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孩子上课心初中生坐不住静不下来与身体有关吗该怎么引导?

这个问题,只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从内在改变孩子的外在,最终作用到他的行为上。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得出四个关键词:青春期、不愿意学习、静不下心以及脾气暴躁。提到青春期,我们总会想到与青春期密切相连的一些词汇,例如逆反、暴躁、冲动、厌学等等,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都会这样?这背后的成因是什么?真的是因为他们天性就逆反、暴躁、冲动、厌学吗?还是说,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改变的契机而已?在谈到解决方法之前,家长们必须要先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首先来回想一下,孩子最听话、最乖巧的阶段是什么时候?你也许会想到孩子四五岁的时候,也许是读小学的时候,但不管是什么阶段,这个阶段大概都在孩子三四岁一直到青春期之前。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一切都怀抱好奇心,愿意帮助家长做任何事情;这个时期的孩子犯了错,家长在说教的时候,讲道理的时候,孩子一般都会听得非常认真,不会反驳,更不会左耳进,右耳出。可以说,这是幼儿阶段的黄金期,也是培养孩子习惯、品质以及性格最好的时期。这个阶段一旦错过,家长很快就会发现,以前孩子不会干抢着干,现在孩子会干,但反而不愿意干了。孩子不会缠着家长问为什么,更不愿意再听家长啰嗦的说教,普遍会莫名地烦躁,产生厌学,喜欢那些不太守规矩的人或者事物。之所以孩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偏差,那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在慢慢觉醒,身份认同在慢慢觉醒。过去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是一体的。当父母在说教的时候,其实是在建立孩子对于世界认识的第一层认知,在这之前,孩子没有对世界的认知,也没有自我意识这个概念,自然不会感到厌烦和暴躁。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心态逐渐成熟,会慢慢产生自我意识。这也是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在这个阶段,孩子产生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性,与父母并不是一体的。那么他就会产生厌烦,尤其是对于规矩的束缚,会令他感到烦躁,他内心的潜意识渴望,会让他产生一种冲破权威与拘束的冲动。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静不下心、容易暴躁。什么是权威感呢?那就是父母所认同的,我统统不认同,父母认为是对的,我反而认为是错的,这就是所谓的逃离权威的冲动。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孩子都有青春期,但有的孩子青春期非常明显,甚至更为严重,这里的不同点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童年时期的教育所起到的差异性。对于有的孩子来说,青春期可能他想叛逆,但是碍于父母的权威和潜意识,他只是想想而已。但有的孩子把这个想法诉诸行动,不学习、容易暴躁发脾气,与父母对着干等等。我们要意识到,青春期是客观存在的,但青春期的轻重程度,的确会有所不同,有的孩子没有青春期特征,有的孩子青春期特征反而非常严重。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观地意识到青春期的存在。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打骂孩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不学习打骂、孩子乱发脾气也打骂,这显然是于事无补的,打骂不助于孩子与父母的亲子关系的培养,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我听过很多家长说,自己是爱孩子的,正因为自己爱孩子,才会骂孩子,才会打孩子。甚至有的家长还会用“打之深,爱之切”这样的话来为自己背书。但如果打与骂能够让孩子成为一个越来越好的人的话,从目前的社会人口结构分布来看,并没有。实际上,90后和00后中,有许多许多的巨婴,长大的婴儿。从这一点来看,打骂在过去是流行的,从这代人长大后的表现来看,打骂的效果也并没有尽如人意。因此,打骂无法解决问题。有比打骂更好的方式吗?答案是有的。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一味地打骂,只会让孩子的叛逆心更重。怎么做呢?首先,你要做的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这一转变,是本能的,是思维上的。举个例子,今天孩子拿着成绩单回家,忐忑地告诉你,这次考试只打了56分。如果你与孩子是真正站在同一阵线的,你就应该会说:“天哪,我真为你感到惋惜,考了56分,你一定很难过吧,下次要怎么做才能加油考个好的分数呢?”但大部分的家长是怎么做的呢?他们通常都是像个家长一样的派头,“什么?你才考了56分?!我辛辛苦苦赚钱供你念书,结果你就拿56分来回报我?你这书是咋读的呢?”大部分的家长这样说了之后,心里肯定是很爽的,自己拿孩子出了一口气,大大的耍了一波家长的派头。但这种说教有益吗?除了骂了一顿孩子,让自己爽了一把,并没有任何用。家长要做的,是应该真正关心孩子所关心的,而不是关心家长所关心的。你这不是无条件的爱,你这是渴望索取回报的爱。你供孩子读书,你让孩子考一个好的成绩,你还敢说你爱孩子?你这明明就是自私。家长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帮助孩子。如何引导与孩子沟通呢?我想,聪明的家长应该不会把“你要好好念书”这样的话语当作是有利的说教或者沟通吧。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改变对方通常都需要时间。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有了身份认同,不再是几岁的时候,你说什么,他们都会听得很认真,并且不会反驳(忘记又是另一回事)。青春期的孩子,在听家长的“说教”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在判别,家长今天说的这番话到底是有营养的干货,还是没营养的废话。因此,我们需要先建立一段时间的认同感。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地替孩子着想,而不是站在父母的立场看待问题。在这之后,我们需要通过引导的方式去慢慢改变孩子。如何引导呢?这就需要家长先创建一个沟通的环境,或者条件。一个具备沟通的场景应该满足这样几个条件:相对安静闭塞孩子心情稳定,没有大喜大悲你保证能够做到客观事实,不带任何情绪尽量不要夹杂任何情绪化的词汇如果这四个条件都满足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着找孩子沟通引导了。我的建议是,直接开门见山,说明这场沟通的目的,与孩子谈一谈。在这个沟通引导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原则值得家长千万注意:最好不要上来就说学习不好未来怎么办之类的废话从个人经验出发,夹杂一些故事性,让孩子慢慢接受一定要有个过程,千万不要一与孩子谈话就陷入一种居高临下的自大可以用询问引导的方式,让孩子自己去找寻答案正确的步骤,家长可以这样做:谈话之前,尽量只有你们两个人,不要给孩子压力可以大门见山说明来意,语气一定要温和,不要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不要情绪化,要讲孩子的错误事实,不要以“每次你都这样”开头接下来是引导环节:可以先尝试着告诉孩子,青春期的特点,以及自己当年是多么多么无理取闹,甚至是比孩子更为厉害继续谈论自己的事情,引起孩子的兴趣,最后说到孩子自己身上勾起孩子的思考点,例如不愿意学习的话,未来你的打算是什么?如果你没有打算的话,那要不要听听父母过来人的建议呢?针对孩子近期的行为提问:你最近有两三次表现得挺暴躁的,你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作为你的父母,我们感到非常焦虑,想要帮助你避免这个问题如果下次你将要发脾气的话,你可以把你的感受说出来,我们一起试着去解决这个问题按照以上的方法去实操,我相信能够很大程度去改善青春期孩子的一些显著特征。最重要的一点,依然还是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以及支持。同意的点个“喜欢”,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谢邀。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因年龄而异的,正常的孩子(非多动症患者)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他们的年龄乘以2-5分钟,2岁的孩子专注的时间是4到10分钟,3岁是6到15分钟,依次类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超过孩子年龄正常的注意力时间的要求,都是不合理的。比如2岁的孩子上个30分钟的早教班啥的...孩子的专注时间同年龄增长成正比如何在孩子当前年龄将他们的注意力最大化呢?1. 注意力训练小游戏和小练习。会玩的小朋友会学,而孩子学的很多知识都是来自于玩。因为调动了孩子兴趣的玩,让学习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把所有容易分散注意力的东西扔到一边,关掉电视,关掉Ipad,拿走零食。游戏时间开始啦!思考类游戏。思考类的游戏训练孩子的思考、计划的能力和记忆力,从而达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的效果。这一类的游戏有数独,翻扑克牌找相同的记忆游戏,再比如拼图游戏。还有“找不同”或者“寻宝类”游戏。拿拼图游戏举个例子吧。1000片世界地图,用一周的放学时间独立完成我家娃特别喜欢玩拼图游戏,从100片到1000片,拆了拼,拼了拆,一坐就是半天。在大人看起来只是打发时间的小游戏,孩子玩的时候却是用到了很多的思考和技巧。她在拼世界地图的过程中,需要——计划:最先找出边和角。将类似颜色的拼图块堆放到一起。将有文字的拼图块放到一起。。。记忆力:碰到需要的拼图块的时候能快速地想到之前翻过的拼图块里见到过,或者在翻拼图块的时候想起来哪个地方正好能放,拼图的形状颜色以及内容如果能记得很清楚,就会拼的很快。整体和部分的感觉:对于整体拼图效果以及分割后的小拼图块能有非常清晰的感觉,这样拿到一个小拼图块能感觉出它大致在整体图中的哪个部分。思考:碰到图片里的文字有Atlantic的字样能想到大概在地图的哪一个位置。又或者看到有英国国旗图样的国旗大致能推测是哪几个国家的国旗...排序游戏。排序游戏同注意力的训练也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比如跟着孩子一起照着菜谱做一道菜,或者带着孩子看说明书,一步一步理解下面该怎么做。乐高积木中带主题的那种就是这种类型。孩子需要去理解每一步要找什么形状的积木块,拼在哪里怎么拼都是有顺序的。需要孩子思考以及非常的专注才能保证不拼错。练坐。这个游戏就是让孩子挑战一下自己能坐多久,中间不能来回晃,不能挠痒痒,不能左顾右盼,不能说话,不能笑,看看能坚持多长时间。比如跟孩子一起练对视,看谁先笑就输了,或者坐板凳,谁先动了就输了。经常玩这个游戏之后,孩子的大脑得到训练,大脑同身体之间的联系会加强,也会有利于注意力的提高。2. 创造适合不同孩子的无打扰环境有些孩子喜欢完全没有声音的学习环境,而有些孩子更喜欢在噪杂的环境中学习。需要去了解孩子的喜好,从而给孩子提供最适合他的环境,以帮助他集中注意力。背景音乐。有些轻音乐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提高注意力。比如我自己就是这个情况,在有舒缓音乐的环境下工作,会大大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减低我被其它事情分心的机率。小电器。各类的小电器能关机就关机,能静音则静音,能放的别的房间就放到别的房间去。手机进来一条微信,ipad推送一条提醒,别说孩子了,大人工作都无法全神贯注。经常看着看着就忘了自己原来在做什么了。触手可及的文具。小朋友要做作业用的所有文具,以及书,或者草稿纸剪刀,甚至是水杯等都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他们不需要站起来到别的地方去找。这样作业一共有多少,还剩多少没做一目了然,也能帮孩子管理好时间。这些都对注意力的提高有帮助。3. 利用各种神器都说娃“屁股长虫”或者“屁股是尖的”,根本坐不住。怎么办呢?我家娃班里有几个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他们的凳子是特殊的,每个凳子上会放一个这样的气垫气垫一面有小突起,一面是平的。小朋友坐在有小突起的一面。别小瞧它,这小气垫可还是辅助治疗多动症的小利器,能帮助坐不住的孩子改正来回动的习惯。那么娃如果手闲不住,这里推一下,那里动一动,又怎么办呢?这里又有一个小工具,就是一个长长的类似蛇一样的袜子,袜子里面冲上米粒,这样袜子凉凉的沉沉的放在膝盖上,能帮助娃坐住了,同时手有的抓有的捏。这里利用了本体感觉输入。本体感觉又称肌肉运动知觉是来自于关节、肌肉和结缔组织的感觉,本体感觉的输入可以来自于上举、推拉重物,包括自身体重。孩子膝盖上放一带沉沉的米,小朋友就不那么爱挪来挪去,手也不那么容易到触碰了。这里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是,坐不住不是靠罚站来惩罚,手闲不住也不是靠绑手来制止,而是靠疏导,靠把多余的精力和注意力的转移或者控制。4. 作息规律让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的各项安排尽可能的有规律,这样到某个时间段,孩子心理有预期,比如该看书了,该做作业了,或者是该上学了...我从娃八个月开始培养睡前阅读的习惯,从刚开始我说我的她玩她的,到半年后不讲故事不睡觉,再到今天任何时间拿起书就“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完全归功于两个字——坚持。是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坚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还能帮孩子参与自己的时间管理,建立更好的时间观念。有类似这类用小磁块吸的小日历,孩子自己来摆放,自己看看什么时间要交作业,什么时间休息,什么时间有生日聚会...5. 充分的休息时间要有好的注意力孩子的休息时间要充分。喝水,上洗手间,吃零食的时间要合理安排,比如放在看书写作业之前,或者之后,因为中途打断对注意力的集中是不利的。所以在娃看书的时候送个水啊,送个零食啊,都要避免。6. 将大任务拆分成小目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同的经历,告诉娃收拾下房间。娃一进去开始收拾床,结果半个小时之后,你发现她在床脚找到一个掉在那里的小玩具,完全忘了之前她进去是收拾床的。既然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不如把“收拾房间”拆分成,收拾床,收拾桌子,收拾玩具架子....这样收拾完毕之后还很有成就感。7. 了解孩子的学习类型 (visual视觉型, auditory听觉型, kinaesthetic动觉型)娃娃型是卖萌专用血型虽然娃娃型是卖萌专用的血型,孩子学习类型的区别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有的孩子喜欢通过看来学习,有的孩子更喜欢听,还有的孩子动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对于孩子注意力的提高,需要关注孩子本身的特点而对症下药。视觉型:视觉型的孩子更擅长通过看或者写来接受信息。这类的孩子适合把知识写在卡片上,或者小本子里,让他们读或者看。画画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在听大人讲东西的时候有些视觉型的孩子喜欢拿一张纸涂涂画画,看起来是注意力分散的表现,而事实上,有可能是他们在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表达他们听到的东西,以帮助自己的理解。听觉型:听觉型的孩子顾名思义喜欢从听来吸取信息。这类的孩子相比较看书则更喜欢听书,听故事,听大人讲课。有很多成人也是一样,相比较看说明书更喜欢看说明视频。这类孩子会更喜欢在有轻音乐的环境下学习。动觉型:动觉型的孩子喜欢摸一摸,碰一碰,试一试,而不喜欢看书或者听别人讲。这类的孩子做个小实验或者看个小绘本剧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孩子经常是这三种类型的综合体,因此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中三种方式都要尝试。我是母婴盐究员 @Rainy Sunny ,育儿路上与你共勉。
这个也很正常,因为经过假期的话,孩子很少学习,经常玩耍经常玩耍的孩子,他的心肯定是静不下来的,那怎么办呢?作为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变孩子拖延的习惯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父母之所以对孩子大吼大叫抓狂不已,是因为,家长觉得这些题很简单,所以孩子应该会,必须会,但这种要求明显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是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对于我们来很简单,但是对于孩子来就未必很简单。如果家长能够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小的时候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我们甚至还不如现在的孩子的表现,所以父母应该要换个角度去理解他们,走进孩子的心里,只有当你理解了孩子,才能心平气和的去帮助孩子改变认知,相信孩子可以做得到尽管年龄相当的孩子也不要拿孩子去跟别的孩子去做比较,因为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也会出现不同性质方面的个体差异,所以作为父母应该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应该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认识到尽管孩子可能没有达成我们的心愿,但是也要去包容孩子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去接纳孩子惩罚有度,多做鼓励当孩子出现了磨蹭拖延的时候,家长应该分析背后的原因,如果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去解决困难,通过规定做作业的时间,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自己能够独立,做好作业的信心,及时做好作业的快乐,而不是不去分析原因就直接对孩子进行惩罚,特别是强迫罚写错题,这样不但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让孩子对作业产生厌倦心理,那么作为家长该怎么做呢?当发现孩子写得好,写得快的时候,哪怕有很小的进步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他鼓励,让孩子体会到做作业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改掉孩子做作业很,很拖拉,很磨蹭的习惯该放手时就要放手父母由于孩子的拖延而变得很不耐烦,经常催促经常对孩子说快点写,快点写,但你会发现,你越催促孩子,写的越慢,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它指的是个体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的现象。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孩子教育中不要急躁,容易积极的正面情绪去感动孩子,保持和孩子的界限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还有就是拖延症虽然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但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先解决家长的心态和教育观念问题,相信自己,当我们改变了,你会发现孩子也变得更好了,所以作为家长应该要先改变自己,这样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生坐不住静不下来与身体有关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