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青岛名人海休闲运动服运动服定制公司有推荐吗?

  【助人为乐】  01霍成军 李沧区浮山路街道九水路社区居民  02刘 晓 胶州市铺集镇孙家村村民  【见义勇为】  03曲志昇 李沧区虎山路街道上王埠社区居民  04张 森 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职工  【诚实守信】  05邢彩丽 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9路驾驶员  【敬业奉献】  06于周成 市公安局即墨公安分局禁毒大队三中队队长  07张焕钰 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员  08周鸿晨 青岛市市立医院核酸实验室技师  09周 萍 胶州市胶西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  【孝老爱亲】  10刘秀珍 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西九水村村民  2022年6月文明市民事迹材料  【助人为乐】  01霍成军  人物简介  霍成军,男,汉族,1967年11月生,河北张家口人,李沧区浮山路街道九水路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出租车变身“抗疫”车。“若有战,召必回。”对于退役军人来说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根植于思想深处的军人情结、坚定信念和灵魂烙印。自李沧区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开展以来,浮山路街道九水路社区退役军人霍成军尽己所能,积极参与核酸检测运送采样、采样点维持秩序、防疫物资运输等工作。他是疫情中的“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在抗疫前线践行从军时的铮铮誓言。  区域核酸检测的整个过程分为“采、送、检、报”,其中及时、无遗漏地将核酸检测样本送达检测点,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报名加入志愿者之后,我在接到通知第二天早晨6:30就到达社区,领取了驾驶员防护服、帽子等物品,7点正式检测之后,一个小时就要转运一趟样本到街道。”霍成军说。  据了解,霍成军一天的运营收入,算上油耗近500元,而每次核酸检测运送样本的车耗、油耗都是他个人承担,一天下来近百里的里程,仅油耗就一百多元,是一笔不小的损耗。而为了安全考虑,五轮核酸检测近半个月期间他都没有出过车,算下来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但是疫情当前,他放弃了个人营运收入,义无反顾投身到志愿服务社区核酸检测的队伍中,舍小家为大家奔波在一线。平时不核酸检测的时间,他就投入到和社区一起消杀、帮忙搭棚子、运送防疫物资等平时的工作中。  3月22日上午十点,在又完成一趟核酸转样任务的间隙,霍成军将车靠在路边,拉开防护面罩擦了擦脸上的汗珠。稍作休整后,他又踩着油门向宝龙广场核酸采样点奔去……这是他今天的第2趟运送。疫情防控工作始终伴随着一定风险,而霍成军却总是第一时间到达工作现场,带头冲锋在前,完成核酸采样工作,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处处展现军人本色,获得了居民、同事和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跟病毒赛跑,我们跑得快一些,检测结果也就早一些出,居民们就安全一点!” 霍成军说,据悉九水路社区共有2个核酸采样点,6处核酸采样通道,每次间隔一小时就要转运一次,转运工作需要熟悉路况的人担任,尽量选择最短路线,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运送核酸样本的任务。于是,霍成军将自己的运营车变身为“抗疫车”,每次间隔一小时就转运一次样本。  “转送样本要严格按照规定穿戴防护服,每次交接样本要严格消杀。”蹲下身清点数目、站起身运送样本,这样的动作幅度大,一天要重复几百次,身穿防护服的霍成君在第一次运送采集样本时就已经浑身湿透,为了节省时间,他的一日三餐几乎匆匆扒拉几口,尽量不喝水,避免上厕所耽误时间。  脱下军装,脱不掉的是军魂;放下钢枪,放不下的是初心。一朝是军人,终生报国家。霍成军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用默默奉献与筑牢战“疫”防线。  夫妻齐上阵抗疫显担当。霍成军的妻子是社区的一名网格员,三月突发疫情后,也主动请缨加入到核酸检测工作队伍中。两人虽在不同检测点,但经常互通信息,一个每天忙于贴试管条形码、录核酸检测信息、分送小区居民购买的生活急需物品、宣传防疫知识等工作,忙的手酸了、腰疼了、嗓子哑了,也不曾停下。一个将运营车变成“抗疫车”,逆风向上,奋战在核酸检测采样“疫”线。每天早上6点不到,霍成军的妻子做好饭,简单收拾下便和丈夫匆匆出门去,中午一顿盒饭解决,晚上总要忙到10点多才结束回家,每天只能睡6个小时不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们是夫妻、是战友,他们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战“疫”有我,战役必胜!  当被问到这种“朝六晚十”的生活苦不苦,霍成军笑了笑指着不远的社区工作人员说,“他们都没说苦,我这不算啥,能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心里才舒坦。”  战疫有我,请党放心,这是夫妻俩根植于心的信仰,也是千千万万志愿者们的共同心声。正如霍成军夫妻所做的那样,正是因为有“最美逆行者”加入到抗疫队伍中,始终如一坚持战斗、矢志不渝恪守底线,才使我们能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做社区安全的“守门员”。自2020年九水路社区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以来,霍成军就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在平时不出车的休息时间,他与志愿服务队的队友一起到社区帮忙,承担了部分工作。工作以来,他一直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他始终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展现了当代退伍军人的良好风貌。  “因为在部队的时候我学过一定技术,在社区服务的时候我负责和同事检查辖区各商户的各类安全。”据悉,九水路社区共有230余户九小场所,霍成军会与同事对他们进行不同时期的入户走访,为每户场所送达安全生产明白纸、安全生产法及安全生产条例、冬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疫情期间加强疫情防控、第三针疫苗接种需知等各种通知,平时定期到各商户进行用电、用气的检查,是否正确使用煤气,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检查各商户是否具备符合规范的安全逃生场所,检查各商户灭火器有没有在规定的位置和是否在使用期限内等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需要细细观察,“因为去的多了,商户似乎都认识我和同事。我们一进去就主动给我们看自己家的用电、用气情况,这也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认可。”  霍成军始终认为,虽然退役可是仍要发挥余热,哪里能用到他,他就去哪里。他把一件件平凡小事脚踏实地地做好,为社区、为人民群众,不断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用辛勤的汗水,谱写华丽的人生辉章。  02刘晓  人物简介  刘晓,男,汉族,1994年1月生,山东胶州人,胶州市铺集镇孙家村村民。  主要事迹  今年28岁的刘晓是胶州市铺集镇孙家村人,平时帮父母种植果园,批发水果。每天凌晨2点接货,批发水果,一直忙到早上5点,然后去打零工。2012年1月,刚满18周岁的刘晓参加了第一次献血,为自己献上了一份特殊的成年礼。2016年4月6日,刘晓在献血中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他毫不犹豫留下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22年2月14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胶州红十字会的一个电话唤起了他失踪已久的记忆。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个8岁的男孩成功匹配,并问他是否同意捐赠。他没有丝毫犹豫。“这是救人一命的大事,不用问了,必须同意!”刘晓斩钉截铁回答道。当工作人员问他的家人是否同意时,他犹豫了一下,因为他的父母已经60多岁了,是朴实的农民,尤其是他的母亲,他们不知道捐赠造血干细胞是否会影响刘晓的健康。但只是犹豫了一下,他说别担心,他会做他父母的工作。回家后,刘晓上网查找各种信息,从专业的角度,找当医生的表弟告诉父母关于造血干细胞捐赠的知识。当父母明白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挽救一个生命甚至一个家庭时,虽然他们有点担心,但仍然支持刘晓捐赠救人。  3月11日,刘晓在青岛疗养院进行了血样高分辨率检测和体检,最终确定于4月8日至14日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集造血干细胞。为了顺利实施捐赠,他在接到体检通知后合理饮食。在此期间,他坚持每周打篮球,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他表示:“这是一件拯救生命的大事,不能犹豫。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唯一的愿望是让孩子尽快康复,尽快回到校园。”  4月9日,刘晓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后,每天注射两针动员剂,他积极配合各项捐献前检查。“加油!我的亲人。干细胞的种子将由我的身体种植到你的体内,希望你要用满满的信心、乐观的态度、开心的笑容、健康的生活起居去接受它,让它在你的体内健康茁壮成长。”刘晓在血液内科的病房内,在读完患者的来信,认真给这名小患者写着回信。4月14日,刘晓进入造血干细胞采集病房,开始正式捐献。带着刘晓体温的血液从他坚实的臂膀缓缓流入血细胞分离机,随后,又慢慢地流回刘晓体内,造血干细胞通过仪器一点点地从刘晓的血液中提取出来。近2个多小时的采集过程,刘晓躺在病床上显得很平静。结束了造血干细胞采集,他捐献的3管造血干细胞,连同书信一起从青岛启程,当天晚上被送到河北省一家医院,刘晓的热血随后开始缓缓流入那名小患者体内,“生命的种子”开始萌发。  患者家长和医护人员被刘晓的奉献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他们说:“这位青岛小伙不但捐献了救命的造血干细胞,还送来了精神的食粮,信中满满的正能量!特别是让小患者不要有心理负担,不要感谢他本人的话语,体现了青岛人默默付出、大爱无疆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自2011年第一次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赠以来,胶州已成功捐赠6例。目前,近3000人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赠者数据库,每年有数万人参加无偿献血。  【见义勇为】  03曲志昇  人物简介  曲志昇,男,汉族,1973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李沧区虎山路街道上王埠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军人身份练就高尚品格。今年49岁的曲志昇,1992年12月入伍参军,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12月退伍复员,2010年进入青岛公交公司成为一名驾驶员至今。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生活中乐于助人、积极向上。  曲志昇从事驾驶员的工作至今,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十余个年头,其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受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工作期间,他安全行车达5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违规,无一起责任事故,用自己的真诚服务赢得了乘客赞誉。在工作面前,他始终把爱岗敬业、心底无私作为自己的格言,展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好优秀的职业素养。无论春夏秋冬、气候变化,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到岗位,做好安全检查等待出发。疫情防控期间,他检查的更全面,准备的更细致,每天发车之前,总是将车厢内的座椅、扶手、投币箱、地面等进行全面消毒,再开窗通风,时刻保持车厢内的整洁。  在生活中他处处乐于助人,与邻居相处融洽;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很孝顺,对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天天帮老人打扫卫生做家务,邻里朋友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他还喜欢养花养鱼,对于培养花卉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经验,凡经他手种植出来的花草都枝繁叶茂、鲜艳动人。曲志昇的妻子说:“曲志昇很有安全感,知冷知热、知道疼人,是一个可以依靠终身的人。”而在女儿心中,他是一个慈祥而严厉的父亲,指引她找到了正确的人生方向......从家人、邻居的述说中,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好员工。在此之前他也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安分守己的过着自己的日子,但是谁家有大事小事他总是不请自到,主动帮忙。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朴实外表却又充满内在精神力量的曲志昇,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曲志昇除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之外,也积极参与了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宣传疫苗接种,在核酸检测过程当中,积极通知社区人员做核算,帮忙维护检测队伍秩序,每次做完就默默地离开现场。社区负责防疫工作的人员表示,他在人民需要之时挺身而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员随时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精神品质很令人感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特质。这不仅是上王埠的骄傲,也是整个社会的财富。  运动达人勇救落水居民。在工作之余曲志昇还是一名运动达人,喜欢跑步,喜欢旅游,不管风吹日晒,始终坚持每天在湖边跑步,每天跑个五六公里都没有任何问题,强健的体魄也铸就了他强大的勇气,曲志昇曾多次无偿献血,曾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也曾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检测血样。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始终坚守使命,事事冲锋在前。  2022年4月9日下午15点,曲志昇在李沧区卧龙湖公园跑步锻炼,忽然听到有人呼救,他看见不远处的湖里面有一老一小拼命挣扎,他来不及思考,飞奔过去直接跳下水救人。事发现场虽然没有被拍下完整的救人过程,但通过视频录制者了解到,小男孩当时在湖边捞鱼时发生意外不幸落水,看护他的老人想把他从水中救起来却因体力不支也掉入水中,该处水深2-3米,老人想把孩子救起来难上加难,于是开始大声呼喊“救命”,曲志昇在听到呼救声之后没有多加思索,跑至事发地点直接跳下水救人,当时,老人和孩子已距岸边有三四米远,湖水已淹没了老人的头,老人拉着孩子不停地往水面挣扎。曲志昇见状奋力游向他们的旁边,抓住他们用力往岸边拉。他先将小男孩托举出了水面,托上岸后又转身下水将老人救起,上岸后又将小孩的工具打捞出来,在询问和确认老人孩子均没有受伤后,转身默默的离开,也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对于自己勇救落水居民的事迹,他也没有对别人主动提及,因救人上来的一幕恰巧被社区居民拍下并认出,才将仅有的视频资料提供给了社区工作人员,才让我们知道他做了这样一件好事。  后来在与曲志昇的聊天中,我们发现他平时做人做事很低调,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告诉我们这些事情都是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当我们谈起他勇救落水居民的感人事迹时,他却对这件事看的平静如水,对身边的荣誉没有太多的在意。他说他小时候贪玩,捉鱼滑下水了,被几个好心人救了起来,当时就特别感动,以至于这件事一直影响着他的人生,为他后来做好事做好了铺垫。当问到他,是什么力量促使你有那么大的勇气下水救人时,他诚恳的回答:“在那个危急时刻,我只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必须要入水救人。”当我们问及纵深跳入水中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有生命危险,他笑了笑坦诚的说:“肯定有危险,但当时只想着我是党员必须去救人。”当我们问如果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情,还会不会去救人?曲志昇没有丝毫犹豫:“会,肯定会!为国家为社区为人民出心出力是他应该做的。”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特质,一名共产党员的伟大品质,虽然已过了不惑的年纪,但是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会随时挺身而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义举,当爱的阳光洒到别人身上,自己会更加温暖。曲志昇,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危险面前,作为党员的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瞬间的举动源自共产党员应有的特质,一名共产党员的问答品质。  04张森  人物简介  张森,男,1965年8月生,山东平度人,现为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职工。  主要事迹  作为青岛市马拉松运动协会理事、青岛路易奥帆跑团团长,张森每天都有晨跑的习惯,他喜欢用跑步唤醒一天精气神。2022年5月17日清晨,张森如往常一般晨跑,在抵达五四广场时,虽然已经挥汗如雨,但全身有着说不出的舒畅。  下海救人、毫不迟疑!“快来人啊,有人溺水了……”正当张森感受着朝阳与海风的轻抚时,一声呼救传入他的耳中,循声望去,海中有一名男子随着海浪浮浮沉沉。此时,岸边聚集的七八名晨练者正在大声呼救寻求援助。然而,由于风高浪急,落水者被海浪拍打着,离岸边越来越远。事不宜迟,张森见状,立马脱去运动服、运动鞋,穿着贴身内衣,一跃而下跳进海里。  由于刚刚跑过步,张森全身的血管扩张着,身体还处于散热状态,猛然跳进冰冷刺骨的海中,突如其来的冲击差点让他昏阙,但他咬紧牙关,扛着汹涌的海浪,朝着落水者的方向游去。复杂的海况,让短短100米变得犹如天堑一般,张森越游越尺力,但他依然没放弃。  就在这时,岸上有人及时扔来一个游泳圈,他紧紧抓住,在围观群众的指引和加油声中,终于游到落水者身旁。当时落水者面部朝下漂浮着,已经失去意识。张森深知事态紧急,于是用尽全部力气加速返航。将落水者送上岸时,张森已经筋疲力尽,靠着众人的搀扶才勉强上岸。  临危不乱、全力施救!“是不是已经没呼吸了?”“快打110、120吧”,看到落水者一动不动地躺在岸边,围观群众一时没了主意。张森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人群,来到落水者的面前,开始为其进行心肺复苏,这时的他甚至都没来得及穿上衣服。当警察和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张森终于松了口气缓了缓,寒冷、虚脱等带来的疲惫感和无力感后知后觉地袭来。  遗憾的是,经医护人员诊断,落水者在海里就已经死亡。“我要是发现得再早一点、游得再快一点,该多好啊。”张森内心无比沉重、格外自责。  弘扬正气,集体点赞!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向善向上的积极力量。虽然没有成功救活落水者,但张森见义勇为的举动仍然得到在场民警、医护人员和围观群众的高度赞扬。救人视频被热心市民发布在网上后,1小时内点赞量过万。后来,他的事迹被半岛新闻、凤凰青岛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张森不惧危险、见义勇为的事迹在青岛市职工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传开后,同事们纷纷称赞其为“水中勇者”。该中心专门召开“张森同志见义勇为学习讨论会”,号召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向张森学习,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工会“娘家人”作用,着力凝聚正义、正气、正能量,在职工群众需要时,自觉挺身而出、冲锋在前,让见义勇为精神深入人心,让见义勇为行为蔚然成风。  热爱公益,无私奉献!实际上,“见义勇为”早已刻在张森的骨子里,此前他曾先后两次见义勇为:一次是在1986年的夏天,张森在海边发现一名5岁左右的小女孩被海浪卷离海岸几十米远,他义无反顾地跳海救人,经奋力施救成功救出孩子,该事迹被青岛日报、青岛广播电台等媒体大力报道;另一次是2019年10月的一个夜晚,一名跑友突发心梗倒地不起,张森及时采取心脏复苏、掐人中等急救法,帮助对方脱离生命危险。  张森参加工作37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时时处处争先求进。他热爱公益,曾多次参与到青岛迎奥运马拉松等国内马拉松的赛道救援和志愿者服务中;他每年组织关爱自闭症跑步活动,引导自闭症儿童热爱跑步,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积极参加“微尘”公益活动,每年赞助两名山区贫困儿童,帮助他们求学圆梦……张森敬畏生命、无私奉献、舍己为人,以实际行动全力维护群众的生命安全,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大力倡导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为美丽岛城凝聚和传递着崇尚正义、敢于奉献的强大正能量。  【诚实守信】  05邢彩丽  人物简介  邢彩丽,女,汉族,1988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9路驾驶员。  主要事迹  一句承诺,四年用心陪伴。2018年9月一天,真情巴士9路驾驶员邢彩丽正在公交场站休息与同事聊天,同事说起这几天回到张家楼老家看到一则不幸的见闻。家住张家楼街道岭前马家庄村的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森,母亲患有唐氏综合征导致智力障碍,父亲患有小儿麻痹症且语言功能还存在障碍,两人均无劳动能力,还有一个刚出生几个月的弟弟。当时小森8岁,正在读小学一年级,本应是最天真快乐的年级,但受家庭的影响,小森比较孤僻,几乎一言不发,每天要么看书学习要么忙着做家务,村里人都很同情。善良的邢彩丽想到才比自己的儿子大2岁的小森,小小幼童却要承受如此的生活重担,暗下决心要帮助这个家庭。  9月末的一天,邢彩丽带着同事薛晓华、于瑞新拿着慰问品在村委崔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了小森的家中。虽然来之前对小森家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真看到了小森,邢彩丽柔软的心涌上一阵阵的心酸。  小森的家是租村里的老房子,屋子里空空荡荡,唯一的家电是一台老式电视机,甚至连一张孩子学习的桌子都没有,小森只能趴在炕上写作业。虽然依靠国家补贴,生活能够基本保障,但孩子心理上却缺少关爱和自信。邢彩丽主动跟小森聊起天,小森也只是问一句回一句,望向人的眼神都是怯生生的。看着瘦小的孩子,脏兮兮的衣服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一直面带微笑与小森聊天的邢彩丽,心里却在“流泪”。从那一刻起,邢彩丽就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必须要帮助这个孩子”。临走的时候,邢彩丽摸着小森的头说:“小森,阿姨一定会常来看你的,你有什么需要尽管跟阿姨说。”  自此,邢彩丽与小森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年来,邢彩丽践行着最初的承诺。每月,邢彩丽定期组织同事去探望孩子,往返近90公里也从未中断。每次去看望孩子,邢彩丽都会为孩子买上学习用品、换季的新衣服,还有孩子爱吃的零食;每逢小森的生日以及中秋节、春节等重要节日,邢彩丽还会给孩子送去小礼物。在邢彩丽的影响下,9路线上越来越多的同事知道了小森的故事,共同加入到帮助小森的队伍中来,有的同事因为营运任务不能到小森家里去,便提前准备好礼物和衣服委托邢彩丽带给小森,有的同事会早早地跟邢彩丽说:“啥时候去看小森,一定要叫着我”……目前,邢彩丽带领同事为孩子捐赠了2万余元爱心善款和生活物资。  除了物质上的帮助,邢彩丽也成了孩子的“心理老师”。邢彩丽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同时也是一名母亲的她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小森刚认识邢彩丽的时候,心中有很大的防备,生活中的遇到了困难、学习上遇到了难题,小森从不会说起。邢彩丽想方设法让小森打开心扉,接纳自己。每次遇到孩子正在写作业,邢彩丽会默默地守护在孩子身边,看到孩子有疑惑不解的地方,邢彩丽便主动给孩子讲解,讲解的过程幽默风趣、通俗易懂;邢彩丽留意孩子的言行举止,慢慢了解小森的喜好,每次去看望小森时,邢彩丽都会带上小森喜欢吃的零食、喜欢看的书籍;遇到节假日邢彩丽便与同事带小森游玩金沙滩啤酒城、海军公园、藏马山等景点,带小森放松心情……这四年来,邢彩丽用心陪伴着小森,小森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班级第一,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身边也有了一起玩耍的同龄伙伴。每次知道邢彩丽要来,小森就会早早地站在村口等着。  2022年2月份的时候,小森为邢彩丽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前一天,小森主动打电话邀请邢彩丽来看望自己,这让邢彩丽很惊讶也很担心,“小森以往从未要求我们主动去看望他,我担心孩子家里出了什么事情。”邢彩丽急忙跟单位说明情况换了班,第二天赶到小森家中。来到小森家中之后,邢彩丽才明白原来小森是想给邢彩丽一个生日惊喜。小森用在日常生活费偷偷挤出来一点零钱,购买了一个漂亮的小蛋糕和一盆小小的仙人掌,还手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您对我的帮助,也同样感谢每次和您一起的叔叔阿姨,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谢谢您!”小森在信中如是写道。看着手拿着礼物有点害羞的小森,邢彩丽顿时红了眼眶,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更为难得的是,邢彩丽和9路的同事们一直在默默地做着帮助小森的事情。2022年,集团摸排职工志愿帮扶对象时,邢彩丽与小森之间的感人故事才被更多人知道。  言必行,行必果的热情好司机。邢彩丽自2006年7月进入青岛真情巴士,先是在乘务员岗位工作了六年,转岗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现为东9路线的一名驾驶员班长,安全行驶里程近30万公里。  在工作中,她热情大方,乐观爱笑,在营运途中遇到行动不方便的特需乘客,她总是热情地说一句“我帮你”,或搀扶、或怀抱地帮助乘客顺利乘车;在做志愿活动的途中偶遇七旬迷路老人,她主动说一句“我送你”,使老人平安回家与家人团聚;在车厢内捡到近万元现金,手机、电脑等贵重物品,她主动找到失主,用一句“我还你”,让乘客感动不已;在小学门口,她看到孩子们上下学时过马路有风险,她便在下班后来到校外爱心护学,用一句“我领你”守护孩子们的平安……  邢彩丽以一位母亲的善良让年幼孩童感受到温暖与爱,更以一名党员的情怀让特殊家庭看到生活的希望。她以质朴的行动诠释着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播撒真善美的种子,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文明之举展现着青岛这座文明之城的大爱之光。  【敬业奉献】  06于周成  人物简介  于周成,男,汉族,1979年2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公安局即墨公安分局禁毒大队三中队队长。  主要事迹  铁面惩毒保平安 刀尖勇士显担当。用勇敢丈量忠诚,用信念支撑信仰,用青春成就无悔从警路……禁毒民警常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者”,青岛市公安即墨分局禁毒大队三中队中队长于周成,正是用他的无私和奉献展示出了禁毒民警的先锋本色。为抓获吸贩毒团伙,他经常通宵达旦,用汗水、泪水、热血投入禁毒工作,让涉毒违法犯罪分子闻风丧胆。自2001年2月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于周成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即墨区十佳民警,先后荣记青岛市公安局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嘉奖3次。2021度,被青岛市公安局推选为第三届“青岛最美警察”候选人。  直捣黄龙端毒窝 斩钉截铁除毒瘤。“干禁毒工作就是一个良心活,干好了不仅能挽救一个人,更能挽救一个家庭。”于周成说,“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精神百倍”是他的工作信念。在战友眼中,历次行动中,于周成总是身先士卒,在与犯罪分子的一次次交锋中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他带领中队民警和辅警每年抓获吸贩毒人员80人左右,参与侦破高某等人制造贩卖毒品案等一系列重大案件,缴获毒品30余公斤,成为令涉毒违法犯罪分子胆寒的“犯罪克星”。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于周成会同青岛市公安局专案组民警不辞劳苦,奔赴广西、辽宁、黑龙江、吉林等地,行程1万多公里,最终于2021年9月8日在牡丹江市西安区将贩卖毒品主要犯罪嫌疑人申某某、徐某、徐某某抓获,缴获冰毒1.26公斤,抓获涉案人员40余名,成功切断一条通过物流寄递渠道运毒通道。2020年11月,于周成带领三名民警前往重庆办案,克服地形不熟、方言不通等不利因素,成功抓获2名主要涉案人员,打掉以王某、张某为首的吸贩毒团伙,抓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15名,缴获冰毒50余克,摧毁一条从重庆通往青岛的贩毒通道。  忠诚履职获好评 服务群众保平安。在公安机关组织开展的“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中,于周成积极带领中队民警、辅警深入多个村庄入户走访群众,在春节期间自费购买米面看望贫困户,认真了解农村社会治安现状和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建议,排查各类重点人员,积极协助基层派出所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和安全稳定工作。日常生活中,他大力宣传禁毒知识和各类安全防范知识,通过深入群众之中发放禁种罂粟明白纸、倡议书的方式,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于周成第一时间向党组织提交申请,主动请缨参加即墨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击队,奔赴青新高速即墨服务区疫情检查站上岗执勤。期间克服肩周炎右肩疼痛、饮食住宿等各种困难,始终坚守执勤岗位,制定科学的勤务流程,在高速路口不分昼夜开展人员检测和车辆查控、登记、劝返等工作,做到了不漏一人、不漏一车,受到即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多次表扬。  由于禁毒工作的危险和特殊,有人说禁毒民警的工作是“刀尖上的舞者”。虽然在禁毒战场上英勇善战,于周成却觉得亏欠家人太多。“当涉毒违法分子被绳之以法,我们感觉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于周成说,在日后的工作中,他希望用扎实的工作践行入党入警誓言,希望早日让这个社会“无毒”。  07张焕钰  人物简介  张焕钰,男,汉族,1994年2月生,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青岛张氏机械有限公司技术员。  主要事迹  深入一线查摆问题提升技能。2015年入职时,张焕钰被安排在活塞杆生产线数控机床工位实习,当时的机床为公司第三代数控(NC)自动车床,产品生产需要经过2道工序,用人工对每道工序产品进行收料,且工序周转增加周转次数与仓储场地占用,每日的工作量让张焕钰切身的感受到一线操作员工劳动强度之大,并且3代机床在产品型号更换过程繁琐,员工需要几次反复确认图纸,调试刀具等,这让张焕钰心中下定决心吃透产品工艺和设备加工原理。  张焕钰在之后的一线工作中潜心钻研,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请教,其踏实工作,积极钻研,对技术痴迷的精神得到师傅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大家都愿意同其探讨生产工艺技术问题,沟通对设备改进的建议等,让张焕钰获得了更多的一线数据信息等,为白天一线操作实习,下班后研究设计工艺工装改进方案,把白天实践所思所想第一时间融合在设备工装改进的方案中,相关工艺工装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件,技术成果予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随着张焕钰在吸收已有工艺设备技术的基础上,持续创新钻研,技术经验不断积累,个人综合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张焕钰在技术方面的迅速成长,得到公司工程技术负责人的关注,恰逢2019年第四季度以来企业产能提升,产品质量技术指标提高等,现有3代数控(NC)自动车床已很难满足实际需求。公司于2020年1月立项研发数字化活塞杆智能加工设备,为此技术负责人将设备技术升级的研发工作交由张焕钰,具体负责技术方案设计定型。在接到研发任务时,张焕钰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接受研发重任,这与其近年来对设备工艺技术的积累有着关键影响,可以将自己的设想与公司研发计划充分融合。  数字化活塞杆智能加工设备旨在将之前三代数控(NC)自动车床2道加工整合为道工序,看似简单的二合一,面临诸多的技术难题。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张焕钰总共设计出6套数字化智能加工设备方案,各有特点,后经过技术部近1个月的智能化设计理念的不断淘汰,最终敲定“全数字化控制、一键换型”的ZS.AI-PM01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一经确定,便开始了首批3台套的研制工作,并于2021年1月份顺利投入试生产。张焕钰于研发成员经过一年的试生产,并对各运行数据进一步完善,再次研制了5台智能加工设备,并于2022年4月份顺利投入生产。目前设备各数据参数运行良好,产品质量技术指标明显提升,解放了人力,减少搬运,产能提高了30%,节约场地20%,使产品生产周期缩减30%,达到预期技术升级任务目标。在设备研制成功的同时,申请5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成果积极申请法律保护。  与时俱进向着更高目标再出发。公司另一主营产品座椅钢管,多年来使用数控(NC)自动车床加工,并且产品几何加工需要3道工序才能完成,存在工序更复杂,空间更浪费,对员工体能要求更高,周转繁琐,效率较低等诸多问题,为此公司决定在数字化活塞杆智能加工设备技术基础上,针对钢管产品技术特点,于2021年9月立项研发钢管智能加工设备。  张焕钰再次担任设计研发工作,面对钢管产品的技术特点,结合工艺要求以及钢管原材料长度(5米)等不同于活塞杆产品的特点,在设计之初的2个月时间里,其有针对性的设计2套方案,一套方案为钢管原材料裁断、冲压、外圆3道工序一次完成,该方案的优点是一次完成,但不足是单台套设备占用空间较大,且裁断效率与后续工艺技术特点匹配难度较大;第二套方案是原材料(5米)裁断采用激光切割技术,提高效率,减少设备数量,将冲压与外圆两道工序有效合并,且效率明显优于第一套方案。经过技术部综合研判,最终采用张焕钰设计的第二套方案,之后便进入试制设备制造阶段。于2022年3月4台套数字化钢管智能加工设备(ZS.AI-SM02)研制成功,目前设备试用阶段各技术指标稳定,取得预期研发目标,并产生2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提升企业数字化智能水平,使企业整体技术再上新台阶。  张焕钰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潜心钻研,兢兢业业,持续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技术问题,且将产品和设备技术不断提升到新高度,使企业在行业市场的竞争力明显提升。其创新研发,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是当代优秀的青年工作者,是爱岗敬业的模范表率,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市民。  主要荣誉:胶州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岛市劳动模范、胶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08周鸿晨  人物简介  周鸿晨,男,汉族,1993年10月生,山东烟台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市立医院核酸实验室技师。  主要事迹  闻风而动,夜以继日,与病毒赛跑的夜行人。自3月份莱西疫情爆发以来,周鸿晨便第一时间参与到了莱西市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中,由于大多数标本都是白天采样,傍晚送至实验室,使得夜间核酸检测工作格外繁重。“让我来!”面对高强度的夜间工作模式,周鸿晨第一时间加入了夜间核酸检测战队,于是在每个寂静的深夜,当大多数人已经进入梦乡时,他正在实验室里通宵奋战,当清晨的第一缕朝阳洒向大地时,他正发出最后一份报告,这种昼夜颠倒、披星戴月的高强度工作模式,周鸿晨一干便连续干了十几天,每天的工作结束后,都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眼底的黑眼圈又厚重了一层。其实这不是周鸿晨第一次夜间战斗,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他便守在核酸检测一线,为了复核疑似阳性标本,他多次自愿加班至凌晨。“核酸检测是发现病毒的第一哨点,身为核酸检测人员,哪怕复核3遍、5遍,我也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似标本。”正是周鸿晨对工作的这份认真负责态度,使他得到了患者的一致好评,也成为了医院先进个人。  一场婚礼,三次延期,抗疫一线最可爱的人。周鸿晨与未婚妻恋爱8年,异地3年,在经历重重考验后,小两口终于相聚青岛,因此他们便打算第一时间举办婚礼。没想到疫情反复,春节前周鸿晨被外派支援天津核酸检测工作,婚礼计划推迟。3月初,青岛发生本土疫情,他和核酸实验室的同事们加班加点奋战一线,根本顾不上婚礼的事。转眼到了3月中旬,终于青岛本土疫情缓解,他们才终于将婚期定在了4月9日,请柬也都发出去了大半,正当小两口正准备紧锣密鼓筹备自己的婚礼时候,4月3日一道战疫集结令传来,周鸿晨没有一丝犹豫,随即收拾行囊,再次随队出征援沪,婚礼只得再次延期。  4月9日上午,山东省援沪核酸检测队和山东省援沪医疗队前方指挥部全体同事纷纷为“新郎官”周鸿晨发来贺信。医疗队的同事们得知情况后,利用休息时间,为周鸿晨和未婚妻精心制作了祝福卡片和短视频。“祝周哥和嫂子佳偶天成、百年好合。” “恭喜恭喜,祝愿小周和小张花好月圆、天长地久。”“青沪同心,共同抗疫,上海必胜!”战友们的句句暖心话语是给予这对青年伉俪最真挚的祝福和鼓励。  疫情能“阻止”一场婚礼,但阻挡不了两颗真心,互相为依靠,又互相为铠甲,这可能才是爱情的真正含义。有队员开玩笑地问道:“小周,你这样亏待新娘子不怕她生气?”周鸿晨说:“婚期可以再选,可抗击疫情不能耽误。她一直都很支持我。等疫情散去,我一定补给她一场浪漫的婚礼。”对于未婚夫的多次“落跑”,周鸿晨未婚妻也给予了充分理解,她坦言:“刚开始会有一点点抱怨,但后来更多的是担心他。鸿晨从新冠疫情爆发开始,就立志于成为抗疫一线的优秀“哨兵”,他常说,舍小家才能为大家,有了大家才会成就我们的小家。工作职责所在,我都能理解。我相信,一个责任感满满的男人才是我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除了未婚妻,周鸿晨的家人同样给予了他最大的支持。当周鸿晨在奔赴上海的列车上给家人电话报备时,他的父亲只说让他做好防护,认真工作,家里一切都好,不用挂心。其实,当时周鸿晨84岁的爷爷突发脑梗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直到几天后,周鸿晨要和爷爷视频通话,才得知真相。他说:“我从小是被爷爷带大的,希望早点圆满完成任务,回老家看看爷爷,尽尽孝道。”  4月4日下午,周鸿晨就和队员一起进入了上海当地一家医院发热门诊的核酸实验室工作,周鸿晨和其他队员按照规范要求做好标本前期处理、核酸提取、扩增,然后再出报告,如此循环反复。由于样本中阳性率比较高,出现阳性还要进入复核程序。因此劳动强度比过去大很多,危险性也更高。  4月11日下午,在经历了一个周的实验室建设设备培训和院感培训之后,周鸿晨随队进入青岛华大气膜版“火眼实验室”工作,他们穿着防护服在负压的环境里连续工作了8个小时,直到凌晨1点多才出舱,而这种两天夜班,一天白班的工作模式,一直持续到实验室关仓。在气膜实验室中,周鸿晨主要是负责核酸的提取和点样仓的工作,由于气膜实验室不像常规实验室那样空间宽敞,因此整个提取仓只有四个人进行工作,但是要面对的却是常规实验室几倍的工作量。面对大批量的标本,时间短任务重,又不得不加快速度,八个小时下来,几乎是脚不沾地的不断奔波,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由于外部天气高温和仪器运转后散热,实验室的温度也会随之升高,他有时会出现类似高原反应的憋气、头痛现象,每次出仓,身上的衣服都入刚水洗过一样。尽管工作辛苦,但周鸿晨说:“工作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年轻的职工,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在疫情最需要的时候,就应该舍小我为大我,同时我又是一名青年党员,在这时候更要走前列、作表率,能为上海抗疫尽一份力,这些都算不上什么。一个人的能力虽然渺小,但是只要我们都有这份责任和使命,我们就能成为战胜疫情的星星之火。”  5月18日下午,在经历了46天的援沪任务后,周鸿晨所在的山东省核酸检测队终于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山东。援沪期间,山东省核酸检测队共计完成上海普陀区闵行区以及宝山区标本154万多管,为上海市核酸检测贡献了山东力量。  对于回到山东解除隔离后最想做什么,周鸿晨说道:“补给媳妇一场浪漫的婚礼,送给家人一份温馨的关心。”春去夏来,疫散花开,祝愿这对新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09周萍  人物简介  周萍,女,汉族,1979年10月生,山东胶州人,中共党员,胶州市胶西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人。  主要事迹  劳动保障工作关乎万千百姓的切身利益。周萍在劳动保障经办岗一干就是13个春秋,她始终把“群众利益无小事”放在心间,坚守热诚服务群众的初心,像对待家人一样接待办事群众。刚从事劳动保障工作时,周萍积极进取,迅速融入工作角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和其它老同事一起共同进步。办理业务前,她提前联系到每一个办事群众,详细告知他们待办事项中需准备的材料,尽量让他们一次办结。成为部门负责人后,她依旧勤学勤思以专业、高效的业务能力“满分”办结每一笔经手业务。凭着对劳动保障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对办事群众的满腔热情,赢得了办事群众和企业的一致肯定。  刚从事劳动保障工作时,周萍一切从零开始,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就业社保文件政策,虚心向领导和周围同事请教,用最短时间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社保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她坚持边干、边学、边总结,有针对性地学习社保业务经办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内容,找出与新规定不相符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在自己进步的同时,她还积极帮助其他新同志,手把手、毫不保留的传授工作经验,团结带领大家共同前进。  近几年,劳动保障服务中心的对口业务越来越多,居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保险的政策、办理流程也不断更新。面对日趋复杂的工作,周萍依旧保持着认真钻研、踏实工作的干劲。每次接触到新的业务平台,她都会认真研究、勤学勤思,快速理清工作思路,积极向办公室年轻同志学习取经,第一时间掌握新方法,确保办理业务“零差错”。作为办公室负责人,遇到过的复杂棘手的问题更是不计其数,她总能以专业、高效的业务能力应对自如,快速为群众解决诉求,“满分”办结每一笔业务。辖区内村民刘某的母亲死亡近两年,未按规定申报,造成冒领养老金3000多元,周萍同志发现这一情况后,多次和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开展政策宣传工作,耐心解释冒领社保基金属于违法行为,需承担法律责任,最终家属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将多领的款项如数退回社保基金帐户。  身为女性,每当有工作和家庭同时需要她时,周萍总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工作。在她看来,工作是大局,其他一切事情都要服务于大局。为了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她带领同事不分昼夜加班加点,确保让符合条件的群众应保尽保;每年的离退休人员调资期间都需要做大量的解释工作,一天下来往往已经口干舌燥,但是她没有任何怨言,默默诠释着全心全意服务于群众的初心。每年的退休人员认证也是一件大事,对于年老体弱、大数据无法捕捉到信息的人员,周萍会带领工作人员实行上门认证,真情拉近距离,服务树立口碑,时间久了,那些老人碰见她,都会大老远的和她打招呼,喊她一声“小周”。  疫情期间,她更是用实际行动彰显着责任与担当。在处理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她全力以赴投入抗疫一线。对所包企业、村庄逐一进行摸排,发放明白纸、重点地区人员排查、外来人员登记,每到一处村庄与企业,周萍都会认真细致叮嘱一遍企业负责人,摸排完时常到晚上八九点。回家后,周萍也不松懈,她抓紧时间汇总当天窗口待办工作。在她的抽屉里,放着一本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了第二天需要完成的工作。她坚持电话联系到每一个办事群众,详细告知他们待办事项中需需准备的材料,尽量让他们一次办结。每次看到工作日志上的待办业务一项项减少,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周萍的心里也越来越欣慰。  周萍在窗口一线默默服务十余年,深深热爱着自己的岗位,强烈的责任心促使她力求把各项工作做到最好,把失误降到最低,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奉献与责任。  【孝老爱亲】  10刘秀珍  人物简介  刘秀珍,女,汉族,1966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西九水村村民。  主要事迹  悉心照顾两位老人34年是什么概念?是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最晚一个睡下;是事无巨细操持家里的一切却常常忽略自己。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西九水村,提起刘秀珍,村民都会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一声。刚嫁到西九水村不久,刘秀珍婆婆便查出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初为人媳的刘秀珍丝毫没有嫌弃和抱怨,而是默默地挑起了伺候公婆的担子,30多年来,刘秀珍用行动书注解爱和孝,让原本多灾多难的家庭变得和乐美满。  为婆婆定制“专门食谱”。1993年,刘秀珍的婆婆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和脑血栓,同时并发症导致视力严重下降,需要反复住院进行治疗。老人病榻旁不能没有人照料,可是刘秀珍的丈夫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每天工作都很忙,分身乏术。家庭最需要的时候,刘秀珍坚强地站出来挑起了担子,守护在婆婆床前不分日夜地照料。  糖尿病人,饮食上需要格外注意。因此刘秀珍每顿饭都要给婆婆单独做,算下来,一天至少要做六顿不同的饭菜。为了让婆婆吃得可口又有营养,刘秀珍给婆婆专门研制了“订制菜谱”:小豆腐、玉米面饼子、山菜团子……她给婆婆的“食谱”总是花样迭出。“秀珍,咱吃饺子吧?”“又想吃饺子了?”婆婆点点头。“好,咱们今天就包!”婆婆在世的时候特别爱吃包子、饺子,但是因为病情,刘秀珍不敢让老人吃得太频繁,于是便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做一次。在饺子、包子的皮和馅料儿选择上,刘秀珍也用尽心思:婆婆不能吃太多精面,她便用粗面和着做皮。“尽量把皮子做得薄一些,馅放的多一些,让老人多吃菜、少吃面。”婆婆最爱吃刘秀珍包的山菜馅大包子,每到春天,刘秀珍就提着篮子、拿着布袋去山上挖野菜:“山菜味道鲜亮,纤维也多,所以每到春天我都会去山上多挖一些,包成包子或者做成菜团子给老人吃。”  刘秀珍婆婆53岁便查出重度糖尿病,在各种并发症频发的情况下,老人的生命还是延续了将近20年,这与刘秀珍的精心照顾密不可分。  伺候大小便 婆婆的贴身“金牌护理”。随着年龄增大,刘秀珍婆婆的病也越来越重,渐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都在炕上,刘秀珍便扑在炕边照顾。糖尿病人容易口渴,婆婆一天要喝很多遍水,小便次数不计其数。那个时候还没有尿不湿这些方便的日用品,刘秀珍就用柔软的棉布给婆婆铺着,一天下来,尿湿的床褥能攒一堆。三十年前家里哪有洗衣机?为了让婆婆炕上铺的用的干干净净,刘秀珍只能拿着尿湿的床单去河边洗。冬天的河水冰冷刺骨,刘秀珍的手在水里泡得又红又肿,实在太冷了,她就戴上手套,在家里用大盆兑着热水洗。不管怎么样,她都想办法让婆婆用的穿的干干净净。二十年的病榻前照料,刘秀珍的身体也落下了病根儿,手和胳膊常常疼得抬不起来。  因为刘秀珍的悉心照料,婆婆卧床这些年,身上总是干净清爽,直到婆婆去世,身上也没有生过褥疮,家里更是没有一丝异味。除了餐食和卫生上尽心尽力,刘秀珍在其它方面的护理也堪称“专业水准”。婆婆总是卧床,身上关节难免不舒服,刘秀珍便向医生请教按摩技术,每天坚持给婆婆做按摩。用什么洗脸擦身更好、什么姿势给婆婆翻身更舒服、婆婆便秘的时候怎么处理、喂药的水温怎么最合适……刘秀珍全都“门儿清。  提起照顾婆婆这么多年,刘秀珍丝毫不觉得辛苦:“如果可以,我想再多照顾她几年。”刘秀珍回想起婆婆走那天,拉着老人去医院的路上正好经过海边,她就跟公公商量,婆婆卧床这么多年,也没出过远门,今天就让她去海边看看吧,就这样,刘秀珍和公公陪着婆婆看了最后一次大海。  照顾一大家子无怨言。除了照顾婆婆,刘秀珍还要照料渐渐年迈的公公、大姑姐家的女儿、自己的闺女和丈夫。每天早上天不亮她就得起来,先把两个孩子的早饭做了,确保他们先吃完去上学,然后便开始做大人的,大人的也要饭两份来做。一日三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李秀珍天天如此。  婆婆去世后,刘秀珍夫妇担心年纪渐长的公公承受不了这么巨大的伤痛,便花更多心思来照顾老人。配他看新闻、读报纸,给他讲外面的事儿,老人如今对刘秀珍很是“依赖”。“前段时间我丈夫脚摔伤了住进了医院,我去医院送饭照顾,家里只剩公公一个老人我不放心,就提议先去大姑姐家住几天,谁知道公公就是不去,非得等着我回来。”公公已经把刘秀珍夫妇当成了最安心的依靠。如今,92岁高龄的公公身体康健、开朗健谈,每次亲朋好友前来探望老人,刘秀珍总是热情地招待,看到一大家子和乐融融,她比谁都高兴和满足。  34余载,1万多个日夜,30万个小时,刘秀珍在时间的注脚里把孝老爱亲书写地淋漓尽致。她总说“家和万事兴”,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也是他们家的美德,她要让孝老爱亲的优良家风,在儿孙后辈里世世代代传下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星青岛名人海休闲运动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