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肇庆历史文化简介省肇庆市怎么样 了解肇庆市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


★★★★
肇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肇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包公文化、宋文化、端砚文化、龙母文化、六祖文化、摩崖石刻文化、广信文化、区域特色文化等系列文化。那么肇庆如今还有哪些传统文化呢?下面本文maigoo小编从肇庆历史,肇庆饮食、肇庆婚俗等民俗文化,传统戏曲采茶戏,端砚、裹蒸等传统技艺及肇庆传统建筑方面,带大家了解肇庆当地的特色文化。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文化底蕴深厚。曾是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既是岭南土著文化和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1994 年1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亚热带的肇庆适宜人类居住,14 万年前区域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2230 多年。春秋战国时期为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所设四会县是广东省4 个最早建制县之一;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朝开皇九年(589)置端州;宋政和八年(1118)设肇庆府,意为“开始吉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肇庆是两广总督府驻地。
肇庆市主要流行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粤方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广府片,分布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区;第二部分是罗广片(又称勾漏片),分布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肇庆高新区。全市总人口90%以上使用粤方言,但各地又有地方色彩,在语意、词汇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怀集县就有“上坊话”与“下坊话”之分。客家方言,全市约35万多人使用,以四会市最多,约有15万多人。怀集、封开2县部分人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壮语及标语。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肇庆语言也发生变化,学校普遍使用普通话教学,普通话逐渐成为公务活动的主导用语,本地百姓可用普通话与非粤方言民众作简单交流。
肇庆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其饮食文化具有岭南浓郁气息。肇庆的饮食,多以粤菜为主,兼有糅合南北风味,中西风格,集菜肴、点心,小食于一身的地方风味,肇庆菜以“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腻”为特色,山珍野味和河鲜都极为丰富。主要的地方特色有:西江河鲜、广宁笋宴、高要区大湾镇麦溪鲤、文庆鲤、鼎湖上素、肇庆裹蒸、 封开杏花鸡、四会仙螺、四会茶油鸡、德庆竹篙粉等。【了解详情】
肇庆市的传统节日习俗源于传统礼法,各地大同小异,但又各具特色,形成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风俗民情。如春节,肇庆人有“年卅晚,逛花市”的习惯。元宵节,下帅乡有对山歌、表演“采茶舞”等传统;德庆县有“炮仗攻狮子”活动。清明节,主要活动是扫墓,俗称“拜山”“拜清”“行清”。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大都吃粽子,在门上挂艾叶或菖蒲。中秋节,城乡盛行,从八月初开始向亲友送月饼及糖果等礼物,八月十五当晚为家人团聚,围坐赏月、饮茶、尝月饼;怀集县桥头、下帅等乡镇中秋之夜有摆歌堂、唱夜歌的特色风情。重阳节,民间有登高、迎出嫁女归宁、扫墓(秋祭)等习俗,其中登高最为盛行。冬至,俗称“过冬”,有“冬至大过年”之说,当天杀鸡宰鸭,备酒水奉神,款待各方亲友等。
民国时期,肇庆民众婚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形式为男婚女嫁,结亲讲究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婚嫁年龄一般为男18~20岁,女16~18岁。旧俗礼仪有:问名、纳吉、纳采、请期、纳征、迎亲、三朝回门等。1950年实施“婚姻法”,废除包办买卖的婚姻制度,保障男女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凡符合法定婚龄,双方自愿在当地政府登记结婚,领取结婚证的,受国家法律保护。旧的婚嫁习俗逐渐废除,提倡文明结婚,婚事新办,如新婚茶话会、旅行结婚、集体礼以及男到女家落户的新风尚逐渐增多。80年代以后, 旧俗中某些仪节、形式有所复苏,特别是在农村,在操办婚事的时候,举行某些旧仪式、旧习俗。
肇庆市旧时丧礼,仪式繁琐,一般为:初终、报丧、浴尸、做功德、入殓、守灵、出殡、食斋、做七、付祖。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号召移风易俗,严禁神、道利用丧事进行迷信活动,因而民间治丧一切从简。1968年5月,肇庆火葬场建成后,政府提倡火葬。
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戏剧:井陉晋剧、桑派豫剧、南岩乱弹、武安平调落子、定州秧歌戏、哈哈腔、二人台、武安傩戏、河间皮影戏、昌黎皮影戏、乐亭皮影戏、保定老调、安国老调、冀南四股弦、赛戏、永年西调、坠子戏、西路梆子等。河北省其他著名民间文学:鬼谷子传说,武松与武大郎的传说,伯夷、叔齐的历史传说,契丹始祖传说等。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音乐:丰宁满族吵子会、唐山花吹、高洛音乐会、高桥音乐会、胜芳音乐会、雄县古乐、小冯村音乐会、张庄音乐会、军卢村音乐会、东张务音乐会、南响口梵呗音乐会、辛安庄民间音乐会、东韩村拾幡古乐、子位吹歌、常山战鼓、广宗太平道乐、花张蒙道教音乐等。
“麒麟白马舞”是广东封开县独具特色的优秀民间舞蹈,源自唐代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故事,其起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麒麟白马舞”多集中在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表演。“麒麟白马舞”富有封开地方特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表达了封开人民对岭南第一状元莫宣卿的无比爱戴和赞美,还深刻反映了封开人民对忠贞爱情和美好前途的追求和热爱。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牛舞是怀集县壮族瑶族乡以及周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春牛舞以打击乐为伴奏乐的民间舞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主要乐器有小京鼓、小京钹和小京锣等。锣鼓按用处可分为闹棚锣鼓、演员出场锣鼓、念白锣鼓、表演锣鼓、结束入场锣鼓等五段鼓点伴奏音乐。春牛舞体现了当地老百姓对耕牛的崇拜,带有古代岭南农耕文明的明显特征,在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具有较为独特的研究价值。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德庆雄鸡舞主要分布在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及周边地区。德庆雄鸡舞为道具舞蹈。以竹篾、彩布等为主要材料,制作成长约1米,高约0.6米,宽约0.7米的大雄鸡道具,鸡头、鸡翼皆能活动,表演时用八音锣鼓伴奏,舞者模拟鸡的形态习性,身手敏捷地把雄鸡啼鸣、觅食、亮翅、理身、护雏、欢跃等神态动作,表演得生动逼真,富有情趣,展现出一种勃勃雄姿,成为民间祈福迎祥的精神寄托,深受群众欢迎。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怀集龙鱼舞是怀集县凤岗镇龙凤村“石积善堂”石氏的先辈从东南沿海地区传入的,现主要分布于凤岗镇龙凤村及怀城、连麦等镇乡。怀集龙鱼舞属动物道具舞蹈。道具均为笏扎纸糊加彩绘而成,龙具造型只有龙头而没有龙身。怀集龙鱼舞取“龙”寓意龙马精神,取“鱼”寓意生活宽裕,多在春节演出,深受当地民间喜爱,且世代相传,历演不衰,显示了其人文内涵所特具的精神价值。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马巡城舞分布于粤西北封开县大洲镇的乡村。五马巡城舞是一种规模较大的阵式舞蹈,以马形道具套在人身上扮成五名古代战将,作为主要角色进行表演。整个舞蹈由“开城”、“点卯”、“巡城”三个阵式组成。舞蹈动作以跑为主,且类似戏曲中的跑圆场,同时用激昂的锣鼓伴奏。表演时间一般为半小时至一小时,人数最少也35人以上,多时可达50人,阵容壮观,气势豪迈,体现了一股戍边守土、保家卫国的激情壮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和观赏价值。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舞蹈:昌黎地秧歌、乐亭地秧歌、易县摆字龙灯、曲周龙灯、徐水舞狮、沧县狮舞、隆尧招子鼓、沧州落子等。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曲艺:梨花大鼓、木板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等。 端砚制作技艺
端砚的发源地在广东省肇庆市黄岗镇白石村、宾日村一带。白石、宾日两村相邻,八成村民无田可耕,世代靠采石制砚谋生,如今这一带依然是端砚制作的核心区域。端砚的原料端溪石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和北岭山一带。端砚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采石、选料制璞、设计、雕刻、配盒、打磨、上蜡等工序。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所以一直以来端砚生产的各个环节均为手工制作。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解详情】
地处西江、北江交汇地带的四会市古法造纸技艺,主要集中于邓村镇。邓村四面环山,溪水长流,竹林处处,有丰富的造纸资源,古法造纸技艺于是传承延续下来,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会纸纤维粗糙,色泽浅黄或土黄,吸湿性强,还有暗燃特性,且燃烧完全,多用于纸盒、纸板、炮仗、狮头乃至冥品制作,也用于做纸朴、纸媒,加之价格低廉,为民间日常生活中所广泛使用。2007年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肇庆裹蒸制作技艺
裹蒸是肇庆地区著名的传统特产,系历史久远的春节食物,当地无人称其为粽。肇庆裹蒸的制作、食用主要在春节期间,其传统工艺包括浸洗冬叶、淘洗糯米、去绿豆衣、腌制肉馅、包扎裹蒸、烧煮裹蒸等步骤。裹蒸发展至今,除民间制作外,已进入到专业化生产阶段。目前市面上的裹蒸品牌有“肥仔伟”、“裹香王”、“皇中皇”“巧心裹蒸”等。现在的裹蒸,除了沿用传统的糯米、绿豆、猪肉等材料外,还发展出黑糯米等新品种。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渡花席编织技艺
金渡花席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其编织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高要区金渡镇,后流传到白土、莲塘镇及宋隆河流域一带。金渡花席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系高要大宗外销经济特产之一。金渡花席是高要的传统特产,不仅是实用的日常用品,还具有较高的美术观赏功能,花席编织很长时间以来作为家庭手工业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2009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疍家糕制作技艺
疍家糕又称千层糕,是肇庆西江水上人家传统的节庆食品,也是疍民互相馈赠的常用礼品。疍家人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期间制作千层糕祭祀神明、祖先,其制作技艺反映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族群文化。疍民将蒸好的千层糕切成菱形小块,每四块叠成一盘(三块在下,一块在上),先敬神祇,后敬祖先,随后全家分食,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一直以来,制作疍家糕的技艺都是以母传女、婆婆传媳妇的方式世代传承。2012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体育、游艺:吴桥杂技、安头屯中幡、正定高照、沧州武术、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王其和太极拳、沙河藤牌阵、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满族二贵摔跤、左各庄杆会、苏桥飞叉会、戳脚等。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美术: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京绣、丰宁满族剪纸、曲阳石雕、玉田泥塑、大名草编、固安柳编、秸秆扎刻、布糊画、水陆画等。
广东“肇庆”与宋徽宗赵佶有关。肇庆古称端州,是赵佶的发迹地,“肇”乃发端,“庆”乃可喜可贺,合二为一,即“喜事是从这里开始”。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肇庆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中,目前仅宋代文化遗址就有二十多处,涉及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等诸多方面,在岭南颇为罕见。在肇庆的历史文化中最集中、最有价值的是宋文化。
包拯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代名臣,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清官。包公于公元1040年到端州任知州,包公主政端州3年,留下了文化遗迹。如:包公祠,砚洲岛,包公楼,包公井,包公府衙,等等。其中七星岩的题字是现在仅存的包拯手迹,弥足珍贵。所有这一切形成了独特的“包公文化”。“包公文化”在岭南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包公文化是肇庆宋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最有基础、最值得经营的。
封开一隅,史称广信。广信文化,底蕴深厚和辑百越源远流长。封开曾作为广府文化的发祥地和岭南古都长达400年之久,是广府文化的摇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封开县曾在岭南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岭南文化发源地。其鲜明的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风情、多元性与兼容性相结合的特点,凸现岭南文化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长卷增添绚丽多姿、凝重深厚的华章。
德庆龙母文化的核心是以“仁慈”、“母仪龙德”养育五龙子成才和“孝亲”“仁德”信仰,被誉为“西江神源”,至今影响西江流域、珠三角、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已成为民间习俗。悦城“龙母诞”自秦以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岭南独具特色的龙母信仰。人们在诞期通过举办酬神祀祖、竞艺竞技、歌舞戏曲、物资交流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而演绎成为岭南地区四海朝宗的最富有影响和特色的民间“龙母诞”庙会,并且还形成了历史传承、民风民俗、文化观念和价值认同等独特的文化体系,具有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和社会文化学等价值。
六祖惠能大师(638年至713年)曾经在四会市这片神圣的土地上隐居15年,形成了完整的南禅宗弘法体系。六祖与四会结缘深厚,可以说,四会是六祖惠能大师顿悟成佛的宝地,是禅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发源地之一。在四会的六祖寺是各地众多六祖寺院中规模最大、最为堂皇壮丽肃穆、唯一被命名为“六祖寺”的古刹寺院群体,是六祖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点和枢纽。
山水生态文化
肇庆山水风光钟灵毓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北靠七星岩、鼎湖山,南临西江,青山绿水,山水相映,江、城、湖、山等要素相互衬托,构成了以江为起点、城为基础,湖为依托、山为背景的“山—湖—城—江”的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具有建设山水城市的良好格局。
摩崖石刻文化
七星岩摩崖石刻,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岩风景区,为全国少有的庞大摩崖石刻群之一,是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凝聚着七星岩景区文化的精髓,铭刻了肇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七星岩摩崖石刻以数量众多、文体书体齐全、面貌保护完整而备受关注,更是中国历史最久远、朝代延续最完整的石刻群,记述了肇庆的地理环境、山河变迁、历史大事、宗教信仰、庙宇建筑、岩石水土及朝代更迭。
河北省其他著名传统技艺:干模铸造技艺、景泰蓝制作技艺、南张井老虎火、传统棉纺织技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衡水老白干传统酿造技艺、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艺、板城烧锅酒传统五甑酿造技艺、直隶官府菜烹饪技艺等。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TIPS: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文字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肇庆历史文化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