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春节和大陆一天吗都如何过春节?

泉州过春节有什么习俗吗?(一)初一 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 (二)初二 1.做 牙:一般从商者拜土地公,而没从商也会拜,大多都用牲礼祭拜,现代也逐渐改为以鲜花水果祭拜,因为家里还有许多肉类没吃完呢!而二月初二是土地公生日,就多用牲礼祭拜。 2.公妈(祖先)开荤:早上要拜祖先,而且是准备牲礼和菜碗,丰盛的一餐请祖先品尝。 3.回娘家: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请子婿)或十二(女儿回娘家),但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选择这一天比较适当。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三)初三 1.睡到饱:因为从除夕到初二都劳累,所以今天可以好好调息一番,晚起一下。 2.闽南的初三这一天,一般是家人在祭拜去世亲人的日子,所以如果初一、二没去拜过年的家里一般是不去的。如果冒然去给人家拜年,会让对方觉得带来晦气。所以这天大都是户外活动,而不去串门拜年。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四)初四--接财神 自从十二月廿四日送走注在人家的诸神以后,今天诸神返回人间述职,当然要早一点接神,表示勤劳好兆头,如果太晚接神,财神都被接走,新的一年如何有财气呢? (五)初五 1.开工:一班公司行号大都选这天开工(除非初五在黄历上实在不宜开工,才另择日期)但都只是举行祭拜仪式,召告一下,让多日为动机器运转的一下,检查一切正常,然后老板发个「开工红包」,让所有员工讨个吉利后即回家,明天正式上班。其实这个仪式就是「收心操」不是吗? 闽南闹正 春联、年画、饺子、年糕,这些都是咱们中国人过大年的年景、年俗、年味,而比起北方城市的春节习俗,闽南一带的过年习俗显得颇为独特。闽南地区所指的春节一般是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人过春节也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说法——“年兜正月”,“年兜”就是除夕,讲究的是吃;而“正月”指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究的是玩,是“闹热”,也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闽南味的词——“闹正”。 鞭炮声里迎正月 许多读者也许会问:“‘闹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闹新春’呢?”记者为此请教了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林宝卿。林宝卿介绍说,“闹正”的“正”是“正月”的意思,在闽南语中念作“znia”(n代表鼻化音,读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这个字代表的意义是正月或是新春,比如除夕夜12时放鞭炮,闽南人叫做“开znia”,也就是说,放鞭炮迎来新春。可见,“闹正”的词意与“闹新春”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新春”。 文史专家洪卜仁老先生告诉记者,闽南春节“闹正”的方式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厦门漳州金门一带的闽南新春歌谣记录着当时闽南人是如何过年的:“初一早;初二早;初三无甚巧;初四神落天;初五过开;初六壅肥;初七七完;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地公生;十一请子婿;十二倒来拜;十三吃糜字配芥菜;十四相公生;十五上元瞑;十六看大烛;十七倒灯棚。”洪老说,所谓“闹正”,初一、初九、元宵最是“闹热”。 女婿拜年 由于闽南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换个角度想:大年初一开正后,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为媳妇理当体谅,如果只顾回家,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闽南过春节的习俗闽南地区百姓过春节总称为“年兜正月”。“年兜”(除夕)讲究吃,“正月”讲究玩。除夕夜全家团圆,家家户户围炉吃团圆饭,连外出经商或做工的亲人也要赶回来过年。有的无法回家,也要在桌上摆上一副碗筷酒杯。在全家围炉吃好酒菜之外,还有人人吃长年菜的习俗,每人都要煮一棵有头有尾连根的菠菜,表示全家长年平安健康。
吃珠蚶也是闽南很有含义的风俗,用清水煮开九成熟的珠蚶是下酒的佳肴。吃完珠蚶,要把壳留下,筵席散后,将蚶壳洗干净,然后由家里长辈将蚶壳撒在床下,嘴里还要念着“蚶壳钱,明年大赚钱”。据传,这一习俗与古代用贝壳当货币有关。所以,当地百姓把蚶壳也叫蚶壳钱。
除夕夜,平民百姓家还要在厅堂放一钵头白米饭,上面插一朵红春花,***饭、过年饭。因为闽南话的春与剩同音,表示年年有余粮过年。
早年,民间还有跳火盆的风俗。现在,有的村庄还有。吃完年夜饭后,年轻人就在村落旷地上堆柴烧火,一个接一个跨跳过火。许多观众在旁边念着:“跳火盆,跳火盆,公担金,婆担银;跳火盆,牛羊一大群。”也有人念:“跳火盆,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里。”
除夕过后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主要是玩或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大清早要互相拜年恭喜,加深邻里感情。许多家庭沿袭初一早晨吃线面的风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但是,有一项禁忌,就是第一口不能喝汤,如果喝汤,这一年出门经常会被雨淋着,这也是意愿。
春节期间,闽南地区的习俗不尽一致,比如初三这一天,惠安等县称为回娘家日。但在同安农村却有不同。 而在我们这,一般是正月初二就是"女婿陪老婆回丈母娘家吃饭 闽南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闽南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闽南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关于正月初九“天公生”这个节日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闽南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泉州春节民间的民俗有那些泉州春节习俗拾掇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祭祖、烧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是日中午,每个家庭皆尽力备办丰盛菜肴,祭祀敬奉祖先。同时,摆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谓“烧天金”。主妇们还挎着装满筵碗的神篮大庙进小庙出,敬过神佛敬“地基主”、敬过往亡灵“好兄弟”。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祭路:既夕,或陈庶馐于门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东阳县志》:除夕具酒馔于门前设祭,谓之赛路神。” 拜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泉人度岁,皆以米粉为糕米果、饽饽之属,留宿饭于明日,谓之过年饭。” 除夕晚上年夜饭后,撤去宴席,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插“春花”(或称“春枝”),摆上红橘、柿饼等果盒,以及硬币、红蛋、“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龛之前,直至大年初一。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泉州过大年有哪些习俗和活动(习俗活动各一个)闽南人最重视的节日就是农历过年,又称为春节。而从除夕子时进入大年初一,再从初一到十五,都算是过年。民间流传著许多传统年节习俗,虽然有些习俗看似迷信,但对於现代社会而言,却有其重要意义。年前大扫除不仅增添新气象也确保环境卫生;祭祖拜神,反映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感恩之心;除夕围炉,让平常分散各地亲人团圆在一起,而拜年与回娘家,更让平常忙碌的人们趁此佳节维系与亲友之间的情谊。 习俗 习俗由来及内容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祝贺新春,旧称拜年。通常是在元旦正月初一这天,晚辈要向长辈拜年,之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见面时要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新年好”等吉详话,大家互相祝贺拜年好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家庭中团拜之后,男子在这一天要出外拜年。在拜年过程中,凡遇年长者,须要三叩头。在拜谒过程中,如主人不在家,就向该家中堂上首叩三个头,犹如主人在上,俗称朝上磕。 归宁 相传嫁出去的女儿若在农历正月初一归宁,娘家会变穷,所以女儿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古时的习俗,女子不得无故回娘家,所以初二回娘家时多由娘家兄弟来迎接。 而「回娘家」也不能两手空空,要准备一些礼物,若是娘家的兄弟有子女,也应该要赠送红包给晚辈。女儿带回的外孙,则由外家赠送鸡腿,或用红绒绳系古钱,挂在外孙的颈上,俗称「结衫带」,不过,现代这些古礼也已被红包所取代。 老鼠娶亲 传说这一天不宜外出、宴客。 若执意去做,就会终生贫困。初三又是俗传「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每家每户都要提早熄灯就寝,不能太晚睡,并且要在在家里四处撒盐、米,俗称「老鼠分钱」 迎神接神 众神会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廿四日升天奏报的诸神都将在初四这天回转人间。 因此要准备牲醴、香烛纸马迎接诸神下降。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接神一般都在午后举行。由於准备接神的供品、饭菜特别丰盛,所以才说「初四顿顿饱」。 破五 从初一到初四有很多禁忌,初五破除, 照例还要吃饺子,祭祖的供品要撤,垃圾可倒,刀剪可动,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大吉,迎五路财神,到此主要节日过完。 人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 “七元”。这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道教认为,天地是先有鸡、再来是狗、猪、羊、马,之后才有人的存在。因此,认为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则是吉祥,代表那一年能够出入顺利,人口平安,若是天气阴晦则表有多灾患。 顺星 正月初八为顺星也叫祭星。这天到庙里烧香祭星,可以获得星宿的垂佑。晚上,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在庭院里摆上香案,供上「星神禡」,以元宵为供品,再以五色灯花纸,捻成一百零八个灯花儿,用油泡在粗磁做的小灯盏里,燃起来散放於庭院各处,就可以去灾了。 并且要在案头、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并点燃,叫做“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从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后点四十九盏灯,摆天地桌,灯散放各处,叫散灯。 赶庙会 农历元月初九,闽南侨乡普遍做“天公生”,所谓“天公”,就是“天庭”的最高统治者“玉皇大帝”每年的初九,大家都要到金殿去逛逛。 在这一天,鸣凤山上的虫鸣鸟叫都不见了,只有一大堆的人和遍布的小贩。这一天里,所有的民俗小吃摊贩齐齐出笼,非常热闹,还有风筝、气球等玩意儿。小贩一多,就更热闹了。 元宵佳节 从正月十三至十七都是元宵佳节,需在厨下点灯,一连点五夜,过十七,十八收灯,十三试灯。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正日,因元宵是上元之夜而得名。举行盛大的灯会,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至初十八收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是观赏灯火,所以又称为灯节。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们往往端著灯互相照脸,还要照一照屋内屋外的各个角落。泉州在春节有什么习俗泉州春节习俗拾掇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 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 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 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 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 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详细资料—— ?si=1。闽南人过除夕春节元宵的风俗习惯冷月 春节为一年诸节之首,是一年中最具喜气的节日。人们将过春节称为“过新年”。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现在不少人总是感慨年味越来越淡,其实,旧时泉州关于春节的习俗是十分隆重精彩的。 泉俗认为“年兜”——即除夕那天是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那天中午,家家户户都要尽力备办丰盛菜肴敬奉祖先,即便是贫寒之家也要尽力而为。供桌上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丰衣足食),上面再搁碗糕(因为碗糕俗称发糕,象征兴旺发达)、柑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象征吉祥、有福)、红米丸(象征团圆、圆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闽语中的“剩”就是“春”音,所以以前很多农户在过年时都要在存放大米的米缸和存放粮食的米囤上贴个“春”字,既寓意春节来临,更寓年年有余,有“春”——有剩余),供桌前还要再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亨通、红火),一直摆到傍晚,再燃放鞭炮,子孙们就跪拜祖先,祭礼也告完成,俗称辞年。 现在很多人家在除夕那天拜祖先没那么烦琐,一般就是备办一些丰盛的菜肴,给祖先烧香点烛、烧“金纸”,放鞭炮。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拜祖先一般要有米饭、“米果”(用饭米磨成米浆蒸制而成,即米豆腐)、炸肉丸、猪蹄、鸡(或鸭)和水果;泉州、晋江、石狮、惠安沿海一带拜祖先一般是用米饭、鱼丸、鸡卷、芋角(把大芋头切成块)、炸排骨、牡蛎煎(一种小吃,用新鲜牡蛎拌地瓜粉用油煎炸而成)和各色果品。——芋头也上供桌?也许会有不少人产生疑问,如果你看过芋头刚挖出来是怎样的,你就会明白了。刚挖出来的芋头是有许多小的芋艿附在一个大芋头上的,它象征着多子多孙,于是坚信多子多福的古人们就把它也摆上了供桌,希望多子多孙,人丁兴旺香。(另,闽南地区清明祭墓,有人也会将几个小芋艿放在墓碑前。其寓意同样是希望多子多孙,多子多福。)闽南人拜祖先多爱用鸡和鱼等荤菜是因为“鸡”谐音“吉”象征吉祥如意,“鱼”谐音“余”,象征年年有余。果品一般爱用柑橘,大橘(鹌鹑蛋那么大的橘子),糖品一般用金橘(是橘子的一个品种,只有半颗花生米那么大,味奇酸不能生吃,得去籽用盐水浸泡去其酸涩之味之后加白糖腌制熬煮成蜜饯,是泉州地区的山城永春所特有的,三明地区的尤溪也是主要产地)。这是因为“橘”谐音“吉”,闽语的“橘”和“吉”同音,象征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泉州有句俗谚:“清明(或冬至)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说明民间对于除夕吃团圆饭历来十分重视。过去泉州男性外出谋生者甚多,但无论奔波在多远的地方打拼,除夕日均要回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农村更有“哪怕三只脚的凳子也要搬回家中过年”的说法。拜祖先多在中午,但除夕夜也是不能忽视的。北方除夕夜要吃水饺,南方则无此习俗,但除夕那天的晚餐也是极丰盛的,一家人团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极浓烈。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除夕那天晚上还要吃甘蔗。说到甘蔗,闽南地区过年时一般都要买甘蔗,少则两三根,多则七八根,十几根。因为买多了,一般是连带叶的蔗尾都留着,根部也不削皮,这样才能够存放得久一点。买回后一般都是放在门后,特别是大门——旧时大门为双扇门,左右两扇门后要各放一根连根带叶的甘蔗。因为除夕一夜连两岁,所以闽南人在除夕那天晚上都要吃甘蔗,寓意“甜头甜尾”,一年到头生活甜蜜幸福。吃完的蔗渣正好“炝火盆”。—— “炝”在闽语中就是“燃烧”的意思,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家门口用田里的稻草、拾来的枯枝等东西堆成一堆成盆状(就是圆形的),然后放火点燃,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同时也有驱邪避灾之意,到了晚上,“火盆”快烧尽时,就用蔗渣放入火堆,充当燃料。 而晋江(特别是安海一带)除夕晚上流行的是“跳火盆”,所谓“火盆”(或称“火群”),是在家门口以干薯藤、稻草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燃起火堆,然后家中所有的男性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男婴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的兄弟替跳,同样寓意来年生活红火、兴旺和驱邪避灾之意。 泉州、晋江、石狮沿海一带过春节还要蒸碗糕,有的还把碗糕叫做“发糕”。闽语的“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因为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整日笑嘻嘻;碗糕大都是做成甜味的,寓意生活甜蜜,吉祥如意。 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一般没有蒸碗糕这习俗,但过年是一定要蒸“米果”的,即米豆腐,因为除夕那天中午拜祖先的时候一定要有“米果”,这“米果”是用普通的“饭米”(即煮干饭用的米)磨成米浆,然后再加入少量的盐和苏打粉用旺火蒸制成的,可以直接吃,或蘸酱油、醋吃,也可以煮成汤,或加入米粉煮汤。安(安溪)、永(永春)、德(德化)等山城在春。关于春节的闽南民俗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闽南地区百姓过春节总称为“年兜正月”。“年兜”(除夕)讲究吃,“正月”讲究玩。除夕夜全家团圆,家家户户围炉吃团圆饭,连外出经商或做工的亲人也要赶回来过年。有的无法回家,也要在桌上摆上一副碗筷酒杯。在全家围炉吃好酒菜之外,还有人人吃长年菜的习俗,每人都要煮一棵有头有尾连根的菠菜,表示全家长年平安健康。 吃珠蚶也是闽南很有含义的风俗,用清水煮开九成熟的珠蚶是下酒的佳肴。吃完珠蚶,要把壳留下,筵席散后,将蚶壳洗干净,然后由家里长辈将蚶壳撒在床下,嘴里还要念着“蚶壳钱,明年大赚钱”。据传,这一习俗与古代用贝壳当货币有关。所以,当地百姓把蚶壳也叫蚶壳钱。 除夕夜,平民百姓家还要在厅堂放一钵头白米饭,上面插一朵红春花,***饭、过年饭。因为闽南话的春与剩同音,表示年年有余粮过年。 早年,民间还有跳火盆的风俗。现在,有的村庄还有。吃完年夜饭后,年轻人就在村落旷地上堆柴烧火,一个接一个跨跳过火。许多观众在旁边念着:“跳火盆,跳火盆,公担金,婆担银;跳火盆,牛羊一大群。”也有人念:“跳火盆,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里。” 除夕过后就是正月初一。这一天,主要是玩或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大清早要互相拜年恭喜,加深邻里感情。许多家庭沿袭初一早晨吃线面的风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但是,有一项禁忌,就是第一口不能喝汤,如果喝汤,这一年出门经常会被雨淋着,这也是意愿。 春节期间,闽南地区的习俗不尽一致,比如初三这一天,惠安等县称为回娘家日。但在同安农村却有不同。 而在我们这,一般是正月初二就是"女婿陪老婆回丈母娘家吃饭 闽南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闽南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闽南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关于正月初九“天公生”这个节日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闽南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闽南有哪些过年的风俗州芗城沿袭古俗,称为春节为"新正"或"开正"。春节为三天时间,初一那天,黎明即起,男女老少都穿戴一新,表示欢庆新年、合家欢乐。过去旧习春节开门要燃放鞭炮,早餐吃甜面线汤,意为健康长寿,生活甜美,吃饭也要吃"年饭"("除夕"夜留下的饭),表示来年有余。老一辈长者,要求家里大小都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语、不动刀、不汲水、不乞火、不缝衣、不扫地、不倒垃圾、不吃粥,讳将财气扫出去,出门不遇风雨等。春节这几天,夫妻要携带儿女谒岳父家,向岳父、母拜年,恭贺新禧,而岳家一般在初二宴请女婿,俗称"初二请女婿";至亲好友及商家客户也互请"春酒",借此交际联谊。闲谈闽南过年的习俗闽南福建简称为闽,闽南即指福建的南部,从地理上可以说,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五个地区均可称为闽南。但我们通常所说的闽南这个说法,具有特定的涵义,并不包含莆田,龙岩地区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的各客家县,其主要是依据语言、文化、风俗上等来划分的。莆田通行语言是莆田话略区别于闽南话,而龙岩除新罗区与漳平市以外,通行语言是客家话。两地均不属闽南语系。因此狭义上所指的闽南仅指--厦门--泉州--漳州--三个地区。 目录 基本介绍 具体地区 相关语言语言历史 不同说法 语言分区 文化渊源文化交融形成传统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地方习俗普渡 嫁妆 饮食文化综述 泉州饮食 漳州饮食 旅游资源漳州三平寺 土楼 基本介绍 具体地区 相关语言 语言历史 不同说法 语言分区 文化渊源 文化交融形成传统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地方习俗 普渡 嫁妆 饮食文化 综述 泉州饮食 漳州饮食 旅游资源 漳州三平寺 土楼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和文字介绍相呼应 闽南总人口约一千万。闽南历来是东南的富庶商业之地,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更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台湾,新加坡都有四成的闽南人,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超过4000万,不少被闽南人同化的人和马来人也会使用闽南语。 闽南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半期才提出的,之前闽南地区人迁徙到外地都自称福建人,东南亚人也称闽南人为福建人。闽南包括的县市有:泉州市、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金门县。厦门市、漳州市、龙海市、云霄县、漳浦县、诏安县、长泰县、东山县、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龙岩市、漳平市、大田县。 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发生内乱和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隋唐,由于中原的再次内乱和战乱,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6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所谓的“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编辑本段具体地区 闽南指--泉州--厦门--漳州-龙岩(新罗区与漳平)等地区.,还可以加上大田县部分和尤溪县的小部分。漳州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还有一些客家镇、村,有几十万客家人。龙岩市新罗区、漳平市也有不少客家镇、村。 闽南语有很多音节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所以无法用普通话的字来为闽南话注音,要学习闽南话就要学习闽南话的注音方法。这就像我们学习普通话要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 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目前比较占优势的是厦门话的声调。台湾岛上大部分人的闽南话的声调也与厦门话一致。闽南话共有8个声调,依次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我们平时一般按这个顺序,分别叫做第1声、第2声、……、第8声。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闽南语”的基础。主要分布在九龙江流域,含漳州,龙岩两地。 编辑本段相关语言 语言历史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等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 --- 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清朝时期的闽南行政地图 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泉州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 --- 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只能从三个口岸渡台,泉州莆田人从泉州港闽南 渡台,漳州厦门人从厦门渡台,福州人从马尾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优势。雍干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招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
春节台湾旅游全攻略
  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注意事项
  a、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不得参与涉及赌博、色情、毒品及有损两岸关系的活动。
  b、应当妥善保管个人的旅行证件,一旦发生遗失或被盗抢等意外,应立即通过台方旅游热线电话报告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
  c、应当遵守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注意言谈举止文明。
  d、应注意自我安全保护,严格遵守游览地的.安全管理要求,服从管理。遇到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事件时,应在尽可能采取措施自救的前提下,及时通过台方旅游热线电话寻求营救保护,服从台湾有关方面的处置指挥,并经由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进行沟通协调。
  e、在机场不要随意拍照,因为台湾民用机场和军用机场经常混用;遇到军事设施和疑似涉军事秘密的景点,也不要拍照。一些景区不能拍照。
  台湾旅游小贴士
  货币兑换:货币兑换可到指定的银行、国际观光饭店、机场或码头等地,一笔30元新台币手续费。兑换时取得的收据须妥善留存,离境前若要将未用完的新台币换回时,必须出示此收据。新台币的纸钞分成:2000元、1000元、500元、200元、及100元。新台币的硬币分成:50元、20元、10元、5元、及1元。
  台湾指定的'外汇兑换银行:台北富邦银行、永丰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第一银行、彰化银行、华南银行、“国泰”世华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兆丰国际商业银行、台湾银行、日商瑞穗实业银行、美国花旗银行台北分行。
  电话通信:大陆手机在台湾可以漫游(具体情况请与服务商联络) 大陆手机拨打大陆市话:002-86-10(北京)-电话号码大陆手机拨打大陆手机:002-86-手机号码大陆手机拨打台湾市话:02-电话号码大陆手机拨打台湾手机:直拨台湾手机号码
  从大陆往台湾打电话,先拨00886,区号去0,如台北区号02,应拨00886+2+号码。从台湾往大陆拨打,先拨00286,区号去0,以北京为例,应拨00286+10+号码。已开通国际漫游的大陆手机可在台湾地区使用,但收费较高。也可在台湾旅游时购买电话磁卡。
  禁烟:台湾室内(包括屋檐下)和公共场合(3人以上的场合)全面禁烟,公共场一定不要吸烟,罚款很重。能吸烟场合只有“看得到天空且人数不超过3个”的地方。
  旅游纠纷:旅游咨询请拨呼叫中心(0800 011765);出现旅游纠纷找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0800 811883,0800 811884,0800 811885)
  紧急联络:火警、救护车、消防电话:119;报警电话:110;交通路况报导电话:168;旅游咨询热线电话:(02)2717-3737。
  台湾游办理程序
  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材料如下:(南京户口办理时间为9个工作日、非南京户口办理时间为10个工作日)前往市(县)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
  需准备以下资料:
  ◆ 填写《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申请审批表》;
  ◆ 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 旅行社出具的证明原件(公函),办证证件的申请编号务必告知旅行社,以便于我社查证;
  ◆ 在公安局指定地点照相;
  旅行社办理观光入台证材料如下:(观光入台证的办理时间为7个工作日)按约定时间(出发前15天左右)将本人相关资料交给旅行社,办理《入台旅行证》;
  相关资料如下:
  ◆ 填写《大陆地区人民来台观光申请书》(全面启用新版本,旧版本已不再受理)。
  ◆ 身份证(正反两面)、清晰复印件(A4纸上)一份。
  ◆ 照片规格:最近6个月内所拍摄的白底彩色相片2张照片严格要求脱帽、未戴有色眼镜,眼、鼻、口、脸、两耳轮廓及特殊痣、胎记、疤痕等清晰、不遮盖,相片不修改,足资辨识人貌,直4.5公分,横3.5公分,人像自头顶至下颚之长度不得小于3.2公分及超过3.6公分,(照相馆洗照片时声明《彩色护照2吋照片》要白底的),请在背面写上姓名。
  ◆ 20岁以下之未成年人除以上材料外,需附上户口本复印件(户主页和本人页,其用意证明与同行亲属人的关系),如父母无同行,请附加父母同意书和随行亲友户口本复印件,并说明同意与谁同行。21周岁以下的'需要提供出生证明(传真、扫描均可)。
  注意: 由于现行规定申请者出示的资料已非常之简易,故请每个栏位都要确实填写,以利移民署审件時不会过于刁难。
  ◆ 详细填写入台证申请表格,包括职业、学历、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 随行亲友姓名:请确实填写有无同行人及其关系。备注(以下情况务必提前告知):
  ◆ 如已有其他入台证(如商务签、探亲签等)可进台湾的,或曾经办理过其他签证的。
  ◆ 如已有台湾通行证的(加签注之前请将通行证的复印件一并随材料交与我社,且通行证自取)。
  台湾旅游须知
  ●气温、服装台湾属热带气候,夏长冬短。5-6月为梅雨季节,夏天多骤雨,旅行中带把雨伞更佳。服装以轻便即可,但冷气普及,旅途中有到阿里山和台东者,由于气温较低请准备一件外套;同时,请自备雨具和塑料袋(包好摄像机和照相机以防水汽);台东有温泉,有的宾馆有游泳池,请自备泳衣。注意:7、8、9月为台风多发季节,遇上台风等不可抗力,根据台湾地方法律的要求,可能会改变行程及路线。
  ●时差台湾时间与大陆一样,没有时差之别。
  ● 海关台湾当局规定入境旅客每人只可带新台币8000元,美元1000元或其他等值之货币,如货币超过规定必须在入境单上详实注明申报,出境时方可携带离境,旅行支票则不受此限制。所有国际性的违禁品皆列为严禁品之列,新鲜蔬果,牛羊猪肉制品,粽子,肉松蛋卷之类,腌制之鱼、肉类禁止带入。免税品包括洋酒一瓶、香烟一条、少量香水,自用品适量。严禁携带毒品与枪械,依台湾地方法律将被严惩;凡在台湾购买的退税物品,离开台湾时必须交海关查验,台湾退税税率低且手续繁杂,建议放弃,以免离开时麻烦。
  ● 货币与汇率人民币在台湾不流通;但您可带港币或美金及大陆各银行发行的国际信用卡(Visa、Master Card)或银联卡前往,也可带人民币到台湾与导游兑换,用不完的台币可与导游换回(限与导游兑换的)。美元约US1:NT31,人民币约¥1:NT4.5,汇率每日浮动,请以当日为准。台湾纸币分为1000元、500元、200元、100元;硬币分 有50元、20元、10元、5元、1元。人民币、美元、港币市面不通用,使用时须先兑换。另外离境时,所携款不能超过美金5000元,但在入境时已申报者不在此限。
  ● 电压台湾电压为110V,插座为偏头二脚式,部份旅馆有220V设备,敬请注意所携带电器之电压(洗手间的电源可以充电,如没有电源转化器也可不带)。
  ● 饮用水、酒水饮料生水不能饮用,酒店或餐厅都有茶水供应,或在便利商店购矿泉水饮用最佳。用餐如需饮料:如啤酒、汽水等,使用由餐厅提供的,请自行付费;自备酒水类,酒店可能会收取开瓶费。
  ● 治安台湾治安良好,但也要注意安全,自由活动时,请避免单独外出,最好小团队同游最佳。如果出门,请在酒店前台拿张酒店的卡片,以防迷路。旅行证件与贵重物品务必妥善管理,不要落在旅游车或酒店里。避免走入偏僻黑暗路段,以免不必要麻烦。在台湾,客人是不可以离团的,如有亲友过来探亲,必须留下所探亲友的联络方式。分房后一定要记得领队的房号,以免需要帮助时无法联系。
  ● 交通秩序与文明旅游台湾交通方便,但摩托车甚多,务请遵守交通规则,以保安全。台湾也是靠右行驶,违反交通规则将被罚款。交通工具上一律禁烟,乱扔垃圾与随地吐痰都被罚款。游览和住宿时请勿大声喧哗,以免妨碍他人。游览过程中请勿随意刻画,不要触摸展品,在故宫内参观不要摄影或录像。
  ● 国际电话的使用方法公用电话或酒店都可直拔,其使用方法为:00286 + 地区代号 + 电话号码;以南京为例:00286+25+83196666,办理国际漫游的大陆手提电话可在台湾使用。
  ● 饭店设备为了环保,大部分酒店不提供牙刷、牙膏、拖鞋之类的`一次性用品;冰箱内之饮料、食品如有取用,在退房时需向柜台结账。部分旅馆设有收费电视频道,如有观赏亦应在退房时一并付费结账。
  ● 合同签订出团前,客人必须签订《台湾游合同》,而且必须由客人亲笔签名,不能由其他人及其他旅行社等机构代签。乘坐飞机的规定持公务舱或经济舱客票的旅客,每人只能随身携带1件物品。每件物品的体积均不得超过20×40×55厘米,上述两项总重量均不得超过5公斤。超过规定件数、重量或体积的,按规定应交付托运。拉杆箱均需托运。 --除了酒类和易燃、有毒的液体 其他液体托运都不受限制 --严禁携带利器、尖状物 、液体 、打火机、火柴等危险易燃易爆品。 --液体包括:饮料,果冻,夹心巧克力,膏状物龟苓膏、八宝粥等 --化妆品类:乳液,防晒霜/乳,面膜,护手霜,洗面奶等 --其他物品:眼药水,牙膏,奶粉,液态药品等 注意1:每样只能带一件是指化妆品类、物品整个体积不能过100ML,不是瓶子里面剩下的液体不过100ml,一般可携带物品为口红、睫毛膏、唇彩;注意2:眼药水不管多少,一律不让带(不算化妆品)。 注意3:带小孩的旅客,牛奶,奶粉都必须托运,飞机上如果需要饮用的话,可在买票时提出,请飞机上的空乘提供。注意4:特殊液态药品,若属病情治疗必须者,请到医院开具航空公司认可的医院证明,买票时请问清楚买的什么航空公司的,各个航空公司要求或有差异;若无证明只能交付托运。
  赴台个人游指南
  申办流程申请签注:游客应向其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及个人旅游签注。
  证明提供:游客在办理“入台证”前,可以到银行开具存款证明,协助办理手续的旅行社会将证明传真到台湾地接社,就完成了资质认证。
  委托办理:委托本城市指定经营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业务的旅行社,经台湾有接待赴台旅游资质的.旅行社,向台湾相关机构申请、代办入台相关出入境手续。目前,三个城市共有33家旅行社取得业务资质。
  行程安排:可委托本城市指定经营赴台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代办代订机票、住宿和在台旅游行程安排,也可自行办理。
  时间限制: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个人旅游,在台湾的停留时间,自入境次日起不超过15天,并应在规定时间内返回大陆。
  滞留处罚:赴台旅游的大陆居民应按期返回,不得非法滞留。对在台湾地区非法滞留情节严重者,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自其被遣返回大陆之日起,6个月至3年以内不批准其再次出境。【春节台湾旅游全攻略】相关文章:台湾购物全攻略06-04台湾购物最全攻略04-26台湾夜市美食全攻略06-01春节台湾赏花的旅游攻略03-22过年台湾旅游的景点04-26台湾旅游攻略04-30过年去台湾旅游的景点04-26上海旅游全攻略04-29英国旅游全攻略06-03河源旅游全攻略04-0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春节和大陆一天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