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开板怎么读读?


你羡慕那种身材很结实,肚子很瘦的健身达人吗?低头看看自己的肚子,轻轻摇一摇。危害,减肥难,减肚子更难。但其实每个人的肚子都有脂肪。如果你想减掉你肚子上的脂肪,你可以做以下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吧!
—— 管 住 嘴
现在很多人在办公室工作,几乎整天坐着。他们吃的食物会从肠道堆积在腹部,形成脂肪,导致小胃的形成。
食物宜低脂高蛋白,烹饪清淡,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节制是成功降低体脂率的之一步。
以粗粮代替主食
代替主食,粗粮的营养价值不亚于大米等主食,而且具有热量低的特点。吃粗粮既保证了营养又不会导致肥胖。
少吃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是培养脂肪的罪魁祸首。瘦肚子一定要放弃高糖奶茶、精制糕点、碳酸饮料、油炸食品等高糖高热量食物。
——叉开双腿
肚子上的脂肪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必须通过运动来减少。很多运动减肥效果都很好。
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是瘦肚子更好的运动。他们主要利用腰腹的力量。它们针对性很强,能充分锻炼腹部脂肪,让松弛的腹部脂肪变得紧实。但要注意腹部力量的运用,动作一定要标准,运动要适度,否则第二天可能胃会酸得起不来。
铁环转动了。
呼啦圈瘦腹非常有效,它可以消耗大量热量,促进脂肪燃烧,帮助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排便,辅助瘦身并积极帮助清除体内垃圾,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运动不宜过快,次数视个人情况而定。
于家做法。
瑜伽是睡前做的一项很好的运动。晚上睡觉前练一会瑜伽,有助于瘦肚子,有助于睡眠。晚上做瑜伽可以拉伸全身肌肉,放松精神,减少脂肪,帮助睡眠。
强氧气运输
跑步、游泳、跳绳等。都是可以有效降低体脂率的有氧运动。每周锻炼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达到一种让自己感觉很累但还能坚持的状态,坚持下来体脂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日常习惯
现在很多人在办公室工作,几乎整天坐着。他们吃的食物会从肠道堆积在腹部,形成脂肪,导致小胃的形成。
晚饭后站着。
饭后久坐导致腹部脂肪增加,产生小肚子。饭后站立半小时,等食物消化后再坐下,可以减少脂肪堆积。如果你靠墙站着,你可以有效地瘦肚子。
避免久坐。
久坐是很多人的通病。如果是工作性质的话,那么工作一段时间就可以起来运动了。你可以做原地抬腿跳,或者深蹲或者波比跳。这些瘦腹动作很简单,不占空间。
Bukujiro的腿
不要跷二郎腿坐着,以免骨盆和下半身血液循环不畅。坐了半个小时,就要起来做一些适当的活动。
做深呼吸和呼吸练习
它可以通过深呼吸拉伸腹部周围的所有肌肉,瘦身效果极佳。同时深呼吸也会给身体供氧,可以促进循环和新陈代谢。
\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国徽、愿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徽增光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怎样爱护国徽,又怎样用自己的行动使国徽更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难点:
  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教具准备:
  1.国徽的图片
  2.硬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预习课文,鼓励他们查阅有关国徽的资料,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教师本着大语文的教育观点,把课内、外阅读融为一体,注意学生在知识广度上的积累。)
  二、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国徽
  2、出示国徽插图。(认识国徽的样子)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指导学生观察:硬币背面印着什么?
  4、师:你还在什么地方能看到国徽?
  (课标强调,要尽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双方的互动性。)
  三、自主识字,初读感知。
  1、同桌互读,互相帮助,把读不准、不认识的字消灭掉。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a.齐认读生字卡片。
  b.开火车读,试着读出后组词或练习说话。
  c.利用学具,进行识字游戏。
  (由于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因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学习。)
  3、默读课文后,讲讲自己读懂了什么?
  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回答:
  a.拾到钱要交给老师。
  b.钱币脏了要擦洗干净。
  c.要帮助别人,小弟弟不小心摔倒了要主动把他扶起来。
  d.当我主动把小弟弟扶起来时,我看见警察叔叔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的更美丽。
  e.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预测和诊断出学生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以便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5、展示读,共同评价。
  6、老师读,学生提建议,做评价。
  (《语言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在读得连贯、顺畅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强体验与领悟。)
  四、细读课文,促进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师:你还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把它们写在问题卡上。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问题
  a.国徽图案里有什么?我们在哪里可以看见国徽?
  b.我们做什么可以使国徽更美丽?
  c.为什么国徽和太阳在一起,照耀着我,也照耀着祖国辽阔的大地?
  d.为什么当我把小弟弟扶起来,我看见警察叔叔会露出甜甜的微笑,把他帽子上的国徽映照的更美丽?
  e.为什么要把钱币擦洗干净?
  ……
  3、讨论解决不明白之处。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记下阅读中的问题,认真思考,是一种值得培养的阅读习惯,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还想知道哪些,及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共携手确定教学目标,也为教师下一步要采取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
  五、训练口语能力。
  联系自己,说说在生活中如何做能使国徽更美丽。
  六、提出希望,进行思想教育。
  七、拓展练习:
  (一)完成下列活动之一即可:
  1.个人:读读你喜欢的诗句。
  画画你喜欢的情节。
  2.同桌之间:背诵这首诗。
  3.四人活动: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4.自由组合:根据课文内容再试着写几句诗,可添加在课文中的任何地方。
  (二)把这首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拓展练习活动有层次,针对不同程度、不同爱好的学生学习及提高并注意了家校联系。)
  板书设计:
  国
  徽
  擦污泥
  喜爱
  扶弟弟
  增光
  和祖国一同成长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2.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讲故事解题
  1.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填颜色的游戏,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你看填哪一种最妙?
  课件出示
  世界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色彩而美丽,人生因为有了知心的朋友而精彩。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别人,而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他生活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有才华的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流传至今的有990多篇。他是谁?他和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讲述李白与汪伦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
  尤其是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李白。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这首诗。
  3、板书课题《赠汪伦》,指名读,齐读。
  4、学习生字“赠”和“伦”
  (1)强调读音。
  (2)区分字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生自由读古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2、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指导朗读
  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大家再练一练。
  4、多种形式展示读
  谁想试一试?小组展示读(板书重点词做标记“将、忽、深、及”)男生读、女生读
  三、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踏歌”什么意思?试过踏歌吗?咱们来试一试。(试试用脚打节拍,再配上简单台词“李白李白,欢迎再来”。)
  读这句诗,你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我们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
  请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送别方式。
  师:拥抱和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可汪伦却与众不同,他对李白是踏歌相送。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李白是性情豪放的诗人,会喜欢这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形式场面吗?是啊,只有真正了解李白的人才会用这种如此独特的方式送别,真是知李白者,汪伦也。
  踏歌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汪伦踏歌相送,李白事先知道吗?你是从个词看出来的?(忽)
  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李白此时心情怎样?
  (A惊讶的,读——B激动的,读——C喜出望外的,读——)
  4、总结一二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叙事
  解读三四两句
  耳边回荡着汪伦发自肺腑的歌声,眼前流动着碧绿的桃花潭水。李白百感交集,千言万语会成一句话。引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深千尺”什么意思?“千尺”相对于83层楼还高。桃花潭有这么深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桃花潭的水深呢?(用桃花潭水的深和汪伦的情谊做比,突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十分深厚。)这是什么手法?(夸张)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飘逸洒脱,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来读读李白的这些诗句。
  课件出示李白诗句,齐读。
  李白就是用这极度的夸张表达他的强烈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的真情,李白的豪迈。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船渐渐地离岸了,此时,我们就是李白,此刻,我们就站在船头,(全体起立)让我们对着岸上的汪伦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越行越远,看不清汪伦的脸了,听不清汪伦的歌声了,让我们大声地对汪伦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儿啊,请你慢点开,再慢点,已经看不见汪伦的身影了,但他的深情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假如此时你就是汪伦,你的好友即将离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而此刻,你又化身成李白,面对为你送行的朋友,你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总结,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
  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深厚的友情)那我们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1)指名读。(3-4名)师评:一个重情的李白。(指名读。)一个被友谊深深感动的李白。老师已经感到了你的依依不舍。老师感到你此刻是多么的痛苦。我都看到你快掉泪了。
  (2)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和李白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女生先来(师评: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也一起来。(师评:真是是一种豪壮的送别)
  站起来一起送。背诵全诗(真是一种深情厚谊的相送啊!)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此时我们已经来到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朝,来到安徽泾县的桃花潭边,我们看到了什么?
  播放视频
  四、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
  五、作业设计,延伸课堂
  师:以前的作业都是谁给布置?
  师:想不想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师:敢不敢?
  师:那么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想想怎么设计?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六、结束语
  师:时间匆匆,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我会记住你们,你们会记住我吗?谢谢大家!我想会的,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在我们心间流淌,让我们齐诵《赠汪伦》,把友谊记在心中。
  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
  Zènglún
  赠汪伦
  唐李白
  ---行---闻---(叙事)
  深情厚谊
  ---深---送---(抒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设计理念
  1.联系学校实际,观察图画和观察学校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生活。创设情境演练,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
  2.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入学教育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图片
  2.线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展茅中心小学学习。从今天开始,在座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已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你们将和我一起度过充实而又快乐的小学学习生活。
  2.自我介绍。
  板书自己的姓,让学生认一认,表扬认识的同学。
  (二)树立班级的概念。
  1.游戏蜘蛛织网,学生间自我介绍。
  线团从老师手里传到第一个学生手中,第一个学生介绍完了后,线的另一头拉向第二个学生,以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结成了一个网,告诉学生:这个网是我们大家共同编织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份功劳,每一个同学都是我们这个班的成员。从今天开始,我们32个同学和我,你们的班主任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一年级(1)班。希望大家能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和进步,用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表现为班级增光。
  (三)组织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各种设施和功能,并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和校园环境。
  (四)布置作业。
  1.把今天了解到的学校的情况讲给家长听。
  2.向家长说说自己第一天上学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怎样上语文课。
  1.上好语文课的意义。
  语文课就是教大家学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听,学会说,还要学会读,学会写,为将来学习其他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地上好语文课,学好语文。
  2.上语文课的基本要求。
  (1)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走动,有问题举手发言。
  (2)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发言时声音要洪亮。
  3.课后要求。
  (1)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
  (2)对当天学习的内容及时进行复习,不懂就问。
  (3)对即将学习的新内容进行预习。
  (二)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
  1.养成正确读写姿势的意义。
  小朋友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养成正确的读写习惯,有助于身体的正常发育,避免近视眼、驼背等问题的发生。
  2.读书的姿势。
  (1)讲解:身体坐直,双手握书,眼睛不要离书太远,也不要太近。
  (2)教师示范。
  (3)学生模仿,教师检查纠正。
  3.写字的姿势。
  (1)讲解:身体坐直,胸离桌沿一拳左右,眼睛与本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手握笔下断,离笔尖大约一寸。
  (2)教师示范。
  (3)学生模仿,在语文书第一页填上自己的姓名。教师检查纠正。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翻译全文,各累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三成语,理解文章的内容及寓意。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翻译,理解文章内宾。
  2、由“庞然大 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引出文章寓意。
  三、教学设想及准备:
  1、让学生对作家、作品做简要的了解,反复诵读,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2、通过投影,结合自己思考题,引发学生对黔之驴的新解,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由《左传》中成语故事“外强中干”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结合注释试译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庞然大物”、“外强中干”、“黔驴技穷”,理解文章的寓意。
  (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先自读,然后分段朗读,及时正音)(5’)
  三、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文学成就包括多方面,有论说、寓言、传记、游记等。
  四、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记下有疑问处,互相讨论质疑(10分钟后比较自学效果)。
  五、根据译讲要求,翻译全文。
  1、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了驴子的反映和老虎的心理变化过程?
  简析:“庞然大物”是经虎的眼光来显示它的心生畏惧,“以为神”更是敬畏之至。“蔽”、“窥”、“稍”更反映老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理。“终不敢搏”可见虎之谨慎,“稍稍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荡倚冲冒”可见虎之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2、这则寓言给你怎样的启示呢?试从好事者、驴、老虎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五分钟后各抒已见。
  比如,首先可以黔之驴真的没有用处吗?为什么称船载驴以入的人为“好事者”呢?你为驴子感到悲哀吗?你又为老虎感到骄傲吗?
  简析:
  (1)黔之驴并非废物,而是“虎落平原”,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若在内地它吃苦耐劳可负重千里。
  (2)“好事者”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没有能使驴子进入“用武之地”,“止增笑耳!”
  (3)老虎,我为你骄傲。“你”胆大、心细、勇猛而不失谨慎,无论外物是如何貌似强大,“你”毫无畏惧,善于斗争,所以能取得胜利。
  (4)驴子,我为你悲哀。无论是做人还是驴,都要有自知之明,徒有其表,名不符实,轻举妄动逞英雄,只会落下可耻的下场。
  六、课堂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篇5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这则寓言对你的启示。
  附板书:
  黔之驴
  柳宗元
  好hào窥kuī载zài驴:黔无驴庞然大物一鸣再鸣蹄之
  载以入:连词“而”虎:以为神且噬已觉无异能技止此耳
  以(之)为神:介词“把”,“之”代指驴寓意:辛辣的讽刺了貌似庞然大物,实以为且噬已也:动词“以为”则外强中干,遇到困难就黔驴技
  蹄之:名词活用为动词穷的人。
  益习其声:益“更加”,习“习惯”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希望自己能住在什么样的地方?(播放课件)人人都想住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地方,那里绿树成林,空气清新,多美啊!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7课《我真希望》。
  2.板书课题,指导有感情读好课题。
  (点评:通过课件中的图画、音乐及教师生动的描述,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希望之中。)
  二、初读课文,认知生字
  1.师:借拼音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圈出文中的生字,和词语在一块多读几遍。
  2.字词教学(课件显示生字)。
  ①小老师领读(有注音),想领读哪个就读哪个。
  ②集体读(有注音)。
  ③开火车读(无注音)。
  ④抢读(无注音,打乱顺序)。
  ⑤游戏:读字救小羊。(课件显示情境:大森林里,小羊站一边,大灰狼站在另一边。大灰狼慢慢走近小羊,学生同时大声快速准确读出生字。如果学生还没读完,大灰狼就走到了小羊跟前,大灰狼就会吃掉小羊;如果学生读完生字大灰狼还没走到小羊跟前,大灰狼就会停下来,小羊就得救了。)
  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给同桌听。
  (点评:这一板块的教学活动,体现教师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教师创造多种朗读方式,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由于生字教学比较枯燥,课件“读字救小羊”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生字的快乐当中。)
  三、朗读感悟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想法?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并找出问题,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边读边讨论。
  2.小组交流并讨论:“我”为什么有这样的希望?该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我的心情?屏幕上随机出现相应的画面内容。
  3.全班汇报,朗读感悟。
  ①整体要求每小节以“我真希望”开头,重音应落在“真”上,突出一片真心。后两句“不是……而是……”,语调应由低沉,逐渐转向明快;用轻柔、向往的节奏和语调读好每小节的最后一句话,把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憧憬表达出来。
  ②第一小节屏幕显示:浓浓的黑烟——轻盈洁白的云彩。
  引导学生理解“轻盈洁白”,从而指导学生读好这个词。
  第二小节屏幕显示:灰灰的粉尘——清澈晶莹的泉水。
  引导学生想像泉水清澈见底,晶莹透亮的样子,理解“清澈晶莹”一词,并读好它。
  第三小节屏幕显示:浑浊的气体——象征香味的略带彩色的气体。
  引导学生体会浑浊气体刺鼻的味道,理解“芬芳”一词,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淡淡的芬芳”。
  第四小节:美好的环境——树绿、花红、小鸟鸣叫。
  引导学生理解“我真希望”反复出现的含义,及最后省略号所代表的意思,从而指导学生读出内心希望的强烈,感受结尾意蕴深远。
  (学生先说哪一节,就先出示哪一节,随机指导朗读,感悟。)
  4.感情朗读
  ①学生自由读全诗。
  ②男女生分读全诗。
  ③教师引读:我真希望……
  不是……
  而是……
  ④看屏幕,学生配乐齐背。
  (点评: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并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朗读感悟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充分表达出来,自由发挥自己的朗读技巧。)
  四、联系实际,加深感悟,指导实践
  1.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录像资料。
  师: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不希望看到,请看屏幕。
  2.指导实践,布置作业(课件显示提纲)
  师:这些现象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课后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做一次调查,存在哪些污染,如何治理,咱们下一节课交流。
  (点评:通过观看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结合实际情况,深化本课主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布置实践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为动笔写小诗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课文,导入
  1.读生词卡片;
  2.背诵课文。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深入调查了周围的环境,你有什么收获吗?
  (点评: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结合起来。)
  二、交流调查结果,拓展延伸
  1.全班交流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2.谈自己的感受。
  师:做了这么细致的调查,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有什么新的希望吗?该为环境保护做点什么呢?
  3.语言实践,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模仿课文中诗歌的表达形式,用上“我真希望”的开头,把自己对改变环境的愿望写一写,可以写一段,也可以写二至三段。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适当点评。
  (点评:通过实际调查交流汇报,使学生深深感触到污染无处不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已经刻不容缓。通过写小诗,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口语表达及写话的训练。)
  三、巩固课文,加强语言文字的练习
  1.出示问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洁白的()芬芳的()动听的()
  2.指导“我会写的字”
  ①出示我会写的字,引导观察。
  ②学生试写感悟,交流体会。
  ③根据书写情况,教师范写指导。
  ④学生再练。
  3.采集本课中表达环境美的词语。
  (点评:通过这个板块的练习,强化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将教师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后,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指导更有针对性。)
  四、总结
  师:学了这一课,让我们大家赶快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母亲,做出自己的贡献吧!
  作者:李迎迎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较获取信息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父母矛盾与爱的情感。
  体谅、谅解。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调换,从中分析总结父母的心里究竟怎么想。
  教学难点:理解父母出发点,和矛盾的爱子之心。
  教学创意:三次调换全方位比较,比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了解自己的父母吗?父母的心你明白吗?今天川端康成将我们展示这样一对父母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读、朗读结合,了解大意,扫清字词障碍。
  2、快速默读课文,请概括叙述本文大意。
  3、精读课文,回答:
  本文一共写了几次换孩子过程,每次理由是什么?
  分别在什么时间,财主夫人有什么态度变化?这对夫妇当时各是什么表情?
  4、你认为他要孩子、换孩子理由充分吗?如果是你,会同意吗?
  5、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给出去?既然给出去,那么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都要回来?
  三、自学过程:
   1、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2、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四、探究、明确;
   本文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一颗崇高的爱心。
  全文主要写三次调换
  时间人物顺序表情理由财主夫人态度
  当天傍晚夫妻二人长子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贫穷付钱
  第二天早上父亲二子无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兴兴答应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儿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兴无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伤、落泪(感动)
  几次调换孩子两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这些理由只要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尽管家境贫穷,但孩子毕竟是父母的心头肉。因此无论失去哪一个孩子,父母的心都会很痛苦,因此尽管理由不够充分,甚至前后矛盾,但他们还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借口掩盖其事实意图,直到最后才不得不说出实话。父母三番两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诚实,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现出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
  把孩子给出去,是现实所迫,富人家条件好,对孩子有好处,也会减轻家里负担,理智告诉他们可以这么做。
  但是这种理智无论如何都经不起时间情感折磨,骨肉分离,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实在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们发现,无论是给还是讨还孩子,都是因为父母之爱心在支持他们。父母的心就是这么矛盾,他们在爱中挣扎。
  总结:人们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广阔。父母心时时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优越生活条件,又无法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担心给孩子带来痛苦、伤害。所以同学们一定体谅这矛盾的父母心,伟大父母心。
  五、扩展延伸
   1、如果你是这对父母,你会怎么做,并说明理由。
  2、结合你的实际生活,并进行比较,谈谈你对父母心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一些近义词,会用“欣赏”“津津有味”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观察、理解能力。
  2.了解小守门员和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借助课文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教材中出现的油画,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1.教师介绍油画作品:
  教材中出现的这幅油画,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它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
  2.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
  学习“看图学文”这类课文,要求同学们把看图和学习课文相结合。通过看图,进一步培养我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借助短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3.初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①注意多音字读音:
  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曾学习过的多音字,教师可以借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如:“空地”的“空”,应读“k^ng”,不要读成“k#ng”的音;“要数那位大个子叔叔”的“数”,应读“sh(”,不要读成“sh)”的音;“蝴蝶结”的“结”应读“ji6”,不要读成“ji5”的音;“不相干”的“干”应读“g1n”不要读成“g4n”的音。
  ②课文中多次出现带儿化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正确。如:“这儿”“两拨儿”“小男孩儿”“小女孩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③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应该读轻声的字音。如:“地方”“阵势”“小弟弟”“小妹妹”“大个子”“叔叔”“那个”“身子”“眼睛”。
  ④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教师要注意纠正。如:“膝盖”的“膝”应读“x9”,不要读成“q9”;“前倾”的“倾”应读“q!ng”,不要读成“q9ng”;“往外”的“往”应读“w3ng”,不要读成“w4ng”;“津津有味”的“津津”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⑤注意辨析以下字形:
  “踢”与“惕”;“亿”与“忆”;“磕”与“嗑”;“津”和“律”。
  ⑥理解词语: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包括生词)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一句中的“阵势”一词,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典里查一查“阵”字,它的意思是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阵势”的“势”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样子。现在,再把“阵势”一词放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词,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用在课文中,就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警惕(t@):对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时刻注意着。
  候补:等着替补缺额。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修养精神。课文中把白狗人格化了。
  回忆(y@):回想。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课文中指小足球赛踢得紧张、好看。
  欣赏:认为好;喜欢。课文里指看足球赛的大个子叔叔坐在场边很有兴致地观看比赛。
  (二)初步看图,借助图画,再认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划分结构段。
  1.初步看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景物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画面上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
  (图画中画了一群孩子,还有一位叔叔。)
  他们在干什么?你从画面上哪些地方观察到的?
  (图画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从画面上用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的球门和站在球门当中的小守门员,以及坐在一边的观众一致的目光里可以判断出画面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这场小足球赛的'。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分段。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图画中的场景。是放学以后的一场小足球赛。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哪些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这篇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第3~5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讲什么?
  (第1自然段介绍了环境——场地、时间——放学以后、人物——“孩子们”和“小弟弟小妹妹”以及“大个子叔叔”、干什么——赛足球)
  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这篇课文首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接着,介绍了守门员,这是文章的第2自然段。后面的3、4、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的表现。你想一想,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划分结构段呢?
  (这篇文章应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第2段是第2自然段,介绍了小守门员;第三段是第3~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
  (三)小结。
  这一课是看图学文。我们在初步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又初读了课文。从画面中观察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给课文划分了三大段。这三段,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接着介绍小守门员,之后重点介绍了观众的表现。这个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
  1.《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的,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划分的。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作者先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接着,作者又写了小守门员。最后,分3个自然段写了观众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先向我们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这个内容,接着介绍“守门员”,最后才介绍“观众”的表现?
  (因为这是作者观察图画的顺序。作者是按照观察图画的顺序来安排他的写作顺序的。)
  3.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仔细看图画,然后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观察的重点落在了哪儿?大家一起议一议。
  (课文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安排层次结构的,我们又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描述了小守门员的表现,以及不同的观众的不同表现,因此,作者观察的重点应该落在“小守门员”和“观众”的表现上。)
  4.强调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我们常常提到写文章要讲顺序,要抓住重点写具体。其实,观察图画也要讲顺序,要能从画面中观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理解图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在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抓住了画家所要表现的重点,用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地给我们进行了描述。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然后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足球赛的环境,也就是地点?
  (“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好地方”,“好”在哪里?看图画,想一想。
  (“空”字说明来往行人不多,没有车辆通过,从画面上看,附近没有大的建筑物妨碍踢球,这样的地方正是比较理想的简易足球场,所以,说它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2.“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你在画面上看到的是哪一拨儿?
  (画面上只反映了其中一拨儿的一个守门员、一个候补守门员。)
  “拉开阵势赛起来”中的“拉开阵势”是什么意思?看看图画,从画面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来?
  (“阵势”,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课文中,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拉开阵势”就是紧张的小足球赛已经开始。从画面中小守门员叉开的两腿,手扶膝盖和专注的一双眼睛,可以看出足球赛已经“拉开阵势”,比赛将非常紧张。)
  3.看图,再读课文,从画面上看,都有哪些人来观看比赛?
  (有“小弟弟小妹妹”,还有“大个子叔叔”。)
  从文章中的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这场足球比赛很精彩?
  (“小弟弟小妹妹”是被“吸引”来了,“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
  4.看图,学习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是作者重点观察“守门员”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具体介绍了小守门员和后补守门员;图画里,“守门员”也是画家重点表现的画面中心人物。作者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的。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什么特点来突出这两个人物,表现球赛激烈的程度的?
  (作者抓住“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等特点来突出这个人物的。)
  默读这一段,在文章里画出表现“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的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课文先讲他的外貌和神态。“留平头”显得格外精神。“警惕地注视”,表现他对对手严加防备,十分专注的神态。“分腿弯腰,上身前倾”,表现他随时准备扑救险球的姿势。)
  课文介绍了“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以后,为什么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作者对画面中“守门员”的一种肯定吗?还是赞扬?怎么理解?
  (“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说明小守门员很称职,是作者对他的肯定和称赞。)
  课文接着介绍“候补守门员”。看看图画,作者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他“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是作者根据画面上“候补守门员”的什么想象出来的?
  (作者从他的衣着、神态和站在守门员背后可以看出他是个“候补守门员”。作者根据他“腆着”肚子的动作,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情想象出来的。)
  5.小结这一段:
  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把全场唯一的两个队员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6.看图,学习第三段,根据老师所列出的表格,边思考问题,边讨论,然后把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观众观看足球赛的情形。看看图画,再读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的?具体描述了几位观众的表现?他们分别是谁?每一位观众的表情和形象一样吗?作者又抓住他们各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观众的表现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头一句先总说观众的眼神:“都望着远处的场地”。接着,按照由中间到两边、从小孩到大人的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课文一共描述了七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大个子叔叔),还附带讲了一条白狗的样子。所描写的人物表情和形象都不一样,分别抓住这些人物的特点写得既简明又具体。)
  “搂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可能来迟了,他坐在最边上,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局势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其他观众全神贯注地看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局势的发展”指的是足球场上,比赛变化的情况。“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的意思。从作者对其他观众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中看出其他观众也在全神贯注的观看比赛。)
  在所有描写的观众里,哪一个观众最引人注目?
  (大个子叔叔)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结尾的这一句话,“精彩”是什么意思?可以知道“大个子叔叔”曾经是个足球行家,能把足球行家吸引,说明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小足球赛十分精彩?
  (“津津有味”是有兴致、极感兴趣的意思。“精彩”是(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的意思。课文里形容小足球赛紧张、激烈、吸引人,能把“大个子叔叔”吸引,说明小足球赛水平很高,踢得精彩。
  全篇文章没有一词一句是对比赛场面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内容除了对“守门员”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就是描写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动作和表情。可是,全篇文章却使读者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精彩的小足球赛。)
  (三)总结课文:
  这篇看图学文“小足球赛”,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小守门员警惕地注视着对方的场地,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大个子叔叔正在出神地观看这场比赛。配合本课的图画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把看到画面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使我们借助课文,明确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又凭借图画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产生联想,加深对图画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1.辨析“注视”“望着”“盯着”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词义有一些差别:“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注视”强调十分注意地看;“盯”,则指视线集中于一点地看。
  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守门员和观众都(望着)远处的场地。
  戴红帽子的小女孩,眼睛(盯着)远处。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用词,既准确传神,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2.引导学生先理解“欣赏”和“津津有味”两个词语的意思,再造句。
  ①解释:“欣赏”一词有两种解释: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津津有味”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欣赏”和“津津有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路过的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他们这场球赛。”这里的“欣赏”是认为好,喜欢的意思。
  “他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意思应该是看得有滋味,有趣味。
  ③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学生讨论之后用“欣赏”造句。
  (生活中,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绘画、摄影、体育比赛等事物都值得我们欣赏。例句:周末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音乐厅欣赏音乐。)
  ④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表达看得有趣味,听得有趣味,吃得有滋味的时候,都可以用“津津有味”这个词。
  例句:这本书,我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了,真是看得津津有味。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
  课程标准摘录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
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的第四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圆柱,学习了体积,经历了长、正方体的体积推导过程以及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高并没有变,只是把底面的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它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和圆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的方法相同,学生已具备有学习本课的技能。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达标率100%。
  2、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标率95%。
  3、能积极参与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活动,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达标率95%。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达标率100%。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达标率95%。
  学习重点
  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具、学具准备:
  1、师: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教具,课件。
  2、生:削好的圆柱体萝卜或土豆、或圆柱体橡皮泥,小刀。
  教学设想
  本节课第一个环节激活旧知、引出新知,采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第二个环节自主合作、探索新知,采用了激趣設疑的方法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积极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然后通过例题教学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拓展提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设计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让学生获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同时陶冶了情操。
  教法、学法
  演示法、启发引导;实验、合作探究、尝试练习。
  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完成活动检测目标1、4、5的达成。
  2、通过提问检测目标3、4、5的达成。
  3、通过评价样题检测目标1、2、4的达成。
  评价样题
  1、
  2、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出新知
  1、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8厘米。
  (2)正方体棱6分米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通过分割、拼合的办法变成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或者三角形,或者梯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时教师要及时总结不论是拼成哪种图形都是把圆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形,再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它的面积。]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用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周长一半就等于πR,半径是R,所以圆的面积是S=πR。
  [设计意图:从转化的思想、方法上为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做一些铺垫。]
  3、什么叫体积?如何求长方体的体积?如何求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为定义圆柱体的体积,为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做知识上的铺垫。]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原有的基础是后续学习的前提和起点,新知总是在旧知的基础上生长发展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思想方法与知识的铺垫。]
  圆柱体也有体积,说一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学生交流后汇报。
  板书:圆柱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圆柱的体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求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
  出示长方体容器:问,这是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长方体容器。]
  问:怎么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量出它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水的体积。] 问:如果换成圆柱体容器又如何求其中水的体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量出长方体容器所容纳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圆柱体容器中水的体积。](演示:把圆柱体容器中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
  2.橡皮泥圆柱体的体积
  (出示橡皮泥做成的圆柱体)
  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问:它是用橡皮泥做成的。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把这个圆柱体捏成一个长方体,从而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
  3.常用圆柱的体积.
  课件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的图片。
  问:压路机的滚筒是一个很大的的圆柱体,你又如何求出它的体积呢?
  [设计意图:用圆柱体容器所盛的没有形状的水到可以变形的圆柱形橡皮泥,这些都可以转化的办法转化为长方体来求出体积,这一过程就是要逐步渗透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和思想,这样从思想上、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思维的台阶。当出示圆柱体压路机的滚筒图片后,由于前面的物体是可以变形的,而压路机的滚筒是不可以变形的,学生想不出解决的办法,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对学生来说解决求压路机的滚筒体积具有很强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设计,为后面同学们操作、讨论推导圆柱的体积从思想方法上作了进一步的铺垫,并通过构造认知冲突,层层深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这样,对学生思想方法的铺垫也已水到渠成。]
  小结:看来我们以上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必须探究求圆柱体积的一般规律。
  4.探究规律
  问:圆我们可以通过分割、拼合转化成已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圆柱体能不能也转化成已学过体积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呢?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操作:
  课件出示操作讨论提纲:
  (1)圆柱体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2)转化后的立体图形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大小是否有变化?
  (3)转化后的形体与与原来圆柱体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点拨、操作。
  问:下面哪个小组来先进行汇报。
  各组派代表边汇报边演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圆柱体可以转化为长方体,转化后的长方体不是标准的长方体,只有把圆柱分割的份数多一些,才可以拼成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问:谁还有补充?(学生补充讲解)
  教师拿两个相同的圆柱体体积演示模型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圆柱体,它们的底相同,高也完全相同,这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体。我把其中的一个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剪开,两等分、四等分、八等分、十六等分,还可以继续分割,通过分割、拼合,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如果我把它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因为长方体是由圆柱体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说明求出了转化后长方体的体积,也就相当于求出了圆柱体的体积。
  结合课件演示讲解。
  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体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来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来表示。如何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板书:V=Sh)
  〔设计意图: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经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和掌握了计算方法,加深了印象,从而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学习方法,获得学习经验。达成目标1、3、4、5.〕
  5、实际应用
  (1)、师:给你圆柱的底面积和高,你会求圆柱的体积吗?
  例1、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积75平方厘米,高是9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矫正,说思路。
  (2)、完成评价样题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练习加深对圆柱的体积公式的理解,体会计算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达成目标2、4. 〕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应用公式进行口算:
  2、
  3、
  [设计意图:第一层次是已知底面积和高求圆柱体积的口算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二个层次是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底面直径和高、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的三种练习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三个层次是求放入水中物体的体积就是求上升的圆柱形水的体积,面向中上层学生。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考虑使差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在做练习过程中,一、二层次的练习板演尽量让学困生和中等生去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及时了解学生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同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达成目标2、4.

  四、全课总结,共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小结,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样起到强化重点的目的。]
  五、课外创新,拓展延伸
  长方体可以这样放(上、下面朝下),还可以这样放(左、右面朝下),还可哪样放(前、后面朝下)。 上、下面朝下时求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还有没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十篇】相关文章: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十篇01-0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6篇01-14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7篇01-12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四篇02-16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6篇02-07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5篇01-0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十篇01-16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十篇01-28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集锦十篇01-25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汇编十篇01-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板怎么读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