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孩子比同龄人心智发育晚的表现展规律是什么?

2020-04-07 10:28
来源:
阳光语言矫正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所以,每个聪明的宝宝成长到心智成熟的路上,一定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发展。
有位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心智的发展和进步,都体现在语言能力上,让孩子从小就拥有完备的语言发展能力,就是为今后“心智”成熟,做好了动力储备。
1、语言能力差,理解和表达影响了个人的人际关系
2、自立能力差,对父母依赖多,生存意识不强。
3、自理能力差,不会打理自己,不懂爱护自己。
4、思考能力差,没有独立思考意识,不善于解决难题。
1、语言发育迟缓,孩子的自身驱动、管理情绪、自我意志、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得不到健康发展,这些都会导致情商低下。
2、语言发育迟缓,孩子就无法用语言学会其他相关的知识,认识、理解、思维等都会受影响,智商会受到影响。
3、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语言问题带来的心理、性格等变化,不能适应环境。
1、做好语言启蒙,做好语言障碍预防,语言得到健康发展,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才能健康发展。
2、做好情感启蒙,让孩子的人格和品质得到良好发展,会顺利度过叛逆期。
3、做好兴趣启蒙,兴趣是学习最好的伙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是未来成功的最强动力。
1、语言帮助孩子完成人际关系,帮助孩子了解世界,产生心智
2、语言是孩子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思维发展的必须工具。
3、如果一个孩子出生以后,失去了语言发展的可能,不会表达,缺乏理解,即使这孩子天生智商再高,将来也会没有“心智”。
让孩子顺利度过语言发育期,才有人际关系发展的可能,要注意早期的语言障碍预防,语言障碍问题遗留到青少年解决,无疑会影响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更会影响心智成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其实,我们也许并不真正了解自家的孩子。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各个成长阶段,有这样和那样的疑惑和担忧:为什么不如以前听话了?为什么不如以前活泼了?为什么开始说谎话了?为什么学习成绩变差了?为什么不爱和我沟通了?为什么不爱理人了?为什么一天只顾着打游戏?.......这些孩子成长中的无数个“为什么”,我们经常搞不懂。这篇文章,相信可以帮助父母们,从现在开始,真正的“读懂”孩子,知道孩子各个时期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内在需求变化,以及行为变化。用理解和爱,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孩子!1岁到2岁半“和顺期”与“执拗期”我们总说:孩子3岁以前是很重要的。虽然孩子长大之后,很少会记得3岁以内的事。但是事实表明,3岁以内的经历,即使孩子不记得,但也会对孩子一生,有巨大的影响。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这个时候的孩子,多给予陪伴与关注,孩子的安全感就会得到满足,为未来的性格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岁孩子“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父母需要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却偏要推倒你的成品,不肯跟你学。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3岁孩子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3岁孩子友善平静,比较有安全感,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但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4岁孩子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喜爱远足,喜爱刺激4岁孩子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而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5岁孩子开朗愉悦,懂事了、讲理了一心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变得安静、有节制、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5岁的小孩开始很少惹麻烦,最重要的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6岁孩子进入了暴风骤雨的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6对的孩子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7岁孩子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7岁孩子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7岁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而且,7岁的孩子的心智已经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够,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7岁孩子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和大脑配合发育到了这一阶段。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7岁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8岁孩子突然变成话匣子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孩子可能会忽然变成话匣子了。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8岁孩子对于“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建立起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作、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他可以自己在熟悉的路径上搭乘公车回家,在自己生活小区内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大,甚至越界跑到别人的私院里。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9岁孩子独立而执着的年龄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每升高一年级,功课要求的难度比上一年都似乎只是增加一点点。而现在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要胜任四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老师们都很清楚,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出乎意料地变得学习很吃力,往往会令家长感到十分不可思议。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做好准备去上学的许多事情。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的某些成功、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好强,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他们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10岁孩子生活非常美好, 是一个行动孩子不是一个思考孩子孩子给人的感觉仿佛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一旦跨过去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的孩子。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比如说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逛一个儿童乐园。惧怕的情绪会越来越少。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根据10岁孩子的报告,实际上他们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10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10岁孩子可能会伤心,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如果谁伤了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 ,也有些孩子装得若无其事,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11岁孩子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状态不稳定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在情绪方面,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在学校,开始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老师们也面临挑战。12岁孩子性格和行动都处于较理想状态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甚至热情过度。在道德方面,他们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13岁孩子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的大道上会来个突然转向或者急刹车。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他虽然不喜欢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虽然这时的他性格阴郁、悲观、隐秘,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出青春期少年的特点。14岁孩子充满朝气的一年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当他从拧巴的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他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充实。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时候有些男孩和女孩会接触一些不良嗜好。在性方面,14岁的年轻人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这时候,家长如何面对和管教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棘手的事情。好在,14岁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事。以上,就是1-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希望会让很多父母,在孩子的不同阶段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在养育与培养孩子的道路中,也许会有困扰的时刻,也许会有麻烦的时刻,但我相信,每一位父母,都可以从孩子身上,获得无数美好的温暖和幸福。祝福所有的父母和孩子,祝愿每一个孩子慢慢长大,长长久久的天真、幸福。版权说明:本文节选自路易丝·埃姆斯的著作《你的N岁孩子》。路易斯·埃姆斯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距离2022年江西中考还有
天2021-07-12 17:40来源:
作者:
幼儿成长后的消极状态有:自责,焦虑,失落,消极,精力衰退,自我认知缺陷
幼儿心智发展阶段分五个:
0-1:建立信任感
2-3:自主想法,情绪生成
4-5:自主性,认知生成
6-11:勤勉与自卑
12-21:自我定位困惑
第一阶段,0岁:幼儿认知只有饥饿认知,此时幼儿会遵从胎儿时的状态,孩子得到满足,则孩子情绪为开心,不满足则会通过本能反应表达饥饿需求。
第二阶段,0-1岁:思维的建立,本能对外界恐惧又好奇,感到不适会受惊或者哭泣,如果解决了孩子的受惊或者是哭泣,还在则会建立一个相对正常的想法,同时对让他不在受惊的人或者事儿存在信任感。如果还在存在受惊的状态而又不解决,则会潜意思的存在缺乏安全感,会寻找一个依赖对象, 需要照顾,同时对周围不信任感,同时很偏执。对存在感很需求。
第三阶段,2-3岁: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家长给与支持和鼓励,还在将会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不至于缺乏自信,反之孩子容易自卑,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然后处处都在意别人的眼光,没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新的事物和别人的愤怒。
第四阶段,4-5岁:自主性塑造的过程,会有自己的想法和想做的事儿,如果家长给以支持和鼓励,孩子会对自己更加肯定且自信。发展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孩子做事儿则会畏手畏脚,对自己我想法不自信,不敢去尝试新事物,害怕做错事儿,容易有无助感,隐瞒自己的错误,还会不断的讨好别人。
第五阶段,6-11岁:孩子开始将自己和其他人对比,家长给与鼓励和告诉他可以和其它孩子一样优秀,则孩子会变得有活力,反之孩子将会缺乏自信,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第六阶段,12-21岁:接受并适应各种大环境,接受身体生理的变化,界定对异性的身份,界定同性和同辈的身份,规划自己的人生。若这个阶段给与孩子引导和支持,孩子会成为可以认可自己的人,如果逼迫她成为某个角色,则会个性反叛轻浮。长大后不好的表现有不正确的表现出青春期的行为,对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订立人生目标,依靠情感或者事业肯定自己的身份。会不断的谈恋爱,凭借拥有的东西,和认识的人,工作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小初高资料领取
初中学习资料领取
扫码关注公众号:南昌新东方回复【中考答案】,【高考答案】,【高考作文】【计划表】领取对应资料
扫码关注公众号:南昌中学帮回复【高中期末】,【中考查分】,【期末】【均衡】领取对应资料
新东方课程报名
请勾选课程意向小班大班一对一请勾选在读年级初一初二初三请勾选薄弱科目国学素养科学素养国际素养物理化学全科
接受并同意《用户服务条款》
和《隐私政策》
立即申请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60908555。
联系客服
视频号
关注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比同龄人心智发育晚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