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铁路环线途径沙漠美景的句子,可以领略大漠特色美景?


2020-07-14 11:31:16
184点赞
182收藏
37评论
编者按:胡杨,是荒漠地区典型的乔木,因为生长环境干旱缺水,甚至在非常恶劣的沙漠环境中仍然能够生存,具有极强的耐干旱、耐高温、耐严寒、耐盐碱及抗沙暴能力,素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美誉。本文作者是一位来自新疆的60后摄影师,其专注拍摄大漠胡杨已有20多年,从春秋到冬夏,从地面到空中,他用一幅幅照片全方位记录着胡杨之美,在摄影界被称为“胡杨王”。摄影、撰文:王汉冰我1968年出生,今年52岁,我的家乡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离家不远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南缘,在塔里木河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生长着大片的天然胡杨林。从小生活在这里,我见到最多的乔木就是胡杨。这里的人们与胡杨的关系很是密切,也很有感情。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经常去野外,随处可以见到胡杨,尤其是秋天的胡杨,金灿灿的非常漂亮,总想把它表现出来。虽然不是职业摄影人,但因为热爱摄影,热爱家乡,热爱胡杨,就这样,从春秋到冬夏,从酷暑到严寒,一直拍摄了20多年。夏天,沙漠中的胡杨绿色葱茏,它们孤独而又顽强,饱经岁月沧桑,蕴藏着绿色和希望;秋天,胡杨层林尽染,灿烂无比;冬天,一场大雪过后,大漠沐雪、胡杨披霜,独傲雪中,有惊世之美。胡杨是十分坚韧的树,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霜雨雪,傲立沙海。在严酷的环境中拼搏着、生存着;它的美,不仅美在风姿更美在风骨,美在精神。20多年来,我一直扎根在新疆,300多次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的胡杨林中,与胡杨朝夕相伴。观察胡杨、拍摄胡杨、感悟胡杨,以至迷恋上了胡杨。除开自己所在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我还去过阿克苏、喀什、和田、昌吉、克拉玛依、哈密等地,去拍摄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下的胡杨,力争尽可能全方位地去表现胡杨之美。拍摄的过程是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在多年的拍摄中,我曾迷过路、翻过车,还掉进过冰河中。也常常为等待好的拍摄时机,就带着几瓶矿泉水、馕和榨菜,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于沙漠戈壁中;也时常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穿行在胡杨林及荒漠中直至精疲力尽,席地而睡;为拍摄冬季胡杨树挂,往往是天不亮就起床上路,在凛冽的寒风中等待曙光的到来……在沙漠中拍摄,车陷入泥沙中是常有的事,夏季和秋季胡杨林中的蚊虫很多,喷洒一些防蚊剂即可,可怕的是草鳖子(蜱虫),只要在胡杨树下多待一阵子,它们就会闻气味而爬来,爬到人身上狠狠地叮咬。被叮咬的地方会起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一星期左右才能消肿。为了拍摄冬季的胡杨,我还不慎掉进过冰河。那是一个刚下过雪的清晨,我到离县城20余公里的郊外去拍摄树挂。踩着覆盖着雪的冰河,想到达对岸拍摄时,由于气温不是太冷,冰层冻得不够厚,一不留神冰裂后掉进冰河中……掉进冰河里的第一反应。是将握着相机的手高高举起,当身体稍稳后,用力将相机从冰面上滑向河边,然后再忍着寒冷一点点想办法上岸。虽然水不深,但冰太薄,一使劲就破裂,费了很大劲儿才上来。我还曾在拍摄胡杨时迷过路,那是我和两个朋友去一个陌生的原始胡杨林拍摄,头一天傍晚到达,天色已黑,也没有时间仔细观察环境。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想着早晨拍摄时间短、天也不热,就没吃早饭也没带干粮和水。进入胡杨林中后我们分头拍摄,我边走边拍,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胡杨的深处拍近4个小时后,等到往回返的时候发现自己迷路了。当时刮着风,我的喊声淹没在风声中,想找来时的脚印,但胡杨林中的盐碱地上很难留下痕迹。于是,凭着感觉,边走边寻找痕迹,看见高的土堆和树就爬上去找路。5个小时后,我又饿又渴,精疲力尽,就在快要绝望时,又爬上了一个高土包,这时我突然从长焦镜头中看见远处有辆车。于是兴奋地朝着这个方向走去。虽然这车不是我们的,但给了我很大鼓舞,下午2点钟,我终于遇到了正在焦急寻找的朋友,虽然这次有惊无险,但也给了我一次很深的教训。胡杨一年四季均可拍摄,但金秋胡杨是最具魅力的。秋季胡杨树叶在秋霜的浸染下辉煌灿烂。黄的树,绿的水,蓝的天……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和多元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图画。沙漠上,金色的胡杨与沙海形成强烈的反差,“死亡之海”与生命界别得如此清晰。拍摄冬季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雪中胡杨,是我印象最深的事。塔克拉玛干沙漠由于气候干燥,降雨量及降雪量都极少,遇上一场大雪也是很难得的。大雪把大地上的小沟壑、杂草都覆盖住了,整个世界素雅而洁白,宛如童话世界。冰雪中的雾凇胡杨,银装素裹,独傲雪中,与沙漠、河流、湖泊组成了独特的北国风光,令人震撼。这么些年来,胡杨给我的感慨很多,以至于我对人生的许多看法都产生了变化。20多年来,数百次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和我的相机一起作了数不清的记录,这些记录表达了我对胡杨的敬畏,也记录下了大自然赋予我的种种感悟。我是一个见证胡杨生命灿烂历程的呈现者,我想通过这些景象告诉自己也告诉人们,对生命保持热爱,对大自然保持敬畏,进而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作者:王汉冰(微博:@摄影家王汉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理事出版了《胡杨》等数本书籍,有多幅胡杨摄影作品发表在主流媒体,并多次获得摄影大奖。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3-02-04 15:02
来源:
走到海角边
中国发明的“吞沙巨兽”一天可吞下40亩沙漠,在甘肃也有使用,无论是青山绿水,还是沙漠落日余晖。
其实,很多人都对西北念念不忘。除了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他还想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漠,感受一下“大漠如雪,燕山明月如钩”的感觉。
不过,沙漠的美景固然美,但有时也很麻烦。因此,在上个世纪,我国就开始治理沙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努力摆脱“荒漠化工治”的困境。
付出就有收获。中国发明的“吞沙巨兽”一天能吞下40亩沙漠,并在甘肃使用过。
中国荒漠化现状
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著名的国家。当然,我国的荒漠化问题一部分是先天的,一部分是人为的。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如果任由荒漠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恐怕是行不通的。
从世界荒漠化蔓延情况看,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壤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总面积甚至达到国土总面积的8%。
大部分荒漠化是风沙和水蚀活动造成的,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土地盐碱化。
有些人认为荒漠化不应该影响生活在内陆的人们。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从未见过甘肃、新疆等地可怕的沙尘暴景象。
据统计,我国约有1.74亿人受到荒漠化威胁,约21万平方公里农田受到影响。
不仅如此,由于荒漠化地处非常特殊的区域,往往会导致我国草场和草场的退化,而在这种影响下,牲畜牧场的承载能力也大大降低。
此外,荒漠化还会破坏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如穿越沙漠的铁路、公路等,也会受到风沙的侵袭。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2~3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
当然,这个数据还是本世纪初的统计结果,现在荒漠化损失可以减少,因为我国近几年的治沙措施取得了成效,土地荒漠化已经大大减少。
仅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与2004年相比,土地荒废面积减少了12454平方公里。
作为沙漠化土地比例较高的省份,甘肃利用最新发明的“吞沙怪”治沙。那么,这个巨人是什么?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中国的“沙兽”。
看“吞沙巨人”的描述,很多人以为我们发明了吞沙机,其实这吞沙机是北京林业科研团队发明的多功能治沙车大学。
要明白,沙漠之大,仅靠运沙或耗沙是不可能完成对沙漠的治理的,所以治沙的根本其实是“固沙”。
过去,为了修沙,人们习惯带上锄头,在烈日下干活。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多治沙人的体力也很疲惫。
多功能修砂车的出现,可以解放大部分治沙工人,使治沙工作更容易推进。
因为这种固沙车可以同时完成移苗、固沙、浇水的工作,相对于人工,这种植物更科学。
毕竟按照同一个系统的协调,植物的种植深度是相差无几的。
大面积种植顺利完成后,修沙车还可以给植物的根部送水,让植物得以存活,保证它们能够生长,为冬季的修沙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它一天可以吞噬40公顷的沙漠,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工作效率高。
从目前在甘肃的使用来看,多功能固沙车种植效率比人工高50倍,每小时可覆盖植被面积约5600平方米。
这样每天可以开垦40公顷沙漠。
与过去单纯依靠人力相比,机械防砂具有明显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草箱一般用于治沙,也可由多功能固沙车铺设。与人工铺设相比,机器铺设的草地不仅更规则,而且可以及时调整以适应各种地形坡度。
如今,在甘肃省腾格里沙漠南缘,有一座由多功能加沙车搭建的草地方形沙障。
可见,中国在治沙上已经“机械化”,机械治沙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未来,其他地区肯定也会有高效的多功能治沙车,让为治沙辛勤耕耘了几十年的一代治沙人员,可以有喘息的机会。这或许意味着科技的存在必将给人类带来慰藉。
事实上,除多功能防沙车外,近年来我国还在防沙过程中研究了其他固沙造林机械设备。
未来沙漠的政府可以依靠这种高科技设备来提高政府的速度,增加政府的效率。
我国防砂机研发现状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中遇到的多功能治沙车,虽然表面看起来是一辆普通的小车,但“玩转”了治沙的全过程,非常方便。
但是这种一体化设备的成本还是很高的,所以高昂的价格限制了推广。如今,小型实用的砂压机更受欢迎。
例如,甘肃省防沙研究所研究了一种微型压砂机,称为“单轮颗粒防沙附着装置”。该机操作比较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非常适合小规模的防砂。沙。
虽然与防砂车相比,这种防砂工具需要更多的人力,但仍然比传统的防砂方式更高效。
此外,还有各种沙障铺设机、沙灌工具等。这种小型设备更适合用于防砂。
只能说,我们在荒漠化治理的道路上只能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让这个小装备先行一步,等到治沙车能够大规模推广,所有的治沙进度都会更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开沙障的工具,人们还研制出了许多育苗、插秧的机器。
例如,有学者研制出一种梭梭播种机,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可以使梭梭种子播撒均匀,防风固沙效果更好。
许先英等人发明的灌木快速种植装置,省去了沙地种植灌木过程中的开坑工序,解决了沙地种植灌木过程中苗木严重的筑巢问题。该工具易于使用、灵活且高效。
总之,“大家拾柴火焰高”。如果说,过去大家只是辛勤耕耘,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征服沙漠,那么经过多年的磨练,现在大家都知道,沙漠政府不能“面朝黄土,退而求其次”。
天空。”但是,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技进行高效治理。
但防砂机研究还存在研发力量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
以前述多功能治沙车为例。这机器不错,就是价格太高,很多地方推广不出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沙漠治理也应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沙漠治理只有形成产业链,才能独立或产生其他经济效益。
在防沙之路的尽头,要进入一个良好的自循环,而这个自循环的前提是要提高防沙效率。
话虽如此,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治沙行业确实在不断壮大。
希望未来,大家依然可以参与到治沙行动中来,哪怕这片沙漠只剩下一棵梭梭,就是我们为治沙事业做出贡献的最好证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漠美景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