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制品对三岁以后的一岁宝宝可以喝酸奶吗重不重要?奶酪博士产品可以作为三岁以上一岁宝宝可以喝酸奶吗奶制品补充吗?

奶酪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宝宝们来说是非常好的营养来源,蛋白质含量更是在众多奶制品中“遥遥领先”。一般来说,10kg的牛奶才能浓缩成1kg的奶酪,是名副其实的“奶黄金”。奶酪营养密度高,且更容易被吸收,同时奶酪乳糖含量低能有效预防龋齿等,说是宝宝辅食的“宝藏好物”一点也不为过。许多父母既要兼顾工作,又要照顾好宝宝的饮食起居,确实分身乏术,一款营养健康的奶酪产品便能很好地解决他们的烦恼。例如奶酪博士低盐高钙小圆奶酪就是宝宝辅食的优质选择,可以开袋即食,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烹饪,适合周岁以上宝宝食用。这款产品干酪添加量100%,每百克含有22.9g蛋白质,是牛乳蛋白含量的7倍,吃一小块15g就相当于喝了一杯104g的牛奶,营养实实在在! 而且小圆奶酪配料成分简单,实测0总糖0乳糖,更适合亚洲乳糖不耐受宝宝的肠胃。还在发愁宝宝辅食的家长不妨囤点奶酪博士低盐高钙小圆奶酪,美味健康兼具,不愁孩子不爱吃。还有奶酪博士小圆奶酪脆也很不错,其干酪含量≥51%,采用烘焙工艺制作而成,非油炸非膨化,口感酥脆,而且同样含有高钙高蛋白,特别适合三岁以上的小朋友在家玩乐或休闲出游时用来“解馋”。补充优质蛋白,支持孩子自护力,专研营养奶酪的奶酪博士值得信赖。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责任编辑:钟经文】
  “补钙吗?”“成分怎么样?添加剂多吗?”“钙钠比如何?”……在电商平台,消费者对儿童奶酪产品的关注度已细化到配方和营养层面。商家除了打出零添加、高营养外,还造出“钙钠比”“奶钙比”“干酪比”等新概念,意图抢夺“宝宝第一口奶酪”。  同时,一些品牌还曾将打压对手作为竞争手段,比如对比暗示竞品是“水酪棒”或“果冻”;宣称竞品有大量添加剂,“吃多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等。由于传播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声誉,乐纯、奶酪博士两家企业均因此受到过市场监管部门处罚。  据业内人士分析,“钙钠比”目前虽为奶酪行业通用,但并非一个科学概念或营养学概念,过分强调低钠容易陷入消费误区,产品口味不好也不易被消费者接受。  概念营销背后,是行业快速发展、品牌一拥而上带来的竞争加剧。随着奶酪行业集团化、集中化趋势愈发明显,小品牌竞争环境或更加恶化。  “钙钠比”“奶钙比”新概念争议  周女士的孩子到了添加辅食的年龄,听说奶酪营养价值高,便开始寻找适合的产品。结果发现,除强调高蛋白质、高钙、高干酪比例,添加益生菌、叶黄素、藻油等营养成分外,有的还打出“钙钠比”“奶钙比”等概念,让人眼花缭乱。  记者近日探访市场发现,除周女士反映的上述宣称外,还有部分奶酪产品主打羊奶、A2蛋白等特殊奶源,或引入低蔗糖、零添加等清洁配方概念。如百吉福原味棒棒奶酪主打“高钙+维生素D,拒绝防腐剂”,妙可蓝多(600882)混合水果味奶酪棒主打“高钙配方+牛磺酸+益生元”,奶酪博士A2β-酪蛋白奶酪棒包装印有“添加DHA藻油,钙钠比≈3,奶钙比≈7,干酪比≥55%”,乐纯新鲜奶酪产品包装打出“高钙高蛋白质,纯净配料,低钠标准,0蔗糖”。  奶酪博士一款奶酪棒打出“钙钠比”“奶钙比” “干酪比”等多个概念。 首席记者 郭铁 摄  上述宣称中,最令周女士困惑的是“钙钠比”“钙奶比”等新概念。根据奶酪博士等产品标注,“钙钠比”是指每100克产品中钙含量对比钠含量,“钙钠比”越高,单位产品中的钙含量越高而钠含量越低。“奶钙比”则指每单位产品钙含量对比同量牛奶钙含量。  奶酪博士3月15日回应记者称,“钙钠比”是行业通用概念,根据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2021年7月比较实验结果关于奶酪的表述,“如果钙钠比大于1,代表在摄入等量的钙的同时,也有较好的钠摄入量的控制,所以钙钠比越大越好。”  乐纯曾于2022年4月宣布推出国内首款“0钠0蔗糖”原制“爱心奶酪”,称符合干酪国标的“0钠”标准,“关于钙钠比,我们知道最多家长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否是额外添加钙实现的?没有。二、是否有添加氯化钾?没有。原生钙钠比>100:1,关于钙钠比的比较,从此划上爱心形状的句号”。  乐纯2022年4月推出的“钙钠比>100:1”干酪产品。 官方微信公众号截图  不过在一位奶酪行业人士看来,“钙钠比”最早由奶酪博士提出,很多品牌目前都在使用,但这并非科学概念,国外奶酪市场也没有强调低钠。“钙钠比”数值究竟达到多少是最好的,至今没有定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过分追求零盐也是不对的”。  “钙钠比不具有营养学意义。这个比值的大小不代表奶酪的优质与否。”国内某奶酪企业研发人员苏先生向记者说,“钙钠比”多在网红进行产品测评时使用,没有得到业界的普遍认可,“过分强调低钠也是一个消费误区。”  苏先生进一步解释称,奶酪是牛奶经浓缩去除乳清经发酵后得到的产品,这个过程中盐(氯化钠)的加入会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还可以抑制不良蛋白质分解菌和脂类分解菌。盐还可以调节干酪中的水分,让干酪自然的乳香在盐的作用下得到更好发挥。“适当减盐符合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但过分强调低钠,会限制奶酪品类的丰富程度,从而限制行业发展,不是正向的舆论导向。”  食品科普作家云无心认为,在相同口感下,如果“钙钠比”高,说明产品技术好,但它不是一个食品安全概念,也不是衡量产品好坏的唯一标准。食物本身有好吃和营养两大因素,要尊重市场的选择,如果消费者不买单,食品再健康也没有意义。  记者注意到,在奶酪博士旗舰店,已有消费者反映其原制小圆奶酪味道苦涩,“不能直接吃,娃也吃不下”。乐纯食品旗舰店也有买家反映其“0钠0蔗糖”爱心干酪“贵且难吃”,得配在辅食里孩子才能接受。  争夺“孩子第一口奶酪”  除“钙钠比”等概念外,部分奶酪品牌还瞄准低龄儿童和宝妈群体,争夺“孩子的第一口奶酪”。  3月1日,记者在奶酪博士天猫旗舰店看到,其原制小圆奶酪打出“低盐高钙”“宝宝零食”“100%原制 宝宝的第一口奶酪”等宣传语。产品页面宣称,“给宝宝吃的奶酪,符合低钠很重要”。不过目前,“宝宝的第一口奶酪”已被其删除。  奶酪博士旗舰店产品曾宣称“宝宝的第一口奶酪”,现已删除。 电商截图  对于小圆奶酪适合多大孩子食用,奶酪博士客服未直接答复,而是引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对12-24月龄幼儿的推荐饮奶量。对于小圆奶酪是不是婴幼儿辅食,该客服予以否认,并称“是需要搭配辅食食用的”。  乐纯新鲜奶酪直接把“孩子的第一口鲜奶酪”印在了产品包装上。产品包装背面文字还对“为什么孩子适合吃新鲜奶酪”进行解释,称新鲜奶酪“因没有过多加工和熟成过程,带有浓浓奶香,质地柔软更好消化,是更适合孩子的第一口奶酪”。在乐纯食品旗舰店,这款新鲜奶酪对“宝宝”一词的注解是“适合1岁以上宝宝食用”。  乐纯“新鲜奶酪”包装宣称“孩子的第一口鲜奶酪”。 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对于“第一口奶酪”的说法,目前业内存在争议。北京全瑞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黄启瑞此前接受中国商报采访时表示,所谓的“第一口”没有统计调查资料为依据,涉嫌虚假宣传。云无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如果一款产品做到了低钠、低糖,对孩子的营养和饮食偏好是有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乐纯新鲜奶酪的产品标准号为GB 5420,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干酪》。而可宣称适用于6月龄以上婴儿和幼儿食用的辅助食品,多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GB 10769—2010)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GB 10770—2010)两项标准。  目前,乐纯已在官方网店推出符合婴幼儿辅食标准的“宝宝奶酪”,商品页面提及“要宣称适合‘婴幼儿’食用,必须符合国家规定‘婴标’的一系列严格要求,包括0食品添加剂、商业无菌、原料限制等。这些‘宝宝奶酪’都做到了。”  乐纯食品旗舰店出售的一款“宝宝奶酪”宣称符合国家“婴标”零食品添加剂要求,但实际标准并未要求零添加。目前宣传语已改。 电商截图  对于新鲜奶酪和宝宝奶酪有何区别,乐纯旗舰店客服回复称,“新鲜奶酪建议1岁以上,可以当做辅食”。而宝宝奶酪是“一款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适合低月龄宝宝。  不过GB 10770—2010标准规定,婴幼儿罐装辅助食品是指食品原料经处理、罐装、密封、杀菌或无菌灌装后达到商业无菌,可在常温下保存的适于6月龄以上婴幼儿食用的食品。该标准要求不应使用的原料包括经辐照处理过的原料、氢化油脂、香辛料,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使用符合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 14880—2012)规定即可,未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剂。瓜尔胶、酪蛋白酸钠、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香兰素等均可在6月龄以上的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中限量使用,与乐纯“宝宝奶酪”宣称的“0食品添加剂”婴标要求不符。  乐纯方面3月15日回应记者称,“我们想表达的是,对很大一部分食品添加剂是零允许的”,措辞已纠正为“包括对食品添加剂的限制、商业无菌、原料限制等”。  传播误导信息打压对手  打造自身卖点的同时,一些奶酪品牌将打压对手作为竞争手段,并因此受到行政处罚。  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2022年12月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奶酪博士(上海)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奶酪博士”)因“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处以罚款10万元。  经查,2022年7月22日至2022年8月25日,奶酪博士的3个抖音账号发布自有“奶酪博士奶酪棒”产品宣传视频,含有“你买过这种水酪棒吗?不要再买这种一晃就掉的奶酪棒了,里面大部分都是水,像我们奶酪博士的奶酪棒,口感就绵密多了”“原来奶酪棒之间的区别可以这么大,我以前吃的只能叫果冻吧,果冻在超市买都得这个价,你们再看看他的价格,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等误导性信息,同时展示了同属于再制干酪的“百吉福棒棒奶酪”“妙可蓝多奶酪棒”产品信息。奶酪博士以上行为损害了竞争对手商品声誉,构成商业诋毁行为。  无独有偶,因在自家儿童乳酪棒电商宣传视频中将竞品描述为含有“大量的添加剂”,侵害竞争对手商品声誉,2022年2月,北京乐纯悠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乐纯公司”)被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处以10万元罚款。  经监管部门调查,2021年9月27日至10月27日,乐纯公司在其天猫店铺销售的一款“乐纯新鲜奶酪”宣传视频中称,“你还在给宝宝买这种儿童奶酪棒吗?选错奶酪棒可能会危害宝宝的生长发育,市面上长这样的奶酪棒,含有大量的添加剂,标注着三岁以下不能食用,吃多了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教你一招不踩坑,要买就买新鲜奶酪”,并用红“×”标记“妙可蓝多奶酪棒”。  监管部门认为,“妙可蓝多奶酪棒”与“百吉福成长奶酪”在干酪、再制干酪类似制品市场具有较高辨识度。乐纯公司相关宣传内容没有充足的事实依据,极易造成误解,且具有明确的攻击性、他向性,侵害了竞争对手的商品声誉。  上述处罚信息曝光后,乐纯方面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对宣传严格把控,避免出现类似事件。奶酪博士CMO张善强也回应媒体称,个别渠道存在产品宣传方式失当,公司第一时间对相关渠道进行了整改及处罚。  “要注意区分原生干酪和再制干酪、干酪制品。我国发展再制干酪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以此提升奶酪消费量。”乳业专家宋亮认为,由于饮食习惯不同,100%原生干酪对国内多数消费者来说并不好吃。再制干酪、奶酪制品制作过程中添加各种成分,是为了让奶酪更软、更好吃,也更容易消化。  概念营销背后行业竞争加剧  “各种卖点的营造,主要源自企业差异化营销的需求,与消费需求也有一定关系。”苏先生认为,奶酪行业处在快速发展期,短期内企业一哄而上,不少品牌在噱头营造上颇费心思。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中国是亚洲最大的奶酪消费国。2017年—2021年,我国奶酪零售渠道销售额从52亿元增长到131亿元。其中以奶酪棒、芝士片为代表的再制干酪,零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34.9%,预计2022年—2026年增速会维持在14.5%。  持续增长的奶酪市场数据,吸引各品牌纷纷入局,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妙可蓝多创始人、总经理柴琇曾向媒体透露,奶酪行业价格战从2020年开始,且呈现常态化趋势。不过自2022年起,奶酪棒市场“9.9元”促销基本消失,品牌数量也有所减少。  在思克奇食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耿世华看来,以2020年的价格战为起点,奶酪市场已历经两轮洗牌。2020年市场上代工品牌最多时不下50个,到2022年至少有一半的品牌消失,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预计未来五年行业格局基本形成。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妙可蓝多、百吉福、伊利作为2022年中国奶酪行业市场份额前三,合计占比60%(不包含B端市场),头部效应显著。  随着蒙牛入主妙可蓝多,法国Ble(贝勒)集团收购国内奶酪代工“大厂”山东君君乳酪有限公司,以及近期传出伊利有意收购百吉福,奶酪行业呈现出集团化、集中化发展迹象,中小品牌竞争环境或更加恶化。  耿世华认为,种种迹象表明,以伊利、蒙牛为代表的两大奶酪阵营正在形成,行业第一即将从中诞生,第一梯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奶酪行业处于增量市场,因此第二、第三梯队仍有生存空间。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push({
id: '5877108',
container: s,
size: '660,80',
display: 'inlay-fix'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岁宝宝可以喝酸奶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