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请问你多大了呢?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望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重点 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⑴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春望》这首诗歌,并学会背诵和默写。

  2、掌握“抵、搔”等7个词语的意思,把握诗歌大意。

  3、通过揣摩诗歌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揣摩诗歌中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1、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你的心情会怎样?(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看到这些赏心悦目的东西,却满心悲伤,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春望》来了解原因吧。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3、请学生读(评价)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字正腔圆、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6、诗歌的题目是“春望”,请同学说说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景色?

  三、细读赏析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前四句,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明确:景物――国都、草木、花、鸟;情感:悲伤、忧虑、怅恨

  过程:理解“国破”意思,想象并描述城都沦陷前后的景象,理解“感时、恨别”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前四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两种解释,你觉得哪种有道理,说说理由。

  明确: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一说是触景生情,一说是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理解“烽火、抵万金”意思,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念亲人―――――思亲名句

  4、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明确: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长安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抵()搔()浑()簪()胜()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3、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今天学习《春望》一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七年级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春望》原文和译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

科学私房课 第五十一讲 文明驱动之九 碳

我们经常提到碳,但是碳的作用远比你们想象当中的还要丰富、还要重要。

最常见的就是木炭,这个炭虽然不带石字旁,但跟带石字旁的“碳”是一样的。

木炭我们通过前面的课程已经知道了,是木材在窑洞里缺氧燃烧得到的,它不冒烟、热量高、重量轻,让我们冶炼金属、制造玻璃和烧制瓷器,推动了文明的进步。它很重要。

另外呢?它是黑色的,能够画画。直接就能当黑笔使用。但是这样写手也黑了,我们想到的办法的是用它做墨水。

这都是古人写字必须的东西。

中国古人的笔,不是钢笔铅笔圆珠笔,那些都是硬笔,是西方传过来的。中国古人用的是软笔,也就是毛笔。主杆用竹子,前面用动物尾巴上的毛做,好一点的叫狼毫笔,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是大灰狼的尾巴,这得抓多少只狼?后来才知道这是黄鼠狼的尾巴;

墨,是固体墨条,一个长条的黑方块。它是用木头和煤烧的黑烟粘在石壁上,刮下来,混合了胶,晾干形成块。

纸,我们知道它是木头做的,在水里一捞一张。我们前两节课已经见过了它的完整制作过程。

那砚是什么?砚是一块石头做的,有个平台的浅碗。倒上一点水,拿墨条在平台上画圈磨,墨条就会溶解一些到水里,水就成了墨水,毛笔就在砚台里蘸墨水在纸上写字。

这就是古人写字麻烦的过程。

这种写字的方法我们用了2千多年。我小时候的小学都有专门的毛笔课。但是我们不用砚台了,我们直接用泡好的墨水,因为有了塑料瓶。

砚台现在已经没有实际用途了,但仍然生产,摆在桌上作为一种装饰,显得自己有文化。

软笔写字能够写的非常漂亮,笔划粗细变化大,比现在的硬笔书法看起来好看多了。

软笔画画也很好,这就是我们的国画和外国的油画。唐伯虎点秋香更是拿祝枝山的身体和头发蘸墨去画画,这就是艺术夸张了。

后来我们发现了石墨矿,可以从地下采集石墨,效果比去山洞里刮烟灰要容易,产量还大。所以我们现在都从地下采。

那么我们还要追问了,石墨矿哪来的?

石墨矿是煤矿时间长变来的。

远古的植物腐烂沉积,埋入地下,经过上亿年漫长的时间,推算下来就是恐龙时代。它慢慢演化,先是演化成泥煤;之后演化成褐煤,就是这个煤还不太黑,它在内蒙古大草原分布比较多,霍林郭勒、珠斯花、白音胡硕这些地方有很多露天煤矿;之后演化成烟煤,这种煤一般是煤面子,烧起来有很大的煤烟;时间再长,就能生成无烟煤,这种煤基本都是大块,带着金属光泽,燃烧热量值高,而且不冒烟,是优质煤,山西大同煤的质量就特别好。优质的煤时间再长,就会形成石墨。最早腐烂的植物里含有氮、氧、硫这些杂质很多,随着时间流逝杂质越来越少,碳元素越来越纯的过程。

我们的材料很多都从地下岩石中来。这都是地球留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只是找到了使用他们的方法。

烧火和写字,推动了文明的进步与知识的传承。

碳还能继续变形。在极特殊的情况下,高温高压下,碳能变成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亮晶晶的钻石。

这个很奇怪,自然界最黑的是碳,最透明的也是碳。最软的矿石是石墨,最硬的矿石就是钻石,它们都是碳。

地球上的高温高压在什么地方有?地下、火山。

地下巨大的石墨矿被300公里深的岩浆里的高温高压挤成了钻石,然后通过火山喷发被带到了地面,又经过了几百万年我们才发现它们。它如果自己不上来,在那么深我们是没有办法采到的。

我们人类的钻探能力极限知道能钻到多深吗?这个数非常好记,12345米,俄罗斯库页岛油井,他们也实在打不动了,打到一个吉利数就停了。也就12公里,想想距离钻石形成的300公里还差多远?如果地球是一个苹果,我们人类的钻探能力连苹果皮都没啃破。我们距离做地球大炮还有很长很长的路。其实我们对太阳内部的了解都比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多。

钻石矿非常稀少,主要集中在南非和俄罗斯。

在南非著名的库利南钻石矿里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块钻石,

你们想想,戒指上小小的一块钻石就几千上万块,5克拉以上的钻石就已经叫鸽子蛋了,最便宜的50万,10克拉的上千万也不奇怪。

1克拉是多重呢?这么说吧,5克拉,实际才重1克。1克就50万,黄金才430元一克,看看,差了1000倍。

钻石跟黄金不一样,黄金可以小块合并成大块,可以做成各种形状。但钻石可不行,它只能越做越小,切碎了就废了。钻石是越大越值钱。黄金的价值只是按重量线性增长1、2、3、4、5、6、7,钻石的价值可是按重量指数增长1、2、4、16、256、65536。

库利南Cullinan这块钻石号称“南非之星”,重3106.75克拉。这已经是无价之宝了。刚被发掘时就有珠宝玉石专家对其估价达到了75亿美元,当时的75亿美元能买下好几个非洲国家。

当时的南非属于英属殖民地,法理上来说南非的一切都归属于英国国王所有,所以人们决定将这颗绝世珍宝级的钻石原矿运往伦敦,献给爱德华七世国王。

这个无价之宝想从非洲运回英国,有无数的钻石大盗要对它下手,你用一只海军都不一定能保护的了。当时他们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用重兵把守运一个假钻石,用普通纸箱子装在一个普通船里运这个真钻石。居然成功了。

这么大一个钻石用纸箱能包住吗?搬运过程会不会掉出来?

不要觉得钻石很硬它就得像金属一样非常重,实际钻石非常轻,你算算就知道了,这个3100克拉的钻石只有620克重,也就一斤多沉。8个鸡蛋那么重。

英国王室在得到这颗钻石后,却为其大小犯了愁,因为太大了没地方镶嵌,最后只好找工匠将其进行了切割。经过复杂而精密的切割,南非之星被切成了105块,在经过精心打磨雕刻镶嵌后,其中最大的一颗“非洲之星1号”重达530.02克拉,被镶嵌到了英国国王的权杖上,成为了王国权利的象征。

而切割的第二大钻石“非洲之星2号”,重达317.4克拉,后来被镶嵌到了英国女王的皇冠上,象征着王的高洁与智慧。第三大的“非洲之星3号”重94.4克拉,成为了英国女王皇冠的尖顶,在皇冠最璀璨的地方绽放光芒。

余下的还有很多颗大钻石和近百颗小钻石,基本上全部成为了英国皇室权柄的镶嵌。

现在世界上的钻石有个排行榜,第一名、第二名、第九名都是这个非洲之星,它切完了还是最大的。

现在问题又来了,拿啥切钻石?钻石不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吗?

是的,用金属都没法切钻石。只能用钻石来切钻石。

我们看到钻石有很多个面,因为碳分子整齐的排列,每个面对应不同的角度,所以每个面的硬度是不一样的,工匠实际就选择用最硬的面去切磨不太硬的面。

切容易切坏了,现在都用锯。就是用金属混合钻石粉末做成的圆盘锯,把钻石锯开,现在也有激光切割的。锯开或者激光切开的钻石那就比较整齐了。

然后旋转钻石,打磨成圆的。还是金属混合钻石粉做的打磨锯。但是钻石打成一个蛋形也不好看啊。为了让钻石显得贵重,看起来必须有档次,随时都能闪闪发光,所以采用了灯球原理,给它打磨出很多平面,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标准钻石形状。八星八箭。

这个面是一面一面磨出来的,为什么会这么对称呢?当然了,如果做歪了,这钻石立马不值钱了。必须仔细的给它做对称。每一个钻石都是工艺品。

虽然钻石这么名贵,但是它的成分却非常简单,就是普通的碳。我们现在也能用碳合成人工钻石,利用它的硬度切玻璃、做钻井的钻头。剩下的用途,那就只剩做好看的珠宝了。

那么,除了钻石、石墨、木炭之外,碳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碳分子能结成长链,实际就是把石墨拉成细丝,用它做线,像织布一样纺织成平面,再把这个平面布卷起来,跟我们用报纸卷纸筒一样,就成为一个棍子,感觉像什么?鱼竿。碳纤维最早就是做鱼竿的。弯成什么样都不会断。

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极其轻,也极其强韧。

然后又用来做自行车架、做球拍、做汽车的材料、飞机的材料,又轻又结实,非常好。

碳分子长链可以做的非常细,最细的只用一圈碳原子构成的,叫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却拥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拉伸。在工业上常用的增强型纤维中,决定强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长径比,即长度和直径之比。材料工程师希望得到的长径比至少是20:1,而碳纳米管的长径比一般在1000:1以上,是理想的高强度纤维材料。碳纳米管的强度比同体积钢的强度高100倍,重量却只有后者的1/6到1/7。碳纳米管因而被称“超级纤维”。

这还不够,更高科技的是石墨烯。

它的神奇特性是我们最近才发现的,原料仍然是单纯的碳,从石墨上分离出单层的碳原子,它是透明的,强度却是地球上最强韧的,还有很多神奇的电特性,如果用它做手机,手机可以卷成一个卷像铅笔一样夹在耳朵后面,需要的时候再展开,完全不影响显示。我们现在电池技术的突破、材料力学的突破,全都等着对石墨烯的研究呢。它的价值已经远远高过了钻石。

那么这就完了?没有,上面讲的这些都是最简单的单一碳原子。碳可没这么简单,它还能变成更贵的东西吗?

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碳基生命”。我们的生命循环、能量循环完全来自于碳。

想想,我们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我们吃的是什么呢?有肉有菜有水果对吧?肉类我们叫荤菜,它们来自动物;蔬菜果实这些呢,来自植物;蘑菇木耳呢,这些属于真菌。这些都是生命物质,我们站在食物链顶端,吃其他生物,我们除了水,不能吃不是生物的东西,比如吃土、吃岩石、喝石油,这都不行。

是植物通过收集阳光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变成了植物的身体,这里关键的是碳,不要以为植物长大是吸了土。

一颗瓜子,长成比人还高的向日葵,又是杆子又是叶子,还长了那么大一盘瓜子?一颗杨树的种子,就是那一团毛里的一个小黑点,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那它消耗了什么?

植物实际只用到土里一汤匙不到的矿物盐,剩下的物质都是从根吸上来的水和空气中获得的碳。

然后植物被动物吃,变成肉。肉主要是蛋白质,这个词也非常好理解,蛋白你们都知道是什么,蛋黄外面的东西,没加热之前叫蛋清,加热之后就白了。蛋白质就是生命的能量之源。蛋白质和糖就是我们人类的电池,蛋白质和糖是什么东西构成的呢?我们来看看它俩另外的名字:碳水化合物,这下清楚了吧。就是碳和水。糖完全是碳氢氧构成,氢和氧构成水。蛋白质是碳氢氧氮构成的复杂分子。

那么科学家和科幻作家都在想一件事,生命只有碳基这一种形式吗?跟碳比较像的还有硅啊,有的星球温度高,比如金星,300度,不适合碳基生命,那能不能产生以硅为基础的生命循环呢?这样产生的生物有点像高温岩石人,我们对此也有很多幻想。

这个理论发展到现在,基本上否定了,硅的性质完全没有碳那么灵活,硅的连接能力相当糟糕,构不成完整的生命循环。倒是再往上找一个元素硼,可能性还能高一点。

硼基生命有可能产生在中子星附近,必须是特别冷的海洋行星,这个海洋不是水,是氟化氢液体。而且硼基物质的循环比较慢,所以我们不用害怕它们,它们即使有也肯定是慢慢腾腾的样子。

生命的出现本来就很艰难,就很意外,碳基已经是非常非常的巧合了,其他基的生命难度要比碳基演化难好几个数量级。我们现在只需要担心其他星球的碳基生命。

今天我们讲了神奇物质——碳,它贯穿了文明的始终,也贯穿了生命的始终,它推动着文明,也记录着文明,它还在微观结构上不断展现出神奇的特性,给我们创造更加神奇的未来。这一课有前沿科技、有生命科学,作为小学生来讲,真的有点超纲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你多大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