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拉萨攻略7 日游的美食品尝指南是什么?

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英语;翻译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力开展,使得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英语就是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应运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只有坚持旅游英语的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语翻译得到长远的发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及习俗的差异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国的文化大体上趋向于礼、智、仁、爱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则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响较为深远。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习俗,中西方的两种语言也因此带上了各自国家的风俗习惯与特点。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得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种表达方式甚至是同一个词的理解也不相同,这种中西方的差异性在待人接物、对待各种利益时表现明显。
(二)社会制度的差异
社会历史制度的差异往往是影响文化差异性的最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相似,文化间的差异就不大,社会制度差异很大,文化间的差异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权方面,中西方就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英国与美国对人权主义的理解和我国不同,因此,正义、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权方面的概念,都会因为彼此的立场不同而不同,这种社会制度的差异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观念、法律观念、科学观与价值观方面与我国存在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旅游英语翻译的具体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导致的词汇空缺
词汇的空缺主要是因为原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译语中没有表现出来,也就是在对应语言方面出现了偏差。词汇空缺主要包括词语的空缺或词义的空缺两种。比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词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国独有的,“春节”被翻译过来就是Spring Festival,这种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译,就会忽略掉春节时期每家每户放鞭炮、贴春联以及包饺子等传统的文化信息。还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会影响翻译时的词汇偏差,进而不能准确的向外国游客传达我国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主要指的是混合起来的、既非汉语又非英语的一种语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汉语特色的英语”。中式英语的常见表现是拼写错误、语法不对以及带有中文习惯。中式英语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由于不能摆脱母语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不符合英语语法的语言表述方法,这种中式英语一旦说出来,不但是本国人听不明白,外国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处理技巧
(一)增译与减译
在我国的很多旅游资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内容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概念,翻译人员想要将这部分信息准确的传达出去,就需要根据外国游客的实际理解力适当的增译或者减译。比如,向外国游客介绍诗人李白,可以适当的对李白的身份、功绩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补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来进行描述。这样翻译出来比较适合外国人的理解能力。还有,峨眉山的一块石头上有坡书写的“云外流春”四个字。因为峨眉山的云层壮观,水质也较好,坡才将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动的春天,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这样的翻译有两点好处,一是向外国游客清楚的介绍了坡,二是让外国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这四个字的具体所指。
对于减译来说,如果原文中包括的关于历史考证或古地名的内容过多的话,可以适当的进行删减,不然会使外国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直译与意译
对于旅游景点的名称,可以采用直译、意译、直译加音译、直译加意译等方法翻译出来,但不管采取哪一种办法,都要求翻译者拥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指导正确的方向。比如,安徽黄山,翻译过来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苏州的“拙政园”就不能将其翻译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应翻译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对于我国行政区划名称的具体翻译,基本上采用音译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对于外国游客比较熟悉的食物,像馒头、宫保鸡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译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译成“Hainan”,而不能翻译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译的方式翻译这些名称,还需要增加一些注释以便于外国人能够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国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而且饺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点之前包好,等到“子时”吃,这是正好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隐含着“更岁交子”的意思,因为“子”是指“子时”,“交”与“饺”谐音,因此,子时吃饺子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着未来的一年会幸福美满。如果仅仅将吃饺子翻译成“eat dumplings”,就无法传达出饺子在我国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义。为了化繁为简,只取了饺子的拼音“jiaozi”,这一词语目前已经广泛被外国人所接受。
(三)适时变通
从事旅游翻译的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变则通,通则久。针对不同类型的外国游客要给与不同方式的讲解和补充,并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识。
四、总结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在具体的旅游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一定要重视并掌握中西方的这种文化差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译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使得我国的旅游英语翻译更加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进而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旅游景区英文译法规范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2515114。
杨海晶(1980-- )大庆职业学院人文科学系商务英语教研室专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明岩,荆怀芳,孙洁.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语翻译的探讨[J].时代报告,2012(6).
[2]王滨.浅析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J].中国商贸,2012(15).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精英文化 社会化 旅游消费
一、“精英文化社会化”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现在多指各行各业中的卓越人物、优秀的人或领导者。在大众眼里,“精英”就是高素质、高品位、高收入的代名词,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力等方面高于大多数人,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精英们所行成的文化理念,我们称之为“精英文化”。相对大众文化而言,精英文化以其独特和超前的表现形式和高雅、严肃、精英的气质,感召、激励、引导着社会大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解放,精英们向大众传播的文化理念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审美情趣、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等,受到大众的普遍接受和认可,形成了精英文化社会化的现象。
二、“精英文化社会化”背景下的旅游消费
(1)旅游消费中的“精英文化社会化”
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社会精英们或为商旅活动舒适、便捷,以求商务顺利开展;或为彰显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独特的审美品味,享受事业成功之后的美好生活。租住豪华酒店进行商务会谈,乘坐私人包机品尝各地美食,自驾出行享受越野的速度与激情,背包探险挑战人体极限……精英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旅游消费形式。用“奢华”来形容他们的旅游消费活动绝不为过,他们追求高品质、个性化、专享式的旅游服务,所消费的不仅仅是旅游产品本身,更是一种对优良品位的追寻和对文化体验的享受感。
而与此同时,社会大众们也想要积极进取从而改变生活状况。在这种需求下,精英们高端的、超前的旅游消费意识势必会传播给大众,从而影响大众的旅游消费行为,造成旅游消费从“精英化”到“社会化”的巨大转变。
(2)“精英文化社会化”对旅游消费的影响
在“精英文化社会化”的背景下,大众对精英旅游消费的追随、效仿对旅游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精英文化社会化对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如人们常说“争面子”对人们发展自身素质具有刺激作用一样, 追求精英旅游消费方式,对旅游者也具有激励作用。“精英文化社会化”能刺激新的旅游消费需求和形式的产生,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创新和发展。当旅游逐渐融入大众生活的时候,精英旅游者为了有别于大众旅游,以突出自己的优越地位而尝试用更新颖、更刺激的旅游消费来建构旅游的“高品质”,并由此催生了许多时尚旅游方式的诞生,如徒步探险、自驾游以及高尔夫、跳伞、冲浪等较为时尚的旅游活动。同时,精英们的“高素质”在旅游消费的道德行为起到了榜样的作用,约束了旅游者的道德行为,客观上提高了公众旅游道德的行为规范,对旅游道德建设也具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精英文化社会化对于旅游消费行为也具有消极影响。一些旅游者“爱面子”,一味追逐精英的旅游消费方式,“打肿了脸来充胖子”,压抑自己真实的旅游目的,不充分考虑个人情况,不仅没有在旅游中得到放松和享受,反而加重了自己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同时,大众“跟风”旅游的现象也容易造成游客集聚导致景区冷热不均、景区接待量超过环境容量等问题,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此外,由于大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参差不齐,旅游消费需求各不相同,就容易刺激旅游企业开发“黄”、“赌”等不道德旅游产品,破坏旅游市场秩序。
三、“精英文化社会化”背景下,旅游消费的非理性表现
从目前我国旅游市场来看,整体上在趋向稳定,但在“精英文化社会化”的背景下,旅游消费过程中仍存在以下误区或非理性表现:
第一,炫耀性旅游消费。一些旅游者为在旅游过程中炫耀自己的财富、身份与地位,旅游消费动机和行为带有明显的炫耀性。如交通方面选择乘坐头等机舱,住宿要求在高星级酒店,饮食要安排在高档餐厅……甚至进行奢侈、浪费、享乐主义的旅游消费,这其中也不乏许多超出实际经济能力的旅游消费行为。
第二,追随性旅游消费。一些旅游者为追赶社会潮流趋势,跟随精英旅游脚步,抑制或放弃自己的旅游需求,旅游消费中追随性、效仿性较强。这种旅游消费行为大多表现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避冷趋热、偏好大城市、选择名胜景区等。
第三,盲目性旅游消费。盲目性旅游消费是指旅游者不考虑自身收入水平以及旅游产品的实际效用、或者是对旅游消费对象的判定熟悉不足而做出的非理性的消费决策和行为,其原因就是人的虚荣心作祟。在旅游企业各种宣传营销活动的推波助澜之下,盲目旅游消费的倾向更加突出。近年来,随着出境游的“升温”,购买大量奢侈品成为我国游客境外消费的第一大项。
当下中国各地争建精品旅游胜地,往往将目标人群定位为高端人士、社会精英。希望通过所谓高端消费,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和扩大旅游收入。然而,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建设丽江国际精品旅游胜地”论坛上指出,这一现象无疑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他反对那些一窝蜂只顾“精英”忽视“大众”的精品旅游胜地建设。虽然“精英文化社会化”对旅游消费的影响重大,但大众旅游消费行为还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现象,因此,我们应引导树立正确、科学的旅游消费理念,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出发,三方通力合作,营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文化 传播战略 秦皇岛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64-02
一、引言
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是将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融汇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旅游文化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目的地利用媒介实现其旅游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目前大众传播的新兴手段。2009年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后,河北省秦皇岛市计划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用文化引领旅游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提升的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对秦皇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研究拟从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现状着手,发现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探索分析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从而实现秦皇岛传统旅游模式的蜕变,促进秦皇岛旅游在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战略性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现状
(一)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
2009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计划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可以说,这一决策把旅游业提高到“立市”的高度,反映出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但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具体清晰的文化传播目标定位。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环境下,秦皇岛市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对文化传播定位具有导向作用。秦皇岛市应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具体的文化传播定位,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秦皇岛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需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受众做出更为清晰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定位,从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传播策略。
作为传播环节的终端,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具有庞大而又多元的受众群体,然而在2009年秦皇岛市提出的“旅游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着重城市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同时,受众文化传播战略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受众需求分析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秦皇岛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具备长期性和统一性,但受众群体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了市场目标定位的难度。对游客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只有对受众进行细分,对旅游目标市场的进行细分,才能提高旅游文化传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文化品牌战略问题
2012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阐述旅游立市时,将文化和生态建设纳入到了大旅游范畴。秦皇岛作为国家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旅游、文化、生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旅游发展背景下,秦皇岛旅游业还存在着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虽然拥有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吸引大量的外籍游客。秦皇岛旅游要实现打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创意之城”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必须塑造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目前,秦皇岛在跨国旅游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分享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其特色专长的品牌策略。秦皇岛旅游的长远发展单纯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不够的,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支撑。因此,秦皇岛要注重从形象和品牌角度作整体的考虑,加大力度推广城市形象与文化品牌,科学地利用和提高自身文化资源、人文精神等层面的软实力,实现旅游文化传播的战略性长远发展。
三、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
(一)基于综合数据进行市场定位
实现秦皇岛市旅游文化传播战略性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文化传播对策。有效的对策的形成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需要以宏观信息和微观数据为基础。宏观信息包括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政策信息。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取得文化和旅游合作新的成果。秦皇岛市于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四个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秦皇岛旅游改革试点城市的旅游发展机遇下,秦皇岛市必须抓住大好发展契机,结合“旅游立市”的发展规划,打造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品牌,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微观数据包括具体的目标市场的规模,购买力,受众的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等进行细化分类的统计数据,进一步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目标市场地区的人口规模、性别、年龄、宗教、国籍、等方面的分类,来确定潜在市场规模及属性,实现有效的市场定位。
(二)基于综合媒介进行品牌化文化传播
从文化传播媒介的时效性方面比较,网络媒介的传播时效性最强,其次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时效性较弱。通过网络媒介的文化传播具有全时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全时性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尤为重要。秦皇岛市应发挥网络媒介的全时性优势,实现全天候的旅游信息服务,使文化信息实现及时的、以受众群体为主导按需供给、更加精准、深远、有效的传播效果。广播电视媒介的应用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也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覆盖面和普及率最广,到达率高,在旅游文化传播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能较形象地表现旅游产品的特征。电视以其收视群体广大、能够提供视觉和活动图像的优势,成为当前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首选。因此,电视在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感染力,对于旅游文化传播受众的影响大于其他媒体。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要综合多种媒介的优势,通过传播媒介的融合,宣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之城”的旅游形象,从而实现“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四、结论
2011年3月,秦皇岛市政府出台了《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着重打造秦皇岛市国际旅游名城,这为秦皇岛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了政策保障。在这些利好因素推动下,秦皇岛入境旅游人数迅速增长。本文从旅游学与传播学的角度,探究旅游文化与媒介的关系,将传播战略应用到秦皇岛市旅游文化传播中,进而分析当前状态下秦皇岛的旅游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及文化品牌战略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综合数据进行市场定位和基于综合媒介进行品牌化文化传播的战略。针对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的媒介应用进行了分析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提供更具可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罗学锋.秦皇岛涉外旅游品牌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10-11
[2] 薛亚娟.秦皇岛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0(4):69-70
[3] 曾文雄.旅游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460(2):279-280
[4] 韦瑾.关于旅游地形象重新定位和形象传播的探讨――以桂林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5(1):355-358
[5] 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的传播策略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6(4):90-92
[6] 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67-80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城市旅游形象;文化传承;武汉
一、楚文化是武汉旅游形象的文脉主题
武汉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积,无论是古代的楚文化、三国文化,还是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文化、市民文化,在武汉的都市景观和都市生活中都有真实而生动的体现。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为武汉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为武汉旅游形象的树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根据层次分析法(AHP),从文化自身价值、文化载体、开发潜力、旅游者认知四个方面选取若干个指标,建立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根据各因素、因子的具体影响和作用给予适当的权重,对候选主题作进一步的分析评价,得出它们各自的得分。根据表1中的得分情况,在武汉的多元文化中,楚文化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主流文化。
二、楚文化与武汉旅游形象
对于武汉这样缺乏先天性的特色旅游资源的城市而言,要想提高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城市品位,不能以某种单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为主,须从整体上对城市进行包装,通过文化的传递来加强外界对城市形象的认同。已经对武汉具有的多元文化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科学方法确定了楚文化是对武汉影响最广泛的主流文化,对于武汉旅游形象的树立,应充分考虑楚文化的作用,将楚文化有效的融入到城市的旅游形象之中。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设计具楚风楚韵的视觉标识。要让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必须设计整套的感性识别系统。视觉识别泛指一切作为城市旅游形象载体的物品与符号,它是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是一种全方位的视觉扩张。视觉设计的核心是旅游标志。武汉市可以楚文化的代表物之一的编钟作为标志,编钟的历史厚重感增加了武汉的城市文化底蕴,选择编钟作为城市的标志也是对千年荆楚文化的传承。(2)创立形象的主题口号。武汉缺乏先天性的自然旅游资源,要想提高城市的旅游知名度和城市品位,就只有从文化资源下手,以武汉的荆楚文化和水文化为中心,突出“三楚胜境,人杰地灵,华中重镇,浪漫水都”的城市旅游形象。使人们对武汉城市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产生一种关注和认同,进而激发去武汉看一看的欲望,从而提升武汉旅游的知名度,促进全市旅游的快速发展。(3)推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认识、观赏的延伸和旅游印象的物化,也是旅游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旅游地的形象。将楚文化融入旅游纪念品的方式有很多,如设计仿楚文物的模型等,通过楚文化提升旅游纪念品的价值和品位,通过旅游纪念品向游客展示具有楚文化内涵的城市旅游形象。
三、以旅游节庆彰显武汉旅游形象
(1)旅游节庆是彰显城市旅游形象的有效手段。大型城市旅游节庆是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突显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品牌的有效手段。旅游节庆活动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通过旅游节庆的举办,可以在短时期内集中向游客展示城市的人文风貌,突显城市的个性特色,提升城市品位,达到树立城市旅游形象的目的。(2)树立节庆品牌,彰显武汉旅游形象。武汉如何通过旅游节庆来打造自身的城市旅游形象:首先应认识到近年来武汉举办的旅游节庆以多达数十个,以形成一定影响和规模的有:武汉渡江节、武汉梅花节、武汉国际杂技节、武汉美食节、武汉国际旅游节等,但是由于节庆主题、基本内容、举办时间、组织运作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形成一个能够代表武汉形象的节庆品牌。因此,旅游节庆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品牌,来宣传和展现自己。
参考文献旅游的文化背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京族;文化遗产保护;旅游
中图分类号:C95;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3-0105-05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将是未来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大力维护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多样性,将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发展经济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造成遗产地价值的削弱和退化,甚至造成遗产的破坏。如何更好地对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力求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双赢,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播是开发文化产业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十分明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因此,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是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展文化产业被看作是对文化遗产的动态性保护或者说是“活保护”。2008年,我国文化遗产日的口号“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也明确表现出我国从遗产封闭式保护到遗产保护成果与公众分享方面的决心,为遗产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都是遗产保护与遗产产业化在矛盾中寻求协调发展的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发展把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
(二)文化产业背景下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
从发展文化产业角度去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不失本色的蓬勃生机。在做好抢救与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合理利用,适当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是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文化产业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是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前提,没有保护的开发是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没有抢救即将消亡的文化遗产作为先决条件,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也等于一纸空文。文化遗产在旅游资源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内容的多样性,为区域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构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京族文化遗产资源和传承现状
广西京族主要分布在东兴市周边的京族三岛上,以万尾、巫头、山心为主要居住地。京族发源于古代的百越,从越南的北部迁徙而来,在北部湾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这使得京族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在不断的变化中趋于丰富化,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的特点。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京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如“哈节”中的民俗和宗教文化、喃字文化、独弦琴文化等。而“唱哈”、独弦琴和竹竿舞也被称做京族文化的“三颗明珠”。
(一)京族的哈节文化
“哈节”是我国京族重要的祭神节日,主要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万尾、巫头、山心三村举行,节日以祭祀镇海大王、祈求神灵保佑为主旨。京族哈节又称“唱哈”节,是京族人民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仅次于春节,在京语即唱歌的意思,“唱哈”变成了京族人民的节日,体现了京族传统文化。相传京族三岛每座岛京族祖先上岛的时间不一样,所以举行“唱哈”节的日期各乡并不相同,举行时间长短也不一样。万尾、巫头两乡是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是在农历的八月初十,历时七天。“唱哈”的场所是在哈亭。
为了更好的保护京族传统文化,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京族“哈节”成为第一批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行[1]。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高雄向东兴市亲自授予“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作为与越南一脉相承的中国京族传统“哈节”得到越南民众的鼎力支持。“哈节”每年分别在越南和中国防城港市举行,中越都会互派代表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会。由于政府的主导,哈节活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命名上和功能上发生了变化,2008年起哈节被冠以“防城港市京族哈节”的名称,在功能上也由本属京族民间祭祀神灵的节庆活动,发展成为政府主导,防城港市文化和旅游互动发展的一种创新形式。
(二)京族独弦琴文化
独弦琴起源于骠国(今缅甸),流行于东南亚各国,京族的独弦琴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独弦琴的结构简单,制作独具匠心,由琴身、琴弦、摇杆等组成。独弦但不独声,在一根弦上可以同时奏出较明显的两个声部。弹奏独弦琴时右手技巧有弹、挑,左手则灵活多变,技巧有推、拉、打、撞、摇等,可以演奏出多种装饰音效果。以前独弦琴是为诗人吟诗伴奏的,现在多为独奏、重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京族三岛京族群众过节、喜庆丰收或起舞唱歌时喜欢用独弦琴来伴奏。在京族歌舞表演中少不了演奏独弦琴,独弦琴是京族最珍贵、最古老的乐器,是他们的祖先在迁徙时从故乡把独弦琴带来的,所以独弦琴又带有一种异域风情的神秘色彩。
2011年6月独弦琴艺术被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苏春发是万尾岛上最好的独弦琴演奏者,也是独弦琴文化的活态传承人,为独弦琴的保护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贡献,经常参加国内外各种表演。2008年苏春发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授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弦琴艺术)传承人的称号。
(三)京族的喃字文化
喃字,京族人又叫“字喃”,是“南国文字”的意思,是一种仿效汉字结构的越语化的方块象形文字。越南与中国毗邻,在与中国长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在李朝(1010—1225年)以后越南人民借用了汉字的构字方法,形成用汉字表音又表意的土俗字,所以人们也称之为“类汉字”。唐朝时喃字传播迅速,被京族人大量使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越南人都在使用喃字,喃字结构复杂,有些喃字与汉字形状相同,读法及意义却不同,哈歌也是用喃语歌唱。它有一字多音,一音多字的特点,使用起来十分不便。我国京族人民是从越南涂山迁移过来的,迁移的时候从越南带来大量的文献书籍,民间的歌本、经书等都是使用字喃记载的,京族长篇叙事歌《宋珍歌》就是用喃字记录的。喃字是了解京族文化的重要工具。
(四)歌舞文化
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有句话流传说“京族人天天都在歌里过”,可见京族人民对唱歌的喜爱程度。京族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曲目,配以京族姑娘优美的舞姿不愧是一场视听盛宴。京族歌曲曲调有30多种,内容广泛,按内容分有情歌、海歌、结婚歌、渔歌、风俗歌、山歌、劳动生产歌等等。京族的歌舞文化在一年一度的京族“哈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全村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聚集哈亭内外,举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动,热闹非凡。到了听哈的环节,京族人又称为“坐蒙”,意思是坐下来进行宴席,听“哈妹”唱歌。主唱的“哈妹”站在席间,手持竹片,一边唱一边敲,旁边还有一位“哈妹”和一位“哈哥”伴奏,如此台上一唱一和一伴奏,场面热闹极了。哈节的祭祀舞蹈有“进香舞”、“跳天灯”和“花棍舞”,京族的舞蹈体现她们对祖先的信仰和崇拜。
(五)京族的海洋文化
京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唯一一个以海为生的民族,因其居住区域及族源上的原因,民族文化独具特色。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京族人民长期居住在海边,世世代代以海为生,可以说京族人的历史是用海书写的,京族人民在海洋的孕育下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京族人民与海洋的关系密切,在京族“哈节”上京族人民盛装打扮,敲锣打鼓成群结队的到海边迎请海神进入哈亭,“哈歌”中我们也能听到很多对海神的歌颂,在京族舞蹈中我们看到一些模仿捕鱼、拉网的动作,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都有一种浓浓的海洋情节。
三、京族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现状
目前京族三岛对于民族文化的开发主要是通过旅游业开发为主,结合京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节日旅游等产品,借以京族三岛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京族民族文化吸引游客。
(一)自然资源与文化遗产开发相结合
京族三岛风景迷人,岛内15公里长的黄金海岸线金滩,它集沙细、浪平、坡缓、水暖于一身,无污染,海水清澈,可同时容纳5万人进行海浴和沙滩活动。以金滩滨海旅游为主,周边分布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大清一号界碑”、“大清国五号界碑”、“东兴边贸市场”、“中越友谊大桥”等知名的旅游景点。由于周边海滨自然环境相似,滨海旅游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只有在发展中结合京族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重要人文资源,才能促进发展。京族传统捕鱼方式如高跷捕鱼、拉大网、摸鸭蛋逐渐被开发成一种体验旅游项目;在“哈节”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东兴京族“哈节”美食节、沙滩自行车比赛、东兴京族文艺晚会等各项活动,而京族三岛最著名的金滩旅游也因此具有了三大资源优势,一是京族文化资源丰富;二是滨海风光优美;三是观赏价值、文化价值高。
(二)政府给予支持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京族三岛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效益,而独有的京族民族文化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因此东兴政府也对京族文化开发工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在政府的组织下,传统民族节日“哈节”,改变以往的迎神、祭神、入席、送神四个步骤单调的程序,在节日期间举行东兴京族哈节美食节、东兴京族文艺晚会等各项活动,吸引大量游客,促进旅游政府招商引资,2009年国家扶持较少人口民族发展的项目东兴京族博物馆、东兴京族生态博物馆建成,集中展示了京族民族的服饰、字喃风采、生产生活工具、独弦琴、居住环境、民间信仰、婚恋礼俗、地图资料等,全面反映了京族生产生活历程,具有展示、教育、科研等功能,成为展现京族传统文化魅力、体现国家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
(三)民族文化被忽视
京族人们长期从事近海捕捞、远海捕捞、近海养殖、海产品加工、边境贸易,在发展中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使京族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富裕的少数民族之一。发展过程中京族人民因为自己的文化落后如传统的踩高跷捕鱼的方式使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所以京族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不完全认可,甚至对其阻碍经济发展产生排斥心理,所以文化开发中这些文化经常被忽略。京族青年对本民族的文化不再喜闻乐见,逐渐失去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京族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教育忽略了本民族文化教育,很多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使得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京族祖先严格执行的规定,如“哈节”祭祀活动中有些步骤被简化甚至取消了。如传统的唱哈主要角色有三人,一名哈哥,又称琴公,两名哈妹,又称桃姑。唱哈时由哈妹唱,哈哥拨琴伴奏。而现在唱哈比较随意,只有哈妹唱哈,没有哈哥伴奏。在迎神仪式中以前是没有神轿的,但是现在为了扩大节日的影响力,建造神轿,使得迎神仪式不可避免的带上了观赏性。现今哈节上除了唱传统歌谣外,也有唱红歌的,显得不伦不类。
(四)京族知名度不高
为了解非京族人群对京族文化的了解,笔者对广西首府南宁市非京族人士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南宁市55名非京族人群京族文化常识的问卷结果(%)
表1中对南宁市55名非京族人群进行了一份京族文化常识的调查,结果显示,56.36%的人知道京族,40%的人知道京族聚居地在哪里,27.27%的人知道京族三岛,12.73%的人知道哈节在什么时候举行,仅仅有5%的人知道京族的传说,32.72%的人知道独弦琴。对表1统计结果分析可知京族文化在南宁市内非京族人群内的认知程度低。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不知道有京族的存在,对京族文化了解程度随着问题的深入呈递减趋势。京族文化的保护不仅在京族地区得不到足够重视,在外部也得不到很好的宣传,这对于京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十分不利。
四、京族三岛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对策
(一)遗产保护和文化创意相结合
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在当今文化商品化和重复生产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发展文化产业不可复制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些情况确实令人堪忧,一些人或地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碎片化、拼盘化,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民间化等,这种所谓产业化的运作实际上在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对这些问题或现象,我们应该通过在实践中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制定和执行水平、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把古典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的生机,寻找到新的生长点和发展点。把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成为优势文化产业。因此,利用本地丰富多彩的京族文化资源保护和文化创意相结合,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体现了资源型文化产业的特征[2]。京族文化遗产具有广泛多样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其中也包括极大的市场开发价值、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价值,对有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京族的哈节、独弦琴文化,把传统文化、传统制作工艺的继承保护与文化创意开发相得益彰地结合起来,使京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所在。
(二)遗产教育和创意氛围营造相结合
京族三岛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东兴景区、餐饮业、酒店管理较混乱,缺乏专业人才推动旅游相关行业与文化发展相融合。旅行社对导游管理不善,很多对京族文化不了解的导游在讲解京族文化过程中出现了歪曲历史的现象,这对京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极为不利。要积极培养专业的遗产保护和旅游人才,用科学的手段来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
文化产业属于人力资本驱动型经济形式,其核心在于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有赖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创意环境的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在于文化传承,哈节和独弦琴文化艺术活态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基础,他们的存在可展示原生态的京族文化艺术魅力。首先要保护传承人,提高传承人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保护京族遗产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源头;二是要成立京族文化培训基地或传习所,开设喃字班、独弦琴班、唱哈等培训班,召集年轻人学习京族传统文化;三是在京族三岛居民的社会和学校教育中加强遗产教育。进入现代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远离了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年轻人对于传统习俗也不太看重,迫切需要恢复和传承京族传统文化,因此需要通过有意识的、专门的教育进行传承和弘扬。在每个家庭里由老一辈言传身教,从幼儿园开始进行传统的京族礼仪教育,在学校里开展遗产文化教育和多种形式的培训。把优秀京族文化编进乡土教材,树立京族民族自尊心和优越感,培养遗产保护、文化创意和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
注重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这种做法利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资源取得了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可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产业化程度,增强文化软实力,还可进一步保护文化遗产当事人权益。京族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遗产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和产业价值。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本真性保护,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努力使之转化为经济资源和产生经济价值的文化创意产业,树立以开发促保护的清醒认识和经营意识[3]。对有市场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敢于树立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品牌化经营战略,将其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要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和社会心理、社会消费需求,把既能显现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经济开发价值、市场开发前景的优势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集中力量培养优势文化品牌,通过宣传、推广来扩大这些拳头品牌在社会上的积极影响,从而使之成为文化产业的一种支柱,成为发展经济的一种主要力量,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全面发挥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和价值。
京族民族文化展示与滨海旅游相结合,整合旅游资源,创造上山、下海的旅游精品,以独特的海滨京岛渔村旅游和出国旅游,吸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形成的人流,构筑北部湾滨海跨国旅游圈,成为京族地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模式。
(四)注入现代元素,政府主导,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京族文化注重借助于政府的作用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充分利用特殊的区位条件,打造如民族手工艺、海上休闲运动等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生态相结合[4]。通过现有传媒的影响,拉动外延产品的发展,开发以哈节中人物造型为题材的饰品、挂件、学习用品、手工艺品、卡通玩具等。在海滨旅游开发中,凸显海岛、京族、渔村三大特色,海岛包括鸟类、树林及林中沙滩、海中红树林等景观;京族包括哈节等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渔村包括民居、渔船、捕捞、渔网、渔具等旅游资源,把京族三岛开发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海滨旅游度假区,兴建海岛、京族、风情一条街。可以选择京族古老的竹木结构小屋和石墙瓦顶的砖瓦小平房,体现京族渔村的建筑风格,出售京族的旅游纪念品、京族小吃、咖啡屋、茶坊、各种海产品店等,还可开设一些独弦琴学习演奏室、唱哈表演室等体验京族文化的活动场所。为了营造京族的浓厚风情,还可以兴建京族文化博览园,包括文化展览区、文化娱乐区、京族风味小吃区、旅游纪念品区等。
参考文献:
[1]钟 珂.越南万柱“哈节”的举行仪式及名称之考察[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15-120.
[2]陈红玲,陈文捷.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广西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4):173-17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拉萨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