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孩子的爸爸过世怎么跟孩子讲爸爸去世了?

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去解释。首先可以像大多数人听过的那样,不是直接打破小孩子的天真烂漫,而是以另一种方式保护住。当亲人离去后,可以和小朋友说,他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等你以后长大了就会和你相见的,当小朋友长大后他也就自然而然地知道当初你和他说得那番话是什么意思。或者是和小朋友说亲人并未远行,他只是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每当夜空降临,你想他的时候都可以仰望星空,把想要说的话说给他听,风会把你说的话送到他的身边,而那颗在闪烁的星星就是对你的回答。其次就是你可以带她去看看关于这一人生大事相关的带点喜剧色彩的,小朋友感兴趣的动画之类给他看看,就像是今年的电影《人生大事》,主人公小文就是一位小朋友,由外婆抚养带大,在某一天的某一时辰就突然的离世,小文不懂为什么怎么叫外婆都没有反应,为什么那些人要把外婆装在黑色的箱子里运走,为什么外婆就那样不见了,后来她知道了,外婆变成烟飞到天上去了,再也见不到外婆了,从不能接受慢慢地接受了。大人可以陪同小朋友一起去看这部电影,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教导小朋友,给小朋友留下一个映像,到了以后她也会比较容易接受。最后就是在解释的过程中,不要胡乱解释,实在不会解释的时候就不要解释,小朋友忘性比较大,也许过几天就忘了,当小朋友年龄比较大的时候,可以坦率地说,她们懂得都懂了。
谢邀。作为有养第一篇知乎回答,很慎重地选择了“死亡教育”这个话题。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萨瓦特尔 西班牙著名哲学家每天都有人离开这个世界,而活着的人们,似乎有意识地阴暗化、边缘化了整个身后事,假装不知道死亡的存在。白岩松曾说:“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以下有几个重点,是有养专家团队给出的死亡教育指导,希望大家能以此了解谈论死亡教育的正确姿势。要从根本上为孩子筑牢「生命之篱」——就要从小树立起孩子对于生命的认知,坦诚面对死亡事实,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奇妙;通过死亡的必然性,来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懂得尊重自己与别人的生命。而家长的解释与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对生死的认知。死亡教育是什么?死亡,实际是对生者最大的考验。死亡教育包括死亡的本质及意义,对死亡及濒死的态度、处理及调适。1、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2、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3、可以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4、而对于孩子而言,和他们聊死亡,可以让孩子了解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可以让他们学会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进而推及到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死亡教育与孩子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1、轻视生命,对死亡缺乏认知现在的青少年极度缺乏对生命应有的认知和敬畏。近年来,中国高校中屡屡出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仅广州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自杀,其中某高校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有4人自杀。而近日也接连发生了两起恶性伤人并致死事件,其中一起是因为一个初中生“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班级第一”的“恶念”,另一起则是某研究生遭到高中同学的杀害。2、很难和世界好好相处死亡教育是为了追问生命的意义,没有死亡意识的警醒,很难敬畏生命、去追求有意义的圆满人生。美国教育部门在对接受了死亡教育的学生的回访中发现,他们拥有一种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激心情,除了“活着真好”的简单快乐之外,他们更愿意善待自己,也善待朋友和家人。原谅自己也宽恕他人,这是受到过死亡教育的人得到的另一个心理进步。3、走不出丧亲的痛苦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16.2万未成年人失去母亲或父亲,从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孩子不自觉地压抑、否定、逃避,甚至隐藏自己的不安,将成为他们日后成长环境里的心头重担。跟孩子谈死亡时的五个禁忌1、勿说死者只是睡着了因为睡着了会醒过来,这种安慰容易使孩子不是一直在期待死者“醒”来,就是害怕自己睡着了也会“死”去。2、勿说死者并没有真正死因为孩子还不太能理解抽象的比喻或安慰之词,应以事实性的方式告诉孩子,死亡就是身体和心理机能完全停止、消失,生命完全终止了, 不可能再复活。以免孩子会愤恨或怀疑亲爱的家人没有真正死,为何不回来看他(她);死者的精神不死,为何他(她)感受不到。3、勿说死者是去旅行了因为旅行还是要回家的,这种安慰容易使孩子愤恨死者为什么不再爱他(她)了,怎么可以不告而别,一去不返。4、勿说死者是被上帝(或神明)带走了此说法易使孩子视上帝(或神明)为敌人,愤恨上帝(或神明)为何“夺走”了亲爱的家人,伴随这种仇恨之后,可能又会自觉咀咒或愤恨上帝(或神明)是不应该的行为,而感到有罪恶感或担心受到惩罚。5、勿以“上天堂”或“下地狱”来比喻死亡此说法易使孩子纳闷究竟挚爱的亲人是去天堂享乐还是下地狱受苦了?担心、恐惧自己若不是一个“乖孩子”,是否将来也会下地狱?如何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谈论死亡?1、5岁以下的儿童5岁以下的儿童并不能意识到,死亡是不可挽回的事实。他们认为死亡是可逆的,就像离开、睡觉或者在另一个地方生活。向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没有什么价值,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可以这样解释:“就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他,他也还爱着我们。”2、5岁至9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认为死亡是一种意外。由于他们理解了死亡的终结性,所以对死亡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一方面,他们认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离自己很遥远;另一方面,他们对死去的人如何生活又很好奇,由于经验有限,在探究的过程中,狂热与误解交织,同时充满了焦虑和恐惧。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需要家长正面的解释和引导,可以让孩子接触非人类的“死亡”,让他们明白死亡很自然,没那么可怕。3、9岁以上的孩子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到,死亡是遵循某种法则的过程,明白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没人逃得过,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父母要注意疏导孩子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情绪。死亡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让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潜移默化地接受死亡是最恰当的方式。死亡教育方法指南1、当孩子问及死亡时,与孩子坦诚交流放在明面的问题,才能被解决。和避而不谈相比,与儿童交流死亡话题,是更明智的选择。与孩子进行开放的交流能帮助他们解决认识方面的不完整和不恰当,摒弃脑中不好的想象。可以翻阅照片跟孩子讲述逝去亲人的故事,让他了解到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时段和过程;也可以带孩子去扫墓,让孩子认知到死去的人虽然不在了,但还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祭奠与怀念。2、通过游戏体验死亡的感觉捉迷藏的游戏是童年时经典的与死亡相联系的游戏,从儿童的角度来说,消失可能让他害怕,而重现会为他带来快乐,这样的经历包含着与死亡非常相似的体验。3、借用宠物让孩子了解死亡寿命极短的小宠物,通常是孩子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借此进行死亡教育是很好的机会,让孩子提前接受生命的规律。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能在表达情绪后得到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离世时就较能从容面对。4、必看的死亡教育绘本有养曾经邀请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学专业副教授张昕解答了一系列关于死亡教育的问题。点击链接可看视频。而在以往的纪录片里,我们也拍摄过关于死亡教育很好的榜样。比如这位爸爸李建辉——给7岁的女儿在家建造了一座「动物园」,让孩子通过跟各种动物的相处去理解生命的规律,去适应并坦然面对生命的离开,从而懂得如何对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可贵。大卫·伊戈曼在《生命的清单》里有这么一段话: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他们宣告,你在这个社会上不复存在,你悄然离去;第三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亡灵,靠生者的想念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只要还有活着的人记得他们,亡灵就不会消逝。死亡教育的本质是自我觉察和自我重塑。每一次对死亡的思考,都是对生活本身的反思。正因为生命有限,故有所为有所不为,死亡本身——就是去伪存真。逝者已逝,对生者而言,最好的死亡教育就是正视他们的离去,但不要忘记思念。好好地跟孩子上好这堂课吧,愿我们都能在平凡生活中保持对生命的感恩与敬畏。

我哥去世7年了,当时他儿子(也就是我侄子)才不到3周岁。当时孩子小,好多小时候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已经过去7年了,从没和他提起过这件事情。我嫂子在2012年左右又结婚了,不...
我哥去世7年了,当时他儿子(也就是我侄子)才不到3周岁。当时孩子小,好多小时候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已经过去7年了,从没和他提起过这件事情。我嫂子在2012年左右又结婚了,不过也是在我家这边定居。这期间我们一家人和我嫂子一家都在一起生活,相处的也都挺好。我不知道该怎么和我侄子沟通哥哥去世这件事情?在他多大时和他说比较好呢?以什么样的方式沟通能让他比较好接受呢?因为马上就是哥哥7周年的忌日了,是不是也应该让侄子去坟上呢?想和他说,但不知道该怎么说,怕他接受不了,怕给他造成心理阴影,怕影响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希望懂这方面的朋友们给点建议,真的是万分感谢!如果有这方面的心理专家,也可以和我联系:15553460829.定有重谢!因为孩子才10岁,这关系到他日后的学习和生活!真的是万分感谢!!!
展开选择擅长的领域继续答题?
{@each tagList as item}
${item.tagName}
{@/each}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提交成功是否继续回答问题?
手机回答更方便,互动更有趣,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的爸爸过世怎么跟孩子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