”由连词“而”与动词“葬”连接,用作动词,修墓)《五人墓碑记》
  28、其疾病而死(同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淘宝下架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