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的故事认李子的故事名叫什么?

一、单元导入,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才能、才智出众的人被载入史册。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给人智慧与启迪,历经百年仍然广为流传。

2.今天我们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了解主人公王戎的故事。

3.指导“戎”:王戎的戎这个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戎这个字在甲骨文中由两部分组成,“戈”指的是长柄兵器,左下角部件,指的是上战场时所穿的盔甲,合起来表示武器、军队的意思。)师范写“戎”,生书空。(提示“戎”斜勾要稍长)请你也写一个。

4.王戎是魏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他们七人聚集于竹林,一起喝酒,一起吟诗,好不畅快。5.今天,我们的故事内容就在这个课题中。是讲什么内容的故事呢?指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题的意思。(王戎不去摘取路边的李子)

1.那为什么王戎不去摘路边的李子呢?走进古文吧。请你反复读,直到你认为你读通了读顺了。

3.看样子,大家读得不错啦。

1.还记得我们学习小故事的方法吗?我们要用这些方法继续帮助我们读懂今天的故事,然后能用我们现代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

2.请你借助注释,自由练习,讲讲这个故事吧。

3.小古文很简略,总是省略一些人物,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可要记得加上去。出示,谁来加加看?

4.那我们就一句一句来讲吧。

c有个疑问,诸是什么意思?像这样众多的小孩子叫诸小儿,诸儿,那么众多的学生呢?众多的兄长呢?

b你有没有发现,有个字的意思跟现在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跑)

c拓展不同语境中的“走”:的《守株待兔》“兔走触株”;古诗名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d为什么大家要竞走取之呢?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出示图片,李子可真多,快要把树枝都压断了。

a有些字古人特别喜欢用,在文中反复出现多次。(之)三四两居中就出了两次?整篇课文中呢?看到反复出现的字词,我们肯定要追问:三个“之”,分别是什么意思呢?相机理解并指名读: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取之,信然。

b小结:真是一个百变的“之”!它与其他三个文言文中的典型的字一起组成了一个成语,叫――“之乎者也”,这就是文言文表达的一大特点――文章中多用“之乎者也”。联系古人读文章的样子:摇头晃脑,“之乎者也”。

c学着古人的样子,齐读三句。

d人问之,他们会问什么?你来问问。我们合作着一问一答。

e听了王戎的话,大家纷纷去摘李子并尝了,果然是――酸的,果然是――和王戎说的一样,果然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确如此啊。

5.小结:当我们了解了小古文的意思后,就更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了。齐读。

上节课,我们了解王戎的故事。读一读。

1.王戎与诸小儿出游,故事开始了,就从一棵李树开始啦。出示李子图。看,这是怎样的一棵李树呀?板书:李树多子折之

2.王戎和诸儿都看到这棵李树,他们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诸儿竞走取之;王戎不动。

3.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才会有如此完全不同的做法?

4.聚焦“不动”,剖析“不动”背后的思维过程。

(1)面对满树的李子,王戎真的是“不动”吗?同桌讨论。

(2)交流揭示:动了脑子想,板书:思考;动了眼睛看,板书:观察。

(3)深入“看”的行为:王戎看到了什么?诸儿不是也看到了这棵李树了吗?相机梳理:他们都看到了――“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只是诸儿眼中看得更多的是――“多子折枝”;而王戎看到的是――“树在道边而多子”。对比发现诸儿与王戎“看”的不同:王戎看得更仔细,更全面,是伴着思考的看。

(4)仔细观察,加上冷静的思考,所以,他能作出正确的推断――“此必苦李。”边说边板书。板书:词此必苦李。板书:推断。

5.这样的王戎,你觉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曰:“王戎真乃_________也。”

6.不知不觉,你们看,我们就梳理出这个故事的情节图呢。

1.这个故事啊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我们也要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妹妹听。那如何讲好《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

2.讲历史人物故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阅读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会有帮助哦。(要清楚、完整。语气和语速要恰当,要随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恰当变化。)通过神情变化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加上动作传递故事中的信息。……)

1.王戎长大后成了“竹林七贤”之一,以远见卓识闻名于世。

2.读物推荐:今天的故事选自与《世说新语》。许多常用的成语,如口若悬河、七步成诗、肃然起敬等都出自这本书。书中还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杨氏之子”。我们也可以起去读一读。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自从放了寒假,米粒是彻底撒了欢,踢球、找朋友,极其偶尔的写写题、练练字。最近还给我下达了“重要指示”,让我帮他找点有意思的动画片。

  我不给你找十套题就不错了

  行,让我找,那我可要“夹带私货”了。首先内容的知识性得有保证,看都看了,能顺便吸收点知识总是好的;还得有趣味性,没意思,有多少知识点孩子也看不进去;每集的时间还不能太长,保护眼睛也很重要。怎么感觉列这么多条件,是给我自己挖坑呢?

  不过以米粒妈多年来挖掘宝藏资源的经验来看,不挖坑,哪能挖掘出真宝藏呢。

  这不就让我找到一个“既要、也要、还要”的完美选择吗,一部超可爱的大语文动画片《餐桌上的世说新语》。 它在B站的评分高达9.7分目前一共出了两季,共24集,它用特别搞笑的方式介绍魏晋时期的美食和文化。每集只有三五分钟,很适合消遣碎片时间,还不伤害视力。 而且,这部动画尤其适合在过年期间陪孩子一起看!过年免不了的吃吃喝喝,就从这个角度入手,跟孩子一起涨知识吧!

  为了吃,他们什么事都能做出来先说说《世说新语》这本小说吧,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编著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志人小说,顾名思义,讲得是从东汉后期到魏晋时期有趣的人物故事、名人的言行和轶事之类的。 书里涉及到很多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有趣! 这部动画片就是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吃吃吃入手,通过古代人爱吃的一些美食,给孩子们讲述了与之相关的文人趣事和历史典故的由来。

  冬天最适合吃的食物就是羊肉了!

  对于古人来说也是这样,羊肉就是美味的代名词。他们爱羊肉爱到连造字也要带上:羊大为美,鱼羊为鲜,羡慕的羡也是望着羊流口水的意思。 东晋时的罗友,为了吃上一口鲜美的羊肉,竟然做出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时罗友是荆州刺史桓温的手下,有一天,桓温办了一桌宴席,请大家吃白羊肉给好兄弟车骑将军王洽送别。 准备开餐的时候罗友来了,桓温还纳闷呢,自己并没有邀请罗友啊,他来干什么?罗友说,“大人,我有事禀报啊!”

  桓温这边正等着开席呢,哪有时间听他啰嗦,就说“你先坐,有什么事吃完饭再说”。罗友心中窃喜,毫不客气坐下就吃。 等到吃了个滚瓜溜圆,罗友站起来就要走,恒温一看奇怪了,问他“你刚才不是说要商量什么事吗?这怎么就要走了?” 你们猜罗友怎么说?罗友大言不惭地回答说:“嗨,我就是听说白羊肉味道太鲜美了,我这辈子还从没有机会吃到呢,所以冒昧地请求前来罢了,其实也没有什么事要商量的。我现在已经吃饱了,就没有必要再留下了。”

  罗友说这话时,脸上没有一点点羞愧的样子,《世说新语》中评价他“了无惭色”,蹭吃蹭喝也可以这么理直气壮的嘛?

  为了一口鲜鲈鱼辞职的张翰

  米粒妈记得前几年有位老师写了封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她的情怀打动了不少人。 其实在几千年前的晋朝,早有人开创了这样的先河,不过他的愿望不是旅游,而是吃鱼。 张翰是晋朝有名的文学家,曾在朝中为官。

  ▲这萌萌的画风,太可爱了!他最爱吃家乡的鲈鱼脍,也就是把新鲜的鱼肉切得特别薄,蘸上调味的香料,鲜美无比! 但那个时候运输不便,想吃上一口家乡风味非常难,要想随时享用美味,就要在工作和美食之间取舍。 张翰感慨,“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人呐,最重要就是活得开心啦!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还等着我去品尝!

  于是他毅然决然的辞官回乡了,从此,诗坛中就多了个“莼鲈之思”的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要与鲈鱼偿旧债,不应张翰独秋风。”许多诗人都借用张翰与鲈鱼的故事,表达思乡之情。Get了这个知识点,孩子们在看到相关的诗句中,就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多了解典故,古文和诗词的阅读理解就是信手拈来的事儿了。

  吃水果,也能花样百出

  王戎与李子的一生羁绊

  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机智。 《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7岁时,他和小伙伴们出去游玩,发现路边的李子树上挂满了李子。其他小朋友一看树上有这么多果实,都一窝蜂地跑过去摘李子,而王戎却优哉游哉地看着小朋友们,丝毫不为所动。 有人问他:“别人都去摘李子了,你怎么还站在这儿呢?” 王戎回答道:“这棵树长在路边还结了这么多果实,一定是因为果实很苦才没人去采。”

  果然,伙伴们尝过李子后都叫苦不迭。 王戎对李子颇有钻研,甚至自己选种培育了几棵李子树。李子成熟之时,自己家人吃不了,就拿到街上卖掉。

  但王戎担心自己卖了李子好种子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每次卖李子之前,都要先动员大家把李子核抠掉再拿到街上卖。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世说新语》中短短的一句话,就让王戎的大聪明人设崩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吝啬鬼。

  “大忽悠”曹操的杨梅林

  梅子是不折不扣的中华本土水果,种植历史超过了3000年。

  每年过了端午时节,新鲜的梅子就上市了,米粒妈也会买上好多鲜杨梅,泡几罐酸酸甜甜的梅子酒。 说起梅子,就不得不提到“望梅止渴”了。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长途跋涉,结果途中却迷路了,烈日当空,将士们又穿着厚重的铠甲、口渴难耐,大家都走不动了。 派出去找水的士兵们也都无功而返,整个队伍里士气非常低迷。曹操心想,再这样耗下去,大家都走不出这片荒漠了。 他在心里盘算了一下,突然用马鞭指着前边的山坡,大声对手下的将士说:“这个地方我熟,翻过前边的山坡,就会有一大片茂盛的杨梅林,到了那里,大家就可以尽情享用酸甜可口的杨梅啦!”

  将士们一听说酸甜可口的梅子就在前方,嘴里都流出了口水,顿时不觉得那么渴了。曹操立即指挥队伍行进,终于带领队伍成功找到了水源,大家痛痛快快地喝了个水饱。 至于杨梅嘛,则变成了“望梅止渴”的故事代代流传

  。米粒在吃肉方面真是随了米粒爸,从小就爱撸串。《餐桌上的世说新语》正好有一集叫“充面子的撸串”,我喊上米粒跟我一起看。

  吃烤肉,吃出一道护身符

  可能大家要好奇了,古代人也撸串吗?当然!

  《齐民要术》里还有对烤串的描述: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装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看到这里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但是在古代,吃烤串是贵族的特权,厨师只能眼巴巴看着、闻着。

  有一次,一个叫顾荣的大臣给了一旁厨师吃了肉串,因为他觉得,整天烤肉的人自己却不知道滋味如何,这并不合理。

  后来,顾荣遇到了战乱,逃命的时候还遭遇了抢劫,所幸被一位侠士搭救。结果问了才知道,救他的人正是当初吃了烤串的那位厨师,这真是好人有好报了! 还有东晋的温峤,因为办事不力惹得皇帝大怒,结果都死到临头了,他还跟陛下讨串儿下酒呢,你说古代人有多爱撸串吧。

  不过看到最后,才发现其实《世说新语》里的“烤肉”不是我们现在吃的“烤肉”,而是指咱们中国人最讲求的“面子”。米粒看完直呼“上当了”,哈哈哈~ 这部《餐桌上的世说新语》可以说是吃货眼中的历史,它用轻松搞笑的形式,让孩子换个角度去认识历史人物,发现他们鲜活俏皮的一面。比如“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的毕卓,还有因为想念鲈鱼脍辞官归隐的张季鹰……动画片中的很多片段都配有原文,孩子们可以对照着故事去理解文言文,作为古文启蒙。而且里面的成语典故很多,孩子们从这样轻松愉快的动画中汲取大语文知识,就能更好的理解其中意思。这几部大语文纪录片也非常棒,有空的话可以一起刷了

  大语文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死记硬背就能学好,而是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耳濡目染,帮助孩子理解、记忆,这样才会印象深刻!

  【史诗纪录片】豆瓣9.9,历史+大语文必考!这部史诗级纪录片快收好

  【文人墨客】看辛弃疾舞剑,陪李太白划船,我从没想过大语文可以这么学!【书本旅行】央视拍的大语文纪录片真是绝了!强推!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戎的故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