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葬父浅葬母母坟重要还是父坟重要深葬母浅葬父好?


关于棺椁埋葬深浅问题,各家所持观点不一,有根据界水来确定的,有根据圆晕确定的,有根据星体高度来确定的,有根据外围四应来确定的等等。到底何为依据?其实主要是根据龙穴融结在平地还是高山、融结环境是干燥还是湿润。<葬经>这样说:“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深,藏于坦夷者宜浅。”大意为:土,是生气之母,有土才有生气。生气是水之母,有生气才会有水。就是说,土生生气,生气生水。生气并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具体的物质。所以要认识生气,只要观土察水土就可以了。所以葬于干燥或高山的地方,必定是生气稀薄,适宜葬深。而在平坦的地方,一般水较多,生气比较旺盛,适合浅葬。<入地眼全书>更是给出了深山具体标准:“凡开井时看穴土为凭,开至三尺多深,土色多变,上是客土,下有龙土,濡(粘连)此必有穴土。再开一二尺深,若得穴土,其非不必再开。穴土者何?黄、红为上,五色次之,粉白、粉红、粉黄又次之。再看实色,其色必要润泽坚实、洁净放光、干灼为主。若山龙要兼砂,砂龙要带土,其土必要口尝过方可放心。有甘香者,有麪(同面麦)者,有平和者,此皆可用。有不可用者:涩者土燥,酸者土浮,苦者土冷,腥必有水,臭者如泥,不可用。”
岐山丧葬礼俗发布时间:2020-10-07 20:42 来源:中国报道
文/付军让
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族有坟。每一个民族和种族,每一种文化体系,都有对于死亡的独特理解,形成一整套丧葬制度,提供一种生死智慧,帮助人们化解死亡的恐惧,纾解丧亲的悲痛。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丰富的丧葬礼仪,包括从临终搬铺移尸到初终的覆面和小殓大殓中的辟踊哭泣,从下葬到虞祭、小祥、大祥乃至三周年的禫祭。
在“五礼”吉、凶、宾、军、嘉中,凶礼是用于吊慰的礼仪活动。凶礼主要包括:丧葬礼:对死者表示哀痛与哀悼之情的礼仪;荒礼:遇到饥荒年或瘟疫流行时,统治阶层表达体察灾情、与民同苦之意的礼仪;吊礼:当他国或他人遭受自然灾害后,统治阶层派人慰问的礼仪:恤礼:邻国遭乱时,统治者派人慰问的礼仪;祫礼:当他国遭敌人袭击而残破后,同盟诸侯筹集财物予以援助的礼仪。凶礼多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仪礼》也称《士礼》,古代凡即位、出境、朝聘、会盟、出师、狩猎、宴会、祭祀、婚嫁、出生、成年、丧葬都有举行制度规定的仪式,仪式要遵循一定规则进行。《周礼》也称《周官》、《周官经》,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礼经。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生有生之礼,死有葬之礼,葬后有祭之礼,后可兼前,补前之不足。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理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肓出了中国的宗法制。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礼仪》《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在,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民众生活的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当一个家庭有新生命诞生,会把它当作很大的喜事来庆贺;当一个人突然离世,他的子女、亲友在感情上受到巨大冲击,需要一个过渡,所以葬礼也很重要。《论语·学而》中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要以谨慎、严肃、敬畏、沉重、悲哀的态度对待亲人们的丧事;恭敬的祭祀、追悼、缅怀自己的已经远逝的列祖列宗。长此以往,就可以使民心归向淳朴、厚道了。”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因此,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感念祖先之德行,修正自身的德行。家族通过祭祀,使得祖先也时刻“在场”,保证了“九族”的完整性。
“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慎终追远成为乡里生活基本情感与礼仪表达的精神信仰内涵。必须虔诚、敬畏的祭祀祖先:祖先是自己的根、自己的源、自己的本;自己的生命正是祖先(家族血脉、家教文化思想)的延续;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就像风筝一样,线还是要与祖先相连在一起,是不能乱飞的;自己肩负着自强不息、发扬光大的重任。丧礼是要以一种方式尽可能表达哀戚之情,因为他确实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另一方面又要假定他仍然存在来尽可能表达一种敬,这也是生前对他敬的一种延续。这对于培养中国人的真诚情感—不会因为人死就当他不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断以这种方式来培养爱敬之情,如果能真正在爱和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他的道德是会培养得越来越高尚、人品也是越来越厚道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礼当中丧礼和祭礼是最重要的。丧礼通过培养爱敬之情安立世道人心。孟子说:“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送死实际上也是对祖先的敬畏。
“四十望财,五十望人、六十望棺”。父母在不远游。父愁子妻,子愁父亡。当一个人完成了为父母养老送终、生儿育女延续家族香火的圆满人生而无遗憾时,到了年及花甲、已过大衍之年、久病一息时,儿女们就要给老人料理后事,一是请木匠全材、请漆匠漆材;二是缝老衣;三是照遗像。对活人备就的寿材称材,对死人用棺。
全材一般过去在老人50岁前就有准备,现在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70岁左右准备寿材。寿材过去人一般用本地的楸木,富裕人家用柏木,过贫者也有用山杨木。近年来以考松妣桐为寿材木,寿材前后档板一般为柏木。
全材和缝老衣要在闰年进行。老衣内衣白色,棉布或丝织品;外衣(指棉袄、袍、褂、袄儿等)黑色或深香色布、绸。男上衣为对襟衬、褂和大襟棉袄、长袍、大衫,下为大裆衬裤及黑里黑面棉裤。并制三尺长一寸宽红裤带,头戴六合缎黑帽,脚穿白布袜及双梁尖口布鞋,裤口束长约2尺、宽1寸,扎脚腕处的黑色腿带。女上衣为大襟衬衫、棉袄、袄儿;头戴豫州丝罗连帕(两条帕儿连在一起),脚穿小鞋,鞋旁绣串珠小花。
古人历来习以土葬,入土为安。葬者,藏也。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土葬的现象。起先人死了并不埋在土里,遗体启置在野外,亲人前脚刚走,猛兽猛禽就来了,要吃他的肉。亲人看了很不忍心,就挖个坑把遗体藏起来,入土为安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一开始有墓但是没有坟头,孔子怕找不到墓地,就垒土做了坟头,作为标记。孔子说:“丧,与其奢也,宁俭朴。”丧葬习俗主要也是为了加强家族团结,增强亲属关系的凝聚力,核心价值是历史和亲情的纽带。
宁俭勿奢,而礼仪周全是丧葬的指导思想。关乎人生终结的丧葬之礼仪应懂规矩,“不应苟简”,礼仪的奥妙,就在于繁琐,因为繁琐,人就总有做不周全的地方,所以人会在心里遗憾,然后才能崇敬这种仪式。古人对于怎样对待亲人的遗体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这就是古代丧葬礼仪。“礼者,理也。”中国古代丧葬礼仪包括丧礼和葬礼两个方面,前者是对遗体进行处理的规范,后者是把遗体埋进墓地的规范。丧事礼仪习俗繁多。
古人曰:不惟欲人之善,其生且欲人之善其死,不惟致严于冠、昏、朝、聘、乡、射,而尢致严于丧祭。丧礼过程包括:给死者搬铺移尸、穿寿衣、剃头沐浴、饭含、覆面,小殓、大殓、停柩、招魂、吊丧、送葬、出殡下葬、放置逝者神位于祖庙、服丧等礼仪活动;家属报丧、请阴阳占卜阴宅葬日、打墓、开吊、埋葬、虞祭、小祥、大祥、待客等事;有出七、百日、周年等祭祀活动。
丧葬的整个过程都要在悲痛之中进行,要体现6个字:“悲哀“、“凝聚”、“懂礼”。凝聚是“五服”以内的子、孙、曾孙、玄孙,知道体内都是流的一个血脉,借此要凝聚成像一个人一样,进行丧葬活动。懂礼则是孝子贤孙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自觉遵守每一个礼俗环节,不越位,紧跟上。
(1)送终和临终搬铺、初终招魂礼。也称小殓与停床。丧礼的第一个礼仪就是临终搬铺移尸。老人临终有病将要断气之时,表现为男怕穿靴(脚肿)女怕戴帽(额头及周围肿),头无力地歪倒一边,七窍塌陷,腾空肚子,这时子女要及时给亲们户族、亲戚朋友告知,使之前来看望最后一面。临终之际,把临终者移到正厅临时架设的灵床上,而不能让临终者死在卧室的床或炕上。正厅是一个神圣的公共场所,是族人进行聚会议事祭(奠)祀等重大活动的地方,并且存有祖先的灵位。对于临终者而言,在正厅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所,在祖先神灵的见证下,团聚合族的后人,完成家族主权、财产、家训、家规的传承,完成对家族成员的最后勉戒,对自己和家族都有了一个交代之后,这样的死亡是温情脉脉的,是死的其时死的其所,谓之寿终正寝。对于生者而言,这样的告诫劝勉,强化了一种对家族应尽的道德义务感,是对生者进行的当机的生死教育。子女及其家属守候身旁倾听遗嘱,为逝者梳洗、沐浴、剃头、整发、净脚、剪指甲、穿老衣。
属纩是古代检验死亡的方法,《仪礼·士丧礼》记载:“疾革,属纩以候也。”当一个人即将断气时,守候在旁的人就用一种很细的新丝棉放到病人的嘴唇间和鼻孔前,微弱的呼吸依然能吹动丝棉,当丝棉没有动静时,说明病人已经断气了。断气以后立即为死者盖上一张纸或者布巾,称之覆面。覆面可掩盖死者临终前痛哭面容,还可会被死者的微弱呼吸吹动而引起守望者的注意,以利于发现并及时处理假死现象。
初终招魂礼。初终(或初死)时有招魂礼,也叫复。具体过程是由死者的亲属或侍者拿着死者的上衣登上房顶,面向北方挥舞死者的上衣,嘴里呼喊死者的名字三次,再把衣服卷起扔到屋下,由人接住覆盖到死者的尸体上,这就叫做“复”。古人认为,在生命结束的刹那间灵活暂时离开肉体成为了幽灵,爬到高处大声长呼可以引起幽灵的警觉,再用招魂蟠引领幽灵回到那已经死亡的肉体,死者就有转世的可能;也表达了人们希望能够有鬼神帮忙来起死回生,反映了人们对逝去生命的不舍;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热切盼望,正如《礼记·檀弓上》所说:“复,尽爱之道也。”招魂登高高呼,在客观上则是向公众告知此处有人死亡,希望有来人探望,尤其是有处理假死经验的人来帮忙,给假死者获得复苏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瞑目后设置灵床停尸,尸体脚向外,头朝里,穿衣裹被,脸苫绸缎,烧“黄昏纸”,将身、臂、脚用布带捆住,以防惊尸,忌猫、狗进尸。手拿“打狗馍”,旁边放一碗面条,用筷子挑起,谓之“过桥面”。脚下点一盏灯,意为逝者去阴间照明。这时子女穿白戴孝,焚香纸致哀痛哭。古代丧礼里有一个程序叫“复”,就是招魂,“复”是一个孝子尽爱之道,作最后的努力。即使人已经死了,亲人心里还是不忍,到吃饭的时候还要给他端一份,叫“奠”。
穿孝服,又称穿丧服,坟墓地的勾穴后,方可穿丧服。披麻戴孝的孝服主要包括冠、服、鞋以及麻衫等。丧服麻衫以其制作式样和材料的粗细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他是子女以逝者为中心,按辈分上下九族排列的。逝者而上父亲,父亲的父亲称祖父,祖父的父亲称曾祖父,曾祖父的父亲称高祖父,高祖父的父亲称太高祖父;逝者而下是儿子,儿子的儿子称孙子,孙子的儿子称曾孙,曾孙的儿子称玄孙。这个九族表示着亲族之间的亲疏远近的血缘关系,和尊卑老幼关系。逝者为中,上四辈,加上逝者为五辈;下四辈,加上逝者为五辈,上下四辈加上逝者共九辈,即所谓“九族”。在丧葬中,逝者为中,对上下四辈称“五服”。周代王制的制度基础在于嫡庶之制,人死后,“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再用三辈五服九族来亲亲尊尊。
至德泰伯,根据血缘远近,对礼制如下:
斩衰(读音:崔cui)(服丧三年)。是最重的孝服,丧服系用最粗的生麻布缝制,斩衰不缝下边,不缝边缘,断处外露,不缉边,以毛茬收衣边。意思是最亲的人死了,无心讲究,也来不及讲究,仓促制作而成。诸侯为天子服丧,臣为君服丧;父母亲死后,其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要穿斩衰;长子死了,丈夫死了,公婆死了,父亲、妻子和媳妇都要服斩衰。服期为三年,实际是二十五个月。吊孝在孝服表现上是对斩衰而言,长白孝布绑在头上吊在身后,女则要吊在脚跟。目前岐山地面儿子要背服,舅家将两丈白布绑成丧花背在身后。
齐(zi)衰。是次于“斩衰”的孝服,系用次等的生粗麻布制作。和斩衰不同的是剪断处缉边。孙为祖父母、曾孙为曾祖父母、玄孙为高祖父母、来孙为太高祖父母,要穿这样的孝服。齐衰又分齐衰三年、齐衰杖期一年、齐衰不杖(不执杖)期一年、齐衰五月和齐衰三月五等。妻子死了,丈夫要服齐衰一年;已嫁女为父亲服齐衰一年;孙和孙女为祖父母服齐衰一年(十三个月);重孙和重孙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个月;玄孙和玄孙女为高祖父母服齐衰三个月。
大功。是轻于“齐衰”的丧服,用粗的熟麻布制作。为伯叔父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所穿的丧服。服期为九个月。
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用稍粗的熟麻布制作。兄或弟之妻死后,兄或弟都要服小功。本宗族的人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姐妹,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小功。服期为五个月。
缌(si)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孝服,表示与死者的关系近乎边缘。用稍细的熟麻布做成。穿这种丧服是本宗族的人为曾祖父母或堂曾祖父、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姐妹服、未嫁族姐妹服缌麻;外姓为中表兄弟,岳父母等服缌麻。服期为三个月。
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亲属只是坦露左臂,用一尺布缠在头上,同六世祖的亲属便没有资格穿丧服了。
男子丧服之义。丧服上有,衰(布)、适、负。《丧服》记文:“负广出于适寸,适博四寸出于衰,衰长六寸博四寸”。三者是服丧(斩衰三年、齐衰三年、齐衰杖期)所特有之服饰。此三种特有服饰之含义,郑玄注:"前有衰,后有负版(即负),左右有辟领(即适),孝子哀戚无所不在。"
上述五种丧服,谓之五服。它是奴隶主贵族的丧服制,也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由逝者本人太高祖再到逝者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缘系统的九族制。五服之内,都要披痳戴孝。
“五服之内为亲”就是由自己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一般情况下,家里的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出五服的意思是: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五服”,是现在农村在村子里确定亲门的唯一条件。“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九族”:一说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二说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祖宗十八代”:指自己往上往下各九代加起来的的宗族成员,从自己开始,上面是父亲,父亲的父亲就是祖父,祖父的父亲是曾祖,曾祖的父亲是高祖,高祖的父亲是天祖,依次是烈祖、太祖、远祖、鼻祖,往下是子、子的儿子是孙、孙的儿子是曾孙,曾孙的儿子是玄孙,依次往下是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目前在九族五服上以姓氏血脉计算是:
一服:是自身,向上一服是父亲,向下一服是儿女。
二服:平及向上是兄弟、姐妹、亲伯叔、姑姑、祖爷;向下是亲侄、侄女、孙子、孙女。
三服:平及向上是堂兄弟、堂姐妹、堂伯叔、堂姑、叔伯爷、祖姑、曾祖;向下是堂侄、堂侄女、叔伯孙子、叔伯孙女、曾孙、曾孙女。
四服:平及向上是从兄弟、从姐妹、从叔伯、从姑、堂爷、堂祖姑、叔伯曾祖、曾祖姑、高祖;向下是从侄、从侄女、堂孙子、堂孙女、叔伯曾孙、叔伯曾孙女、玄孙、玄孙女。
五服:是族兄弟、族姐妹。
出五服:平及向上是六服兄弟、六服姐妹、出五服族伯叔、出五服族姑、出五服从爷、出五服从祖姑、出五服堂曾祖、出五服堂曾祖姑、出五服叔伯高祖、出五服高祖姑、出五服六世祖;向下是出五服族侄、出五服族侄女、出五服从孙、出五服从孙女、出五服堂曾孙、出五服堂曾孙女、出五服叔伯玄孙、出五服叔伯玄孙女、出五服六世孙。
丧冠,今天叫孝帽子。丧服之冠由冠、武、缨三部分组成。1、冠。冠也称冠梁、冠顶、帽,斩衰冠之冠梁由六升麻布(480缕)制成,麻布上有三条向右折叠的纵向褶裥,称为“三辟积”。吉服之冠辟向左缝。斩衰、齐衰、大功之服为右缝,小功、缌麻则向左缝。2、武,即帽圈,“冠圈谓之武”。斩衰冠之武以枲麻绞成的麻绳为之,故也称绳武,武的用途在于固定冠梁。3、缨。缨即为冠带。斩衰冠之缨与武为同一条麻绳。
《《礼记·檀弓上》说:“饭用米贝,弗忍虚也。不以食道,用美焉尔。”人死了以后,肌肉失去了弹性,就会造成张着空空的嘴巴,两颊瘪进去非常难看的丑相,而通过饭含,给死者的嘴里填充东西,使嘴巴闭上并且两腮圆满,不仅具有美学的意义,对于生者也是极大的慰藉。在小殓中用燕几固定死者双足的礼仪,后世改为用布条绑扎死者的双臂和小腿,不仅为了给死者穿鞋比较方便,还有着防止遗体痉挛的作用,避免造成生者害怕。有的地方给死者手中塞上一根“打狗棒”,说是在去“黄泉路”上驱赶恶狗用的。用现代的视角来解释,“黄泉路”的意义就在于克服人们对于死亡之虚无的恐惧,可以让人心理获得安慰和期许。针对未知的恐惧,人们刻画出的冥间世界是,在那里可以和以前死去的祖祖辈辈一家人团聚,克服生死分离的恐惧与痛苦,针对死亡的未知与虚无,具有终极关怀的功能。
(2)设灵守灵。一般在逝者生前居住的房子设灵堂。灵床安设好后,在灵床设帐,前边置放一方桌,方桌上供奉黑纱缠绕三圈的牌位,中央敬恭逝者遗像,上供菜碟献饭、干鲜果品以及蜡台、香筒、香炉、酒壶、酒盅,两边站立金童玉女。方桌下面烧纸盆,放有跪垫。上方正中置遗像和灵牌,两旁挂对联,中间再悬门帘吊纸。
“殡”就是“停柩待葬”,《说文》解释为“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亲属不忍心死者很快地离去,而要通过一段时间和一系列的追思缅怀来表达“不忍之心”,宣泄这份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一时间间隔也为把丧事办得从容体面做好了准备,便于召集亲朋故旧前来吊唁,同样可以给予假死者一定时间来恢复生命。与“越日小殓”和“三日大殓”具有同样的生命关怀意义。
老人逝后到安埋,孝子要轮流不离人的在停床跟前守灵,陪送老人最后一程,并防猫狗鸡等冲进来造成“惊尸”。对前来吊唁者,要点香烧钱两,给吊唁者还礼。从老人逝后到安埋,要香火不断,即蜡烛清油灯不灭,香火续上。在停柩待葬期间,有家属“辟踊哭泣”的礼仪,《礼记·问丧》中有非常详细的规定:“三日而敛。在床曰尸,在棺曰柩,动尸举柩,哭踊无数,恻怛之心,痛疾之意,悲哀志懑气盛,故袒而踊之,所以动体安心下气也;妇人不宜袒,古发胸击心爵踊,殷田田如坏墙然,悲痛疾之至也,故曰辟踊哭泣,哀以送之,送形而往,迎精而反也。”大意是说,三日大殓时,当尸体被抬进棺材时,子女们就开始放声大哭,其中男性应该坦露上身,一边哭一边顿足,而女子则捶胸顿足放声大哭。
在守灵期间,民俗规定丧家要把家里的鸡狗之类的动物捆绑起来防止诈尸。同样的礼俗还有禁忌棺木露天存放和被雨淋等,所谓“雨打棺材盖,子孙没有被褥盖”,“雨打灵,辈辈穷”。从人文方面来看,这样的礼俗起着警惕死者家属谨慎看守尸体、灵柩,不得怠慢轻视死者的作用。尤其是与人们希望后代子孙吉祥福祉这一心理相结合,形成了鬼神外在约束与内在自我约束的有机统一,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功能。
逝者不幸去世在外,遗体不进头门,在头门外设灵堂。
守灵及守孝期间,孝子粗布素餐。守孝期间不穿精美华丽服饰,不乔装打扮。
(3)请阴阳。设灵后,请阴阳先生墓地勾穴、奠酒,推算出煞、打墓时间及安葬之日。
一是选择墓地。我们从小就讲要热爱祖国,追根溯源,什么叫祖国?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开垦建设的热土,是我们祖先埋葬的地方。坟墓,埋葬先人骸骨之所,寄托后辈孝思之地,封而树之,是一个标志,祭之享之,使思亲之情有所指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卜宅兆葬日”可以避免埋葬时间和地点的随意性。山脉绵延起伏,土色光润、草木茂盛、山环水抱、有生气的吉地,最好是符合“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极具审美感受的地方作为葬地,要绝对避免地理形貌崎岖古怪、歪斜险峻,让人产生凄凉悲怆、不安全的凶地。为逝者寻找合宜的埋葬尸骨的葬地,表面上是为了永久的安顿死者,深层则是寻找一处生者可以永远寄托感情,获得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地方。风水好的葬地具有审美价值,可以转移情感化解悲伤发挥心理抚慰作用,进而让生者获得永恒的寄托与安顿,其重要性堪与生者的居所相提并论。亲人虽已生死两隔,但是孝子亲属却时时梦系魂牵父母亲人葬骨之地,良好的葬地风水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积极暗示,给人以慰藉、信心、勇气与力量。
再开纸讣,上书逝者朝代、祖族大人(孺人)生卒年月日及葬期(葬日避开逢七日、过年日,停单不停双),张贴在宅院头门旁。
阴阳先生看风水的活动,一是确定逝者的死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戎亥。子(23:00--1:00)午(11:00—13:00)卯(5:00--7:00)酉(3:00--5:00)掐中指,辰(7:00--9:00)戌(19:00—21:00)丑(1:00--3:00)未(13:00—1:5:00)手掌舒,寅(3:00--5:00)申(15:00—17:00)巳(9:00—11:00)亥(21:00—23:00)握空拳,子午卯酉口狼张,辰戌丑未眼睁开,寅申巳亥卷者手,但逢火日尸不僵。
二是书魂帛。
三是开“七单”,白纸竖写“首七”、“再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终七”及“百期”的农历月日,逢七延后一天。“七”,人死后每一七,魂魄散一次,七七散尽,亲人每一七祭祀一次,既是送又不舍,至七七四十九日而止,叫“做七”。“七期”本为佛经,唐代传入,谓人生有天、人、鬼、地狱、饿鬼、畜牲六道流转,在人自死彼生之间,有七个七天变化的“中阴生”,如童子生,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在此期间,家人举行祭祀、超度,以祈死者早日脱生,因之成习俗。“七单”在“百期”焚烧。
四是贴白色对联。第二天早,门前挂蟒纸(翁纸、出纸、纸杆、望母纸),给逝者以旗幡仪帐。
五是加煞,出殃时辰确定后,人们以躲。
六是“点穴”,俗称勾穴。
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把尸体掩埋起来让人看不见,让他彻底的永恒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礼记·檀弓上》载:“国之高曰: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避免愚昧和野蛮时代“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呐姑嘬之。”(《孟子·滕文公上》)的不文明状况。可见葬礼正是源于内心的不忍之心,后世完备的礼仪设计土葬正是这种仁爱情感的外在表达。
老坟地依旧昭穆次序定穴。另择新茔,先选地之“风水(周围的风向水流)”,选定墓地,划定穴位,勾出黑堂(棺堂)和明堂(通向黑堂的坑道),确定“山向”后打墓、箍墓,打墓、箍墓人称“土司”。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统称“坟墓”。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后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土堆),通称坟墓,尊称“祖坟”。
祖坟,也叫阴宅,就是祖先通过环境气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的“住房”。堪舆名著《葬经》曰:“葬者乘生气也。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这段话形象地道出了祖先如何“乘生气”、“行地气”、“生万物”、“ 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的运作过程。祖先对后人的影响如“铜山西崩”而“灵钟东应”一般。《葬经》又进一步说:“盖生者。气之聚凝。结成者。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意思即所谓“生者”,实质是气的凝聚。而结成骨肉。“死者”是以散发骨气来庇护和福荫他们的后生。
七是安排丧事。灵柩停放方位及头向;出煞时日、当宜避之;大殓之时不可呼唤生人姓名;起灵发丧下葬时间;妊娠妇人不可临近丧;推人墓用物:丝麻一缕、木炭一块、神曲一两、岁钱一岁一文、发酵罐一只;推人墓填物,6尺长竹弓、箭三矢、五色布五块、豆黄一斗、布瓦一个,正棺位。
八是推算安埋之日。老人去世,一般在家存放五至七天。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阳间,因此,这三天是不能安排为葬日的,对于要去阴间的逝者就成了月祭,是忌葬日。
“吉礼”,明文规定天子祭天地、祭五祀;大夫祭五祀;士人祭先人。用于丧葬的“凶礼”,规定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
九是出讣闻,俗称出门牌。讣闻中一字一意均有讲究。“柩”:指已盛尸体的棺材。“显.”:旧时对先人的尊称。“考妣”:“父曰考、母曰妣”。“孝子”:指在父母葬礼中身服衰麻的儿子。“孤子”:居母在父先丧者自称为“孤子”。“哀子”: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为“哀子”。“孤哀子”:父先逝母居丧者,自称为“孤哀子”;母先逝父后逝者曰“”哀孤子。
继父母逝曰降服子,入继父先逝继母居丧者,称为“嗣孤哀子”。继母先逝继父后逝者曰“嗣哀孤子”。继父继母(指三父八母中的继父继母)逝曰“继孤哀子”,嫡母逝曰“嫡哀子”,庶母逝曰“庶哀子”,继母逝曰“继哀子”,养母逝曰“养哀子”,慈母逝曰“慈哀子”,嫁母逝曰“嫁哀子”。出母逝,不随母嫁者无服,随母嫁者曰哀子(父逐母,子随母,子母相依为命,故服重),乳母逝曰“乳哀子”。
嗣子、祧子、继子、养子。嗣子是指某男人一生没有结婚而导致膝下无子,亦或结婚成家只生育女儿而没有男丁。若此男将自己亲哥亲弟的儿子,在双方协商好立据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嫡亲血侄立到自己名下,称为自己的儿子,此儿子不再为亲生父母所有,并拥有继承自己所有财产。嗣子一定只能是自己的嫡亲血侄,不能为旁系族里的其他晚辈。祧子与嗣子的最大区别在于,承祧后,不必与亲生父母断绝关系,也不必一定叫自己的伯或者叔为父亲。过去祧子可以娶两房夫人,一房在亲生父母这边,一房在承祧的伯叔父这边,所生后代沿袭两家的血脉。继子与嗣子、祧子最大的区别是,没有要求是亲兄弟的血缘关系,只要没有出五服的都可以过继。养子在范围上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和姓氏。
讣闻是以文字形式将噩耗奉告亲友、族人和社会。讣闻竖写,勾勒其丧事全部画面,涉及到逝者出生朝代、位居祖族(宗庙)、姓名、职位、生卒时间、年龄、死因、祭所、葬时、茔地、户族内所有子女等。
举例如下(竖写在长方形白纸上)
讣告(闻)
安厝先严(慈)..不孝男孤哀子xⅹ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
xx朝代xx宗庙祖族显考xⅹ公讳(妣ⅹⅹ)xⅹ生肖ⅹⅹ(妣xⅹ)相距生于ⅹⅹ年ⅹ月ⅹ日ⅹ时。今恸于ⅹⅹ年ⅹ月ⅹ日ⅹ时,寿终正(内)寝,x年x十有ⅹ。临终弥留之际,不孝男(讳)等侍奉在侧,亲视含殓。掩柩在堂,即日遵礼成服。寝苫枕块,痛哀终制。祭场设内宅。谨择于x年x月x日ⅹ时发引瘞葬。葬ⅹ方ⅹ茔。穴艮山神向。
亲族岁友众,众沉痛哀悼,特此讣闻遍报,谨此告礼。
伏乞
小功堂、兄(姐)ⅹⅹ(弟、妹xⅹ)率侄xⅹ(侄女ⅹⅹ)暨孙xx拭泪顿首
大功胞兄(姐)xⅹ(弟、妹ⅹⅹ)率侄xx(侄女ⅹⅹ)泣泪稽首
孤哀子(孝女)ⅹⅹ率孙ⅹⅹ(孙女ⅹⅹ)泣血稽颡
(xⅹ朝代)ⅹ年ⅹ月ⅹ日吉时立
妻子去世了,讣告中称德配(就是很有道德的配偶),落款是“杖期夫某某某”。
死者在二十至二十九岁为存年;死者在三十至三十九岁为得年;死者在四十至四十九岁为酉年(强寿);死者在五十至五十九岁为终年(艾寿);死者在六十至六十九岁为享年;死者在七十至七十九岁为寿年;死者在八十至九十九岁为高年,一百年是高年期颐。死者六十岁以下称“享年”,六十岁以上称“享寿”。
十是出灵牌,安置遗像。
(4)报丧散白。报丧是派人把噩耗遍告亲友。报丧须是五服内的亲们到至亲友家门以告。
女丧请娘家。母系氏族形成的娘舅为大,体现在报丧首先是舅家。前去报丧者必须是孝子,身穿孝服,头戴孝布,手持丧棒,跪在舅家大门角,由带领的人进门和舅家见面,舅家人出来,孝子磕头恳请,长跪地上。舅家人开恩请起,方能平身落座。舅家详细盘问,了解老人离开人世时的情况。报丧时告知丧事祭奠时间、入殓时间和安葬时日。男丧请老舅家。报丧者手执一把雨伞,到亲友家门口合拢雨伞放在门外说话,意为逝者阴魂收尽其中,不致跟随报丧者进门,给亲友家带来灾祸。或者进门要先给灶爷磕头,怕亡灵冲了神灵。还要再给老人磕头,给死者免罪。
接到丧讯即来看望,逝家以白孝布送上,俗曰“散白”。对死者的女家、外甥、姑侄及家门子侄,孙、孙女以白布散给孝裤、孝褂、头巾、缦鞋布(孝裤6尺、孝褂7尺、孝衫8尺),远房及其他亲戚多是脚头孝(孝帽、头巾、缦鞋布)。未过门的儿媳来奠时给披红,不散白。子女、胞侄、胞侄女的孙子是逝者的曾孙辈,为四世,孝布为黄。人殁了,丧葬路上黄色越多,越能反映出家族的后代的香火,人丁兴旺。玄孙则为红色。
据说,人死后在去黄泉的路上受到的摧残节坎特别多,而阎王爷喜欢黄色,看到丧葬路上的黄色,就减少逝者摧残的节坎,直接领进城门进入天堂。
缦鞋布对儿女而言,一位老人去世时,鞋后跟缦的白布要留二寸,两位老人去世时,鞋后跟全部缦白布。
请主事、司礼、执事、礼宾等。
(5)穿白吊唁。老人刚一倒下头,孝子就要穿白,女穿孝衫,儿背服(一丈二尺挽布挽成的挽幢,也叫背花幛),曾孙穿黄孝衫(一曰岐山是历史上出天子的地方,生在岐山的周太父的曾孙姬发是西周开国之王,皇帝唯独允许岐山曾孙象皇家一样葬礼上可穿黄衣;二曰阎王爷最疼黄衫曾孙,老人去世在去黄泉路上,磨难坎坷居多,阎王爷看到黄衫曾孙,主动开路,让老人快步通过黄泉,领入天堂)。玄孙穿红孝衫。不肖子女、孙在老人逝后到安埋后谢土前,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靸鞋不勾鞋。儿媳、孙媳、女儿、外孙女若有孕身,吊唁、送埋身要搭红。
“事死如事生”。在阴阳择定葬期,挂出门牌和七单,焚香告土、布设灵堂、高挂望门纸后,一般在第二天开吊。葬期5--7天,乡邻亲友多在下午或傍晚吊唁,吊者带烧纸、挽联、挽幛之类,进门即在灵前叩头或大哭,口内兼念痛悼之词,以表哀沉之情。开吊后,孝子每天上馔,奉乐举哀,烧纸还礼。
古时的领羊献牲,是在白天亲朋聚集时,子女或娘家亲戚献牲,族人围拢在灵堂前的公羊周围,孝子及亲属用自己话说出死者未尽之言,请求羊摆耳抖动全身,即为应领。
逝者的出嫁女和外甥家族,在安埋的前三天或每天后晌傍晚吊唁祭奠,称“烧纸”。
(6)居丧礼。中国古代处理丧事的基本遵循是尽哀、尽孝、尊重生命等道德理性,唤起人们对祖先的思念、报答之情。传统居丧礼仪既规范与约束着丧属的言行,防止他们僭越礼法,警惕他们专心守孝缅怀逝者,同时内涵着化解后人舒缓居丧者哀痛的悲伤抚慰功能。这些要求表现在语言、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生产劳动等多个方面。
服丧期间的语言。《礼记·间传》记载:“斩衰唯而不对,齐衰对而不言,大功言而不议,小功、缌麻议而不及乐,此哀之发于言语者也”。《礼记·丧服四制》也有同样的记载。意思是说,居斩衰丧的人,说话只是唯唯诺诺的答应,不能多说话;居齐衰丧的人,可以回答问话,但是不可以发表言论;居小功、缌麻丧者可以说话,也可以发表评论,但是不能说高兴的事情。礼制做出这样的规定,既是对居丧者言语做出的规范与约束,防止他们肆无忌惮僭越礼法夸夸其谈,警惕他们专心守孝追思缅怀逝者,同时也体现出礼制对居丧者身心的关怀,是针对他们哀伤疲惫的身心,防止他们由于过分悲伤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说出激烈的言辞,用礼制明文规定他们可以少说话或不说话,易于得到社会的认同与谅解,从而避免了交谈对象可能对他们形成的误会。
服丧期间的饮食起居。《礼记·间传》记载:“斩衰三日不食,齐衰二日不食,大功三不食,小功、缌麻再不食,士与敛焉则壹不食。故父母之丧,既殡食粥,朝一溢米,莫一溢米。齐衰之丧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大功之丧不食酰酱。小功、缌麻不饮醴酒。此哀之发于饮食者也。”意思是说,服斩衰丧三天不吃饭,服齐衰丧两天不吃饭,服大功丧三顿不吃饭,服小功、缌麻之丧两顿不吃饭,士参加为死者入殓的就停食一顿。因此父母的丧事,殡棺之后吃稀粥,早晨一溢米,晚上一溢米。服齐衰丧吃粗粮,饮水,不吃蔬菜瓜果,服大功丧的不吃醋酱,服小功、缌麻之丧的不饮醴酒,这是悲哀之情感在饮食上的表现。《礼记·间传》同时还记载“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十三个月)而小祥,食菜果;又期(二十五个月)而大祥,又酰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意思是说,父母的丧事,在虞祭(一般在葬日或葬后的第二日)之后,哭完可以吃粗饭饮水,但是不能吃菜和水果;一年以后举行小祥祭之后可以吃菜水果;两周年举行大祥祭之后则可以吃肉;举行除丧服的禫祭后可以喝甜酒。以上是居丧期间的硬性规范与要求,主要是节制纵情享乐,勿忘丧亲悲痛。但《礼记·曲礼上》又载:“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出”“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如果因为健康原因无法将丧事按照规定完成,是一种更大的不孝。《礼记·杂记》上也记载孔子也提倡“身有痬则浴,首有疮则沐”“病则饮酒肉食”。《孝经·丧亲章》说:“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
丧服。《礼记·丧服四制》记载:“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祥子日,鼓素琴,告民有终也,以节制者也。”意思是说,父母去世,是最悲伤的时候,是彻夜悲伤得整日流泪整夜不眠之日,三天以后就应当开始吃粥,三个月可以洗头,一年后吃荤腥,在一周内的时候举练祭之礼,孝子可以除去原来头上戴的丧首服(孝帽),改戴练冠(用煮练过的布所制成的冠)。孝子悲哀憔悴,但不能到危及性命的程度。苴衰坏了也不用修补,(衰是缝在上衣胸口处的一块麻布,长六寸,宽四寸。斩衰之丧用苴麻为衰。衰仅用于服丧期间。)二周年祭为大祥,素琴是没有漆饰的琴,鼓素琴,表示在守父母之丧两年以后,孝子可以开始听音乐了。这些规定都暗示丧属不要以死伤生,悲哀应当遵礼适时而止。从而发挥着化解悲伤,引领人逐步恢复正常生活的作用。《仪礼》、《礼记》都有关于丧服的记载,特定的划分等次的居丧服饰(五服),不仅反映了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也反映了生者与生者之间的关系。因而丧服就成为了一个标识物,同一家族内部的人们可以借此相认同并形成一种凝聚感。而在家族之外则成了一个区隔,形成了一种居丧的标识,更容易获得社会的关注关怀与支援。
服丧期间的居住。礼制要求居丧者离开死者去世的房间,另辟简陋房屋独居。《礼记·间传》记载“父母之丧,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齐衰之丧,居垩室,芐翦不纳。大功之丧,寝有席。小功、缌麻,床可也。此哀之发于居处者也。”《礼记·问丧》记载:“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拘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苫枕块,哀亲之在土也。”这些关于孝子独自一人住草屋睡草席盖光席枕土块的规定,显然有着关怀保护居丧者身心健康的作用:第一,克服了居丧者仍旧居住在逝者离世的房间,不免产生睹物思人的伤悲感。第二,克服了居丧者对死者灵魂的恐惧感。第三,如果逝者死于疫病等传染性疾病,另辟新居则有着隔离传染预防疾病的防疫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居倚庐、寝苫、枕块”这种离群索居的清苦生活,创造了居丧者避免纷扰安心休息的生活环境,是对悲痛者情绪方面产生悲伤气愤、愧疚自责、焦虑孤单、脆弱无助等感觉,在心理上产生不信任的困惑、总感觉死者还在身边、出现幻觉或者梦到死者等感觉的一种积极应对。
《礼记》的《檀弓》《丧大记》等篇还规定了守丧期间“不御于内”,即夫妇不得同房。礼制规定在诸如祭祀天地、祖宗、鬼神等重大场合时要先行斋戒数日,禁绝男女情事,以免污秽而触怒鬼神。礼制还规定丧属在殡葬期间以致以后较长的时间内都要尽量减少社交活动,对于为官者更是有丁忧的规定。礼制还有对于居丧期间禁止参加娱乐活动,和不得婚嫁的规定。
中国人有一句古话“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儿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礼记·乐记》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礼记·祭统》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奠。”“祭者,教之本也已”。一般的礼仪,几个时辰或一天就结束了,而丧礼则长达三年。从葬后迎魂的虞祭到终止“无时之哭”的卒哭,从告祭祖庙的祔祭,乃至一周年的小祥祭和二周年的大祥祭,最后是彻底结束丧礼禫祭。在这个过程中,悲伤心情不断减轻乃至最终得到平复;逝者遗体得到安葬,灵魂成为了祖先按时接受祭祀;在整个家族和亲戚的共同参与中,家族亲情不仅没有疏远而是得到凝聚;清明冬至和春节等定时祭祀成了生时尽孝的延续;经由慎终追远的仪式达到生命薪火相传,实现了代代之间生生不息的家族传承。祭祀发挥道德教化的机制,是通过培养人们在面对祖先神灵时,保持“事死者如事生,事亡者如事存”的恭敬心,将孝养父母延伸到善祀先祖;通过强调应当保持“祀如在,祭神如神在”的恭敬心,培养人的一种敬畏心理和延续孝道,传承固有的一套社会价值观念。
(7)入殓。去逝后,一般在三天后成殓。入殓不请老祖,只请晚辈和小辈,俗谓请小的送老的。大殓装棺的时间是在小殓的第二天,就是人死后的第三天举行。《礼记·问丧》记载:“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殓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如将复生然,安可夺而殓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哀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决断以三日为礼制也。”三日而殓这一时间间隔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放弃死者能够复生的机会,如果三日之内还没有复活,那就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了。从另一方面来看,家属该为死者做的事情均已经整备就绪,亲朋好友们也已经知道并亲自来吊孝。礼制规定三日而殓,充分考虑到了死者可能复生,丧属借此整备丧葬事宜,以及远距离亲朋好友们可以赶来吊孝等诸多因素。不仅如此,这样的时间间隔,也可以让家属一步一步地逐渐适应死者亡故的事实,逐渐调整自己悲伤情感,从而在行礼知仪中领悟人之生死的本真含义。同时,亲朋好友的吊唁与慰问也有助于家属悲痛心情的化解。
整个的入殓过程是由逝者的子女、直系亲属来担任,所谓“随侍在侧,亲视琀殓”。它不仅是子女生前善尽孝道的延续,也具有悲伤抚慰的功能。借由为亲人沐浴更衣装殓,丧属可以在脑海中一遍遍的加深亲人已经亡故的印象,并借由一整套行礼如仪的过程转移和化解悲痛。
入殓时要将饭(口)含金属钱币或特制的小银桃(俗称带财)从口中取出,吊在身边,穿戴好老衣的逝者,安卧在盛垫柏朵、草木灰,铺好褥垫、上撒金币(压財)的棺木内,头枕灰包,足登大曲两三块,四周嵌实松柏枝、灰包及逝者生前衣服,左袖筒纳入小手帕,右袖筒中通一把纸褶扇和一小撮面粉,面部盖上苫脸纸,身盖大红衾。
入殓时须女丧娘舅、男丧老舅在场;族老、外甥、孝子贤孙均在场,门窗紧闭,不能有一点响动。殓后,若男,外甥检视衣衾、棺木是否得体;若女,则要娘家人检视以后方可盖棺封口。
成殓时,一般是男铺女盖,即儿铺褥子(褥子紧挨棺材底部,逝者其上,民间取意压材为押财。过去通常时嫡长子在下,次子在中间,少子在最上边。现代人为了和谐,避免弟兄们争上下,可兄弟们合逢一床厚褥子,或多条褥子叠绺子铺垫),女盖盖婷被子。近代出现了外甥也铺褥子。但切记孙子不铺褥子,除非儿子早逝,孙子代替父亲铺褥子。
入殓后,孝子贤孙因再也见不到逝者音容而烧纸痛哭。
(8)出殡(一)。出殡的前一天上午迎坟,孝子贤孙(没孙子的是长子,有孙子的是长孙)怀抱遗像(还要抱上前逝老人的遗像),在吹手唢呐声中,先去老祖坟烧香表,将先祖迎回家中,接受下午到傍晚举行的祭奠。接着举行祭门路神礼,在城门口给门路神设案施礼,向门路神告知祖魂经此城门此路回祖堂(祠堂)。晌午刚过开始迎亲,顺序是,老舅家,娘家,外甥,老岳丈家,接着是长女,亲戚依次进行。长女的献祭是要盛在寿盘放在灵前祭奠。迎客的过程是,抬上奠桌,上放香表、酒盅,怀抱遗像,手举蟠幛纸,孝子贤孙手执香火,在村口接客。来客向遗像磕头作揖,跪燃黄表、祭酒,孝子贤孙跪行礼,跪地磕头还礼,吹手哨呐紧随其后。孝子贤孙陪同客人拜祭、奠酒、烧铜钱,以叩头还礼。女客进村放声痛哭,手帕遮面,拖腔拉调,在丧家女礼宾搀扶下,边哭边追诉死者的生平,一直哭到遗像前吊丧。
过去,傍晚要举行尸奠(也叫尸祝),就是献饭的24奠。所谓“尸位素餐”就是来源于此。将有逝者遗像的奠桌摆放在院子中间,点燃蜡烛,司主喊唱,家族、亲戚依次排队,头顶木盘,盘内三碗献饭,孝子贤孙执香紧跟其后,绕奠桌顺时针转三圈,轮流将献饭摆放在奠桌上献祭。在吹手唢呐声中,下跪上香、点表奠酒、磕头鞠躬。每献一位再转三圈,司主胁从者撤走前一人献饭,继续之。
献饭是祭奠长者最隆重的祭祖仪式。
献饭以后是村人朋友的烧纸、隆重大奠。
礼乐,无礼不乐,乐使礼更加协调。《礼记》说,主祭者闻乐而不乐,饮食不甘如毒脯。“以乐侑食”意思是一边听着音乐一边享用美食,但指的是亡者。献饭的同一时间内唱戏。一说,是给去世的亲人及祖宗们唱的,活人跟着享受。二说,老人逝后就成了鬼神,保佑后代万世兴旺的重任就要依靠鬼神来完成,于是在出殡的前一天傍晚就有了唱神戏。神戏内容主要是仁孝尊亲,悲悼伤痛的戏,有教化作用。孝子贤孙给扮演的戏中各路下凡的神仙搭红保佑自己和后代,神仙刘海给子孙后代撒金钱子。这时,子孙为了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就包封子点《祭灵》《献饭》《黑虎惊梦》《三娘教子》等有寓意的古戏。
唢呐是奏哀乐的乐器。逝后请来乐人吹奏唢呐哀乐是对逝者的哀悼。“邻有殡,不巷歌。”“里有丧,忤不相”“放饭流歌“。《仪礼正义》引李氏疏:“衰表其哀摧之心,负言负其悲哀,适言主于念亲,不及他事。在守灵期间不可进行唱歌、舞蹈和西洋音乐等娱乐活动。唱戏不是娱乐。孝子应该哀毁不能成辞、闻乐不乐、饮食不甘(“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孝子不能当司笔。目前有人对年龄大的人去世称为喜丧,是礼崩乐坏,风俗颓毁的歪理邪说。
低俗、陋习是对逝者的不恭。人去世后请歌舞队来表演,甚至有跳广场舞、钢管舞的,吹洋号的,还有在那里喝酒、打麻将的,这些陋俗是完全不合乎礼的。
(8)出殡(二)。安埋前一日傍晚献饭,也叫家奠、举行遗柩礼,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逐渐改为一次性烧纸。所有亲戚本家各俱献供,供品以白面制成的大面馍献祭,24个为全献(娘给女家、女给娘家,为三琲),12个为半献(姑姑、舅舅家,为两琲),亦有9个、6个(姊妹之间,为一琲)为半献。
吹手哨呐迎接进奠的次序是,女逝先娘家,男逝先外甥。女、外甥、内侄抬装有九碗献饭的食摞祭奠。外甥挑铭旌。出嫁女要金斗一对,望母纸一挑,金元纸一杆、童男童女一对,此外还有献供油炸馓子,面花等。
女婿、外甥、侄子摊钱交吹手。
遗柩礼祭奠时,吹手唢呐高奏,亲友送来香表、火纸、金斗银匮。亲族或村中吊唁者男要戴上孝帽、女要顶上孝布,外甥(媳妇、外甥女)、女(女婿)、内侄(内侄媳、内侄女)、侄子(侄媳、侄女)都要穿上孝服孝衫。孝子手柱柳棍缠白纸的“哭丧棒”首先在灵旁跪哭,在灵象前的纸盆内烧纸,给吊唁者还礼。边哭边说:哀告啊,我们家主人是何日何时因什么原因去世的,孝子穿的衣服是不精美的,布是麻的,纤维稀稀拉拉的,衣服是不锁边的,拿刀子裁的痕迹都看得到,腰里系的是粗麻绳,叫腰绖,头上戴的叫首绖。
接着是全村和逝者生前好友的祭奠,结束后,主家备酒席招待。再就是子女、儿媳女婿、侄、外甥、亲戚朋友拿出封子(内装点曲小费)在吹手跟前另点曲子,通过自己心灵,让吹鼓手奏乐来慰藉亡灵。本家族人以及邻里乡亲聚集在亡灵堂前为其通宵暖丧,其间要在前半夜、中夜、后半夜升(棺)材(财)三次,第一次棺底升一块砖头,第二次棺底升三块砖头,第三次棺底直接升到两条高长凳子上,升材意在恭送亡灵步步升入天堂。现在人一次升到位,也叫曰一步登天。后将用火烧过的青石一块、秤一杆、铁铧一个放在原来的灵棺之下,谓之给后代压財,第二天安埋谢土后取掉。
安埋之日,清晨将棺柩抬出头门,按卜定的时间举行谓之72奠的大遗奠,也叫遗奠大礼,今天叫悼念追思吊唁。奠桌中央恭敬逝者遗像,遗像簇拥在鲜花之中,奠桌两边站有金童玉女。内核是对父母的那种孝,要尽哀,整个仪式要调动大家对于父母抚育我们成长的感恩,对于他们离开我们的不舍,也是一种亲情教育。
丧事,一定要在当地请有名望、懂礼俗、说话有分量、服众的人作为主事、司礼、执事。除了帮助主家筹划丧礼、安排事物外,还要替主家说话,沟通不方便沟通的问题。
礼宾(司乐人和配乐人)提前在位。司乐人唱诵,配乐人给祭奠人点香、递香、递表、添酒、递酒盅、收酒盅。
遗奠大礼(大奠)礼仪主要包括:一执礼者;二受礼者;三行礼者;四仪注;五祭品、《文》等。
一.执礼者:礼仪的主持、赞礼、相礼者。唱读仪式,叫人行礼。一般情况,礼宾由二、四、八人组成。分别称启赞、通赞、引赞、哑赞。启赞是礼仪总指挥,位置在右上方;通赞跟上启赞负责全盘唱礼,位置在左上方;引赞主要引内引外,并唱引主祭者等应行的礼仪动作,位置在右下方;哑赞主要负责读《祭文》,位置在左下方。
二.受礼者:接受礼的对象、或偶像、牌位等。(寿礼一开始就要请出)。
三.行礼者:祭主、主祭者。是参拜受礼者的主角,行使鞠躬、跪、兴、叩拜礼。
四.仪注:程序、议程、仪式。《祭礼》的基本仪注一是在神龛前设供桌、置蜡台、摆香炉等,且盥洗、稳案、净几、燃烛、焚香;二是请主,即请出龛、牌位(或受礼者安座);三是降神,行祼礼,进爵灌地,即以酒洒地,奠而不饮,以降神受飨;四是致献,奉献应献的祭品等,恭读《祭文》;五是侑飨,以乐劝食;六是参神,大礼参拜;七是焚化,焚烧黄表、金帛等;八是酹酒,将酒奠洒于地;九是辞神,祭礼结束,辞别之礼。祭礼须诚敬,站立要恭敬,垂手弯腰。祭前要斋戒、沐浴、虔诚、心神专注。一是一、二是二,不得越礼,登降俯仰,按部就班地遵照去做。长幼毕集,亲疏秩序,隆重庄严,表现出一种“祭如庄严”的肃穆气氛。
五.祭品:祭品要新鲜、要丰盛,是专门为祭祀神明而准备的。大型隆重的祭祀,牛、羊、猪三牲具备,且为整头。一般人家的祭祀,就只备一鸡、一大块猪肉。
用于祭祀的牺牲与物品都有雅称,祭祀时不得直呼其名。如:牛称“一元大武”,羊称“柔毛”,猪称“刚鬣”,鸡称“翰音”,水称“清涤”,酒称“清酌”,玉称“嘉玉”,饭称“粢盛”等。
六.祭文:祭祀祝文,是祭祀神明时所用的文体,即祭时以言告神祈福致祷之辞。体裁有散文与韵文两种,感情色彩浓厚。
悼念追思吊唁仪式和程序从传承周礼而来,兼顾当代。
礼宾(司礼、执奠先生)语:
陨石坠落x十x人间是悲,哭天恸地泣一片山河抹泪。公元xⅹⅹⅹ年ⅹ月x日,是一个悲痛的日子,是日,天地无光草木皆泪,x村xx姓始祖xx第xx代孙,x老ⅹ人,(x氏宗庙x老孺人,不幸与世长辞荣归天堂。几天来,从ⅹⅹ村到亲戚、到朋友,无不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通过各种方式悼念x老x人。今天是x老x人的安葬之日,我们在此隆重举行悼念追思吊唁会,沉痛哀悼x老x人。
下面悼念追思吊唁会开始:山河肃默岁月停止;鼓乐低回祭慈母(慈父),哭声悲伤悼亲人。
一、默哀三分钟,奏哀乐。
二、娘舅家小孩给遗体献花蓝。
三、生平简介。族内长者或有身份之人介绍逝者所处祖族,宗庙代数排行、逝世年月日、生卒朝代年月日,后代名字,逝者生平苦功,一生评价等,相当于现在的悼词。
例文
尊敬的雒阳村父老乡亲,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亲戚及朋友:
陨石坠落八十 x人间是悲,哭天恸地泣一片山河抹泪。公元2020年x 月 x日,是一个悲痛的日子,是日老天落泪大雨倾盆,天地无光草木皆哭,雒阳村傅氏宗庙德高望重的陈老孺人,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与世长辞荣归天堂,享寿xx岁。
几天来,从雒阳父老乡亲到亲戚、到朋友,无不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通过多种方式悼念陈老孺人。今天是陈老孺人的安葬之日,天无日月六月降了雪村舎庭院一片寂静,地无山河草木流了泪父老乡亲一片哭声。我们在此举行大典,对陈老孺人的逝世表示无限的悲痛,对陈老孺人表示沉痛的悼念。
身去音容在,寿终德望高。陈老孺人的一生,是淑贤的一生,勤劳的一生。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农历三月十五,陈老孺人出生在扶风县新店乡嘴头村,是家里兄弟姊妹8个中的长女。父亲常年在凤县做卖布的生意,陈老孺人从小就帮助母亲,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深受兄弟姊妹的爱戴。公元1955年嫁到雒阳村傅智家为儿媳,同次子付老大人结伴一生。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陈老孺人和付老大人辛勤劳累,孝敬老人,爱护兄弟姊妹,倾力维系大家庭,在大家庭中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受到堂弟堂妹的爱戴和尊敬。老人家一生辛苦抓养了4个儿子,一个过继给娘姨。长子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村子第一个考上中专,现为工程师;次子是恢复高考后我村第一个大学生,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三子是建筑盖房的高手,三个孩子早都成家立业,孙子们从大专、本科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都在为国家奉献着力量。陈老孺人和付老大人传世后代,人丁兴旺,这是已逝陈老孺人的荣誉和骄傲,也是我们村子的荣誉。
陈老孺人辛劳一生淑贤尚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团结邻里尊敬长辈,孝敬老人无私奉献,教子有方朴实厚道,传承家风与人为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乐善好施助助人为乐,其美德受到族内及村人的赞美和爱戴;她道德高尚,德高望重,是付氏家族中的贤妻良母。她的不幸逝世,是她的家庭的一大损失,也是付氏家族及整个村子的一大损失。雒阳村失去了一个好村民,陈氏家族失去了一个好女儿,付氏宗庙失去了一个好儿媳,付氏先辈失去了一个好妻子,她的家庭失去了一个好母亲。悲情化作苍天雨,万千音容留心中。我们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传承老人家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相夫教子、和睦邻里、舍小家顾大家不图回报的美德,使雒阳村的明天更加美丽和谐,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家风更加纯正美好。
我们对陈老孺人的逝世再次表示沉痛的哀悼,愿陈老孺人一路走好。并向陈老孺人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节哀顺变。
陈老孺人,安息吧。我们永远追思您老人家。
四、不孝长子谢罪致答谢词。长子答谢村民在老人生病时的关照、料理丧事时的帮助和给家里人介绍逝者美德及在家庭中的贡献。
例文
敬爱的各位父老乡亲、亲戚朋友:
今天,是护送我的母亲到冥冥之国陪伴我已逝父亲之日,也是我们家的痛苦之日。天塌日月坠,悲痛山河泪。由于长子我的罪孽深重,我的母亲一年多前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性分裂症疾病,在这里我首先代表我的全家人,对我母亲生病之时前来看望,关心我母亲以及在我母亲安葬期间给予帮助的所有恩人,特别是仓怀家的我三妈、玉怀家的我二妈、我珍伏嫂子、我秀霞姨,等等等等,表示衷心的感恩。在次,我们全家衷心感谢各位参加我母亲的悼念大典。
追思她老人家,是对我母亲在天之灵的最好的慰藉。
我的母亲是在x天前病情加重,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顷尽了所有的力量进行救治,但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农历x月x日x点x分钟离我们而去。时日,苍天顷刻落了泪化作大雨降人间,地面即时成了河悲哀不避流世上。我母亲的离世,是天塌在了全家人的头上,顷刻,我们分不清楚了东南西北,数不清楚了一二三四,感到六月降了雪,草木结了冰,天无日月地无山河。这是我们家的天大损失,从此,我们永远的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孤儿。
我们没有父母了,这个世界使我们感到风雨成了冰冻再永无温暖了!我们再也听不到母亲的呼唤了,我们无比伤心,将终身遗憾,世代悲痛。
我的父母亲,抓养了我们兄弟三人,一生辛苦劳作,勤俭持家,为了我们,吃尽了人世间抓养儿女的所有力,流尽了人世间抓养儿女的所有汗,饿瘪了肚子,压弯了腰,驮病了腿,累坏了身体,没有享受过幸福。母亲溘然长逝后,每天晚上我都彻夜不眠,她一辈子的艰辛,铭刻在我的心中历历在目闪闪不断,在我少时的生产队时,母亲患严重的肺炎,我父亲利用午饭时间用架子车拉着我母亲在益店地段医院打庆大霉素肌肉针,我在后面掀着架子车,母亲打针的两年多时间,白天拉架子车,一天干三晌早晚加两班,少不更事的我,在睡醒一觉被母亲象音乐一样的纺线车声音吵起后,我看到父亲在冰冷的土脚地上缚笤帚,母亲坐在炕边,用纺线车拧缚笤帚的绳绳和给我们穿衣服要织布的棉花线,或者坐在织布机上给我们织穿衣服的布,我看到母亲吃遍了世间养育儿女的多重之苦。
敬爱的母亲,您的养育之恩在我的心中,将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从我记事起,您就一直教导我们要刚直不阿,尊长爱幼,要团结邻里和同事,与人为善,勤俭节约。您总是拿建国前我爷给徐俊杰西府游击队捐粮18石小麦的榜样教育我们要做善事。来了亲戚的好饭,改善生活的像样饭和新蒸的馍馍,都要让我先端给邻里四坊后,我们家里人才能吃饭。记得在我升初中上学的前一天晚上,您当着我父亲的面给我说:“军让啊,你一辈子要记着,做人要低着头,上学过日子,不要多花一分钱,财东的日子是细下来的”。母亲,您的优良品质和教导,深深地激励着我在单位敬业尊人不唱高调,不图名,不图利,不图做官,只图做好人,在家里不多花一元钱。这样后,我和让岐不仅成了国家的干部,而且工作上多次获得到了国家及省市县上的表彰及奖励,名入县志。这是母亲您为我们积下的,也是母亲对我们教诲的结果,我们将永远以父母亲为楷模,将母亲的教导作为座右铭来牢记,做一个高尚的人。
我的母亲去了,给我们留下了无价的宝贵财产。一是孝敬老人的高贵品质。我婆在我爷57岁时去世了,我母亲一个人担起了给我爷洗衣做饭养老的责任,直到我爷75岁时去世,倾自己的所有力量无怨无悔的安葬了我爷。二是在家庭中无私奉献的优良美德。我二婆和我婆逝世早,我们家里1957年分了家,我母亲果断的担起了养育堂弟堂妹和二叔父的担子,把生的做成熟的,把棉花籽做成衣裤,直到堂弟堂妹长大成人。三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为了抓养我们,母亲总是不多花一分钱,节衣缩食,衣服总是补丁摞补丁,却让我们过年时有新衣服穿;吃饭时想方设法要让我们吃饱肚子后,才吃锅里剩下的最后一碗饭,在缺粮的年代蒸馍时,我们家的蒸笼中总是三样馍,给我爷是麦面馍,我们是麦面滔黍夹陋馍,母亲总是又黑又难吃的高粱粑粑。四是朴实厚道与人为善的优良美德。从我记事时起,借还人家米面时总是中碗借大碗还,低碗借高碗还,借东西归还时,总是要拿上一个馍。记得我小时候家里连续吃了几天滔黍面粑粑和搅团后,母亲想给我们改善生活吃一顿裹裹面,在邻家借了一碗麦面,在还麦面的时候,母亲把面缸底都用笤帚扫净了,硬是在碗里舀的高高的,给我说,记住恩情,借一丈,还丈二,这是我母亲为我们树立的的家风和家教,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发扬。五是传承家风的楷模。母亲一生表现出的大家闺秀的淑贤,如泼汤祭祀、尊祖上香、传承周礼、秉承礼仪,无不达到了顶级。六,勤劳是母亲的本色。我的母亲酿醋技艺、纺线织布、缝衣裁剪、补丁纳鞋、烟格窗花、描龙画凤、剪纸刺绣,经绞不当,硬是凭着一双手撑起着我们兄弟及全家人的生活。七是爱劳实干,我们的家庭是我爸爷靠拉长工苦干发家的,这是我们家的优良传统。我母亲积极传承,不仅在家里吃苦耐劳,而且在生产队也倾力实干。1960年我母亲就因为苦干,曾获得了益平大队生产劳动竞赛第二名模范称号及奖励。八是母亲一生乐善好施,为石碑刻记1996年重修雒阳九天圣母古庙16名功德碑董事人之一。母亲的优良品德,我们将世代学习,永远铭记。
亲爱的妈妈,您在咱们家庭中的功绩,儿子我三天三夜也追思不完;您为抓养我们,在家中所受的苦难,儿子们三天三夜也悼念不尽;您伟大高贵的做人品质,像您当年把我们送进学堂,在课本里所学的古代《六经》《三易》一样,祖祖辈辈让我们学不完,用不尽,将会永远教化我们。
亲爱的妈妈:如果真有另一个世界,我希望您在那里,不要再为生养我们这些不孝之子受苦了,您要永远再也没有抓养我们时所受的苦难,只有平安、幸福和快乐。
亲爱的妈妈,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但我祈盼我亲爱的母亲,您到了再不寂寞的、真正的最美丽的天堂那边,和我的父亲永远的在一起相依为伴吧。
不孝儿子们惟有一个心愿,那就是您一路走好,天堂永安。
安息吧,母亲。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五、搭红。娘舅为表示外甥已经尽孝而送终,给外甥、外甥媳妇搭红。
六、祭奠。遗像恭摆在奠桌上用鲜花围圈,奠桌摆在灵柩前面。奠桌前面摆放烧纸盆,奠桌上有酒壶酒盅,左右蜡烛火、香表。不肖子孙在奠桌遗像前面男左女右两边两排跪地,中间留出空地供奠人祭奠。
礼宾司乐人诵唱,礼宾配乐人递香、表。按顺序前来奠桌前祭奠。顺序是:
显妣孺人:老舅家、:娘家、娘家姐妹、姑姐妹、堂侄、胞侄、其他亲戚、亲门户族、村人、不孝女、孙子辈、不孝子。
显考大人:老舅家、儿舅家、外甥、姨外甥、堂侄、胞侄、其他亲戚、亲门户族、村人、不孝女、孙子辈、不孝子。
六拜九叩按辈分大小一辈一奠。
1、起乐,站立:施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2、上香。
3、下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平辈不再叩头)。
4、吊铜钱(点表、焚黄钱、焚黄):叩首,叩首,三叩首。
5、奠酒:叩首,叩首,三叩首。
6、起立,施礼,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止乐,回位。
朝奠(也就是今天人们的悼念追思吊唁会)结束。xx老母亲(x老大人)荣归天堂,一路走好。起丧。
(8)出殡三)。祭奠后,在亲门户族或叔母陪同下,嫡长子媳妇提上农家装粮食的木斗,斗里放些打墓挖出来的新土,提前到达灵柩经过的十字路口道旁等候,灵柩经过时往棺棚上搭三把墓堂土,提示死者不要忘记土地,后随丧队。盛土的木斗放在原地,用于葬后谢土。
大奠后,按卜定的时间起灵(也叫起丧)。灵柩路过城门烧纸,行告门路神礼,告知门路神,亡人灵柩出城。古时,村人抬棺柩小跑在前,孝子在后跑着追赶,出了村后孝子才扯欠在前,以示孝子留设之意。留设之意在青壮年女人丧夫安葬时,还有在通往坟地的村内路上,三次睡在道上挡丧之说。
丧葬道上,车轿让路。女婿、外甥在案桌上摆合子、烧祭斗,举行路祭。乡友拦停灵车,对逝者吊奠。
古时的高大的险道神,又名开路神左手执玉印,右手持方天画戟走在最前。起丧路上,魂帛(代表亡人)在前,三代在后。大女婿肘盘(盘中有在黑堂中放的装有两根葱且发酵起来的酵子罐罐陶罐、清油灯、香炉点烛,茶具,坟上的灵柩牌、蜡烛、香表、献果等)在前,外甥背篓背纸紧后。乡亲八人抬运龙杠,整个队伍由傧相指挥,乐队在前吹吹打打,众孝子披麻戴孝,系头绖、要绖,持丧杖,拉履(把鞋靸着),燃纸举哀,悬举外甥、女婿、侄子献送的金银斗、纸扎、冥钱、铭旌(女婿做的长一丈二尺,宽二尺红色帛布,白粉书写逝者身份、姓名、年龄)等祭物,抬着老舅家、娘家、外甥、女婿的食罗,紧随其后。男孝子五代以内手持縴布扯縴,女报材头,、孙女儿、儿媳、孙媳妇等随灵柩而行,拽靈哀送,其他着丧服者后随。嫡长孙怀抱遗像走在最前面,其他孙怀抱金童玉女随后。嫡长子头顶丧期专用化纸的纸盆,于出村后的后一个十字路口摔碎(名绊纸盆,纸盆就是尿盆,表示老人再不用它了),随由长媳妇于道旁搭土。所有孝子以白布索挽棺木龙杠扯拽灵柩送老叫扯纤,纤布是几丈长的白布,从丧架上往前长长的扯开,犹如纤绳,送埋的孝子一个一个手抓纤布,手执柳棍哭丧棒,出嫁女扶柩,徐徐前行。每遇十字路口磕头化纸,至墓地绕墓穴先反转三圈,再顺时针正转三圈,置柩奏乐,众孝子哭吊。下葬后,阴阳先生用红线、罗盘垂吊以正方位(民间有棺材大头偏财偏大儿,小头偏财偏小儿及酵子罐罐放那头偏那个儿的说法)。奠酒并以五色粮食铺洒黑堂,五色粮食代表五谷,逝者死后仍期盼五谷丰登。由嫡长子抺净棺木,摆麻冠、铭旌等于棺盖上,放置大葱发酵罐于墓穴角,摆上小奠桌,点燃“长明灯”,上摆香炉点烛,奠桌两边摆好陪葬的金童玉女,将头捏破,供上烟袋、茶具等,砌黑堂墙到顶时点火燃尽堂内空气,食醋倒入封口,长子执锨铲埋第一锨土。此时孝子贤孙大哭。全土起冢。后将柳棍插于冢脊两侧,插好灵牌、放好香炉,点亮烛火,烧纸祭祀(入土前为祭奠,入土后为祭祀)哭吊而回。
在丧礼仪式中,祭奠与祭祀是有区别的。葬前之祭是凶礼,只能叫做奠,不能叫做祭。换句话说,下葬是条分界线,下葬之前的所有荐馈活动是把逝者视为活人的叫做奠,下葬之后的礼是吉礼,所有荐馈活动迄把逝者视为神灵的叫做祭。孙诒让在《周礼正义·天官·笾人》中说:“葬礼之奠有十,唯始卒及朝夕奠为小奠,其小敛、大敛、朔月、月半、荐新、迁祖奠、祖奠、大遣奠,并有牲体,为殷奠。”十奠仪式都在下葬前进行。下葬之后有虞祭(初虞、再虞和三虞),卒哭祭,祔祭(古代将死者名讳按昭穆辈安奉于祖庙之祭),小详祭(一周年),大详祭(二周年),禫祭(三周年)。
传统文化并不主张厚葬,它倡导简朴,孔子说:“丧,与其奢也,宁俭”。
接着,孝子贤孙来墓地谢土,回村后面向村内每一户头门叩头后,再到村子中心十字路口向四面南、北、东、西天、地叩头。现在人改为在村内中心十字向四方三叩首的一次性谢土,谢土后孝子方可去别家和可穿戴整齐衣鞋。《礼记·问丧》里讲:“送形而往,迎精而返也”,送形而往就是把遗体送到墓地安葬,迎精而返就是逝者的灵魂又要回到家里。安葬之日,中午以前要回到家里,因为魂要回来。孝子贤孙恭置逝者神位入祖庙。
要在家里举办安魂祭,设置灵牌,安置遗像,在牌位上写有逝者的名字,祭祀时喊,他就回家了,他还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我们家的一位成员,只是我们看不见他,而他能看见我们,并且很关心我们。灵牌和遗像不仅用于祭祀,还要一到过年过节,新的粮食打下来,新的瓜果收下来,摆到牌位前,怀念想念已逝的亲人,传承丧葬礼仪中蕴含的亲情和道德理性。
老人安埋了,孝子还有一个提上礼当,给亲戚们还礼的议程。
葬后头三晚,孝子贤孙要去坟地“打炕耙”,也叫打怕怕。从埋葬老人的当天傍晚开始,身穿白孝服的儿子们,点燃蜡烛,长子手拿炕耙(北方烧炕捅柴火的工具),排队绕墓堆一边走,一边唱。手里的炕耙要轻轻地一下一下打在墓堆上,就像小时候母亲用手轻轻拍着哄儿女睡觉一样。老人第一天离家,独身在外过夜,少不了孤独害怕,儿子就要给做伴,说些安慰话。手中边打,口中以诗歌形式边诵唱:
打呀么打呀么打怕怕,
我给我娘(爹)打怕怕!
狼来鬼来不怕它!
打呀么打呀么打怕怕,
我给我娘(爹)打怕怕!
娘(爹)你为儿苦扎啦。
打呀么打呀么打怕怕,
我给我娘(爹)打怕怕!
娘(爹)你为儿心碎啦。
打呀么打呀么打怕怕,
我给我娘(爹)打怕怕!
娘(爹)你今儿(才)歇下啦。
打呀么打呀么打怕怕,
我给我娘(爹)打怕怕!
狼来鬼来不怕它!
守孝。《大唐开元礼》规定,三年守丧的孝子(斩衰服),在外的和在外做官的要辞官回乡守孝三年,期间不能参加娱乐活动,违者免去官职。
三年春节头门不贴红春联。殁了老人,家里没有了遮天伞,三年家里不顺静,要格外谨慎从事。在岐山,人倒下头到安埋前,门上来了箍盆竹席匠要箍盆箍瓮,祛除破碎之晦气。
(8)出殡(四)。某村老妇殁了,不久长子也歿了。两年后,老头子殁了安葬时,谁绊纸盆,户族内出现了四种意见,一是次子绊纸盆,二是四子最小绊纸盆,三是老人殁前在三子跟前生活,应该三子绊纸盆,四是抓阄决定谁绊纸盆。同样,嫡长子媳妇逝世早于二老,谁又来在二老安葬路上搭土?
白事司理长咨询我,我说四种意见都不可取,应该是长子的儿子长孙替父亲给他爷绊纸盆。同样也是长孙媳妇代替母亲来搭土。
绊纸盆在丧期盆里烧纸钱,是由死者的长子来绊盆,长子不在,长子长孙代替;长子一支无人,则轮到次子,并依此类推。如果死者无儿无孙,则由同姓宗亲中血缘最近的子侄辈代劳。纸盆从发丧时就一直在孝子头顶,所以又叫“顶盆”。绊纸盆的人属于继承人。
按旧时说法,人死后的灵魂踏上黄泉路,途径一座奈何桥,过了桥到达望乡台,去世人会最后一次回首人间思之过去,悲从中来,心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到阴曹地府后,诸鬼魂依此接受九殿阎罗的盘查、审讯,最后根据他们各自生前的善行恶举,或坠入地狱,或投胎为人。离开阎罗大殿之后,便来到孟婆庄,孟婆专司“由阴转阳”之事。投胎前让每个魂灵服下一碗孟婆汤(迷魂汤),这样便可把生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拌碎用来盛迷魂汤的纸盆,以免死者误饮,忘掉阳间的亲人。
神农炎帝到五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原始社会,从黄帝、颛顼、帝喾到尧、舜,实行的是部落首领禅让制,如尧把部落首领的位禅让给了舜,舜又把位子禅让给了禹,禹却不是继续禅让位,他把他的位子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样就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出现了后来的宗法继承制。
到了西周以后,宗法制与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一并列为国家的礼制。
分封制是分级立宗制,不仅仅是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其封国内也要进行分封,封其子孙或其他贵族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卿大夫在其封地内也要分封,封其后代为士,分给采邑;士以下不再分封。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简单地说,就是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的法定继承人,首先是嫡子中的长子,庶子即使比嫡子年长,也不能作为继承者,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针对嫡子而言,后者则是针对众子而言的。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国君的众位儿子中间,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王位的继承人必须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但当众嫡亲的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如果哥哥的母亲为妾,但弟弟的母亲为妻,只要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
宗法制即宗族法规,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传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是非常严格的,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来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只有嫡长子继位,统治集团内部才会永远平衡,曰之名正言顺。否则,当嫡长子死亡后,次子接位,马上就有三子螳螂捕蝉麻雀在后,害次子而取代统治首席之位,依次而下其他子弟名不正言不顺,还会面临叔伯等以三子谋权害命而起之,血的残杀就会破会本来不会竞争的平衡。在周部落的早期,周太王的嫡长子泰伯让贤,周文王的嫡长子姬考在殷商监狱舍命救父周文王,从权利和责任上都证实了嫡长子孝忠父亲遗愿,是继位的传承人,他子无权替代。这就是民间流传的中国伦理道德传统中的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长兄在前兄弟不言,长嫂在前妯娌不言;长兄在前叔父不言,长嫂在前叔母不言的来源。
由此来看,在这个家族里面老爷子的正房妻子生下的第一个儿子,然后又是这个儿子正房妻子生下的第一个孙子称为长孙或嫡长孙。孤哀子家里逝后安埋老人时的绊纸盆担子,就只能由长子的长子,代父行使这一权力和义务了。古时候,绊纸盆的嫡长子在老人逝后住在老人的卧室。家产继承上要占一半以上。
(9)出殃。阴阳先生掐算的殃是,逝者被勾魂时到游离天空一定时日后,变成阴魂脚铐手链在小鬼拽牵下落地回家呈红火弹和土地灶爷告别,即为出殃,也叫出煞,此时家中凡有生命之物都要躲避阴魂落地一刻判官身边小鬼身上的煞气头(殃),防止被殃打了而从此以后六神无主病殃殃。民间有不小心“躲殃去,爬到死人头上倒了霉啦”之说。
(10)祭七。七期为葬后拜坟例规之一。亲朋相聚,告慰亡灵。孝子女儿穿白戴孝。传说逢七日阎罗拷打亡人,直到七七四十九天方休。因此,成服后每七天要过一期(七),通过祭奠,陪逝者亡灵度难,解活人心中痛苦。在七期中,第二、四、六期为“空七”,除家人至坟上烧纸祭奠外,亲友不来拜祭。其余一、三、五、七期(又叫尽七),家人和亲友均要隆重拜坟祭奠。传说五期这一天,逝者要跪阎王爷,阎王爷爱花,视女儿为花,听到女儿哭声,就会免去逝者之跪,让其领取女儿的供品白馍献祭为自己带食。因此五期这一天清早,女儿赶天没明亮时就献上大馍献祭哭了起来,民间有五期女儿哭的越早越好之说。七期之内若期逢七叫“犯重七”,均要推后一天改祭。过期烧纸化钱,举行祭奠仪式,将子孙对报答逝者的养育之恩和悲痛之心,予以集中体现。
人一生都有大小罪过,逝后的阴间要遭惩罚,根据罪过轻重决定押监时长,于是,不肖子孙在逢“七日”或“百日”给逝者念经,将其罪过抹平,以求早日自由。
物质不灭阴阳间,五道轮回不空谈。在古代鬼神神话传说中,人逝后过了十三关就能转世投胎,十三关是:土地庙、黄泉路、望乡台、恶狗岭、金鸡山、野鬼岭、迷魂殿、酆都城、十八层地狱、供养阁、鬼界堡、莲花台、还魂崖。人死了走在黄泉的路上,经过麦和桥迷魂殿时,要喝一碗迷魂汤,把生前的事忘得干干净净,不记得在世时的恩恩怨怨,然后轮回转世投胎。人殁了转世投胎世间有生命之物时,只有一部分到了还魂崖转世为人,这就叫轮回转世。活人的一切祭祀,就是促进逝者转世为人,免遭或少遭阴间折磨,早日投胎人生怀抱。
逝后一百天叫“百日”,也叫“百期”,是葬后例祭。
(11)周年。周年为葬后例祭之一,民间往往在执行时将大祭祭祀时间从二十五个月,延展到实际中的三年为算,前两年一年一祭,连祭三年,称为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每逢周年,买酒杀牲,定做纸扎,动乐祭祀。三年之内过节时孝子白孝缠头,白衣白鞋。
丧礼、葬礼、祭礼是一种家庭教育,传承的优良家风。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人死了,我们还善待他,一到清明、冬至、十月一、除夕、春节过年都要祭祀。其间头一年过年时门上对联贴白色、第二年黄色、第三年紫色。
(12)三周年。也称“除服”。《礼记·三年间》:“三年之丧,何也?曰:称情而立文,因以饰群,别亲疏贵贱之节,而弗可损益也”。孔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岐山是周礼之乡,守孝三年而过三周年的习俗历史悠久。《论语·阳货篇》中就记载:“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意思是说,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没有礼乐的服丧,不仅是要用心祭奠亡灵,而且祭奠形式也要遵循天下通行的葬礼。这也告诉人们为何要守孝三年,三年内不进行娱乐活动如唱大戏等。民间还有一年去一魂,三年魂去完之说。现在的人们在逝者三周年后才“除服”,就源于此礼。这种礼俗也是自古以来的一种道德规范。
三周年传统丧葬礼俗教化功能体现的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孝慈仁爱、感恩精神、敬畏之心。
三周年当日,举行的是禫礼,家人举行的是祭祀活动。通常过三周年有立碑、换对联、换服等风俗。
三周年立碑。碑文是,老人父母亲逝世,墓碑的正面中间一行大字为;显考(显妣)ⅹ老大人(孺人)之墓碑;右边为逝者生平简介和歌功颂德之文;左边是立碑者按辈分从高到低排列刻记,最左边为立碑时间。墓碑的背面为碑阴,一般刻四个大字,如“德高望重”“恩重如山”“流芳百世”等。
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一)墓碑。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抬头。抬头主要写逝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2、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逝者的称谓及逝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xⅹ大人之墓”。3、落款。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和与逝者的关系。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标题一般由逝者名和文中名称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2、正文。一般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逝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逝者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逝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3、落款。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
(三)功德碑。古代歌颂功德的功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修路修桥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些功德碑通常也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2、正文。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3、落款。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若是老孺人的子女为之立碑,则书"ⅹ门故显妣ⅹ氏ⅹⅹ之墓"。解释:第一个"x"为老孺人丈夫之姓,第二个"ⅹ"为老孺人自己之姓,"ⅹⅹ"为老孺人名字。若是老孺人孙子辈的人为之立碑,则书"ⅹ门故祖母ⅹ氏ⅹⅹ之墓"。
当一个人归于尘土的时候,生者会为已故之人立墓碑,以表示对他们的怀念和尊重,留作纪念。墓碑上的“故”,顾名思义,就是已故之人,是对自己亲近的长辈或者至亲的思念。
“显”“先”,显字正所谓“达官显贵”,先则就是先人。如先父、先母。如果父母中的其中一个去世用“先”,先是单纯表达一种尊称;要是父母都去世了,就用“显”,显字取其德行昭著,声名远播之意,显字表示已故之人及上辈已经没有亲人了,他就是剩下的辈分最高的人,并且下面的子孙后代也十分的昌盛。
“考和妣”。一般指的就是自己离世的父母,“如丧考妣”。墓碑上一般左考右妣。
“故显考、故显妣、先考、先妣”。显祖考为爷爷辈,曾祖考为父亲的爷爷,高祖考为爷爷的爷爷,以此类推。
“字和讳”, “字”即为讳逝者生前的名字,供大家称呼之用。而讳虽也是逝者生前的名字,但并非人人可叫,只能供父母长辈和师长可叫,所以才叫做“讳”,也就是“避讳”。
“某公、某母”。后代对逝者的称谓,不限代次。
“府君、孺人”。“府君”即古代太守的别称,生前是正五品,或至少是七品。“孺人”是自己的丈夫或儿孙任七品以上的官而给自己相应的封赏,逝后,晚辈为止。
“敕授、诰封、敕封”。 敕授一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皇帝的给予。诰封是五品以上的封赠。敕封是六品以下的封赠。
“赠、待赠、应赠”。赠是朝廷怜悯六、七十岁以上的耆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适当的品级爵位。应赠与赠一样,不同的是没有得到赠与。待赠是等待赠与。
(12)三周年。例文,我去年给朋友的父亲三周年撰写的碑文。(竖写)
碑阴是8个大字:抗美援朝 德照后世
碑阳右边竖写小字:先严巨公讳ⅹⅹ生于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二日,卒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十一日,享年八十有一。葬于生地凤家庄村东巨家宗庙老坟。先父自幼聪慧勤奋,十五岁即由原岐山县长田惟均亲临寒舍举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守丹东,一九五一年十月划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一团机械连,追随彭德怀司令员赴朝作战。为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其间荣获军功勋章两枚、金日成纪念勋章一枚。朝鲜战争之惨烈和气候之严寒,过早地伤残了先父身体,遂于一九五四年带病转业到国营西安庆安公司工作,直至一九八三年退休后荣归家乡。先父一生敦厚纯朴、谦和勤善,为国为家均作出很大贡献,今子女等为恒念其高功大德,特敬勒片石,以表寸心。
中间竖写大字:显考巨公老大人之墓
左边竖写小字:子(女)ⅹⅹ携孙ⅹⅹ孙女xx叩立
左下角小字竖写“公元二零一六年古历十月。
(12)三周年。在过三周年的前一天搭台唱戏,请唢呐号队上午迎坟,下午迎客,设宴招待来宾,客人仍以献祭为礼。晚上同户族乡亲烧纸祭祀。唱神戏时,孝子贤孙上舞台亮相,给各路神仙搭红。戏罢,供奉先祖神位于祠堂。
迎碑是在三周年的前一天中午举行,主家孝子贤孙带上香烛纸表鞭炮红布来到刻碑处将碑装车,在碑上苫红布拉运到家,一路上遇路口燃放鞭炮。走到村口时停下,主家对碑烧纸放炮叩头,唢吶号队迎接到家门口前供人们观看。
三周年的当天中午在墓地立碑时,前面是拉石碑的车,车上坐着孝子,手提斗子,一路撤纸钱,后面是唢呐号队,以及抬的食罗花圈(子女不给父母逝后献花圈)、筒纸及纸扎等。孝子贤孙及亲戚穿白戴孝和来宾浩浩荡荡向坟墓行进,路上乐队吹吹打打,边走孝子边烧纸放炮撤纸钱。到了墓地,将碑立好(碑下压金钱,还要放置历头书)后给碑头搭红,司主组织祭奠,读碑文,上香上蜡上献饭,烧纸(烧掉七単、盖脸绸缎、牌位黑纱等),祭祀磕头,立碑就算结束。
三周年也叫除服和换对子。祭祀立碑结束后,象征三年守服期满,这时孝子们在墓地换素衣,将孝服孝巾脱下,换成平日衣冠,恢复三年以前穿着,称为“换服”或“除服”。将脱下的孝服用准备好的红布包好,在火上一燎,回到家门口,从墙上扔进院内,取“服去福来”之意。
三周年換对联。家中老人去世后,三年之内不贴红对联,以示对先祖的悼念之情,表示后辈不忘先祖养育之恩。人殁了,当天头门贴白色对联,第一年过年时贴白色对联,第二年过年时贴黄色对联,第三年过年时贴紫色对联,但在三周年这天,要在头门上贴两次对联。中午上坟祭祀之前的前一天中午,贴白字蓝色的守服对联,上联是“三年守孝情深似海”,下联是“千日奉祀德重如山”,横额为“恩孝未尽”。当中午上坟祭祀之后,表示三年守孝期满,家里人要把头门两侧的守服对联換成红色的,不撕蓝色对联,让红色的对联贴盖在守服对联上,上联为“慎终三载更素衣”,下联为“追远两代换新颜”,横额是“承前启后”。
三周年当日,在坟墓上载一棵树,感官上树木代表逝者先人,逝者方能看见后人,后人以看见树木如见先人。
古代的丧葬礼仪,基本上是周代确定的宗法性礼仪。一般来说,从人逝到丧事完毕,要经过停尸、招魂、吊丧、沐浴、穿老衣、入棺、占卜阴宅葬日,出缤下葬、放置逝者神位于宗庙、服丧等礼仪。概而言之,分三个阶段:先殡、后葬、再服丧。服丧按规定要节制饭食起居,穿戴特定的丧服。十三个月(周年)小祭,二十五个月(三周年)大祭,然后服丧才告完毕。
【作者简介】付军让,男,本科学历,陕西省岐山县古周原人,国家公务员,园林工程师,岐山县国有崛山林场退休干部,国有崛山森林公园省级规划负责人。《岐山县志》《岐山年鉴》《岐山县地名志》编辑,岐山县第一届老科协专家服务团队特聘专家;第二届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岐山周文化研究会专家团队专家。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史志文章多篇并获奖。论文入选厦门第四届全国泰伯论坛及首届浙江吴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粹并在两论坛上发言,为厦门第四节全国泰伯论坛第一位次审稿人。曾著有《西周岐山历史大地震震心场址寻考》《付军让周礼文化108讲》、32万字村志《落阳邑史》、10万字《宝鸡地情概览岐山篇》及《崛山是岐山乃至中国文化的根脉》等。 责任编辑:吴蜀丰
摘要:明清以来的徽州,人们对人生仪礼中的丧葬仪礼格外重视。徽州的丧葬仪礼,处在一种礼仪与习俗并存、厚葬与薄葬并行、良风与陋俗同在的矛盾状态之中。面对这样一种相互纠结的情形,徽州地方官府和民间宗族组织一直致力于对丧事活动中礼俗的整合,希冀以此规范丧事活动中的非礼行为。但是,这种教化与强制相结合的办法并未取得效果。关键词:明清以来; 徽州地区; 丧葬仪俗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9013113作者简介:卞利,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导(安徽合肥230039)明清以来的徽州,在西晋永嘉、唐末五代和两宋之交三次中原世家大族移民之后,特别是明代中叶以降,随着徽商的崛起,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在徽州官方和民间得到广泛认同与传播。《文公家礼》成为徽州人生活中恪守不怠的教条与规范,“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①。徽州亦藉此赢得了“东南邹鲁”②和“礼义之邦”③的赞誉。“事死如事生”,在恪守朱熹理学和《文公家礼》的徽州,明清以来,人们对人生仪礼中的丧葬仪礼格外重视,“嘉(靖)、隆(庆)以来,多遵文公家礼,厚薄虽称家,而衣衾含殓,人子务自致焉。四日始成服,设灵座,树名旌,擗踊苫次,茹素啜粥,以承四方之吊。朝夕设饭,七日致奠”④。在僻处休宁西部山区的茗洲,聚居该村的吴氏宗族精英吴翟更是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编纂刊刻《茗洲吴氏家典》,从而完成了对《文公家礼》的继承与改造,形成了一整套徽州人生仪礼之“四礼”规范文本,其中尤以丧葬仪礼最为隆重与繁琐。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坚持遵照《文公家礼》办理丧葬事宜的同时,徽州民间使用僧人和道士超度亡灵的礼俗及拘泥阴阳风水、铺张浪费的违背礼制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对此,民国《歙县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丧礼,殓死,衣冠犹存古制。俗尚七七,延僧诵经,相沿已久”⑤。本文拟以《茗洲吴氏家典》为中心,希冀通过对明清以来徽州府县方志、日用杂书等典籍文献和丧葬文书的梳理和分析,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以来徽州地区的丧葬礼俗。一、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的基本程序及主要活动“夫人子事亲之道,生则奉养,尽其爱敬,死则殓葬尽哀。”(清)张大翎:《时俗丧祭便览·慎终说》,《四库未收书辑刊》经部第3辑第8册。明清以来,徽州的丧葬仪礼在基本恪守国家祭祀仪礼和《文公家礼》的同时,亦明显夹杂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丧祭遵文公家礼,浮屠间用之”同治《祁门县志》卷五《舆地志·风俗》。。即《文公家礼》要遵守,用浮屠或道士超度亡灵之俗亦同时并行。明代中叶以来,有感于徽州丧葬用浮屠超度和奢靡之风泛滥,一些居住徽州山村的乡绅士人,开始对包括丧葬仪礼在内的人生“四礼”进行整合,在强调遵行朱熹《文公家礼》的同时,也不乏因地制宜的创造和革新。1.初终与报讣初终就是人死亡之始,关于庶人即百姓的诸种仪礼,《大明会典》规定:“疾病迁居正寝,清扫内外,分祷所祀,使人坐持手足,遗言则书之,属纩以俟绝气。气绝乃哭。废床寝于地,乃易服,男子扱上衽被发徒跣,妇人去冠被发不徒跣,诸有服者皆去华饰。”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礼部五十八·丧礼五·庶人》。徽州初终之礼,大体能遵此礼。清休宁吴翟在《茗洲吴氏家典》之《丧礼仪节·初终》中云:“疾病,迁居正寝。既绝,乃哭。加新衣,属纩,楔齿,举哀。复,升屋,招呼,‘某人复’。卷衣,降。哭,擗。”⑤⑥⑦(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初终》,黄山书社2006年版。在这一程序中,还有许多仪式的细节,诸如每一环节的具体操作要领,《茗洲吴氏家典》皆以注释的方式夹注在文中。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详列了。根据明清国家丧礼之规定,死者在告别人世后,除家族内部成员立丧主、治棺和治衣衾之外,其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则是向死者生前之亲朋好友报讣。讣告由护丧之司书为之发书。关于报讣文字格式,家庭成员尊卑长幼、男女各有不同,《茗洲吴氏家典》为我们提供了清代康熙年间标准的报讣样式:父丧讣式家严某某公享年若干,不幸于某月某日某时,寿疾终正寝。忝在至戚知,谨以讣闻。康熙年月日孤子姓某名某泣血母丧讣式家慈某氏孺人享年若干,不幸于某月某日某时,寿疾终内寝。忝在至戚知。谨以讣闻。康熙年月日哀子姓某名某泣血⑤明清时代的徽州,由于在外经商者众,父母之丧,长子或其他亲人往往不在身边。这种情况下,报讣之文字,则由次子名义,若无次子,则由孙讣之,“如父母丧,长子远游,则次子称名讣之。但于正寝下加‘长兄某某,远游未归,某某摄治丧事’。于月日下加‘摄丧孤哀子某某泣血’。如无次子,则孙讣之”⑥。格式文字如下:家祖某某公享年若干,不幸于某月某日某时,寿疾终正寝。忝在至戚知,谨以讣闻。康熙年月日承重孙姓某名某⑦我们谨摘录了父母之丧的讣告文字,其实,家族内部丧者性别、辈分和身份不同,讣告的文字亦略有不同,“如祖父母丧,承重孙远游,则次子称名讣之。如无次子,则次孙讣之。但于正寝下加‘嫡孙某某远游未归,某某摄治丧事’,于月日下改‘摄丧期服孙某某稽颡拜’。如祖在而遭母丧,则改‘承重孙’为‘杖期孙’,改‘孤哀子’为‘哀子’。如妻之丧、子孙之丧、妇之丧、兄弟之丧皆属无子者,则竟称主丧者之名,讣以亲戚僚友”⑧⑩(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初终》,黄山书社2006年版。。流传于徽州乡间的清代手抄本《东帖体要》记载:“父死曰‘先考’,母死曰‘先妣’(考者言其德行之盛,妣者言其媲美以考也——原注)。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清)佚名:《东帖体要》卷三《丧事门》,藏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讣文中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至于报讣文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则因死者的身份、地位而异。清朝程文浚所著《送货礼全书并古简帖》,记录了丧父之讣文格式:不孝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严君府君,享年几十有几,痛于年月日时寿终正寝。忝在至亲,谨以讣闻。孤子泣血稽颡。(清) 程文浚:《送货礼全书并古简帖》,藏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接到讣闻的直系亲属,要不远千里,赶回送葬,此谓之“奔丧”。其他亲友则根据与死者的亲疏关系,决定是否前往吊唁。通常,“友人死,不赴者不吊;亲戚死,必吊”民国《绩溪庙子山王氏谱》卷十一《宅里略二·风俗·丧葬》。。出殡之日,吊唁者带上棒香、锡箔、火纸、爆竹“四色礼”,前往奔丧。“关系密切、身份高的亲友还送挽幛(绸簇),乃古时铭旌之遗意。”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歙县志》,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1114页。在徽州的初终中,除向亲友报讣外,立丧主则是必备的程序。《丧大记》云:“丧有无后,无无主。”“言无后不过死者绝嗣,无主则缺于宾礼。可无后不可无主也。”丧主为死者丧葬期间最有权威之人,“此见主宾之主,为最重也”(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主议》。。初终之时,丧家急于营造棺椁。“人子送亲最要紧者,莫如棺木。平日预备者少,临时营造者多。”⑨民国《绩溪鱼川耿氏宗谱》卷五《祖训》。对棺木的要求,《茗洲吴氏家典》云:“命匠择杉木为棺,其制头大足小,仅取容身,勿令高大及为虚檐高足,内外施布漆,以灰铺底,厚寸许,加七里板。其底四隅各钉大铁环,动则以大索贯而举之。”⑧绩溪鱼川耿氏宗族则要求族人营造棺木“宜用坚老杉木造作,须用良工糊缝,内外均宜多用生漆”⑨。以上为死者初终时举行之仪礼。2.沐浴、袭含、小殓、灵座、魂帛、铭旌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之第二阶段即为对死者举行的诸多仪式。其中为死者沐浴、袭含、小殓、灵座、魂帛和铭旌是其主要程序。执事者要事先准备好袭衣沐浴饭含之具,《茗洲吴氏家典》规定:“一桌陈袭衣,置东壁下;一桌陈沐浴饭含之具,置西壁下。含饭用米一抄,淅令精,实于碗,加以勺,乃设帷而沐浴。”⑩清代祁门县则不同,“含饭,祁用银钱代之”(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祁门风俗之习惯》,安徽书局1911年版。。仅以小殓为例,来看徽州丧礼第二阶段的操作仪式:小殓:死之明日,执事者以桌子陈小殓衣衾于堂东北壁下,遇盛暑或不及待明日,则从权行之。铺布绞:先布横者三幅于衾下,乃布直者一幅于横者上。加衾:于布绞上加衾。安尸于衾上。去枕:先去其枕。藉首:舒绢迭衣,以垫其首。补空:仍卷两端,以补两肩空处。夹胫:又卷衣以夹其两胫,取其正方。掩尸:以衾掩尸,先掩足,次掩左,次掩右,首后掩。绞衾:先结直者一幅,次结横者三幅,绞毕,覆以大殓之衾,置魂帛于当胸。②③(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沐浴、袭含、小殓、灵座、魂帛、铭旌》。仪式结束后,“主人、主妇凭尸哭擗……主人以下哭,尽哀,乃代哭不绝声”②。3.大殓大殓是丧葬仪礼别重要的一环,如果说上面的程序还是停尸于堂的话,那么大殓则是死者入棺供人凭吊了。在徽州,大殓一般在小殓的次日,即死者死后的第三日天明后进行。《茗洲吴氏家典》对徽州的大殓仪节也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厥明,执事者陈大殓衣衾:小殓之明日,死者之第三日也。执事者以桌子陈大殓衣衾于东壁下。遇盛夏或不及待三日,亦从权行之。举棺入,置于堂中少西。举棺:役者先置两凳于堂中少西,举棺以入,置凳上:置衾之有绵者,垂其裔于四外。乃大殓。盥洗:子孙妇女及侍者俱洗手。举尸于棺:子孙妇女及侍者共举尸,纳棺中绵衾内。实齿发:实生时齿发及所剪爪于棺中四角。塞空缺:又揣其空缺处,卷衣塞之,务令充实不可动摇。收衾:收绵衾之四裔垂棺外者。先掩足,次掩首,次掩左,次掩右,令棺中平满。凭哭,尽哀:主人、主妇凭棺而哭。盖棺:役者用生漆灰涂口,加盖下钉。谢宾。拜,兴;拜,兴。复灵座:置于堂中。设铭旌,跗:立于柩东。……设灵床于柩东:床帐、荐席、屏枕、衣被之属,皆如平生时。朝则奉魂帛出就灵座,夕则奉魂帛入就灵床,卧之被中。或厅窄不能设床,其魂帛至椟垂帘,朝启夕闭。乃设奠:以服为次序而哭奠。仪如小殓奠。主人以下各归丧次。止代哭者。帷堂:堂上设帐幙。③4.成服所谓成服,是指与死者有五服关系的亲属,在吊唁和守灵期间所穿的丧服,丧服共分五等,“一曰斩衰,用极粗有子带黑色麻布,不缝下边;凡杖,父用竹,母用桐,长齐心,上圆下方,三年;二曰齐衰,用稍粗生麻布,缝下边,杖期不杖期,皆一年;三曰大功,九月;四曰小功,五月;五曰缌麻,三月。父母之丧,及嫡孙父殁为祖承重者,服斩衰。余则有正丧,有反丧。正丧自父母以上至高祖,反丧自妻子以下至元孙,各有等杀之服。五服之外,皆袒免之亲,以白棉布裹额而已。孝子三年不祭祖庙,不燕宾客,不赴喜筵”⑦光绪《太平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茗洲吴氏家典》云:“厥明,五服之人各服其服入就位:大殓之明日,死之第四日也。夙兴,具服。衰衣、衰裳、衰冠、绖、屐、杖,五服各有制。”(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成服》。在出殡之前的成服阶段,丧家孝子贤孙及家庭成员都要朝夕哭奠,有朝夕奠、殷奠等,“哭无时,朝夕之间,哀至则哭于丧次”(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朝夕哭奠 上食》。。5.吊奠赙吊奠赙,俗称“出礼”,即前来吊唁的亲友以礼物和钱财相送,由丧家回赠礼物或招待其餐饮的活动。如果说上面两个阶段的丧葬仪礼还仅限于家庭或家族内部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仪礼则是面向社会,接受亲友吊唁、收受亲友礼金与财物的公开化阶段。实际上,从吊奠赙开始,葬礼才更具社会意义。《茗洲吴氏家典》关于“吊奠赙”的记载,其文字与《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所记几无区别,内容都是告诫前来吊唁的亲友,“丧礼以哀为本”⑦。所有参加丧葬仪礼的家人和宾客,都应秉承庄严肃穆的原则,以哀伤沉痛的心情为根本,整个仪礼的程序较为繁琐。6.治葬与不少地区殡葬合一不同的是,明清以降,僻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则殡葬分离。出殡和掘坟埋葬是分别独立的两个阶段,这就是所谓的“古礼”。由此亦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停棺不葬、久厝不葬等。对此,《茗洲吴氏家典》基本照抄《文公家礼》文字,云:“三月而葬,前期择地之可葬者。……择日开茔域,祠后土。”⑧(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治葬》。《大明会典》之《择地 祭后土》一节文字,则被《茗洲吴氏家典》并入《治葬》篇中,想是徽州过于迷信堪舆风水之说,往往为择葬地,经年甚至数年、数十年殡厝不葬,乃至有“终身不葬、累世不葬。……悖礼伤义”万历《大明会典》卷一百《礼部五十八·丧礼五·庶人》。,所谓“徽俗惑于风水,多不葬亲,将尸棺遗弃道旁。山埾之间,或二三十年,或三四世,不得归土”(明)古之贤:《新安蠹状》卷下《牌票·行六县劝士民葬亲》。。著者故意不予强调而已。先来看择地。选择葬地坟墓,有所谓“五患”之忌。《文公家礼》云:“惟五患者不得不谨,须使它日不为道路,不为城市,不为沟池,不为势豪所夺,不为耕犁所及也。”(宋)朱熹:《家礼》卷四《治葬》。朱熹还进一步指出:“风水夺神功,回天命,致力于人力之所不及。”(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七《獭祭语·人事》,黄山书社2008年版。在朱熹等对堪舆风水理论的推波助澜下,寻觅吉壤开茔已成为一种牢不可破的理念,正所谓“风水之说,徽人犹重之”⑦(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故老杂记》。。清康熙年间户科给事中赵吉士为给父母寻找一块风水坟穴,“不惜重价成事,阖郡堪舆家二十余人,纷纷点穴不定。予用称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及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⑦。显然,徽州选择风水坟地早已超出“礼”所规定的范围和边界,而变成当地一种陋俗了。吉壤选定后,便进入择日开茔环节了。开茔时要举行隆重的仪礼,以祭祀后土。其仪礼及程序如下:择日开茔,域祠后土:主人既朝,哭讫,帅执事者于所得地掘兆,择远亲或宾客一人,吉冠素服,告后土氏,祝。帅执事者设位于中标之左,南向。设盏,注酒、果、脯、醢于其前,又设盥盆、帨巾于其东,赞唱。就位:告者北面立。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盥洗:告者与执事者俱洗。诣香案前。跪。上香。酹酒:倾酒于地。三献酒:执事者斟酒,置神位前。俯伏、兴,平身:少退立。读祝:祝取板跪于告者之左而读之。复位。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焚祝文。礼毕:主人归就灵座前哭,再拜,后仿此。祝文格式如下:维几年,岁次干支几月干支越干支朔几日干支,某官姓某名某,敢昭告于土地之神:今为某官某姓名,母则云某封某氏,营建宅兆,神其保佑,俾无后艰。谨以清酌脯醢,祗荐于神。尚飨。⑧祈祝后土之神后,即开始穿圹,作灰隔,刻志石,造明器和大轝、竹格、翣、功布等丧具。穿地直下为圹;穿圹既毕,乃先布细炭末于圹底,然后布石灰、细沙、黄土,拌匀后,覆盖于其上,谓之灰隔;刻志石即撰刻墓志铭;丧车谓之轝;竹格俗谓棺罩,以竹为隔,以彩结之,四角垂流苏;以木为筐,如扇而方,谓之翣;功布,乃大功之布也。再作木主及椟。作主用栗,趺方四寸,高一尺二,宽三十分,厚十二分。剡上五分为圆首,寸之下勒前为额而判之。一居前,二居后。陷中书爵位和姓名、行辈,合之,植于趺。徽州葬俗,“欲荣其亲者,则请贵人题主;欲存其亲者,则请文士志墓”(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风俗之习惯》。。7.出殡出殡亦称“发引”。出殡前一日,因朝奠以迁灵柩告。告辞云:“今以吉辰迁柩,敢告”,然后行礼:俯伏、兴,平身。举哀。主人以下拜、兴,拜、兴,平身。礼毕,奉灵柩朝于祖。祝跪,再告辞曰:“请朝祖”,俯伏、兴,平身。奉魂帛于祠堂,主人以下哭从。执事者布席,奉魂帛朝祖,主人以下就位,举哀。哀止。奉魂帛还柩所。主人以下哭从,安魂帛于灵座,主人以下就位,举哀。哀止。之后,迁灵柩于厅事,清代黟县“丧礼,殡殓于众厅者,十姓而九”(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风俗之习惯》。。终夜燎香而祝。祝跪,告辞曰:“请柩于厅事”,俯伏、兴,平身。役者举柩,祝魂帛前导,主人以下从哭。设凳,安柩。设灵座,设奠,主人以下就位。举哀,终夜燎,乃代哭,亲宾致奠赙。为防止族人借停灵柩于祠厅不葬,清代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专门订立规约,要求“厅内停棺总以百日为率,特支丁繁衍,恐遇卑幼丧柩甫殡而尊长复有故者,其卑幼之柩即移后堂避让,以昭尊长之义。倘敢恃强踞占,即属目无礼法,公同处令扛移”嘉庆《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十七《祀事》。。陈器,即陈设吉凶仪仗,首为大锣,其后依次为方相、生时品职所应用仪仗、明器、食案亭、传状述亭、香案亭、铭旌、高灯、提炉、灵轿、云翣、功布和大轝。日晡时设祖奠,主人以下各就位,举哀,哀止。祝,盥洗。诣灵座前,跪,焚香,斟酒。告辞曰:“永迁之礼,灵辰不留。今奉柩车,式遵祖道。”(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迁柩 朝祖 陈器 祖奠》。行礼毕。天明,迁灵柩就轝,时为出殡之日。此时,妇人退立,役夫纳大轝于中庭,执事者撤祖奠,祝跪。告辞曰:“今迁柩就轝,敢告。”俯伏、兴,平身。迁灵座,迁柩就轝。载轝,主人视载,安灵座。乃设遣奠,主人以下各就位,举哀。哀止。祝盥洗,诣灵座前跪,焚香,斟酒。告辞曰:“灵輀既驾,往即幽宅,载陈遣礼,永诀终天。”(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遣奠》。俯伏、兴,平身,纳脯。举哀,四拜、四兴之后,平身。礼毕,祝奉魂帛升车,焚香。举哀。四拜、四兴之后,平身。出殡之日,奉灵柩行,方相前导,主人以下男女哭,男右女左,随柩后行,妇人用盖头。尊长次之,以下依次为无服之亲和宾客。通常,族中妇女送至河畔即拜辞而归。亲宾则设帷幄于郭外路旁,驻柩而奠,途中遇哀则哭。灵柩行至墓所,主人男女皆就位哭。首先安置墓志石,加灰土筑成坟。墓志石安妥,即下棺。棺已下,施铭旌于灵柩之上,除四旁石板之外,用炭末寸许,石板内实以净灰,并用竹竿细插以筑之。筑齐棺面毕,乃用三和土平铺于棺上筑之。上面再铺上木炭,炭上用优质黄土铺之,坚筑数寸,将及墓面,再用本山土坚筑至顶,筑成龟背形状。又将嫩土铺匀,用桐油石灰砌小石一层,外仍加土,铺上草皮。之后,祀后土于墓左。接着是题主。选择子弟中善书者题之。盥洗,出主。题主时,先题陷中,次题粉面,祝奉主置神灵。置毕,收魂帛,祝焚香,斟酒。跪,读祝。兴,复位。鞠躬,四拜、四兴后,平身,谢题主名。题主文字的格式如下:(1)陷中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父则曰:清故某官姓某公讳某字某号某行几府君神主殁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母则曰:清故某封某氏讳某字某行几神主殁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发引》。(2)粉面父则曰:显考某官某行某府君神主。如无官,则曰:显考处士某行几府君神主。孝子某奉祀母则曰:显妣某封某氏神主。如无封,则曰:显妣某氏孺人神主。孝子某奉祀(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丧礼仪节·发引》。宾客拜辞而归,祝奉神主升车。执事者撤灵座,遂行。至墓门,尊长乘车马,去墓百步,许卑幼亦乘车马,并留子弟一人监视,实土以至成坟。主人以下奉灵车,在途徐行哭。至家哭,祝奉神主入置于灵座。主人以下哭于厅事,遂诣灵座前哭,尽哀而止。有吊唁者,拜之如初。至此,明清以降徽州的丧礼基本告一段落,丧家特别是孝子遂进入了守丧尽孝期。俗以七七四十九天为终,起始日则自死者逝世之日计算。此不赘述。二、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的基本特点明清以来,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取得巨大成功,拥有巨额财富的徽商在恪守传统程朱理学所规范的丧葬仪礼的同时,不惜斥巨资用于风水葬地的选择和坟茔墓室的营造,把徽州崇拜堪舆风水的信仰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徽州的丧葬仪礼也呈现出一系列自身的地域特点。这些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程序复杂,礼节繁琐。从上述丧葬仪礼的程序来看,明清以来徽州的丧葬仪礼非常繁琐。明代休宁茗洲吴氏宗族,在规范该族丧礼时,还相对较为简朴,规定“吊丧,族属临吊三日,戚属七日。三日之外,择日而殡。吊日,族男妇黎明须栉洗,素冠服临吊,晚如之。送殡:阖族素冠服礼服,祖道奠礼”(明)吴子玉:《茗洲吴氏家记》卷七《家典记》。。但到了嘉靖、隆庆以后,徽州的丧礼则变得复杂起来。诚如万历《休宁县志》所云:“邑中亲丧,旧尚简易,嘉隆以来,多遵《文公家礼》,厚薄虽称家,而衣衾含殓,人子务自致焉。四日始成服,设灵座,树名旌,擗踊苫次,茹素啜粥,以承四方之吊。朝夕设饭,七日致奠。”万历《休宁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以清代绩溪县为例,丧家在死者断气后,首先是小殓,“先撤床帐,子女亲扶落枕,并为沐浴、梳发、穿裹。人倩人,裹以丝绵,焚锡箔无算。送殓者礼,皆以锡箔”。其次是大殓,“用吉礼,孝子穿吉服,奏乐入殓后,乃成丧服。服制用麻,一遵古礼”。再次为领帖,领帖“俗呼为‘开吊’,亦呼为‘起灵’。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有多至数十日者,系遵佛家数七之说”。复次为赙礼,“不以银钱为重,送礼以纸箔香烛。亲戚送幛联,并盒盛十色素礼,或篮盛四色素礼,及冥衣帽。或以各种纸扎奇巧冥器,丧家悬于帏幛,名曰‘盘缎’”。最后为成主祔庙,“不待释服,出殡后即行之。停棺家中者,不待举殡即行之。孝子穿吉服,谓之‘借吉’,而脚下必穿素靴,或穿麻布鞋。剔发以四十九日为限,遵例百日者少”(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风俗之习惯》。。在出殡送葬时,还伴以鼓吹,“丧祭之日,多招吹手摐金伐鼓,若演剧然”(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风俗之习惯》。。在死者初终时,休宁县“则将死者换内衣,具路饭,焚冥轿,焚锡箔,一面报本家亲戚吊哭者”(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风俗之习惯》。。连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对这种一味讲求形式的丧礼,也慨叹其为“缛节繁文”,是“有形式而无精神”(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风俗之习惯》。。第二,铺张厚葬严重。之所以“死在徽州”或“葬在徽州”的民谣被广为流传,除了繁缛的礼节之外,主要在于徽州人事死如事生,大操大办、厚葬之风盛行,且仪式隆重。“徽歙治茔坚固华美,胜于他属。山地最贱,卜葬购数丈,隙土较常价数倍或数十倍不等。”(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风俗之习惯》。早在宋元时期,徽州就有营造生茔之俗,人尚未死,豪华坚固的墓茔即已营造完毕,如歙县曾经发掘的一处元代墓葬,其中就有一通《元统二年武功万六承事太君胡氏生茔碑》,碑刻详细叙述了生茔的营建过程,云:“人生而化,化而生,亦理之常,遂鸠工命匠治石室预建生莹于家山之傍,则我之志也,并镌记岁月云尔。颂曰:天开吉地,仙指牛眠,期若蟠桃,殖而花,花而实,实而塾弥千万年。曾于庚午九月初六甲申日开造生茔,其地迁甲山庚向,以合天星宗庙。”原碑现藏于安徽省歙县博物馆。生茔中还有数块石雕,镌刻有各类故事图案,并镌有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和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等诗,另有“初登魁”等石刻,十分豪华与优美。明清以来的徽州,科第的繁兴和徽商的崛起,使得富贵之家在遵照《文公家礼》规范的丧葬仪礼办理亲人丧葬的同时,更加追求厚葬,在每一仪节上,都不惜铺张浪费,“朝夕设饭,七日致奠。或讽呗言,或诵云笈,凡七七日乃出谢客,不即葬也。将及奠,先期乞志铭,表传于当世作者,择日布素帷于室,树素旗于门,凡三日,戚属咸吊奠如初丧。毕,具志帛以谢。所费不赀,中人之家或岁久不能举,则丧礼之敝也”万历《休宁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徽州人重堪舆风水,每寻墓穴必请堪舆先生精心选择,“葬必择地,有死者在时已营有生圹者,则葬圹中;无生圹则于死后请堪舆者觅地”民国《绩溪庙子山王氏谱》卷九《宅里略二·风俗·丧葬》。。所谓“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故老杂记》,黄山书社2008年版。。请士夫主要是由死者子孙并共房族长下跪相请,被请者一般从不推辞。徽州丧家不仅讲求风水,不惜高价求购营造墓穴,而且大宴宾客,广延僧道进行亡灵超度。一眼墓穴,费价千两白银,一丧费辄耗中人之产的现象,在徽州十分普遍。“中人之产,苟遇大故,棺殓之费仅数十金。而僧道之追荐,冥器冥财之焚耗,求神散福之食用,往往数倍于此,否则众訾之。偶有心知其非者,亦震于物议,不敢居薄待其亲之名。”(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风俗之习惯》。所以,徽州民间流传有“生要生到苏州,长要长到扬州,葬要葬到徽州”的民谣民国《绩溪庙子山王氏谱》卷十一《宅里略四·谚语》。。第三,儒佛道杂糅兼用,仪礼喧杂纷乱。明清以来徽州的丧葬仪礼尽管恪守儒家传统规范,但夹杂着诸多佛教和道教的因素,呈现出儒佛道杂糅、仪礼喧杂纷乱的特点,“用僧道以诹时,唤伙夫以入殓”(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风俗之习惯》。。使用僧人、道士为死者超度亡灵,形成所谓“礼生设祭,僧道诵经”(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绩溪风俗之习惯》。的局面,已成为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中的一种常态。“殡殓一遵家礼,赴状推服长为丧主,得长长亲亲之义。惟尚七七从事浮屠,而设吊之期,或五日,或三日、一日,视家道丰约、宾朋多寡,届日鼓吹迎宾,祭奠侈靡,皆非新丧所宜。”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黄山书社2001年版。许承尧甚至为徽州丧礼崇尚佛教辩护,云:“丧礼,殓死,衣冠犹存古制。俗尚七七,延僧诵经,相沿已久,虽远近佞佛,然藉以展哀思、伸孺慕,于俗无损。”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其实,这种辩护是软弱无力的,用佛道追荐亡灵并不因宗族和士大夫的反对而有所收敛,更不因许承尧的辩护而得到缓解,直到民国甚至是今天,使用僧人、道士超度亡灵的现象,依然在徽州民间普遍地存在着。第四,违礼僭制严重,贫富分化明显。明清以来徽州的丧葬礼俗中,尽管恪守《文公家礼》是其主流,“亲丧之祭,自几筵朝暮奠之外,率以七七。至发引,亲朋以茶果,壻甥以羊豕奠。发引前夕,丧家设祖奠,贫者仅成仪,富者无过侈。若于道路张绣幕、架戏台、罗歌舞、列伎乐,一切不经,绝无所见”民国《婺源县志》卷四《疆域七·风俗》。。但是,违礼犯制现象还是十分严重,且攀比之风盛行,最终导致丧礼中贫富分化现象明显。万历《歙志》云:“拘忌阴阳,抑又年时消长,陵谷变迁,前日出殡之家,无能置一抔之土。比年以来,此风渐隔,而堪舆之事,急于营谋矣。但求者既多,而售者顿踊,甚至周椁片地,可以布金而成。又且奈之何哉?”万历《歙志》考卷五志卷六《风土》。在绩溪,“民间尚多沿旧习者,亲殁不即营兆,富者为屋以殡,贫者仅覆茅茨,至暴露不忍见者,由俗溺阴阳,择地择日拘忌,以故至屡世不能覆土举葬”万历《绩溪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殡而葬者什一,不葬而厝者什九”(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风俗之习惯》。。拘泥堪舆阴阳风水,亲人死殁不即葬,而是到处寻找风水宝地,不惜将亲人尸体骨骸殡于厝场而久不落葬,这是一种极端违背礼教之事。明万历时任徽州知府的古之贤在目睹徽州各地久不葬亲之习俗后,亲颁《行六县劝士民葬亲》告示,一方面斥责此风为“良心之尽丧”、“有违礼法”、“违背礼教”⑤(明)古之贤:《新安蠹状》下卷《牌票·行六县劝士民葬亲》。,一方面“以礼法、人情及风水之说”,劝谕徽州府六县之民,迅即葬亲,违者,“查照子孙弃尸律令,一体治罪”⑤。三、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中的陋俗及革除陋俗的举措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中,诸如儒佛道夹杂、重视风水、死后久厝不葬等,各种“有违礼法”之陋俗遗风普遍存在。对此,光绪《仙源杜氏宗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徽州等地丧礼中普遍存在五大非礼违制的行为:徽、宁、池三府丧事有五大非礼:第一是以金珠玉帛含殓,启宵小觊觎之心,开棺、烧棺,盗窃殉物,翻乱骸骨,人子不能报亲恩于生前,而反贻亲祸于身后,何其愚也?第二是作佛事,谓之超度。吾亲所行皆善,无劳超度,即圣人久祷之意,所行不善,子孙惟有积善以解之。即《易经》干蛊之意,彼何人斯而能超度吾亲乎?第三是亲房不举火而就食于丧家,饮酒食肉,视同喜庆事。第四是亲友赙奠,不答以布帛而答以财物,财物不丰,反谓不知礼,致无力者或停棺不葬,或草草出殡,不能成礼。第五是惑于风水,久不安葬。不思地理除风水蚁三弊,皆可迁葬,乃以亲骸为邀福之资,久暴露于荒烟漫草,致野火焚柩,惨不忍闻,不孝之罪,可胜诛哉!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礼》。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徽州丧葬礼俗中的五大非礼行为,并通过相关文书和文献资料,对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地方官府及民间组织对五大非礼行为的态度,进行阐释。首先是厚葬。厚葬与薄葬历史上倍受争议,但厚葬在民间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徽州,在宗族关注、徽商卷入的背景下,始终是丧葬的主流。所谓“阴阳拘忌废事,且昵鬼神,重费无所惮”万历《绩溪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明代中叶歙县商人张明方为葬母亲,仅“七七内之费并嫁女孙奁、议还胡宅货银、祭葬买田之用,共享过乙百伍拾余两”(明)张明方:《南京生意始末根由》,原件藏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即以选择风水坟茔为例,清代歙县棠樾鲍氏宗族在经营两淮盐业暴富之后,主观上认为是祖坟风水遗泽后世的结果。因此,当其祖坟右侧尚可“附葬一穴”的情况下,由鲍氏宗族公议“族内愿附葬者,输费银一千两”,该眼坟穴最终于嘉庆八年“照议扦葬”。一眼坟穴,竟价值千两,足见真穴吉壤的珍贵。同时,在办理丧葬的过程中,包括筑坟、入殓、僧道追荐、置备陪葬品明器等方面,也是花费惊人,清末歙县“中人之产,苟遇大故,棺殓之费仅数十金,僧道之追荐,冥器、冥财之焚耗,求神散福之食用,往往数倍于此。否则,众訾之。偶有心知其非者,亦震于物议,不敢居薄待其亲之名”(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歙县风俗之习惯》。。而厚葬的结果是招致宵小窃盗之徒的觊觎,以致掘坟盗墓,层出不穷,“以金珠玉帛含殓,启宵小觊觎之心,开棺、烧棺,盗窃殉物,翻乱骸骨,人子不能报亲恩于生前,而反贻亲祸于身后”。这也就是《仙源杜氏宗谱》呼吁严禁厚葬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和避免厚葬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徽州从地方官到乡村宗族和会社组织,都一再倡导薄葬之风,明万历徽州知府古之贤以“礼义出自贤者,风俗倡于士人”和“孟子大贤,犹以厚葬被谤”,吁请徽州各地“士夫倡导”薄葬(明)古之贤:《新安蠹状》下卷《牌票·行六县劝士民葬亲》。和反对久厝不葬陋俗。康熙休宁知县廖腾煃更是颁布《教民勤俭》告示,号召丧礼薄葬,“移风易俗”(清)吴宏:《纸上经纶》卷五《教民勤俭》,载《明清公牍秘本五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作为聚族而居的乡村社会的重要组织,明清以来的徽州宗族亦积极倡导薄葬,反对厚葬。明万历年间,休宁林塘范氏族更以《族规》的名义,强令本宗族成员“丧则惟竭力于衣衾棺椁,不作佛事,棺内不得用金银玉物”万历《休宁范氏族谱·统宗祠规》。。清雍正年间,休宁茗洲吴氏宗族亦在《家规》中,告诫宗族子弟“祭礼并遵文公家式,只用素帛明洁,时俗用纸钱锡箔之类,悉行屏绝。丧礼吊奠,亦只用香烛纸帛,毋杂冥宝经文”(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同休宁茗洲吴氏一样,绩溪南关许氏宗族在《憞叙堂家礼》中,也敦促族人“凡棺椁衣衾,称家之贫富,切不可以金玉入殓”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家礼》。。第二是作佛事。丧事用浮屠,为死者超度亡灵,这是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中最为广泛存在的一种违礼行为。所谓“邪说惑人,牢不可破。凡有丧事,无不供佛饭僧念经礼忏。有不为者,则恐致乡人非议”(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五《不作佛事议》。。即便是“素封之家,往往供佛饭僧,为亲忏悔”(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婺源风俗之习惯》。。不惟《仙源杜氏宗谱》将丧礼“作佛事”列为五大非礼行为之一,而且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亦将其作为存在于徽州等地丧礼“三大非礼”行为之第一大非礼,云:“第一是作佛事,谓之‘超度’。试思父母行善,何劳超度?父母若行恶,惟有行善以解父母之恶,又岂此辈所能超度?临丧不哀,妄信邪说,大非礼一。”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家礼》。为此,该许氏宗族强烈指出,“丧祭用僧道,最宜痛革”,并要求族中子弟“不许崇尚,有坏风教”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旧家规》。。民国绩溪《鱼川耿氏宗谱》载云:“今世丧家用僧道作斋,或作水陆会,写经造像,云为死者减罪恶,必升天堂,受种种快乐,不为则入地狱。”该谱之纂修者痛斥这种行为,并引用温公引唐李舟与妹书云:“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人世人亲,死而祷浮屠,是不以其亲为君子,而为积恶有罪之小人也,何待其亲之薄哉!”民国《鱼川耿氏宗谱》卷五《祖训》。民国祁门红紫金氏宗族亦以《家训》的名义,责成族内成员“冠婚丧祭,称家有无,遵行《文公家礼》,毋得袭用僧道,有违祖训”民国《京兆金氏统谱》卷一《家训十条》。。第三是亲房不举火而就食于丧家,饮酒食肉,视同喜庆事。其实,办理丧事之亲房和前来参加吊唁之亲友,于丧家用炊,所谓“亲族送吊,饷以素食”(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黟县风俗之习惯》。,原本是一件正常不过之事,但“鼓吹迎宾,酒筵款客,喧笑与素帷丹旐之旁,蔑礼甚矣”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族则将其视为丧葬仪礼三大非礼行为之重要一项,云:“亲房家家不举火,而就食于丧家,丧家以酒肉燕客。夫孝子三日不食,亲邻当具饘粥以劝之食,奈何幸人之灾,为醉饱计乎?至远来吊客,亦止当具蔬食以待之,奈何每夕轰饮,同于喜庆?大非礼二。”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家礼》。为此,《仙源杜氏宗谱》在《家礼》卷中痛斥其非后,又在《家政》卷内之《诸费宜节》中,要求“亲房宜送饘粥米,吊丧者答一白布,席用一品锅或四簋,俱用素蔬。近见丧家饮酒食肉,男妇或持余膳回家。此俗之大违乎礼而最可鄙者,尤当痛革。至于朋友亲戚,吊丧往来,取其备礼,不必过丰,席请宾客,丰限八簋,平常应酬减半。宗祠及各支祠绅耆祭酒,用一品锅,永着为例”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许承尧对富家办理丧事之奢侈和下葬之日以“贺坟”名义大宴宾客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挞伐,指出:“举葬之日,延宾速客,曰‘贺坟’。祖道层台,饰以灯彩,富者欲过,贫者欲及,靡费不资。或则去丧服而衣衮绣,易哭泣而事趋蹡,过墟而哀,虞祭卒哭,夫何有焉?绳以治葬服缌之制,其罪大矣。此徽俗之尤,有弗能为乡邑讳者。”许承尧:《歙事闲谭》卷十八《歙风俗礼教考》。一些徽州望族大姓对亲人丧葬期间的饮食,一般也都会告诫亲属族人毋得食荤饮酒,明隆庆年间,祁门文堂陈氏宗族明确在《文堂乡约家法》中指出,“古者,丧家三日不举火,亲朋裹粮赴吊。今后有丧之家,不得具陈酒馔,处人以非礼”隆庆《文堂乡约家法》(不分卷)。。万历休宁范氏宗族专门制定《祠规》,规范宗族成员,丧礼“吊者止款茶,途远待以素饭,不设酒筵。服未除,不嫁娶,不听乐,不与宴贺”万历《休宁范氏族谱·统宗祠规》。。清雍正年间,休宁茗洲吴氏就在其《家规》中要求,“丧事不得用乐,不得饮酒食肉。违者,不孝。……丧礼凡有赐吊,悉用素肴相款。出吊于人,亦茹素致哀,不得自处不义,陷人于恶”(清)吴翟:《茗洲吴氏家典》卷一《家规》。。不过,就总体而言,在明清以来的徽州民间,丧礼饮酒食肉现象并非社会主流。倒是饮食素蔬,反而成为民间社会办理丧事饮食的主要习俗,我们在一册光绪元年八月绩溪旺川曹氏《父亲(曹圣谟)谢世》丧葬文书中发现,其在丧葬期间含有“饮食”项下,大多为素食。以舌耕为业的曹圣谟不幸于是年八月十九日四十六岁时谢世,留下四子二女均未成家,可谓悲痛异常,故在八月二十日的丧事记录中有“送入殓,吹手六名,入殓二名,毕,素饭”。八月二十二日出殡的记录文字是“接礼生十位,吹手六名,付孝帽六个,四碗,亥丑甲子萝卜吃饭”。二十七日上堂,“吹手留名,早晨奚子茶四碗,吃饭;中(餐),面汤;夜(餐),锅(即一品锅——引者注)。素祭加包果各四个”,礼生饮食则是“十八位,早晨奚子果子茶四小盆,打甲豆卜,四碗吃饭,亥丑甲子萝卜;午吃川面酒;夜晚,九碗。……海参、鱼肚、虾米、肉丑、甲子、笋衣、奚、鱼,饭席”。这是专门对特邀礼生的礼遇,其他参与的亲属之饮食则统一为“夜锅乙付,又饭”(清)佚名:《光绪元年八月父亲谢世》,原件由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卞利收藏。。第四大非礼行为是亲友赙奠,丧家不答以布帛而答以财物,财物不丰,反谓不知礼,致无力者或停棺不葬,或草草出殡,不能成礼。光绪《仙源杜氏宗谱》云:“古人有助赙之礼,今虽不行,然遇贫而无力者,亲戚往吊,香纸外,量力赠以财米若干,以当助赙之礼,庶出者轻而易举,受者亦足为丧事之少补也。”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的确,这种为丧家出礼的亲友,按照徽州当地的习惯,大都送香烛、纸张和锡箔之类的祭品,但丧家则要回赠以财物。这对丧家来说,无疑是一大沉重负担。在为清光绪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的绩溪旺川曹圣谟丧事出礼之亲友中,所出之礼多为纸张、锡箔、香烛,而丧家回赠的则多系包果、油伞、孝帛等物。这样相互赠答的结果,势必会使丧家支出一大笔开支费用,严重影响了丧事的办理。正如民国祁门《河间凌氏宗谱》之《家训》所言:“世俗丧礼有二害焉:备酒、制帛是也。人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于口,宗戚为粥以食之,礼也,未闻丰酒馔以款人也。宗戚具赙仪以赠之,礼也,未闻裂帛以散人也。此风既成,人不知其非,闻其家不备酒、不制帛,即以为薄亲,便不往吊,丧家亦自恐费用不赀,一成服后,即扶亲柩而出之。此皆风俗薄恶之甚者也。诸如此弊,均宜戒之。”民国《河间凌氏宗谱》卷一《家训条款》。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就是惑于风水,停柩久不安葬。绩溪南关许氏宗族也在其《宗谱》中斥责“惑于风水,停丧不葬”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家礼》。为丧葬仪礼中之第三大非礼行为。徽州崇尚堪舆风水之传统由来已久,尤于阴宅之风水选择为烈。徽州人笃信良坟佳穴“不仅求安,且欲以求福利”嘉庆《黟县志》卷三《地理志·风俗》。。因为没有选择或暂时无钱购置风水坟穴,致使亲人死后不能及时得到安葬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所谓“富者惑于行家利害之说,非分妄图;贫者无力经营,停丧不葬”⑥(清)廖腾煃:《海阳纪略》卷上《义冢记》,《四库未收书辑刊》集部第7辑第28册。。对此陋俗,明清以来徽州府县方志多斥其非,云其为大弊甚至是“弊中之弊”。嘉靖《徽州府志》云:“亲殁不即营宅兆,富者为屋以殡,贫者仅覆茅茨,至暴露不忍见者,由俗溺阴阳,择地择日拘忌,以故屡世不能覆土举葬。”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万历《休宁县志》则云:丧礼“毕,具志帛以谢。所费不赀,中人之家或岁久不能举,则丧礼之敝也。近溺于形家言,待吉年深,风雨之所伤,樵牧之所毁,有历世不克葬者,则敝之敝矣”万历《休宁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万历时徽州知府古之贤就曾对徽州惑于风水、将亲人尸棺弃于道旁,或历二三十年,或经三四世,不能葬亲,而专门颁布《行六县劝士民葬亲》的告示,限期要求弃尸棺者予以安葬,并强行规定:“如有抗违,查照子孙弃尸律令,一体治罪。”(明)古之贤:《新安蠹状》下卷《牌票·行六县劝士民葬亲》。康熙休宁知县廖腾煃则对当地选择风水坟地葬亲求福之举,进行了有力批驳,指出:“夫人之富贵福泽贫贱寿夭,自其身以及其子孙,或得或失,皆由其人之善恶以定殃庆,葬地特其一端而已。今不求之自己,而惟葬地是营,兴大讼,构大狱,竭其智计,厚其财贿,以与人争,掺必胜以求必得适遇。不畏人非,不惧鬼责。长官苟以肥己私橐而委曲以成其恶,使得倚势侵夺,乘机盗窃,彼遂自喜,以为得计,以为从此可以传之千万世而无穷。不知转盼之间,其身不保,而其子孙斩然无复后继者。”⑥康熙《徽州府志》几乎持相同的看法,云:“此虽求福,无奈反祸。盖抛弃暴露,不孝莫大焉。溺不可知之说,贻害至大而已。”康熙《徽州府志》卷二《舆地志下·风俗》。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则认为,拘泥风水,久不葬亲,“不思地理除风水蚁三弊,皆可迁葬,乃以亲骸为邀福之资,久暴露于荒烟漫草,致野火焚柩,惨不忍闻,不孝之罪,可胜诛哉”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亦力斥道:“夫亡者以归土为安,人家祸福由于善恶,故阴地由于心地,心地好,当得好地,十日内亦可得好地;心地恶,当得恶地,一百年还得恶地,断非地师所能代谋。不求心地而求阴地,以亲死为求福计,大非礼三。”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家礼》。 其实,不仅风水坟地价格惊人,即使是一般隙地安坟,其价格亦甚是不菲,且有许多艰难。对此,清末休宁县在调查该县风俗习惯之丧葬习惯时指出,“葬事:礼有定期,例禁久厝。蒿木山邱,浮厝遍地者何故?义冢官山,丛葬已满,凡有柩者必须买地,一也;买地之难,休宁为最,地主不清,葬后多累,二也;坟地之价,主一册二,中资推卸,费乃不赀,三也。家长之棺,兄弟牵制,一房擅主,众人为难,四也。仅以迷信吉凶目之,犹其浅焉者也”(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法制科·休宁风俗之习惯》。。古之贤甚至用说理的办法,从礼法、人情及风水之说三个方面,阐明了风水之说的危害(明)古之贤:《新安蠹状》下卷《牌票·行六县劝士民葬亲》。,但皆收效甚微。结语明清以来徽州的丧葬仪礼,就是处在这样一种礼仪与习俗并存、厚葬与简朴并行、良风与陋俗同在的矛盾状态之中。面对这样一种相互纠结的情形,官府和民间同时行动,彼此互动,从明万历时徽州知府古之贤、清康熙时休宁知县廖腾煃、嘉庆黟县知县吴甸华,到清末徽州知府刘汝骥,徽州地方官府和民间一直不懈地寻求各种办法与渠道,致力于对丧事活动中礼俗的整合,希冀用最规范的丧葬仪礼,采取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举措,来革除丧事活动中的非礼行为。但是,这种教化与强制相结合的办法,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以致万历时期休宁范涞感叹道:“先王制冠婚丧祭四礼以范后人,载在《性理大全》及《家礼仪节》者,皆奉国朝颁降者也。民生日用常行,此为最切。惟礼则成父道、成子道、成夫妇之道,无礼则禽彘耳!且礼不伤财,不废时,不失事,至易至简,不知何故不肯遵行。”万历《休宁范氏族谱·统宗祠规》。范涞发出的疑问,其实也正是诸多有识之士的疑问。正如上述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和《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力斥徽州丧礼“五大非礼”和“三大非礼”后所指出的那样,“吾族当去此五大非礼,然后可以言丧礼”光绪《仙源杜氏宗谱》卷首《家政》。,“凡孝子当去此三大非礼,而后可言丧礼”光绪《绩溪南关憞叙堂(许氏)宗谱》卷八《憞叙堂家礼》。。其实,陋俗既已养成,当非一日可更,要在量力而为、至诚至信而已。还是康熙绩溪《周氏重修族谱正宗》的作者说得好:“吾见平时丧家初丧时衣衾棺椁苟且从事,莞对吊客殊无戚容,出柩时旄盖旌幢寓人寓马,谓死者有知,将以荣之;归葬时张乐设宴,犒师劳宾,谓克尽大事,可无遗憾;既葬后,广设道场,饭僧命道,谓使死者升天不入地狱。呜呼!亦愚哉。盖始死则于附身者必诚必信,既殡则于附棺者必诚必信,既葬则于所以追慕之者必诚必信,自是其分,诸余虚文重费何益?”康熙《周氏重修族谱正宗》卷一《宗训》。儒家传统中的冠婚丧祭四大人生仪礼,在明代中叶以来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徽商大规模崛起、科第异常繁荣和宗族控制牢不可破以及奢靡风气弥漫的徽州山区,即如丧葬仪礼亦很难保持古朴宁静的一面,而日益变得世俗和喧哗起来。缺乏与时俱进、不能跟上社会变革步伐的丧礼等儒家传统人生仪礼,为了保持生命的活力,是否亦要从变革与转型的社会中寻找到自身的支点,进而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发展,成为不断充满旺盛活力的主流礼仪文化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7不葬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