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损儿童不愿意佩后悔戴助听器了怎么办?

[摘要]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十几年中,有不少学生、家长向我咨询,反映助听器不能帮助孩子对语音的接受,有些学生不喜欢佩戴助听器,下课时常常将助听器拿下,更有一些孩子,在上课时,虽然戴着助听器,但已将电池偷偷去掉。不少学生表示外面的声音太吵,使其不愿意佩戴助听器。[关键词]特殊教育;学生;助听器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学生佩戴的助听器不能正常使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适配的助听器(一)助听器验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难以满足患者的需要选配适合的助听器是保证听力损失者可以进行有效听力补偿的首要条件。但是如何能够使每个听力损失者都佩戴到适合的助听器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助听器验配是一个非常专业性的事情,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听力障碍者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也会因为其“质量”问题而难以满足“需要”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助听器佩戴问题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二)经济问题制约听力障碍儿童选配适合的助听器即使我们有了专业人员可以满足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验配服务上的需要,但是由于经济上的问题,我们有很多听力障碍儿童并没有选配到合适的助听器。二、助听器佩戴后的早期干预问题听力障碍儿童早期干预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听力障碍儿童听力损伤程度、性质、补偿效果、干预时间、训练效果、家庭经济能力、家长意愿及家长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都对儿童的干预产生重要影响。东北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助听器验配质量、家长经济能力和康复意识及地区康复训练质量都存在严重的问题,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的很多儿童即使佩戴了助听器,但是其没有经过良好的听力及语言训练,也造成了听力障碍儿童在助听器佩戴上的问题。三、学校及家庭支持问题(一)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是特殊教育专业服务资源比较集中的机构,有责任承担起听力障碍儿童在校或在家庭中助听设备有效使用的义务。但是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责任意识、专业能力储备等方面的制约,缺乏有效管理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使用方法和手段。1.管理的缺失。学校教育管理者很少认识到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使用管理是学校的责任,也很少关注到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有效的使用问题。2.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方法和设施。助听器有效使用管理是一个多方面协调,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及相关设备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由于手段、方法、人员、设备的缺失,即使有管理条例,也是流于形式,不具备实质意义。(二)家长家长本应在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使用上起主导作用,但因为缺乏社会、学校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加之家长在专业知识及专业意识上的缺失,使他们在儿童自己使用助听器方面缺乏有效帮助,这也是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使用方面的重要问题。四、专业维护问题助听器是精密电子仪器,其使用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严格遵守使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维护方面的问题,导致助听器故障率较高,从而影响到儿童助听器使用的效果和积极性。我在调查特殊教育学校(聋校)学生助听器使用情况时也发现,助听器的佩戴使学生感到不舒服、不满意,常会影响到助听器的使用,学生甚至会拒绝使用。台湾杨雅惠先生(2007)根据中国台湾和国外文献,将助听器影响使用者使用的影响因素整理如下:1.功能不良:如,电池没电、耳模不够密合、连接管有水汽等。2.选配人员配置不当:如,助听器随着科技的进步,未能依照其数字设定,进一步地检验助听器的适当性。3.背景噪音的干扰:助听器放大了语音,也放大了环境噪音,造成听障者使用的困扰,也影响语音辨识能力;反馈音的干扰。4.助听器的费用:如,电池寿命太短,汰换费用高、耳模不合时需重做的费用、维修费用高等。5.听障者对助听器缺乏知能与敏锐度,以至于无法适时的维护与修理。6.听障者未具有正向的态度,以致受到外观与标记所困扰。因为虽也受这些因素所困扰,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家长、学生对助听器的相关知识匮乏,信息多来自助听器销售上的宣传,普遍认为只要佩戴上助听器孩子就能听到,缺失听觉康复过程。听力障碍儿童助听器有效使用是关乎听力障碍儿童发展的重要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聋校)学生绝大多数都配有助听器,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助听器的使用效果,从而影响听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应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助益。作者:刘非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参考文献:韩东一,翟所强,韩维举.临床听力学[M].2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0.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听觉障碍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抽取150例听力测试异常患儿的纯音听力图,测试仪器为AD229b诊断听力计,测试地点为隔声室,按照WHO制定的听力损失等级标准以及骨导和气导听力阈值、骨气导差值判断听觉障碍的程度和性质,对不同类型听觉障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150例患儿共检出听力损失225耳,传导性听力损失最多105耳,感音神经损失次之93耳,混合型听力损失最少27耳。传导性听力损失<7岁者多见,混合性听力损失>7岁者多见,感音神经听力损失在>7岁者中略高于<7岁者。传导性听力损失中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感音神经听力损失在中度以上,极重度最多,混合型听力损失在中度和重度中分布类似,极重度次之,无轻度病例,3组听力损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例患儿中有75例为单耳听力损失,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35耳,感音神经听力损失37耳,混合性听力损失3耳;传导性听力损失以轻度为主,感音神经听力损失极重度为主,混合性听力损失重度多见, 单耳听力损失患儿中感音神经听力损失极重度较传导性听力损失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导性听觉障碍以轻度为主,中度次之,重度少见,极重度罕见; 感音神经性听觉障碍以中度以上听觉障碍多见,尤其是重度、极重度多见; 单耳感音神经性耳聋以重度、极重度多见;临床应根据听力障碍的类型及听觉障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干预措施。我国人口多,每年约有2 000万新生儿出生,新生儿出生时无高危因素的听力障碍发生率是0.1%~0.3%,有高危因素患儿听力障碍发生率更高,每年有2~6万听力损失新生儿出生。因此,为提高新生儿语言及听力水平,我国实施了免费新生儿听力筛查,以便采用有效干预措施减少听力损失对患儿语言和认知的影响[1]。新生儿产生听力损失的因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如外伤、感染、药物、中毒等),密切观察儿童听力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检出的150例听力损失儿童的听力损失类型和听力损伤程度报告如下。1 资 料 与 方 法1.1一般资料 抽取2017年5—11月在我院听力中心测试的听力异常患儿150例,男性90例,女性60例,年龄4~14岁,平均(8.3±2.1)岁,智力正常,能配合纯音测听。大部分主诉听力异常、言语不清、耳痛、耳鸣、耳闷、头晕等耳部症状,还有部分主诉呼吸困难、打鼾等。1.2测试方法 就诊时均进行耳科检查,保持外耳道通畅,测试场所在隔声室,纯音听力计型号AD229b,先测试听力相对好耳气导阈值,按照Hughson-Wesrlake法(降10升5法)进行纯音听阈测试方法测试,先测试1 kHz,然后测2 kHz、4 kHz、8 kHz、复测1 kHz、500 kHz、250 kHz,每次给声长度0.5~1 s,给声间隔大于1 s,避免节律给声,同样方法测试差耳气导阈值;按同样方法测试双耳骨导阈值,将骨导耳机放于乳突处,分别测试双耳的骨导阈值,测试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对侧噪声掩蔽,避免好耳偷听,确保听力真实性,根据纯音的操作规程分别测试双耳的气导和骨导阈值,绘制纯音听力图,根据气导、骨导纯音阈值及骨气导差判断听力情况。1.3判断方法 纯音是指频率成分单一的声音,听力阈值是患儿对该频率作出反应的最小声音强度,即该强度给3次,2次以上作出反应,这一强度为该频率的听阈[2]。依据WHO规定的听力损失程度的判读标准进行判断,即每耳500 Hz、1 000 Hz、2 000 Hz、4 000 Hz 4个频率气导阈值的均值,均值≤25 dBHL为正常;26~40 dBHL为轻度;41~60 dBHL为中度;61~80 dBHL为重度;≥81 dBHL为极重度[3]。依据气导阈值和骨导阈值以及骨气导差值判断听力损失的性质,即骨导阈值正常,气导阈值>25 dBHL为传导性听力损失;骨导气导阈值均异常且差值≤10 dBHL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若骨气导差>10 dBHL为混合性听力损失。1.4统计学方法 应用PEMS 3.2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2.1150例患儿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比较 150患儿共检出听力损失225耳,传导性听力损失最多105耳,感音神经损失次之93耳,混合型听力损失最少27耳。传导性听力损失≤7岁者多见,混合性听力损失>7岁者多见,感音神经听力损失在>7岁者中略高于≤7岁者。传导性听力损失中以轻度和中度为主,感音神经听力损失在中度以上,极重度最多,混合型听力损失在中度和重度中分布类似,极重度次之,无轻度病例,3组听力损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225耳不同性质听力损失程度比较Table1Comparison of225ears with different types hearing loss(耳数,%)2.2单耳听力损失类型和程度比较 150例患儿中有75例为单耳听力损失,其中传导性听力损失35耳,感音神经听力损失37耳,混合性听力损失3耳。传导性听力损失以轻度为主,感音神经听力损失极重度为主,混合性听力损失重度多见; 单耳听力损失患儿中感音神经听力损失极重度较传导性听力损失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75耳不同性质听力损失程度比较Table2Comparison of75ears of different types hearing loss(耳数,%)*P<0.05与传导性听力丧失比较2.3单耳与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程度比较 单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重度、极重度所占比例高于双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 单耳与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程度比较Table3Comparison of single ear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two ears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耳数,%)3 讨 论听力损失即耳聋,是小儿就诊耳科的常见主诉之一,小儿听力损失的病因复杂,可分为感染性听力损失、遗传性听力损失等,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混合性听力损失。正常人耳可听声频范围20~20 000 Hz,声强度0 dBHL左右[4-5]。由于环境和体内因素的原因使听觉功能容易受到损害,尤其是学龄前儿童由于咽鼓管的生理解剖特点,易导致中耳炎发生。人的听觉传导通路不同部位的病变可引起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3岁之内是小儿言语形成的关键期,听觉功能在言语形成中起着无可代替的作用[6-7]。听力损失轻则可导致患儿言语不清,重则导致聋哑,阻隔了患儿学习和交流的正常途径,给患儿带来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同时伴有精神心理创伤。故对患儿的听力损失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根据听力损失情况早干预[8],非常重要。纯音听阈测试是测试患儿的听敏度、标准化的主观行为测听,反映患儿在安静下所能听到的各个频率的最小声音的听力级,通过结果可以了解听力是否正常以及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等基本情况,并作为对听力损失诊断和处理的依据。纯音听阈测试是目前能准确反映听敏度的主观行为测试之一,在临床上仍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听力检测方法。它能够反映从外耳到听觉中枢整个听觉传导通路的情况,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觉,但是测试需要患儿对刺激声作出某种行为反应,其结果会受到患儿反应能力的影响。所以,对那些年龄较小或智能差不能结合的患儿应结合客观听力检测、基因、影像学检测综合判断听力情况。小儿听力损失的分类按病变部位分为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混合性听力损失;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根据听力损失时间分为先天性听力损失和后天性听力损失;按听力损失与言语发育的先后可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导致小儿听力损失的因素很多,如遗传、感染、药物、黄疸、缺氧、外伤、发育畸形等[9],故病史的询问非常重要。遗传因素在小儿听力损失中是主要影响因素,近一半的先天性听力损失是遗传因素引起的,遗传方式绝大多数为隐性遗传,特点为父母双方不聋,但均为携带者,其后代每一个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25%,成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50%,完全正常人的可能性为25%,耳聋子女的下一代可以不出现聋人,但均是携带者,不聋子女的下一代也可能出现聋人。临床上听力损失患儿大多无明显家族史,但不能排除遗传因素,应对这些患儿及父母进行致聋基因检测,以指导父母再生育及患儿以后的婚育,避免家庭再出现听力损失患儿。感染因素也是致聋的一大因素,包括母亲孕期感染和患儿感染,妊娠妇女是风疹的易感人群,妊娠1~3个月感染风疹可引起先天畸形达50%,表现为听力损失、智力低下等,听力损失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听力图常是平坦型。另外,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也是引起小儿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重要原因,40%的流脑患儿可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中一部分听力6个月内可以恢复,有的可引起持久性聋,故患有流脑的患儿疾病愈合后应进行听力检测,并跟踪6个月。腮腺炎病毒是引起小儿单耳聋的一大杀手,因为是单耳聋不易被发现,故对患有腮腺炎的小儿应进行听力测试,及早发现单耳听力损失。药物性听力损失在小儿中常有发生,目前发现耳毒性药物有100余种,小儿易患各种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抗生素的应用已成为我国儿童聋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已严格控制抗生素的应用,对小儿尽量不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药物性耳聋临床上多数难以恢复,故预防药物性耳聋的关键在于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外耳道的耵聍栓塞、中耳炎、听骨链中断或固定、外耳中耳发育畸形均可导致轻度、中度传导性听力损失;遗传、药物中毒、感染、外伤、黄疸、缺氧及内耳畸形可造成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损失程度多较重。由于小儿有时主诉不准确,诊断听力损失必须对主观、客观听力测试及影像学结果的综合评估作出准确诊断,但对于能配合主观测听的小儿,主观测听结果更能准确地反映患儿的实际听力[10]。本研究的纯音测听结果就非常真实科学地反映出患儿实际听力水平[11]。本研究结果显示传导性听力损失以轻度、中度多见,传导性听力损失是由于外耳、中耳的传音功能受损,听力损失一般不超过60 dBHL;小儿是中耳炎的高发人群,故传导性听力损失多见,对这些患儿及时治疗中耳炎症,可改善听力。小儿神经性听力损失以中度以上为主,尤其是重度和极重度,这些患儿伴有言语的发育障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只有佩戴助听装置如助听器、电子耳蜗植入可改善听力[12-15]。年龄≤7岁患儿传导性听力损失多于神经性,原因在于这个年龄段是中耳炎的高发时期,这与该阶段患儿的咽鼓管生理解剖特点有关,咽鼓管短平直,咽部的感染易波及中耳[16];另外,该年龄段患儿腺样体肥大增生压迫咽鼓管咽口,引流不畅,鼓室内外压失衡,导致分泌性中耳炎[17]。年龄>7岁患儿上述因素影响逐渐减弱,中耳炎发生概率下降。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神经性单耳听力损失以重度和极重度听力损失多见,这些患儿言语发育基本正常,不易被发现,往往是接听电话或戴耳机时发现一侧耳听不见或听不清,对这些患儿及家长应及时进行宣教,注意保护健耳,发现问题及时就诊。本研究中单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重度、极重度所占比例高于双耳,因一耳正常,对语言发育影响不大,极重度听力损失佩戴助听器效果不佳,注意保护好耳;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以中重度多见,佩戴助听器效果较好,指导家长及早给患儿佩戴助听器,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18]。总之,任何原因导致的听力损失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根据听力损失情况早干预,以减轻听力损失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18]。[参考文献][1] 夏耀方,刘翠青.不同程度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4,35(8):953-955.[2] 陈君,汪静波,彭建华,等.正常听力婴幼儿骨导ABR的特征研究[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45(8):588-592.[3] 罗实.64层螺旋CT在胆脂瘤型中耳炎听小骨显示的临床应用研究[D].北京:中国医科大学,2012.[4] 许敏,高伟,李晓媛,等.外伤性鼓膜穿孔和单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成形术的疗效比较[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1):63-66.[5] 周佳霖,刘大波,黄振云,等.100例婴幼儿TB-ABR与CE-ChirpASSR结果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2):186-190[6] 郭明,王胜资,吴朝霞IMRT计划优化参数中听觉器官分区限制剂量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5,24(4):438-441.[7] 王宇,杜雅丽,张珂,等.听觉传导通路的基础及临床电生理研究——京津冀儿童听力诊断中心2017年第一季度学术研讨会[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7,15(2):283-284.[8] 王南梅,刘树玉,王永华,等.台湾听力与语言治疗学专业的发展[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6):621-623.[9] 孙鹏程,梁勇,谭曼玲,等.1021例新生儿听力初筛结果与听力损失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29(10):893-898.[10] 焦宇,范淑环.520例噪音接触工人的纯音测听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2):268-269.[11] 陈丕亮,王靖明,秦英,等.低月龄转诊婴儿客观听力评估及分析[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7,38(1):12-15.[12] 唐向荣,莫炼,王小青,等.需换血治疗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听力变化特点[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5,23(6):581-584.[13] 李红霞,夏耀芳,刘翠青,等.言语发育障碍患儿听力测试结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59-60.[14] 曾祥丽,李鹏,李永奇,等.突然发生的双耳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病因及临床表现特征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35(6):956-960.[15] 高晓葳,刘丽燕,黄永望,等.急性双耳感音神经性聋19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1):3-7.[16] 付玉.儿童咽鼓管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50-51.[17] 高晓葳,刘丽燕,黄永望,等.急性双耳感音神经性聋19例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5,50(1):3-7.[18] 黄治物.婴幼儿听力损失的早期诊断评估及干预[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4):437-438.(Department of E.N.T,Children′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050031,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hearing disorders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treatment.MethodsOne hundred and fifty cases of abnormal hearing tests with pure tone audiogram, the test with AD229b diagnosis audiometerin the acoustic chamber, judgment standard level of hearing disorders for the WHO and the bone conduction and air conduction hearing threshold, character difference to judge the degree of hearing disorders and nature.ResultsThere were 225 ears with hearing disorders, including 105 ears conductive hearing disorders, 93 ears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s, 27 ears of mixed hearing disorders. The main conductive hearing disorders was<7 years, >7 years was mixed hearing disorders,of which the age>7 years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s was higer than<7 year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enses among three groups(P<0.05). Among 150 patients there were 75 patients were single ear hearing disorders, in which there were 35 ears with conductive hearing disorders, 37 ears with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s and 3 ears with mixed hearing disorders. The concentration ratio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s with single heating disorders was more than conductive hearing disorders(P<0.05).ConclusionConductive hearing disorders is mainly mild, moderate, severe and profound deafness.The disorders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s is more than that of moderate or above hearing disorders, especially in severe and profound deafness cases. single ear sensorineural hearing disorders was severe and e profound deafnes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后悔戴助听器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