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国内做智能自行车前连接器怎么和模块连接比较不错的公司?

1 汽车智能装备龙头,驶入换电业务新赛道1.1、 专精特新小巨人,聚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主航道苏州瀚川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苏州,在深圳、赣州和诸暨拥有生产基地。2019年完成IPO,是科创板首批高端装备制造上市企业。公司科创属性较强,于2021年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获得授权专利379项,有582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公司通过专利布局建立深厚的技术壁垒和市场壁垒,为公司未来能够持续创造具有核心优势的领先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聚焦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产业为主线的智能制造业务,依靠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技术创新、强大的人才团队及丰富的工艺know-how积累和项目实施经验等优势,公司在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电池智能制造装备和充换电智能制造装备等细分单元提供专业的整体解决方案,积累了众多全球知名客户。公司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在欧洲、美洲以及东南亚设立了近十家子公司和办事处,业务现已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具备与国外一线同行持续竞争的实力。在汽车智能装备业务板块,全球前十大零部件厂商中,有八家为公司客户,且合作深度和广度在拓展;在锂电池设备业务板块,公司拥有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珠海冠宇、正威集团等优质客户且保持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在换电设备业务板块,公司陆续开拓了宁德时代、协鑫能科、阳光铭岛(吉利汽车全资控股公司)、蓝谷智慧、特来电领充等优质客户。公司与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高质量的产品交付,客户黏性不断增强。公司优质客户提供了相对稳定的下游需求和持续的反馈,提升了公司前瞻性业务、技术工艺提升和解决方案层面的实力,为公司未来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1.1、 坚持产品与流程标准化,推进 “1+N” 主业集中战略制造业的核心逻辑是产品与流程的标准化与规模化,从而达成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自我复制能力。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及对下游行业的深度理解,公司已建立了先进的单元化、模块化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理念,可以将下游客户复杂的制造工艺与流程分解为若干个生产作业,对应开发具有不同功能但接口(机械、电气、数据)统一的工艺模块。同时针对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公司陆续开发了工业数据采集、清洗、传输、存储、分析、预测、可视化等工业互联系统模块。大量的模块积累形成了公司智能制造装备研发与制造的基础平台。与此同时,公司对整个业务流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在采购、生产、销售、供应链、研发等方面实现协同管理,重塑了公司的“操作系统”,不断改善运行效率。公司自2019年IPO以来,为进一步提升管理运营效能,公司强化战略目标和业务逻辑,持续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2021年,公司重新确立了“1+N”战略模式:聚焦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等主航道业务,拓展原有汽车板块至新能源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业务,将原有汽车电子BU更名为汽车BU;将原有新能源板块的充换电业务独立新设充换电BU,大力拓展汽车换电市场,并将原有新能源BU更名为电池设备BU,同时关闭非主线主业,进一步实现主业聚焦。1.1.2、 股权结构较集中,核心管理团队稳定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蔡昌蔚先生通过瀚川投资、瀚川德和、瀚智远合合计控制公司43.67%股份,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股权结构较稳定。副总经理陈雄斌先生、郭诗斌先生等核心高管均具有15年以上精密制造行业经验,对先进制造行业有着深刻理解和know-how积累,分别分管电池设备BU和汽车BU,自瀚川成立伊始即加入公司,高度认同公司战略愿景和公司文化。核心技术人员钟惟渊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及其应用专业,曾担任快播科技技术总监,目前担任公司全资子公司瀚码技术总经理,瀚码技术定位为工业企业提供数字化升级转型产品及解决方案;方正飞先生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曾担任中国航天员中心主管机电工程师、库卡工业自动化研发部经理,目前担任公司研发总监。公司核心高管团队平均年龄40岁,年富力强,兼具产业经验与进取精神,是公司持续推进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运营管理能力的核心驱动力。1.1.3、 在手订单充足,支撑营收持续增长根据公司公告,截至2022Q3公司在手订单总金额为27.64亿元(含税),其中充换电智能装备在手订单8.58亿元,占比31.04%;汽车智能装备在手订单7.99亿元,占比28.91%;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在手订单11.07亿元,占比40.05%。在手订单约为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7.68亿的3.6倍,公司现有产能基本覆盖在手订单的交付,面对快速增长的订单,已经在规划新的产能。2019-2022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57亿、6.03亿、7.56亿、7.04亿,同比增速分别为4.93%、31.84%、25.67%和41.18%,实现了较高速增长。归母净利润在2020年同比下降39.76%,出现暂时性下滑,主要是因为公司汽车智能制造装备业务的主要客户为泰科、大陆、法雷奥、森萨塔、莫仕等跨国企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境外项目及客户境内子公司项目的投资建设进度均有所放缓,公司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的销售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下游汽车整车行业整体产销量略有下滑,导致上游包括汽车电子在内的零部件行业的投资较为谨慎,导致公司归母净利润受到短暂影响。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盈利能力已超越疫情前2019全年盈利水平,随着换电站设备等新业务持续放量,公司营收规模和盈利水平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1.2、 汽车电子设备龙头,受益电动化和智能化趋势1.2.1、 电动化与智能化,驱动汽车电子行业需求汽车电子市场:根据麦肯锡咨询数据,全球汽车电子市场(硬件)市场规模2020年为2050亿美元,2025和2030年有望分别增长至2990亿美元和3850亿美元。其中控制器(ECU/DCU)、传感器(Sensors)、功率电子(Power electronics)和其他(线束、显示屏等)2020-2030年复合增速分别为5%、8%、15%、3%。受新能源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需求驱动,根据英飞凌数据,纯电动车型单车半导体价值量为950美元,显著高于燃油车单车490美元价值量。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公司聚焦电动化和智能化主航道,作为汽车智能设备供应商有望充分受益于下游主机厂和Tier1电动化转型带来的时代红利。连接器市场:根据Bishop & Associates数据,2020年全球连接器行业营收规模为620.7亿美元,TOP10企业营收381.2亿美元,CR10为60.8%,过去40年里全球连接器行业CR10提高了22%以上。其中汽车连接器市场约为141.5亿美元,仅次于通信144.8亿美元,占据整个连接器市场23%份额,是第二大应用场景。过去20年,泰科、安费诺、莫仕稳居全球前三连接器供应商,均为公司战略客户。2020年,全球TOP5供应商当中,除立讯精密聚焦消费电子连接器外,其余四家业务涵盖汽车连接器的厂商均与公司建立了持续的商务合作。1.2.2、 产品力国内领先,覆盖全球头部客户公司以汽车智能制造装备起家,汽车电子领域是公司汽车板块的传统优势项目,公司在控制技术、执行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四大领域沉淀了多项核心技术,并形成了在汽车行业独特的行业 know-how,从多维度形成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公司主要服务于全球知名企业先进生产线的智能化,将客户前沿、创新、个性化的制造工艺、生产管理模式等落实到具体的生产装备与工业软件,与世界一流企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使得公司技术与产品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聚焦“新四化”,赋能汽车“智”造,专注汽车连接系统、ADAS、热管理系统、电驱动系统的组装和测试解决方案,提供大批量PCB板加工所需的高速插针和智能分板标准解决方案,产品主要聚焦传感器、线束、连接器、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控制器等下游领域。公司在汽车行业具有丰富的智能制造装备项目实施经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客户提升生产力。公司的汽车细分领域产品的技术水平较高,且能够较好地控制成本,毛利率相对较高,2019年-2021年前三季度分别为36.16%、24.57%、36.60%、36.31%,有望长期维持稳定。得益于:首先,公司在汽车领域拥有技术优势和客户资源优势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产品,公司拥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同时,公司拥有稳定且优质的客户资源,全球前十大零部件厂商中大陆集团、博世、采埃孚、电装、麦格纳、爱信精机、李尔及法雷奥均为公司客户,且合作深度和广度都在进一步拓展。另外,与上述客户的长期密切合作,使得公司能够积极响应客户需求形成解决方案,有助于有效控制成本支出。其次,公司在原有汽车电子的基础上不断扩展下游新应用领域着眼于未来长期发展,在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将汽车板块业务延伸至新能源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业务,开发了一批如汇川技术、比亚迪、飞龙股份、富临精工等业内知名客户,随着新能源三电系统、热管理系统业务的日益成熟将为公司的汽车智能制造装备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此外,公司坚持推进产品标准化,在做大做强现有的定制化智能制造装备的基础上,聚焦于产品形态的创新,将在多年非标技术沉淀的基础上向业务标准化升级转型,面向市场主流产品提供标准解决方案,面向市场主流工艺提供标准单机。标准化产品的成本存在一定规模效应。目前,在汽车细分领域,公司已开发的标准单机包括PCB 高速插针机、PCB 分板机,标准解决方案有 FAKRA 标准解决方案,FAKRA标准解决方案已获得安波福的多条产线订单。未来,随着公司标准化产品和解决方案销售比例进一步增加,将有助于公司汽车细分领域毛利率进一步提升。1.2.3、 布局扁线电机设备和脉冲强磁场焊接机,加速实现国产替代根据公告,公司拟投资21,627.19万元建设智能电动化汽车部件智能装备生产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新增扁线电机定子装配自动化解决方案12套/年、脉冲强磁场焊接机120套/年产。在扁线电机定子装配自动化解决方案,国外的设备供应商如日本日特、意大利 ATOP、法国REDEX、德国GROB等技术实力较强,但同时售价较高,一条产线价格约2亿元,国内的电机制造商对扁线电机制造设备的国产替代、降本增效的需求迫切。扁线电机未来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公司在IBS电池传感器和48V BSG电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成功经验,公司拟开发扁线电机定子装配自动化解决方案的相关工艺,并提升相关的生产能力应对下游市场的需求。相较于目前应用较广的电阻焊接、激光焊接,脉冲强磁场焊接输入量极低、无热影响区、无需焊剂焊料、无需保护气体、加工能量可参数化控制、节能环保,同时具备高速成形和固相连接的双重优点,在异种金属焊接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未来该方面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而目前国内没有能够量产脉冲强磁场焊接机的厂家,进口设备的价格又相对较高,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将量产项目落地,在该领域实现国产化的突破。2019-2022前三季度,公司汽车智能设备收入分别为41,947.48万元、25,479.16万元、44,985.50万元、32,143.48万元,公司2020年收入下降主要受新冠疫情和汽车缺芯影响,汽车整车行业整体产销量略有下滑,导致公司主要客户投资建设进度均有所放缓。若定增项目顺利投产,则公司高毛利业务汽车智能装备收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并进一步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1.3、 发力锂电池后段设备,储能业务可期公司电池设备产品包括电芯高速装配设备和化成分容设备,分别运用于数码电池领域包括软包电池、圆柱电池和扣式电池,以及动力电池领域包括动力软包、动力圆柱和方形电池。其中,电芯装配方面,有电芯生产线、激光清洗机、切叠一体机、PACK全自动线等;在化成分容方面,主要有化成分容一体机、热压化成分容产线、负压化成分容柜等。公司已与亿纬锂能、欣旺达、鹏辉能源、珠海冠宇等锂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在锂电池装配、化成、分容、检测、数据追溯等中后道专业领域具备独特技术,特别是在化成分容设备细分领域,受益于“器件归一”和“标准化设计”工作,公司的锂电池设备在成本优化和产品价格上相较同行业具备较强竞争优势。公司研发的数字电源技术,解决了芯片短缺造成的电源交付困难问题,缩短了设备产线交付周期,提升公司的产线交付优势。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2021年中国锂电生产设备市场规模为588亿元,同比增长104.9%。其中前段、中段、后段设备市场规模分别为259亿元、210亿元以及119亿元,占比分别为44.05%、35.71%、20.24%。预计到2025年,我国锂电设备市场规模将增至1200亿元。其中锂电前段、中段、后段市场规模将分别上升至508亿元、415亿元以及277亿元,2021-2025年后段设备市场CAGR为23.5%。根据GGII数据, 2022 中国储能电池约为125GWh;2025年预计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将突破390GWh,2022-2025年,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CAGR为46.1%。公司2022年8月公告披露,与正威集团签订锂电池生产配套化成分容设备合同,合同履行期3年,正威集团向公司采购 8.34 亿元人民币(含税)设备。公司2022年11月公告披露,与深圳埃克森新能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埃克森新能源拟向公司下达首批3GWh的储能锂电池相关设备采购订单,并在后续的50GWh 投资中,在满足技术、商务等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公司设备。截止到2022Q3,公司新能源电池智能装备在手订单11.07亿元。2019-2022前三季度锂电设备收入分别为33.43万元、16,053.48万元、21,360.81万元、10,231.01万元,规模实现了较快增长。我们认为,公司在手订单充足,锂电池设备在成本优化和产品价格上相较同行业具备较强竞争优势,有望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维持营收增长。1.4、 定增加码换电业务,巩固行业龙头地位充换电设备业务板块,在“助力客户提升充换电运营效率”为使命、致力成为“充换电设备行业头部企业”的愿景下,公司凭借多年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已开发完成底盘、分箱、侧向、顶吊式等不同充换电技术路线,拥有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核心零部件及终端运营系统四大类别产品,分别在乘用车、轻卡、重卡、矿卡、无人机、船舶等多场景布局,可适应高温、高寒、沿海、高海拔等区域,为整车厂、动力电池厂和运营商等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在助力客户实现车电分离和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凭借多年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公司在切入换电领域后迅速掌握了换电设备及相关产品的核心技术,在换电站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设备运行稳定性、批量交付能力等指标和售后服务能力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截止2022Q3,公司拥有苏州和诸暨两个换电站生产基地,已形成换电站产能约为680套/年,其中乘用车换电站380套/年,商用车换电站300套/年,公司的换电站生产场地利用率为93.75%,接近饱和。公司2022Q2提出定增预案,拟投资7.2亿元加码换电站业务,项目建成后将新增乘用车换电设备和商用车换电设备各1000套/年,以满足快速增长的行业需求。在募投项目实施并投产后,有望带动公司智能换电业务营收高速增长。此外,“智能电动化汽车部件智能装备生产建设项目”的建设将形成年产12台套扁线电机定子装配自动化设备及解决方案和120台套脉冲强磁场焊接机的生产能力,形成公司汽车设备智能制造板块新的业绩增长点。3 前瞻布局换电业务,公司先发优势明显3.1、 市场端:行业头部客户云集,在手订单充足在双碳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进程加快,充换电赛道已进入跑马圈地的阶段。抢占充换电赛道,与行业龙头形成长期稳定合作是公司未来持续经营并持续盈利的重要因素之一。2020年,宁德时代提出充换电站的需求,公司积极响应,在充换电智能制造装备的生产和研发方面投入了较多资源,并将此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公司依靠积极的服务响应能力和先发积累的技术优势,在充换电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获得了宁德时代的认可:2021年,公司向宁德时代交付了智能充换电站样站,2022年起,宁德时代开始大批量采购。2022年4月,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电服于福建厦门建成了首批4座EVOGO换电站,由公司供应。2022年4月,公司公告与协鑫能科签订销售合同,向其出售商用车、乘用车换电站设备,销售金额为 6.7855亿元人民币(含税)。2022年5月,公司公告披露收到阳光铭岛关于商用车换电站项目的定点通知,成为其指定商用车换电站及相关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接连斩获头部客户订单体现了客户对公司研发能力、供应链能力及产品质量的认可。有利于巩固公司的领先优势,同时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公司已拥有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核心零部件及终端运营系统四大类别产品,覆盖乘用车、轻卡、重卡、矿卡、无人机等多场景、可兼容、可共享、可迭代的整体充换电解决方案与服务。目前,公司已经成功开拓宁德时代、协鑫能科、阳光铭岛、蓝谷智慧能源、特来电领充等知名客户,并且与协鑫能科达成长达五年的换电业务的战略合作,与西安特来电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商用车电池包至整站开发生产的战略合作,截至 2022Q3公司智能换电站业务在手及意向订单约 8.58 亿元(含税)。公司生产制造的换电站目前已适配的汽车品牌有北汽新能源、东风汽车、柳州汽车、奇瑞汽车、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陕西汽车、轻橙汽车、华菱汽车、吉利汽车、福田汽车、蔚来汽车等旗下新能源换电车型,以及提供部分其他商用车和乘用车品牌车型换电站的核心部件。公司已初步完成汽车主机厂、电池厂和运营商的市场布局。3.2、 产品端:类型丰富兼容性强,标准化程度高可升级拓展在换电设备领域,公司现拥有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核心零部件及终端运营系统四大类别产品,为乘用车、轻卡、重卡、矿卡、无人机等提供多配置、多场景、可兼容、可共享、可迭代的整体充换电解决方案与服务。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主要可适配北汽新能源、东风汽车、柳州汽车、奇瑞汽车、一汽奔腾、一汽解放、陕西汽车、轻橙汽车、华菱汽车、吉利汽车、蔚来汽车、福田汽车等旗下新能源换电车型。公司同时提供适配各类型充换电站的核心零部件。终端运营公司已与宁德时代、协鑫能科、阳光铭岛、特来电领充等知名换电站运营商建立业务联系,覆盖乘用车和商用车。公司产品类型丰富。乘用车、矿卡和轻卡换电站产品,可适应高温、高寒、沿海、高海拔等环境,实现全区域覆盖,为用户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产品兼容性强。具备整包换电、分包换电、智能引导,多品牌兼容等能力。换电站可采用 7-48块电池包随意组合,实现A00-C 级不同轴距的主流乘用车、物流车及商用车换电,同时在识别精确性、传动稳定性和装配高速性层面不断迭代技术升级,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充换电产品;产品标准化程度高。设计以最小采购单元和装配单元的标准化,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设计需求及降低制造与运营成本;产品可升级、可拓展。设备具备改善空间,可扩展可升级。换电站方面,公司已建立起产品类型齐全、适配车型多样的换电产品体系,下游适用场景囊括了乘用车、矿卡和轻卡等,同时还能够提供不同电池仓位(48仓位、26仓位、7仓位以及定制化仓位)、同时适配多种汽车品牌的新能源换电车型的换电站。此外,公司针对乘用车开发出了标准换电站,即利用上下两个集装箱模块进行拼凑,通过货车可以将集装箱拖运到全国各地进行组装,实现了换电站的标准化、模块化,进而批量化生产,满足了换电站的低成本要求。同时,公司能借助已有的工业互联系统业务,提升换电站的机电光软一体化的系统集成能力,与换电站业务协同发展,进一步加深与客户的合作,实现“硬件+软件”双重深度渗透。其中换电站站控系统能够实现控制、管理间隔层设备,提供站内运行的人机界面,形成全站的监控、管理中心,并与上级监控管理系统通信,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面向新能源电动车市场瀚川智能还推出了交流智能充电桩和一体式直流充电桩两类充电桩产品。两类充电桩均可支持APP、小程序及刷卡结算,具有运输便捷、智能友好、安装运维高效、节能等优势。核心零部件方面,公司研发的乘用车电池包锁止机构,已完成万次以上的测试,具备具有预紧力、寿命长、容差能力强、维护成本低等特点;换电控制器、商用车换电电池包框架和车身底托进一步采用轻量化设计理念,适配多种电池包组合,并且支持手动解锁,便于维护。终端运营系统方面,公司基于工业互联的研发平台,已完成站控系统和云管理平台的研发和调试。换电站控系统可实现控制、管理间隔层设备,提供站内运行的人机界面,形成全站的监控、管理中心,并具备与上级监控管理系统通信功能。升级优化了换电监控,智能充电,电池包监控与管理,故障监测与处理,消防监控,策略管理,车站交互等功能;换电云平台对站控对接系统、云平台管理系统、换电APP进行了优化与升级,方便客户对人员、电池包、车辆、换电站进行能源、支付、质量、设备、电池包等大数据采集分析进行管理,达到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的综合性管理平台。3.3、 研发端:技术和人才储备充分,先发优势显著公司自2020年起开始布局充换电领域,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均具有相应储备。技术储备方面,公司的研发团队在电气控制、精密机械、光学及计算机算法等领域有着多年的研究开发经验,通过持续的研发实践,不断探索制造工艺的前沿,在机械设计、电气设计、信息技术等方面屡屡创新,积累了超高速精密曲面共轭凸轮技术、机器视觉高速定位技术、嵌入式工业设备实时边缘计算网关技术等大量核心技术;经过多年的业务实践,已建立了模块化、单元化的工艺及系统模块,能够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研发、设计并有机组合成系列智能制造装备及系统。公司凭借多年在智能制造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已开发完成底盘、分箱、侧向、顶吊式等不同充换电技术路线,拥有乘用车充换电站、商用车充换电站、核心零部件及终端运营系统四大类别产品,分别在乘用车、轻卡、重卡、矿卡、无人机、船舶等多场景布局,可适应高温、高寒、沿海、高海拔等区域,为整车厂、动力电池厂和运营商等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在助力客户实现车电分离和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2021年荣获中国换电行业“最佳换电技术奖”、“2021年年度重卡换电 TOP 品牌”。公司作为国内充换电领域的头部设备企业,具有较强先发优势。公司在换电设备中具备较强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识别精确性、传动稳定性和装配高速性等方面。目前,公司可实现 A00—C 级主流车型的兼容换电,具备高寒、沿海、高海拔地区的成熟解决方案,设计以最小采购单元和装配单元的标准化,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设计需求及降低制造与运营成本。此外,公司依托深厚的技术积累,换电设备产品具备定制化的改善空间,可扩展可升级。截至2022年8月末,公司拥有充换电相关专利 34 项。人才储备方面,公司已成立充换电BU,积极汇聚内外部专业人才。截至2022Q3,充换电BU团队共计110名研发技术人员,覆盖解决方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系统开发、质量管理等各方面。公司换电站设备的智能化程度、设备运行稳定性、批量交付能力等指标和售后服务能力方面具有领先优势。3.4、 产能端:有序扩建产能,换电业务放量在即2021年四季度起,公司的充换电智能制造装备开始实现收入,当年销售金额较小,为840.97万元。2022年实现突破,截止2022Q3,公司当年实现营业收入 25,178.32万元,当期毛利率27.80%,占据公司营收规模为35.74%。公司现阶段换电业务拥有苏州和诸暨两个生产基地,截止2022Q3已形成换电站产能约为680套/年,其中乘用车换电站380套/年,商用车换电站300套/年,公司的换电站生产场地利用率为93.75%,接近饱和。根据定增预案,公司将在赣州新增乘用车换电设备产能和商用车换电设备产能各1000套/年,总产能达到2680套。根据协鑫能科公告,2021年乘用车和商用车换电站价格分别为260万、420万;根据瀚川智能公告,考虑到规模化量产后,换电站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至2024年定增项目投产,乘用车智能换电站单价区间为185万元/台至145万元/台,商用车智能换电站单价区间为280万元/台至225万元/台,假设项目乘用车智能换电站的稳定期毛利率为19.59%,商用车智能换电站的稳定期毛利率为23.40%,在募投项目实施并投产后,有望带动公司换电站业务营收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公司定增公告测算,如果定增项目推进顺利,仅2024年公司换电业务将新增近14亿收入,产生净利润1亿以上。此外,公司换电团队股权激励明确,根据业绩完成度确定激励归属比例,若换电团队当年度未达到业绩考核目标触发值,则换电团队所有激励对象对应考核当年计划归属的限制性股票均不得归属或递延至下期归属,并作废失效。参考考核目标触发值,2022-2024年公司换电业务的营业收入有望达到4.2亿、6.3亿、9.1亿。综合公司定增方案和股权激励方案,我们对公司换电业务发展充满信心,瀚川智能有望乘换电产业东风,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高速增长,当前时点正处于公司换电业务爆发前夜,投资价值凸显。4 盈利与估值关键假设:(1)换电站设备行业景气度高,公司客户宁德时代、协鑫能科、阳光铭岛积极建设换电站,与公司合作密切,且公司先发优势较大,换电业务板块有望实现高速增长;(2)汽车智能装备业务,受益于汽车整车行业走出疫情和缺芯影响,电动化和智能化大潮带动Tier1加快资本投入节奏,有望实现较快速增长;(3)锂电设备行业竞争较激烈,但受益于公司在手订单和储能需求拉动,锂电设备增长较确定,公司有望实现稳健增长;估值分析:公司是国内汽车智能装备龙头,头部客户集中,聚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主航道,在汽车智能装备、电池智能装备和充换电智能装备等细分单元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截至2022Q3公司在手订单总金额为27.64亿元(含税),约为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7.68亿的3.6倍。随着公司换电站产能落地,换电业务将迎来加速成长,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88.3%/91.4%/56.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5/2.66/4.42亿元,对应EPS分别为1.24/2.45/4.07元/股,当前股价对应2022-2024年的PE分别为39.7/20.2/12.1倍,对比可比公司2022-2024年PEG均值,公司估值水平较低。5 风险提示换电车型渗透不及预期;换电设备行业竞争加剧;公司定增项目进度不及预期。
全球连接器市场在1000亿美金,车载占1/4左右。未来5-10年,高速高压连接器,会有5-10倍的量的增长。1、国内厂商的概况?行业集中度?大家对连接器的认知有延迟,很多停留在消费电子的连接器,认知上觉得连接器很低端,价值量不高。未来国内会迎来很大的增量,过去的3-4年连接器以低压为主,国外垄断。这几年新能车的技术变革,使得我们在电动车的上并不落后,电动化/智能化会带动国内连接器的发展。2、连接器的价值量拆分?高压800-3500-4000RMB不等。传统低压1000-2000RMB。高速(车辆网等应用)在800-1300RMB左右。3、什么原因导致价值量的波动这么大?配置的高低导致,混动/纯电动都不同,智能化驾驶级别的不同以及厂商价格的差异,高压的价格差异明显。4、纯电动车的价值量估算?2000多。5、为什么会有3000多的单车价值量?电机电驱的不同,可能双电机或者三电机,比如特斯拉的M3就是双电机。高压连接器未来3-5年会到800V,有些车已经在用了,在架构上连接器用得会更多。国内有些充电桩只有400V,那就需要400到800的转化器,导致连接器增多。6、高速传感器的价值量变化?随着传感器的增多而增多,比如激光雷达/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流媒体等会增加高速连接器,价值量增加。频率百兆/千兆的以太网对连接器的要求更多,单个连接器的价值量也会提升。智能驾驶级别的提升,连接器的用量也会增加。7、后续高速连接器会不会被光纤/无线传输技术所替代?未来5年内至少不会被替代,光纤或者无线传输短期实现不了有2个原因:成本很高;技术上有弊端,可用于无线通信的信号频率紧缺,信号之前会有干扰,数据会丢包等,底层协议上挑战也很大。8、国内连接器的壁垒?厂商的竞争格局?哪些做得好?竞争格局:高速连接器国外罗森博格/泰科做得好,国内电连技术做得早做得好,其他厂商没这么快参与进来,上市公司中瑞可达/意华/中航光电都有布局。高压连接器海外是泰科/安费诺做得好,国内中航光电/瑞可达/航天电器做得好,得润电子/永贵电器/吴通/瑞可达都有布局。壁垒:高速连接器传输信号需要高频高速,传统铜导线传输的是电流,高速连接器是通过铜导线传输电磁场。技术壁垒要求不丢包,数据不失真。如果是消费电子的连接器厂商转做高速连接器会遇到挑战。高速连接器在震动/温控/老化/放水上要求很高,而且需要自研仿真仪器。品质管控、质量稳定、制造水平要求高,制造链的成本优化、规模资源都是制约因素。高压连接器需要人力储备、技术储备上包括热管理、抗老化、密封、震动;同时投资也很大。高压/高速连接器都有客户壁垒,对消费电子/家电连接器厂商会有制约进入的门槛。9、国内连接器厂商和国外的差距?短期就是先发优势,罗森博格和电连技术在商标权上有纠纷,目前达成和解。长期来看,一定是要国产替代的,原因:国外的研发周期长,配合度不灵活;技术上国内在赶超,争取3年内达到同等水平。电连技术和华为合作开发界面,同时可以卖给北汽等。瑞可达、中航光电都有布局,但是起步较晚,未来也不好说谁发展更好。因为都具备客户资源与技术储备。之前都是做通信连接器,又都有汽车业务,但是目前看电连接术是跑在最前面的,这是毋庸置疑的。高压连接器:中航光电、瑞可达、吴通、徕木股份、得润电子、意华股份、永贵电器,这几家的制造能力的差距在缩小,根据产品分类的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国内热管理方面仿真人员也都在补齐,差距也在减小。国内造车新势力对国内厂商的认可度较高,合作也多。并且在向合资厂渗透。10、铜/铜合金的用量,上游高端材料的机会?电动化导致铜合金用量上升,要求高导率高强度高性能,大概几十公斤的用量。有国产替代的需求。国外威兰德等做的好,国内布局较早的上市公司是博威合金。产品不仅可以用于汽车连接器,还可以用于Type-C等手机大电流充电。国内还有1-2家做的不够好,推广力度也不行。铜合金的下游验证周期长,后进者难度大。11、一体化压铸的应用?主要应用在高速连接器上,高压上没有。12、高速跟高压的难度区分?从高速转做高压,难度大一点;从高压转做高速,可能小一点,但是难度也大。一定要排,可能高压难度更大。13、国内新势力车厂使用国产连接器的动机?一是考虑成本,二是考虑更灵活的配合度,交付周期。14、国内连接器厂商的技术迭代谁快谁慢?国内企业排名?技术迭代每个企业不同。电连技术是第一的,其他的差异不大。15、高压/高速连接器的价值量拆分?高压方面,大概有20对,按照100/对,价值量在2000左右。高速方面,看汽车配置,大概在1000左右。充电桩只有一个连接器。16、国内电连技术与国外的差距?差距在于品控,良品率。国外能做到百万片无不良品,国内可能差一点。17、博威合金的国产替代契机?供应周期,供应紧张。未来可能会有降本考虑。如果博威合金的产能供应不够,其他厂商也会上来。18、永贵电器的产品质量?一开始是做轨交产品的,目前规模小,产品竞争力没太大差距,有发展潜力。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连接器怎么和模块连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