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五岁梦见小孩子哭着追着我跑追跑,前面梦见小孩子哭着追着我跑推门跑进羽毛球场,后面追的梦见小孩子哭着追着我跑撞到回弹的门上了,前面跑的需要承担责任吗?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关注自闭症这个弱势群体,不管是病症科普还是给特殊家庭募捐,都在尽我们所能进行宣传,希望能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爱。
但看完这篇文章,心里格外难受和复杂——跟很多自闭症患者的家庭比起来,我们遇到的很多所谓的“育儿困难”能算是啥事呢?
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你们。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里,或许与自己和解,是唯一的答案。
本文来源:公众号“十点人物志”(ID:sdrenwu)。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有一个你不想要的孩子,是什么感觉?”
国外社交网站Reddit上,关于这个问题有一万多条回答,一个比一个更令人唏嘘。
但在知乎上,同样的问题,只有39个回答,几乎都是匿名。
张洁是唯一一个亮出身份的答主。刷到这个冷门问题的时候,她像对着树洞一样把亲身经历一吐为快。
不到12个小时,阅读量破了9万,获赞数超过1900;一周后,涨到了36万,点赞7000。
底下的留言里,人们纷纷表示理解:“太多鸡汤文让父母要无条件爱孩子了,可是爱都是要相互的啊。”
一、 确诊
公交车开出去不到一站地,怀里的孩子又开始哭了。
尽管是非高峰期,车里人也不少,有人看到张洁抱着孩子,起身给她让座。她刚坐下,儿子就嚎啕大哭。她小声哄着:“星星不哭,很快就到了。”
没有用。星星听不懂她的话,自顾哭着,嗓门洪亮,伴随着身体左右扭动,想要挣脱妈妈的怀抱。
半个公交车的人都投来不解的目光,“怎么回事,孩子哪里不舒服吗?”刚刚让座的好心人问。
张洁感到无地自容:“他是自闭症······”说话间车停了,这不是她的目的地,但她带着星星下了车。她毫不怀疑,如果不下车,星星能嚎一路。
刚下车,后面来了一辆6路,星星立马不哭了,拉着张洁的手要上去。6路通往南京脑科医院,张洁叹了声气。
最近,张洁天天带着星星往返于家和这所与北医六院齐名的精神科医院之间。从此以后,只要是坐公交,不管去哪里,星星必须坐6路;如果强行带上别的车,就大哭大闹。这是自闭症的典型症状——刻板行为。
星星18个月,还不会说话,张洁叫他也没反应。起初她以为是听力问题,但儿子明显能听见声音,就是不理她。正对他的时候,他眼神飘来飘去,从不看她。
最让她担心的是吃饭。同龄孩子都长出牙齿,已经可以吃蛋糕、水果。星星也长牙了,但任她怎么示范,星星都不会咀嚼,只能吃糊糊。
母亲的直觉告诉她,孩子有问题,家人却说她敏感。她上网查,发现这些是自闭症的早期症状,心里“咯噔”一下。
后来,她不顾家人反对,在南京脑科医院排了一夜的号,抱着星星去看自闭症专家门诊。
诊室的门是粉色的,里面也刷成了粉粉嫩嫩的颜色,但在这间色调温暖的房间里,她的心掉进了冰窟窿。
专家看了不到五分钟,就让张洁去做评估。张洁之前跟别的家长打听过,“评估”就意味着确诊。
据统计,在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自闭症患者,其中七成有智力障碍。这与公众印象之间存在巨大偏差,很多人以为自闭症是性格不合群,是心理疾病。
但专家告诉张洁,自闭症是一种大脑发育障碍,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难题,至今没有治愈的先例。
有的患儿直到成年以后,生活都不能自理,需要父母24小时贴身照顾。
在脑科医院的六楼专家诊室,张洁差点当场从窗边跳下去。
二、 干预
自闭症虽然没法治,但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干预改善患儿的行为。而专家告诉张洁,干预的黄金期非常短,要赶在孩子5岁之前,越早越好。
张洁一度暗自庆幸,她发现得这样早,干预及时的话,星星应该很快就和正常孩子没什么区别。
那时,专家说了一句话:“发现得越早,意味着越严重。”她后来才明白是什么意思。
两年半以后,我在南京资历最老、资质最完善的干预机构里,见到了张洁母子俩。
星星在上辅导课,三个孩子围坐在一张方桌旁,桌上摆满了五颜六色的玩具,老师的职责就是教会他们如何玩。
自闭症患儿因为理解能力和想象力的欠缺,普遍不会玩。一大堆玩具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只会拿起最简单的一件,反复摆弄。其他的,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不会。
有个和星星同龄的男孩,已经会用塑料棒拼数字了。他在桌子上摆出一个“175”,老师问:“这是什么?”他清晰地回答:“一百七十五。”
张洁看着他,眼神复杂。星星已经干预了两年半,进步缓慢,一个扔球、接球的游戏,他学了半年;一年以后,才学会鹦鹉学舌,而且不超过两个字。
像男孩这样和老师一问一答的互动,他几乎做不到。更多的时候,张洁问他:“我是谁?”星星重复:“是谁?”她又说:“叫妈妈。”“妈妈。”
她有时会沮丧地想,可能儿子这辈子也不会理解“妈妈”是什么意思,不会真正地喊她一声“妈妈”。
时间花了,钱也花了。干预机构的学费贵得吓人,半天的常规课程,一个月要8000;辅导课属于另外加课,一个月2000;如果找老师加做一对一的干预,按小时收费,180到240不等。
张洁每个月付给机构的钱,将近2万,却收效甚微。这两年她胖了很多,她1米72,原来120斤,有一张标致的瓜子脸;现在胖到了140,尖下巴变成了双下巴,育儿焦虑写在了她的脸上。
身体上她也吃不消了。带自闭症孩子上课不比得普通孩子,疲惫程度翻倍。
带星星上常规课的时候,除了一对一的个训课,张洁可以稍微喘口气,其他两门都是对她体力和忍耐的极限挑战。
小组课,5个孩子一起上,老师教音乐、绘本或手工,需要家长配合。星星根本坐不住,满教室跑,张洁在后面追,刚把他按回座位,一个没留神又跑了。
感统课更是张洁的噩梦,一个大教室,30多个孩子一起,只有3个老师指导,张洁不得不追、哄、骂轮着来。
在“物理攻击”之外,更残酷的是精神打击。手工课上,比星星晚入机构的孩子都会跟着老师做了,星星还是一脸茫然,不知道大家在做什么。张洁当初“一年后就会讲话,三岁就好了”的信心,崩塌了。
老师安慰她,“星星的程度比较严重。”程度,是机构里经常使用的词语,在相同的干预下,它基本上决定了一个孩子可以达到的天花板。
实际上,星星的自闭症属于重度低功能,是最没有希望的那种。
她整个人就跟崩溃了一样,“在家里疯了闹了笑了”。
她甚至想过离家出走,不管孩子,她跟丈夫闹过不止一次离婚:“你放过我,我净身出户,把孩子给你。”
三、 接受
张洁的人生,曾是全然不同的基调。
她出生在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大学教授,她从小耳濡目染,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她身上有很多标签,概括为一个词,就是“优秀”:211本硕,985博士,大学老师,31岁当上副教授,往后是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平步青云。
她是那种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做到的人。喜欢骑车,学校离家10公里,她每天骑车上下班。后来骑行318进藏,别人当作不得了的大事来说,她的语气就跟“去一趟(南京)新街口”差不多。
一切都是按部就班推进,包括生孩子,她和丈夫也是等到经济条件成熟以后才考虑。
星星确诊后,张洁曾无数次复盘自己怀孕和生产的每个环节,她想找出原因,如果当初自己做得更好一点,是不是就能避免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出生。
然而没有。
怀孕期间,他们把能做的检查都做了,孕检、唐氏筛查,这些都查不出自闭症。
张洁本人冷静克制,她跟丈夫说,如果出现先兆流产,一定不保胎,“那是大自然在淘汰不合格的生命”。
他们对自身也很严格,烟酒不沾,张洁在学校有独立办公室,连二手烟都避开。
张洁想不通是哪个环节出了错,专家说,自闭症是天生的,就像上帝掷骰子的随机事件。说直白点,这就是命。
以张洁的性格,肯定是不认命的,她一向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机构里,成功的例子也不是没有,比如哪位妈妈,辞职带娃,机构、家庭干预两手抓;甚至生二胎的前一天,还要亲自带大宝上课,孩子进步突飞猛进。
“劳模妈妈”的故事激励了她。她跟学校请了一学期的假,在家自学干预,机构没课的时候,她就手把手教星星。
那些砖头一样厚的专业书,《孤独症早期干预丹佛模式》《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她买了一大堆,每一本都认真做了笔记,她感觉自己懂了,但实操过程中,星星完全不配合,注意力涣散,眼神对视不超过十秒。
她气得扇过儿子耳光,扇完内心充满了挫败感。“以前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努力做不到的,哪怕是我最不擅长的论文,憋呀憋呀总能憋出来。”
儿子让她四十多年的世界观动摇了,她开始怀疑,资质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
她曾经坚信,自己前半生取得的成就都是靠努力得来的;现在,她发现不过是自己运气好,父母给了她不低的智商、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里亲戚大都是高校教师,上学时遇到的导师人脉好、资源好······
在反复的挫败和绝望中,张洁心里冒出了“恶毒”的念头。
有一天,她忍不住跟另一个自闭症孩子的母亲说:“我有时会幻想这孩子意外死了。”
对方回应:“我也想过,很可怕,人真的有时很魔鬼。”
第一次见到平素强大的妻子如此崩溃,张洁的丈夫很震惊。和张洁不同,丈夫面对儿子得了自闭症这件事,有一种平静的钝感。
张洁又哭又闹:“星星一辈子都是个傻子。”
丈夫安慰她:“多大事啊,就养着呗,以后有咱们一口吃的,就有他一口。”
接受了星星是个“傻子”,张洁变得“自暴自弃”起来。一个指令教不会,那就不会吧,她也不再逼星星,“就好像一个学习很用功的小孩,无论他怎么用功,学习还是上不去,他就慢慢算了。”
松弛下来后,张洁发现了星星身上的闪光点——容易快乐。
周末的时候,她和丈夫带星星去公园骑车,星星特别开心,骑得飞快,两个大人都追不上。丈夫拴了根绳子在车把上,在后面拉着,“跟遛狗一样,干脆就叫‘小狗子’吧。”
朋友的儿子上初中,期末考试没考好,家里鸡飞狗跳,朋友来找她诉苦。她反而开导起对方:“学习不好又怎么样,不配活着吗?再说又不是不努力,已经尽力了呀。如果像我儿子这样,你们怎么办?”
四、 认识自己
星星生病后,张洁从没停止过学习、观察儿子的行为方式,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自闭症人有一类典型症状,叫刻板行为。比如带星星出门散步,必须走规定的路线,如果换条路走,他就大哭大闹。
实际上,这是他理解世界的规律:从地点A到地点B,要通过路线C,这是一套完整的秩序。一旦秩序被打破,他就会很焦虑。
张洁联想到自己,职称就是她工作中的秩序。她对工作早已感到厌倦,为了评职称,写不完的论文,填不完的表格,她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被环境裹挟着,在评职称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星星的自闭症,打破了她的秩序,让她按下暂停键。
请假带星星干预期间,她重新捡起了年轻时的爱好——研究西方古典文明史。
这一看就陷进去了,她找到了自己真正想教的内容。回学校后,她迫不及待申请开一门选修课。为了开课,她趁儿子去机构或入睡后的间隙,手打了12万字的教案。
带孩子干预的职责变成夫妻两人分担,上午丈夫带,下午张洁带,家里还请了特教。
她也会教,不过教得很“佛系”,都是一些最简单的指令,“跟妈妈亲亲”,星星很快就学会了,仰起头跟她碰一碰嘴。她觉得儿子还是喜欢自己的。
闲下来的时候,她在知乎上回答关于自闭症家庭的育儿问题。在一个回答里,她写道:“很多自闭症妈妈不快乐,是因为太想做一个好妈妈了。”
有同为自闭症患儿母亲的网友给她发私信,说自己特别后悔当初没有辞职,耽误了孩子的干预。现在怎么教都不会,感觉对孩子的爱意正在慢慢消失,继而自责,强打起精神努力训练,很快又受挫,陷入恶性循环。
相似的经历戳中了张洁。她想,是谁规定的,妈妈就一定要无限包容、无限热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无限牺牲自己、成全孩子呢?“在做好一个妈妈之前,先做个人吧。”
她给这位妈妈的建议是,多关注自己,每天花一个小时,关注身边的美好。
“做完家务认真欣赏干净、整洁、有序的家,大声赞美自己好能干啊。
喝奶茶的时候就认真品味奶茶,认真赞美好香好甜好醇。
接孩子的时候观察路边的风景,认真赞美大自然。
看到电动车大军的时候也请认真赞美,这是一群努力生活的人类。”
五、 出路
从干预机构出来,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他们带星星骑车的公园。
公园绕紫金山而建,从入口进来是一条平缓的长坡,三月底的南京,鲜花夹道盛开,争奇斗艳。
张洁边走边随口说出了十几种花的名字,这是二月兰,那是晚樱,紫玉兰,再走过去,垂丝海棠,山下面还有两株西府海棠。
走到一排黄色的小花下面,我说这个是迎春花,我认得。张洁纠正,这是金钟花,你看花瓣,迎春花是六瓣,金钟花是四瓣,而且花朵细长、向下。
怀孕时,张洁不止一次想象过,以后要和孩子一起做很多事情。
在她的心愿清单里,她要带他来公园认花花草草;跟他聊她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聊她小时候的事情;等他长大了,陪他读书,读历史、哲学。
万一他不喜欢读书,“做个小流氓也没什么。”张洁说的“小流氓”,就是混台球厅、不会念书的那种孩子。
哪怕是最坏的想象里,也没有自闭症这个选项。
她曾以为自闭症就是发育得慢一点,比别人家孩子笨一点。干预了两年后,张洁意识到,她的星星不止是笨,可能一辈子都无法生活自理。
现在,星星4岁,体重40斤,当他在公共场合大喊大叫,张洁已无法像以前那样,一把抱起就走;如果他不配合,给他穿衣服都很困难。随着他长高、变重,张洁和丈夫年纪越来越大,往后要拿他怎么办,张洁不敢想。
自闭症家庭有出路吗?据张洁所知,无非两种:要么生个二胎,等父母老了以后接棒照顾;要么照顾到孩子成年以后,花钱把他送去国外的专业机构托养。
生二胎,张洁斩钉截铁拒绝。谁也无法保证,二胎是健康的。“别拿概率跟我说事,概率是基于统计学的,对个体来说没意义,发生了就是100%。”
即便是个健康宝宝,张洁一想到,这个孩子出生就是为了继承他们的责任,照顾一个自闭症哥哥,就很难过。他们承受过的苦难,不忍心让二胎再承受一遍。
还有一个经济上的考量,她和丈夫已经无力承担养育一个正常孩子的花费了。对自闭症孩子的投入是个无底洞,他们还能维持目前的体面,全靠钱在撑着,再生一个,就不够花了。
张洁曾有过把孩子送出国的想法,她在百度搜索“如何把自闭症孩子(送出国)”的时候,检索框里自动出现的选项是,“如何把自闭症孩子丢掉”。
送到国外,和花钱处置垃圾,本质上没什么区别。但国内的社会保障性服务不完善,留在身边,等他们走了,星星将无人可依。
张洁悲观的时候甚至想过,与其让星星毫无尊严地活在世上,不如一起带走。
更多时候,她在积极寻找出路。带星星去机构的路上,看到附近有一片荒置多年的废楼,她想写信给市长信箱,将这里改建成自闭症家庭社区,通过请特教、家长轮值、志愿者服务,在不占用过多社会资源的情况下,让自闭症家庭抱团自助。
干预机构里有很多外地家长,大多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机构高昂的学费已经够受的了,他们还要租房、交社保。她又想,将这里改建成自闭症家庭廉租房也很好哇。
她的这些想法,如果没有人买单,大概率无法实现,但她还是要提出来。与其对着无能愤怒,不如想想能做点什么,万一哪天实现了呢?
写在最后
3岁零8个月的时候,星星第一次知道了张洁是他“妈妈”。
老师指着张洁问他:“这是谁,叫她什么?”星星看了她两秒,眼神就飘走了,五秒后,她听见儿子说:“妈妈。”
她多年的心愿实现了。那一天,她的快乐不亚于“普通人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股民遇上了涨停,运动员拿到了奖牌,马云、马化腾们并购了一家企业”。
但老天就是这么作弄人,没过多久,星星又倒退回之前的样子。
张洁问他:“我是谁?”他也跟着说:“是谁?”张洁说:“叫妈妈。”他复述:“妈妈。”
老师告诉她,星星的进步是螺旋式的,反反复复。她觉得,无所谓了,再差能差到哪里去。
于是她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宝贝,你真棒。”
封面图来自《坡道上的家》,文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受访者为化名。
........................................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出国留学导师微信号: guanjia333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27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4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3
责任编辑:
家有同款宝宝,所以来答一波。我至今都清晰的记得,我女儿Terrible two到来的标志性事件,如今想来还心有余悸。在一岁半以前,女儿只是一个呆萌的宝宝,按着我们安排的生活节奏活得自得其乐,每天都是笑嘻嘻傻呵呵的样子。一岁半的一个周末,我吃过午饭正在房间备课,突然听到一阵尖利的哭喊声,还伴随着“邦邦邦”的撞击声。我吓得一个箭步冲进餐厅,眼前的一幕让我震惊又心痛。只见我的女儿站在餐椅上,脸上满是泪水,把小头拼命地撞向桌面,一下一下是那么的疯狂,表情是那么的愤怒。旁边,宝宝奶奶正努力想要把她的头拖起来, 而她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小小的身体似乎有无限的力气,仍在奋力地撞下去。连我的呼唤都听不见。我立马冲过去,把她抱起来,让她趴在我的肩膀上。然后拍着她的后背,一边安慰她:“妈妈在,妈妈在,妈妈带宝宝去蹦蹦高喽~”一边带她离开了餐厅。好在毕竟是个宝宝,我带她下楼,一边指给她看周围的景致,到楼下小超市的时候小姑娘已经安静下来了。我想起来之前的几次,女儿手里拿着玩具,奶奶认为不安全,就会不由分说地一把夺过去。那时候她还小,虽然每次被夺了东西也有不甘心,也会哭几嗓子,但一转眼情绪就过去了。但这次她有了如此强烈的愤怒情绪,反抗的那样坚决,我感到眼下的她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长时期了。后来我知道,其实它就是“Terrible two”。1.什么是“Terrible two”“Terrible Two”是对“可怕的两岁行为”的一种概括。一般在宝宝1.5岁-3岁之间集中爆发。这个年龄段的宝宝随着自我意识的形成,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自己身边的世界开始有了掌控欲,他们希望所有事情按自己的意愿来发展。好奇心强,有自主的愿望,可自身能力又不足以支持他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或控制别人,这就让他们感觉很挫败,伤心,苦恼。而这个时期的他们语言发展水平又有限,哭闹,发脾气就成了他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在大人们眼里,则呈现为令人头痛的任性、自我、叛逆等不良行为。比如:无论让他干嘛,他都秒回:“我不!”“不要!”什么都要自己做。吃饭他要自己用筷子,穿衣服他要自己系扣子,洗澡他要自己洗,上电梯他要自己按数字……最喜欢说的是:“我自己来。”善变易怒,上一秒还是可爱乖巧的模样,下一秒就可能疯狂摔东西、抢玩具、乱咬人、撞头、满地打滚……你做事情要符合他的想法,不然就让你重做,闹给你看。比如:她满地乱扔的玩具你不能动,那是他特!意!摆!好!的!动了之后不管你再怎么摆都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宝宝好绝望,要哭个够!2、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过激行为?当时看到女儿这种疯狂的表现,内心就有种感觉,宝宝发这么大的火肯定是有原因的,她疯狂地撞头动作是在对抗什么。所以,趁她玩蹦床的时候,我给奶奶打电话问清了具体情况。原来,在我吃过饭离开餐桌以后,宝宝看到我的筷子放在那里就抓在了手里。在她兴致勃勃地想要去夹菜的时候,被奶奶一把拽住了。可是娃哪里愿意,她用力抓着筷子,不愿放手,嘴里还喊着:“我不,我不。”可她根本不是奶奶的对手,筷子一下子就被夺去了。她彻底懵了,紧接着就回过神来,开始撞起了头。“Terrible two”的宝宝,有了自主意识,而很多大人还停留在对婴儿的照顾方式,对宝宝的一切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而为之。而宝宝虽然不具有强大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进入到非常关键的分水岭。宝宝的想法就是: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尝试吗?我可以体验吗?我可以参与吗?我可以感受吗?......宝宝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来认知世界,并获得最自然的成长力量。这种强大的自然的力量和大人的强烈的呵护关爱就产生了强烈的矛盾,一个是我要做,一个是我替你做。所以宝宝会不断的和大人产生逆反,来不断的证明“我”是真实存在的。我女儿当时就是对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自己去做到用筷子(我要做),结果这个尝试还没来得及做出就被奶奶无情的制止了(我可以做,没实现)。可想而知,她内心是有多么的受挫,而她自己除了说“不要不要。”这种简单的拒绝语之外,还不具备强大的语言抗辩能力。所以,这才做出了自残式的对抗行为。她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证明自己的独立意志啊(“我”是真实存在的!)。3.大人如何和“Terrible two”宝宝相处经历了女儿这次的撞头行为,我也反思自己。其实以前我就已经发现奶奶喜欢“先下手为强”,嘴上对娃说着“不可以这样”的话音还没落地,手就已经夺过了东西。而我只告诉了奶奶她的做法不恰当,会刺激到宝宝,却没有给她具体的建议。这导致了宝宝反复遭遇这种“被侵犯”的感觉,弱小的她只能选择这种自残式的对抗进行反击。从那天开始,我和奶奶商量好,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奶奶先要征得小朋友的同意,让小朋友自觉交出东西。如果小朋友不愿意,奶奶就尝试转移注意力,用其他事情吸引她。其实,这么大的宝宝拿着玩具之类的东西,危险也不会多大,如果她坚持要玩,奶奶就给她这个自由好了。我们只要在旁边看着,控制好时间,想法让她尽早结束这次“冒险”就好了。我们聊过以后,除了接下来的第一个星期,奶奶没控制住自己,引得宝宝又撞了一回头(希望老母亲不在场的时候没有)。自那以后,小朋友就再也没有出现这种过激行为。下面具体说说,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咱们可以怎样应对和引导。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下方给个赞鼓励下下。其实,“Terrible two”没那么可怕,它是宝宝开始独立的标志,他们开始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希望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你需要做的只是,把他当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小人儿去尊重,去对待。1)少对他说“No”,绕开硬碰硬我女儿是被强制夺了东西才产生了强烈的对抗行为。2岁左右的宝宝情绪起伏厉害,一旦自己的想法和行动被你打断、制止,他们也会用同样决绝的方式和语气拒绝你。有的宝宝反应强度很大,倘若常用威胁、暴力的方式压制他,很有可能有一天他会情绪爆发,会因愤怒而摔东西,有的甚至会伤害自己。所以,尽量减少对宝宝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不要这样”之类的拒绝语,不去和他硬碰硬。对待这个阶段的宝宝,管教技巧应以疏导、绕道为主。如果不想因宝宝的冒险行为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话,你可以提前做好防范。比如,想要保护他的安全,不要告诉他这不许玩那不许碰。你把东西该收的收起来,该锁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如果宝宝不高兴或是遇到了挫折,你可以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比如,有一次,我女儿吵着要把手伸进洗衣机里摸一摸时,奶奶就捧起了一把肥皂泡给她看,她立马就被漂亮的泡泡给吸引了,很快安静下来。2)尊重他的选择,给他自主权这时候的宝宝,有着强烈的愿望按着自己的想法做事,不想事事都听你的。多用理解、耐心、关爱陪伴他度过这个特殊的时期,对宝宝良好性格的养成非常重要。女儿撞头事件后,奶奶开始看着她玩筷子,后来小朋友就具备了一双手握住整双筷子的能力,也早早的就学会了自己夹菜。只要宝宝的行为不危及他人和自身的安全、健康,大人就应该充分放手,给宝宝自主行动的空间,这也是给他自由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让宝宝决定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情,适当给他一些“当家作主”的快感。比如,我经常把“今天去哪里玩,午饭吃什么”等的决定权交给女儿。如果怕他自己选择会要求比较过分,那你可以给他在可控范围内少量的选择,比如你是玩滑梯还是玩蹦床(躲过了秋千)。让他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对于宝宝花样百出的另类行为,我们做大人的也不要用成人的角度与价值观来看待。要学着把这个时期宝宝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宝宝搭积木,他不肯学,却偏要推倒你的成果。这时候,不要着急批评他、制止他,很可能他只是对自己的动作和积木倒塌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探索推与倒之间的关系。3)接纳他的情绪陶行之先生曾经这样解读宝宝的心理:他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很多对我们无所谓的东西,在宝宝的眼里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他哭可能仅仅是因为,你把面包掰碎了给他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他着急又不知道怎样对你表达,干脆就把盘子一推哭给你看了。这个时候,对大人的考验就来了。说实在的,一开始我被自己女儿快逼疯了,老人又在旁边煽风点火让我好好打她一顿改改她性子。我真的打了。可是打完不光害得自己心疼几天,关键效用也是零,人家还是老样子。后来我就选择不管她怎样闹,我都在一旁安静的守着,等她闹完了哭完了,把情绪宣泄完了,我再和她沟通这个事情。其实,换过来想想,我们大人闹脾气的时候,有人打你,你也只会更气。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做大人的要接纳宝宝的情绪。不能告诫他不许有负面情绪,用暴力压制他的坏情绪。粗暴的方式不能让他知道自己哪错了,还会对宝宝带来心理伤害,让他失去安全感,产生叛逆,甚至变成一辈子的熊宝宝。这时候你只要记住一条,宝宝的一切情绪都是合理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感同身受,找到他哭闹背后的原因。当你识别对了,就能知道自己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该如何回应宝宝的情绪。4)教他正确发泄情绪,表达自己这一阶段的宝宝虽然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表达,但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高兴、有趣的情绪,哪些是生气、难过的情绪。大人应该鼓励宝宝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教给他正确的处理方式。他们发泄情绪的时候,大人稍安勿躁,如果怕影响形象,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当他恢复了平静,再与他分享自己的感受,教他认识情绪,表达情绪。你可以告诉他,“你刚才看上去很伤心”或者“我知道你现在非常生气”“你一定对妈妈的拒绝很失望”诸如此类的话,帮助宝宝认识到有很多的语言能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我女儿后来学会了说:宝宝气!以后,每当她皱着小脸这么说的时候,我就会给她一个拥抱。然后再好好的安慰她。宝宝激烈的发泄方式其实都是在吸引大人的关注。我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她,她不用大喊大叫或者怎样,只要告诉我她的情绪,就会得到我的关注和反馈。《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段话:宝宝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Terrible two”是宝宝成长必经的阶段。而教育宝宝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共情,你去换位思考,想宝宝所想,很多问题就不会太纠结了。我是 @亲橙 ,醉心儿童教育与心理问题钻研的妈妈,致力于如何养成身心健康、自信独立、善思善学的孩子。养育没有捷径,但一定有办法,育儿路上你遇到的问题,或许我也曾经历过,关注我,咱们一起携手破解难题,做个凡事有办法的家长!
根据我认为的重要性以及容易被忽视的程度,我认为需要一以贯之的原则是:1,在自己的情绪过载的时候,先照顾自己。平时也多照顾自己之所以把这一条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这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而又是很关键的。类似于飞机上的安全指示,当氧气面罩落下来时,带小孩的成人要先迅速给自己带好,再给孩子带好。帮助孩子处理情绪是很需要智慧的,但是更需要稳定而又有承受力的情绪。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是保证自己给孩子情绪处理能力的基础性前提。当自己的情绪处在快要失调的边缘时,要赶紧停下来先处理自己的情绪,不然自己的认知功能也会失调,孩子的情绪会变得更加糟糕。平时也要多照顾好自己,保持自己心情轻松愉快平和,离自己的警戒线约远就越有对孩子情绪的承载能力。那些觉得孩子最重要,自己不重要的父母,一定要好好想想这一点哦!2,先回应情绪,后回应问题举个例子。一个男孩因为在他跟另一个孩子没有遵守规则往外跑时,老师只来得及拉住了他。非常激烈地挣脱,甚至打老师。我过去做初步的处理,他没有激烈的动作以后,陪他到了一个角落。他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带着怨气说:”你们就是不喜欢我“。这时候他说的问题是觉得我们不喜欢他,表达的情绪是生气和难过。如果我当时回应他的问题,那么对话很可能就会如下发展我:”我们并没有不喜欢你“他:”你骗人,你们就是不喜欢我,不然为什么就我被拉住了“我:”那个老师只拉住了你是因为你俩跑太快了,她只拉的住一个,并不是不喜欢你“他:”那我不管,反正就是我一个人被拉住了,你们就是针对我“我:”。。。。“所以对话就会陷入互相难以说服对方的事实层面的辩论。而他之所以这么跟我辩,只是为了告诉我”我感觉到不被你们喜欢,这让我很难过,很生气“。如果我没有照顾好他的情绪,而只是否认了他表达的情绪的原因,那么他会感觉自己的情绪也是被否认,被认为是无理取闹。所以我当时是先只回应他的情绪我:”你觉得我们不喜欢你,这是让你很生气很难过的事情“他:”对,我就是很生气“我:”是啊,我看到你真的很生气。“他:”我先都快要气炸了,我恨不得把这房子都拆掉,让你们都玩不成“我:”嗯,你特别想把房子都拆了,就像想告诉所有人你很生气“他:”对,我还要打电话告诉我妈,我特别生气“我:”你觉得别人不喜欢你,你很生气,你特别希望你妈妈也知道“他:(开始有些沉默,情绪从生气变得有些低落)我:”你觉得别人不喜欢你,你不仅仅很生气,还很难受“他:(开始掉眼泪)我:”你很希望别人能喜欢你,也特别担心别人不喜欢你,所以当你觉得别人可能是不喜欢你的时候,你就会很生气,很难过“他:(仍然沉默,流泪)我:(坐到他身边,手放到他的背上)”所以在我过来抱着你,不让你打老师的时候,你也觉得我不喜欢你。但是你想一想,当你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不会愿意一直跟他说话?如果是我讨厌一个人的话,我可能都懒得跟他说话“这个过程中,当我一开始不去辩解,而只去回应他的生气情绪的时候,他对我的回应总是以赞同开始的,而我接着的赞同回应也让他感觉到我明白他的情绪,明白他的很多举动只是为了表达他的情绪。于是他愿意跟我说得更多,也更能触碰到他生气背后隐藏的伤心难过情绪,而只有在感到安全的时候,他才会愿意面对和表露自己更脆弱的情绪。而在他情绪比较稳定,并在互相的赞同中增强了对我的信任之后,我就可以回头来解释他最初的误解”你们就是不喜欢我“。回应情绪是最容易获得赞同与接受的,但回应情绪时,承认的不是孩子对事情的理解,而是承认孩子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产生对应情绪的合理性。3,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要用控制来保护孩子不伤害自己和他人我们需要给孩子自己控制与调节情绪的空间,这样孩子才能得到锻炼与学习,也让孩子获得自主感。但是当孩子情绪失控,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时,成人是需要立刻帮助控制的,这是对孩子的保护:一方面,不让孩子做傻事伤到自己,比如不能自残,或者扔杯子导致碎片伤到自己。另一方面,不让孩子伤到别人,使得自己事后要承担行为责任以及自己内心的愧疚感。最好是比较有力量的父母用自己的腿夹住孩子的腿,用环抱的方式夹住孩子的手。紧到孩子没法挣脱,又不会弄疼孩子。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能严重弄疼自己,这也是为了防止自己被激怒而瞬间出现难以控制的报复动作。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不高兴,肯定闹得厉害。只要用第二条的原则回应孩子此时此刻的情绪,并告诉他此时的规则:”我知道你现在被我抱着不能动很生气。但其实我是被你控制的。你力气越大我的力气就越大,你力气越小我的力气就越小。你看你已经发现你力气大的时候我力气变大了,你可以试试看你力气变小的时候我是不是也力气变小了。如果你能保持一分钟不用力,我就自动松开了“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提醒:一般只在孩子情绪非常失控,或者用不安全的方式发泄情绪时使用家长要注意保护好自己,避免自己被孩子伤到。人被伤到会有用反击和报复来自我保护的本能举动,即便是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一开始孩子肯定会闹得更厉害。但是不要担心,因为失控的人其实也是害怕自己失控的,内心会希望有人帮自己找回控制,最后归还给自己。用自己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信息:”我很有力量,我能保护你,我很温和,我不会报复你“4,关系是情绪调节的基础对于成人,有时候情绪即使很激烈,但一看到或听到自己最亲密的那个人,马上就感觉到安心多了。对于孩子更是这样,主要的养育人作为依恋对象会对孩子的情绪起到很强的调节作用。就像爸爸去哪儿里面,好多爸爸平时不带孩子,第一集里面孩子哭闹起来老爸们是怎么哄都不管用。但是在一起相处久了之后,老爸们简单几句话就能让孩子平复下来。反过来,孩子会对能够帮助自己起到情绪调节和安抚的人更加亲密和信任。5,接纳孩子的情绪,规范孩子的行为情绪是很个人化的,自己是情绪的主人。越是被评判,被指责,被压抑的情绪,越有找各种方式表达的冲动。而行为是相对社会化的,是会对自己和别人带来影响的。当孩子生气了想打人的时候,生气的情绪是应该被接纳的,正如第二条原则中说的一样。但是打人的行为是需要被规范的,因为这不是安全的情绪表达和应对方式。这里的安全不仅是说可能对别人不安全,而且是说对孩子自身也不安全(比如孩子事后会因此内疚,可能引起对方的报复,引起其他人的厌恶,这些后果都是对孩子的身心安全有危害的)。6,给孩子用安全的方式闹情绪的权利情绪是需要有释放性表达的空间的。闹情绪可能对解决问题没有用,但是对于孩子自己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有作用的。就像衣柜里面衣服堆得很乱,要能收拾干净需要找一个空间来作为工作区。这个过程家长只要保证孩子不做伤害自己与他人身心健康的事情,不在可能因为被别人看到而产生伤害孩子尊严的环境,孩子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此时家长条件允许,最好能够陪着孩子,一起待在一个比较舒服也比较封闭,没有干扰的房间里面。既不被孩子闹情绪绑架,又不制止孩子闹情绪,只是平静而又温和的陪着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知道闹情绪没用,但仍然是能有父母陪伴的。等孩子哭累了,消停了,家长顺势弄条热毛巾给洗洗脸,换个衣服,摸摸背,稍微再哄哄,就可以温柔地跟孩子谈谈心,讲讲道理了。7,身体的抚慰,养育是很有效的越小的孩子,身体的抚慰越是能够起到情绪调节的作用。就像婴儿哭了抱起来拍拍摇摇就很有效。小孩子语言功能发展不足,情绪高涨时更加没有语言理解能力,但是身体感觉通道还是很敏感的。抱起来在后背,手臂上随意的抚慰几下,再帮助擦擦脸,喂喂水等养育的方式,就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照顾,被关爱,很快身体就松软下来,变得很乖。8,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重要前面我提到了很多如何用语言回应孩子感受的方法,但是这些语言能够起到效果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和语调去说。这里没有办法示范,但是原则是说的方式是要跟说的内容一致的。那么就要求父母不只是知道孩子现在什么感受,更要自己现在能感受到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说出来的话才会贴合到孩子的感受。语言的理解是靠左脑的认知功能的,而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认知功能是受到限制的。但是身体的感觉,语音,语速,语调这些信息是经过同样掌管情绪的右脑处理的,所以非语言信息更容易被孩子接收到。=========================分隔线===============================知友 @Arnu Xie的问题(感谢授权分享):他生气,闹的时候,谁去抱抱,也不要。。怎么解。谁去打谁。要表达什么意思,如果你不是第一时间理解他的意思,就可能生气。手机屏幕关闭了,我去帮他打开,他就以为我要拿走,随手摔手里的东西,一生气就啪一下把手机摔下。当时就吼他。过后又觉得吼的有点过分。我想这位妈妈在吼孩子的时候自己肯定很生气,而生气的背后心里其实是很难过,也很无奈的。生气是说”我本来是来帮你的,你却不领情,还乱扔东西跟我发脾气“,即便妈妈事后意识到这样吼孩子有点过分,但在那个时刻自己的愤怒真的是很难控制的。难过是说”我其实是心疼你,想要帮助你,但是你却误会了我,没有理解到我的苦心,还用摔手机,让我感觉到被你拒绝了“,无奈是说”我都这么努力想帮助你,但却没有效果。你的脾气老这样,以后该怎么办啊?我有些不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才能帮到你了“。难过和无奈可能是这位妈妈,也是很多的妈妈平时在跟孩子相处时都经常体验到的。而难过与无奈到了自己承受的警戒线时,就会很容易转化成为愤怒而迸发出来。所以妈妈们真的很值得在平时好好照顾自己,降低自己的情绪压力,这样帮助孩子时能有更大的承载空间。孩子看起来性子是有些着急的,可能急得自己表达自己意思时也说不太清楚,而别人没能理解时更着急,而生气是着急的应激情绪反应。妈妈看到手机屏幕关闭了,第一反应就是想去帮他打开,一方面妈妈非常关心孩子,会很想给孩子帮助,但另一方面妈妈举动的背后似乎也反应出妈妈对于孩子的着急也是挺着急的,希望马上帮助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就能避免孩子面临的情绪。妈妈反应很快,也许孩子也因此没有时间反应妈妈的意图是什么,又很着急的下了个结论”妈妈是要来拿走的“。妈妈和孩子都在互相的着急情绪感染下快速判断,快速反应,而面对的都是具体的问题,都没有机会在自己的情绪里多感受一下,也没有机会回应到对方的情绪。建议妈妈首先照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放松下来,只要孩子碰到的不是特别大的困难,就不用立刻去帮孩子解除那个困难。而是慢下来,去观察,体会,回应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先去照顾孩子的情绪,之后孩子可能自己就能解决那些问题了,这也是孩子能力可以成长的地方。而照顾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我举个例子。”如果你不是第一时间理解他的意思,就可能生气“,那此时此刻,孩子最要表达的就不是之前他在努力表达的那个事情,而是自己之前努力表达,但是却没有被理解到而产生的挫败感。这时妈妈要关注的重点就不是纠结于之前到底说的什么。至于”他生气,闹的时候,谁去抱抱,也不要。。怎么解。谁去打谁“,只要他闹的时候不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那么就在一米左右的距离陪着他,反映他的情绪和意图,即使不说话也行。但如果他用不安全的方式,就用我第三条的方式去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不小心踢球踢到别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