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钱花在什么地方方只要花几百块钱就可以包吃住,风景还好?

(彭燕武 苏婷 记者 杨琦 文/图)近日,甘孜州为色达县云端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颁发全州第一张牦牛养殖有机认证。这是该公司自去年取得有机转换证书后在打造“色达牦牛”品牌中取得的重大阶段性成果,是色达县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展新的里程碑,为打造“亚克甘孜”品牌,做大做强甘孜州牦牛产业集群贡献了色达力量。色达牧场上的牦牛2019年6月,在色达县委县政府提出振兴“色达牦牛”地理标志产品的优良环境下,色达云端牧业顺势创立,整合5个深度贫困乡镇牧业资源成立合资的养殖合作社。两年多来,企业坚持走生态有机养殖之路,着力打造以“福地色达”冰鲜牦牛肉为核心的特色产品,对产品进行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短短一年建设期内就完成了基础设施、企业知识产权建立与保护、产品规模及特色的打造、销售渠道的确立等工作,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供给侧升级打下坚实基础。今年,色达云端牧业在夯实有机养殖环节的同时,积极和各帮扶单位互动,在成都租赁生产线,着力提升产品屠宰、分割、包装、物流水平,进一步打造产品特性和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目前,该公司冰鲜牦牛肉已经进入京东、抖音、餐饮等中高端市场。截至10月底,公司已完成销售额260万余元,预计年底可达360万元,股东乡镇分红30万元。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杨琦)近年来,甘孜州围绕“打造高原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的目标,紧扣“在哪种、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四个环节,有序推进全州中藏药材种植。截至10月底,全州药材种植面积实现新突破,首次达到10万亩。有序推进野生药材抚育基地建设。甘孜州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产业致富”新模式,炉霍县、道孚县加大野生药材的繁育与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变叶海棠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石渠县、色达县集中连片流转沙化地、鼠害地、黑土滩,推动大黄、人参果种植基地建设。全州变叶海棠、大黄、人参果等野生药材抚育基地达到5.5万亩。有序推进优势药材种源基地建设。依托“小魔盒”科技公司,泸定县成立藏红花科研基地240亩,推进校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施中藏药材“天人合一”种养思路,全年实现产值140余万元。继续依托州农科所推进八美川西北高原药材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高原优势药材的研究和种源保护,推动优势中藏药材的推广和人工种植。今年7月在德格县麦宿镇投资900余万元建设以藏木香、独一味等高原优势药材品种为主的药材种质资源库,逐步建立资源标本库、数据库及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有序推进实验种植与生产基地相结合。稻城县积极推广企业产业化种植模式和规范化技术,并加快推进藏药材GAP规范种植基地建设,已建成特色中藏药材种植基地1万亩。丹巴县佳源药材种植公司灵活运用耕地加林下种植模式,加大优势品种羌活的种植规模,年产羌活种苗500万株。白玉县积极探索特色中藏药材实验种植与特色藏药材生产基地相结合,建立了大黄等中藏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及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有序推进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充分利用甘孜州藏医院、德格县藏医院和州药办3个“南派藏医药展示中心”,加大对中藏医药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保护和合理开发的良好氛围。支持药材加工企业使用天然和人工合成原料替代动物、矿物入药;引导农牧民在野生药材采挖中实行轮挖、轮育,对未完全健壮成熟的野生药材资源不采挖,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确保野生中藏医药资源持续利用和综合保护。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张兆基雅鲁藏布江两岸叠翠流金,位于雅江北岸的山南市结巴乡桑嘎村静谧祥和。今年秋收,村里粮食产量创近年新高,冬小麦59.8万斤、青稞4.8万斤、油菜14万斤、土豆15万斤。  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名村民脸上。“今年我们家种的油菜卖了2万元,土豆、麦子也卖得不错。”正在村口水渠洗衣服的拉姆开心地说。资料图片  漫步桑嘎村,高标准农田田连阡陌,掩映在一排排杨树中的藏式民居美观大方,曾经的土路已铺成硬化道路通向家家户户。这个拥有171户人家的村落如画般美丽。  1961年,桑嘎村11户曾经的“朗生”(农奴的一种)自发成立互助组发展生产,被称为“穷棒子”互助组。3头耕牛、2架旧铧犁、3个旧木犁架和一些锄头、铁锹,就是他们所有的家当。  “不会技术我们就学,没有经验我们就起早贪黑,只用了一年就大丰收,不仅能够自给,而且有了余粮。”作为“穷棒子”互助组的后代,70岁的洛桑次仁回忆道。  曾经的藏式犁、牛轭等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被联合收割机、脱粒机等现代化农机替代。但“人穷志不穷”、不畏困难、挑战“硬骨头”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  77岁的桑嘎村村民洛桑强白如今还会时常下地干农活。他说:“受到‘穷棒子’互助组的影响,我从小就知道粮食要靠自己的双手种出来。后来,村民勤劳加上党的好政策,粮食产量连年提高。”  桑嘎村党支部书记巴珠说:“现在农闲时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根本闲不住,自立自强已成为村子发展最大的优势。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万元。”  近年来,结巴乡抓住机遇,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今年10月,结巴乡生态体验园的苹果迎来采摘季,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一派红火景象。  据新华社

文/图)“今冬明春,我家100多头牦牛的口粮不用愁了!”11月17日,在甘孜州理塘县禾尼乡禾然尼巴村“浙江杭州钱塘对口支援乡村振兴示范项目”8000亩高原优质牧草基地,牧民斯郎泽仁背着多功能割灌机,干劲十足地和大家一起收割牧草。禾然尼巴村是畜牧大村,全村298户1586人,牦牛存栏达2.1万头,一直以来,像斯郎泽仁一样,很多村民最担心的是牦牛越冬度春的饲草问题。村民收割牧草今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对口支援理塘县,决定投资900万元在该村打造示范项目,加快牧区乡村振兴。6月下旬,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在禾然尼巴村选取8000亩退化草地,采取“机械+人工”的方式对草地进行改良,种植燕麦草。11月7日,8000亩优质牧草开始收割。“再过十天,牧草就可以收割完了。今年的饲草不仅够自己村的牦牛吃,多余的还可以卖出去。”村支部书记昂旺降措高兴地说。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杨正康粗略地算了一下,每亩草地产干青草3500斤,产量是天然草场的20倍,8000亩牧草产值将达2800万元以上。此外,县上建的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也落户禾然尼巴村。据悉,钱塘区向园区投入1300万元建牛舍、精饲料库、检疫等设施,牛舍里实现了恒温恒湿智能化管控、自动撒料车、终端数据科学喂养,村合作社的160头牦牛寄养在园区,每年有500元/头的固定分红;同时投入550万元建数字理塘农牧业数据中心。“园区通过补饲,在生态养殖和不改变肉质的前提下,缩短了牦牛生长周期,实现四季出栏。”杨正康说,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溯源并知晓理塘原生态牦牛,不断提高理塘牦牛知名度和销量。据悉,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融入“牧草生产、牦牛育肥、绵羊育种、活畜交易、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牧旅融合”等内容,核心区覆盖禾尼、奔戈、高城等5个乡镇36个村,辐射带动全县17个乡镇,从而探索出一条从粗放到集约、从分散到集中、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学畜牧业发展道路。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康巴文都”、觉如牧场等16个文旅融合景区园区开园迎客佩奇【图片除署名外由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支援工作队提供】“提升文旅产业自身造血功能,扛起县域经济发展大旗。”11月11日,成都高新区(简阳市)对口援助德格县文广旅工作推进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不到德格,未游康巴!”作为甘孜州文旅资源大县,德格文化旅游产业正迎来发展新契机——  8月8日,成都高新区在德格县援建的一系列重点文旅项目集中开园亮相。从格萨尔机场出发一路西行,生态旅游景区、文旅融合园区和美丽藏寨群落有机串联,一条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康巴文化中心走廊已然成型。  诗与远方,心之所向。数据显示,2021年“十一”黄金周,甘孜州共接待游客237.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1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在全州接待游客目的地榜单中,德格名列前茅。  “今年,成都高新区共计投入援建资金6135万元,用于德格文旅产业相关项目建设。”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张力帆说,德格是康巴文化中心、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藏医药发祥地、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成都高新区将聚焦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助力文化产业创新升级,为德格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位于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的觉如牧场。(资料图片)盘活优质自然资源牧旅融合发展,村企共赢走出“致富路”  雪域风光、草地牧场、温泉木屋……从格萨尔机场沿国道317线往德格县方向行驶约90公里后,一幅美好景象便映入眼帘。这里是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民风淳朴、风光优美,素有“康北普罗旺斯”的美誉,也被称为“雀儿山下第一村”。  2017年,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成都高新区与德格县经过多次调研协商,决定将独木岭村纳入全县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利用其独特的村落布局、地貌地形、牧俗文化等资源,建设牧俗风情体验园区。“这是成都高新区支援德格县重点推进的4个旅游示范新村建设项目之一,共投入援建资金2590余万元。”张力帆说。  牧俗风情体验园区占地700余亩,总长约3.5公里,包含牧俗文化生活体验区、牧俗文化博览区、药泉小镇休闲区三个主题区域。今年8月8日,经过近半个月的试营业,整个园区正式亮相,吸引着远近来客。在这里,能够体验到多重独特魅力——  在觉如牧场,数十栋野奢木房沿坡而建,夜晚可以看到美丽星空。牧场自养了20头牦牛,是做一次“放牧人”的极佳体验场所。  在药泉小镇,设有文化主题酒店、温泉洗浴中心等,依山傍水的环境、极富特色的藏药浴体验,被喻为“康巴阿尔卑斯式的度假乐园”……  “早起跟随牧民一起放羊,回来做酸奶、奶渣,甚至可以在帐篷里生火做饭。”  “来甘孜,一定要来觉如牧场看看。”“雪山皑皑、湖光粼粼、绿草茵茵,此刻泡在药泉中的我与世界一起安静下来”……微博上、微信朋友圈里,曾经来此旅游过的网友,发出赞叹。  “这里的服务体现了‘德格范儿’,所有设备都由培训后的当地群众上岗运营维护。”园区运营公司负责人伍金说。据了解,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区以“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形式运营,包括独木岭村在内的4个村100余户农牧民均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园区,占股比例30%。而有条件和意愿的群众还可以每户贷款5万元产业扶持金入股,参与收益分红的方式多种多样。  从建设到运营,园区在为村集体经济提供“活水”的同时,还因为优先培训聘用当地群众,解决了不少当地牧民的就近就业问题,一举多得。  家住柯洛洞乡措普村的拉西卓玛今年37岁,此前一家五口靠挖虫草和种蔬菜过日子,全年大概有两三万元的收入。今年6月,拉西卓玛来到觉如牧场,负责照料20头牦牛,每月2500元工资,包吃住,收入有了稳定增长。  与拉西卓玛同村的泽仁青措,因腿脚不便过去仅靠低保为生。药泉小镇开业后,她来到酒店厨房做帮工,洗碗、切菜,每月固定有2000元的工资收入,回家看望儿子也很方便。  而在药泉小镇负责保洁工作的舍拥,除固定工资以外,每次打扫一个温泉池,额外还有5元钱的补贴,“忙的时候,一天要洗十来次池子。”  在成都高新区的对口支援下,如今的独木岭村别有一番风情,觉如牧场壮美辽阔、藏寨村容整洁美观、集体产业欣欣向荣,正在探索一条村寨美、产业旺、牧民富、治理优的乡村振兴之路。“康巴文都”的海螺演艺中心成为德格县地标性建筑。深挖康巴文化底蕴园区辐射带动,不断扩大“火车头”效应  离开独木岭村,沿国道317线继续西行约30分钟,便到达德格县百村抱团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以下简称“康巴文都”)。  与独木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不同,“康巴文都”通过全方位、沉浸式的创新打造,将康巴文化的博大精深展露无遗。今年8月8日正式开园后,颇受关注。  “康巴文都”总投资8.8亿元,其中成都高新区投入援建资金1.34亿元。项目于2018年7月开工建设,历时3年建成,是汇集文化、体验、娱乐、美食、住宿、购物、会议、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康北最大文化旅游综合园区。  园区毗邻德格县城,占地910亩,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包含游客集散中心、展览中心、特色酒吧体验区、妙手康巴、康巴文化与格萨尔王主题步行街、文博中心、十善别苑、海螺演艺中心、文创中心、研学中心十大旅游主题,其中展销、博览、服务中心及文化体验馆等占比达一半多。德格著名的噶玛嘎孜唐卡、格萨尔史诗等非遗文化,德格传统的游牧文化、民居文化等民风民俗均有展示。  除重视展示功能之外,成都高新区和德格县尤其重视文化的传承发展。  以棕帚蘸取墨汁均匀地涂刷于雕版上,然后轻覆藏纸,拂拭纸背,一张“印经院图案”便跃然纸上……10月3日下午,来自成都的王少华一行来到“康巴文都”文创中心,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传统雕版印刷技艺,“我在书上和电视上看过相关介绍,实际操作起来体会更直接、更深刻。”  导游介绍,该中心共有雕版印刷技艺、新噶玛嘎孜唐卡绘画技艺、德格藏纸制作技艺等3个特色非遗体验馆,均集合文化展览、技艺传承、游客体验为一体,是亲子体验及研学旅游的好地方。  作为文旅综合园区,“康巴文都”可为游客提供酒店、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多种选择,海螺演艺中心、民族团结广场、城市阳光平台、艺人之家、“十善别苑”民宿等已成为游客“打卡”网红地。其中,建在中心区域小岛上的海螺演艺中心是德格地标性建筑——不仅拥有1200余平方米梦幻般的室内综艺剧场,室外沿“海螺”边缘舞动的音乐喷泉和灯光秀,在夜色中更是赏心悦目。8月8日,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康巴文都)精彩开园。  多元的旅游场景也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渠道。据统计,园区可吸纳300名以上的当地人就业,还可让全县102个村实现村集体年分红达到5万元以上。目前,5个主题文化酒店已吸引当地40—60人就近就业增收。  本珠是众多受益者中的一员。作为土生土长的德格县温托乡人,本珠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打工,陆续辗转成都、广州、深圳等地。  2021年6月,本珠回到德格,看到家乡的快速变化,选择了辞职返乡就业,应聘到“康巴文都”摄影俱乐部的茶楼上班,每月工资扣除五险后达到3500元。更重要的是,返乡就业让他实现了长久以来的愿望:既有稳定可靠的收入,又能就近照顾家人。  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孙炯介绍,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百村抱团发展文化旅游扶贫产业园区(康巴文都)开园运营为支撑,打造国道317沿线极佳文化旅游园区,不断扩大“火车头”效应,高起点、高标准帮扶德格县大力推进康巴文化与格萨尔文化核心走廊建设,逐步实现产业融合化、规模化、品牌化、景观化示范引领,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德格乡村振兴。9月,成都高新区组织一批企业家走进德格,以麦宿手造为主的文创产品让他们找到了合作点。(佩奇 摄)壮大传统手工产业展销培一体化,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康巴文都”文创产品展示中心内,许多德格手工艺人的作品在这里展示销售,它们大多来自德格县麦宿片区。这里,正是成都高新区帮扶德格县手工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距离德格县城100余公里的麦宿镇,享有“民族民间手工艺之乡”的美称,当地的铜铸、木雕、黑陶等手工技艺流传已久,相关手工艺品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然而,由于发展模式单一等因素制约,麦宿镇的手工艺人在很长时间里面临产业发展滞后、技艺后继无人的窘况。  转机出现在2018年。“这里是川西高原上的‘文化富矿’,民族手工艺制作底蕴深厚。”成都高新区(简阳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邹树说,助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走出去”,成都高新区累计投入2395万元,帮助当地政府建设民族手工艺展销中心和培训中心,先后开设了27个藏传工艺特色班,涉及唐卡绘画、木雕、泥塑、彩绘等,通过合作社就业的方式,广泛培养各类手工艺人,帮助当地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这些特色班既负责教学,也组织学员运用学到的成熟技艺进行生产。学员大部分来自附近的贫困家庭,有的学费全免,有的还包食宿,来自普马乡真通村的扎西措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2岁的扎西措腿脚不太利索,过去靠低保生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1年,扎西措来到“扶贫车间”钦乐工坊学习手工艺制作。从简单的树脂系列到彩绘,再到复杂的铜铸,随着手艺不断精进,她的收入从最初的50元/天迅速实现翻番,“去年仅工资收入就有3万元,今年还会更高。”  项目引领,助力增收。如今麦宿片区有2000余名手工艺人,基本实现村村有工坊、家家有艺人,每年带来收入共计100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开展非遗研培计划,对传统工艺集聚地持续进行关注和帮扶,推进‘家门口结对+’‘园区培训+’‘兴趣课堂+’手工艺发展模式,不断培育当地民族手工艺人才,让传统工艺赖以生存的土壤更加坚实,从而稳定可持续地助力文化富民、乡村振兴,让民族手工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邹树说。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积极进行资源链接,通过“党建引领+合作社+扶贫车间+电商公司”的“4+”模式,畅通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销售渠道。如援助培育德格本土电商公司藏艺通并大力支持其线上业务发展;依托马尼干戈运输集散中心及格萨尔机场的通航有利条件,搭建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在“康巴文都”设置麦宿手造体验旗舰店,展示销售产品之余,游客还可做一次“匠人”,亲身参与其中体验。  今年8月8日,作为民族手工艺产业园区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成都高新区援建的麦宿片区民族手工艺展示中心正式对外开放,总体可吸纳当地700名劳动力就业,为传承、发展民族手工艺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提供强大动力,打造成为德格县乡村振兴产业抱团取暖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发展特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张力帆表示,成都高新区将继续以麦宿片区为重点,大力支持德格推进民族手工艺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并与沿国道317线乡村旅游美丽藏寨群落、德格最美湖泊群、印经院博物馆、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独木岭牧俗风情体验园以及雀儿山“探险”、格萨尔遗迹探秘等项目一起,全面带动县域及周边旅游产业链,促进德格县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文/图)近日,道孚县甲斯孔乡故拥村支部书记白玛扎西将一面印有“倾力为民办实事,惠民之举暖人心”的锦旗送到道孚县委宣传部办公室,对道孚县委宣传部给予全村的帮扶表示诚挚谢意。机收青稞“我代表全村感谢你们,把群众的所需所盼送到群众身边,做到群众心坎上。”白玛扎西接着说,“今年秋收,一台收割机10余天就把全村的粮食稳稳当当收进了粮库。让在外打工的村民安心挣钱,再也不用担心没人、没时间收割粮食了。”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作为甲斯孔乡的联系单位,道孚县委宣传部通过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为该村集体购置了1台联合收割机,解决了全村收割难题。据悉,今年以来,道孚县各级党委政府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抓实抓细,全面梳理出群众最急切、最期盼、最得益的事项795件,其中已完成704件,在办91件,时刻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就在身边。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宜宾讯(通讯员 龙鳞)为进一步推进省内对口帮扶地区工作,强化宜宾—甘孜两地对口帮扶成效,深入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周”行动。2021年11月1日至4日,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市就业创业和农民工服务中心主任甘华锋,宜宾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二级调研员谢富江一行组织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三江新区重点企业组成工作组前往甘孜州开展对口帮扶就业促进和劳务协作。宜宾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就业创业和农民工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参加活动。宜宾—甘孜对口帮扶就业促进暨劳务协作座谈会11月1日下午,工作组一行与甘孜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开展座谈,甘孜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仁青主持会议。座谈会上两地人社部门分别就对口帮扶以来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甘华锋表示,宜宾—甘孜两地人文相亲、地缘相近,更因对口帮扶而结厚谊,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希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两地共同富裕上与甘孜州人社部门再结深谊、再育硕果。仁青对工作组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强调,自宜宾市人社部门对口帮扶雅江县、新龙县以来,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希望在此次对接的基础上,加深两地交流与互访,为下一步深化两地对口帮扶和劳务协作奠定更加坚实基础。座谈会上,甘华锋和陆文光分别代表两地人社部门签署了劳务协作协议。甘孜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员参加座谈。新龙县对口帮扶专场招聘会现场11月3日上午,工作组一行前往甘孜州新龙县参加宜宾市对口帮扶专场招聘会。招聘会上,新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熠和甘华锋分别致辞。甘华锋表示,宜宾与新龙因对口帮扶工作早已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越来越多像英宗拉姆一样的新龙人走进宜宾、感受宜宾、爱上宜宾。此次招聘会宜宾携诚意而来,岗位多多,务必为广大新龙兄弟姐妹提供满意的选择。招聘会间隙,工作组一行还前往宜宾市对口援建新龙县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参观并了解中心运行情况。11月4日上午,工作组一行马不停蹄赶往甘孜州雅江县参加宜宾市对口帮扶雅江专场招聘会。雅江县木雅广场人头攒动,工作组一行在雅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彬等的陪同下,到招聘企业展位前与企业深入交流,认真了解现场求职者情况,并向大家推介宜宾,希望大家慢慢看、详细问、仔细挑,签到自己心仪的企业和岗位。雅江县对口帮扶专场招聘会现场此次两地专场招聘会活动吸引了来自两县共32个乡镇的近600名求职者参加,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宜宾参会企业提供岗位3495个,涉及电子设备、通讯技术等多个领域,现场达成就业意向335个。今年以来,宜宾人社部门已累计在新龙县、雅江县开展对口帮扶就业培训537人次。下一步,将以此次系列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劳务转移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切实帮助新龙、雅江两县广大农牧民群众掌握一技之长,稳定就业饭碗增收致富。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杨琦)11月3日,杭州市钱塘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理塘县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合作共建协议书,标志着四川理塘特色产品体验馆“落户”浙江钱塘。根据协议,理塘县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租赁杭州钱塘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位于和达城负一层的商铺,设立“塘塘真甄乡村振兴体验馆”。杭州钱塘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分三年按照16.5万元、17万元、17.5万元额度捐赠给理塘县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支持特色产品体验馆共建。双方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进一步探讨商务合作机会,促进双方经营管理提升,确保钱塘区与理塘县协作合作取得实效。据了解,“塘塘真甄乡村振兴体验馆”直通文泽路地铁站,总使用面积约110平方米。体验馆根据功能划分为展示区、直播间及功能配套区,展示区集中展销休闲零食、红白果酒、水饮茗茶、果蔬生鲜、野生菌菇、手工文创等七大类特色产品,包括理塘牦牛肉、冬虫夏草、德雍玛人参果、正呷村俄色茶等。直播间为半开放式,可与线上线下的消费者直接互动,功能配套区采用神秘的藏式风格,可进行商务洽谈、线下沙龙等活动。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陈昊)11月4日,记者从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获悉,都江堰对口支援康定市首批乡村振兴项目日前集中开工。开工的项目均地处国道248线“摄影天堂”黄金旅游走廊,包括康定市新都桥镇拔桑一村、拔桑二村、塔公镇塔公村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将结合康定市全域旅游示范区进行打造。  “项目打造将突出文旅主导,紧扣产业融合,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都江堰市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杨云飞介绍,都江堰市将投入对口支援资金3000万元,实施3个示范村项目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筑巢引凤”引进社会资本,将3个示范村项目打造成旅游景区和旅游综合体。

四川农村日报讯 唐一国  近年来,石渠县把破解产业支撑弱、招商引资难、群众收入低、内生动力差作为重大课题,通过招商引资将龙头企业请进来、激发内生动力将群众稳下来、宣传推广将优质产品送出去的方式,流转土地1.87万余亩,投资4.89亿元,启动建设集农业畜牧产业融合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助农增收脱贫等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开发推广奶、肉、蔬、果等产品 7 大类32 种,草莓等 4 个农产品获得有机转换认证,甜椒等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藏系绵羊等4个农牧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石渠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流转土地5049亩,投资2.62亿元,2019年实现产值4046万元,提供就业589人次,支付工资 868 万元;42 个贫困村采用“飞地”入股模式分红收益252万元,累计受益贫困户达423户1568人,园区发展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结合石渠县园区建设运营实践,建好农牧产业园区理念要新、规划要实、环境要优、营销要准、品牌要响。  解放思想、科学规划是基础。结合实际和自身优势,融商汇智、因地制宜,坚持产、学、研、游、购、娱一体谋划,对园区基础设施、科普教育、市场营销、观光体验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和建设管理,走出一味贪大求全的误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是根本。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转变单一的财政投入为社会资金、群众自筹等多渠道共同投入方式,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倒逼解决个别企业“只建不投、只建不管”的现象。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支撑。园区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效益好是现代产业园区发展的总体态势,要求我们坚持走集约化生产、智慧化管护、规模化发展之路,同时,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有技能、善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示范引领现代智慧农业发展,着力解决“小、散、弱”的现象。  品牌打造、融合发展是关键。以农牧产业和园区建设为平台、特色优势产品为载体,瞄准“圣洁甘孜·太阳部落”品牌塑造,创新“生态农牧业+特色文化+全域旅游”模式,形成集现代化设施农牧业、休闲观光旅游、民俗接待、农耕(游牧)文化体验为一体的融合发展示范点,推动资源共享、抱团取暖,着力解决“单、空、薄”的现象。  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增收致富是目的。探索“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模式,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促进农牧民群众就业,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能力,引导群众勤劳致富,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着力解决“等、靠、要”现象。  (作者系石渠太阳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华社记者 周相吉 高健钧 高搏扬)深秋时节,大渡河带着几分寒意,流经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在泸定桥头果蔬市场,正在卖苹果的彭兵内心却无比火热:今年果品好,线上、线下卖苹果每天都忙得满头大汗!  彭兵是泸定县黄草坪村的村民,近几年不仅见证了村里水果产业的升级,他也从苹果产业的升级换代中尝到甜头。图为彭兵将从山上采摘的苹果运到山下,一筐苹果约重150斤。新华社记者 摄  黄草坪村位于半山腰上,山下是咆哮着奔流而去的大渡河。在村口,黄草坪村党支部书记李春明告诉记者,村里发展苹果产业,现在老乡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顺着水泥小道,记者跟着李春明向山上走去,抬眼望去,一片红绿交织的色彩赏心悦目,拐了十几个“肘子弯儿”,来到苹果林中。  李春明说,最开始,黄草坪这个位于半山腰的村子主要种玉米,由于坡陡地少,村民种玉米除了自己吃,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如今,家家户户都种苹果,很多人靠种苹果致了富。”  在这片果林中,记者看到苹果树枝上挂着二维码牌子,用手机一扫,果树的种植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当地群众说,前段时间村里搞采摘节,游客相中哪棵树,直接扫码就可对接,现在继续将牌子挂在树上,也方便游客购买。  傍晚时分,从泸定桥头回到村里的彭兵又准备采摘苹果。他告诉记者,现在苹果品质比过去好,销售方式也比过去多。  “以前观念落后,种植苹果只求数量,不讲质量,苹果品质偏差,一斤只能卖1元左右,销售方式也是沿街叫卖,卖不出好价钱,忙活了一年也没啥收入。”彭兵说。  此外,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村里苹果产量难以上去。李春明说,这些难关不突破,村里的苹果产业不可能实现飞跃。  泸定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局长王永桥介绍,为了攻克发展难题,县里制定了“成片成带成规模”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计划,黄草坪村的苹果产业迎来转机。“不仅改良了青苹果,也引进了新的品种,在农技专家帮助下,村民们的苹果种植、管理技术得到大幅提高。”李春明说,现在村里发展了 800 余亩苹果,年产量达到 700 余吨,村民户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左右。图为葛新柱在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 高搏扬 摄  “以前是一片青绿,之所以有现在的红,是因为许多农户又种了红富士、蛇果等品种。”彭兵说,他家20余亩地用来种苹果,青苹果一年能产5000斤左右,红富士能产2万多斤。  “我现在经常用微信接单,家里苹果每年都没有剩的,卖得干干净净,一年收入能到13万元左右。”彭兵说,苹果的销售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虽然在泸定桥头市场上仍能听到叫卖声,但网购已经成为销售的主要方式。  如今,苹果种植效益越来越好,不少年轻人也精心打理起苹果产业来。20岁出头的村民葛新柱退伍后,回到村里流转了 40 亩左右的土地,现在每年可收获苹果10万斤。

(胡晓雨 则玛拉姆 记者 杨琦)今年以来,甘孜县把“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着力点,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民生活习惯、提升厕所文明,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据悉,甘孜县全面摸清全县行政村农村厕所底数,科学制定提升改造实施方案,分步实施农村厕所提升改造,切实做好宣传动员,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今年,甘孜县投入709.8万元,在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开展389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目前,已完成新建户厕210余户/座、完成改建130户/座,剩余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将于年底全部完成。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庄媛)过去五年,理县人民协力攻坚,实现了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该县环境更美丽了、出行更便捷了、教育发展更快了,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特色农牧业稳中向好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五年来,理县不断优化农牧业产业布局,扎实建设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实现生态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目前,理县建成甜樱桃、青红脆李等特色水(干)果基地2.6万亩,大白菜等蔬菜基地3万亩,培育生猪、牦牛等畜禽养殖大户66个。除了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全域化,农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2019年,理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理县大白菜、莴笋、蕃茄、萝卜等18个农产品种均已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为了将农产品卖出去,理县以“农业+电商”的思路,加入电商快车道,大力发展农业电商主体“微商”,助力群众增收。同时,以“农业+旅游”的思路,举办甜樱桃采摘节等活动,将特色农业与民族旅游相结合,有效带动水果销售与旅游业发展。近年来,理县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农业新模式,引进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加强与锦泰保险公司合作,推广农产品自然灾害和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推广大白菜等大宗产品保险,为农牧业发展兜底。据统计,2020年理县实现农业总产值6.5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501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蜿蜒曲折的通村公路工业体系更健全绿色生态工业稳中有进生态与经济双翼齐飞,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五年来,全县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脚步从未停歇,持续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循环高效工业、绿色加工工业、清洁能源开发”三方面重点发力,实现生态工业稳步发展。2019年,阿坝州纳入四川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而理县作为阿坝州的一部分,积极利用阿坝州“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政策,积极构建清洁能源、氢能制造、大数据、光伏前端“五大生态工业”体系。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也随之优化升级,从“5+N”生态工业产业体系,优化至以清洁能源开发和消纳利用为核心的“1+4+N”绿色生态工业体系。2020年,由四川邛崃水电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牛心沟水电站工程全面开建;2021年,理县还在依法依规推进米亚罗流域电站、三岔沟流域电站、木尼电站的建设,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努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21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喜迎“开门红”,工业发展提速。数据显示,今年前三月的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0163.4万元,增加值15002.4万元,圆满完成州下达的增速任务。游玩体验更佳全域联动打造“美丽理县”五年来,理县依托“悠久的藏羌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等先天优势,按照“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的“12345”发展思路,奋力打造藏羌生态文明走廊,推动东南绿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地建设,持续促进东南西北“农旅、文旅、康旅、体旅”深度融合。全时留客,全景迎客。米亚罗、毕棚沟、孟屯河谷……理县打造出众多旅游圣地,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玩冰雪、体验藏羌风情,住寨子、泡温泉、看雪山、吃藏羌火锅、跳藏羌锅庄”的全域全季全时全景旅游体验,让“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全民好客,让游客放心舒心消费。理县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监管网、旅游交通线路网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游玩体验。同时,专门设立了1200万文化旅游专项发展基金,全面加强全域环境整治,广泛开展旅游服务技能提升等培训,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不断优化。全域旅游也逐渐成为理县经济发展的“王牌”。理县从“旅游+”角度出发,以全域旅游带动现代物流、养老健康、特色餐饮等产业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创新发展之路。据统计,理县五年累计接待游客24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8.4亿元,年均增速均为8.3%,旅游业三产占比达60.7%。2021年上半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增幅约3成。第三产业占比,由2015年的不足2成调整为2020年的超过6成。人均GDP达到7.85万元,远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理县举全县之力倾力发展全域旅游,先后获得天府旅游名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2021中国品质休闲百佳县市等荣誉称号。幸福指数攀升惠民生福祉创美好生活五年来,理县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相关工作,助力村民创收入、稳就业。同时,关注贫困人群、高龄人群以及流浪人员、孤儿、留守儿童、残障人员等特殊人群,切实落实民生福祉。扎实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县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壮大,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积极推进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坚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力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内联外畅、四向通达、安全便捷”的“两轴三支一环线”初具雏形;农村客运率先在全州实现了“五有”“四统一”“一快速”,着力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新路新桥建设、乡道的硬化及道路改造维修等工作,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绿色开放创新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五年来,理县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坚持开放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深入贯彻中央、省州关于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借助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等政策,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全领域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国资管理等重点领域改革,为全县经济开放发展,充分释放活力。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着力发展绿色产业。2017年以来,理县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空气更清新、居住更加舒适,家园越来越美,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着上绿色底色。坚持创新发展,激发全民创造力。尤其是振兴农村发展方面,理县深入推进双创工作,全面落实创新担保政策,积极投入大量创新创业基金和产业扶持基金,吸引了不少外出人员返乡创业。2018年,理县成功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未来,理县将聚焦“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战略布局,努力谱写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新理县的宏伟篇章。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王曦)“这马可金贵了,成立合作社时,全村投票一致决定买它。”呷玛多吉说的马叫“叶夏”,比他还高大半个头,通体灰白,当初村里用15万元买下作为种马,单独享用一间圈舍。它也是目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来马镇格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身价”最高的马。甘孜县来马镇格通村村民在驯化从合作社购买的幼马(10月25日摄)。呷玛多吉在合作社负责养殖工作,每天他除了给马喂青稞、豌豆外,还要到附近山上放马。他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里有23匹马,今年刚生的5匹小马已经被买走。由于合作社的种马血统良好,小马驹可以卖到一两万元一匹。包含来马镇在内的甘孜县绒坝岔片区素有“走马之乡”的美誉。走马以碎步快速行走,需要经过独特的步法训练,具有行走平稳,耐力好等特点。在甘孜县来马镇格通村,马群前往草场(10月25日摄)。85年前,红军长征曾经过绒坝岔。79岁的来马镇来马村村民扎西起伍告诉记者,据父辈说,“红军离开的时候,伤病员就是我们这儿的马帮用本地走马送出去的”。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走马养殖已经演变成致富产业。近年来,甘孜县将走马养殖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在来马镇等4个乡镇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形式,养殖走马超过800匹,并利用产业周转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当地马匹知名度,发展旅游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甘孜县来马镇格通村,村民在查看幼马的生长情况(10月25日摄)。除了精细喂养外,训练后的走马可以卖到更好的价格。“赛马是比谁跑得快,走马是看谁走得稳。”格通村村民赤乃多吉擅长训练走马,一人骑在马背上,一人拉着缰绳,针对它们的步伐、力量、耐力,就在200米的距离内来回穿梭。丰富的驯马经验让赤乃多吉的走马能卖到两三万元一匹,他觉得有些马练出感情来了,舍不得卖,反而更喜欢把训练经验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甘孜县训练出的走马,在州内各地举行的大型走马赛中多次获金银牌,带动走马交易的同时,还延伸出走马装饰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走马已为当地带来上千万元的产值。

文莎)“以前路窄、‘炮弹坑’多,从镇上到县城起码要走两三个小时。现在,‘炮弹坑’变成了沥青路,开车40多分钟就能到县城,真是好得很哦。”近日,甘孜州S220线雅江县城经牙衣河至江中堂(凉山界)段改建工程县城至麻郎措段主体完工,雅江县麻郎措镇唐俄村村民青米普错每天都会来看看修路进展。修路现场。  这条路顺雅砻江而下,由北向南行进,涉及雅江县6个乡镇32个行政村。麻郎措镇镇长兰海深告诉记者,10多年前,当地沿峡谷岩壁开凿出一条道路,居民出行方便了不少,但是路修得窄、弯道也急,路面被飞石砸得坑坑洼洼,“当地管这叫‘炮弹坑’。”  雅江县盛产松茸,因为道路条件不便,出行困难,老乡们采到的松茸经常卖不上好价格。“骑着摩托车把松茸拉到县城,经过一路的颠簸,卖相就不好。”青米普错说。  让山货出山,必须解决交通瓶颈,但是要在这样的高山峡谷地带修建公路,不但造价要比平原地区高出不少,施工更是难上加难。雅江县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雅江县城至麻郎措段改建工程于2019年12月正式动工,2021年10月主体完工。“这条路是麻郎措镇等6个乡镇近一万人口进城的主要通道,对促进群众增产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具有深远意义。”  围绕“致富路”的谋划也已经开始。兰海深举例说,在麻郎措镇巴德村有一个大型牦牛养殖产业合作社,牦牛存栏量1000多头,以卖牛肉为主,“路修好了,奶制品也能运出大山,养牛的经济效益更高。”

唐一国  石渠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全县平均海拔4526米,园区所在地海拔3200米,是传说中格萨尔王第一大将邓玛将军的故乡,也是格萨尔王的粮仓所在地,这里水热资源丰富,适合发展高原农业。自2018年4月伊始,石渠冉冉升起一颗“高原蔬菜产业明珠”——石渠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这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镶嵌在太阳部落·云端石渠,散发着强有力的生命力,于2020年被评为四川省三星级园区。石渠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效果图。  石渠县委、县政府建设“石渠县蔬菜现代农业园区”项目的目的是达到贫困村按期摘帽、贫困户按期脱贫的目标和可持续增收。目前园区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石渠县也脱贫摘帽。产业园现占地面积18749亩,分为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旅游休闲区、科普教育功能区和配套功能区共4个区域。园区下一步将在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作用,目标是将园区打造成为基础设施完备、生产设施先进、科技支撑水平高、综合生产能力强、生态环境友好、产品特色鲜明的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标杆,将高原特色农业打造成为石渠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使石渠县成为四川、青海、西藏三地绿色新鲜果蔬供应的重要且富有竞争力的“菜篮子”基地,助力乡村振兴。  石渠太阳部落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作为园区的运营管理平台公司,在产业扶贫方面成效显著。园区通过“飞地模式”和壮大集体经济周转金入股形式与帮扶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按期分红,园区保底分红比例5%,截至2020年底已经兑现分红309万元。园区的人事制度优先保证聘用园区附近的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园区务工,工资收入在3000元-4500元/月,平均每年支付本县劳务工资680.46万元,本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2018年、2019年、2020年共支付土地流转费335.16万元。

(新华社记者 周相吉 张海磊 高搏扬)雅砻江一如既往咆哮着奔流而去。10月下旬,记者在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向新龙县行进途中,发现雅砻江畔有一大片药材基地,各种药草在群山峡谷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记者眼前的药材基地,位于新龙县博美乡仁乃村。当地群众告诉记者,这片基地以前是个乱石滩。  新龙县境内平均海拔3500米,雅砻江纵贯全境,土地资源稀缺。85年前,红军长征曾途经新龙县,他们克服千难万苦,最终闯出一条胜利道路。这是10月20日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拍摄的雅砻江边的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新华社记者 摄  驻村帮扶干部达杰说,仁乃村曾是高山峡谷地带的典型贫困村。在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发展产业极其艰难。但当地干部群众向贫瘠土地要发展:把乱石滩清理出来,发展特色产业,闯出一条发展的新路!  一开始,仁乃村村民降泽认为,开发那些石滩地是不切实际的。“多少年都没有长出粮食了,能种出啥子来嘛?”降泽说,但在村镇干部号召下,他也加入了“搬石行动”。一时间,仁乃村的石滩地里,人群穿梭,大家清土抬石,硬是把乱石清理得干干净净。降泽家的20亩石滩地也变得平平整整。“当时高兴得不得了。”降泽说。这是10月20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拍摄的当地种植的藏雪菊。新华社记者 摄  2017年,村里尝试在地里种植油菜和格桑花,但没有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新龙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廖阳说,油菜籽榨油工艺当地不擅长,这片来之不易的土地综合效益不理想。  仁乃村支部书记多吉巴登说,他们迅速调整方向,从农旅角度进行融合发展,建立特色产业园区。新龙县按照“特色民宿立园、中药材富园、梅花鹿强园、农旅结合兴园”的发展思路,在仁乃村建成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占地302.6亩,项目总投资8494万余元。  降泽把自己曾经的石滩地按不同年限流转给园区,总共有5万元流转费。他同时在园区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日子过得相当有规律,很喜欢现在的生活。”  据介绍,目前示范园的效益正在显现,兑现仁乃村土地流转费160万元,特色民宿每年租金60万元。仁乃村集体经济每年有2万元保底收入,园区产业盈利后还有一定分红。这是10月20日在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拍摄的当地养殖的梅花鹿。新华社记者 摄  在药材种植上,园区藏雪菊每年总产值104.4万元,净利润达24.36万元,解决临时务工400余人次,兑现藏雪菊采摘费用12万元,户均增收达4000元。  当前,仁乃村脱贫后正向着乡村振兴迈进。仁乃农旅融合示范园还发展起民宿产业。民宿管理人员杨晓梅告诉记者,有件事情让她至今难忘:民宿开业后,有游客说想体验酥油糌粑,但当时民宿里没有。在民宿里务工的一名员工听说后,就在自己家里做好糌粑和酥油茶,送到了民宿。  “我要把钱给她,她却死活不肯收。”杨晓梅说,村民们有这样的精气神,这里以后必将发展得越来越好。

文/图  金秋时节,位于甘孜州道孚县玉科七美乡唔冲科村境内的甲依拉措,雪山巍峨,湖水清透见底,绕湖的植被五彩斑斓,随手一拍都是一幅立体的油画。“欢迎来到甲依拉措,这里真的太美了。”近日,抖音里时常能刷到道孚玉科甲依拉措游客的打卡视频。甲依拉措远景。  “以前,也有零散游客来甲依拉措玩,但我们没有收益。今年,我们启动唔冲科村乡村振兴试点项目,推出马帮、黑帐篷、摩托车等服务项目,仅十一黄金周期间,就接待游客800余人次,实现收入3.2万元。”七美乡乡长贡布降泽表示,最让大家高兴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后,牧民不再乱扔垃圾,杜绝野外用火、爱护生态环境等意识明显提高,大部分牧民积极投入到环境治理、旅游服务等行列中来,马帮、黑帐篷、摩托车队、烧烤等正在成为牧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19年,随着道二路的全面贯通(道孚至金川二嘎里)和乡村网络的覆盖,融蓝天、白云、雪山、林木、草原、溪流为一体,被誉为“康巴阿勒泰”的玉科草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成为外地游客的打卡地,为乡村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和活力。  位于县城的道坞湿地公园,被大家称作“道孚县城之肾”。每日傍晚时分,霞光湖水、草木成荫、候鸟徙居,三五成群的市民和游客在湿地公园的林荫小道上悠闲地散步遛弯。  2018年,道孚县投资2950万元,对县城边的道坞湿地进行全面恢复建设,让曾经垃圾满地、污水横流的臭水塘变成现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打卡地。而道坞湿地对当地维护物种多样性、调节区域小气候、优化县城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样,在距离县城2公里的孜龙村,几年前还是杂草丛生、乱石成堆的一处沙河地,如今建成的康巴高原植物园,成为全国海拔最高的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四川省海拔最高的植物园,更是康巴地区唯一具有现代林卡式外貌和科学内涵的高原特色植物园。园内引进、培育和栽植红豆杉、五小叶槭、康定木兰等国家珍稀保护野生植物和康巴地区优势植物等共32科77属850余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前来观赏游玩学习的客人,自2021年7月23日正式开园以来,日均接待游客200余人次。  植物园的建设,也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就业的好机会,常年为8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  “从来没想过养花能成为我挣钱养家的主要经济来源。”鲜水镇孜龙村今年35岁的村民泽绒说,她自小就特别喜欢养花,家里长年种有几盆自己观看的常见花草。自从在植物园务工后,她可以观赏到许多以前没见过的花草苗木,每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人,感觉特别幸福。  占地面积400亩的植物园,集科研科普、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是目前甘孜州乡土植物的保育、引种、栽培、驯化、推广、营销基地,更是道孚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亮点工程。

新华社成都10月26日电(记者 周相吉 张海磊 高搏扬)在易拉罐上剪下一块,用手比量下继续剪,五个角逐渐显现,再用细条树皮蘸上红色颜料在上面慢慢涂抹,一颗鲜艳的五角星出现在桑安手中。  10月下旬,记者沿着当年红军在雪山草地的长征足迹,走进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盖玉镇打乙西村,看见村民桑安正在制作红色的五角星。  作为打乙西村的巧手,桑安制作的五角星成为村里的“流行单品”。这些五角星常常出现在男女老少的帽子上。  古绒河纵贯打乙西村,而五角星与村子的渊源要从85年前说起。  当时,红军从巴塘翻过雪山,穿越密林来到村里一片草坝处安营扎寨。百姓给红军提供酥油、食用菌,还有的直接到坝子处给他们做饭。  当年,为了感谢村民的热情接待,红军离开时给村里留下几顶军帽。桑安的爷爷因给红军当向导也得到一顶军帽。“村里有五角星帽子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大家觉得五角星很好看,开始自己做,五角星逐渐在村里流行起来。”5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白玛扎西说。  村民们和红军的缘分并没有止于那些有五角星的帽子。  白玛扎西告诉记者,据父辈说,红军离开时还在村里留下两名伤员,其中一名大家称之为“阿克李达”,他会打铁能种菜。“阿克李达”当时和几户村民住在草坝处的半山腰上,吃水困难。他就先规划路线,把山上的泉水引到村民家里。  85年前红军安营扎寨的地方,现在机器声轰鸣,新建的桶装水厂生产线正加紧生产。  打乙西村第一书记卡修他也全程参与了水厂的建设。2018年,他到村里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草坝边,古绒河水汩汩流淌。“为何不在水上做文章呢?”卡修他也突然兴奋起来。他和村组干部一起,决定利用山泉水发展桶装水产业。  说干就干!卡修他也带着村干部先后到康定、成都等地考察。在村里拿到相关证件后,水厂逐渐建立起来。  卡修他也说,截至目前,水厂实现经济效益达25万元左右,村里79户村民每户在水厂都有股份,桑安家去年分红3000元。此外,这个水厂每年还累计解决96位村民的就业。  水厂投产后,戴着红色五角星帽子的白玛扎西经常到水厂旁转悠,他有时觉得很奇妙,80多年前红军饮过这里的水,还帮他们解决吃水困难的问题。如今,同样是这里优质的水资源,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来源。卡修他也说,这叫饮水思源。

摄呷拉镇西地村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属河谷地带,日照时间长,气候温和。近年来,当地建设起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全村44户村民均加入其中。基地里种植的辣椒、番茄、萝卜等蔬菜,年产量可达50吨左右。村民们不仅从基地务工中获取收入,也掌握了种植技术。 10月25日无人机拍摄的西地村生态农业示范基地。10月25日,村民在位于西地村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内查看蔬菜生长情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河北野三坡导游讲解词,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经过4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了山清水秀的野三坡镇。我们先到了酒店,放下行李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百里峡风景区。百里峡是野三坡风景区最着名的景点,这里有山有水、有花有草,空气清新,简直是人间仙境。进入百里峡,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股清澈的泉水顺山势缓缓流淌在小路两旁,泉水摩擦着水底的鹅卵石,发出淙淙的声音,像是在对游人热情地说:“欢迎!欢迎!”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穿过了老虎口、牛角峰、一线天、首拜观音等地,最后来到了百里峡栈道。这条栈道全长1200米,上下台阶共2800级,相对高度大约300米。当时有许多人看到这么多台阶都选择了坐缆车上山。

  可我就是想体验一下,爬这2800多级台阶时是什么感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都响应了我的号召。于是,我们5口人开始爬栈道。栈道上,有的地方台阶缓,有的地方台阶陡。爬到两百多级台阶的时候,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两条腿沉得抬不起来,一屁股坐在台阶上说什么也不肯起身。眼看着游人一个个从我身边经过,尤其是爷爷奶奶已经站在高处朝我挥手,退缩的念头偃旗息鼓了。我果断地站起身来,左手拿着我的救急水,右手抓着磨得可鉴人影的铁扶手一步步向山顶前进。栈道两旁的树枝不时伸出手臂冲我摇摇,我想,它们在为我加油助威吧!一鼓作气,我终于赶在妈妈前面爬上了山顶。扶着栏杆极目远眺,一片苍翠尽收眼底,到处都是葱葱茏茏的树木,偶尔在树木的缝隙中能够看到一个个小黑点,我想那也许是行走的人或者是行驶的车吧。尽管大汗淋漓,浑身酸软,但是我依旧开心。因为我战胜了自己,爬到了顶峰。真切的体验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东湖港景点。在那里,我们走吊桥、撑竹筏、滑索道……玩得不亦乐乎。

  经过了一夜的休整后,我们踏上了返回的旅途。汽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道上,十八度景区一个个从身边掠过,两岸青山一座座从眼前闪过。野三坡景区移到了身后,野三坡的美印在了心中。

  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非常欢迎各位来野三坡百里峡观光游览,我是导游员XXX,这次旅游将由我为您提供导游服务,衷心的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与配合,预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在进入景区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百里峡的基本情况:

  这是一张百里峡全图,三条红色主线代表百里峡三条迂回曲折形如鹿角的峡谷,即蝎子沟、海棠峪、十悬峡,总长105华里,故称“百里峡”,在百里峡景区游览有以下几条路线可供您选择:

  一、单程游览。三条峡谷都可以分别游览。

  海棠峪是百里峡最具特色,也是景点最集中的地方,有老虎嘴、一线天、金线悬针、回首观音、天桥、天梯(栈道)和索道,游完主要景点,需要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往返路程12华里。

  您若是以前来过百里峡,我便向您推荐我们正在开发的蝎子沟这条峡谷,往里走600米就到龙潭映月景点,再往里还有摩耳崖、铁索崖、大青崖等景点,原始特色浓郁,突出了“野”的特色,正待开发。

  十悬峡景点有抻牛湖,弧形悬崖构成的“不见天”、灵芝山“水帘洞”、令人费解的“怪峰”、擎天玉柱等景观,到天梯栈道往返14华里。

  主要是从海棠峪游至天桥,爬上下2800级的环保天梯栈道到十悬峡,绕回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汉城堡,全程)提示: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您多多包涵,请阅读本作文。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000字的作文,题目为:《游野三坡》,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首都西部,太行深山,河北省涞水县境内,有一处新开发的旅游区。这里既分布着奇特的自然景观,又遗留着古老的历史文物,素有“世外桃源”之称,它就是“野三坡”。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去游野三坡。一下火车,我立刻被这有山有水的地方吸引住了。云淡风清,罩峦叠彩,拒马河流水潺潺,清可照人,河岸群峰耸立,怪石峥嵘,真不愧为“北方桂林”。到了旅馆,别看我们住的是个体旅店,但是环境幽雅,屋内摆设齐全,老板热情好客,很快成了我们的朋友……清晨的野三坡,晨雾还没有散去,太阳便升起来了,山峰河流,沐浴在金色的朝晖里……一阵轰轰隆隆的机车声,把沉睡的野三坡惊醒了,顿时,炊烟袅袅,整个小村沸腾起来……吃过早饭,我们开始了一天的游览,交通工具是马车,路线是:渔谷洞→海棠峪→度假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马车颠簸,我们到了渔谷洞。在洞口,大家全面武装起来,戴上安全帽,拿上手电筒,活动活动腿脚,生怕在里面碰着。进了洞,里面黑漆漆一片,幽深莫测,而且洞顶非常低,稍一抬头,就会发生不可想象的事情。好不容易钻过去,前面更黑得可怕,我的手电放出一道微弱的光,只能看清脚下不大的地方。大约走了50米,路更窄了,到处都是滑溜溜的石头,好像根本无立脚之地。就这样我们战战兢兢地走了100多米,前面出现了一个三层楼高的梯子。我们顺着梯子向上爬,好不容易爬了上来。再往前走出现了一些类似石人、石马的钟乳石和千姿百态的石幔雕像,也豁然开阔起来,好像走进了童话中的神奇宫殿。这里还有一个泉——渔谷洞泉。渔谷洞泉是河北省“八大怪泉”之一,泉水清凉,因为从泉中向外喷鱼而得名,由于我们去的不是时候,所以未能看到这一壮观景象。海棠峪是一条三十五华里的深涧,翠壁兀立,丛峦万仞,直插云天,令人望而生畏。沟内有“奇险的老虎嘴”,狭窄的“一线天”,惟妙惟肖的“回头观音”,规模宏大的“上天桥”和“下天桥”等奇绝景观,它们恰似一串珍珠,使游人目不暇接。据说,每逢仲夏时节,野生海棠开满沟谷,清香四溢。进入峪谷,顿感到凉爽,舒服极了。离沟口不远,就看到一个深浅莫测的水潭,这就是“抽牛湖”。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线天了,抬头仰望,只看到一条蓝色的线,两边的悬崖峭壁如同刀削斧砍,奇石兀立,千姿百态。整个峡谷集雄、险、奇、秀之特色为一体,徘徊其间,犹如进了一座浓墨重彩的百里画廊,令人流连忘返。如果想畅游天然浴场,最佳的去处是度假村东侧的沙岭浴场,这里河水清澈,水流平缓,可以进行水浴、日光浴和沙浴。这里还是个天然的跑马场,在此可策马扬鞭,回味野三坡风情。野三坡,你就像那永不枯竭的月牙泉一样,是大自然的一个杰作!
【简评】这篇写野三坡的游记,使我们领略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感受到了作者游览野三坡的新奇、喜悦之情。作者首先按时间顺序写了刚下火车时,到...

  野三坡,是我国河北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河北野三坡风景区导游词,欢迎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出国留学网查看。

  野三坡地处河北省涞水县境内,总面积600平方公里,距北京中心仅120余公里,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首都市民形象地称为“北京的后花园”。这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交通条件也非常便利。京原铁路在野三坡有三座中间站,分别是野三坡站、苟各庄站和福山口站。其中前两站分别位于拒马河和百里峡的两个重点景区。108国道及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东可至北京、天津;南可到保定、石家庄;西可去太原;北可去门头沟、张家口和呼和浩特等。所以说野三坡是太行山北段的重要交通枢纽,可谓是“条条大路通三坡”。

  野三坡自古就有“世外桃园”之称,那“三坡”之名是怎么来的呢?原来这里的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分为上、中、下三坡,上坡和下坡的气候相差半月有余,山下的核桃已结果,山上的核桃树才开花,可见三坡之名是由地势变化,气候不同而产生的。那么“野”字是怎么回事呢?据《涿洲志》载,明初燕王朱棣兴师扫北行至野三坡境内的奴才岭时,见一只松鼠在那里捧食松果,燕王以为在对他拱手施礼,就对左右曰:“兽且如此,况人民乎!”于颁恩诏免除丁粮。三坡人民也免除了一场灾难。“松鼠讨封”的故事至今在三坡广为流传。时至清兵入关推翻明朝后,清政府对三坡地区实行重赋,不许三坡人民加入科举考试的行列,还经常骚扰三坡人民。三坡人民就组织了家道殷实,素孚众望的“老人官”来管理坡内的一切事务。这也许就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民主选举制度。后来康熙皇帝上五台山寻父路经三坡,三坡人民奋力抵抗。康熙皇帝称三坡人民为“穷山恶水,野夫刁民”强给三坡人民加个“野”字,这就是野三坡的来历。

  野三坡由七大风景区组成,分别是百里峡自然风景游览区、佛洞塔奇泉怪洞游览区、龙门峡长城文物保护区、金华山寻奇狩猎游览区、百草畔原始森林开发区、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以及新开发的三皇山景区。在这七大景区内分布着数百个风景点,是山水泉洞、林木花草、鸟兽鱼虫、文物名胜无所不包、无所不奇的综合性自然美整体。

作文网()提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们见到您特别亲切,因为您是上帝,只有您不断的访问我们,我们才会有动力做得更好!谢谢您的支持!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2700字的作文,题目为:《我爱你,野三坡》,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欢迎阅读《作文:我爱你,野三坡》,“作文网”每日为您更新更多优秀的“初二作文”,请随时关注!
  2006年这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了一趟野三坡,这是他们单位组织的,每个人260块钱,两日游,包吃住,这不??明天就要去了吗?我去找妈妈买明天需要带的东西,什么面包啦,酸奶啦,一类的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5点就起床了,起来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东西,因为昨天晚上都整理得差不多了,我们一切都准备好后,就出发了,说是让我们去朝阳楼那有一个旅行社,好象是叫什么“行宇旅行社”,到了那以后,车已经停在那了,我们先上去了,找了一个好座位,不一会,人差不多都到齐了,有一个叔叔数了数人,一共30个人,“够了”我们就出发了,这是我的心里好高兴,因为我盼了好久,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呵呵。我们坐在车上吃早点,说说笑笑地,车里还给放电影,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野三坡境内,行程是3个小时左右,这时一位叔叔起来和我们讲了讲今天的游览行程,并且说了说注意事项。 来自:作文大全  一会,我们就到了宾馆,把东西放下以后,通知我们9:50下楼集合,说要去划竹排,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我们都高兴的坐上车,到了划竹排的地方,我们一个一个的都高高兴兴地跳下车,选好了竹排,我和我妈一个竹排,上面有一根长的竹棍,还有一根短的,我在前面,所以我就用长的竹棍,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难划的,到了后来,掌握了窍门,就好划了,呵呵,真是很好玩,我们上去了都不想下来了,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就不让我们划了,说是要放水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下来了,下来了以后,照了几张相,就又上车了,回去吃饭到了宾馆,都先上楼回自己的房间,一会下楼吃饭。 来源:作文网   到了吃饭的点了,我们都下了楼,结果是这里的饭菜实在是太烂了,什么都不好吃,我们只好将就的吃了,吃完饭,回到屋里,等到了1点半的时候下楼集合,坐车去鱼谷洞,听说那里面很冷的,都让带长袖衣和长腿裤,结果我妈没有给我带,我只好穿裤衩背心进去了,到了那里,我们下车以后,进了大门,全是让骑马的,导游说不要上当,上马的时候和你说5块钱,结果你骑完了,就和你要50块钱,晕,真实黑呀。我们一路走,终于走到了洞口,刚到洞口就很冷,我在想进去以后会冷成什么样,因为这是地下洞,就和家里的地窖一样,在门口,人们都准备进洞,导游阿姨说了,里面最低温度是11摄氏度,最高是13摄氏度,我想还好不是太冷,我们进去了,这洞里有灯,地面和头顶都是参差不齐的,一会高一会低,还要时不时的低头,里面工分为五层,有好多的美丽景点,都是什么石头,有的是被水冲蚀后形成的,也有是水滴形成的,这种景观导游说不让碰,因为这都是水形成的嘛,手上油油脂,碰...

作文大全网()提示:如果您觉得我们的作文网不错,请推荐给您的同学们!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2600字的作文,题目为:《我爱你,野三坡》,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2006年这个暑假,妈妈带我去了一趟野三坡,这是他们单位组织的,每个人260块钱,两日游,包吃住,这不??明天就要去了吗?我去找妈妈买明天需要带的东西,什么面包啦,酸奶啦,一类的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5点就起床了,起来简单地整理了一下东西,因为昨天晚上都整理得差不多了,我们一切都准备好后,就出发了,说是让我们去朝阳楼那有一个旅行社,好象是叫什么“行宇旅行社”,到了那以后,车已经停在那了,我们先上去了,找了一个好座位,不一会,人差不多都到齐了,有一个叔叔数了数人,一共30个人,“够了”我们就出发了,这是我的心里好高兴,因为我盼了好久,终于盼到这一天了,呵呵。我们坐在车上吃早点,说说笑笑地,车里还给放电影,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野三坡境内,行程是3个小时左右,这时一位叔叔起来和我们讲了讲今天的游览行程,并且说了说注意事项。
   一会,我们就到了宾馆,把东西放下以后,通知我们9:50下楼集合,说要去划竹排,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我们都高兴的坐上车,到了划竹排的地方,我们一个一个的都高高兴兴地跳下车,选好了竹排,我和我妈一个竹排,上面有一根长的竹棍,还有一根短的,我在前面,所以我就用长的竹棍,开始的时候还是很难划的,到了后来,掌握了窍门,就好划了,呵呵,真是很好玩,我们上去了都不想下来了,时间过得很快,一会就不让我们划了,说是要放水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下来了,下来了以后,照了几张相,就又上车了,回去吃饭到了宾馆,都先上楼回自己的房间,一会下楼吃饭。
   到了吃饭的点了,我们都下了楼,结果是这里的饭菜实在是太烂了,什么都不好吃,我们只好将就的吃了,吃完饭,回到屋里,等到了1点半的时候下楼集合,坐车去鱼谷洞,听说那里面很冷的,都让带长袖衣和长腿裤,结果我妈没有给我带,我只好穿裤衩背心进去了,到了那里,我们下车以后,进了大门,全是让骑马的,导游说不要上当,上马的时候和你说5块钱,结果你骑完了,就和你要50块钱,晕,真实黑呀。我们一路走,终于走到了洞口,刚到洞口就很冷,我在想进去以后会冷成什么样,因为这是地下洞,就和家里的地窖一样,在门口,人们都准备进洞,导游阿姨说了,里面最低温度是11摄氏度,最高是13摄氏度,我想还好不是太冷,我们进去了,这洞里有灯,地面和头顶都是参差不齐的,一会高一会低,还要时不时的低头,里面工分为五层,有好多的美丽景点,都是什么石头,有的是被水冲蚀后形成的,也有是水滴形成的,这种景观导游说不让碰,因为这都是水形成的嘛,手上油油脂,碰了以后,就会破坏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得,又看不完的美丽景色,这个洞全长1800米,我们走了有一段时间,就出了洞,出了洞我们又去了鱼谷泉,这鱼谷泉是在每年的4月份往出喷鱼,很奇特的,但是我们没有赶到这一奇...

 作文标题: 新格格游记之(四)野三坡北大河漂流
关键词: 格格 北大 小学六年级
本文适合: 小学六年级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六年级的作文,题目为:《新格格游记之(四)野三坡北大河漂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区别于平凡生活的独特感受,在演绎与大自然抗争中的精彩瞬间!

野三坡北大河漂流位于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野三坡境内,距三坡镇4公里,距十渡10公里,位于拒马河干流的下游,北大河漂流是野三坡境内距离最长(全长)努力做大家喜爱的作文网站,我们继续努力加大马力为您的作文问题排忧解难.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五年级500字的作文,题目为:《游野三坡》,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早就听说,野三坡是一个景色十分丽的地方,终于我能有幸见到它的真面目了。
远远看到野三坡的大门,我心里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它的山是什么样的?有没有水呢?里面的环境好不好?有鱼吗?可是,当我刚一进到里面,心中的一切猜想全部 一扫而空了。一条小溪很显眼的穿过了岩石,向山中流去。一阵风吹来,四周山上的花草全部摇摆起来,吹的我心里甜滋滋的,舒服极了。我被这一切惊呆了,一时 竟迈不动步子去看更美的山里。水里有鱼,一条条显得那么悠闲、自在。或许变成一条鱼会更加无忧无虑? 往山中去,看到的是无数高大巍峨却十分妩媚的碧山,虽然挡住了人们向山中远望的视线,却挡不住我们向往深山的心。一条条山溪扯着玉带,拉着青山向上爬去,也许永远都不会断流。
突然,一条比溪水大多了也长多了的河拦在我们面前。河中只有数十块大石头可以过河,我们只能踩着石头过去。河水连着小溪,才会使小溪常年有水流过。我此时 想到了一句古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因为有河的无私奉献,山中这无数的溪流才会有活力,有灵气和生命。
上山需要爬,我们顺着铁链向上爬,一直爬到半山腰。半山腰有很多岩石,这里才是最美的地方吧?几乎那几块巨大的岩石快被山涧的流水淹没了,这是水的天堂。
这野三坡果然是如此美丽,让人永远也忘不了。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次拜访你的,野三坡!
巨人学校西罗园分校指导教师:尹鉽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花在什么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