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历代皇帝简介江堤的简介

(清)张丙煐生平及家世
)。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上汛三十一堡张家湾(现开封市水稻乡),黄水奔腾南下,开封南城门被冲破,大水入城,水灌五昼夜。城外乡民溺死无数,城内民舍全部被淹,居民登城避难,时又遇大雨,日夜不停。乡民受灾极重,开封全城浸入黄水达八个月之久。
张丙煐携眷投奔姻亲李玉潢门下。张丙煐长子张翊国为李玉潢儿婿,李玉潢将宝丰县五虎刘村西所租送给女儿一处,立有文约,以防后代争执。自此张丙煐一家定居宝丰县五虎刘村,后张丙煐常携书童往(游历)江南各省,写诗著书。道光二十八年外游时,病卒于江南,归葬于故里五虎刘村。
疒友堂诗抄》。
1769集》、《荷薪堂文稿》。
出题考问。张丙煐不慌不忙,一字一句对答无误。嘉庆帝看其才华出众,为其封官,张丙煐说:“我不愿做官,我想行走全国,写下奇闻书籍为圣上阅览。”嘉庆听后大喜,并下旨说:“封太子师张丙煐舟车全国各地,一切费用由各州府县支付。”此圣旨由我四爷张同和保管,本村的潘祥曾看过这卷圣旨。六十年代破四旧时家传书卷烧了整整一天,该圣旨也毁于一旦。
~1717年),字雨如,康熙九年进士,授山西陵川知县,擢户部主事,晋郎中,时陵川旱灾,同官欲严驳张琦劝阻,遂蠲免征银十八万两。后任福建建宁知府,修造海船,就近采料,节约民力财力,受到称赞。从政之暇,喜为诗,足迹所至,皆有吟咏。诗集为《都门诗》、《西江诗》、《江南诗》、《中州诗》、《西淅诗》、《入闽诗》、《畿辅诗》、《粤东诗》、《续粤东诗》、《历游草》、()《修康熙建宁府志四十八卷》。(
补充,红色处姑存疑待认定)
张行澍,字翰门,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以佐修开封城功,道光二十八年(1848)保选江苏泰兴知县。到任后,见濒江水溢,遂倡捐筑堤开渠。道光三十年修筑兆自庙湾,南至王家港(今星桥)江堤,长8000余丈,高1丈,宽5尺,基宽3丈,人称张公堤,以志其功。并蠲除赋税,兴学养士,百废俱兴,治有成效。移江宁,清积案,带法严惩奸猾。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与敌死志。钤印衣底,遍招民兵,分阵固守30余日,城陷在巷战中,与子方洛、方义同时身亡,葬于城外。三子方杰为父收尸骨,重新安葬于故里。查其钤印,感其忠烈,诏赠知府,予云骑尉世职。(摘自郑州大学文献数据库《开封县志》、《泰兴县志》。补充)
庠横。逢君顿览齐川小,万里江山笔下生。”张翊敬一生以教书为生,并把父亲所留著作刻版付印。他在咸丰三年(185318581875武杂说》刻成。长一米三宽三十五公分书法碑,共计二十四通,分两次刻成。几百块木印版,是在开封刻书社刻的。在当时经济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能把他父亲所留文化遗产传给后世,确是一件不易的事,值得我们颂扬与学习。
&&&&&&&&&&&&&&&&&&&&&&&&&&
&&&&&&&&&&&&&&&&&&&&&&&&&&&&&&&&&&&
整理者补充:&张丙煐武杂说》、书画。
附(中午):&昨日受到天津一位网友发来的信息,说他收藏有装丙煐于道光十九年正月十二日所作一副的山水画,题诗为
”,见杜甫”的。
又及:上午一早,区文化局王局长来家,送来装丙煐《千字文全部》楷书书法16张并所收集其它图片资料,将此图片拷入所带盘&。
&&&&丙煐,原名行淓,号虎头。祥符县人。有勇力,手格逸马。性倜傥,负大志。兼习文武,舞枪试剑,靡弗工精;天文数学,占验多中;篆宗秦斯,诗文落落,有奇气。以时方用兵,历游燕、赵、吴、越,思得一当,不遇,晚至宝丰,家焉。
&&&&《姚江年谱纂录》上、下卷刊本
&&&&卞宝第《序》曰:姚江先生,为有明一代大儒。其一生得力在讲学,讲学之要,则在良知。闻先生之风,来请业者,后先数百人。骂信之士,终身服膺,类能成业而去。然高明之过,往往失其本原,不求实际,歧入二氏。后人用相诟病,其实非先生意也。先生之官,致良知,良知之说,本于《孟子》。《孟子》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方称孩提,已及爱敬,是知之中固有,能在不能并不得谓之知,故盲知不复言能。先生言良知即言致,已示学者。圣贤切已工夫,其于知行合一之理,初不相背。非若后人以先生籍口,坐而言不能,起而设张施行也。先生有平宸濠大功。当时,仓卒赴变,在军如家,指挥裕如,讲沦不辍,他所建白,均能不负所学。所谓非苟知之,亦允蹈之先生其人矣。旧有年谱,为门人辈所纂,体弗详备,浚仪张君丙煐虎头,笃好先生书,乃遍按诸家旧闻语录及史传文集,年经事纬,为姚江年谱纂述上下二卷。倡明先生之学,意主诱披后进,故于琐言碎事悉载之,直核不为虚美,其用心为不可没矣。同治五年岁阴。在摄提格,余奉承宣来汴,君之于翊敬,以君所述,乞弁言。余谓姚江先生之学,专务良知,而能以格物致之,亲见诸行事,先生之大勇也。有先生之志,则可学之者弗能,并訾先生,则意见之溺矣。昔朱、陆大贤,其讲学朱子大要主敬,陆子大要主静,祈向判然。然而敬非静,不能不则色;庄静非敬,不可不则坐。忘两家旨超甚近,学者正当互为观摩,不此之察,而顾鳃鳃然,抱尊闻之说,各是其是,久之源远未益分,因群起争异同,立门户,为吾道尤要之。朱陆当日,虑不及此。学姚江者,犹张君为是书,其所成就,浅深不可知。然君之子小虎者,名翊国,卑寇披猖时,从大军进剿江南,大小数十战,卒以马革裹尸死,其忠勇如此。君之教子,可见殆于姚江先生为有得矣。余既口翊敬之清,能读父书,又参以翊国事,见君子之学,不与众同,因掇良知始末,俾学者知所得失,无取空言性命,予世口实,斯为善学姚江,而于是书,可广其传,是为序。
&&&&&瑞激《序》略曰:姚江门人旧作,年谱六卷,先生病其疏舛,别为是书,其载禽逆藩,靖瑶寇,方略尤详。殆欲使读者知致良知,为实用之学乎。
&&&&《晚翠轩笔记》一卷&&刊本
&&&&《观两斋诗抄》上、下卷&&刊本
&&&&&自《序》曰:柴桑在庐山下,而陶诗无一言。前辈所谓:诗须兴到,乃成天籁。陶诗应如是读,陶公人品,亦当作如是会,旨哉言乎!吾之见闻阅历,可传诸歌咏者多矣。然顾不传所传,多在题画纪游。而家国身世之感,又时寓乎其中。暖呼!诗道性情,舍性情何诗?舍忠孝何性情?陶公密尔自娱,即杜陵之每饭不忘也。然皮里春秋,口内雌黄,罪言不多。癸卯春,翊国以此册请录,余诗既为之录,复示之戒。工部云:将诗莫浪传。不过壬子年,不可以视人。汝谨藏之,勿贻吾虑。
然而敬非静,不能不则色;庄静非敬,不可不则坐→☰、兑☱、离☲、震☳、坤☷、艮☶、坎☵、巽☴→
宇宙自然演化过程——…→MH→M&HmiH→mH→HxHn+Q=HxnPne+Q→mH→M&HmiH→MH→…→HxHn+Q=HxnPne+Q→300HxHnHxnP疏舛
FN=GHxHn/rN2+Q=GHxnPne/rN2+QE0=E1+Qm=x+n0x2nT=x/n=1Fi=GMmi/Ri2+Q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萨镇冰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萨镇冰
萨镇冰(日-日),字鼎铭。祖籍山西代县,出身于,著名的色目人萨氏家族。中国近代著名的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他在担任清朝副统领(副司令)时,创建了烟台海军学校。萨镇冰经历了清末、民国与解放初期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生前享有隆声,死后享有美誉。外文名平話字:Sák Déng-b?ng别&&&&名:鼎銘国&&&&籍中国民&&&&族色目人出生地福州逝世日期日毕业院校马尾船政学堂主要成就民国海军总长军&&&&衔海军上将父&&&&親薩怡臣
1859年生於福州澳桥,即今福州鼓楼区东大路附近。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是年间的秀才,以塾师为业,家贫。幼年时乳母将其安置在族叔名医萨觉民家,得学经书。
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於时主福建船政的与萨觉民友好,经後者推荐,萨镇冰考入()二期,学习天文、驾驶,毕业时名列第一。同学中有。
1872年(十一年)从船政学堂毕业,在「扬武」练船实习。
1874年任“海东云”船二副,巡防台湾。参加闽台海域的缉私捕盗巡航。
1875 年 (光绪元年), 调福建水师巡洋舰旗舰扬武任职。游历新加坡、小等地。
1876年(二年)冬,他与、、、等作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学生出国,被派往学习驾驶。临行前其父题联“家有健儿驰海上;国御顽夷赖栋梁”,送子赴英。萨镇冰头像
1877年春,入。
1880年(六年)4月期满回国。在创办北洋水师学堂。
1881年萨镇冰分配到任驱逐舰「澄庆」炮船大副。
1882年调任天津水师学堂教习。
1884年(十年),中方的惨败刺激了萨镇冰,他在教习的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请求上前线,两年后如愿以偿,调到“”舰任管带。
1885年,调任“康济”号练船。
1886年任威远练舰管带。
1888年,晋参将。
1889年署精练左营游击。
1894年(光绪二十年)5月晋升副将衔实授精练左营游击,率「康济」水手守衞南口日岛炮台,奋勇抵抗日军,苦战10天,直至奉令撤回。战后回乡执教。
1894年7月中日朝鲜战争爆发。在突然袭击舰队,挑起了,战火很快蔓延到、、和。萨镇冰奉命守卫口的。萨镇冰(右)青年合影
1895年1月底,日岛保卫战爆发,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日军以18艘舰艇分四批轮番进攻,并从已被日军占领的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轰日岛,在十分险恶的情况下,萨镇冰始终沉着指挥反击,英勇抵抗了11天,最后在接到的命令下才撤回刘公岛。以清军失败告终,残存下的所有海军官兵遭革遣返乡,萨镇冰也回到福州。此时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过世了,萨镇冰囊空如洗,家计维艰,连两个子女也无法抚养,只好到官绅家庭当塾师挣钱糊口。过了半年。
1896年两江总督礼聘他当吴淞炮台总台官,升他为帮统。
1898年,清政府议重建海军,分别向英国和定购了“海天”、“”等舰,并开复北洋海军的革职处分,授为海军水师统领。认为萨镇冰的学识、经验、为人等均远胜于己,遂向朝廷推荐由萨镇冰来任水师统领一职,萨镇冰坚持不受,于是清廷便授予萨镇冰担任帮统兼“”号管带。
1899 年任通济练习舰管带, 旋调任北洋海军帮统。
1900年兼带巡洋舰。之后,清政府签订《》,议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将“海天”、“”等5艘大型军舰出售,撤销一切防务,以表示绝无对外备战之意,以此讨好外国人,此提议一经提出,即遭到萨镇冰等的强烈反对,后来在等爱国将领的抗议下被废除。
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清政府开始重建北洋海军。此时,急需大批海军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军学校——天津,在之役中已毁于兵燹。于是,萨镇冰奉命择址另建海军学校。经过反复论证,最后他把校址选在了。
当时,曾作为北洋的天津、、、威海等港口相继被列强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的条件相对较好。
萨镇冰曾管带的“海圻”号
1902年,调驻天津,萨镇冰开始统领全部北洋海军舰艇。萨镇冰到任之后,成立了负责培训士兵的海军练营。海军练营设在东炮台附近,“正当海边,且内有余屋”。萨镇冰认为,这些旧营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军学校的校舍。
选择在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虑。他在甲午战争中曾亲眼目睹、籍的水手勇猛善战。因此,他决定在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烟、威一带的学生入校学习。
随即开始对北洋海军进行整顿,萨镇冰不尚空谈,经常乘坐舰只在海上游弋视察,并亲自指导海军官兵练习航海驾驶技术以及演放鱼雷、打炮靶、备战操练等战斗技术。
1903年升任北洋海军统领,仍兼带“”舰。冬天,烟台海校正式开办,当时称“水师学堂”,附设在海军练营内,萨镇冰亲自为学校制订了“开办水师学堂章程”。为适应快出人才的需要,萨镇冰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学制从原来的5年缩短为3年,只保留驾驶专业,专门培养海军指挥军官。海校创建不久,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1905年,升任总理南北洋海军兼广东水师提督,担负起重组、复兴海军的重任。
1906年,中国首次派遣海军学生赴日本留学,海校就有24人入选,居各海军学校之首。同年,又有两人被选派到美国留学。此时,萨镇冰已成为的第一号人物,总理南北洋海军。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决定扩大海校的办学规模。
1907年,烟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沟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为“烟台海军学堂”。新校三面环山,东面临海,距离港口约7华里,校园占地90余亩,校内建筑中西结合。萨镇冰对新校建设十分重视。新校落成之际,正值海校第二届学生毕业,萨镇冰亲自监考,还为学校题写了“才储作楫”四个字,寄托对学校的厚望。后来,这4个字被制成匾额,悬挂在学校的屋梁上[1]。
1908年,萨镇冰奏陈清政府今后每年派舰访问华侨较集中的南洋各地抚慰侨胞。清政府采纳萨镇冰建议,由他率“”、“海容”二舰前往、印尼、等地抚慰侨胞,南洋各地侨胞甚多,闽籍华侨尤为集中,这是近代中国政府要员宣抚华侨的始端,萨镇冰也在华侨中广为传颂。
1909年(清宣统元年),萨镇冰被委为筹备和海军提督,他上任后合并了过去分裂的南北水师,建立起统一的指挥系统,下分巡洋、长江两舰队,还统一了官制、旗式、军服、号令,这是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实行的科学管理。萨镇冰在康济舰
日至9月24日,载洵、萨镇冰等人从北京出发,巡视了、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直隶、山东、江苏等9个沿海(及长江)省的海防情况,考察了海军学堂、船坞,并参加了辟港典礼。
日,载洵、萨镇冰等乘船赴欧洲考察海军,廖景方、等23人随同前往英国留学海军。载洵一行先后访问了、奥地利、德国、英国的海军学校和船厂,并向意大利订购炮舰1艘,向奥地利订购驱逐舰1艘,向德国订购驱逐舰3艘、江防炮舰2艘,向英国订购2艘。
日,载洵、萨镇冰乘船前往美国、考察海军,参观了船厂及其他海军机构,向美国订购巡洋舰1艘,向日本订购炮舰2艘。1911年10月,被清政府指令率舰队前往江面炮轰起义军,驻及、之间。
日,在海军炮火轰击下,占领的武昌刘家庙车站失守。当时革命军虽已得,而清军与革命军仍在对峙。革命军政府都督,早年毕业,又曾在北洋舰队当过兵,与萨镇冰有师生之谊。黎元洪致函其师萨镇冰,情真意切大意,信件先后通过海军起义军官,瑞典籍红十字会人员柯斯递送。在给各舰的信中写道:“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请勿犹豫。”但萨镇冰无动于衷。在萨镇冰看来,革命是清廷的叛逆,当然也是他的敌人。
日,清军见民军节节抵抗,难于长驱直入,冯国璋(冯国璋当时为第1军总统,即军长)竟决定纵火烧房,使民军无存身之处。清军虽使用大火把民军逼出汉口,却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强烈愤慨。广大海军官兵本来就不满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不愿为清廷打民军。水兵有起义倾向,当冯国璋下令舰队炮击武昌时,官兵们把炮弹都打到江堤边和稻田里。在配合陆军攻击汉阳时,也仅派出“”舰及几条舢板和汽艇应付。海军的消极厌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陆军的作战。当时,英国驻汉口领事在给英国外交部的电文中就明白写道:“萨镇冰所统之舰队,自始至今对于清军行为殊淡漠。”
萨镇冰目睹清政府摇摇欲坠,各省纷纷独立的局面,既不愿为清廷殉葬,也不愿公然易帜加入革命军,对回信说:“彼此心照,各尽其职。”黎元洪收到信后又致书萨镇冰:“吾师抱救国之卓见,熟察现势,必知专制政体之必亡。”萨镇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愿当那为后人唾骂的历史罪人,于是选择了一条中间的道路。在此情形下,萨镇冰乃以有病需医为由离开舰队,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轮船赴沪。萨镇冰
日晚,萨镇冰与下级告别,乘坐的“”号军舰发出信号灯:“我去矣!以后军事,尔等舰艇好自为之。”弃舰改乘英国商船前往上海。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11月组阁,任萨镇冰为海军部长。
日由副官等以他的名义命令军舰退向九江,而汤芗铭等于中途反正,参加革命。
1912年,他从教就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
1913年督办淞沪水陆警察事宜。
1914年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
1916年继任后,他又出山临时总司令、海军总长、粤闽巡阅使。
1917年任海军总长、海疆巡阅使。
1918年为大总统,他入阁任海军总长、任福建清乡督办。
1919年再任海军总长。
日,国务总理在直皖两系军阀争斗中难能为继辞职,5月14日总统请海军总长萨镇冰暂代国务总理。直皖战争爆发后,入关助直,萨镇冰感到他的看护内阁使命已经完成,日辞去本兼各职,仍留任海军总长。
日他卸了海军总长职务,遂回闽任福建省清乡督办。萨镇冰
日,北洋政府任命他为福建省省长、福建军务会办,期间聘为高等。
1923年2月,军阀等策动毛一丰掀起“倒林(森)拥萨”风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军公所迁入城内省长公署,担任了“自治”省长。
1926年(民国15年)7月,在国共合作下举行北伐。
1926年9月,何应钦率东路军入闽,系的福建陆军第一师师长张毅率残部退败漳州,见福州守军单薄,企图夺取福州。
日,张毅部窜至乌龙江南岸,受到将军兵舰沿江截拦,张毅部已渡江的两千多人缴械,张毅仓皇退守南港(今)瓜山。
出身的小军阀张毅把吃败仗的怨恨统统发泄在南港百姓身上,一路烧杀、抢掠奸淫,使南港九十三乡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是时,庐舍田园,焚毁蹂践,一无完土。男女死六十余人。其逃入山中者,坑谷皆满”。“自古灵瓜山至于新岐,横纵二十里,炊烟断绝”。其中,东厝街(今南通街)遭焚毁,情况尤为惨重。
此时,萨镇冰刚辞去省长职务,救灾已不是他的职责。他见南港百姓在水深火热中,不顾年近古稀,奔赴南港,组织发动民众救灾,重建家园。他以“三山野老”的身份,邀请福州各界人士与商绅开会,详细介绍南港兵灾状况,发起成立“福州兵灾救济会”,筹集资金六万余元。他亲自督办救济事宜,购建材、买粮食,置衣被、买药品,运到南港,及时救济灾民。
随后,萨先生发起成立“南港兵灾善后会”,各界人士与海外华侨踊跃损款。萨先生把募集到的十余万元善款用于重建东厝街与灾民住房。东厝街数十家店铺经张毅兵痞洗劫焚毁后,一片焦土。萨先生在这片废墟上建起了几十间店铺,用铺就了二百多米的街道。他又盖起了十几幢双层直筒型木瓦房(当地人称火广厝),使无家无归的灾民得到安顿。
今南通通往东厝街大道大道上,有一座“”,为萨先生当年救灾时年建。桥为,长90米,桥面宽5米,南北走向,是当时福州地区除万寿桥之外的第二大跨梁式大桥。桥南端建有一座“苏南亭”,亭内立五块青石碑,碑上刻当时福州各界团体及人士、商绅、海外华侨等捐款人名单,其中有陈季良将军捐大洋两万元等。桥正中一边护栏刻有萨先生亲书的“苏州桥”三字,另一边护栏刻萨先生的一首诗:“回忆当年涉病时,寒天没胫剧堪悲,桥成今日诸无苦,来往行人险化夷。”
1926年12月国民革命军攻占福建,卸省长职,驻南港散赈,此後主要从事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萨先生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昼夜从事赈灾工作。南港九十三乡百姓称萨先生为救苦救难的“萨菩萨”,为感念他的功德,人们在“苏州桥”北头建“”,纪念这位心系民生、关习百姓疾苦的海军将领。
至1933年赴、闽东,并在、霞浦、等地督导灾民建屋、铺路、修路、筑桥、筑堤、劝耕、施赈。在福州倡设、工艺传习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儿、残疾者,提倡医生义诊,接受住持宝松和尚等聘请,为佛教医院董事长。他函电海外闽侨募集巨资,佛教医院建成后以济世救人为本,施医赠药,僧尼、居士及贫民受惠存活者甚众。
1933年支持和赞助等的福建事变(),担任在成立的人民革命政府延建省省长。
年居福州,修编《家谱》。
1935年到,访萨氏祖籍地。
1937年徇福建省政府请,往考察,并宣慰侨胞。
1938年取道(今越南)回国。期间,历经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陕西、甘肃等地。
1940年在时,曾出发前往延安,半途被派员接回重庆,送水雷所休憩。
1945年秋,宣布无条件投降,86岁的萨镇冰从渝飞沪小住。萨镇冰骑马照
1946年归里,居住在福州堂。此堂是他80岁高龄,由、等20多位乡亲捐资建赠的。被授予国军海军并除役。
1948年,萨镇冰90诞辰,福建省会各界人士为他祝寿,成立筹备会,由当时的省政府、省参议会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参加。当时,萨老拍有乘马一照,自题:“行年九十,壮志犹存,乘兹款段,北望中原”作业答谢纪念。
1949年8月国民党政府崩溃前夕,进驻福州之际,“代总统”李宗仁来榕,谒萨老于福州佛教医院(他有小恙住院),转达蒋介石之意,力劝他前往台湾,萨老以病坚辞之,并发文拥护。
他晚年走上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道路,为迎接进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的爱国表现和政治选择得到中国共产党的肯定和钦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後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委员、委员、委员会委员等职。
1951年,在第三次战役後打进了,萨镇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当即作诗一首: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沦亡缘汉城,龙游浅水勿自弃,终有扬眉吐气天。
日於福州病逝,享寿94岁。临终前不久,萨镇冰写道:“国疆昔小而今大,民治虽分终必联,人类求有道,俗情狃旧尚无边,忘怀富贵心常乐,从事勤劳志益坚,所望群公齐努力,相扶世运顺乎天。”主席、总理等党和领导人均发来,他的爱国精神,令人可钦可仰。中央人民政府给费治丧,福建人民政府举行公祭,萨镇冰墓位於梅亭路(26°05′44″N119°15′36″E)。萨镇冰出身於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萨氏家族。
始祖为辅佐元世祖经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属西部落葛罗禄)答失蛮,元代中期赐姓萨,后为蒙古族同化,明后更“从汉俗,弗称氏”。故如今其后人有的自认,有的自认汉族,有的自认回族。
因为先祖曾经世居,故常称为。末期一支後人迁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
始祖萨拉布哈,为所信任,使掌兵权,“元统年间,家于闽”世居。
家族中人才辈出,包括元朝、时礼部侍郎萨都琦,近代曾经出任校长的和殉难时的舰长等。
16世传至萨镇冰。父萨怡臣,字怀良,号纳吉,为诸生,以教书为生。作为少有的活到民国、唯一活到解放的北洋海军军官,萨镇冰就是一本活的历史百科,他亲眼见证了北洋舰队从壮大到覆灭、清朝灭亡民国成立、日本的战败投降、新中国的建立,他的人生有着太多太多一般人所没有的故事。[2]
萨镇冰经历了清末、民国与共和国成立初的各个历史时期,他出身于清朝政治腐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逝世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崛起的初期;年轻时亲眼目睹了的失败,耄耋之年看到了日本的投降。解放后拒绝蒋介石的去台邀请,转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以年迈之躯为共和国建立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萨镇冰既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位在国共两党都享有名望的人物,也是中国海军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才。同时,他一生扶贫济困,广造福祉,被人民大众称为“活菩萨”。真可谓是“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参见:冰心《记萨镇冰先生》[2]诗集《古稀吟集》、《客中吟草》、《里门吟草》、《仁寿堂吟草》。
据《福建史志》记载:1933年间,萨镇冰以下野省长的身份,游历闽东各县。在霞浦县期间,由他筹拨华侨捐赠的款项做了两件事:一是清理疏浚护城河,二是扩建县城东关市场。(详见《霞浦文史资料》第三辑。张景骞作:《萨镇冰来霞浦》)当时,萨镇冰与霞浦的一起动员民众,以工代赈,疏浚城河,拓宽市场,民众踊跃参加。河清工竣之日,镇冰与众同乐,赋七绝一首,且亲笔大楷正书。诗云:“疏河大禹古称仁,此日松后尘;万众辛劳天不负,功成千载利斯民。”霞浦县人民为了纪念这件事,将他的题诗镌刻于石。当时,他还给扩建的市场题额“有秋市场”,悬于市场正面楼上墙顶另书“有秋路”三字,勒石于市场东侧路旁。 他募捐在国兴寺附近整修的石阶路被民众称作“萨公岭”。
萨镇冰在霞浦留有重要墨迹。
萨镇冰诗一首
先生《鸿嗷辑》续刊祝辞
慈善专家赖有人,汾阳苗裔广施仁。
金针木铎遍华国,惠雨和风溢海滨。
归隐多年惟学佛,婆心一片妙如神。
不辞跋渉频施济,休问前因与后因。
摘自郭介梅先生《鸿嗷辑》(国光印书局,民国二十五年十月再版五千册)。
赠萨镇冰总理
萨印鼎铭,闽侯人。历任海军总长及国务总理,勦抚盗匪,海洋清平。嗣被选为中俭振灾会主委,余亦追随有年。
乘风逐浪志波涛,意气轩昂一世豪。
海盗咸蒙恩抚治,灾民悉感德熏陶。
惟斯廉颇堪言将,但有孙膑可论韬。
国务关怀维系切,史传千古表高操。
摘自先生《省馀存稿》(世界新闻社,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再版)。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清朝剧,Qing Dynasty Plays,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
说明:双击或选中下面任意单词,将显示该词的音标、读音、翻译等;选中中文或多个词,将显示翻译。
您的位置: ->
1)&&Qing Dynasty Plays
According to our habit, in this dissertation, we call those Qing Dynasty TV plays Qing Dynasty Plays (Qingchao Ju)Based on the great deal of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why the Qing Dynasty Plays enjoy general popularity.
本文遵从人们的习惯说法,将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简称为“清朝剧”。
2)&&the Ming and the Qing periods
明朝、清朝
3)&&the Qing Dynasty
On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cholar Class,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浅论士、科举制度、清朝灭亡三者互动关系
On the Autocracy of Policy of the Qing Dynasty over the Dong N
试论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的专制性
Review of the National Policy Under the Qing Dynasty Administration in X
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
4)&&Qing Dynasty
Research on Yangtze River bank s Frequent in-moving in Wuwei County and 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of Yangtze River Basin in Qing Dynasty;
清朝无为江堤屡次内迁与长江流域人地关系考察
Social Culture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n Qing Dynasty Reflected by the Dream of the Red C
《红楼梦》折射清朝宗法制社会文化
On the Function of Zhebuzundanba System in Administering the Mongolian Area in Qing Dynasty;
哲布尊丹巴系统在清朝治理蒙古地区中的作用
5)&&The Q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17 centur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 and the Qing Dynasty experienced a changing process from dispatching messengers to each other to subordination.
17世纪前期,西藏地方与清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遣使者到隶属统治的变化过程。
Since the Qing Dynasty came to rule the Central Plains in 1644,the non-stopping Anti-Qing struggles started by Han people caused much trouble to the Qing rulers.
清王朝入主中原之后,处在汉族人民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之中,各地的反清斗争绵延不断,使得清王朝的统治者十分棘手。
The invasion of the West colonialists awoke in the rulers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importance of the national frontier defense.
在遭受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认识到了国家边防防御的重要性。
6)&&Qing dynasty
补充资料:清朝兵制
&&&&  中国清朝()是以满族上层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走向衰败的时期。它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以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的旧制和本民族的传统,也受到西方的影响。至清末,许多近代军事制度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清朝前、中期,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办理。中央设兵部,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则"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历代职官表》卷十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为陆军部,始有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后又增设海军部,但军机处的权力仍重。到宣统三年(1911),改责任内阁,另设军咨府,以秉承诏命,襄赞军谋,军机处遂废。    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以镶黄、 正黄、 正白、正红、 镶白、镶红、正蓝、 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太祖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每300人为1牛录,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领兵官称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领兵官称固山额真;共领7500人,是为1旗。以后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关以后,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于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兵卫负责拱卫京师,主力有骁骑、前锋、护军、步军等营,还有选自各营、装备精良的士兵组成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等。除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外,其余分置总统和统领统率。驻防八旗,由镶白、正红、正蓝、镶蓝、镶红等所谓下五旗担任,分驻全国冲要城镇,以畿辅、东北、内蒙古为最多,作为镇慑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得名。有马兵(亦称骑兵)、步兵、守兵之分。马兵、步兵亦称战兵。沿江、海设有水师。绿营兵籍,皆注于册,由兵部管理。"骑兵拔于步战兵,步战兵拔于守兵,守兵拔于余丁,无余丁乃募于民"(《乾隆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将官归兵部选任,"凡直省武职副将以上,列名具疏请补,参将以下,按月升选"(同上书卷六十)。绿营仅有极少数驻京师,称巡捕营,隶属八旗步军营统领。其余分屯各省,依所辖地域之大小、远近、险要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兵额,列汛分营,"以慎巡守,备征调"。绿营兵以"镇"为基本单位,作为全国各大镇戍区的基础,设总兵1员,为镇的主将。在总兵之上设有提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各镇总兵;又有巡抚,其兼提督者有权节制各镇。在巡抚提督之上,又设总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巡抚、提督和总兵,为该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各镇绿营兵按协、标、营、汛编制。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各有直属亲兵,统称本标,分称总督标、巡抚标、提督标、总兵标。标辖2~5营,分称中、左、右、前、后营,居中镇守,以备征调。凡副将所属之兵称协,是协守要地的部队,按防守地的重要程度编配数十至千余人规模不等的营,以守备地名命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次要地区设汛。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由千总、把总统带。自提督以下,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其军令寄于总督和巡抚,兵权归于中央。遇有征伐,皇帝另简经略、参赞大臣统兵,调集各地绿营出战,事毕即解大臣兵柄。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抬枪及火箭(见中国古代火箭)、火毬、火罐、喷筒等火器,此外还有云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于绿营兵。    勇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八旗兵与绿营兵已腐败不堪用。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廷谕令各省举办团练"助剿"。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订营哨之制,粮饷取自公家,称湘勇或湘军,是乡团改勇营之始。继之,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淮军和各省勇营。及战事既毕,除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和其他一部分勇营遣散外,各省险要处仍以勇营留屯,称为防军。防军之外,又有练军。它从绿营选练而来,其营制饷章也全仿湘军,任务与防军同。这样,自同治至光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防军与练军成为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它们的营制皆源自湘军。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曾国藩,兵部无权管辖。湘军制度之盛行,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变革。从此,"兵为将有",中央兵权移于将帅。这个时期,清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制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廷在一部分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购买和仿制洋枪洋炮、轮船铁舰,雇用外籍教习和顾问,举办武备学堂,开始采用西式武器和操典训练军队,并建起了近代海军。但是,这种变化既是初步的,又是畸形的。旧有的大刀、长矛并未废除,集兵方式没有改变,军队建制仍维持勇营制和其他旧的组织形式。军队的主要新式武器和教习都依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了清军的近代化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新军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于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设练兵处,在各省设督练公所,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以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亦称国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将原有的防军、练军和其他旧军(旗兵除外)汰弱留强,一律改为巡防营。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 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嗜好及文化程度上有严格规定。新军的品德教育以"忠义要旨"为中心,技术训练"以实用易学为主"。清政府本想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国兵权,但召募、发饷等操于将帅手中,武器装备有赖于外国,军队的私属性质毫无变更。至宣统末年,新军只练成13镇(另说14镇),由于辛亥革命爆发,便随清亡而终。    参考书目   孟森著:《八旗制度考实》,载《明清论著集刊》,中华书局,北京,1959。   周远廉著:《清代前期的八旗制度》,载《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第6期,沈阳。   罗尔纲著:《绿营兵志》,中华书局,北京,1984 。   王闿运著:《湘军志》,岳麓书社,长沙,1983。  
说明:补充资料仅用于学习参考,请勿用于其它任何用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皇帝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