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自信的28个方法更加独立自主?

关注教育的家长们都知道,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关系和情感的经营,都是为了让彼此越来越紧密。而只有一种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指向更健康的分离,那就是亲子之爱。即使是动物,母亲为了让孩子能够更有力量独自面对自然界,也会用各种看似“狠心”的方式训练孩子,甚至“推远”孩子。这种推远,是为了让孩子的生命更茁壮,更能面对世界的复杂和危险。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家长既希望孩子越来越独立,又无形中在慢慢的勒住甚至剪掉孩子的翅膀。我们处处为孩子操心,边埋怨边代办……孩子希望自己来的时候,我们各种不放心不允许。小到小宝宝吃饭睡觉,大到大孩子考学选择专业,甚至成年后的婚姻工作……都要全权参与。其实,这都是在剥夺孩子的“练习独立”的过程。一个孩子过了婴儿期后,如果还长久的需要依赖成人,他的内在很多更深的需求是无法被满足的。所有的事情都无法通过自己达成,全部要依赖别人,那么他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感、挫败、情绪化、甚至怨恨……这也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容易更情绪化的原因,因为这类孩子看似被服务了很多,其实,他们被剥夺了更多。内心成长需要的自我力量、自我认可、自我价值感……总是依赖成人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和获得的。当然,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家长也是进退两难,有些事孩子暂时没有能力完成,我们要不要帮忙?帮忙吧,担心孩子太依赖。不帮吧,孩子又完成不了。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既不会对孩子置之不理,又不会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呢?为什么这些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够强呢?(1)独立空间不够人们常说,空间决定思维。这就是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很好,但独立空间并不多。即便有自己的小房间,父母也经常会“闯入”,干扰孩子独自玩耍。孩子没有足够的独立空间,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练习自然就会缺乏,久而久之,独立意识就会缺失。(2)父母教养方式有问题事都需要帮忙。而他们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不知道该如何做事了。缺乏独立意识,既会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也不利于孩子的人际交往。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3~6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养成主动性和独立性。父母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时期。一、引导孩子思考在孩子3~6岁之间,父母不要离开孩子,也不能过分保护孩子。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二、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父母都应该给出明确的意见,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闹情绪而轻易改变。对于孩子来说,这是父母的权威。不过,父母要注意一点,这种权威不是专制,而是要引导孩子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三、让孩子学会“动手”孩子3岁之后,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充满信心。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积极、阳光的性格。四、生活中,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做选择,是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的一种关键方式,也是每一个孩子的基本需求。选择,是培养孩子自主感的一个重要方式。即使有时候,孩子的某些选择会给我们带来短期的麻烦,作为家长也要尽可能的积极面对,因为这表明孩子成长了他的自主意识正在正常发展。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就是相信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在适当的范围内,尽量尊重孩子自我掌控的权利,而不是依照家长的本能去否定他和家长不一致的决定。五、每一次,都尊重孩子付出的努力生活中,当孩子付出努力去完成一件事情,无论最终的结果怎样,都建议家长们把注意力从结果当中抽离出来,去真正看到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一个“付出的努力”被看到的孩子,一个能够自我认可“自己的努力”的孩子,他的内在价值感会越来越高。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应该避免向孩子说“试试看吧,其实很简单”,或者说“这对你来说是有点难”,像这种家长角度的判断,其实都会拿走孩子的力量。当我们告诉孩子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那么孩子如果完成不了,可能会感觉到“如此简单的事情我都做不好,那一定是我的能力不行”。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的时候,孩子才会更珍惜自己的价值,他也会更加集中精力去思考——如何能更加努力的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孩子的独立性,也是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慢慢被培养起来的。
点击“蓝字”关注“山东教育电视台”家长们都希望能够培养小朋友独立自主的人格,这样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广阔的人生之路。但首先,家长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独立自主?独立,是指孩子可以处理与年龄相匹配的事情,比如他可以自己吃饭、穿衣服、洗手等。自主,是指孩子有一定的想法和主见,能对自己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比如孩子可以自己决定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选择买什么类型的玩具和书等。作为家长,不要尝试着,把孩子培养为“听话、懂事”的孩子,而要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里,自己多去尝试、多去感触,逐渐积累人生经验,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知道如何应对生活的孩子。本期节目邀请 到了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王琳与我们共同 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问题。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一、努力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生顾问大部分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在自制力方面尚处在成长当中,在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都还无法做到自动、自发。在这种情况下,的确需要家长的各种引导,但问题在于,很多家长把这种引导变成了一种监督,成为孩子的“监工”、“警察”,这种教育模式是很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会成为孩子独立自主的一道障碍。实际上,家长要努力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生“顾问”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正解。作为家长,要对孩子有一种最基本的信任,相信孩子有能力超越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二、不要试图去控制孩子无数事实证明,控制孩子并不能使孩子真正成为我们所期望的样子。长期在家长控制之下的孩子,长大后将难以做到独立自主,也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人生,几乎发展到家长不在身边就难以前进一步的地步。为了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自我掌控意识和能力,家长需要在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摈弃控制孩子的错误做法。三、从小赋予孩子决策权,让他们“习得”做决定孩子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是否有决策权?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且这种决策权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高大上”,而更多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哪怕家长在穿衣方面先询问征求孩子的意见,都是在赋予孩子决策权。四、给孩子传递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不可否认,对大多数家长来说,来自生活、工作、教育等方面的压力几乎是如影随形。压力之下,很多人恐难掩焦虑情绪,但我们毕竟还担负着另一种角色,即父母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又和孩子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一个在孩子面前经常焦虑的父母,孩子也会成为一个容易焦虑的人,陷入一种对生活对学习没信心、对未来悲观的负面情绪当中。所以家长要尽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情绪,用乐观向上的言行给孩子传递出一种淡定从容的生活态度,用积极阳光的情绪来感染孩子,给孩子注入更多的生活动力。培养孩子独立自主需谨记两个原则一、独立自主需要爱,但不是溺爱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是在获得爱的滋养的基础上的自然过程。当然爱也要区分爱和溺爱,两者的区别是:爱是孩子成长需要的,溺爱是父母想要提供给孩子的。如果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是爱,这个爱并非都是以温柔的面目出现,有时甚至残酷,需要干预孩子的快乐,比如我们拒绝让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等。溺爱通常是父母想提供给孩子的爱,比如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长期陪伴孩子,便通过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要求来弥补心中的愧疚。好的培养方式应是家长基于对孩子和自己的了解,提供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支持和爱。二、独立自主需要规则,但不需要过多的规则独立自主的培养必须在规则之下。而在现实家庭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缺少规则,家庭中如果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就不知道边界在哪儿,这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不断越界;另一种是规则过多,如果规则过多过细,孩子就没有自己的空间,他也没办法做到独立和自主。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的界限,并尊重他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信息,供他评估和判断。戳视频看完整节目↓回看方式节目通过山东教育电视台“养教有方”平台直播,可点击关注“养教有方”微信公众号,选择“同一堂课”进行回看。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编辑:CHEN°责任编辑:刘龙 林美妮看有趣的新闻,学有用的教育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让孩子自信的28个方法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